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496|回复: 5

习家池历史与建筑地理考略

  [复制链接]

977

主题

1830

帖子

79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8
发表于 2018-10-12 08: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真水无香 于 2018-10-13 10:57 编辑

习家池历史与建筑地理考略
李勋明
    襄阳古城南五公里有习家池,清乾隆版《襄阳府志·陵墓》篇记载,县南习家池上有汉襄阳侯习郁墓。查《襄阳府志·耆旧》篇,习郁父名习融,有德行,不仕。子习郁,官拜侍中,汉光武帝封襄阳侯,“城南有习家池,郁所凿也”,死后葬在习家池附近,可见习郁为习家池开山始祖。《襄阳府志·耆旧·三国》篇又载东汉末年习融后人习祯、习珍等世居习池,家族有六人为官,皆忠义慷慨之士。
    习池在东晋出了个继司马迁后的史学大家,名“习凿齿”。习凿齿初从东晋枭雄大将军桓温,深得器重。后与桓温在政治上产生分歧,挂冠回习家池闲居。撰有《襄阳耆旧记》,《汉晋春秋》等著作,特别是《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记述了从东汉光武帝到西晋愍帝二百八十一年间历史,相当于续写了司马迁《史记》。习凿齿在记述三国史事中,把刘备奉为正统,为后来的三国演义奠定了史料基础。《襄阳府志·艺文》中载有习凿齿《与桓秘书》《与谢安》《北魏文帝遗曹虎书》。另有传说习凿齿因不屈于苻坚逼用,为避祸隐遁江西新余白梅,但是《襄阳府志》并未有记载。
    关于习宅,《襄阳府志·古迹·习氏故宅》载;习氏故宅引白马泉,筑大陂长六十步,宽四十步,折算约40米*26米,凿小池长十七步,宽十二步,折算约12米*8米。明正德年间,襄阳副使刘贤建亭池上,王从善作《记》。明嘉靖末年建习、杜二公祠,奉祀习凿齿、杜甫,孙继鲁作《记》,又《水经注》中所记习家池,似乎又在它处。通过《襄阳府志》相关习池的记录推断,习氏家族从东晋南北朝末年均迁徒它方,后来有贼专盗汉末先人墓,掘习郁冢,作烧炭之窑,后人痛惜之。
     为什么说习氏于东晋南北朝末年迁徒它方,一是《襄阳府志》从习凿齿后再无习氏记载。二是唐孟浩然是襄阳人,死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他在《高阳池送朱二》诗中有描写习家池荒废的境况“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人衣”,说明习家池荒废已久,从《襄阳府志》所录苏东坡、欧阳修等有关咏高阳池的诗,证明“习池”在唐以前多称“高阳池”。三是“习池”当为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尹焕才正式挂匾命名。尹焕《习池馆记》;襄阳制帅陈公拟于襄阳南关外修一驿馆,命尹焕去选择地址,听一农夫说改田时发现前太守咏池碑,尹焕问池在何处,农夫说习池毁于兵火,故迹可能在白马泉寺下那块荒圃。尹焕循流直上,发现泥垣残篱。于是择该地筑堂二十八间。尹焕按照习氏以习凿齿而有名,池以习氏而名,故题匾曰:“习池”。又盖寝舍二十八间,额匾曰:“怀晋”,大门额匾曰:“习池馆”。“习池”名从此遂盖过“高阳池”流传于世。时间距习凿齿逝世已九百余年,而尹焕所修之池可能也并非当年习郁所凿之池。所以尹焕是延续“习池”的最大功臣。
    习池到了明朝,嘉靖癸未进士王从善《重修习家池亭记》介绍,习池在秦汉之前不知何名,后汉习氏居其地,有习郁凿其池,学范蠢隐居养鱼法,中筑钓台,“风物幽胜,人往游焉”。晋代习氏家族人才辈出。后有征南将军山简驻襄阳,常游憩于此,酒醉而归。说“此我高阳池也”。按山简驻襄阳时间,正是习郁父子几代在襄阳为旺族之时,山简常去习池做客,合乎历史。至于“唐杜甫,白居易简居于上”,似乎无史料佐证。
    习池从尹焕重修之后,一直得到官府续修。现有四块碑刻为证。即康熙七年,时任襄阳总戎的杨来嘉重建高阳池馆。乾隆五十八年,襄阳守道王奉曾修习家池。大清道光六年秋,襄阳府事周凯修习池,去佛像和杜甫像,供奉山简、习郁、习珍、习凿齿木雕像,资金由一名叫习道彰的秀才约乡族修缮完成于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周凯并刻《习池四贤祠记》碑为记。习氏后人终于在隔了一千四多年后重修了一次习池。但唐、宋、元、明四朝时为何没有习氏修池记载呢,待考。
    历史常常有很多巧合,习郁和习凿齿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后人会为他们续修习池。不过习凿齿是一位高人,他在给桓温的秘书中发了一番壮怀激烈感慨后,预言,“一百年之后,我与足下不并为景行乎!”是的,习凿齿不仅百年后景行行止,子孙绵延天下。一千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后代又出了个领袖人物,更是景行行止,高山仰止。
    上面简述了习池历史,下面再略谈一下习池建筑与地理环境:
    先从襄阳古城选址说起,绵绵荆山南下江汉,在襄阳古城西北突然向东延伸出一条长30余公里的横脉,挟汉水与鹿门山形成一道宽约10公里的对峙峡口,分隔了洛阳平原和江汉平原。襄阳古城就选址在这条横脉终端岘山之北。按中国古代建筑风水理论评析,襄阳城选址在岘山之北,无屏障阻挡洛阳平原沿汉水槽直下的风煞,岘山又坐南为白虎回头,虽利财易克主,古人当知其弊,无奈襄阳地处历代帝王争夺中国南北统治权拉锯战要塞,城池选址只能考虑军事优先。晋杜预曾经刻二碑,一碑沉江,一碑立岘山之上,并非为己留名,实为镇山制水防克主也。历史证明襄阳损兵折帅的案例比同等城市多,而习家池坐岘山之阳两谷交汇落穴地带,藏风聚气,大门朝向正对鹿门山,大洪山携千峰连绵百里从东南来朝,习祠地理风水格局之大,非高人莫识,这里不容赘言。
    笔者于二0一八年十月六日在襄阳友人陪同下,到实地踏看了习家池环地理环境,看到习池园林环境有了很大改观,游览之余,难免为一些有违地理的造景遗憾,更担忧把习池建成皇宫大庙。故略提二点拙见,供有识之士参阅:  
    一、谨慎添加建筑和放置露天人物雕塑。可在习家祠西建习郁、习珍、习凿齿、习道彰四处习氏住宅,充分再现汉晋民居和明清民宅建筑特点,切勿设计成宫庭。新建于习祠左边的那座庞大的建筑过于张扬,大门朝空又压羁了习祠左青龙护山,建议作驿馆功能利用,名称可用宋尹焕所题“习池馆”或“凤林馆”,馆内勿置习氏内容,勉耗习氏祖德。
    二、习祠前应通透,移走阻挡大门视觉的林木。历史上很多名宅衰败,都是因为门前林木过于旺盛,阻挡吉气,使宅运衰落。另,水要曲,祠前内明堂水域直线驳岸应该改造成环祠状。入口竹制习池大门朝向正对山尖,乃阴宅选址朝向定位。院门应规划在习祠中轴线外明堂后,采用栅栏篱笆形式。绿化带中可放置石磨、碾、桌、凳、缸、石卧牛、卧羊、鹿马、鸡鸭六畜类作旧青石雕塑,充分再现民宅环境。总之,习池内所有建筑和景观布局要合其地理,全其自然,扶其人文,切勿张扬。
                         (注:本文参考资料《襄阳府志》,习池现存碑刻)
zzzzzzzzzzzzzzzzzzzzzzz.jpeg
原习祠

[
浅红线为习池后玄武来脉和前朝山来龙。远处为大洪山。
习祠大门朝向正对鹿门山,大洪山携千峰连绵百里从东南来朝,习祠地理风水格局之大,非高人莫识。

JE8E6C{S4@RE1SC1FFIQBTR.png

SJ6QSD)[V2%_0]P@ELU5FIS.png


习祠前应规划通透景观中轴,
历史上很多名宅衰败,都是因为门前林木过旺,不通透,阻挡吉气,使宅运衰落。另,水要曲,祠前池塘直线驳岸应该改造成环抱祠状。
上图黄圈内林木应迁移位


IMG_0606.JPG
建于习祠左边的那座庞大的建筑过于张扬,建议作驿馆功能利用,名称可用宋尹焕所题“习池馆”或“凤林馆”,馆内勿置习氏内容,勉耗习氏祖德。

IMG_5710.JPG
院门应前对凹,后对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30

帖子

79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4 19: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习姓历史渊源久远。《水经》记载:长江东过符县(今四川合江)北斜,东南鰼部水,从符关(即符县)东北注入长江。鰼部水,即今贵州仁怀赤水的河里(今赤水河)生长一种鱼,名鰼鱼,古以此鱼命国为“鰼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灭鰼国,鰼国公族,取“鰼”的半边“习”为姓氏。
  东汉建武年间,习氏家族从长江上游(今贵州习水)地区逐渐迁到中下游,聚居于襄阳郡(即今襄阳市)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襄阳侯习郁始建习家池习郁后裔习凿齿(328年-413年)曾隐居于此,后习凿齿隐居江西新余县白梅村。
习凿齿31世孙习有毅由白梅徙居湖洲,为湖洲始祖。
  习思敬为习凿齿第37世孙,1369年迁至河南省南阳府邓县(今邓州市)西堰子老营(大习营村)定居,被尊为当地习氏始祖。
后分出西户、北户、南户。西户居小习营村,习仲勋为该族西户习魁之后第九代孙。
  习思敬生习汝华,习汝华生习希诚,习希诚生习元闻,习元闻生习钦俊,七传至习国科,生子四人,第四子名习玉策。
习玉策生习永盛(习永生)、习永山、习永厚。
1876年,习凿齿第58世孙习永盛(习永生)带妻子儿女由河南邓州堰子里到陕西省富平县淡村乡附近的南堡子暂居,1882年前后,又迁至陕西富平县丹乡中和村(今名陕西富平县淡村镇中合村)
  习永盛(习永生)生三子一女:习宗长(小名习老虎)、习大女、习宗德、习宗仁(小名习豹子)。习宗长生四子:习中法、习中耀、习中杰、习中辉;习宗德生二子:习中凯、习中勋;习宗仁(小名习豹子)无后。
  1911年,习宗德与习家祖籍邓县相邻的河南省淅县人柴菜花(南阳柴氏,周世宗柴荣皇帝后裔)结婚,婚后共生子女七人。
习中勋生于1913年10月15日,参加革命后改名习仲勋。因此,习仲勋是邓州习营始祖习思敬的第17代孙;习仲勋之子习近平是习思敬18代孙,是习凿齿第55代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5

主题

787

帖子

291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16
发表于 2023-6-2 08: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习池历史资料:
《襄阳府志.陵墓》篇:汉襄阳侯侍中习郁墓:县南习家池上。
《襄阳府志.耆旧》篇:习祯,字文祥,襄阳人。随先主入蜀,历雒,郫令,南广汉太守。有风流,善谈论,名亚庞统,而在马良之右。子忠,亦有名。忠子隆,为步兵校尉,掌校秘书。蜀志》注,《襄阳》。

   习珍,郁之后。祖融素有隐德,珍为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孙权袭据荆州,诸县响应。珍欲保城不降。珍弟曰:“駆土崩之民,当乘胜之敌。甲不坚密,士不素精,难以成功。不如暂屈节于彼,然后立大效,以报汉室也。"珍从之,乃阴约樊胄等举兵,为权所破。珍举七县,自号为邵陵太守,电校夷界以事蜀。潘濬攻之,所至皆下。珍帅数百士登山。濬数书谕使降,不答。濬单将左右到山下求共交语,珍谓曰:“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招也。"因引弓射濬,濬还攻。守月余,粮、箭皆尽。珍曰:“受汉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伏剑自裁。后主闻珍死,为发丧,追赠邵陵太守。后贼发其汉末先人墓,掘习郁冢,作炭灶,时人痛之。《旧志》。
   珍子温,识度广大,历长沙、武昌太守,选曹尚书,广州刺史。从容朝位三十年,不立名迹,不结权豪。饮酒一石乃醉。有别业在洛上,每休沐常晏其中。长
子宇,执法郎。曾取急趋车乘,导从甚盛。温怒,杖责之曰:“吾闻生于乱世,贵而能贫,始可以亡患。况复以侈靡竞乎?”《襄阳耆者旧传》。

   习询、习竺,オ气锐爽。习蔼有威仪,善谈论。习承仪博学有才鉴,历江阳汶山太守,都督龙鹤诸军。俱郁之后。《旧志》。
   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桓辟为从事,累迁别驾。温出征伐,或从或守,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引世祖讳炎兴而为禅受,明天心不可以势力强也。凡五十四卷。后以脚疾,遂废于里巷。及裏阳陷,苻坚(问)(闻)其名,與致焉,与语,大说,赐与甚厚。俄以疾归寻襄。襄邓反正,朝廷欲征,使典国史,不果。临终上疏,谓:“晋宜越魏继汉”。著论一篇上之。子辟强,才学有父风。位至票骑从事中郎。《晋书》
                                   
                           《襄阳府志·古迹》:习氏故宅
    习氏故宅:在城南八里,以习家池著名。后汉襄阳习郁家于此。引白马泉水,凿池养鱼,筑大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起钓台于池中,又作石洑,引池水于宅北。凿小池,长十七步,广十二步。西枕大道。晋山简镇襄阳,暇日辄至池上,饮酒酣醉,幕夜始归。目为高阳池。《雍州记》:毎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岂亦山简遗风所不泯欤?斯地风物幽胜,为宴游佳地。明正德中,副使聂贤建亭池上。里中主事王从善为《记》。嘉靖末,副使江汇建习、杜二公祠堂,以祀习凿齿、杜甫。里人孙继鲁为《记》。今亭堂俱圮,仅存残碑、废址。池仅广方丈余,泉味清冽。又《水经注》:沔水又东经猪兰桥。桥本名荻兰桥。桥北有习郁宅,宅侧有鱼池,池不假工,自然通洫,长六十七步,广十丈,常出名鱼。其地当在宜城界内,是又一习氏宅。习家池今固无知之者,爰附纪焉。又王阮亭《蜀道驿程记》云:习池在岘山南龍,一水泓然,下布文石,翠鉴毛发,溅珠浮水面。与吾郡趵突、珍珠、金线诸泉相似。池方广亩许,稍东复有一池,才如半规,流出院外,北汇为小潭,复伏流而南为溪,由风凰亭下注汉江。按:阮亭先生于康熙十一年,典蜀试归道,经此时尚有二池,一广亩许。迄今八十余年,仅存丈许一池,余地俱为居人种植禾黍,恐此池久亦将湮塞。古迹所留,日就废没,大都十之八九,惜夫。
                                 习 池 馆 记
                                 宋 (尹焕)
   自有此山便有此泉,秦汉以前不知其名云何。后汉习氏居其地,有名郁者凿池其旁,依范蠡养鱼法,中筑钓台,风物幽胜,人往游焉。意其若平泉之庄,灵壁之园,此但其源也。逮及有晋,习宗独强盛,而凿齿者隐居读书,刻意古典,虽其逡巡于叛逆之间,而着为《汉晋春秋》,亦足以裁正当世,识者或有取焉。山季伦镇襄阳,暇日辄之池上,饮酒为乐,必昏酣而后去,更为“高阳池”。汉郦食其自号高阳酒徒,季伦之意其将以是欤!晋之风流大抵如此,国之不竞有由然也。
    唐杜易简复居其上,其孙甫有诗云:“戏假霜威促山简,须成一醉习池回。”又云:“非寻戴安道,似向习家池。”而池之名遂闻于世,至于今且千余年矣。高人逸士、达官贵人过其地,往往概叹其湮微,独以从善之无能得托迹其间,耕田种药,养亲以自娱;幽遐足以去凡心,鱼鰕足以慰饥肠,汲泉嗽齿,临溪濯足,天光云影,相与徘徊,则夫洒然而忘世,以自附于古人无求者之列,是诚可乐焉。
    正德丁丑大宪长聂公为宪副使,抚民于襄,每以修明法度,兴起废坠为念。筑大堤、甓颓城,民用免于水患,修郡志、立科甲、题名碑,士用有所励,此其政之大者。建岘山亭于羊侯祠中,取欧阳永叔文而刻之。又捐其余财,檄县令杨君来莅池事,周回筑台如坛形,而缺其中,围以阑,方各二丈弱,下流筑长渠,可三丈,渠尾作桥以通游人,皆以石为之。建亭于其上,使游者有所栖焉。且闻公之别号曰“凤山主人”,而环池之山自昔皆以凤名,是用额其亭曰“凤泉”,以识其显晦,有时待人而兴,非偶然也。公以廉静寡欲之操,光明正大之学,不闻于远近,去之日,人人思之,而公复以不得毕志于襄为恨。从善心力渐衰,去道日远而勤勤犹未巳,公恒奖进之,通于言说,形于体貌,则公之怀抱又非寻常作吏者。而县令杨君守义爱民,尤端嗜好,乃承其议而勇为之,上命下顺,有倡有和,遂以臻兹,皆不可不书,宪长公名贤字承之,蜀之长寿人。县令君名铨,字仲衡,南昌之丰城人,皆以名进士吏,于是云。
                                                            习池四贤祠记
    高阳池西旧有祠,不详所祀,惟志载,明嘉靖间副使江汇建习、杜二公祠于池上,祀晋习凿齿彦威、唐杜甫子美。然仅详古迹,不列祠庙专条。
本朝康熙七年,总戎杨公来嘉重建高阳池馆。乾隆五十八年守道王公奉曾修池及祠。凯以道光五年春游池上,见池畔古屋三楹,半就倾圮,中奉栗主二,为晋山简季伦、汉习郁文通,中设释氏像。急命僧扫除,去其像。江副使碑已失,杨王二公碑犹存,一卧池侧,言亭台花木之盛;一嵌祠壁,言池之修广兴废,而皆不及祠。何祠之无专祀也?凯既与缙绅父老浚池以广水利,为文记之。
    习氏子姓邑庠生道彰愿鸠族醵金萁祠,祠成,请所祀,凯曰,习生之志尚矣。礼,圣王之制;祀,典也,其道有五:曰法施于民,曰以劳定国,曰以死勤事,曰能御大灾,曰能捍大患。非此族也不在祀典。今池凿自文通,传于季伦,其祀宜也。江副使之祀习、杜,义将何据?若云彦威习氏之贤,则习氏之宜祀者众。子美,乡贤也,越齐赵秦蜀间,晚年,自夔下峡抵江陵,遇乱而返,终耒阳,未尝至此池,胡为祠于池上?岂以故里相近欤?惜其碑已没无可考,谨为稽之于史,证之于礼迹。其生平功业有合祀典者,定专祀焉。首宜祀晋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荆襄交广四军事节镇襄阳山公简,公始以仆射领吏部,上疏令群臣各举所知,以广贤路。及镇襄阳,多惠政。当四方寇乱,朝野危惧,刘聪之入洛阳,遣督护率师赴难;继屯夏口,招纳流离,江汉归附;五马南渡,晋室复兴,非公保障荆襄而能之欤?礼所谓以劳定国者是也。次宜祀汉侍中襄阳侯习公郁。公佐光武中兴,位列通侯。开池效范蠡种竹养鱼法,虽园亭之美盛于一时,而灌溉之利实贻万世。非所谓法施于民者欤?次宜祀汉赠邵陵太守零陵北郭都尉加裨将军习公珍。公仕后汉,当孙权袭据荆州,约樊伷举兵,不克。权将潘浚攻之,招降不从,曰,受汉厚恩,当以死报。会箭尽,以身殉焉。非所谓以死勤事者欤?次宜祀晋荥阳太守习公凿齿,公为恒温从事,见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裁正之。及见简文帝,谓温曰,得未曾有。虽大杵温,而温志亦由此沮,后虽废海西,终其身不敢肆行篡弑者,公之力也,非所谓能捍大患者欤?宜书栗主,春秋祝之于祠。或谓:山公当干戈扰攘之际,放情高逸,不屑事事。不知山公之镇襄阳,务在安辑其民。设当晋武之初,其静镇何异羊巨平,而乃心王室,匡救其灾,惟谢安有同心焉。况勤王一举,实越石士雅之先声也。又谓:山公,晋人也,不宜先习氏。
    夫山公,名宦也;习氏,乡贤也。乡贤,主也;名宦,宾也,主宜由宾。通志列名宦于乡贤之前,礼有可据。又谓:习氏多贤,不独二公宜从祀。不知习氏子姓自有家祠,此特祀其功业最著而合于祀典者。故升山公于祠,而以习氏之宜祀者配名。曰习池四贤祠。若杜少陵忠义之气一寓于时,天下盖有专祠矣,必强而祀于池上,恐少陵亦笑予之不典也。因为之记,以遗后之守土者,列于祀典,无废坠云。
                     大清道光六年秋,知襄阳府事富春周凯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5

主题

787

帖子

291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16
发表于 2023-6-2 08: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5

主题

787

帖子

291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16
发表于 2023-6-2 08: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习家池诗
[宋] 李廌
言登岘椒亭,南望高阳池。
习君汉彻侯,种鱼千石陂。
川光涵翠阜,倒影媚清漪。
伊昔典午世,山公已游嬉。
子孙安在哉,独乐宁可期。
萧萧宰上木,长风荡余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5

主题

787

帖子

291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16
发表于 2023-6-2 08: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习家池: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2018年10月25日 16:14来源:襄阳日报

    核心提示:习家池,位于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在宅前筑堤修池,引入白马泉的水,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池中垒起钓鱼台,列植松竹,后人称之为“习家池”。现在这座“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的园林,已成为许多襄阳市民周末出游的首选,更期待着八方游客来此处“寻芳”。

  

习家池秋色。 全媒体记者 王虎 摄

  全媒体记者 向一帆

  “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习家池,位于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是本地区最早的私家园林。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在宅前筑堤修池,引入白马泉的水,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池中垒起钓鱼台,列植松竹,后人称之为“习家池”。

  东晋时习郁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留下《汉晋春秋》这一千古名作,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家,而使习家池声名远扬。公元365年,习凿齿邀请高僧释道安到襄阳弘法,释道安师徒一行400余人被安置在习氏宅第附近的白马寺。释道安在襄阳讲经弘法15年,创立了新的佛教学派“本无宗”,使襄阳成为当时全国的佛教文化中心。

  至唐代,习家池所遗园林逐步变为游览胜地,被称作“高阳池”,池边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群山环抱,苍松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清幽,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在习家池的池塘边,孟浩然埋头苦读,了解诗中的奥妙,后来他留下的诗中有十余首是赞美习家池的。皮日休也有一首著名的《习池晨起》,赞美了习家池的妙处:“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至宋代,欧阳修、米芾、曾巩等人也常到习家池“寻芳”。尤其是米芾,经常在池边挥毫泼墨。

  习家池被岘山环绕,内有古柏树郁郁葱葱,更有涓涓的流水和亭台相互掩映,整个院内曲径幽深。在习家池的最中间处有一座重檐二层六角亭叫做湖心亭,湖心亭重檐六角攒尖顶,斗拱高耸,檐角翠飞,通高6.5米,正面面阔4米,檐柱为四角方石柱,坚固厚实,古朴大方。挑檐和额枋上遍饰象征吉祥的天宫赐福、万事如意、蝙蝠双至、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等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在湖心亭四周还围着雕花石栏,石栏下的池中种有荷花,赏荷季可赏出水芙蓉、自在游鱼,深秋枯败的残荷也另有一番美感。虽现仅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景点,仍不失为览胜之地。

  现在这座“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的园林,已成为许多襄阳市民周末出游的首选,更期待着八方游客来此处“寻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4035837号-1

GMT+8, 2024-5-15 22:35 , Processed in 0.05510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