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287|回复: 85

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壬辰(二0一二年)校勘本

[复制链接]

131

主题

285

帖子

10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8
发表于 2018-10-10 00: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0.jpg

001.png
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285

帖子

10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00: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直隶州志叙
荣自丙寅七月奉檄知荆门,甫三月而民以兵告,督团筹费,设防守卡,昼夜巡逻,势岌岌。殆赖诸绅与诸民同心协力,贼不得度汉水一步。越明年四月,贼北窜,幸安堵。而民以旱告,设坛虔祷,甘霖未徧,谷不尽熟,有饿者。民又以饥告,开仓平粜,设场为粥,补救万一,幸无饿莩。
岁戊辰,时旸时雨,年谷丰成,于是始得进绅民于庭,属之酒而慰其劳苦,咨以事政之得失,且询曰:“荣才薄,忝宰剧邑,值时事多艰,赖诸君协助力,俾无颠坠。今奉宪札,重修州乘,诸君其匡我所不逮,勿坠前人功而传讹于后世。”有进而言曰:“水通江汉,山连巴蜀,扼唐邓之咽喉,跐荆襄之腹胁,荆门之形胜也,是宜志。”有进而言曰:“叔敖相业,马良文誉,三孙科甲,二朱理学,荆门之文物也,是宜志。” 有进而言曰:“吴源夫妻节标史策,贞恪父子功纪旗常,荆门之节义也,是宜志。”荣谢曰:“是皆然,然前志详矣。所望于诸君者,欲告我以民间疾苦,俾知政有先务,将以见于实事而后笔之书,并以诏后之宰斯邑者,非徒务观美、博著述虚誉已也。”有离席而言曰:“荆门瘠邑也,东南多水,西北多山,山多忧旱,水多忧涝。自小江湖下至新城,百有余里,胥滨汉水,一遇汜滥,堤溃垸决,膏壤化为沮洳,庐舍荡于波涛,此水乡之所苦也。其西北一带,山重岭复,田少石多,凿塘筑堰未敷灌漑,雨期偶愆,禾苗立槁,山水冲发又虞崩压,此山乡之所苦也。其环城三四十里,山皆童秃,无材木可伐,无煤炭可凿,涧水一线,流清而浅,不生鱼虾芦苇,舟车不通,百货皆匮,衣食日艰,此城市之所苦也。抑又有甚焉者,自咸丰甲寅以来,屡遭兵燹,水旱虫荒饥馑洊臻。地当孔道,兵勇往来,络绎骚扰,甚或驱牲畜,攫衣帛,火屋庐,而棰楚其老穉。又以地旷赋繁,司牧者催科,不暇理余事,顽健痞恶之徒往往武断乡曲,鱼肉良善,为地方害。此皆近岁之所尤苦,而志中所不能载,亦修志者所不能悉知而不可不知者也。”
荣乃愀然避席而谢曰:“志者,所以志一邑之利弊,使后人得所考循而兴除之。山川夸其盛,人物艳其名,何与于斯民之利赖?志所已载者,皆为陈迹,而所不能载者,始为要图。吾不能悉载于志,吾恶敢不悉知于心,以施于事,急为除疾苦而兴乐利乎?”志成,书其语于简端,以补志之所阙,且以告后之加意民事者,勿泥于陈迹,勿忽于要图。
同治七年岁在戊辰秋八月
进士出身前吏部考功司主事知荆门直隶州事襄平恩荣
黄 续志 序
志之为言志也。《诗》言志《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有褒贬犹《诗》有美刺,皆以劝善惩不善也。郡邑有志,其于《诗》与《春秋》之义将毋同然而犹有辨。自《毛诗》分正变风,左氏因《春秋》之文作内外传,言与事并著于一篇,丹砂溲勃骈然入简。
志者,揭其美,鸣其休也。后之人潜光幽德播散天壤,傥非提要钩元为之综核,名实无以渐劘洽渍,俾倾慕者胥劝于善,而不自知。夫善莫著于忠孝节义之事,庸行也,亦奇行也,特安常处顺,几若习见习闻。风不急不鸣,水不流不韵,则欲求其行之奇者,不数觏。惟势迫时艰,蟠郁之气薄于星日,诣其极,圣贤之轨森然具焉。悲夫湮没不彰,诚缺典也。天恠石浮蠙,《禹贡》即为博物之志;紫芝丹凤,《史》、《汉》率多祥瑞之书。是以志乘一书,于星野、舆地、山川、形胜及人物、祥异,靡不具载,而𤢜于忠孝节义之行言娓娓,其不尽志其善于前者,所以劝其善于后也。
余丁巳冬权篆是邦,孝子忠臣、义夫节妇及人才学艺,彰彰在耳目间,足以励翼纲常,维持风化,爰博访旁搜,得悉其详,续入州乘以纪实云。至若星野、舆地,前志已登,故不赘,其中间有字句讹谬处,悉仍其旧,未敢稍增损焉。其亦如《诗》之庆羌马姥,《春秋》之鲁鱼亥豕也。夫是为序。
咸丰九年岁次己未端阳后三日
诰授中宪大夫摄理荆门直隶州事安陆府知府加三级黄昌辅撰

王 续志 序
郡县之有志,与国史相表里。史以纪一代之事,而志则一郡一邑,必委曲详尽以待輶轩之采取。虽体裁不一,无非循名核实,俾观者资所考据,不致荒远无稽、废坠不举也。
荆门为楚北名区,其中炳炳麟麟、垂光简册者,不一而足。厥自前州舒公纂修,后鲜留意者。余承乏兹土,取州乘观之,见其分门别类,条理井然,第版本漶漫残缺无存,且近事阙而未载,心颇嗛焉。盖修志之不容缓者有二:荆门向属安陆府,于乾隆五十六年始改直隶,辖当、远二县,疆域既分,纪录亦异,其宜修者一也;前志修于乾隆甲戌,历春秋五十四矣,虽山川不改,而时事日增,其宜修者二也。茍辞采访之劳,惜梓辑之费,则流失废弛愈久愈湮。以数十年之名卿、硕彦、孝媛、贞姬,与夫元年教匪滋事、大功告蒇数载以来,慷慨殉节从容就义者,忍听其隐而不彰、久而失传也哉?
爰于鞅掌之暇,网罗放佚,采辑旧闻,与诸君子鞠醺研究,兢兢讨论,仍其旧,增其新,事无巨细罔不纲举目张,既不没前人考究之苦心,亦可供后人追溯之取证,此则邦人之幸也夫。至若间有遗佚,或以文献无征,或以申详失实,无可征信,阙而不书。余故为之说,以弁简端,俟博雅者之折衷云尔。
嘉庆十四年岁己巳仲秋月
署荆门直隶州荆州清军府应升知府江都王树勋撰

舒志原序
潘子义云:“在官写书,亦是风流小过。”余尝三复其词,而知其有为而言也。矧其书为在官者不可不写之书,又凡郡邑不可一日或无之书,而阙焉无存,且至数百年因循废坠而莫可稽。承其后者方毅然自任,从而采辑之,修举之,以冀张幽而补罅。乃一辑再辑,续修屡修,皆不克成其书。在官者弥苦矣,遑计及功与过哉?
荆门属古南郡,故用武地。自汉末曹、刘角逐,晋后五国蹂躏,唐虽混一,而纷据于藩镇,在宋中叶而薄邻乎金敌,陈编遗册半荡兵戈,谁其深冢头之埋、善壁里之藏乎?然余尝购得胜国旧志叙二通:一则明初叶广文创其稿而未梓,见于里人李克俭之序;一则弘治十六年韩牧厘定而将锓之,州人刘春序可征。然兹本亦无有传者,其果锓与否亦未可知也。且自明季壬午之岁,荆门惨遭闯变,代守卢公及僚属、士庶殉难者不可胜纪。人民既屠,宫室为墟,即有版籍,亦尽销灭于煨烬之余,此荆门之志之所以阙焉无存也。国朝百余年来,制作明备,守土者不一,其人岂必无叶公、韩公之志哉?而文献既阙,搜讨维艰,则有志而不克竟者比比矣。
余自癸亥莅荆,甫下车,索州乘,冺然无片纸焉。聿考其由,而知此志之失由来旧矣。因慨然曰:“志者,在官者不可无之书也。况荆门南捍江陵,北援襄、樊,周方千里,为楚要区。其山川则有内方、上泉、仙居、蒙、惠、龙、顺之奇,皆天地之至灵至秀所凝而结、融而释者也,其人物则有三孙、二朱、四胡、一范之异,皆古今之名臣名儒所挺而生、发而顕者也,而可不志与?”爰自乙丑之岁,即以纂修为己任,开局于沙镇之汉上书院,乃余之志从此锐,而余之力亦从此惫矣。
始也,延黄冈孝廉周君茂廷、州进士李君光泗、明经陈君鉴、胡君克柔共任其事。征文考献,访旧咨新,亦几不遗余力矣。乃诸君或迫以仕起,或旋以养归,草创未成而寝。阅明年,又延州明经魏君光辉续之。魏君素悉地理,凡山川之脉络,古迹之昭垂,皆身历亲绘,不惮证订之劳焉。其后,汉阳副车王君履泰及其弟参军王君石玉一再续之。三贤均以先后下世而止。阅二年,庚午,州进士古君澧许任其事,猝以应汉中之聘而行。嗟乎!人凡八易,岁且五更,乃求卒业而不可得,亦甚矣其惫也。
而余之于此抑又有难焉者。余自丙寅迄壬申七八年中,方王事倥偬,工役频仍,建衙署,新学校,立三仓,创二闸,四起堤工,两觐京都,俗吏劳劳,日无宁晷,又岂得偷闲案头自为考校?而此志之修,遂几等诸洪武以前、弘治以后之举。
癸酉夏,余又叨保荐,九月方归自京师,时诸工已次第告成。郡伯张公垂念兹志,且重朂之。余于是坚欲纂成,再发征引,广事搜罗。家有一编半简者,咸得借观,人记只言片行者,辄得陈说。又裒集群书,自汉、唐、宋、元诸史以及省、道、府志而下,无不胪列。乃以前辑数稿与残编旧闻互相考订,更延吾乡前达西林宰李公法孟、会稽征士陈君荣杰,汰其冗蔓,核其疑似,列其标准,详其品目,宁质毋文,宁约毋侈。于是,志山川则本其素迹,不敢侈衡、华之险而冒潇湘之盛也;志城邑则守其幅员,不必夸三都之丽而壮两京之雄也;赋式,准诸部计,非剿《禹贡》而剽《周官》;风俗,采诸民谣,岂渔二《南》而猎诸《国》也。至于人物一类,所收从广,盖一行足录,君子所取,然亦非刻画忠孝,则奢、尚接踵;仪图冰霜,则共姜比户也。凡又阅岁,而志始成,为卷三十六,目五十四。盖合之起念之初,于今十载矣。此志之难成也,不信然哉?
虽然,志成矣,而余之心犹用是歉然也。夫一人之闻见有限,而千年之稸蕴无穷,即以余孜孜十载之功,其能无挂漏之衍乎?且名山石室,本多未发之传书;溪僻云深,不无难逢之遗老,此则余力之所不及而亦无可如何者也。然天下不患无因,患其无创。吾亦创为此略,以俟后之君子讨论而精详焉耳。若谓借此免过,非吾志也。
乾隆十九年岁次甲戌九月望前二日
诰授奉政大夫升授广西平乐府同知仍留湖北安陆府知荆门州事保举知府记名任丘舒成龙撰。

明初修《荆门志》旧叙
寰宇既归一统,图籍选入天府,郡邑志所宜亟也。前州守奉文催修纂,迫于限期之严,未免遗佚。杭郡叶公原瑛自洪武甲子春莅吾州学正,适钱塘杨使君讳名来守吾州。间视学,谓叶师曰:“尔我皆浙士也,云萍之聚,政教任同于江汉间,而荆门志书不及详,阙典之憾,将不贻诮于后人乎?其相与勉成之!”无何,杨公去官而未竣厥事。
幸叶师不忘所托,乃旁搜徧访。而耆艾零落,有若晨星,漫莫加省,仅得一二事实于传记,而其详罕闻。虽学前碑阴刻“《荆门记》共十册”六字,有其名而无其实,缺略未之有成。天假之缘,府城湘王殿下召览《大一统志》,叶师应藩召,凡有涉于荆门者,必记而录之,详略相因,槪可考订。旋州在明伦堂约数十手笔,经历九年,百易草稿而始有通绪。司徒之典,治道之要,宁不有资于万一?
廿五年壬申冬缮修,知州广信童伯亨、同知温陵陈汝德、判官番阳孙本良、幕长山阴吴子良、当阳知县苏州徐福、教谕庐陵卢云续增成稿。皆由学师叶公领率之劳,用俟梓传,不忘所自云。
洪武二十五年壬申冬良月,州人李克俭谨叙。
明正统《荆门州志》序
图志之作,其来尚矣。图以绘其形,志以记其事。观图,则城郭、疆域之广袤,山川、地理之险夷,了然可见。阅志,则风俗、贡赋之详,名宦、人物之悉,灿然可知。故州郡图志之书,不可以不作也。
近予出按荆门,获见州志一帙,乃洪武间儒官叶原瑛先生所辑。先生,浙之严陵人,尝为是州学正。缘旧志遭元季兵毁,板刻无存。先生悉心殚力,广采博询。至于断碑残碣,罔不搜访;片言只字,凡州志所载,无不采录而收之。有所未备,刚考诸《大统一》,增而足焉。且能区别门类,井井有条。其于历代沿革、山川、庙宇、名宦、人物、题咏、碑碣之类,分为十卷,各有小序以启其端。简而不繁,略而有要,深有得于记事纂言一体。吁!先生之用心,其益于荆门贤士大夫,岂浅浅哉?
今州守毗陵邢宁偕其佐益都张聪等,乃能不负先生述作之劳,于公务之余,披阅图记,得有考,征今酌古,以修举废坠为念。是故,于宣圣庙学堂宇之损坏者则修而扩之,于文安陆公祠馆之颠覆者则创而新之;他如城隍之庙、龙神之祠,或修或创,罔不究心。又岂不由图志之籍有所取证而致然耶?矧又于志书旧刻已磨者治之,后事未入者收之。叶公作志于前,今守续之于后,均美同芳。既而州庠司训陈学、郭獬胥来征言以记之,且道其善,书此以拜诸图志之首云。
    正统戊辰。
按,同治原志无此序,壬辰重刊加。
明嘉靖《荆门州志》序
《荆门州志》,前州文学三山林子球之纂修而梓成者也。秩满去,板归之州已浃岁矣。嘉靖已丑冬,太守陆侯莅事初,暇登览秀亭,见有残板委诸地,命取而观之,则州志梓板也。侯乃叹曰:“此一州之文献也。剥落如此,考古者能无杞宋之恨邪?”既而询之学诸生,有以集本进者。侯披阅之余,益重惜之。因校其旧本,捐已俸而重锓之以行。而荆州伯丰山公教至曰:“郡向无志,文献亡征,可参订州典以成书。”候拜奉命,命云按旧志事类增收以入,就笔削。既成,籍诸库而令递守以传。且曰:“嗣我者不遂因而压梗之,则不惟风俗,政治之□□,亦可按而知,将风帅振育之方,亦不外是而得矣。”因命云序之,以纪岁月。乃序曰:
州有志,志此州之事也,君子之所以鉴古而善今也。荆门,古名州也。蒙泉、象山之胜旧矣。昔之宦与寓兹土者,有若胡文定、陆文安其人焉。山水之显于天下者,以此人也;而知此人者,以此书也。使凡为吏于此者而无此书,则无以淑政教而遗诸人;凡为士于此者而无此书,则无以恭桑梓而兴高山之仰。是书之不可无也,彰彰矣。此侯所以有重梓之举,而亦丰山公之教也。此书行,则民永绥怀,而士知向往。侯之惠,其远矣。君子谓侯知政也,识先务也,仁而敏也。侯名□,应天上元人,由澧州安乡令擢今职;廉明刚正,才裕于治。凡所规为人戴而宜之,其施于安者,民今犹称思之。刻之岁,则嘉靖九年四月维夏也。是为序。
古闽凌云。
按,同治原志无此序,壬辰重刊加。

原   序
《九丘》作而《禹贡》继之,《周·职方》又继之,所以志九州之域,广轮之数,贡赋之制备矣。自秦废封建,置郡县,沿汉暨唐以来,遂有地理志、郡国志、风土记、耆旧传诸作,或总括区宇,或详著一方,虽有不同,然皆类耳。今天下之地理、人物、风俗、古今沿革,有《大明一统志》所以总括者,无遗矣。虽撮其纲而不能尽其目,举其大而不能及其小,法宜然也。故藩省郡邑各有志,盖视《一统志》以为概括而加详焉。士之博古者试取而读之,则凡某郡某邑之风俗、道理、人物之数,不出户庭可究;而其用世者欲酌其政事之弛张缓急,亦无不得于几案间;况其所以昭兴替垂、鉴戒,又靡不备耶?此《荆门州志》所由作也。
上虞韩侯以弘治十四年来守吾州,廉明慈惠。越二载,政通岁成,民罔弗乂。乃索志,得旧稿于掌故,观之,病其未悉,遂祖《一统志》为义例,考校删定,厘为若干卷。将锓梓,委予序之,且曰:“文献不足,殆难免于挂漏、讹谬。然后之君子,固可藉是续而补之也。”予既受以从事,复告侯曰:
“荆门属古南郡,自汉末曹、刘角逐,终岁当矢石交战之所。迨吴、晋之时,虽幸羊、陆之交欢,而刁斗之声亦何尝息?寻五胡乱华,其害犹未易言。唐混一未久,纷据于藩镇,而荆门陷为僣窃之区矣。及五代,干戈无岁不动。在宋中叶,薄邻金狄,民之疲于奔走,犹不异于唐之季世。则士之生其地者,何暇考古修业?而仕于其间者,虽欲按图问俗,有事于志,亦将何所记哉?
天启皇明,肆我太祖高皇帝肇造鸿业,声教曁海外。而荆门在湖乡,距中州不千里,犹为华夏文明之地,故俗由政革,物以时成,地因人显,而是志之所采掇登载,若有不胜其伙者。然则君子之观之也,岂但知是郡风俗之美恶、人物之盛衰、治道之隆替而已哉?感今日之遭遇,怀昔人之流离,生于斯者益奋其进修之心,宦于斯者益励其效用之志,然后知志之非徒作也。”
春即述之以为序。
弘治十六年州人刘春


咸丰九年修志姓名续修
升授湖北安陆府摄理荆门直隶州事随带加二级纪录六次黄昌辅(江苏江都人)
编者
原任湖北施南府恩施县知县王甲曾(江苏江都人)
采辑
候选训导杜方栋(州人)候选训导萧鸣玉(州人)候选训导张源溥(州人)
廪生钟寿朋(州人)廪生谢元礼(州人)生员张以恭(州人)增生张良弼(州人)
生员李锡珍(州人)生员黄 中(州人)生员方 松(州人)生员金 兰(州人)
廪生胡粹然(州人)监生徐云甲(州人)
参订
候选训导陈新之(州人)廪生潘煦(州人)
考正
山西大同府通判周厚基(州人)  职员周烺(州人)
同知衔四川广安州知州周瀚(州人)候选教谕王开运(州人)
校字
文童刘正福(州人)文童李树森(州人)文童张丙南(州人)文童吕兆祥(州人)
誊录彭朝良(州人)领刻、志板路长庚(州人)督梓、收掌书板礼书李长林(州人)


荆门直隶州志主修
荆门直隶州知州加十级随带加三级纪录十次恩荣(汉军镶白旗进士)
编者
举人张圻(山东宁海州人)
参订
詹事府主簿衔廪生杨秉筠(州人)国子监典籍衔候选训导加一级饶方杰(州人)
候选县丞刘俊臣(州人)
采辑
监提举衔候选训导谢元礼(州人)文生方选皋(州人)文生李席珍(州人)
贡生钟寿同(州人)候选训导车锡路(州人)候选训导刘凤藻(州人)
禀贡生李应甲(州人)候选训导高凌云(州人)候选训导刘方灿(州人)
廪生高云浦(州人)詹事府主簿衔廪生汪焯(州人)廪生袁良同(州人)
廪生张延锦(州人)文生孙履谦(州人)文生张庆镛(州人)文生萧锦云(州人)
文生刘灿廷(州人)文生杨来章(州人)监生张良柱(州人)监生李华春(州人)
绘图
张锡三(州人)
收掌书板书吏李长林(州人)
誊录、督梓书吏龚吉占(州人)
承刊陈登雅(汉阳人)


乾隆十九年修志姓名纂修
升授广西平乐府同知仍留湖北安陆府管荆门州事保举知府记名舒成龙(直隶任丘人)
编著
原任广西泗城府西林县知县李法孟(直隶任丘人)
选举博学鸿词陈荣杰(浙江会稽人)
采辑
荆门州州同赵兴祖(顺天宛平人)荆门州儒学学正刘名建(湖南安乡人)
荆门州儒学训导曹廷正(湖北枝江人)荆门州粮捕吏目萧式汤(广东嘉应人)
参订
原任山西蒲州府虞乡县知县古澧(州人)举人周茂建(黄冈人)
四川候补知县前任江南如皋县知县李光泗(州人)副榜王履泰(汉阳人)
贡生胡克柔(州人)贡生陈鉴(州人)贡生魏光辉(州人)
候选正八品王石玉(汉阳人)廪生边毓秀(任丘人)
考正
县丞管荆门州仙居司巡检朱宝善(江苏元和人)
荆门州新城司巡检孙永福(甘肃宁夏人)荆门州建阳驿驿丞兼巡检董沛(浙江山阴人)
荆门州石桥驿驿丞张九松(湖南芷江人)荆门州丽阳驿驿丞金堂(顺天大兴人)
生员蔚柱(州人)生员鲁传泗(州人)
校字
王元灏(宛平人)舒其绶(任丘人)舒其绂(任丘人)
誊录、收掌书板书吏易汝明、陈文振 督梓书吏张尔厚、费万清
绘图黄元章(州人)督梓、办板李顺
重修
署荆门直隶州荆州清军府应升府正堂王树勋(江苏江都人)
编著
戊午科副榜候选教谕廖士琳(湖北汉阳人)
采辑
荆门直隶州州同莫汝霖(广西灵川人)荆门直隶州儒学学正李应聘(江夏人)
荆门直隶州儒学训导梁锡冠(麻城人)荆门直隶州粮捕吏目汤选伊(福建清流人)
参订
候补训导陈鸣冈(州人)丁卯科举人周玉成(州人)
考正
生员孙枚(江苏吴县人)候选训导彭佑珍(州人)
贡生杨玉成(州人)生员杨以礼(州人)
校字
贡生蔚梿(州人)郡司职杨国柱(州人、招板)
督梓、收掌书板书吏杜春华、周玉安 誊录书吏陈映川、郭荣富


凡  例
《荆门州志》创修于乾隆十九年舒牧,续修于嘉庆十二年王牧,重修于咸丰九年黄牧,皆各自为书,未归画一。今悉依三志增删裒辑,总成一部,非敢凌越前人,以志书体例故,自应尔。
舒志三十六卷,卷为一目,不分门类。今依统志条例,分列十二门,门各以类,类各有目,共为四十六卷,庶几阅者易于检核。
旧志御制文共四篇,舒志附于《封赠》之后,黄志列于《文苑》之前,皆有未合,今依钦定《承德府志》之例,特标《宸翰》一门,冠于志首。
舒志游、守二府列于《戎制》,东、西学署列于《学校》,似《官廨》一门专为州署作志矣。今依江西《赣州府志》之例,凡系官署,不分文武大小统入《官廨》。
舒志《忠义》一门,官于荆与生于荆者毫无区别,又以官于荆而有治绩者,列于《宦迹》,生于荆而有治绩者,列于《循吏》,体裁均有未合。今以官于荆者为循良、为忠烈,统入《职官》,生于荆者为仕绩、为忠义,统入《人物》,各从其类,庶无混淆。
舒志以祠庙附于《坛壝》,以武庙附于《学校》,未免混淆。今以庙祀、坛壝、祠祭统入《祀典》,其不在《祀典》者,别为《祠宇志》。
旧志《官师》有表无传,又厅倅列于师儒表内,皆非体例。今悉为更正,而以牧佐、师儒、武职各自为表,即各系以传,亦仿各省统志之例也。
旧志《贤节》一门,贞孝节烈,或妇或女,毫无区别。今依《汉书》例改《贤节》为《列女志》,而为母、为妇、为女、为贤、为寿、为贞、为孝、为节、为烈,各以类著。
旧志《文苑》率多误收,如《碑解》、《关岳庙合纪》等文,《洞庭》、《大别山》、《朔漠永清》等赋,皆无关本境。而诗中又多强合,如鲍照之《春早登荆山》,则在寿春;江淹之《望荆山》,则在南漳;陈子昂之《望荆门》、《度荆门望楚》二诗、李白之《荆门送别》、《秋下荆门》二诗,则皆在宜都;谢眺之《汉江别沈约》,沈约之《汉江饯别》,孟浩然之《汉中漾舟》,王维之《汉江临眺》,李百药之《度汉江》等诗,皆非确在荆门;更有如郭璞之《游仙诗》而改作《游青溪寺》,刘禹锡之《荆州道怀古》而改作《荆门怀古》,高骈之《步虚词》而改作《青溪寺步虚词》,强人就我,妄为攀附,殊属荒谬,今悉为删削。


例言(原志)
修志有因有创,循故籍而增删者,主于因;若旧本无稽,立条规为纪载者,主于创。荆门前稽唐、宋,故隶荆州,惟元称荆门府,明世宗封藩安陆,继统后改安陆为承天,而以荆门隶焉。荆州以非辖而削之,安陆以新辖而略之。又以屡遭兵燹,文献无征,故老失传,数百年事欲取办于一斑片羽中,则创之难也。于是徧加征采,凡有荆门残篇及家藏旧闻有关州志者,无论本境邻封,有言必录,久之寂然。越五月,始有里民李司衡以宦迹、选举、贤节数条抄本进者,参差错讹,颇费究讨。嗣后,乡耆曹皋言以《荆门耆旧》、《荆门旧闻》刻本进。又诸生黄相准、李之湘、郭遇隆、蔚柱以旧写人物、古迹、艺文诸类进,重复杂沓,首尾缺略。而断简残编之献,且踵至,咸收置箧中,以备参考。最后于明经魏光辉处得州人李克俭、刘春州志《序》二首,然止有其序,志本则槩乎无闻也。乾隆乙丑,聘乡先生周、李、陈、胡四人采辑草创,未成而寝。阅次年丁卯,又次年戊辰,又越二年庚午,延魏及王、古四贤,力欲续之,俱以他故随作随辍。于是前愿已隳,不复为卒业计矣。迨后屡蒙郡伯张公垂问,谓:“此乃荆门修举废坠第一要事,非子孰待?”成龙于是复延李、陈二公,核立条规,详慎编纂,取数次草创之长而会萃之。而一以省、道、府三志为主,寒暑无间,锐意观成。自癸酉初冬至甲戌秋杪,阅一载而始竣。草创之难,经营之苦,有未易为局外人道者,至前后经费千数百金,犹其细焉者也。
是书既无底本,正藉旁求如《十三经》、《廿一史》、《文献通考》、《津逮秘书》、紫阳《纲目》、涑水《通鉴》、《渊鉴类函》、《潜确类书》及诸子百家之言,人物、事迹涉于荆门者,词组单句,靡弗采辑,非矜浩博也,恐考据不详,贻笑大方耳。
《地理志》以“图经”为首,盖仿古人“左图右史”之义,今省、郡邑志皆宗之。荆门幅员辽阔,是书凡星野、地舆、疆域、城池、官廨、坛壝、学校以及名山、古迹之最著者,莫不有图,且不惮绘事剞劂之工。非夸多斗靡,亦欲观者披图一览,远近如在目前耳。若封爵,则从《史记》世表例,官师、选举从《史记》年表例,各著以表云。
志书建置、沿革,乃全书根据,一有缺讹,则疆域、山川、古迹、职官、人物皆罔所依据。兹先列表以立其准,使人知历代地名之异同,后集录诸考以说之,不肯一字傅会,但恐其中尚有罣漏,高明谅之。
星野为天官家言,儒者罕习。倘援引谬讹,反致贻笑。然毫无考据,则协纪辨方之谓何?兹博采群书,附以证考,总以翼十五度为主。凡史载灾祥,非十五度即不应为荆门者,亦反证之。虽未必分寸不爽,亦可得其崖略矣。
地舆、形胜、疆域,古来原有定界。自明改隶安陆,又割石牌以益钟祥,遂与古之疆域迥异。成龙牧荆十余载,或因巡历乡村,或因查验案件,皆亲历其地,细为咨访,咸得确实。四至、道里,注列详明,不差跬步。既绘州境全图,复绘村庄五十九里图,各图应纳银、米及庙宇、桥梁、集场附之,而见阖州情形,一目了然。
各志山川,伦次不一。有先列名山大川而后及小阜支流者,有止论四方而不分远近、错杂互见者。惟《荆南道志》分四正四隅,由近及远,最为得体。是书一遵道志,先山后水,先近后远,一毫不紊。古迹亦然,如坛壝、祠庙、三台八景及象山四泉、上泉寺、仙居寺、掇刀石、普惠洞、内方山、白鹤寺,龙泉、汉上、内方诸书院以及仓、驿、堤垸等,则别绘有图,后各有图说以详之,庶嗜古者毫无疑窦。
名宦、乡贤,别志讹错者甚多,有本非其地而傅会强人者,有实系其地而罣漏未载者。兹书考核不厌详慎,名宦止叙政迹而德行从略,乡贤止叙德行而政迹从简。循名核实,取其称也。至诸祠,为祀典所关,不敢不慎。荆门各祠神主,惟国朝独存,明、元、宋以前无闻焉。成龙详考残编,明嘉靖朝有丰城李尚书遂作《荆门乡贤祠碑记》,载宋以后、嘉靖以前名宦、乡贤略备。而宋以前,惟列蜀汉乡贤马良一人,取与独慎其实可征也。因照李碑所列诸公,悉置神主入祠。其万历以后,必有确据者,方敢列入。至忠义、孝弟及节孝祠,亦止列案册可据、诸志可凭者,无案可稽,不敢滥祀。
诸志人物,俱汇一门,兹分为各类,先乡献,次忠义,次循吏,次孝友,次文学,次武功,次懿行,附耆寿,次隐逸,次侨寓,次仙释,共为十门。非舍简而求繁,实分类而核实也。各列目于前,以便检阅。贤节仿此。
贤节茹荼饮泣,抚孤奉亲,实为巾帼中丈夫。而穷乡僻壤,无力上闻,所在多有。今广为搜采,凡节守合例者,无论门第,悉载入志中以表扬之。其经前任及本任详旌者,亦尽标出。
荆门城池、文武庙、官廨、三闸、二桥、三仓、四驿、隍庙、书院久废,成龙莅任十余载,次第修建。至三台八景及古迹名蓝,悉为修举。统计所捐廉俸一万数千金。即堤垸诸工,领帑修筑,亦期一劳永逸。十年岁修,俱系自捐。今将各案俱附本条之后,虽不敢言百废俱举,然废弛之诮,吾知免矣。
文庙祭祀,典礼最重,武庙从之,盖礼乐制度、祭器祭品、仪注乐章与别祀不同也。其名宦、乡贤、忠孝、节义等祠,原近学宫,一并列入学校。
恩纶止列封赠,官职不列。诰敕全文叠封者,从其显官,止列祖、父之封赠,其本身及妻俱不列,统之矣。
风俗、物产,槪从其实,不敢侈张以炫耳目。
官师,无论贤否,例得备书。其卓有政绩可考者,另有宦迹小传。无考者,未敢滥加称美。
乡献为一郡之望,最当慎重,惟核列数人而已。其忠义,则官于荆门而死忠者,与生于荆门而死忠者并列,从其类也。循吏、孝友、文学、武功等,则惟书土著,寄籍者不入。
进士、举人,俱按某朝某科分列表内,曾任何官亦注其下。副榜亦列于举人内,以有科可稽也。至贡生,则统曰明经,恩、拔、岁例分注其下。年分则有未详者,掾仕虽微,亦一命之荣也,故亦附之。
志书有美而无刺,是以懿行所采独广,沾一善者率以录,善善欲其长也。其耆寿即附于懿行后,女寿则附于贤节后。
赋役,全书头绪纷繁,无容细入。今止书原额、成熟实征银米、一应起解存留确数,庶一目了然,可省稽核之烦。
戎制,诸志多分见各条之后。如武官,即附于官师后,兵制,多附于防守后。兹独另为一表,备列武官、兵弁。粮饷、塘汛,以次列焉。总期一览无遗,不使西搜东索。
流寓之迹有五:有经过此地而暂栖者,如周之左伯桃、羊角哀,唐之李白、孟浩然是也;有仕于此地而未归者,如宋之孙镛、朱震是也;有避地荆门者,如汉之颕容是也;有慕山水而居荆者,如宋武夷胡文定公是也;有安置荆门者,如宋范彦晖是也。若先世来此,子孙生长于斯,发名成业,如孙何、孙仅、胡寅、胡宁兄弟,即为土著之人,不得以流寓目之。
方伎、仙释,俱详考各书,存其确有可据者,荒诞无稽,一槪不入。
文苑止载名贤杰构,一切凡笔不敢滥登。然必实有关于地方者始为采入,前亦有目。
祥异,本天象地气,而水火兵戈之事应焉,人皆忌讳不书。不知畏天勤民,正可取以示警。今俱照省、郡各志录入,庶几知所修省云。


荆门直隶州志目录
………………………………………………………………………………………………1
修志姓名 ………………………………………………………………………………………9
凡例 ……………………………………………………………………………………………13
目录……………………………………………………………………………………………17
宸翰志卷首 ……………………………………………………………………………………19
舆地志卷第一……………………………………………………………………………………22
星野(有图)………………………………………………………………………………22
疆域(有图,附形胜)……………………………………………………………………25
山川…………………………………………………………………………………………61
古迹(有图,附冢墓)……………………………………………………………………70
风俗…………………………………………………………………………………………92
物产…………………………………………………………………………………………94
祥异…………………………………………………………………………………………96
建置志卷第二…………………………………………………………………………………100
沿革(有表)………………………………………………………………………………101
城池(有图,附街巷、坊表、关隘、桥梁、津渡、集镇)……………………………106
官廨(有图,附驿站、塘铺)……………………………………………………………116
堤坊(有图,附水利、论说)……………………………………………………………126
政典志卷第三…………………………………………………………………………………137
户口………………………………………………………………………………………138
赋役………………………………………………………………………………………139
仓储(有图,附社仓)……………………………………………………………………149
学校(附学田)…………………………………………………………………………155
书院(有图,附乡塾)……………………………………………………………………158
贡院(有图,附宾兴)……………………………………………………………………169
戎制志卷第四…………………………………………………………………………………173
将弁 兵马 粮饷 塘讯(附乡团、戎仕)…………………………………………………174
祀典志卷第五…………………………………………………………………………………180
庙祀(有图 文庙 武庙 文昌宫吕祖庙 龙神庙 城隍庙)……………………………181
坛壝(有图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坛 州厉坛)…………………………206
祠祭(有图 昭忠祠 周贞恪公专祠全忠祠 名宦祠 乡贤祠 忠义孝弟祠 节孝祠)…210
祠宇志卷第六…………………………………………………………………………………218
古祠(有图)寺观(有图)………………………………………………………………219
职官志卷第七…………………………………………………………………………………229
前代职官(有表)…………………………………………………………………………230
牧佐(有表)…………………………………………………………………………244
师儒(有表)…………………………………………………………………………259
武职(有表)…………………………………………………………………………263
循吏……………………………………………………………………………………271
忠烈(附封爵)…………………………………………………………………………281
选举志卷第八…………………………………………………………………………………283
荐辟 科甲(附例仕、荫仕、掾仕、世职、封典)……………………………………283
人物志卷第九…………………………………………………………………………………310
仕绩………………………………………………………………………………………311
忠义(附义勇、义仆)……………………………………………………………………318
乡献………………………………………………………………………………………328
孝友………………………………………………………………………………………333
文学………………………………………………………………………………………341
武功………………………………………………………………………………………348
懿行(附耆寿)…………………………………………………………………………350
隐逸………………………………………………………………………………………365
侨寓………………………………………………………………………………………367
仙释(附方伎)…………………………………………………………………………370
列女志卷第十…………………………………………………………………………………375
贤母 寿母…………………………………………………………………………………376
孝妇 节妇 烈妇…………………………………………………………………………378
孝女 贞女 烈女…………………………………………………………………………419
艺文志卷第十一………………………………………………………………………………436
赋…………………………………………………………………………………………437
文…………………………………………………………………………………………441
诗…………………………………………………………………………………………548
杂录志卷十二…………………………………………………………………………………586
杂录………………………………………………………………………………………587
跋…………………………………………………………………………………………605
后记………………………………………………………………………………………606


荆门直隶州志卷首
宸翰志
诰命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表臣报绩,爰归美于诒谋;司士诏功,必溯原于绳武。殊荣洊被,积代增华。尔周化龙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嗣祖父。衍绪开先,垂庥裕后。孙枝挺秀,聿昭树德之符;世业丕昌,大启承家之学。兹以尔孙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嗣祖父二品封典,赠尔为资政大夫,锡之诰命。于戏!锡五章而敷泽,珂里流光;推三叶以承恩,德门袭庆。祗膺茂典,长荷宠绥。
制曰:鸿恩锡类,聿彰贻谷之休;令善宜家,益著含饴之美。式逢庆典,爰沛殊施。尔董氏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嗣祖母。度叶珩璜,训娴图史。心庄体顺,著阃范于中闺;善积庆余,表母仪于奕世。兹以尔孙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嗣祖母二品封典,赠尔为夫人。于戏!播兰陔之芳泽,宠被重闱;扬芝检之徽音,光流华胄。荣章洊逮,德范犹存。
咸丰 年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表臣报绩,爰归美于贻谋;司士诏功,必溯原于绳武。殊荣洊被,积代增华。尔王正心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本生祖父。衍绪开先,垂庥裕后。孙枝挺秀,聿昭树德之符;世业丕昌,大启承家之学。兹以尔孙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本生祖父二品封典,赠尔为资政大夫,锡之诰命。于戏!锡五章而敷泽,珂里流光;推三叶以承恩,德门袭庆。祗膺茂典,长荷宠绥。
制曰:鸿恩锡类,聿彰贻谷之休;令善宜家,益著含饴之美。式逢庆典,爰沛殊施。尔董氏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本生祖母。度叶珩璜,训娴图史。心庄体顺,著阃范于中闺;善积庆余,表母仪于奕世。兹以尔孙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本生祖母二品封典,赠尔为夫人。于戏!播兰陔之芳泽,宠被重闱;扬芝检之徽音,光流华胄。荣章洊逮,德范犹存。
咸丰 年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夙夜宣劳,事君资于事父;云霄布泽,敎孝实以敎忠。特贲丝纶,用光阀阅。尔王晖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本生父。操修淳笃,矩范严明。术在诗书,克启趋庭之训;业恢堂构,实开作室之模。兹以尔子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本生父二品封典,赠尔为资政大夫,锡之诰命。于戏!锡天府之徽章,殊荣下逮;际人伦之盛美,茂典钦承。祗服诰词,允光誉问。
制曰:家声昌大,夙彰式谷之休;阃敎贤明,不替树蘐之慕。适逢上庆,用锡殊荣。尔周氏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本生母。敦习礼规,恪循箴训。寝门治业,著恒德于贞心;闱塾授经,寓慈风于雅范。兹以尔子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本生母二品封典,赠尔为夫人。于戏!恩能育子,挺杞梓之良材;善必称亲,被笄珈之茂宠。祗承嘉奖,允播徽音。
咸丰 年
按:圣旨宣谕日期见《祀典志·周贞恪公专祠图说》。
先曾祖、嗣曾祖、先大父以两姓追赠资政封诰,系先公完节后特旨赏给,实希有之异数也。
周瀚谨识
祭文
谕祭山东登莱道周昌之母孙氏(康熙十六年)
朝廷弘锡类之恩,典均存殁;臣子笃匪躬之节,荣被亲闱。尔孙氏赋性坚贞,秉操激烈。尔子昌殚心效力,移孝作忠。朕用嘉焉,谕祭特颁,以光泉壤。尔灵不昧,其钦承之。
谕祭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胡作梅(康熙五十八年)
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赐恤报勤,国家之盛典。尔胡作梅性行恪醕,才能称职。自服官以来,历有年所。方冀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悯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谕祭原任江西按察使晋赠布政使衔谥贞恪周玉衡(咸丰九年)
朕维祥刑布化,缅怀陈臬之劳;大节成仁,允协致身之义。既捐生而抗志,宜展礼以褒忠。雕俎爰陈,龙纶斯焕。尔原任江西按察使周玉衡,直方成性,悃愊无华。选重三升,蚤蜚英于桂籍;才优百里,旋奏绩于花封。靖萑符而报循良,有为有守;膺剡牍而迁牧守,济猛济宽。为嘉保障之勋,乃畀监司之任。御小丑而狼烽未熄,曾吏议之偶干;克坚城而豹略能娴,益军声之丕振。法服无惭于豸绣,崇阶遂历夫乌台。肺石风清,牙幢霜肃。方谓戈铤山立,迅埽欃枪;何期章贡涛翻,遽罹锋镝。经重臣之入告,施宠恤以攸宜。特悯艰劳,彝典俾加夫一等;聿隆秩祀,专祠许建于三城。芝綍颁恩,椒浆锡奠。于戏!戎行授命,洵亮节之常昭;灵几升香,庶荩忱之永励。精诚来格,芬苾其歆。
谕祭布政使衔前任江西按察使谥贞恪周玉衡(同治二年)
朕维纯臣仗节,荩怀彰笃棐之忱;盛典褒忠,追荐重苾芬之祀。盖委质克全乎义烈,斯推恩愈示以优隆。尔江西按察使周玉衡,伟绩丕昭,贤声卓著。当国步艰难之日,誓扫欃枪;正妖氛猖獗之年,亲临矢石。以文臣而精武略,兵已攻心;率劲旅而捣偏师,贼尤丧胆。量沙退敌,纾朝廷南服之忧;扼险筹防,任锁钥北门之寄。惟望成功迅速,树保障于苍生;讵期赴难仓皇,标姓名于青史。而乃凶锋益肆,壮志弥坚。勋未集夫鹰扬,势偏惊夫豕突。烟漫雾涨,横行之逆焰方张;月黑风凄,深入之孤军莫救。遂至身先陷阵,心余葵藿之丹;力尽捐躯,血化蘅芜之碧。饰终逾格,备极殊荣。既荷先皇宠锡之恩,允宜后世馨香之报。用陈酒醴,以慰精诚。于戏!垂竹帛而如新,遗徽未远;睹旗常而恤旧,轸恻殊深。尔灵有知,尚其歆格。
碑文
谕赐布政使衔前任江西按察使谥贞恪周玉衡碑文(咸丰九年)
朕惟豸服宣威,报国之荩忱无忝;龙章贲宠,饰终之令典维新。举隆仪而洁精禋,播永誉而垂贞石。青珉载勒,丹綍优颁。尔原任江西按察使周玉衡,秉性忠贞,持躬谨恪。早储英于江汉,歌鸣鹿以兴贤。旋捧檄于豫章,化飞凫而成治。棠阴暂憩,量移而咸著循声;薤本能除,报最而频书上考。爰由司牧,洊历分巡。作保障于一方,用嘉成绩;值么䯢之肆虐,爰整雄师。小挫戎机,励虎矫而仍资振旅;克据伟略,整熊桓而遂复连城。吏议特宽,军容弥壮。属提刑之攸寄,乃陈臬之崇迁。益奋琱戈,冀殄鸱张而奏捷;频摩玉垒,遽撄虿毒以捐生。疆吏胪陈,朝章宠恤。建专祠而展祀,考彝宪以易名。表厥靖共,谥之贞恪。于戏!风高马革,聿彰笃棐于臣哀;彩焕螭头,尚助威灵于天讨。钦承巽命,式视丰碑。
按:各省郡县志,宸翰一门或列卷首,或列艺文,体例不一。观史汉之先帝纪,自宜特标首卷,为焕天章。若列于艺文,失之亵矣。旧志列于封赠之后,尤为不合。恭读荆门圣制八章,敬谨录出,冠于志首,觐扬累朝褒忠之典,窃取古人尊王之义。非敢自为体例,与旧志为异同也。


荆门直隶州志卷一
恭读《大清一统志》,渤海内外,悉主悉臣,天山东西,我侯我尉,懿欤烁哉!声教覃敷,无远弗届,土宇版章,旷以邈矣。荆门旧隶楚封,近在邦域,分翼轸之杪度,隶权鄀之故疆。按籍披图,了如指掌,尚待纪方舆于祝穆,志地理于陆澄哉。然搢绅先生征今援古,儒流墨客揽胜探奇,寻宝玉于幽岩,溯遗珠于长皋,访莱居于蒙山,吊孟港于建水。采苹错薪之雅化,羽毛齿革之繁滋,五龙八凤之呈祥,紫芝白獐之献瑞,彪炳史策,灿绘舆图。蔚为国光,郁为楚望,亦南服之都会,汉上之要区也。古之建国者,筚路蓝缕启山林矣。今刺史所治,四履广袤过古诸侯。际国家承平之日,临汉沔形胜之地,物土宜因地利,宣上德,通下情,司土者之责也。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其思有以固吾圉哉。志舆地,其目七:曰星野,曰疆域,曰山川,曰古迹,曰风俗,曰物产,曰祥异,而以形胜附疆域,以塜墓附古迹。
舆地志
星野(有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285

帖子

10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00: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直隶州志叙
荣自丙寅七月奉檄知荆门,甫三月而民以兵告,督团筹费,设防守卡,昼夜巡逻,势岌岌。殆赖诸绅与诸民同心协力,贼不得度汉水一步。越明年四月,贼北窜,幸安堵。而民以旱告,设坛虔祷,甘霖未徧,谷不尽熟,有饿者。民又以饥告,开仓平粜,设场为粥,补救万一,幸无饿莩。
岁戊辰,时旸时雨,年谷丰成,于是始得进绅民于庭,属之酒而慰其劳苦,咨以事政之得失,且询曰:“荣才薄,忝宰剧邑,值时事多艰,赖诸君协助力,俾无颠坠。今奉宪札,重修州乘,诸君其匡我所不逮,勿坠前人功而传讹于后世。”有进而言曰:“水通江汉,山连巴蜀,扼唐邓之咽喉,跐荆襄之腹胁,荆门之形胜也,是宜志。”有进而言曰:“叔敖相业,马良文誉,三孙科甲,二朱理学,荆门之文物也,是宜志。” 有进而言曰:“吴源夫妻节标史策,贞恪父子功纪旗常,荆门之节义也,是宜志。”荣谢曰:“是皆然,然前志详矣。所望于诸君者,欲告我以民间疾苦,俾知政有先务,将以见于实事而后笔之书,并以诏后之宰斯邑者,非徒务观美、博著述虚誉已也。”有离席而言曰:“荆门瘠邑也,东南多水,西北多山,山多忧旱,水多忧涝。自小江湖下至新城,百有余里,胥滨汉水,一遇汜滥,堤溃垸决,膏壤化为沮洳,庐舍荡于波涛,此水乡之所苦也。其西北一带,山重岭复,田少石多,凿塘筑堰未敷灌漑,雨期偶愆,禾苗立槁,山水冲发又虞崩压,此山乡之所苦也。其环城三四十里,山皆童秃,无材木可伐,无煤炭可凿,涧水一线,流清而浅,不生鱼虾芦苇,舟车不通,百货皆匮,衣食日艰,此城市之所苦也。抑又有甚焉者,自咸丰甲寅以来,屡遭兵燹,水旱虫荒饥馑洊臻。地当孔道,兵勇往来,络绎骚扰,甚或驱牲畜,攫衣帛,火屋庐,而棰楚其老穉。又以地旷赋繁,司牧者催科,不暇理余事,顽健痞恶之徒往往武断乡曲,鱼肉良善,为地方害。此皆近岁之所尤苦,而志中所不能载,亦修志者所不能悉知而不可不知者也。”
荣乃愀然避席而谢曰:“志者,所以志一邑之利弊,使后人得所考循而兴除之。山川夸其盛,人物艳其名,何与于斯民之利赖?志所已载者,皆为陈迹,而所不能载者,始为要图。吾不能悉载于志,吾恶敢不悉知于心,以施于事,急为除疾苦而兴乐利乎?”志成,书其语于简端,以补志之所阙,且以告后之加意民事者,勿泥于陈迹,勿忽于要图。
同治七年岁在戊辰秋八月
进士出身前吏部考功司主事知荆门直隶州事襄平恩荣
黄 续志 序
志之为言志也。《诗》言志《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有褒贬犹《诗》有美刺,皆以劝善惩不善也。郡邑有志,其于《诗》与《春秋》之义将毋同然而犹有辨。自《毛诗》分正变风,左氏因《春秋》之文作内外传,言与事并著于一篇,丹砂溲勃骈然入简。
志者,揭其美,鸣其休也。后之人潜光幽德播散天壤,傥非提要钩元为之综核,名实无以渐劘洽渍,俾倾慕者胥劝于善,而不自知。夫善莫著于忠孝节义之事,庸行也,亦奇行也,特安常处顺,几若习见习闻。风不急不鸣,水不流不韵,则欲求其行之奇者,不数觏。惟势迫时艰,蟠郁之气薄于星日,诣其极,圣贤之轨森然具焉。悲夫湮没不彰,诚缺典也。天恠石浮蠙,《禹贡》即为博物之志;紫芝丹凤,《史》、《汉》率多祥瑞之书。是以志乘一书,于星野、舆地、山川、形胜及人物、祥异,靡不具载,而𤢜于忠孝节义之行言娓娓,其不尽志其善于前者,所以劝其善于后也。
余丁巳冬权篆是邦,孝子忠臣、义夫节妇及人才学艺,彰彰在耳目间,足以励翼纲常,维持风化,爰博访旁搜,得悉其详,续入州乘以纪实云。至若星野、舆地,前志已登,故不赘,其中间有字句讹谬处,悉仍其旧,未敢稍增损焉。其亦如《诗》之庆羌马姥,《春秋》之鲁鱼亥豕也。夫是为序。
咸丰九年岁次己未端阳后三日
诰授中宪大夫摄理荆门直隶州事安陆府知府加三级黄昌辅撰

王 续志 序
郡县之有志,与国史相表里。史以纪一代之事,而志则一郡一邑,必委曲详尽以待輶轩之采取。虽体裁不一,无非循名核实,俾观者资所考据,不致荒远无稽、废坠不举也。
荆门为楚北名区,其中炳炳麟麟、垂光简册者,不一而足。厥自前州舒公纂修,后鲜留意者。余承乏兹土,取州乘观之,见其分门别类,条理井然,第版本漶漫残缺无存,且近事阙而未载,心颇嗛焉。盖修志之不容缓者有二:荆门向属安陆府,于乾隆五十六年始改直隶,辖当、远二县,疆域既分,纪录亦异,其宜修者一也;前志修于乾隆甲戌,历春秋五十四矣,虽山川不改,而时事日增,其宜修者二也。茍辞采访之劳,惜梓辑之费,则流失废弛愈久愈湮。以数十年之名卿、硕彦、孝媛、贞姬,与夫元年教匪滋事、大功告蒇数载以来,慷慨殉节从容就义者,忍听其隐而不彰、久而失传也哉?
爰于鞅掌之暇,网罗放佚,采辑旧闻,与诸君子鞠醺研究,兢兢讨论,仍其旧,增其新,事无巨细罔不纲举目张,既不没前人考究之苦心,亦可供后人追溯之取证,此则邦人之幸也夫。至若间有遗佚,或以文献无征,或以申详失实,无可征信,阙而不书。余故为之说,以弁简端,俟博雅者之折衷云尔。
嘉庆十四年岁己巳仲秋月
署荆门直隶州荆州清军府应升知府江都王树勋撰

舒志原序
潘子义云:“在官写书,亦是风流小过。”余尝三复其词,而知其有为而言也。矧其书为在官者不可不写之书,又凡郡邑不可一日或无之书,而阙焉无存,且至数百年因循废坠而莫可稽。承其后者方毅然自任,从而采辑之,修举之,以冀张幽而补罅。乃一辑再辑,续修屡修,皆不克成其书。在官者弥苦矣,遑计及功与过哉?
荆门属古南郡,故用武地。自汉末曹、刘角逐,晋后五国蹂躏,唐虽混一,而纷据于藩镇,在宋中叶而薄邻乎金敌,陈编遗册半荡兵戈,谁其深冢头之埋、善壁里之藏乎?然余尝购得胜国旧志叙二通:一则明初叶广文创其稿而未梓,见于里人李克俭之序;一则弘治十六年韩牧厘定而将锓之,州人刘春序可征。然兹本亦无有传者,其果锓与否亦未可知也。且自明季壬午之岁,荆门惨遭闯变,代守卢公及僚属、士庶殉难者不可胜纪。人民既屠,宫室为墟,即有版籍,亦尽销灭于煨烬之余,此荆门之志之所以阙焉无存也。国朝百余年来,制作明备,守土者不一,其人岂必无叶公、韩公之志哉?而文献既阙,搜讨维艰,则有志而不克竟者比比矣。
余自癸亥莅荆,甫下车,索州乘,冺然无片纸焉。聿考其由,而知此志之失由来旧矣。因慨然曰:“志者,在官者不可无之书也。况荆门南捍江陵,北援襄、樊,周方千里,为楚要区。其山川则有内方、上泉、仙居、蒙、惠、龙、顺之奇,皆天地之至灵至秀所凝而结、融而释者也,其人物则有三孙、二朱、四胡、一范之异,皆古今之名臣名儒所挺而生、发而顕者也,而可不志与?”爰自乙丑之岁,即以纂修为己任,开局于沙镇之汉上书院,乃余之志从此锐,而余之力亦从此惫矣。
始也,延黄冈孝廉周君茂廷、州进士李君光泗、明经陈君鉴、胡君克柔共任其事。征文考献,访旧咨新,亦几不遗余力矣。乃诸君或迫以仕起,或旋以养归,草创未成而寝。阅明年,又延州明经魏君光辉续之。魏君素悉地理,凡山川之脉络,古迹之昭垂,皆身历亲绘,不惮证订之劳焉。其后,汉阳副车王君履泰及其弟参军王君石玉一再续之。三贤均以先后下世而止。阅二年,庚午,州进士古君澧许任其事,猝以应汉中之聘而行。嗟乎!人凡八易,岁且五更,乃求卒业而不可得,亦甚矣其惫也。
而余之于此抑又有难焉者。余自丙寅迄壬申七八年中,方王事倥偬,工役频仍,建衙署,新学校,立三仓,创二闸,四起堤工,两觐京都,俗吏劳劳,日无宁晷,又岂得偷闲案头自为考校?而此志之修,遂几等诸洪武以前、弘治以后之举。
癸酉夏,余又叨保荐,九月方归自京师,时诸工已次第告成。郡伯张公垂念兹志,且重朂之。余于是坚欲纂成,再发征引,广事搜罗。家有一编半简者,咸得借观,人记只言片行者,辄得陈说。又裒集群书,自汉、唐、宋、元诸史以及省、道、府志而下,无不胪列。乃以前辑数稿与残编旧闻互相考订,更延吾乡前达西林宰李公法孟、会稽征士陈君荣杰,汰其冗蔓,核其疑似,列其标准,详其品目,宁质毋文,宁约毋侈。于是,志山川则本其素迹,不敢侈衡、华之险而冒潇湘之盛也;志城邑则守其幅员,不必夸三都之丽而壮两京之雄也;赋式,准诸部计,非剿《禹贡》而剽《周官》;风俗,采诸民谣,岂渔二《南》而猎诸《国》也。至于人物一类,所收从广,盖一行足录,君子所取,然亦非刻画忠孝,则奢、尚接踵;仪图冰霜,则共姜比户也。凡又阅岁,而志始成,为卷三十六,目五十四。盖合之起念之初,于今十载矣。此志之难成也,不信然哉?
虽然,志成矣,而余之心犹用是歉然也。夫一人之闻见有限,而千年之稸蕴无穷,即以余孜孜十载之功,其能无挂漏之衍乎?且名山石室,本多未发之传书;溪僻云深,不无难逢之遗老,此则余力之所不及而亦无可如何者也。然天下不患无因,患其无创。吾亦创为此略,以俟后之君子讨论而精详焉耳。若谓借此免过,非吾志也。
乾隆十九年岁次甲戌九月望前二日
诰授奉政大夫升授广西平乐府同知仍留湖北安陆府知荆门州事保举知府记名任丘舒成龙撰。

明初修《荆门志》旧叙
寰宇既归一统,图籍选入天府,郡邑志所宜亟也。前州守奉文催修纂,迫于限期之严,未免遗佚。杭郡叶公原瑛自洪武甲子春莅吾州学正,适钱塘杨使君讳名来守吾州。间视学,谓叶师曰:“尔我皆浙士也,云萍之聚,政教任同于江汉间,而荆门志书不及详,阙典之憾,将不贻诮于后人乎?其相与勉成之!”无何,杨公去官而未竣厥事。
幸叶师不忘所托,乃旁搜徧访。而耆艾零落,有若晨星,漫莫加省,仅得一二事实于传记,而其详罕闻。虽学前碑阴刻“《荆门记》共十册”六字,有其名而无其实,缺略未之有成。天假之缘,府城湘王殿下召览《大一统志》,叶师应藩召,凡有涉于荆门者,必记而录之,详略相因,槪可考订。旋州在明伦堂约数十手笔,经历九年,百易草稿而始有通绪。司徒之典,治道之要,宁不有资于万一?
廿五年壬申冬缮修,知州广信童伯亨、同知温陵陈汝德、判官番阳孙本良、幕长山阴吴子良、当阳知县苏州徐福、教谕庐陵卢云续增成稿。皆由学师叶公领率之劳,用俟梓传,不忘所自云。
洪武二十五年壬申冬良月,州人李克俭谨叙。
明正统《荆门州志》序
图志之作,其来尚矣。图以绘其形,志以记其事。观图,则城郭、疆域之广袤,山川、地理之险夷,了然可见。阅志,则风俗、贡赋之详,名宦、人物之悉,灿然可知。故州郡图志之书,不可以不作也。
近予出按荆门,获见州志一帙,乃洪武间儒官叶原瑛先生所辑。先生,浙之严陵人,尝为是州学正。缘旧志遭元季兵毁,板刻无存。先生悉心殚力,广采博询。至于断碑残碣,罔不搜访;片言只字,凡州志所载,无不采录而收之。有所未备,刚考诸《大统一》,增而足焉。且能区别门类,井井有条。其于历代沿革、山川、庙宇、名宦、人物、题咏、碑碣之类,分为十卷,各有小序以启其端。简而不繁,略而有要,深有得于记事纂言一体。吁!先生之用心,其益于荆门贤士大夫,岂浅浅哉?
今州守毗陵邢宁偕其佐益都张聪等,乃能不负先生述作之劳,于公务之余,披阅图记,得有考,征今酌古,以修举废坠为念。是故,于宣圣庙学堂宇之损坏者则修而扩之,于文安陆公祠馆之颠覆者则创而新之;他如城隍之庙、龙神之祠,或修或创,罔不究心。又岂不由图志之籍有所取证而致然耶?矧又于志书旧刻已磨者治之,后事未入者收之。叶公作志于前,今守续之于后,均美同芳。既而州庠司训陈学、郭獬胥来征言以记之,且道其善,书此以拜诸图志之首云。
    正统戊辰。
按,同治原志无此序,壬辰重刊加。
明嘉靖《荆门州志》序
《荆门州志》,前州文学三山林子球之纂修而梓成者也。秩满去,板归之州已浃岁矣。嘉靖已丑冬,太守陆侯莅事初,暇登览秀亭,见有残板委诸地,命取而观之,则州志梓板也。侯乃叹曰:“此一州之文献也。剥落如此,考古者能无杞宋之恨邪?”既而询之学诸生,有以集本进者。侯披阅之余,益重惜之。因校其旧本,捐已俸而重锓之以行。而荆州伯丰山公教至曰:“郡向无志,文献亡征,可参订州典以成书。”候拜奉命,命云按旧志事类增收以入,就笔削。既成,籍诸库而令递守以传。且曰:“嗣我者不遂因而压梗之,则不惟风俗,政治之□□,亦可按而知,将风帅振育之方,亦不外是而得矣。”因命云序之,以纪岁月。乃序曰:
州有志,志此州之事也,君子之所以鉴古而善今也。荆门,古名州也。蒙泉、象山之胜旧矣。昔之宦与寓兹土者,有若胡文定、陆文安其人焉。山水之显于天下者,以此人也;而知此人者,以此书也。使凡为吏于此者而无此书,则无以淑政教而遗诸人;凡为士于此者而无此书,则无以恭桑梓而兴高山之仰。是书之不可无也,彰彰矣。此侯所以有重梓之举,而亦丰山公之教也。此书行,则民永绥怀,而士知向往。侯之惠,其远矣。君子谓侯知政也,识先务也,仁而敏也。侯名□,应天上元人,由澧州安乡令擢今职;廉明刚正,才裕于治。凡所规为人戴而宜之,其施于安者,民今犹称思之。刻之岁,则嘉靖九年四月维夏也。是为序。
古闽凌云。
按,同治原志无此序,壬辰重刊加。

原   序
《九丘》作而《禹贡》继之,《周·职方》又继之,所以志九州之域,广轮之数,贡赋之制备矣。自秦废封建,置郡县,沿汉暨唐以来,遂有地理志、郡国志、风土记、耆旧传诸作,或总括区宇,或详著一方,虽有不同,然皆类耳。今天下之地理、人物、风俗、古今沿革,有《大明一统志》所以总括者,无遗矣。虽撮其纲而不能尽其目,举其大而不能及其小,法宜然也。故藩省郡邑各有志,盖视《一统志》以为概括而加详焉。士之博古者试取而读之,则凡某郡某邑之风俗、道理、人物之数,不出户庭可究;而其用世者欲酌其政事之弛张缓急,亦无不得于几案间;况其所以昭兴替垂、鉴戒,又靡不备耶?此《荆门州志》所由作也。
上虞韩侯以弘治十四年来守吾州,廉明慈惠。越二载,政通岁成,民罔弗乂。乃索志,得旧稿于掌故,观之,病其未悉,遂祖《一统志》为义例,考校删定,厘为若干卷。将锓梓,委予序之,且曰:“文献不足,殆难免于挂漏、讹谬。然后之君子,固可藉是续而补之也。”予既受以从事,复告侯曰:
“荆门属古南郡,自汉末曹、刘角逐,终岁当矢石交战之所。迨吴、晋之时,虽幸羊、陆之交欢,而刁斗之声亦何尝息?寻五胡乱华,其害犹未易言。唐混一未久,纷据于藩镇,而荆门陷为僣窃之区矣。及五代,干戈无岁不动。在宋中叶,薄邻金狄,民之疲于奔走,犹不异于唐之季世。则士之生其地者,何暇考古修业?而仕于其间者,虽欲按图问俗,有事于志,亦将何所记哉?
天启皇明,肆我太祖高皇帝肇造鸿业,声教曁海外。而荆门在湖乡,距中州不千里,犹为华夏文明之地,故俗由政革,物以时成,地因人显,而是志之所采掇登载,若有不胜其伙者。然则君子之观之也,岂但知是郡风俗之美恶、人物之盛衰、治道之隆替而已哉?感今日之遭遇,怀昔人之流离,生于斯者益奋其进修之心,宦于斯者益励其效用之志,然后知志之非徒作也。”
春即述之以为序。
弘治十六年州人刘春


咸丰九年修志姓名续修
升授湖北安陆府摄理荆门直隶州事随带加二级纪录六次黄昌辅(江苏江都人)
编者
原任湖北施南府恩施县知县王甲曾(江苏江都人)
采辑
候选训导杜方栋(州人)候选训导萧鸣玉(州人)候选训导张源溥(州人)
廪生钟寿朋(州人)廪生谢元礼(州人)生员张以恭(州人)增生张良弼(州人)
生员李锡珍(州人)生员黄 中(州人)生员方 松(州人)生员金 兰(州人)
廪生胡粹然(州人)监生徐云甲(州人)
参订
候选训导陈新之(州人)廪生潘煦(州人)
考正
山西大同府通判周厚基(州人)  职员周烺(州人)
同知衔四川广安州知州周瀚(州人)候选教谕王开运(州人)
校字
文童刘正福(州人)文童李树森(州人)文童张丙南(州人)文童吕兆祥(州人)
誊录彭朝良(州人)领刻、志板路长庚(州人)督梓、收掌书板礼书李长林(州人)


荆门直隶州志主修
荆门直隶州知州加十级随带加三级纪录十次恩荣(汉军镶白旗进士)
编者
举人张圻(山东宁海州人)
参订
詹事府主簿衔廪生杨秉筠(州人)国子监典籍衔候选训导加一级饶方杰(州人)
候选县丞刘俊臣(州人)
采辑
监提举衔候选训导谢元礼(州人)文生方选皋(州人)文生李席珍(州人)
贡生钟寿同(州人)候选训导车锡路(州人)候选训导刘凤藻(州人)
禀贡生李应甲(州人)候选训导高凌云(州人)候选训导刘方灿(州人)
廪生高云浦(州人)詹事府主簿衔廪生汪焯(州人)廪生袁良同(州人)
廪生张延锦(州人)文生孙履谦(州人)文生张庆镛(州人)文生萧锦云(州人)
文生刘灿廷(州人)文生杨来章(州人)监生张良柱(州人)监生李华春(州人)
绘图
张锡三(州人)
收掌书板书吏李长林(州人)
誊录、督梓书吏龚吉占(州人)
承刊陈登雅(汉阳人)


乾隆十九年修志姓名纂修
升授广西平乐府同知仍留湖北安陆府管荆门州事保举知府记名舒成龙(直隶任丘人)
编著
原任广西泗城府西林县知县李法孟(直隶任丘人)
选举博学鸿词陈荣杰(浙江会稽人)
采辑
荆门州州同赵兴祖(顺天宛平人)荆门州儒学学正刘名建(湖南安乡人)
荆门州儒学训导曹廷正(湖北枝江人)荆门州粮捕吏目萧式汤(广东嘉应人)
参订
原任山西蒲州府虞乡县知县古澧(州人)举人周茂建(黄冈人)
四川候补知县前任江南如皋县知县李光泗(州人)副榜王履泰(汉阳人)
贡生胡克柔(州人)贡生陈鉴(州人)贡生魏光辉(州人)
候选正八品王石玉(汉阳人)廪生边毓秀(任丘人)
考正
县丞管荆门州仙居司巡检朱宝善(江苏元和人)
荆门州新城司巡检孙永福(甘肃宁夏人)荆门州建阳驿驿丞兼巡检董沛(浙江山阴人)
荆门州石桥驿驿丞张九松(湖南芷江人)荆门州丽阳驿驿丞金堂(顺天大兴人)
生员蔚柱(州人)生员鲁传泗(州人)
校字
王元灏(宛平人)舒其绶(任丘人)舒其绂(任丘人)
誊录、收掌书板书吏易汝明、陈文振 督梓书吏张尔厚、费万清
绘图黄元章(州人)督梓、办板李顺
重修
署荆门直隶州荆州清军府应升府正堂王树勋(江苏江都人)
编著
戊午科副榜候选教谕廖士琳(湖北汉阳人)
采辑
荆门直隶州州同莫汝霖(广西灵川人)荆门直隶州儒学学正李应聘(江夏人)
荆门直隶州儒学训导梁锡冠(麻城人)荆门直隶州粮捕吏目汤选伊(福建清流人)
参订
候补训导陈鸣冈(州人)丁卯科举人周玉成(州人)
考正
生员孙枚(江苏吴县人)候选训导彭佑珍(州人)
贡生杨玉成(州人)生员杨以礼(州人)
校字
贡生蔚梿(州人)郡司职杨国柱(州人、招板)
督梓、收掌书板书吏杜春华、周玉安 誊录书吏陈映川、郭荣富


凡  例
《荆门州志》创修于乾隆十九年舒牧,续修于嘉庆十二年王牧,重修于咸丰九年黄牧,皆各自为书,未归画一。今悉依三志增删裒辑,总成一部,非敢凌越前人,以志书体例故,自应尔。
舒志三十六卷,卷为一目,不分门类。今依统志条例,分列十二门,门各以类,类各有目,共为四十六卷,庶几阅者易于检核。
旧志御制文共四篇,舒志附于《封赠》之后,黄志列于《文苑》之前,皆有未合,今依钦定《承德府志》之例,特标《宸翰》一门,冠于志首。
舒志游、守二府列于《戎制》,东、西学署列于《学校》,似《官廨》一门专为州署作志矣。今依江西《赣州府志》之例,凡系官署,不分文武大小统入《官廨》。
舒志《忠义》一门,官于荆与生于荆者毫无区别,又以官于荆而有治绩者,列于《宦迹》,生于荆而有治绩者,列于《循吏》,体裁均有未合。今以官于荆者为循良、为忠烈,统入《职官》,生于荆者为仕绩、为忠义,统入《人物》,各从其类,庶无混淆。
舒志以祠庙附于《坛壝》,以武庙附于《学校》,未免混淆。今以庙祀、坛壝、祠祭统入《祀典》,其不在《祀典》者,别为《祠宇志》。
旧志《官师》有表无传,又厅倅列于师儒表内,皆非体例。今悉为更正,而以牧佐、师儒、武职各自为表,即各系以传,亦仿各省统志之例也。
旧志《贤节》一门,贞孝节烈,或妇或女,毫无区别。今依《汉书》例改《贤节》为《列女志》,而为母、为妇、为女、为贤、为寿、为贞、为孝、为节、为烈,各以类著。
旧志《文苑》率多误收,如《碑解》、《关岳庙合纪》等文,《洞庭》、《大别山》、《朔漠永清》等赋,皆无关本境。而诗中又多强合,如鲍照之《春早登荆山》,则在寿春;江淹之《望荆山》,则在南漳;陈子昂之《望荆门》、《度荆门望楚》二诗、李白之《荆门送别》、《秋下荆门》二诗,则皆在宜都;谢眺之《汉江别沈约》,沈约之《汉江饯别》,孟浩然之《汉中漾舟》,王维之《汉江临眺》,李百药之《度汉江》等诗,皆非确在荆门;更有如郭璞之《游仙诗》而改作《游青溪寺》,刘禹锡之《荆州道怀古》而改作《荆门怀古》,高骈之《步虚词》而改作《青溪寺步虚词》,强人就我,妄为攀附,殊属荒谬,今悉为删削。


例言(原志)
修志有因有创,循故籍而增删者,主于因;若旧本无稽,立条规为纪载者,主于创。荆门前稽唐、宋,故隶荆州,惟元称荆门府,明世宗封藩安陆,继统后改安陆为承天,而以荆门隶焉。荆州以非辖而削之,安陆以新辖而略之。又以屡遭兵燹,文献无征,故老失传,数百年事欲取办于一斑片羽中,则创之难也。于是徧加征采,凡有荆门残篇及家藏旧闻有关州志者,无论本境邻封,有言必录,久之寂然。越五月,始有里民李司衡以宦迹、选举、贤节数条抄本进者,参差错讹,颇费究讨。嗣后,乡耆曹皋言以《荆门耆旧》、《荆门旧闻》刻本进。又诸生黄相准、李之湘、郭遇隆、蔚柱以旧写人物、古迹、艺文诸类进,重复杂沓,首尾缺略。而断简残编之献,且踵至,咸收置箧中,以备参考。最后于明经魏光辉处得州人李克俭、刘春州志《序》二首,然止有其序,志本则槩乎无闻也。乾隆乙丑,聘乡先生周、李、陈、胡四人采辑草创,未成而寝。阅次年丁卯,又次年戊辰,又越二年庚午,延魏及王、古四贤,力欲续之,俱以他故随作随辍。于是前愿已隳,不复为卒业计矣。迨后屡蒙郡伯张公垂问,谓:“此乃荆门修举废坠第一要事,非子孰待?”成龙于是复延李、陈二公,核立条规,详慎编纂,取数次草创之长而会萃之。而一以省、道、府三志为主,寒暑无间,锐意观成。自癸酉初冬至甲戌秋杪,阅一载而始竣。草创之难,经营之苦,有未易为局外人道者,至前后经费千数百金,犹其细焉者也。
是书既无底本,正藉旁求如《十三经》、《廿一史》、《文献通考》、《津逮秘书》、紫阳《纲目》、涑水《通鉴》、《渊鉴类函》、《潜确类书》及诸子百家之言,人物、事迹涉于荆门者,词组单句,靡弗采辑,非矜浩博也,恐考据不详,贻笑大方耳。
《地理志》以“图经”为首,盖仿古人“左图右史”之义,今省、郡邑志皆宗之。荆门幅员辽阔,是书凡星野、地舆、疆域、城池、官廨、坛壝、学校以及名山、古迹之最著者,莫不有图,且不惮绘事剞劂之工。非夸多斗靡,亦欲观者披图一览,远近如在目前耳。若封爵,则从《史记》世表例,官师、选举从《史记》年表例,各著以表云。
志书建置、沿革,乃全书根据,一有缺讹,则疆域、山川、古迹、职官、人物皆罔所依据。兹先列表以立其准,使人知历代地名之异同,后集录诸考以说之,不肯一字傅会,但恐其中尚有罣漏,高明谅之。
星野为天官家言,儒者罕习。倘援引谬讹,反致贻笑。然毫无考据,则协纪辨方之谓何?兹博采群书,附以证考,总以翼十五度为主。凡史载灾祥,非十五度即不应为荆门者,亦反证之。虽未必分寸不爽,亦可得其崖略矣。
地舆、形胜、疆域,古来原有定界。自明改隶安陆,又割石牌以益钟祥,遂与古之疆域迥异。成龙牧荆十余载,或因巡历乡村,或因查验案件,皆亲历其地,细为咨访,咸得确实。四至、道里,注列详明,不差跬步。既绘州境全图,复绘村庄五十九里图,各图应纳银、米及庙宇、桥梁、集场附之,而见阖州情形,一目了然。
各志山川,伦次不一。有先列名山大川而后及小阜支流者,有止论四方而不分远近、错杂互见者。惟《荆南道志》分四正四隅,由近及远,最为得体。是书一遵道志,先山后水,先近后远,一毫不紊。古迹亦然,如坛壝、祠庙、三台八景及象山四泉、上泉寺、仙居寺、掇刀石、普惠洞、内方山、白鹤寺,龙泉、汉上、内方诸书院以及仓、驿、堤垸等,则别绘有图,后各有图说以详之,庶嗜古者毫无疑窦。
名宦、乡贤,别志讹错者甚多,有本非其地而傅会强人者,有实系其地而罣漏未载者。兹书考核不厌详慎,名宦止叙政迹而德行从略,乡贤止叙德行而政迹从简。循名核实,取其称也。至诸祠,为祀典所关,不敢不慎。荆门各祠神主,惟国朝独存,明、元、宋以前无闻焉。成龙详考残编,明嘉靖朝有丰城李尚书遂作《荆门乡贤祠碑记》,载宋以后、嘉靖以前名宦、乡贤略备。而宋以前,惟列蜀汉乡贤马良一人,取与独慎其实可征也。因照李碑所列诸公,悉置神主入祠。其万历以后,必有确据者,方敢列入。至忠义、孝弟及节孝祠,亦止列案册可据、诸志可凭者,无案可稽,不敢滥祀。
诸志人物,俱汇一门,兹分为各类,先乡献,次忠义,次循吏,次孝友,次文学,次武功,次懿行,附耆寿,次隐逸,次侨寓,次仙释,共为十门。非舍简而求繁,实分类而核实也。各列目于前,以便检阅。贤节仿此。
贤节茹荼饮泣,抚孤奉亲,实为巾帼中丈夫。而穷乡僻壤,无力上闻,所在多有。今广为搜采,凡节守合例者,无论门第,悉载入志中以表扬之。其经前任及本任详旌者,亦尽标出。
荆门城池、文武庙、官廨、三闸、二桥、三仓、四驿、隍庙、书院久废,成龙莅任十余载,次第修建。至三台八景及古迹名蓝,悉为修举。统计所捐廉俸一万数千金。即堤垸诸工,领帑修筑,亦期一劳永逸。十年岁修,俱系自捐。今将各案俱附本条之后,虽不敢言百废俱举,然废弛之诮,吾知免矣。
文庙祭祀,典礼最重,武庙从之,盖礼乐制度、祭器祭品、仪注乐章与别祀不同也。其名宦、乡贤、忠孝、节义等祠,原近学宫,一并列入学校。
恩纶止列封赠,官职不列。诰敕全文叠封者,从其显官,止列祖、父之封赠,其本身及妻俱不列,统之矣。
风俗、物产,槪从其实,不敢侈张以炫耳目。
官师,无论贤否,例得备书。其卓有政绩可考者,另有宦迹小传。无考者,未敢滥加称美。
乡献为一郡之望,最当慎重,惟核列数人而已。其忠义,则官于荆门而死忠者,与生于荆门而死忠者并列,从其类也。循吏、孝友、文学、武功等,则惟书土著,寄籍者不入。
进士、举人,俱按某朝某科分列表内,曾任何官亦注其下。副榜亦列于举人内,以有科可稽也。至贡生,则统曰明经,恩、拔、岁例分注其下。年分则有未详者,掾仕虽微,亦一命之荣也,故亦附之。
志书有美而无刺,是以懿行所采独广,沾一善者率以录,善善欲其长也。其耆寿即附于懿行后,女寿则附于贤节后。
赋役,全书头绪纷繁,无容细入。今止书原额、成熟实征银米、一应起解存留确数,庶一目了然,可省稽核之烦。
戎制,诸志多分见各条之后。如武官,即附于官师后,兵制,多附于防守后。兹独另为一表,备列武官、兵弁。粮饷、塘汛,以次列焉。总期一览无遗,不使西搜东索。
流寓之迹有五:有经过此地而暂栖者,如周之左伯桃、羊角哀,唐之李白、孟浩然是也;有仕于此地而未归者,如宋之孙镛、朱震是也;有避地荆门者,如汉之颕容是也;有慕山水而居荆者,如宋武夷胡文定公是也;有安置荆门者,如宋范彦晖是也。若先世来此,子孙生长于斯,发名成业,如孙何、孙仅、胡寅、胡宁兄弟,即为土著之人,不得以流寓目之。
方伎、仙释,俱详考各书,存其确有可据者,荒诞无稽,一槪不入。
文苑止载名贤杰构,一切凡笔不敢滥登。然必实有关于地方者始为采入,前亦有目。
祥异,本天象地气,而水火兵戈之事应焉,人皆忌讳不书。不知畏天勤民,正可取以示警。今俱照省、郡各志录入,庶几知所修省云。


荆门直隶州志目录
………………………………………………………………………………………………1
修志姓名 ………………………………………………………………………………………9
凡例 ……………………………………………………………………………………………13
目录……………………………………………………………………………………………17
宸翰志卷首 ……………………………………………………………………………………19
舆地志卷第一……………………………………………………………………………………22
星野(有图)………………………………………………………………………………22
疆域(有图,附形胜)……………………………………………………………………25
山川…………………………………………………………………………………………61
古迹(有图,附冢墓)……………………………………………………………………70
风俗…………………………………………………………………………………………92
物产…………………………………………………………………………………………94
祥异…………………………………………………………………………………………96
建置志卷第二…………………………………………………………………………………100
沿革(有表)………………………………………………………………………………101
城池(有图,附街巷、坊表、关隘、桥梁、津渡、集镇)……………………………106
官廨(有图,附驿站、塘铺)……………………………………………………………116
堤坊(有图,附水利、论说)……………………………………………………………126
政典志卷第三…………………………………………………………………………………137
户口………………………………………………………………………………………138
赋役………………………………………………………………………………………139
仓储(有图,附社仓)……………………………………………………………………149
学校(附学田)…………………………………………………………………………155
书院(有图,附乡塾)……………………………………………………………………158
贡院(有图,附宾兴)……………………………………………………………………169
戎制志卷第四…………………………………………………………………………………173
将弁 兵马 粮饷 塘讯(附乡团、戎仕)…………………………………………………174
祀典志卷第五…………………………………………………………………………………180
庙祀(有图 文庙 武庙 文昌宫吕祖庙 龙神庙 城隍庙)……………………………181
坛壝(有图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坛 州厉坛)…………………………206
祠祭(有图 昭忠祠 周贞恪公专祠全忠祠 名宦祠 乡贤祠 忠义孝弟祠 节孝祠)…210
祠宇志卷第六…………………………………………………………………………………218
古祠(有图)寺观(有图)………………………………………………………………219
职官志卷第七…………………………………………………………………………………229
前代职官(有表)…………………………………………………………………………230
牧佐(有表)…………………………………………………………………………244
师儒(有表)…………………………………………………………………………259
武职(有表)…………………………………………………………………………263
循吏……………………………………………………………………………………271
忠烈(附封爵)…………………………………………………………………………281
选举志卷第八…………………………………………………………………………………283
荐辟 科甲(附例仕、荫仕、掾仕、世职、封典)……………………………………283
人物志卷第九…………………………………………………………………………………310
仕绩………………………………………………………………………………………311
忠义(附义勇、义仆)……………………………………………………………………318
乡献………………………………………………………………………………………328
孝友………………………………………………………………………………………333
文学………………………………………………………………………………………341
武功………………………………………………………………………………………348
懿行(附耆寿)…………………………………………………………………………350
隐逸………………………………………………………………………………………365
侨寓………………………………………………………………………………………367
仙释(附方伎)…………………………………………………………………………370
列女志卷第十…………………………………………………………………………………375
贤母 寿母…………………………………………………………………………………376
孝妇 节妇 烈妇…………………………………………………………………………378
孝女 贞女 烈女…………………………………………………………………………419
艺文志卷第十一………………………………………………………………………………436
赋…………………………………………………………………………………………437
文…………………………………………………………………………………………441
诗…………………………………………………………………………………………548
杂录志卷十二…………………………………………………………………………………586
杂录………………………………………………………………………………………587
跋…………………………………………………………………………………………605
后记………………………………………………………………………………………606


荆门直隶州志卷首
宸翰志
诰命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表臣报绩,爰归美于诒谋;司士诏功,必溯原于绳武。殊荣洊被,积代增华。尔周化龙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嗣祖父。衍绪开先,垂庥裕后。孙枝挺秀,聿昭树德之符;世业丕昌,大启承家之学。兹以尔孙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嗣祖父二品封典,赠尔为资政大夫,锡之诰命。于戏!锡五章而敷泽,珂里流光;推三叶以承恩,德门袭庆。祗膺茂典,长荷宠绥。
制曰:鸿恩锡类,聿彰贻谷之休;令善宜家,益著含饴之美。式逢庆典,爰沛殊施。尔董氏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嗣祖母。度叶珩璜,训娴图史。心庄体顺,著阃范于中闺;善积庆余,表母仪于奕世。兹以尔孙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嗣祖母二品封典,赠尔为夫人。于戏!播兰陔之芳泽,宠被重闱;扬芝检之徽音,光流华胄。荣章洊逮,德范犹存。
咸丰 年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表臣报绩,爰归美于贻谋;司士诏功,必溯原于绳武。殊荣洊被,积代增华。尔王正心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本生祖父。衍绪开先,垂庥裕后。孙枝挺秀,聿昭树德之符;世业丕昌,大启承家之学。兹以尔孙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本生祖父二品封典,赠尔为资政大夫,锡之诰命。于戏!锡五章而敷泽,珂里流光;推三叶以承恩,德门袭庆。祗膺茂典,长荷宠绥。
制曰:鸿恩锡类,聿彰贻谷之休;令善宜家,益著含饴之美。式逢庆典,爰沛殊施。尔董氏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本生祖母。度叶珩璜,训娴图史。心庄体顺,著阃范于中闺;善积庆余,表母仪于奕世。兹以尔孙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本生祖母二品封典,赠尔为夫人。于戏!播兰陔之芳泽,宠被重闱;扬芝检之徽音,光流华胄。荣章洊逮,德范犹存。
咸丰 年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夙夜宣劳,事君资于事父;云霄布泽,敎孝实以敎忠。特贲丝纶,用光阀阅。尔王晖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本生父。操修淳笃,矩范严明。术在诗书,克启趋庭之训;业恢堂构,实开作室之模。兹以尔子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本生父二品封典,赠尔为资政大夫,锡之诰命。于戏!锡天府之徽章,殊荣下逮;际人伦之盛美,茂典钦承。祗服诰词,允光誉问。
制曰:家声昌大,夙彰式谷之休;阃敎贤明,不替树蘐之慕。适逢上庆,用锡殊荣。尔周氏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本生母。敦习礼规,恪循箴训。寝门治业,著恒德于贞心;闱塾授经,寓慈风于雅范。兹以尔子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本生母二品封典,赠尔为夫人。于戏!恩能育子,挺杞梓之良材;善必称亲,被笄珈之茂宠。祗承嘉奖,允播徽音。
咸丰 年
按:圣旨宣谕日期见《祀典志·周贞恪公专祠图说》。
先曾祖、嗣曾祖、先大父以两姓追赠资政封诰,系先公完节后特旨赏给,实希有之异数也。
周瀚谨识
祭文
谕祭山东登莱道周昌之母孙氏(康熙十六年)
朝廷弘锡类之恩,典均存殁;臣子笃匪躬之节,荣被亲闱。尔孙氏赋性坚贞,秉操激烈。尔子昌殚心效力,移孝作忠。朕用嘉焉,谕祭特颁,以光泉壤。尔灵不昧,其钦承之。
谕祭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胡作梅(康熙五十八年)
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赐恤报勤,国家之盛典。尔胡作梅性行恪醕,才能称职。自服官以来,历有年所。方冀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悯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谕祭原任江西按察使晋赠布政使衔谥贞恪周玉衡(咸丰九年)
朕维祥刑布化,缅怀陈臬之劳;大节成仁,允协致身之义。既捐生而抗志,宜展礼以褒忠。雕俎爰陈,龙纶斯焕。尔原任江西按察使周玉衡,直方成性,悃愊无华。选重三升,蚤蜚英于桂籍;才优百里,旋奏绩于花封。靖萑符而报循良,有为有守;膺剡牍而迁牧守,济猛济宽。为嘉保障之勋,乃畀监司之任。御小丑而狼烽未熄,曾吏议之偶干;克坚城而豹略能娴,益军声之丕振。法服无惭于豸绣,崇阶遂历夫乌台。肺石风清,牙幢霜肃。方谓戈铤山立,迅埽欃枪;何期章贡涛翻,遽罹锋镝。经重臣之入告,施宠恤以攸宜。特悯艰劳,彝典俾加夫一等;聿隆秩祀,专祠许建于三城。芝綍颁恩,椒浆锡奠。于戏!戎行授命,洵亮节之常昭;灵几升香,庶荩忱之永励。精诚来格,芬苾其歆。
谕祭布政使衔前任江西按察使谥贞恪周玉衡(同治二年)
朕维纯臣仗节,荩怀彰笃棐之忱;盛典褒忠,追荐重苾芬之祀。盖委质克全乎义烈,斯推恩愈示以优隆。尔江西按察使周玉衡,伟绩丕昭,贤声卓著。当国步艰难之日,誓扫欃枪;正妖氛猖獗之年,亲临矢石。以文臣而精武略,兵已攻心;率劲旅而捣偏师,贼尤丧胆。量沙退敌,纾朝廷南服之忧;扼险筹防,任锁钥北门之寄。惟望成功迅速,树保障于苍生;讵期赴难仓皇,标姓名于青史。而乃凶锋益肆,壮志弥坚。勋未集夫鹰扬,势偏惊夫豕突。烟漫雾涨,横行之逆焰方张;月黑风凄,深入之孤军莫救。遂至身先陷阵,心余葵藿之丹;力尽捐躯,血化蘅芜之碧。饰终逾格,备极殊荣。既荷先皇宠锡之恩,允宜后世馨香之报。用陈酒醴,以慰精诚。于戏!垂竹帛而如新,遗徽未远;睹旗常而恤旧,轸恻殊深。尔灵有知,尚其歆格。
碑文
谕赐布政使衔前任江西按察使谥贞恪周玉衡碑文(咸丰九年)
朕惟豸服宣威,报国之荩忱无忝;龙章贲宠,饰终之令典维新。举隆仪而洁精禋,播永誉而垂贞石。青珉载勒,丹綍优颁。尔原任江西按察使周玉衡,秉性忠贞,持躬谨恪。早储英于江汉,歌鸣鹿以兴贤。旋捧檄于豫章,化飞凫而成治。棠阴暂憩,量移而咸著循声;薤本能除,报最而频书上考。爰由司牧,洊历分巡。作保障于一方,用嘉成绩;值么䯢之肆虐,爰整雄师。小挫戎机,励虎矫而仍资振旅;克据伟略,整熊桓而遂复连城。吏议特宽,军容弥壮。属提刑之攸寄,乃陈臬之崇迁。益奋琱戈,冀殄鸱张而奏捷;频摩玉垒,遽撄虿毒以捐生。疆吏胪陈,朝章宠恤。建专祠而展祀,考彝宪以易名。表厥靖共,谥之贞恪。于戏!风高马革,聿彰笃棐于臣哀;彩焕螭头,尚助威灵于天讨。钦承巽命,式视丰碑。
按:各省郡县志,宸翰一门或列卷首,或列艺文,体例不一。观史汉之先帝纪,自宜特标首卷,为焕天章。若列于艺文,失之亵矣。旧志列于封赠之后,尤为不合。恭读荆门圣制八章,敬谨录出,冠于志首,觐扬累朝褒忠之典,窃取古人尊王之义。非敢自为体例,与旧志为异同也。


荆门直隶州志卷一
恭读《大清一统志》,渤海内外,悉主悉臣,天山东西,我侯我尉,懿欤烁哉!声教覃敷,无远弗届,土宇版章,旷以邈矣。荆门旧隶楚封,近在邦域,分翼轸之杪度,隶权鄀之故疆。按籍披图,了如指掌,尚待纪方舆于祝穆,志地理于陆澄哉。然搢绅先生征今援古,儒流墨客揽胜探奇,寻宝玉于幽岩,溯遗珠于长皋,访莱居于蒙山,吊孟港于建水。采苹错薪之雅化,羽毛齿革之繁滋,五龙八凤之呈祥,紫芝白獐之献瑞,彪炳史策,灿绘舆图。蔚为国光,郁为楚望,亦南服之都会,汉上之要区也。古之建国者,筚路蓝缕启山林矣。今刺史所治,四履广袤过古诸侯。际国家承平之日,临汉沔形胜之地,物土宜因地利,宣上德,通下情,司土者之责也。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其思有以固吾圉哉。志舆地,其目七:曰星野,曰疆域,曰山川,曰古迹,曰风俗,曰物产,曰祥异,而以形胜附疆域,以塜墓附古迹。
舆地志
星野(有图)
7.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285

帖子

10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00: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轸星散为荆州。(《春秋元命苞》)
南郡入翼十度。(《晋书》)
鹑尾,其次在巳,楚之分野。(《集览》)
按《朱子集注》云:南方七宿,曰:鹑首、鹑火、鹑尾,盖鹑无尾,故以翼为尾也。
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为鹑尾,于辰在巳,楚之分野,属荆州。(《天文志》)
天市西垣第二星曰楚。(《宋史》)
荆州,《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明《一统志》)
湖广之荆州府,归、夷陵、荆门三州,安陆、沔阳二州,皆翼、轸分。(《明史》)
按,《史记·天官书》:“翼、轸,荆州。”太史公谓:“荆楚之疆,候在荧惑,占于鸟衡。”翼,三十二星,凡十九度(今十七度二十分);轸,四星,凡十一度(今十三度十六分)。蔡邕起张十二度至轸六度,陈卓起张十六度至轸十二度,皇甫谧起张十八度至轸六度。晋《天文志》:“北斗第五星玉衡,主荆州之域。”又曰:“荧惑星主楚。”参考诸家,皆各据其所见而大槪泛言耳。今查,张应河南,轸应洞庭东南,柳应西南,翼包湖北兼湖西南也。曾三寿云:“度、分、微、杪,必有确然不移尺寸者。详而析之,据其分杪以察祲祥,始得准验。”今司台依地图北极高度定纬列,各地方依地图经度列诸地方各时刻。梅勿庵云:“一星主数郡,而一星有数十度;一度主数邑,而一度有六十分;一分主数乡,而一分有百十杪。尺土寸壤,毫无间隙,但杪、微、纤、芒,躔有迟速,故时刻有先后。”荆门五十九里,照今区域推步,在翼十五度十二分五十杪至七十杪。查旧说,荆门系翼十三度差一百三十分有奇。邵云龙曰:“授时度不同乎大统度,会天度不同乎元启度,开禧度不同乎统天度。”今之时,宪度不同乎授时度,明矣。宿度移趱之分杪,人多忽略而不察,以致今日之分野,犹泥明时之宿度。讵知度分参差,或右进而左退,或始减而终增,盖有定而无定也。故荆门之度分,在今日又宜审考。要知辰星黑云不贯翼十五度十二分,南郡可免水患;荧惑火星不逆十二分六七十杪,阖邑自无旱灾;岁星太白不犯翼度,则雨旸时若,年谷丰登,兵革不闻,灾异弗见矣。
又按,梁承圣元年,庚季才言于梁主曰:“去年八月丙申,月犯心中星,今八月丙申,赤气干北斗衡。星心为天,主丙隶巳宫。鹑尾于辰在巳,丙主楚荆州分野十五度。子月,有兵入江汉。”后果验。观此,益见星野度分各有攸司。谨考列翼度征验如左。


翼度证考
汉景帝后元元年七月先晦一日,日食翼十五度,太白、辰星亦留翼十五度,江汉水溢。
武帝元光元年七月先晦一日,日食翼十四度,南阳连霪。
章帝元和三年八月甲寅夕,太白、辰星、填星聚翼不在十五度,故编、鄀无恙。
晋元帝大兴二年八月乙未,太白犯岁星,会翼十五度,汉水溢。
唐太宗贞观三年八月乙巳朔,日食于翼十五度,荆门大水。
高宗乾封二年八月朔,日食翼十五度十二分,次年大祲。
德宗贞元十二年八月朔,日食在翼十八度,荆门无恙。
文宗太和九年夏,太白昼见于翼十五度,荆门大旱,厉风,火灾,多盗贼。
僖宗乾符三年九月朔,日食翼十五度十二分,应黄巢之乱。
后梁均王乾化二年正月癸未,岁星食月翼十五度,应王彦章之乱。
宋太祖建隆元年十月壬申,太白犯荧惑于翼十五六度,次年夏汉水骤涨数丈。
太宗雍熙二年七月丙戌,荧惑、岁星合,留翼十五度,次年大旱。
仁宗天圣四年九月,荧惑犯填星,在翼十五度,次年先旱后涝。
英宗治平二年十月甲申,荧惑犯填星,在翼十五度,主旱;十月,荧惑犯翼,主兵扰。
绍兴十二年六月甲寅,填星、岁星合犯翼十五度,荆州、荆门土木工劳民,岁旱,饥荒;十月丙午,荧惑、岁星、填星合犯翼十七度,应在湖南,于州域无关。
绍兴二十六年七月壬戌,荧惑、填星合翼十五度十二分,连岁荒旱,州民流亡。
孝宗淳熙二年六月丙寅,荧惑、岁星合翼十五度十二分,荆门大旱。
光宗绍熙三年七月望,月食翼十五度余;八月初,太白、岁星、荧惑合犯十五度有奇,次年大旱。
淳佑十二年七月丙寅,荧惑、填星合翼十七度,湖南旱,荆门小熟。
宝佑五年六月丙戌,填星、岁星合翼十五度余,荆门旱,多厉风。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七月癸亥,太白、岁星合翼十余度,荆土杀掠。
明永乐十四年九月,太白、荧惑、填星聚翼十五度有奇,至冬汉水冰结,人履其上往来月余,次年大旱。
景泰十五年十月戊辰,辰星自张抵翼,复退缩至张,荆门无恙。
正德二年正月朔,庆云见翼十三度余,主兴邸祥瑞。
万历四十七年正月朔,荧惑犯翼十五六度;二月,退入轸;辛未夕,又退入翼十五度有奇,荆门大旱;夏蝗;冬,蚩尤旗见于东方。
崇祯五年八月,太白经天,留翼十四五度,主兵荒。


荆门直隶州卷一之二
舆地志二
缰域总图.png

缰域图.png

州境东西广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三百二十五里。
东一百二十里至安陆府京山县界王家营,至京山县城二百五十里。
西一百四十里至远安县界呼儿山,至远安县城一百九十里。
南一百六十五里至荆州府江陵县界龙会桥,至江陵县城一百八十里。
北一百六十里至襄阳府宜城县界新店,至宜城县城二百一十里。
东南一百四十里至安陆府潜江县界白鹤寺,至潜江县城二百二十里。
东北十五里至安陆府钟祥县界杨家桥,至钟祥县城九十里。
西南五十里至当阳县界谢花桥,至当阳县城一百二十里。
西北一百五十里至襄阳府南漳县界林字冈,至南漳县城二百五十里。
(以上俱系陆路)
自州至武昌省城陆路六百一十里,自州至州属沙洋陆路一百二十里,自沙洋至省城水路六百八十里。
自州至京都陆路二千六百七十五里,水路六千七百三十里。
荆门疆域分图
坊厢一图
共粮户一千零五十二户。
共成熟秋粮五百二十六石五斗五升八合零。
该科条银七百九十二两七钱八分零。

该科南漕米三百三十一石六斗二升零。
10.png
望乡村(除拨益钟祥附郭之图外)
共四图,粮户三千八百六十九户。
共成熟秋粮一千四百二十四石一斗零六合零。
该科条银二千一百四十八两二钱七分零。

该科南漕米九百六十六石五斗三升零。
望0.jpg
平泰村,共五图。
共粮户五千九百一十六户。
共成熟秋粮二千四百三十九石六斗六升四合零。
该科条银三千六百七十六两一钱三分零。

该科南漕米一千六百四十石九斗零。
8.jpg

羔观村,共七图
共粮户六千六百二十二户。
共成熟秋粮三千零三十一石四斗五升四合零。
该科条银四千五百六十九两九钱八分零。

该科南漕米二千零二十二石零二升零。
羔.jpg

东寨村,共七图。
共粮户五千一百一十八户。
共成熟秋粮二千二百六十八石六斗九升零。
该科条银三千一百一十三两九钱四分零。
该科南漕米一千五百三十九石四斗六升零。

                               东.jpg
马仙村,上三图,下四图。
共粮户六千一百二十户。
共成熟秋粮二千五百七十四石一斗九升九合零。
该科条银三千八百八十三两零七分零。

该科南漕米一千七百七十七石九斗八升零。
马.jpg

诸里村,共七图。
共粮户四千五百七十七户。
共成熟秋粮一千八百七十一石二斗二升零。
该科条银二千八百六十九两零三分零。

该科南漕米一千三百零五石八斗六升零。
诸.jpg

田村,上二图,下五图
共粮户五千六百七十四户。
共成熟秋粮二千七百零六石七斗八升零。
该科条银四千零八十六两六钱二分零。

该科南漕米一千八百七十七石八升零。
田村-上杨.jpg

却陂村,共四图。
共粮户三千四百五十户。
共成熟秋粮一千八百三十九石三斗五升零。
该科条银二千七百七十五两六钱七分零。

该科南漕米一千二百七十一石五斗零。

却.jpg

长堤村,共三图
共粮户二千六百五十户。
共成熟秋粮一千二百一十二石一斗九升零。
该科条银一千八百二十九两九钱三分零。

该科南漕米八百二十石零六斗二升零。

长.jpg
藻湖村,共三图。
共粮户二千六百九十四户。
共成熟秋粮一千三百二十六石二斗四升零。
该科条银二千二两一钱八分零。

该科南漕米九百二十三石六斗四升零。
藻.jpg
青塜村,共四图。
共粮户四千三百五十二户。
共成熟秋粮一千四百七十六石零九升零。
该科条银二千二百二十八两四钱五分零。

该科南漕米一千三十八石五斗八升零。

青.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285

帖子

10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00: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阳疆域图
当阳疆域图.png
当阳县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东七十里至本州荆门直隶州界三界塜。
东南七十里至荆州府江陵县界新埠河,至江陵县城一百五十里。
南六十里至荆州府枝江县界祜春坪,至枝江县城一百八十里。
西南八十里至荆州府宜都县界三界场,至宜都县城二百一十里。
西七十里至宜昌府东湖县界土溪铺,至东湖县城一百五十里。
西北一百八十里至襄阳府南漳县界赵家河。
北四十里至远安县界木瓜铺,至远安县城七十里。
东北一百二十里至本州荆门直隶州治。
远安疆域图
远安疆域图.png
远安县
在州西一百八十里,东西广一百五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
东七十里至本州荆门直隶州界欧家山。
南十五里至当阳县界界山,至当阳县城七十里。
西五十里至宜昌府东湖县界峡口铺,至东湖县城一百八十里。
北一百里至襄阳府南漳界紫山壦子垭,至南漳县城四百二十里。
形胜(附)
倚云梦,连巫峡,据襄汉之阻,通沮漳之利。(《图经》)
环列重山,带绕大泽,介荆襄两大间,距江陵以抵汉水,连鄢郢而控巴蜀。(张思中《鼓楼记》)
西控巴峡,东连鄢郢。(《荆门军记》)
南捍江陵,北援襄、邓,东据随、郢之胁,西当光化、夷陵之冲,诚四集之地云。(陆九渊《札》)
扼控要冲,冠带旁午。(朱震《双泉诗注》)
荆门界居荆、襄间,唐、邓瞰其腹胁,随、郢曳其肘臂,南望江陵,势若建瓴,重关复壁,利以阻守,运奇制胜,亦足以冲敌人之肘胁,故称荆门,言隘地也。(张居正《荆门州题名记》)
环列群山,带绕大泽,西控巴峡,扼其咽喉,东连鄢郢,为之襟带,信荆楚之门户,实襄汉之藩垣。(顾祖禹《方舆纪要》)
当阳
《左传》: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魏王粲《登楼赋》: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明袁昌祚《四公祠记》:臂引宛洛,掖控秦韩,背连巴蜀,膺拊襄沔,昔人所称用武之地也。
远安
旧《荆州府志》:东接荆阳,西通巴蜀,山谷险隘,沮漳流通,在万山之中,为四固之地。
旧县志:沮江、龙洞二水汇流于东南,鸣凤、鹿溪两山竦峙于西北。
营盘坡北连沮水,南接城垣,扼北关之咽喉,为城池之保障:洋坪汛踞县之北,前临沮水,后负高山;北砦汛当城之西,上接高山,下连溪水,三处犄角,声势相应,进可以战,退可以守。


荆门直隶州志卷一之三
舆地志三
山川
正东
〔青龙山〕在东门外里许,即东宝山北岭也。古有青龙观。州舒成龙重修。
〔江家山〕在州东十里。蒙、惠、龙、顺四泉之水至此环绕成渚,经皮家集,水面渐宽,南流达于汉水。州牧舒成龙堪度再四,拟于江家山上下建闸五座,以蓄诸水,不但灌田千顷,兼可通楫州城,第壤错荆钟,会商兴修未果。
〔伯夷山〕在州东二十里。
东南
〔东山〕即东堡山,在州东南二里许。四高中坦,号太平顶。有楚望亭,久废。惟孤塔耸立。详见《古迹志·南桥塔影》。
〔大慈山〕在州东南五里许,有普惠洞,详见《古迹》。
〔五里山〕在州东南二十五里平四图。
〔乌龙洞〕在州东南四十里,洞门高丈余,每天旱祈雨辄应。
〔马良山〕在州东南九十里,羔六图汉水上,以马良读书此山,故名。《禹贡》为内方山,《九域志》为章山,壤接钟祥。详见《古迹》。
〔琼台山〕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居沙洋之中。高出一镇,下临深潭,名曰白蜡潭。
正南
〔荆门山〕即虎牙关,唐尉迟公筑。在州南五里,东西两山对峙如门,故名。张栻云:“峰峦对峙,上开下合,厥状如门。”正谓此也。与宜都之荆门山名同而地异。若郭璞《江赋》“荆门阙耸以盘磗”,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皆指宜都,与兹无与。
按,顾祖禹《方舆纪要》:“荆门山在州南五里,其西又有虎牙山,相去五里,二山本在宜都县,因州名传讹也。”据此则荆门、虎牙自是二山。关曰虎牙,仍以山为名耳,非荆门即虎牙也。旧志疑误。 
〔十二培〕在州南五里荆门山上。宋王十朋诗云:“楚国封疆六千里,荆门巗岫十二培。”
〔塞口山〕在州南八里坊厢图。
〔龙尾山〕在州南四十里,势如龙尾。
〔撒石山〕在州南六十里,仁惠寺东。世传关夫子于此撒石成兵,故名。
〔纪山〕在州南一百三十里。详见《古迹》。
按,《方舆纪要》:“江陵县纪山在城北四十里,江陵之主山也。西北与荆门、当阳诸山相接,纪南城以山而名。”考纪南城在江陵县城北十里,去纪山仅三十里,城以山名,固也。而荆门南一百八十里至江陵县城,其至江陵县界则一百六十五里也,纪山去江陵县界尚隔三十五里,自当属荆门无疑,不得以纪南城因山而名,遂以纪山属江陵。恐观者为《方舆纪要》所误,而妄议旧志为附会,故略为辨之。
〔三星山〕在州南一百五十里马仙村。相传唐司马子徽升仙处,有三星观。
西南
〔龟山〕在州南三十里平乡三图,旧有龟山寺,又有白云洞。每云垂叆叇,即雨注滂沱。
〔子推山〕在州西南三十五里。
按,刘向《说苑》:“介子推年十五而相荆。”此山本自有据,旧引绵山介之推以实之,而辩者复曲谐其说,盍稽刘子政之书?
正西
〔蒙山〕在州西门外半里许,汉名半月,隋曰蛾眉。后人以其形似象又名象山。宋陆九渊知军讲学象山下,取以自号。山下有蒙、惠、龙、顺四泉。详见《古迹》
〔仙女山〕在州西二十里平三图。详见《古迹》。
〔仙人岩〕在州西四十里容家湾。石洞渊回,竹柏冬青。
西北
〔雨山〕在州北里许,白龙山前。每天欲雨,则白龙山发云。若云垂此山,则必有大雨,故名雨山。遇旱,即祈雨于兹山下白龙潭,靡弗应。州牧舒成龙建甘雨亭于山上,祀龙神。详见《古迹》。
〔白龙山〕在州西北三里,上有白龙观,即古之霖苍观也。详见《古迹·八景》。
〔西山〕即西堡山,在州西北三里许,蒙山北。峦角奔耸,石齿嶙峋,有仙人洞及海会禅院,其迹久废。
〔罗汉山〕在州西四里,西堡山之南,有山十八峰,逼似罗汉,名曰罗汉山。详见《古迹·八景》。
〔圣境山〕在州西北三十里望一图。悬岩绝壁,上有真武庙。详见《古迹》。
〔云梦山〕在州西北七十里。
按,孔安国《尚书注》云:“云梦之泽在江南。”郭璞注《尔雅》从其说,以岳阳巴丘湖为云梦泽。至沈存中《笔谈》则曰:“据《左传》楚子涉睢,济江入于云中,遂奔郢。郢,今之安陆州(即今安陆府),济江而后至云,入云而后至郢,则云在江北也。郑伯如楚,王以田江南之梦,曰江南之梦,则梦在江南矣。”方以智《通雅》从存中之说。祝穆《方舆览胜》亦曰:“左氏言云则不言梦,言梦则不言云,云梦实二泽也。”
按,今巴陵、枝江、安陆、荆门皆有云梦,盖云梦本跨江南北为泽,甚广。而后世悉为邑居,故地之以云梦名者非一处。又按,《方舆纪要》:“荆门州城东北有云梦泽,西北有云梦山。”或以为云梦之浸,旧至于此,今堙。今志载云梦山而无云梦泽,当亦恐附会之贻误耶。
〔黄集山〕在州西北三十里。
〔杉木山〕在州西北七十五里。
〔万福山〕在州西北七十里。
以上三山旧有铜矿,上官委州牧舒成龙开采,经理二载,计费工本三千余金,所得之铜不及十分之一。详请封固,为告后人毋蹈此覆辙也。
〔金箔山〕在州西北八十里。去武陵山五里。
〔磨剑山〕在州西北一百里。
〔仙居山〕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望三图。层松覆岩,倒柏垂峪,壁峻无阶,石坠复倚,顶上古洞甚奥,相传仙人憩此,因名。有瀑布泉。详见《古迹》。
〔竹瓦峒〕在仙居司西十数里,缘山脚而上,峒口宽阔,内高三丈余,上如覆釜,下平坦,堪列座百人。内即暗,须列炬以行。第二层有白石带二条挂石壁上,土人呼为白玉带。有水沟一道,泉清可掬,逾沟再入,盘旋曲折,约四五里远。
〔石人山〕在刘侯集三泉沟,山后有石笋,孤矗插天,高数十丈,屹立如人,故名。
正北
〔灵鹫山〕在州北三十里,旧有灵鹫寺。详见《古迹》。
〔白峰山〕在灵鹫山顶。
〔红花山〕在州北四十里。
〔松林冈〕在州北六十里望乡村。
〔大名山〕在州北五十里平二图,唐灵济禅师卓锡涌泉处。
〔鸡头山〕最高,在州北六十里望一图,上有偏角寺。
〔马仰山〕在州北七十里,鸡头山南十余里,山麓有黑云洞。谚云:“鸡头马仰,去天一丈。”
按,《方舆纪要》:“马仰山在州北三十五里,又有鸡头山在州北六十里。”是马仰在南,鸡头在北也。旧志鸡头山方位、里数俱与《纪要》合,而马仰山则云在州北七十里,是鸡头在南而马仰在北矣。何以又云“鸡头山南十余里”乎?自相矛盾,当以《纪要》为是。又,马良山亦名马仰山,亦名章山,而鸡头山亦名章山,则荆门有南北二马仰、南北一章山矣,旧志俱未叙明。西魏置章山郡,隋改为县,《括地志》曰:“章山县在长林县东北六十里,县盖以山为名。”长林即今州治,则名县之章山为鸡头,非马良也。谚曰“鸡头马仰,去天一丈”,亦指州北之马仰,与马良无涉。
〔武陵山〕在州治八十里望一图,《隋志》曰:“乐乡,有武陵山。”
〔中城山〕在州北八十里,乐乡西南。上有城垒,极峻险。
〔马鞍山〕在州北九十里,磨剑石东,状如鞍。
〔土门凹〕在州北九十里望乡村。
〔斑竹冈〕在州北一百里平二图,详见《古迹》。
〔黑牛山〕在州北一百里。
                                〔  台山〕在州北百余里望二图。唐灵济和尚曾  衣于此,有 台寺。寺田千亩,世远年湮,侵占殆尽。乾隆十一年,州牧舒成龙清查,得二百余亩,招僧主持。
〔火炉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早一图,有楚王放鹰台。明威宁伯王越谪居安陆时有诗。见《艺文》。
〔都亭山〕在州北一百二十里。
〔鸡鸣谷〕在州北一百六十里。
正东
〔洗澡港〕在州东十五里望九图。
〔竹陂河〕在州东五十里。蒙、惠诸泉所汇也,东流入汉。
〔汉水〕四渎之一,在州东九十里。自州之马良山至沙洋新城萧家口,滨汉为堤。详见《堤防志》。
〔平塘湖〕在青塜村东,去州一百六十里。
东南
〔夹港〕在州东九十里羔三图。三港夹流,会入汉河。
〔王子港〕在州东南一百里,出内方山,东经七宝山覃家窑,入小江湖,由二闸出汉水。
〔小江湖〕在州东南一百里。
〔直渠〕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
〔马良湖〕在小江湖西北。
〔竞渡陂〕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后港西南,地势倾下。
〔毛家潭〕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深数丈。昔大旱偶涸,见一墓碑,记云:襄水西三十里。今仅隔一堤,在新城南里许。
〔马仙港〕州东南一百二十里,马下三图。由石鼓庙流官垱,经张家湖、闵家湖会白石港入彭塜湖。
〔谷田港〕州东南一百三十里,一源倒垱,一源宋家场,出江家口会李家市。
〔乔母湖〕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藻湖村。
〔润乡州〕在长湖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刘巽《荆门》诗注云:“流尽润乡洲,荆门出状头;流尽润乡田,荆门出状元。”宋孙何、孙仅皆应其兆。顺治丁酉,水绕润乡,是科杨辉斗亦乡试第一。
〔白石港〕州东南一百四十里阳村,发源沙洋,由鄢家口邮递桥经登家洲出么口。
〔车老堰〕在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有碑。
〔尹陂〕在州东南一百五十里,灌田甚溥。
〔直江〕在州东南一百六十里,源出白家山,南流入长湖,会为后港,入潜江界平塘湖。
〔滕湖〕在州东南一百里。按,《方舆纪要》作藤湖。
〔藻湖〕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有东藻湖、西藻湖,萍藻浮藉,弥望若茵。
〔彭塜湖〕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阳上二图。
〔九真湖〕在蒿台湖西南。
〔借粮湖〕在州东南二百里青村。详见《堤防志》。
〔长湖〕在州东南二百里,南岸隶江陵,北岸隶荆门,周百里,视诸水为险,无风亦澜。
正南
〔鸭儿陂〕在州南十里牌,坊厢图,积水不竭
〔养老堰〕在州南九十里诸里村。
〔建阳河〕在诸一图,一名建水,又名阳水,亦名大曹河。今新铺桥在州南一百零十里,自龙陂合白中、昏官三湖水,经太阳垴入于汉,谓之阳口,一名中夏口。宋元嘉中,通路自湖,下注阳口,以广漕运。《水经注》以汉东阳水即此,误矣。
按,《梁书》建水作湕水。太清末,萧詧自襄阳攻江陵,其将杜崱叛袭襄阳,詧弃粮食铠仗于湕水而还,即此。《方舆纪要》阳水作杨水,大曹作大漕。观“宋元嘉通路自湖,以广漕运”之说,自当以大漕为是。又《汉书·地理志》注:“漳水东至江陵入阳水。”按,阳水即杨水,源出纪山,则阳水非建水也。今之建阳以在建水之阳取名耳,非取二水以为名也。《水经注》以东阳水为阳水,固误。旧志与《纪要》以建水为阳水,亦误。又按,《水经》“沔水经当阳之章山东,又东会权口,又东与阳口合”,即出纪山之阳水也。旧志云“水经太阳垴入于汉,谓之阳口”,考《水经》亦无其文。
〔左水〕在州长二图界内,蛮人姓左所居,故名。即左溪铺。
〔后港〕在州南一百四十里却五图,即古长林县治,旧有市。乾隆间,州牧舒成龙新建漕仓行署,规模宏敞,民甚便之。有图并说。
〔傅家场河〕州南一百二十里,在阳上二图。发源钟家坪落彭塜湖,经殷家河出么口。
〔樟木港〕州南一百四十里却一图,发源二程庙。
〔曹将军港〕即权水,在州南诸里村。唐曹全政、刘巨容败黄巢于此,故名。
〔权水〕出西蒙诸山,会曹将军港,至内方入汉。
〔默林湾〕在州南一百五十里早三图长堤村。
〔龙江〕在州南一百八十里藻湖村,世传有龙于此开河。
西南
〔孟子港〕即建水。在州西南五十里阳下四图。详见《古迹志》。
正西
〔蒙泉〕在象山下,旧有亭。州牧舒成龙重建,颜曰“养正”。宋黄鲁直、荆南观察张垓各书“蒙泉”二大字,俱刻石亭中。国朝阮文达公督楚时,过境书“蒙泉”二篆字,文达公孙署当阳县事恩光,摹勒于石额于亭上。详见《古迹》。
〔惠泉〕在蒙泉之南,旧有亭。州牧舒成龙重建,颜曰“流清”。明知州康一元书“惠泉”二大字,刻石泉上。详见《古迹》。
〔龙泉〕在蒙、惠二泉间。州牧舒成龙新开,水味较蒙、惠尤甘,质且重。开泉时,得宋知军吕元诗,有“风云长静白龙宫”之句,因名龙泉。建亭、阁于泉之上下,亭曰“龙泉”,阁曰“跃渊”。亭壁有龙、顺二泉碑记,见《艺文》。跃渊阁今圮。
〔顺泉〕在蒙山尾,龙泉书院后。宋翰林学士彭乘知军时开,久已淤塞。州牧舒成龙修而浚之,大书“顺泉”二字,镌石壁上,建亭曰“孝隐”,以其地为老莱子隐居养亲处也。详“八景”内。
〔白龙潭〕在城西二里许,详见《古迹》。
〔天坑〕在州西西堡山外望一图,亢旱不涸,乱时州人多避此坑洞中。青山陂、田家冲、郭家沟诸洞尤著。
西北
〔黑龙洞〕在州西北五十里马仰山麓,洞高广各丈余,深十里,有田七丘,石窦透光射外,天旱祷雨甚灵。详见《古迹》。
〔白龙洞〕在州西北四十里,有艾家泉,其水清涟,顺流东注,沿边田亩可资灌漑。内有水虫长二分许,聚石为衣,伸其头足负石而行,俨若龟状,土民呼为石龟。东南有泉一派,渊深不测,下游田畴均沾润泽。
〔潭清洞〕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里。详见《古迹》。
〔珍珠泉〕〔铙钹泉〕〔大翻泉〕〔小翻泉〕〔潭泉〕〔五桂泉〕以上六泉俱在仙居寺西山内。
〔灵泉〕在仙居寺。
正北
〔上泉〕在州北三十里灵鹫山下,有上泉寺。详见《古迹》。
〔七星潭〕在州北三十里望乡村。
〔象河〕在州北七十里,源出象山,东流入汉。
〔官堰河〕在州北一百里。
〔南阳陂〕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望乡村。
〔蛮水〕即彝水,在州北二百里,东流入汉,今皆呼蛮河。详见《古迹》。
当阳县
〔玉阳山〕在县署西北,一名仲宣台,县之主山也,其麓有真武洞。
〔紫盖山〕在县南五十里,山半有紫盖寺,后有孝光阁,葛铉錬丹处也,又有樊夫人升仙处。《唐书·地理志》:“当阳有南紫盖、北紫盖。”《寰宇记》:“南北两峰四垂若盖,林石皆绀,上有丹井,彩水甘馨异常。”
〔玉泉山〕在县西三十里,初名覆舟,亦名堆蓝,自智顗居之,始易为玉泉。
〔柴紫山〕在县南五十里,与紫盖山相近。
〔许由山〕在县东十里,沮水与玉泉合流于前,相传许由隐此。按,许由隐箕山,此不知何据。
〔凤凰山〕在县西四里,亦名金凤。山势舒张,如凤展翼,其下为丹溪所径,亦名丹凤溪。
〔香炉山〕在县东四十里,有石炉,上刻“元至元壬申仲秋月”数字。
〔三星山〕在县东六十里,下有三星寺,寺前有三井。相传唐僧一行居此,凿以禳三星,此其遗迹也。
〔紫云山〕在县东南百余里,相传元无闻和尚诵《金刚经》于此,常有紫云现,故名。
〔云台山〕在县东六十余里,上有观曰“灿霞”,石塔岿然,传为唐玉贞公主建,撰文者陈宗逊,书碑者庾远也。
〔铁山〕在县西北,分脉青溪。《舆地纪胜》云“旧产铁”,接远安县界。
〔九子山〕在县北十里,九峰嵂崒,紫翠絪缊,以拟九华。麓有仙姑洞,石磊磊如旋螺,传为曹、何两仙姑栖真之所。
〔龙泉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山后有远公洞,相近有山曰九女厢,土人凿石穴以避兵。
〔广福山〕在县东,淯溪源出于此。
〔玉明山〕在县东十四里,前环漳水,后拥诸峰,上有殿宇名“双峰院”,其最上一层高地三十余步,登临浏览,蔚然深秀。
〔高家洞〕在县北五十里,怪石临溪,山麓洞开,行数十步颇平旷。云气嵌空,陆离万状,已复巉石突起,绝无径路。扪萝直上,得小窦,蛇行乃得度平旷如前。又渐细为门,下有潭,窅不可测,投以石,轰轰有声。仄足避潭抱岩,乃得度。岩间石乳分结,悉作佛龛,藉裀趺坐如出塑工。洞后有穴达他洞,微露曦光,过此幽间,寂冷雾气逼人,无敢穷其底者。
〔卧龙洞〕在县北,山顶一窟深透地底,探者如入鼠穴,数十步乃得平旷。石乳螺结,蝙蝠倒栖其上。一径斜通,阔数尺,深约里许,泉自中出,清泠可掬。
〔百家洞〕在县西二十里手板岩,岩左有南台、北台二洞,相近有卧龙洞。山顶有穴,高广十余丈。
〔五凤堆〕在县南,《述异记》:“汉时八龙五凤见此。”去堆三里即龙凤川,亦名八龙潭、五凤洲。
按,汉武帝元光二年,八龙五凤见于荆山。荆门旧志载之《祥异》。荆山今隶襄阳府南漳县,本汉临沮地,荆门、当阳皆临沮故地,故二邑均载其事。当亦侈言祥征,不无附会欤?
〔百宝砦〕在县北五十里,四壁峭削,下瞰沮流,传为石刘屯兵处。
〔楞伽峰〕在玉泉东七里,为神秀道场,自玉泉至度门,夹道皆松,唐僧法瑱所手植。
〔漳水〕出襄阳府南漳县荆山,南流径县东,又南合沮水,又出沙倒湾。旧分为二支,一支南径枝江县界,会沱水入江,今已淤塞;一支径万城,由江陵县筲箕洼入江。
〔沮水〕出郧阳府房县景山,自远安县东南流径县北,又东南径县东合漳水入荆州府江陵县界。
〔沱江〕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大江分流处也。《水利考》:“县境之沱江,即沮、漳二水下流,盖水合势盛,故有沱江之名。”
〔洈水〕在县东南,漳水径麦城,洈水注之。《山海经》:“洈水出东北宜诸之山,而流注于漳水。”
〔淯水〕出县东广福山,注于漳水,亦曰白莲池,即白社。详《古迹》。
〔玉泉〕俗名金龙池。郭璞《游仙诗》序称“玉泉潜行九万八千里,通天竺,注震旦”,指此。
〔珠泉〕近智者洞,每鼓掌即串珠而上。西流与玉泉合,折而东,径已公岭,又东径县南与沮水合流。
〔熨斗陂〕在县东南八十里,源出绿林山,流径圆台山南,汇为陂。
〔金龙潭〕在县北十五里,传宋徽宗时建明堂,遣吏取水,投金龙镇之,故名。
〔天津湖〕在县东南,沮、漳合流,汇而为湖。
远安县
〔鸣凤山〕在县西十五里,峰峦耸秀,为县之镇。上有泉,甚清洌,山半有石如龟蛇状。相传宋宝佑间,有“凤鸣鼎新”之谶,因名。
〔鹿溪山〕在县西北十五里,一名云门山,中有招仙岩。《舆地纪胜》:“在县西鹿苑寺侧,山皆鹿疃,梁居士陆法和栖隐焉。”石龛犹存。
按,《北史·陆法和传》:“法和入荆州汶阳郡高要县之紫石山。”高要当为高安之讹,紫石山疑即鹿溪山也。
〔百井山〕在县西南。《寰宇记》:“山高三千五百丈,有清泉数十,汲之可饮,因名”。
按《县志》,百井山一名太平山,在县西北一百里,极高广,多井泉,与《寰宇记》方象不同,疑别一山也。
〔亭子山〕在县北十五里,山有白石如马。《唐书·地理志》:“夷陵郡远安县有神马山,天宝元年更名。”
〔仙居洞〕在县西南五十里,即鬼谷子隐处。相近有金龙洞、钟乳洞,又有桃李洞,洞前飞瀑三丈,状如匹练,有木结实,核如桃,肉如李。
〔法琳洞〕在县南清溪寺侧,宋法琳禅师居之,故名。
〔观音洞〕在县西十五里,石壁耸峙,颇称奇胜,又西五里,有甘霖洞,石洋河发源于此,东流入沮水。
〔通天楼洞〕在县西三十里,高圆如镜,有潭,岁旱祷多应。
〔呼儿洞〕在县东北三十里,高峻深邃。明季,土人执火深入,见石壁有井记,掘之,水即涌出,可饮百余人。
〔罗汉峪〕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有石如罗汉,内有水源,土人引以灌田。旁有洞,多芝兰,名芝兰洞。洞西瀑布高百丈,有泉曰鱼泉。
〔通天楼河〕在县西二十里,源出通天楼洞,东流入沮水,又四十里,有香桥湖,百井山水所汇也。
〔白龙溪〕在县东十五里,源出老龙洞,流径旧城东南入沮水,又东十五里,有泥水溪亦出山穴,西入沮水。
〔青溪〕在县西南鬼谷洞东,一作清溪,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溪为名,寻源浮溪,最为深峭。
〔灵水溪〕在县西北十五里,源出山洞,有深潭,以石投之,渊渊作声。东至谈家渡,北合沮水。又县东北四十里,有福河溪,源出福河山,西流入沮水。
〔凤凰洲〕在县北凤凰山下,县志云:唐韦皋作令时,凤凰集此,故名。
按《唐书·韦皋传》,皋未尝令远安,惟韦丹曾选峡州远安令,以让其庶兄,亦不知其何所指。
〔笕水口〕在县西北八十里,源出鸡头山石穴中,土人以竹木为枧,引水灌田,故名。
荆门直隶州志卷一之四
舆地志四
古迹(有图,附塜墓)
三台八景图
三台八景.jpg

〔凤凰台〕在城西门内,即今之州署也。与讲经、读书台古称“三台”。隋开皇十二年,文献皇后重修故里玉泉寺(今在当阳),往返驻此,随建行宫于台上。后尝登楼西望,曰蒙山似蛾眉、初月形耳,即令于惠泉置初月亭焉。唐初,尉迟敬德以行宫旧基建官署,显德末废。宋绍熙二年,陆文安公知荆门军修复。明末壬午毁于火。乾隆丙寅,州牧舒成龙复建署于台上,视古署宏敞。后构楼,颜曰“舒翼”,以署在凤台,楼张拱其上,如凤之舒翼也。迨甲戌二台并修,遂复“三台”之旧。
〔讲经台〕在象山。陆文安公知军时,以荆门俗尚缁黄,惑于祸福报应之说,为亭象山台上,讲学其中,从学者常数百人。间有未达,公子持之为之敷绎,靡弗得所请者。故事上元设醮为民祈福,公则专讲《洪范》“敛福锡民”一章以代醮事,士习民风翕然丕变,荆人遂名其台为讲经台。数百年来,亭台久废,基址亦失。甲戌春,州牧舒成龙卜地象山南岭之半,得平台,恰与东山之读书台相映,甃台构亭,敞其前后。亭后石上镌“讲经台”三大字,复以“敛福锡民”额之。夏仲,太守张公讳世芳过州,登讲台,心印前贤,题亭曰“仰止”。盖朂成龙以景行也,敢弗勉诸?
〔读书台〕在州东山,为“三台”之一,即孙何三兄弟之东山书院旧址也。政和间,朱震与弟巽亦读书于此。其地上接云烟,下瞰城郭,左拱古塔,右揖龙观。古谓东山为文峰,洵不诬也。迨后何、仅并大魁,侑登第,震、巽以良臣兼名儒。虽曰人杰代兴,讵不以地灵欤?世远迹湮,丘墟满眼,盛衰今昔,忉怛徒增。夫东塔为荆门头角,兹台更荆门根基,莫加培护,文运奚隆?成龙既构书院于龙泉,益思表列前贤,以鼓多士。昔陆文安官斯土而教斯民,民至今尸祝而俎豆之,百世师也。夐哉尚矣。若夫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舍孙与朱安归乎?暮春之初,既修讲经台,遂亟构读书台于东堡之中峰,刊碑以祀。登高而眺“三台”,鼎峙城郭间矣。至台址之上下,庑舍之多寡,均非所计尔。
八景图说
〔霖苍甘雨〕在霖苍观,又名白龙观,在州西北三里白龙山上。山前有峰稍低,曰雨山。下有潭,亦名白龙。相传有白龙出潭内,旱则为霖雨以济苍生,霖苍观名以此。又,天每欲雨,必白龙山先出云,至云垂雨山,则大雨立降。每祷雨,皆遥拜潭下,靡弗应焉。观之立自宋,崇甍绘栋,虔奉诸神,凡祷悉应,故远近咸奔谒。元、明丰碑林立,盛甲一州。壬午之变,胜迹遂毁。国初,僧道清、德慧募而修之,仅复其半,即经明智重葺,亦渐倾颓。矧近年僧亡神露,荆棘丛生矣。甲戌仲夏,雨不时降,州牧舒成龙连祷,甘雨叠沛。因捐金鸠工,葺敝庑、庄神像,复添建霖苍阁与雨山之甘雨亭,一时落成,巍奂辉煌,非复前景。所冀神鉴愚诚,甘霖时赐,以大庇我荆民耳。署内清畏堂前有小山,公余晚霁时一登眺,云峦耸翠,亭阁流丹,恍对蓬岛,洵可冠“八景”云。
〔老莱山庄〕在城西顺泉侧,老莱子隐居养亲处也。按,《高士传》称:“老莱子,楚人,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饮水食菽,垦山播种。楚王亲至其门欲用之。老莱子曰:‘诺’。其妻曰:‘妾不能为人所制者。’遂随其妻而去。著书十六篇,言道家之用,人莫知其所终。”《列士传》称其“孝养二亲,七十作婴儿戏,斑舞诈跌,弄雏亲侧,博亲一喜。”合观二传,或言其隐,或称其孝,皆大节也。余谓莱子之孝,非隐无以成之。莱子之隐,惟孝益能终之。夫教忠、教孝,长吏职也。既构全忠祠于顺泉之前,以表忠矣,孝闾可弗式乎?矧孝田、顺井,荆之妇人孺子莫不艳而称之,弗为标识,惧其久而无征也。遂于顺泉上构孝隐亭,大书“老莱山庄”,刻诸石,田、井所在,均附载焉。呜呼!顺泉之名,始自彭公,或亦取顺井之遗意乎?顾成龙不能无说者,道家主尚清凈,莱子既著是书,则其甘集枯而不集菀也,审矣。楚王之聘,宁甘就之?妻,贤媛也,领其意,同其情,故能助之偕隐耳。乃谓莱子已诺楚聘,闻其妻言,随其妻而去,毋乃形容之过而不顾义之所安耶?
〔龙泉十亭〕龙泉居蒙、惠二泉中。蒙、惠旧俱有亭,颇称胜地。成龙自癸亥来荆,及见者惠亭耳。岁甲戌,既修龙泉,复构书院如泉名,位全忠祠于院右,而以荆园二所翼之。左引泉经其中,以为荆士啸咏地。于是,古迹所在,渐次兴复。亭阁高下,随景布置。亭曰“龙泉”,阁曰“跃渊”,台曰“得月”,龙泉之新构也。右为陆夫子讲经台,太守张公题曰“仰止”,朂成龙也。继龙泉而构者,曰顺泉之孝隐亭,远映讲台者曰东山读书亭。泉右之惠亭,新之,颜曰“流清”。泉左之蒙亭,复之,目曰“养正”。书院之文昌楼,则为龙泉诸生奉也。荆园之洗心堂、方塘、书屋、听泉亭、东山草堂,则为龙泉诸生设也。至半岭之西山、泉神二祠,则斯地之名山灵水,咸以祀焉。不尽为亭而槪曰亭者,从其多也。亭不止十而仅曰十者,举大数也。亭不必尽在龙泉而统曰龙泉者,以诸亭俱自龙泉始也。绀碧辉煌,左右映带,山环水绕,景色澄鲜,登高一望,宛然图画云。
〔西宝昙光〕西宝山古名西堡山,在蒙山西三里,为州之右肩,形家称东堡耸立于左腋,西堡雄峙乎右肩,即谓此也。视蒙山高数倍,前则为罗汉山,诸峰罗列,计十有八,如蹲如倚,或高或俯,若挐鸷鸟,若擐修虵,峭拔狰狞,状如罗汉。每当夕阳在山之时,昙光四合于层空,宝色迷离乎岭际,讵非天然宝林、西来妙境乎?石内长石莲蓬树,牵藤盘顶,不花而实,煎水可治气疾。山麓有海会寺,旧为名剎,今废。
〔唐安古柏〕古柏在象山东麓唐安寺前。寺为唐莱公禅师建,初名“唐安”,后赐名“广福”,明初改“安福”,今从其朔。师尝植双柏于寺前,今仅存其一。老干扶疏,干宵插汉,洵古物也。南去枣园半里,北数武为文安祠,再北为四泉,半野半郊,亦山亦水,苍龙绀宇,掩映参差,远近称赏。杜老诗云“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若为斯柏咏者。州牧舒成龙既构石栏以护之,复刻石碑以标之,移建寺宇,并新佛像,亦象山泉亭之助也。
〔南桥塔影〕古塔在东山南岭上。隋开皇十二年智者禅师建。记云:立了东山塔,长林生头角(荆门在隋为长林县)。后孙何、孙仅兄弟状元,果应其谶。南岭视北岭为高,塔复踞其颠顶,七八十里外皆可遥见。方成龙之初莅荆门也,即闻父老云“东塔,文运所关。又一州眉目,颇资瞻眺。每良宵云敛,皓魄东升,塔影山光,景趣尤别。”南门桥去塔刚二里,塔影移桥,如苍龙之横波上,兼之清涟溪流映带左右,骚人雅士恒流连桥畔不置也。顾其桥久废,塔影付之东流矣。州牧舒成龙购石建桥,名曰“文运”。一日劝农南村,晚过桥上,清光袭襟,塔影触目,溪流活活,一涤尘襟,益信父老所言不虚也,遂援笔而志之。
〔带河金虾〕金鰕河在州城内。明正统间,穿城作渠,曲折环绕,厥形如带。尝有金鰕出游,光彩照耀水中,它水则无,亦异物也。河源西郊外天心堰,入注河内,绕凤凰台、城隍庙,至高家桥,旋转北门左而出。昔此河疏通时,科甲联绵,人民殷富。淤塞之后,景物萧条,人多灾患,则此河洵大有关系矣。第天心之水由城根水道入内,顺依河形向东直灌,原有宣泄之剅眼,日久阻塞,水无归而涣散。以致乾隆九年霖雨水涨,坍城数十处,民房倾颓。是此河之淤,不但风水攸关,并妨城垣庐舍,自应及时疏通,以复旧规。且挑挖宽深,蓄积余水,浇灌洗濯,永便民用。即骤遇火灾,亦可济急,利甚溥也。乾隆己巳,州牧舒成龙会同邹游戎士权,与阖郡士庶约:自西关外天心堰起,至北关剅眼头出水处止,各照屋址,自加修浚。如空处及无力之家,则捐俸以助。其河道务以宽五尺、深五尺为率,两岸俱甃以砖石,料实工坚,以期永久。仍令互相保护,不得秽污。从此地脉舒畅,风水发越,城垣民居并得坚固,士民称便焉。
〔长春丹井〕长春院即今之玄妙观,在城内州前街北,以元道士丘长春名。宋时为荆岑伟观,端平中兵毁,元始复之。宏敞清幽,州城仙境也。长春之道以清虚为主,一时从游者甚众。尝炼丹院中,遗有丹井。明时,病者饮井水即愈,其井益重。百余年来,规模渐损,广基侵为狭址,丹井则依然在也。州人旧传“八景”,此居其一。成龙爰于井之四面围以石台,新其观而颜以旧名,传古迹也。因思城市古迹多就湮没,兹井犹传,非以其济物之功溥欤?夫丹传而井传,井传而长春传,长春传而道院以传。人杰欤?地灵欤?请以质之学仙者。 
州城内外古迹
〔贡院〕在州城内西北隅,即武库旧址,今改为小教场。
〔响井〕在北街。投之以石,响如金玉,良久乃止。
〔明水井〕在儒学内,又义井三,俱元州牧田温凿,今塞。
〔星井〕在内泮池东,今建土地祠于井上。
〔过发钟〕旧在东山书院侧万寿寺内,乃元至大元年,戊申,住持僧绍阡铸造。其钟重六千余斤,钟纽有断痕,发皆可过,而钟县不坠,且附近之地绝无蚊蚋。寺遭兵燹,钟移玄妙观,考之无音,置诸墙角。乾隆丙寅,州牧舒成龙建官署成,作新楼,觅钟不得。诸生张东林等以此钟告,命工拭洗,以火煆之,则声韵洪远,居然大吕之音矣。舁之楼上,旦暮鸣之,荆门耳目一新。署当夏秋之际,每苦多蚊,自此钟悬后,无复噆肤之苦焉。
〔双节祠〕在南门内。祀宋吴源及妻卢氏,今废。
〔古荆门府〕在当阳古城。
〔荆门县〕在今州治东门外。
〔观望台〕在南门外东隅,台基犹存,今废。
〔洗马潭〕在州南门外。相传关夫子洗马于此。
〔皇华驿〕在北门外,元毁。明正统初开设驿馆,州牧朱珉创建荆山马驿,荆山驿始此,今改为马神庙。

四泉图
四泉图.jpg

蒙惠龙顺四泉图说
〔四泉〕并在象山麓。泉从石罅涌出,渐汇成渠,环城三面,至东门北流。蒙、惠二泉,唐、宋以来已著名。蒙泉在北,性凉。惠泉在南,冬性温,澄澈如镜,石鱼可数,泉亭之胜,甲于一州。宋熙宁中,翰林学士彭乘知军,于蒙北增泉曰顺,析为三沼,并引至竹陂河,东入汉水,以灌民田。绍兴间,陆九渊知军,观察张垓行部至荆,大书“蒙泉”刻诸石。嘉定间,东平刘无欲镌蒙卦于崖石。题咏名贤,唐有宇文鼎、李德裕、沈传师、牛征、刘次山,宋有欧阳修、孙仅、孙翀、张敬翁及元、明诸公,篇章甚伙。明末戈马蹂躏,往迹十不得一。惟宋黄庭坚、张垓,明黄辉、康一元各书蒙惠泉石碣犹存。国初,守备孙光哲因旧址建亭,州牧薛继岩、李衷灿、何成祖先后修葺,今止存惠亭耳。州牧舒成龙新得龙泉,味甘质重,爰构四泉神祠并亭阁廊槛十余处,复蒙亭,建顺亭、惠亭及诸沼,大加修治,泉流益旺,民受其利。详见“八景”。
〔卫公赋诗石〕在城西,唐李德裕节度荆南,赋诗刻石。
〔漱玉亭〕在惠泉旁。又有〔寒亭〕、〔信美亭〕、〔喷玉亭〕、〔澄渊阁〕、〔船亭〕,今俱废。
〔荆园〕在龙泉书院东。宋绍兴中,王嗣建洗心堂,久废。乾隆中,州牧舒成龙辟荆园,引蒙泉自书院入园为方塘,重建洗心堂于方塘之中,北为方塘书屋,北东为东山草堂,东南临泉,为山上建听泉亭,极园林之胜。同治七年,州牧恩荣添建洗心堂卷棚。
〔文明湖〕在龙泉书院前。州牧舒成龙引蒙泉为二流,一北流自书院入荆园,东出来龙桥南,与顺泉合。一东流会龙、惠二泉,汇为湖,由陆夫子祠南,东出与顺泉合。烟波浩渺,亭影参差,水色山光,染人襟袖,往来冠盖,无不问津者。
〔白龙潭〕城西里许,在雨山麓。宋学士朱震曰:“蒙山北有池曰天井,潭下有数窦,泓澄不竭,素滴云浮,潭有寒亭。”方山华题诗一绝,见《艺文志》。遇旱以虎脑骨掷潭内,祷雨辄验。州牧舒成龙屡祷屡应,因于山上建甘雨亭,又题“白龙神潭”四字,镌石壁上。
正东古迹

普惠洞图
普惠洞.jpg

普惠洞图说
〔普惠洞〕在州东五里大慈山。康熙二十三年,御塘唐凯建公耽风雅,究内典。时征吴逆军兴,公奉使驻荆门,与福善僧懒庵善,相与探幽选胜,寻壑经丘。至东南大慈山,见其地峰峦秀异,景趣幽佳,遂建佛剎,且置斋田以栖懒庵。佛庐三层,层累弥高,半岭则为普惠洞,洞设大士像,石磴纡折。每当仲春佛诞,奔走瞻拜者遍邻壤,祷无不应。其地三山环抱,一水潆回。前架石梁,右构琴亭,杂药纷披,丛篁密荫,有秋风先到、午日不知之乐。至洞左之说法台,洞右之望云台,亭旁之甘露泉,雨花岸溪边之弥陀洞(即清莲洞),与僧寮、茂树参差掩映,俯视尘寰,居然上清矣。乾隆间,州牧舒成龙重修。唐公有《建普惠洞碑记》,见《艺文志》。(查唐公置买斋田,旧系三石三斗零。数十年来,半被侵占。州牧舒成龙清查,复十之七八。又,徐圣方原施山田十九石五斗,今易以水旱田五石五斗,并载碑记。)
〔松韵庵〕在城东二十里。苍松百本,中构一庵。每风雨之夕,谡谡之声常在树间,大有佳趣,庵名以此。
按,旧志《古迹》又有“荆台城、安居城皆在州东六十里石牌西,编县城在州东六十五里”三条,考《隋书·地理志》,“安居县,梁置,隋开皇十八年改荆台,大业初,改昭丘,寻废,入当阳县”,则安居、荆台实一城也。明嘉靖十八年,以荆门之马良望乡益钟祥,荆台、安居、编县三故城皆隶钟祥,不应复入州志。而《方舆纪要》亦云“荆台城在州东六十里”,当亦沿袭旧说,未详考改隶钟祥之故耳。
又按《当阳县志》,“荆台县故城在治东六十里,今荆门交界处”,则州西又一荆台城矣。又按旧志《沿革志》,“西魏于仙居置安居县,隋开皇十三年,改安居为昭丘,大业元年,改昭丘为荆台”,则是先改昭丘,后改荆台矣,与《隋书》不合,建置时代亦与《隋书》不合,未知何据。其曰于仙居置安居县,尤为可议,其安居故城则列入正东古迹,去州六十里,而仙居则列入西北古迹,去州一百二十里,亦并无故城之说,不显然自相矛盾乎?以讹传讹,种种疑窦,与其存疑,不如削去。
东南古迹

内方山图
内方山图.png
〔马良山〕即《禹贡》之内方也。在州东南九十里,南望潜渚,北眺郢都,东瞻京邑,西顾荆门,襟带汉水,肘腋两湖。由长冈岭迤逦东北约七八里,群山罗列,云雾、朝阳、仙女、太平、七宝诸峰尤为秀异,古名章山。三国时,马良读书于此,时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故又曰马良山。唐司马子徽炼丹于此,又名马僊山。旧有万石撑坡、山城枕汉、古剎巢云、朝阳映月、方洞还丹、七宝叠翠、飞燕贴壁、仙女鸣珰诸景。州牧舒成龙重修云雾观,建亭其侧,以志古迹,复立内方书院焉。
〔沙洋〕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元末为县,明为镇。逼临汉水,居民稠密。北堤直抵内方山,南堤直抵沱潜,沙洋居其中,两堤若翼。南堤镇水者关帝庙,北堤镇水者晏公庙也。
〔辛公义泉〕在沙洋北里许。相传有司马辛公者,山西人,官荆门。母不习水土,公拜祷出泉,味同故乡,母服之无恙。俗名孝子井,今淤。
〔夫子山〕即黄家山,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东六图,去沙洋一里许。州人黄点明理学,通五经,设讲堂于此山,从学者常数百人,故尊其名曰夫子山。今讲堂遗址犹存。
〔仙女洞〕在内方山南。昔有仙女于此围棋,上有梳妆台及仙女庙遗址。
〔基州城〕在内方山东北马良口。《唐志》:“武德四年置,并置章山县,七年,州废。”
〔古绿麻县城〕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绿麻山上。新城都统边居谊所筑,即今沙洋地。
按《方舆纪要》,“西魏置绿麻县,隋大业改曰章山县”,又云“有绿麻山,在州东南百三十里,宋末吕文焕遣都统边居谊筑,沙洋之绿麻城,城盖在山下,俗亦名桃李山”。
又按《括地志》,“章山在长林县东北六十里,县盖以山为名”,考隋与唐初之长林县治,即今州治,章山即今州北之鸡头山,则西魏之绿麻县自在州北。宋边居谊所筑沙洋之绿麻城,特沿旧县名耳,非取名于绿麻山也。今州境有绿麻堤,即小江湖堤,有绿麻寺,以在绿麻堤上,故名。其堤与寺当皆以近绿麻城而名,非以绿麻山而名也。详询土人,均不知绿麻山在何处,亦并不知桃李山之名,其无绿麻山也明矣,《纪要》之附会无疑矣。然《纪要》于绿麻县、绿麻城明系二处,旧志考之不详,竟以沙洋之绿麻城为古绿麻县,而又以为在绿麻山上,更为附会矣。
又按《当阳县志》,“绿林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汉王常、马武起兵处,西魏以此名县。古绿林县城在今荆门沙洋地,距绿林山百余里,因山在境内,故以名县”,则亦以宋末之城为西魏之县,而又以绿麻城为绿林城,以绿麻山为绿林山矣。改古证今,强人就我,毫无考据,尤为可笑。
又按《方舆纪要》,“绿林山在当阳县东南百二十里”,当阳旧志则云“在县北六十里”。一山也,或以为在北,或以为在东北,或以为在东南,或以为六十里,或以为百二十里,纷纷聚讼,讫无定论,考古者将何据乎?盖绿麻、绿林字体略似,易于传讹。要之,绿麻县在北,绿麻城在南,不得浑为一处。绿麻自是县名、城名,不得浑入绿林山。绿林自是山名,不得浑入县名、城名,互为牵掣,徒资嗢噱耳。
〔新城〕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宋守将吕文焕都统边居谊筑。今冲成河,里人移居谊庙于堤西。
〔浸汉楼〕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宋末边居谊死守新城,元伯颜破之,楼毁于火。
〔贬王嘴〕汉景帝皇太子四岁废为王,后坐侵太宗庙壖地为宫,得罪徙居于此。
〔桃花台〕在藻里,高二丈。传为吴王栖嫔妃之所,值天雨久阴,土人间闻有丝竹声。
〔春申君故宅〕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前有翰林港,后有读书堂,碑字剥落,讹春申为奉甲,今呼为奉甲店。唐杜牧有诗,见《艺文志》。
成龙按:春申君黄歇,楚人也。初事楚顷襄王,使秦,归太子完,立为考烈王,封春申君为相。二十年,救赵、灭鲁、却秦、强楚,可谓有功矣。然后以昏眊为李园所杀,抑可哀也。史亦未详卒葬何地。今考府志,载有春申君墓,土人且传其故宅,似为州人也者。及考钟祥人物旧志,且载歇名,是歇又为郢人矣。然钟邑新志,又辨驳、删削,其前志考核未实耶。兹志于《墓宅》之传仍存其旧,而《人物》内姑为阙疑,不敢附会焉。
〔长林县城〕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即今后港。自晋南渡,析治于长湖东北隅,在黄歇塜之北。唐贞元二十一年,复移长林于此。下有关门冈,被水冲塌,移城于东冈。今有遗址。
按,晋隆安五年,于编县地置长宁郡,宋泰始中,改永宁郡。隋开皇十八年,改长林县。唐贞观八年,立荆门县,属长林郡,此长林城即今州治也。贞观二十一年,移长林于藻湖之关门冈,此长林城即今后港也。贞元二十年,关门冈被水,移长林于东冈,此长林城即后港之东冈也。晋隆安中,分编县地置长林县,属武宁郡,《方舆纪要》云“在州西三十里”。则州境之长林故城共四处矣。旧志惟著后港一处,又以唐之长林为晋之长林,又以贞观之移治与贞元之移治浑为一事,皆属错误。
〔紫云山〕在州东南一百六十里青塜村。上有紫云寺,即资福寺。唐武宗会昌元年,正空禅师建。至元无闻禅师注《金刚经》于此寺,见紫云。明僧惠林重修。
〔旌阳县城〕在州东南百五十里,今李家市西北。梁承圣三年,刺史萧秀筑。魏改旌阳为武山,寻废。
〔李家市城〕在州东南百五十里。五代高氏筑,址犹存。
〔接粮湖〕俗呼为借粮湖,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晋杜预攻江陵,尝有艘至此接粮,分给兵饷,故名。周环东六、东七、青三、青四、青五之地,有积玉口、新口二处为沟里许,泄水于鱼池小河,以入张鹞嘴。西南北三面皆山,周围百里九十九汊,尝产银鱼及金鰕。中一潭名大湾,深数十丈,为鱼鳖所聚,极旱不涸。秋冬鱼歌互答,暑月芰荷浮香,湖景最佳。
〔张鹞嘴〕在青四里地方。昔年有堤防水,自明惠王分封荆州,开口通商。北接汉江,会泽口之水,遶青四、青三、青一地方通长湖。上抵荆州草市,下抵荆州新堤,是波流会合之所。安其常,则汉水循行,一经泛涨,则荆门下里地方受其敝,而荆州尤甚矣。
〔赤湖〕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晋桓玄挟帝西幸,刘毅等追袭之,斩玄党,血流水赤,故名。
〔蒿台〕在州东南一百九十里。唐远公过此插蒿,故名。
正南古迹
掇刀石图

掇刀石图.png


掇刀石图说
〔掇刀石〕州南二十里,在虎牙关南、黄岭铺北,周围数十里,地面高敞。关夫子往来荆襄,常屯兵于此。帐前有石,巑岏碧色,尝竖青龙刀于石罅中,今以手摩之辄动,然千夫之力不能举也,故名掇刀石。迨后修夫子祠,覆刀于内。祠外有马跑泉,遗迹存焉。明孔克学题诗云:“赤兔生花汗血毛,战余松下解征袍。将军一笑风云散,曾借巉岩寄宝刀。”历来香火最盛,后毁。国初,荆镇总兵郑修复。乾隆乙丑,州牧舒成龙重修,属僧官相庆董其事。庙之南北添建瓮门二座,祠宇巍焕,四方瞻仰者络绎。临川令李宫捐产壹百亩,住持僧复购李淑白等水陆田七十二亩,以供祀事,香火称极盛焉。
〔宛城〕在州南九十里。旧传魏立荆州理宛城,即此。
〔权城〕在州南一百里,即春秋时权国。
〔白阳县城〕梁萧詧所筑,今州南一百三十里。相传梁萧詧攻江陵不克,退筑白阳城,聚兵屯粮。顺治初,石碑崩入河。康熙间,河水冲北岸,有仓米崩出,色黑,粒犹完,病者服之即愈。
〔龙女泉〕唐造寺钟,铸其始末甚详,脉本青溪,水流清洁,祷雨立应。初立坛,后建寺,名广宗,有藏经阁。后殿奉祀龙女,四方奔谒者甚伙。雍正庚戌仲夏不雨,里人祷雨辄应。乾隆己未,因坛圮泉淤,合力开浚,七日得泉,遂大雨。里人爰立灵贶祠,建坛寺左。
〔鼓岭〕昔称古岭。唐贞观三年,建青龙寺于峰头,五代时毁。宋开宝四年复修银海寺,前有三海为之襟带,山石磊落如鼓形。
〔方亭〕在州南一百三十里,即今四方铺。崇祯初,巡察白士麟按楚,见时势不可为,隐于武当山中。顺治六年乃出游,至方亭访古迹。处士向旭阳对云:“亭始于宋乾德时,为往来停骖之所。”左右山水环抱,寺阁参差,其地有纪山、功成阁、九汊峪、知止冈、金牛山、银杏树、石牛寺、柏山头诸景,古称胜地云。
〔先峰〕在州南一百六十五里。周平王东迁,孙叔敖先人自绵来居此,世为楚大夫。楚庄王九年,闻叔敖贤,举于此,由令尹为相。旧传九星贯珠,三海联璧,辉映山川,吐精泄秘。后子孙世居先峰,人遂指为孙家山,不复称先峰矣。
西南古迹
〔白马楼〕在州西南五十里,其旁为白马垱。相传有白马出于水中,故名。
〔孟子港〕即建水,州西南五十里。唐孟浩然往来于此,故名。
〔羊角寺〕在州西南九十里。春秋时,燕人羊角哀、左伯桃相友善,闻楚王贤,往归之。过此乏食,值雨雪,寒甚,伯桃乃并衣与角哀,而自入空树死。后角哀贵为楚上大夫,乃言于王,备礼以葬于诸村里合河口内。后角哀返此地,不忍独生,自经死,后人立寺祀之。
〔白胜山〕在长冈岭旁,下临北湖。白石一带长数里,亦有五色石间之。
〔石龙山〕在白胜山东。山石修长,如龙,若鳞甲状,或双行或独遶,若隐若见,长可数丈,亦奇迹也。
〔白龙潭〕在纪山下,白龙现则大雨时行,其岁必丰。谚云:“秃尾白龙见,家家收谷回。”
〔瓦子长湖〕在藻湖东南三十里。楚大夫蘘瓦之孙所居,因名。今以直河、九真湖、蒿台湖会合名长湖。
〔杏子山〕在州西十里。山顶旧有野杏千株,花开烂然。知军王之望诗云:“溪流常带桃花水,宿雨初收杏子山。”
〔仙女山〕在州西二十里,上有白云洞。山麓有二祠,一名华林古院,华林禅师建。明洪武间,僧觉忠重建。非内方之仙女山也。
西北古迹
〔圣境山〕在州西北三十里,悬岩峻壁,上祀真武,相传荤酒不得入。崇祯壬午,有少年十辈携酒登山庙,僧拒之,不听。至晚,殿门已闭,火忽满室,霹雳震天,众人火焦几死,衣冠抛十里外。
〔白龙洞〕在州西北五十里。洞门高广丈余,深十里。内有白龙,每旱祈祷必雨。宋庆历间,有毛道士祈雨,入洞取水,命其弟子立洞口,俟出,即与令牌。少顷,见一手大如柱,长丈余,伸出索牌。弟子骇极逸出,水即漫涌,道士渰没矣。
〔黑龙洞〕在州西北五十里马仰山下,洞门与白龙洞同。明成化中,天旱,赵仲寿知州事,躬诣洞门,持炬深入,以瓶取水,雨遂大降。又有黄龙洞与此二洞相隔一岭。
〔磨剑石〕在州西北九十里望乡村,昔秦王磨剑于此,石多砺痕。
〔竹马洞〕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望乡三图。缘山麓而下,洞口宽敞,内高三丈余,上如覆釜,下极平坦,可列坐百余人。然炬行至第二层,有白石二条挂石壁上,旧曰玉带。有水渠一道,泉清可掬。逾水再入,盘旋曲折,约四五里而遥。

仙居寺图
仙居寺图.png

仙居寺图说
〔仙居寺〕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在仙居山上,高踞山岭,多飞岩峭壁。唐灵济禅师驻锡处。宋重修,极壮丽,旁有西和观、白虎岩、香炉山、白沙坡、龙王洞诸景。峦嶂层叠,林木拱卫,诚胜地也。元至元间,知戒和尚开山说法。明末寇氛充斥,居民万人避此,贼不能犯。中一洞极宽,深可容五六百人,内石痕结罗汉像,因以名。洞上石壁有观音洞,可容二百余人。陡堑危峻,悬铁绠攀援而上。寺前岩下有穴如屋,内塑龙王像,因名龙王洞。洞侧有泉清冽而甘,名灵泉。筑方石池以承其流,由池而下歴三级,始奔赴涧中,灌田甚溥。岩上有石壁泉一道,泉水从山腰喷出,涛涌莲花,作琮琤声,所谓仙居瀑布也。国初建寺,年久渐圮。州牧舒成龙委署巡检张九松重修,复添建方亭,古制顿复。复为清查寺田,存籍于官,以垂久远,香火日盛矣。
〔潭清洞〕在仙居山北数里,有仙泉、灵泉。西有珍珠、铙钹、大翻、五桂诸泉,众水会出仙居口龙仙桥,经乐乡关北入钟祥界,转入汉水,民引其水漑田。
〔石圣山〕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里。高耸拔萃,后有石笋,高数十丈,大数围,屹立如人,故又名石人山。相传秦时有仙姑居此,朝吸露气,夕餐霞光,久之化为石,叩祷灵应,遂称为石圣。州牧蒋曰梅率僚佐士民捐修祖师殿,旋复观音殿,庙貌巍奂。
正北古迹
上泉寺图
上泉寺图.png
上泉寺图说
〔上泉寺〕在州北三十里灵鹫山上。其泉上涌,因名上泉寺,又名上元寺,相传为东晋远公禅师建。泉水灌田数千亩,附近居民无干旱之虞。宋熙宁中,山泉喷溢,有髹器、纺车流出,字志“嘉州”,盖泉与蜀道通也。泉上有文昌阁,泉池周十余丈,中产金莲,四时有花,容与波际,不出水面。泉倚峭壁,石磴漂浮。古树数株,叶如冬青,结实殷红,似柿而小。右有石缝长数丈,每骤雨,缝中濆洌丈余,谓之水屏。宋胡曾守荆州,入觐过此,闻泉甚美,夜秉烛以游,题诗云“林泉纵奇赏,彷佛青莲宫。龙潭自澄澈,石台更巄嵷。灵籁杂经呗,空谷传鼓钟。谁能脱尘鞅,蹑履来相从。”镌之壁上。岁久泉淤。乾隆甲戌,州牧舒成龙扩而浚之。泉上寺宇,修葺一新。
〔上泉石碣〕宋阳辅源题词,胡榘书。
〔子陵店〕即子陵宅,在州北二十五里。
〔太子冈〕在州北四十五里。元文宗自潜邸入承大统,过荆门驻跸于此,故名。
〔松林冈〕在州北五十里,元文宗尝驻此。
〔斑竹冈〕在州北一百里。唐韩翃《送人赴江陵》诗:“斑竹冈迎山雨暗,枇杷门向楚天寒。”即此。
〔乐乡县〕即今乐乡关,在州北八十里。唐陈子昂有《晚次乐乡》诗,见《艺文》。
〔鄀城〕在州北九十余里,或云在乐乡关东三十五里。周鄀国,秦鄀县。隆安五年,析鄀为乐乡、长林二县。
〔古乐乡〕晋安帝时置,在旧长林县界。
东北古迹
〔伏龙山〕在州东北三十五里,山顶有清泉,旁有兴云洞,下有九龙潭。
〔客星井〕即子陵井,在州东北严山头。相传严子陵居此,井见光芒。
当阳古迹
〔麦城〕在治东南五十里。楚昭王筑,关帝为贼袭走此。
〔驴城〕在治东南五十里。
〔磨城〕与驴城对,二城传伍员筑,以攻麦者。谚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
〔糜城〕在治东南门十里。传蜀将糜芳守江陵时筑。
〔万城〕在治东南一百二十里。本名方城,传是高氏所筑。宋末,荆湖制置使赵芳尝立荆门东、西山堡,因缮此城,子葵复镇荆湖,避父讳改今名。
〔荆台县故城〕在治东六十里。
〔仲宣楼〕即王粲作赋处,本在玉阳山。旧志谓即城南楼。一楼也,而荆襄互争,借为名胜。考荆州仲宣楼乃五代高季兴建,本名玉沙楼,又名望江楼,宋陈尧咨始改此名。襄阳距沮漳尚远,楼在当阳无疑。惟赋内沮漳并举,不应在今县治。古麦城在沮漳之间,庶几近之,第旧志无所考。
〔读书台〕在方山,宋唐介读书处。
〔梳妆楼〕在玉泉。宋明肃皇后梳妆处也。
〔文定书院〕详文定墓。
〔北山书院〕在沮河北,朱震、朱巽兄弟读书处。
〔时习馆〕侯师圣读书处。
〔三公台〕在城西南。明万历,中丞赵贤、守藩王琁、巡臬邓林乔三公问俗登此。
〔柴紫庵〕在玉泉。袁中郞兄弟读书于此,有堂曰“松桂”,亭曰“堆蓝”、“夹籁”,俱圮。庵后凿小洞,曰“幻霞”。
〔寒亭〕在智者洞左菩提庵。古木萧森,下有溪,景色幽绝。
〔长坂〕赵常山拒曹兵处。
〔横矛处〕在关桥。
〔糜夫人井〕传在城西,踪迹不可考。
〔白莲池〕在清溪寺右。晋远公至此掬水浴,白莲生水面,因名,又名白社。刘巽有诗。
〔幻霞洞〕在堆蓝山后,石纹如霞。
〔智者洞〕洞为智者静修处。袁小修云:“石理甚坚,若夏屋。”洞下有井,与大江为盛衰。
〔丹井〕在紫盖山。葛仙翁炼丹处,今仅眢井耳。
〔张说碑〕在度门寺,卢藏用书。
〔唐贤诗碣〕宋庆历间,荆门军守曲台谢公录唐人玉泉诗八篇,刊石。
〔铁塔〕明钟惺、谭元春有诗,载《艺文》。
〔铁鼎〕隋大业十一年造。
〔寿亭侯印〕宋绍兴间,洞庭渔人获送寺中。淳熙四年,僧贞慈将献东宫,夜发光,不果。宋司马知白有记。
远安古迹
〔汉临沮故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罗汉峪。
〔晋高安故城〕在县北十五里亭子山。
〔晋南襄郡故城〕在县北七十五里。
〔宋汶阳郡故城〕在古高安县。《宋书》“汶阳郡治高安”,是也。
〔古旧县城〕在县北二十五里亭子山下,今城隍庙犹存。
〔旧县城〕在东庄坪,去新城十里。
〔新城〕在县西十五里鸣凤山。明知县周乃浃建,今废。
〔栖凤楼〕在东城内大街,谈复斋建以藏书者,即今书院之起凤楼。
〔松风亭〕在法华台上。知县安可愿劝农到此,登台见为西蜀要害,建亭于上。
〔水石居〕在罗汉峪内,简子惺别墅也,初名陶庵,知县周题曰“水石居”。
〔锦浪园〕在北城外。李石帆致政归所建也,今废。
〔濂溪小岛〕在新城侧。知县安可愿见山侧水中有奇石,凿池其上,栽莲甚盛,名曰濂溪小岛。
〔石帆钓矶〕在凤山,新城东门外。李石帆垂钓处,矶上碑石字迹犹存。
〔石马槽〕在县东三十里。汉前将军关屯兵于此,凿石为槽以饮马,故名。
〔凌云塔〕在县城东南隅,知县郑燡林建。
附塜墓
〔楚平王墓〕在城北斑竹冈。 
〔白公墓〕在州东南八十五里,上可容数百人。相传为白胜墓。
〔楚大夫蔿贾墓〕在州南一百六十里先峰白土里(今长一里地方)。蔿贾,孙叔敖父也。今皆呼孙家山。
〔左伯桃墓〕州西南九十里诸村合河口。〔羊角哀墓〕附。原有祠,居民改作东岳庙。
〔春申君墓〕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俗名黄陵塜。当晴空时,西山烟岚缕缕如云,后有楚人祭祀台。
〔娄扈将军墓〕在州东一百四十里,默林湾东。相传有神牛出没墓侧,里人以为神异云。
壬辰重刊按,查荆门舆地,州东一百四十里入钟祥甚远,断不可信。或为州东南,亦未可知。
南齐
〔明帝墓〕 梁元帝长子〔忠烈世子墓〕 元帝世子〔愍怀王太子墓〕 陈〔宣德陵〕俱在纪山。
〔沈约墓〕在州西三十里。有铭曰:“时日不利,不能归葬咸阳。”
按《梁书》,沈约,吴兴人。何以云不得归葬咸阳乎?而《侨寓志》亦云“梁沈约卒于荆门,其子遂家古岭,在今长一图”,未知何据?
〔反掌禅师墓〕近纪山寺侧,在州南百六十里,或指为黄巢墓者,谬。
〔尉迟公墓〕在州东南九十里阳村。
〔按察司周宪墓〕在州北八十里台陂村,有神道碑。
〔都御史李浩墓〕在州北十五里,赤河源火焰冲内。
〔都御史刘洪墓〕在州东北四十里石门山,〔刘渠墓〕同。
〔范御史墓〕在古岭小桥山。碑倾,故居民名范家坡。
〔兵部员外魏公墓〕在州南一百六十里姜家濠口北。
〔朱天官光祚墓〕在州南一百六十五里朱胡李集,有华表、神道碑。
〔杨布政墓〕在州南一百六十五里,古岭西冈。
〔柳孝子墓〕在州东南八十里吕家墩,牌楼冈有碑。
〔李寿春墓〕敕葬白沙脑,后水侵墓,李正春、恒春等迁沙洋西。
〔江参议惺斋墓〕在州东南一百二十五里杨林湖铁老嘴。
〔赵王塜〕在州西南三十五里,高三丈。
〔文孝子墓〕在虎牙关,即文仲和。
〔包孝子墓〕在州南杨树港,有碑,即包英。
〔杨节妇胡氏墓〕在州北子陵铺西。
〔赵烈女墓〕在虎牙关西。
国朝
〔胡侍郎作梅墓〕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邮递桥东。〔长子知府克宽墓〕在侍郞墓西南。
〔周贞恪公墓〕在州北三十五里姚鸾河。
当阳塜墓
〔楚三王墓〕在湮沉湖侧。今两河口柏木港、花栗园诸处,皆传有华表出地尺余。崇祯元年,耕夫偶启一圹,见墓门扄闭。大抵楚自迁郢后,此地必多贵戚家,不必皆王。又近紫盖山,有高氏暗冢七。
〔楚昭王墓〕在县南八十里。
〔荆王墓〕在黄泥港冈,冈上旧有楚庄王庙。
按,汉、唐、宋封荆王者三,而汉荆王贾实居淮东,宋荆王元俨未尝之国。惟唐荆王元景(高祖莫嫔子)贞观十年徙封荆,寻为荆州都督,有惠政。后以罪诛,此或其墓也。
〔关陵〕在县西五里,背西向东,门临沮水。陵为土阜,高二丈,甃石为垣,上加扶栏,周二十余丈。墓门有碑,书汉时官爵。考《吴历》,孙权以诸侯礼葬之,邦人墓祭,岁以为常。宋开宝中,诏置守塜三户。淳熙中,襄阳太守王铢始建祭亭,环以垣墙,树之松柏。元至元中,玉泉僧慧珍作祠门以表之。明成化三年,诏修武安王墓,邑令黄恕请立庙,春秋祀之,此庙祀之始。墓前数武为寝殿,范铜为神像,冕旒执圭。殿前左右廊各五间,又前为大殿。又前为拜殿,左右廊各十二间,又前为戟门、为马殿,左右有门,门前左右为钟鼓楼。又前为三元门,门前为“汉室忠良”石坊,左右列华表。又前为神道碑,覆以亭。寝殿左为启圣宫,大殿左为八角亭,中勒辞曹行像。后为春秋楼,楼下为承祭官斋宿所。亭前为斋房、为庖厨。大殿右为伯子祠,祠后为佛堂。拜殿右为僧房,庙左为博士署。外垣环绕,袤三百余步,广二百余步。
〔周将军墓〕相传在麦城。
〔胡光禄墓〕在治北二十里苦竹溪。胡文定父渊,字泽之,文定为蔡京所恶,退居漳滨,迎父就养,卒葬于此,后赠光禄大夫。今湖南衡山县亦有胡渊墓。
〔胡文定墓〕在治北十五里龙泉山上。荆门旧志“文定卒葬龙泉山,三子寅、宏、宁俱贯荆门”,乃湘潭亦有定墓,而省志云“宁后徙湖南,卒湘潭”,岂湖南诸墓乃公诸子窆耶?明成化三年,知县黄恕奏请春秋祀。旧志:“墓祠即公旧居。”居后为书院,环墓古松合抱者,尚存四十株。
〔聂知州墓〕在治西十五里。聂公名炳,江夏人。元至正间守荆门,甫半载,淮汉贼起,荆门不守,公出募士兵复之。未几,贼再来攻,公昼夜血战,死葬于此。
〔樊妃塜〕在治北二十里。按,张曲江诗序云:“郢城西北有大古塜数十,观其封域,多是楚诸王,而年代久远不可复识。惟直西有樊妃塜,因后人为植松柏,故行路尽知之。”
〔古墓〕在城东北十五里桐树垭。嘉庆十四年陷塌,始见碑迹,上刻“陈篆,字彦文,仕萧梁,为招远将军、河东侍郞”。
远安塜墓
〔张果老坟〕在旧县西北。
〔向王墓〕在县西,今失考。
〔贾尚书坟〕在县西,今不知所在。


荆门直隶州志卷一之五
舆地志五
风俗
《风俗记》曰:荆门啙窳偷生而忘聚积,不忧冻馁,亦无千金之家。
《图经》云:男勤耕耨,女勤桑麻。
旧《安陆府志》云:荆门颇知礼义,冠带旁午,士习谨厚,一二世家修家谱,建宗祠,有古遗风。
《安陆府志》云:荆门俗尚缁黄,自陆九渊知军事,风俗丕变,人淳讼简,俗化蚕桑,以耕渔为业。
州民每逢元旦,先期扫堂庭,换桃符,门厅餙对联、字画。五鼓设香烛,陈菓饼、酒馔,礼拜上下神祗。序拜尊长毕,谒各庙,拜族戚、乡邻,谓之贺岁。男子卜吉方出行。初三日烧门神纸。上九、十五早起,燃灯烛、焚香楮、拜家神。上元交馈汤圆,同庆元宵。各家张灯燃火树,扎龙灯,讴歌游赏。下浣前后,童子就塾师。
二月二日土地神诞,先夜灯烛鼓乐,扮戏庆贺,临期拜祝,食寿面,饮福酒,女不游春,男不踏青。
花朝,纳采问名,多以是日为吉。移树接花菓,从此农夫举趾,蚕女始事纺杼。咿轧之声与书馆雒诵声相答,丙夜方息。
二月上戊日为社会,以祭社祈谷,园畦播种,田坵铺泥。
三月清明,各家祀先扫墓,旙标冢上,农家种秧。
                              四月内,乡民收麦栽秧,赛社神。纸为龙船,巡行阡陌,旗标田中,防制虫  。昼夜农忙,闲人稀少。
端午,取菖蒲、艾叶悬于门,切菖蒲合雄黄,和酒饮之,以解邪毒。龙船竞渡,包角黍祀三闾大夫。沿街鼓响,插青门前。乡间耘耨早田,灌漑水稻,惟恐失时。 
六月六日,商贾祀杨四将军,曝衣晒书,汲水造酱,麦粟粮种,晴晒冷收。
七夕,妇女陈瓜菓乞巧。中元前,设牲醴、庶馐祭先祖,烧袱钱。若新亡人,则初一日祭接,每日供祀,初七日祭送。从此收稻种蔬。
中秋交馈西瓜、月饼。是夜祀月,设九秋盘肴,玩赏观灯,多于节前报昏期,从此纺织、染造、制衣。
重九,士民登高眺赏,泛茱萸酒饮之。各乡村还愿以报方社、田祖之神。城隍聂公重阳诞辰,士民会庆,供祭成礼。相率以此月造酒为最。菜麦播种完全。柴草刈束备用。
十月初一日,乡、城登新墓,或享宗祠。农家放牛羊不禁。
冬至,各贺冬。整治屋宇,纺织、贸易以供酬应。
十二月二十四日,朝拂屋尘,夜祀灶。交馈节仪,比闾请年饭。
除夕,各家具牲醴祀神,以酒馔礼其先。合家老少,荤酒团年。是夜守岁,锣鼓、爆竹声不绝。邻里交相辞年。次晨,拜贺节酒三杯,尊尊长长,尽礼申情。
当阳
《安陆府志》云:当阳事简俗朴,勤农尚俭。
旧志云:当阳士夫朴茂好修,盖犹有《周南》之遗风焉。西北多山,其民质啬,习于勤苦。独东南近江陵,市井所在,稍竞声利,大约婚嫁往来,均于礼不甚远。惟居丧作佛事,供宾客,鼓吹梵呗之声,不绝于耳,此其疵也。
远安
旧《安陆府志》云:其风朴略,民俗俭陋,敬鬼重祀,刀耕火耨。
旧志云:僻处深山,主客相半。士尚廉耻而厌奔竞,民务农桑而禁赌博,渐次归厚,庶几太古之遗风。


荆门直隶州志卷一之六
舆地志六
物产
谷之属
稻 穤 黍 稷 小麦 大麦 荞麦(甜、苦二种)粟 高粱 黄豆 菉豆 黑豆 蚕豆 豌豆 豇豆 红豆
芝麻 棉花 麻子 苘 烟草
蔬之属
芥 苋 芹 菠 笋 白菜 油菜 茄子 葱 蒜 韭 芋 莴苣 萝卜 葫芦 瓠子 菜豆 扁豆 刀豆 蛾眉豆 蕰 藕 芫荽 葵
王瓜 菜瓜 丝瓜 南瓜 北瓜 西瓜 香瓜 冬瓜
草之属
白茅 藟 芦荻 菱 茭菰 蒲艾 蓼蒿 蓝
木之属
松 柏 桧 桑 柘 杨 柳 榆 槐 栗 杜 桖 榕 楝 檀 棠 杞 枫 樟 枣 蜡树 冬青 栎 椒 桐
竹之属
山竹 烟竹 斑竹 筀竹 水竹 石竹 丛竹 紫竹
卉之属
梅 迎春 海棠 玉兰 牡丹 芍药 玫瑰 木香 酴醿 蔷薇 紫薇 紫荆 桂花 菊花 夹竹桃 月季 凤仙 金盏 萱草 金银 鸡冠 蜀葵 金凤 玉簪 蜡梅 水仙 芙蓉 杜鹃
果之属
桃 李 杏 梅 梨 棠梨 枣 栗 核桃 柿 橘 柑 石榴 银杏 葡萄 椹
药之属
荆芥 苍术 桔梗 柴胡 白芨 细辛 百合 黄精 香薷 瓜蒌 苍耳 远志 马兜铃 车前子 金樱子 赤芍药 薄荷 黑牵牛石菖蒲 山茨菰 枸杞子 葳灵仙 何首乌 羊腥草 地骨皮 牛旁子 豨莶草 白扁豆 天花粉 香附子 萆薢 益母草 紫苏 山栌 半夏 五加皮 天门冬 麦门冬 青木香 地丁 夏枯草 葛粉 葛花葛根 贝母 木通 升麻 杜仲 薏苡
以上诸药山路蓁莽,久无觅采者。
禽之属
鹤 鹭 仓庚 雁 雀 百舌 鸦 鸠 鹧鸪 鹌鹑 野鸡 竹鸡 鴽 雉 杜鹃 鹰 鹞 白鶮 画眉 啄木 燕 莺 水鸭
家畜
鸡 鹅 鸭
兽之属
獐 麂 兔 鹿 虎 豹 狐 野猪 獾 狸 猴 豺狼 鼠
家畜
牛 马 驴 骡 猪 羊 犬 猫
鳞之属
鲤 鲫 鳊 鲂 ? 鲢 鳗 鳝 鳢
介之属
鳖 龟 蠃 鰕
虫之属
蚕 蜂 蝶 促织 蝼蝈 蛇 螳螂 蝉 蚋 萤 蝇 蚊 蜻蜓 蜘蛛 蚁 蚓 蜒蚰 蝎虎 蜈蚣
货之属
靛 花椒 麻 丝 绢 棉布 香油 柏油 柴炭 石灰 蜜 葛粉 漆 蕨 黄蜡 煤 石膏
当阳
旧志云:当邑家业耕获,所植百谷颇饶,嘉种稻分秔、糯、麦,别来牟曰棉曰苎曰麻曰豆,载之不胜载也。水之族若鲤、鲂、鲫、鳜、鲢、鲭、虾、鳖、螺,蜯之属亦纪之不胜纪也。树之属松、桂、柏、桧、桑、柘、梓、桐、槐、柳、枫、榆,其种不一。菓之属梅、杏、李、桃、梨、柿、枣、栗、橘、柚、橙、柑,其种不一。蔬之属早韮晚菘,露葵霜薤,其种不一。药之属枸杞、茱萸、菖蒲、芍药、葛术、艾苏、半夏、牛膝,其种不一。羽之属有百舌、画眉、苍鹰、锦雉、老鹳。毛之属有虎、豹、鹿、麞、麂、兔、豺、猴,其种不一。至于家之所畜鹅、鸡、羊、豕,其种不一。要皆各邑所同也,惟玉泉仙人掌茶不常见。
远安
远安茶以鹿苑为绝品,每年所采不足一斤,反不如凤山之著名。然凤山亦无茶,外间所卖皆出董家畈、马家畈等处,以其近凤山,故名凤山茶。
宝塔石产荷花店山中,形如笋,一茎者居多,或有三茎连生者,有纵横生者,锯为屏风,直者如塔,横者如太极图,亦奇产也。
仙鼠,即白蝙蝠,生青溪秀壁诸山洞,饮乳窟之水,千载之后,体白如银,栖则倒悬。
石燕生西山,大如棋子,有趐,遇风雨则飞,似湘州零陵山产。
翠石生西北诸山中,似碧玉可作图章。


荆门直隶州志卷一之七
舆地志七
祥异
汉武帝元光二年上元夜,见太乙自巽翌而来,众星绕之,时而如麟如凤,缤纷而过编、鄀向长安。诏令下,官民自元宵至十八,夜制龙灯以迎太乙,至相袭成风。
元光二年,鄀南产瑞麦六穗,每穗百粒,八龙五凤见荆山。
唐德宗建中四年,荆门山产紫芝,仙居山出白獐。
宋太平兴国八年夏六月,荆门军长林县山水暴涨,坏民庐舍。
神宗熙宁元年七月,天雨白牦,如马尾,长一丈六七尺,弥满荆门山谷。
绍熙三年壬子春正月,陨石于象山之麓。乾隆甲戌,知州舒成龙得龙泉,浚沙得石,刻“落星石”三大字于上,旁刻“壬子正月晦日”。按陆夫子家传,生于绍兴己未二月二十四日,卒于绍熙壬子十二月四日。州人谓此星之陨,即其应也,请移石于陆夫子讲经台上。然世远莫稽,姑从其请,以俟再考。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荆门地震。
大德五年,随州、安陆、荆门霖。
延佑七年三月,荆门州旱。
泰定元年四月,荆门州饥。
顺帝至元元年冬,当阳覆船山生紫芝。一本五干,高尺有二寸。一本二干,高五寸有半。干皆两岐,二本相附。十二月己酉朔,荆门州以献。
明洪武二十一年,天雨米于荆门孝子李子春家,形如小麦,色淡黄,作饭香甘,人以为积善之报。谣云:十八子,天雨米,人心恶,无糠粃。
正统十四年九月,太白、荧惑、填星聚于翼。冬,汉江水冰,人履其上。
景泰三年,景星庆云见于翼。
成化元年正月,彗见西方。二月地震。
成化十三年冬,雨雪如砖,大雷电。
成化二十一年旱,民多莩死。
弘治十四年六月,水决荆门,州城崩。知州韩铣修之,收进数十丈,故州城西北一带去河稍远。
嘉靖二年,荆门大旱,六月地震。
嘉靖五年,水决荆门州沙洋堤。
嘉靖十六年春,荆门白虎山脊上忽雷起,陷成方井,四壁如削,深广三四丈。是年大饥,民食树皮,相藉莩死。
嘉靖二十年,荆门大旱,八月飞蝗蔽日。
嘉靖二十八年,汉决,沙洋洪涛数百里,民尽迁徙。
嘉靖三十一年八月,五色云见马良山,产芝。十月马生角。
万历十九年,荆门山水骤溢,漂毁桥梁,居民见水中灯光射天,以为出蛟云。
万历二十年,大水漂流房屋人畜近六十里。
万历二十一年春,大饥,民噉石面,多胀死。
万历二十五年,荆门灾。黄师岭左山高数寻,一夕忽不见。
万历二十六年六月,霪雨滂沱半月,田禾庐舍漂尽。荆门万陵坡左有山高数寻,一夕不见,块然平地。八月,汉水震荡,池井俱溢。
万历四十五年,日中黑子摩荡,十一月太白经天。
万历四十六年九月,彗星见。
万历四十八年十月初旬,雨雪,至次年二月二十日方止。
天启二年冬,荆门州陨石入地三尺,有声。先半月钦天监已有文至,其时与象皆符。
天启五年六月,荧惑入南斗,十月桃李花。
崇祯七年春霪,贼寇荆门,有妇人披甲策马数薄贼阵,贼跃马去。姚如冈冲贼(有传)。
崇祯十四年夏秋间,蝗蝻食禾,蔽空而南,岁大饥。
崇祯十四年八月,荆门泮水赤三日。壬午屠城,诸生遇害者二百余人。
崇祯十六年癸未,竹尽开花。童谣云:“遍地竹花开,百里无人家。”后闯贼果有屠城之变。
崇祯十六年,豕生子往往骈首八足,鸡则连嗉四翼。是年冬,闯贼南攻,士民谒城隍庙,值天雨沙,凡白衣遇沙皆黑,青衣皆白。越六日,贼屠城。
国朝顺治二年春,野麦自生,民赖以活。
顺治五年,大旱。
顺治六年,长村产嘉禾,州大有年。
顺治九年,长二里产瑞麦。、
顺治十五年,大水,湖乡浮莩。
康熙元年,州见彩云。
康熙二年上元日,荆门州火,营舍民房殆尽。
康熙十七年,荆门大旱,疫疠顿作,新城忽出一泉,凡病者饮之立愈,月余乃涸。
康熙四十五年,荆门州饥,同各州县赈谷有差。
康熙四十八年,荆门水,同各州县赈谷有差。
康熙五十七年,荆门旱,同各州县赈谷蠲赋有差。
康熙六十一年,荆门旱,同各州县赈谷蠲赋有差。
雍正元年,灵峰产紫芝,湖广分南北闱。
雍正五年,大水。
雍正六年春,民疫。
雍正八年正月,庆云见。
乾隆元年,长三里产瑞麦。
乾隆四年,长一里产瑞麦。
乾隆六年,铁坪产嘉禾,岁大有。
乾隆七年夏浸,六月十四日,新城下郑家潭堤决,田庐漂没,江、监、潜、沔俱属波臣。秋冬,发帑银谷兼赈,照例蠲赋。
乾隆九年四月二十一日,青四图老农柳之厚田产瑞麦,一穗两岐二十茎。
乾隆九年四月二十三日,马良七宝山民雷圣至家牛产麟,麕身鹿尾,遍体鳞甲,与书史所载合。生存三日,观者如堵。游击邹世权绘图以献。
乾隆十六年,山乡五十三图六月旱。
乾隆十七年,山乡秋禾被旱,银谷兼赈,共赈谷六万八千石零,蠲赋一万三千一百四十三两零,蠲南米二千五百十五石零。
乾隆二十一年闰九月初一日巳时,地震。
乾隆二十四年,自前岁不雨,至于夏五月十六日得雨,大有年。
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夜,大雷。
乾隆三十二年,阖州大水,州城南北大桥、三闸俱圮。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旱。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大旱,民食树皮。
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迅雷疾雨,东堡塔倾。
乾隆五十年乙巳,大旱。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春旱,五月二十二日甚雨,枣园淹。
乾隆五十二年七月十二日,飞蝗蔽天,至十七八日。
乾隆五十八年,东西两山产灵芝二次,金鰕出。
嘉庆三年四月十八日,贼匪张汉朝焚烧南北关乡,四门闭筑。
嘉庆五年闰四月二十八日,贼匪扎营牌楼冈,荆门戒严。
嘉庆五年七月二十四日,贼匪复至,二十七日遁。
嘉庆七年七月,芝产西山。
嘉庆十一年十月初九日,雷。
嘉庆十三年七月,字星见西方。
嘉庆十四年四月初四日,大雨雹。
道光六年,大水。
咸丰二年,州境之水无风自动,如战斗状。
同治六年春,地生毛,夏旱冬饥,州牧恩荣施粥三月。
同治七年,大有年。
当阳
汉元康四年己未,获白虎,见丹凤。
晋永嘉三年己巳七月,地裂三处,各广三丈三尺,长百余步。
梁大宝元年庚午,甘露降。按,《梁书·元帝本纪》:南平王恪等奉笺湘东,王有云甘露泥枝降乎当阳之境。
元泰定三年丙寅秋八月,地震。
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大水啮城,西北尽陷。
崇祯六年癸酉,地震,玉泉山鸣。
国朝顺治十五年戊辰夏,大水,西山蛟起,城外堤决,男女溺死者甚众。是月有暴风自南来,声如雷,所过拔木,庐舍尽倾,池塘皆涸。
康熙五十二年丁未,大有年,斗米百钱。
道光六年丙戌春二月晦,有物首如悬帆,光赤,尾长丈余,自东而西,旋没。夏六月,大水,东南堤防皆决,民多溺死。
咸丰五年乙卯冬十一月,池塘、溪、港水皆无风自动,波浪三四尺,有顷始定。
同治四年乙丑夏六月,大水,西北山中五处同日蛟起,人畜漂没甚众。
远安
明嘉靖四十五年,雨虫长寸许,色黑,食草木殆尽。
崇祯六年,地震。
国朝顺治元年,饥,斗米银二两。
五年,大有年。
六年秋,大雨浃旬,百川溢。
十年秋,大雨,山水暴涨,漂没民舍无算。
康熙十一年,大有年。
道光六年,大水。
咸丰七年,大有年。
同治四年春正月,地震。


荆门直隶州志卷二
建置志叙
有观于荆者曰:“此非权国之故封乎?”楚武之雄烈,犹可想见其遗风乎?湛湛深濠,仡仡崇墉,慨然思陆子静之功。作新之楼,右钟左鼓,清畏之堂,前山后圃,舒刺史之创造,信乎。
绸缪于未雨也。马良、沙洋浩浩水乡,圣主贤臣加意堤防,次第经画,巩若苞桑,乐乐利利,百世不忘。岂徒郑白之遗泽、汉沔之保障哉?缔造经营,制宜因地,畴殚其劳,畴享其利,莫详往规,讵悉前事?为表为图,各以其类志建置,一曰沿革;二曰城池,附以街、巷、坊、表、关隘、桥梁、津渡、集镇;三曰官廨,附以驿、铺;四曰堤防,附以水利论说。


荆门直隶州志卷二之一
建置志一
沿革(有表)
  
朝代
  
总隶
周千八百国
周南
罗都北夷陵
荆门山今虎牙关
春秋十九国
楚国
句亶并荆山在内
权城今州治南一百里
战国七国
楚国武王克权,迁治于那城,在内方
郢都今州治南一百六十八里
鄀城今州治东北九十里
秦始皇二十六年,三十六郡
荆楚临江
南郡拔郢置郡
鄀县
汉高祖分天下为十二道
荆州部当适秦入蜀之路,北夷陵
南郡道五十三城
鄀州领十八县
景帝前元三年
荆州部
南道江陵郡置太守
鄀州置郡尉编县
武帝建元六年
荆州部
南阳郡
鄀州,编县当阳、临沮
东汉光武建武二年
荆州部
鄀州郡
章山省编基州
晋武帝泰始元年以襄州侨名荆州。泰康元年,分天下为十九州,荆州统武宁
武宁军在古权城
鄀州、章山、武宁
惠帝元康三年
襄阳镇抚使
武宁改军为郡
同前
元康五年
都督荆州诸军
武宁郡
省鄀立乐乡武宁、章山
元帝大兴二年南渡
征南将军都督府
武宁称荆州
武宁县省乐乡入章山
穆帝永和十年
桓玄于江陵西关筑子城都督府
武宁,荆州刺史
武宁县、章山县筑长宁县城于藻湖西,储粮
孝武太元二年
江陵镇都督
同前
武宁县、章山县长宁县
安帝隆安三年
同前
同前
鄀州、章山复武宁郡,置长林县
五年
同前
长宁郡在上泉冈
析鄀为乐乡、长宁二县,省武宁
义熙二年
省荆州刺史筑南荆城
武宁郡
长宁、乐乡、章山
十年
江陵荆州镇抚司
同前
同前
刘宋文帝元嘉三年
同前
长宁郡太守
章山、乐乡、长宁
明帝太始元年
同前
永宁郡改长宁为永宁
永宁、乐乡、章山
萧齐武帝
南荆州
武宁郡太守
丰乡县治在编县旧址,省章山入丰乡
萧梁武帝天监八年
同前
同前
永宁、乐乡、丰乡
简文天宝初
同前
同前
省丰乡入章山、永宁、乐乡
元帝至圣三年
同前
同前
旌阳、乐乡、永宁、章山
西魏
荆州镇
同前
安居、永宁、章山改旌阳为武山,复立基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
同前
武宁改郡为军
永宁七年拨章山入郢州,废武山
十八年
荆州镇移当阳、玉州
武宁军
基州,省永宁,移治蒙山东为长林县城,改安居为荆台
仁寿二年
置总管府于荆州镇
昭丘、基州、长林
炀帝大业元年
荆州依汉制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
竟陵郡今钟祥
长林县、基州,改荆台为昭丘,寻废
唐高祖武德元年
山南都督
荆州总管改太守为刺史
长林县、基州、章山
四年
同前
同前
基州、章山、长林,复鄀州领之,寻省
七年
同前
同前
拨章山入郢州,八年,省章山,归并长林
太宗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
山南道
荆州郡
废郢州,复鄀州
八年分天下为十二道
山南东道
同前
省鄀州,立荆门县,属长林军,荆门名始此
二十一年
山南东道节度使
拓荆州城设太守
荆门县移长林于藻湖关门冈,今土地湖东
中宗嗣圣二十年
同前
荆州郡刺史
荆门县在蒙山长林县在藻湖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分十五道
山南东道节度使改采访使
同前
荆门县、当阳县
天宝五年
山南东道采访使
江陵都督府
荆门县改为军,移上泉冈,今子陵桥北
德宗建中三年
山南节度使
荆南节度副使
荆门军改县,章山县,长林、乐乡、当阳
贞元二十年
山南东道采访使
江陵荆州都督光化初置大都督府
长林县移在藻湖旧址,储粮解荆州
石晋天福五年
荆南镇节度使
廓筑荆州城
荆门县改军乐乡、长宁
宋太祖建隆三年
荆湖北路转运使
荆南镇抚使
荆门军领长林、当阳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同前
荆南帅府
同前
至道三年,分十五路为四道
京西南路都督
荆南府镇使
同前
真宗天禧五年
荆湖北路转运使
荆州府镇使
同前
仁宗嘉佑二年
荆湖北路都转运使
荆南府镇使
同前
神宗熙宁元年
同前
荆南府节度
废军长林县移治蒙山东,复改
哲宗元佑三年
同前
同前
复立荆门军领长林县
徽宗大观元年
荆湖北路转运使
荆南都督府
荆门军移鸦陂南长林仍旧
钦宗靖康元年
荆湖北路观察使
同前
荆门军即鸦陂南军城,长林仍旧
高宗建炎四年
荆湖北路镇抚使
荆南帅府都监
同前
绍兴四年
同前
荆门镇在鸦陂,岳飞廓增城堡
荆门军
十四年
荆湖北路制置司
荆南府节度
荆门军移鸦陂,镇移邮递新城
十六年
荆湖北路都转运使
同前
荆门军复蒙山东,领长林
孝宗淳熙十年
荆湖北路转运副使
江陵府安抚司
同前
宁宗开禧元年
荆湖北路安抚司
江陵府总管
荆门镇、军长林、当阳
理宗淳佑十二年
荆湖北路转运副司
江陵府安抚司
荆门军,新城镇宋迁汉皋,今新城是
度宗咸淳三年
荆湖北路巡按司
增兵戍上泉冈,新城镇都督减
长林县废,沙洋堡毁
元世祖至元元年
河南江北道
南路镇都督府
荆门军长林县
四年
行中书省河南江北道
南路安抚司
荆门府改军为府领荆门县
成宗大德二年
同前
荆湖北道中兴路
荆门府太守,荆门令,提举千户
明宗天历元年
中书行省河南江北道廉访司
同前
荆门改府为州领当阳,设长林于广平
顺帝至正元年
行中书省河南江北道宣抚司
荆湖北路宣慰副使
荆门州州同、判官、吏目
明太祖洪武二年
湖广行中书省
荆州府
同前
九年
湖广布政司荆南道驻荆州
同前
荆门县
十三年
同前
同前
荆门州
嘉靖十年
荆西道驻承天府
升安陆州为承天府
荆门州领当阳
皇清世祖顺治三年
湖广布政司荆南道辖荆、安、德三府
易承天府为安陆府
荆门州不辖当阳
圣祖康熙三年
湖北布政司荆南道
同前
同前
世宗雍正十三年
以荆州道为荆荆宜司道,安陆隶安襄郧道,驻襄
同前
同前
高宗乾隆五十六年
荆门改直隶州(辖当、远安)
〔权国〕鲁庄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杜预曰:“权,国名,南郡当阳县有权城。那处,楚地。南郡编县东有那口城。”《文献通考》注云:“权在当阳,即荆门军。”
按,石权国在今州治南,那处在今州治东南,杜预曰“编县东南那口城”是也。南郡当阳故城在今州治东,非今之当阳县也。
〔鄀县〕本于秦,西汉改为州。晋元康五年,省鄀;隆安三年复之;五年,因沮、漳降蛮,析鄀为长宁、乐乡二县。唐贞观间,废郢复鄀。八年,省鄀并入荆门县。
〔编县〕西汉邑。东汉省入章山,属于基州。萧齐省章山,立丰乡县于此。梁简文,省丰乡入章山。
〔基州〕汉建武二年,立于内方。永初七年,省。西魏复基州,寻废。隋仁寿二年,复基州。唐武德七年,省基州归并长林。
〔章山〕一在临江章防辟谷处,一在郢东京山西驿亭,一在郢州,即州东内方之章山。东汉光武设县,属基州。魏毁,晋杜预复修;吴毁,陶侃复筑。唐武德四年,复鄀州,领章山,省基州;七年,拨章山入郢州;八年,省章山归并长林。建中三年,复章山,寻废,并入荆门县。今马村一里,讹传为在府南半里,不知即内方,非别有一章山也。
按,《方舆纪要》:“章山城在州东北,本长林县地。西魏置绿麻县,隋大业初改县曰章山。”《括地志》:“章山在长林县东北六十里,县盖以山为名。”据此,则隋之章山县自在州北,非在州南之内方山也。
又按,西魏置章山郡,隋开皇七年,郡废,属竟陵,此章山当即在州南之内方山。唐武德四年,于长林东北一百二十里置章山县,属郢州,此章山当在今钟祥地。若东汉之章山本属基州,基州治即章山治。考《一统志》:“基州城在内方山东北马良口,自明嘉靖十八年,以马良望乡益钟祥,此章山亦在钟祥界。”一章山也,西魏为郡,汉与隋、唐为县,汉之章山县,西魏之章山郡,在州南。隋之章山县在州北,唐之章山县又在州东北。迁徙无定,更置非一,旧志以三处章山牵浑为一,殊未深考也。
〔武宁〕晋太康,设武宁县于蒙山东,置武宁军于古权城领之。太兴二年,以武宁改称荆州,领武宁、章山等县。永和十年,建长宁县于藻湖西岸。隆安五年,省武宁县,移长宁县,属上泉冈武宁郡。刘宋元嘉三年,改武宁为长宁郡,领长宁郡,领长宁县。泰始初,以长宁与文帝陵同名,改为永宁郡,领永宁县。
〔长林〕隋开皇十八年,置长林县于蒙山东,复武宁军领之。唐贞观八年,更为荆门县,属长林军。二十二年,复设长林县于藻湖西岸。宋熙宁元年,废荆门军,复长林县于故城藻湖,仓米千户所监押。咸淳三年,长林县废。元至元二年,复长林县于藻湖西。天历元年,藻湖长林城圮,迁于广平港石垱内,建保盈仓于东塞。至元元年,移仓于聚仙桥北岸。元末,长林废。
〔乐乡〕一在松滋,晋羊祜、陆抗对垒之处。一在巴东,梁立之以界西蜀。一在襄州,周废之而立宜城。至在州北之乐乡,《春秋》传古鄀地。《宋书》云:“汉唐设有县,治在鄀州城西三十五里。”史载乐乡,汉鄀州属地。晋元康五年,平李骧,置乐乡县;大兴二年,省;隆安五年,仍析鄀为乐乡县。唐贞观八年,并入长林;建中三年,复之。至石晋终废。前人引邻邑乐乡诗文,牵附本州者,误甚。
〔古城〕一在新野,楚成王之方城,汉昭烈之古城也。一在当阳,隋玉州之古城也,文献皇后驻辇之所。彼摭作元时荆门府者,误。荆门建阳西南,春秋权国之古城,晋武宁荆州之城也。
〔新城〕汉置,今邮递桥西北。吴兵屯沙洋新城者,此也。晋立新城于郧,梁立新城于郢,陈立新城于衡。而在州治东南邮递陂者,宋高宗迁荆门镇之所也。移东汉皋者,宋理宗移邮递镇之所也。元人毁之,止存其名焉耳。
〔荆门〕唐贞观八年立县,属长林军。天宝五年,荆门县改为荆门军,移上泉冈(今子陵桥北)。建中三年,荆门军复改为县。石晋天福五年,荆门县仍改为军。宋建隆三年,荆门军在故城。熙宁元年,废军,复长林县。元佑三年,复荆门军,领长林。大观元年,移军鸦陂南,长林如故。靖康元年,设镇于鸦陂南城,军归长林城。绍兴四年,岳飞拓镇城堡。十四年,荆门军仍移岳飞城,以镇改迁在汉之新城(今邮递桥),仍名荆门镇。十六年,荆门军复蒙东故城,领长林县。淳佑十二年,移荆门镇于汉皋(今新城)。元至元元年,荆门军领长林,俱在故城。四年,改军为府,领荆门县。天历元年,改府为州,领长林、当阳。明洪武九年,荆门州改为县,省长林入焉,隶荆州府。十三年,复升为州,领当阳,仍属荆州府。嘉靖十年,改隶承天府,仍领当阳。国朝改承天为安陆府,荆门仍属焉。乾隆五十六年,改荆门为直隶州,领当阳、远安二县。
〔安居〕梁置。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居为荆台,属玉州。大业元年,改荆台为昭丘,寻废。唐贞观八年,以荆台归并荆门。
按,旧志云:“西魏于仙居置安居县,隋开皇十三年,改安居为昭丘。大业元年,改昭丘为荆台。”沿革表亦同,建置时代均与《隋书·地理志》不合,疑有舛误,今悉依《隋书·地理志》改正之。详见《古迹》。
当阳
邑在荆山之南,南郡之北。春秋时本楚境,秦置郢县,属南郡。汉析江陵地,别置当阳,此当阳命名之始。按《史记·项羽本纪》已有当阳郡之称,又似为秦时所置。岂秦时为邑名,汉时乃以名县欤?汉时当阳并荆门地,古城在今州治东。州治东南有古权城,杜预《左传注》谓“权国在南郡当阳”,非今之当阳也。《〈后汉书·地理志〉注》,杜预曰:“县东有权城,楚武王所克。”《荆州记》曰:“县东南有麦城。”据此则县治在麦城西北,由来久矣。晋隆安时,析当阳地置长宁县,长宁建于东,则当阳渐徙而西。厥后,梁析为安居,隋改为昭丘,其治皆在荆台乡地,今县治东境也。北周时曾置平州,隋改为玉州,寻废。唐武德中,复置平州,改玉州继,仍以当阳名县,县治即玉州治,则玉阳山下之建治,当自玉州始。宋开宝中,复置当阳县,属荆门军。南渡以后,或改当阳为荆门,或徙荆门于当阳。元至元中,迁州治于古城,而县治乃得仍其旧。明洪武初,徙治万城,寻复旧治,即今治也。嘉靖时,县随本州属承天府。国朝,改承天为安陆,属仍旧。乾隆五十六年,升荆门为直隶州,领二县,当阳遂为壮县云。
远安
汉武帝置临沮县,属南郡,魏属新城郡。晋末,置高安县,属襄阳郡。刘宋初,汶阳郡治此,齐梁因之。后周,改为远安,属峡州。明以远安隶彝陵郡。唐乾元初,复彝陵为峡州,隶荆湖北路。元升峡州为路,仍领远安,隶河南行省。明初,以峡州为府。洪武九年,改为彝陵州,领远安,隶荆州府,国朝因之。雍正十三年,改属荆州府。乾隆五十六年,升荆门为直隶州,改属荆门州。

按,《湖北通志》载:“南漳县西一百里有汶阳洞,古汶阳郡以此得名。”疑是汶阳县。若汶阳郡,则《宋书》已明言治高安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285

帖子

10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15: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直隶州志卷二之二
建置志二
城池(有图)
州城图
州城图.png
荆门州城图说
〔荆门城〕在蒙山东。宋光宗绍熙二年,陆九渊知军时筑。周围九百余丈,高一丈六尺,女墙高五尺。理宗宝佑二年,赵葵重修。明洪武初,守御指挥使梅福复加修筑,皆用石。弘治十四年六月,山水暴涨,城西北一带皆颓,知州韩铣补之。西北二面收进百余丈,以远水势。四门各建城楼,东曰“东作”,西曰“西成”,南曰“平泰”,北曰“北辰”。城北故有池,其西、南、东三面则疏蒙、惠水为池,筑闸启闭,此后科目甚利。崇祯七年甲戌春,流贼来犯,知州石琢玉坚守三昼夜,得不破。贼谣曰:“豆腐城,铁石人,且放下,待来春。”贼退,琢玉即上请彻底修筑。每粮三十石,令修城一丈。下石上砖,连垛共高二丈,厚八尺,周围计八百丈有奇。又添小南门于学宫前,曰“南熏”。岩城屹立,俨然雄镇矣。故崇祯九年以后,虽频岁被寇,赖城坚得无虞。至十五年,闯贼百计攻城,署州卢学古率僚佐、绅士固守,砖石击贼甚多。贼怒,攻益急。用云梯入城,城遂陷。公廨、坊市尽成灰烬。顺治初,副将张文富督率兵民重修,乃有今城。十二年,守备孙光哲复建北门一小楼。司土者相继招徕,南、北、西关及枣园,烟火相望矣。乾隆九年夏,大雨连朝,积水壅遏,城之东、西、北三面坍二十余处,垛口倒三百余。州牧舒成龙估详捐修,五年分办。自十年至十四年,每岁加工修筑,计费二千余金。南北两门,重加修整。十五年,复捐修小南门,改“南熏”曰“凤鸣”,城上建楼,祀文昌。十九年,捐修西门,升高加阔二次,又费三百余金。壁垒坚固,女墙竣起,城门亦壮观瞻矣。自是八十年来,雉堞残缺,楼楯倾圮。道光十七年,州牧吕恂捐廉倡修,合邑绅耆共勷义举,期年工成,克复旧观。诚哉,江汉之保障,荆襄之藩篱,而非徒以固吾圉也。
城门
东曰“东作门”西曰“西成门”南曰“平泰门”北曰“北辰门”小南门曰“凤鸣门”
土门在凤鸣门外,南台内郁风气,外壮形势,近示固守,远昭盘诘,为南北之通衢,门久圮。明万历乙巳,州牧阮上卿重修,复建文明楼于上,中祀魁星。道光十三年,州牧宋国经重修,各有碑记。见《艺文》。
街巷(附)
〔老州街〕在州治前。
〔学宫街〕在州治南,即云龙街,一名布场街。
〔十字街〕在州治东。
〔后街〕在州治北。
〔小巷街〕在州丰仓左。
〔金鰕河街〕在仓北。
〔北街〕在北门内。
〔东街〕在东门内。
〔西街〕在西门内。
〔南台土门街〕在南门外。
〔枣园街〕在凤鸣门西。
〔集街〕在凤鸣门左右。
〔北关街〕在北门外,一名三里街。
坊表(附)
〔兄弟状元坊〕为宋状元孙何、孙仅立,在南台。
〔折桂坊〕在南台。
〔攀桂坊〕为永乐戊子举人、巡按御史杨大中立,在州城北门,久废。
〔折桂坊〕为永乐甲申进士王泽立,在十字街,久废。
〔步蟾坊〕为永乐戊戌进士、御史范克恭立,在十字街,久废。
〔蜚腾坊〕为永乐甲午举人周思恭立,在州南台,久废。
〔登云坊〕为正统戊午举人宋晖立,在州南台久废。
〔冠英坊〕为景泰庚午举人杨琇立,在州北关庙前,久废。
〔文奎坊〕为天顺壬午举人周翰立,在州南台,久废。
〔冠英坊〕为成化辛卯举人黎熙立,在南门内,久废。
〔文辉坊〕为成化辛卯举人吴敬立,在玄妙观东,久废。
〔飞凤坊〕为成化甲午举人李珂立,在北门内,久废。
〔青云得路坊〕为成化丁酉举人杨俊彦立,在北门内,久废。
〔跃龙门坊〕为成化庚子举人李和立,在东门,久废。
〔登科坊〕为弘治己酉举人杨文立,在小教场前,久废。
〔锦衣坊〕为锦衣千户吕海立,在北门内,久废。
〔进士坊〕为嘉靖己丑进士罗傅立,今北门外东北三里,尚有祖茔曁石坊在焉。
〔冬官坊〕为嘉靖壬午举人、工部主事袁越立,在州城十字街,久废。
〔双凤坊〕为嘉靖甲子举人上官绎、欧阳辉立,在州城都察院前,石柱尚存。
〔折桂坊〕为隆庆庚午举人马闑立,在北门内,石柱尚存。
〔登科坊〕为万历壬午举人、陜西汉中府同知胡化立,在南台,石坊现存。
〔司徒坊〕为万历壬辰进士、户部郎中周之翰立,在州城十字街南,石坊现存,即今建奎星阁地。
〔孝节里坊〕为明孝子文仲和、文仲富、包英、节妇胡氏、烈女赵氏立,在南台,今土门,石碣犹存。
〔孝子坊〕为孝子周克昌立,在北门内。
〔节孝坊〕为周之桢妻黄氏立。
〔贞女坊〕为刘贞女立。
〔贞节坊〕为夏曰校妻、节妇王氏立,在响井。
〔贞节坊〕为节妇胡氏立,在土门内,基犹存。
〔节孝坊〕为周化龙妻、节妇孙氏立。
〔节孝坊〕为胡之明妻、节妇邱氏立,在新城。
〔节孝坊〕为何国能妻、陶氏立,在州东南蛟尾。
〔节孝坊〕为许成瑍妻、节妇刘氏立,在学宫旁。
〔节孝坊〕为吴宗正妻、节妇王氏立,在枣园街。
〔节孝坊〕为孙方先妻、节妇刘氏立,在枣园街。
〔节孝坊〕为姚纶妻、节妇雷氏立,在北门内。
〔贞女坊〕为贞女胡秀温立,在新城。
〔节孝坊〕为何应曾妻、节妇张氏立。
〔节孝坊〕为王会仙妻、节妇张氏立,在北门外。
〔节孝坊〕为周和锡妻、节妇蓝氏立,在北门内。
〔节孝坊〕为蒋正阳妻、节妇王氏立,在州丰仓前。
〔节孝坊〕为覃叔元妻、节妇姚氏立,在覃家窑。
〔节孝坊〕为万必遇妻、节妇杨氏立,在后港。
〔节孝坊〕为金大常妻、节妇古氏立,在八角庙。
〔节孝坊〕为李士昆、李士崇妻、节妇傅氏、覃氏立,在沙洋青龙嘴。
〔节孝坊〕为饶正贵妻、节妇程氏立,在州北一里桥。
〔节孝坊〕为王天俸妻、节妇汪氏立,在州南十里牌。
〔节孝坊〕为廖恺妻、节妇蔡氏立,在州西北仙居乡。
〔节孝坊〕为黄明鋐妻、节妇陈氏立,在州西却家集。
〔节孝坊〕为承兆玺妻、节妇赵氏立,在州西北承家集。
〔节孝坊〕为周家尚妻、节妇阮氏立,在州东地李家桥。
〔节孝总坊〕在节孝祠前,同治四年为阖州节烈建。
蔡氏节孝坊
牌坊正面坊顶檐石匾刻:敕命  上额枋刻:旌表儒士廖恺发妻蔡氏节孝
牌坊背面坊顶檐石匾刻:恩荣  上额坊刻:闺中完人
左侧刻文:
巡抚湖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三级开为钦奉上谕事。
据湖北荆门州详据本州儒学牒称:据监生廖世纁呈称,为钦奉恩诏事等情,该学龚启堂、贺重秀看得节妇蔡氏秀丽青春,倏伤兰阶,碎玉操贞,白首不减,寒谷坚冰。为子为孙,两世重任,并荷一肩;作父作师,三传弱息,惟依只影。事生送死,准诸礼教。读养育要,于成节同。永事与例孚理合,核实取具,族邻甘结,造具事实清册,加具印结,牒呈到州。该州知州舒成龙看得节妇蔡氏出自名门,于归望族。鸡鸣交警,雅擅郑女之风;鸳鸯分飞,坚持陶婴之志。两世舅姑之养葬,尽礼尽哀;一线弱息之教育,其难其慎。方徽足式,令范堪嘉。兹据儒学核实,牒移前来,确查无异,理合加具印结,申报府、道、藩司、臬司外,相应具文详情等因到臣。该臣看得节妇蔡氏矢志青年,何啻松挺筠劲;善事白发,不避暑雨风寒。苦节可风,纯孝足法。所当恭请旌表,以砺风化,以光潜德者也。臣谨会同湖广总督臣鄂、湖北学正臣宋,合辞具题,伏乞皇上霁鉴,敕部核复施行。乾隆十一年二月日奉旨该部议复,礼部议复:“为汇题旌表事。该臣议得节妇蔡氏守节尽孝,荼苦堪怜,抚孤劬劳,椒辛可悯。应如所请,准其旌表。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初四日题。”本月日奉旨依议。
右侧刻文:
母蔡氏系本州望三图儒士蔡敬昌之室女,生于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于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适父廖恺,母年十九岁。于康熙五十一年八月十三日父亡,母年二十五岁。守节三十六年,现年六十岁。
母于父病笃时,呼天号泣,愿以身代,及属纩,悲恸昏晕,誓不欲生。两代舅姑啼泣,谕以抚孤即是报夫处,勿徒一死塞责。爰强起受命,而泪痕究未尝一日干也。
母于父殁后,两叔继亡。双亲忧郁成疾,辗转床褥者累年。母延医调治,常侍汤药左右,就养者亦累年。翁姑顾而言曰:“吾无以报汝,愿汝有媳,皆得若汝之纯孝。”
母之祖姑丧明,行止出入,莫能自便。饮食沐浴,惟母曲中其意。如是十余年,一切躬亲,不以委之婢者,历久而无懈色。
母于两辈舅姑迭丧,皆尽哀尽礼,不留遗恨。至今岁时必荐,荐则必哭,其尽礼尽哀,犹初丧云。
母素明大义,动遵礼法。方父在时,挑灯佐读,期成大志。及殁后,谢绝铅华,寂守深闺,虽婢仆亦复内外严肃。
母因纁孤苦笃爱之,且幼弱多病,百般医疗,刻不自宁。至于训诲则必以义方。偶乖礼法,辄鞭挞不恤。稍长,出就外傅,择严者师之。躬亲纺织,耜供馆谷,劬劳倍至。节母蔡氏实录。
  大清乾隆十二岁官丁卯仲冬月谷旦立。
按,荆门之坊表多已湮灭无迹,独蔡氏节孝坊完好如初,故壬辰重刊附坊上刻文以资读者识其然也。
关隘(附)
〔虎牙关〕在州南五里虎牙山,唐尉迟敬德建,今废。
〔东关〕在州北一里,宋末设以御敌,今废。
〔乐乡关〕在州北八十里,唐尉迟敬德建,今废。
〔西堡寨〕在州西蒙山上,元末乡人筑以御敌。
〔东寨〕在州南二百里,宋末筑以御寇,今废。
桥梁(附)
正东
〔杨家桥〕在州东十五里。
〔泗水桥〕在州东二十里。
〔泥水桥〕在州东四十里,久废。
东南
〔十里牌桥〕在州东南十里。
〔拖刀沟桥〕在州东南十二里。
〔杨树港桥〕在州东南二十里,康熙三年汪文渊募修,丁酉水冲断。
〔麻石板桥〕在州东南四十里,久废。
〔夹港桥〕在州东南九十里,久废。沙洋王彩卿重修。
〔南官街石桥〕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沙洋南官街,王彩卿重修,州人如皋知县李光泗有碑记。 
〔郑家嘴石桥〕在沙洋西,王彩卿修建。
〔山坡板桥〕〔草街石桥〕〔燕家桥〕〔茶庵永便桥〕〔唐家桥〕俱王彩卿重修。
〔聚仙桥〕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后港,本镇士民公修,州牧舒成龙有《修桥叙》,见《艺文》。
〔累仁桥〕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蛟尾场。
〔吴公桥〕在沙洋西,近夫子山。吴正楚三十五岁无子,造此石桥后连生四子。
〔方公石桥〕在沙洋西北万里垱,方复吾捐修,孙山一续补之。
〔邮递桥〕在沙洋南十里。
〔闸口桥〕〔鹤架桥〕水自东南董家场流来,下邮递左河。
〔宋家大木桥〕在后港。
城南
〔平泰桥〕在平泰门外,山水会聚,冲徙无常,随修随毁。康熙三年州牧李衷灿,康熙四十三年州牧姚莱,乾隆十三年州牧舒成龙先后重修。
〔文运桥〕在凤鸣门外。乾隆十一年,州牧舒成龙捐建。
〔土门石桥〕顺治丁酉,水涨冲圮。康熙三年,州牧李衷灿捐修。
〔雀舌桥〕在福善庵后。
〔官桥〕在州南四十里。
〔小金桥〕在建阳驿南半里。
〔新铺大桥〕在州南一百里古城曹河,常苦溪涨。万历间,有巨商费千金,桥卒不成。康熙三年,州牧李衷灿捐俸造船,付土人领渡,后屡砌石桥,坏于蛟。康熙六十一年,州牧胡炳重修未竣。后建阳司巡检赵文选数年经营,颇费苦心,捐多金募众成之。
〔左溪桥〕水源自九汊圩石牛寺赤龙冈,下出伍家河十回桥。州牧舒成龙劝修,国学余一夔等捐修。
〔麻石桥〕在四方铺南,今圮。州牧舒成龙倡修,生员向秉玟等捐修完工。
〔砖桥〕在州南一百四十八里,乾隆七年,冯化南率里人重修。
〔朱公桥〕在州南一百六十里,明工部朱光祥建,乾隆间,里人复修。
〔龙会桥〕在州南一百六十五里,宋李纲建,石碑尚存。
〔丰乐桥〕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咸丰三年修,有碑记。
〔板桥〕在州南一百六十七里,纪南城中。康熙辛酉,蔡总制重建以石。吴逆平,取名太平桥,有碑记。 
〔山坡桥〕陆路通沙洋、荆州,久圮。乾隆丁卯修复。
〔王猛桥〕在州南一百八十里,一名海子桥,今改名乐壤桥。
城西
〔来龙桥〕在西城门外半里。乾隆十九年,州牧舒成龙捐建。州人宁绍殷有《来龙文运二桥碑记》。 
〔陆公桥〕在陆夫子祠前,州牧舒成龙重修。
〔平政桥〕即三眼桥,在凤鸣门西。元泰定间,州牧杨文卿建。
〔仁义桥〕在西马鞍山,久废。
〔车桥〕在州西二十里,久废。
城北
〔小石桥〕在北门外。
〔北门板桥〕在北门外。顺治十八年,州人费思恒募修。
〔子陵桥〕在州北二十里。
〔小南桥〕在州北三十五里。
〔白獐桥〕在州北四十里。
〔石桥〕在州北六十里,久废。嘉庆间,州牧王树勋重修。
〔乐乡桥〕在州北八十里,久废。
津渡(附)
马良渡 鄂家港渡 刘马渡 杨家垴渡 姚家集渡 沙洋渡 新城渡 毕家河渡 李家市渡 登甲洲渡 殷家河渡 王家湾渡 熊家湾渡落鴈口渡 长水河渡 下海渡 十回桥渡 覃家湾渡 舒家湾渡 石桥渡 乐乡渡
集镇(附)
正东
黄家集二十五里 万象店集七十里 贺家集七十五里 罗家集八十里 邓家集九十里 覃家窑集一百里 马良集九十里 董家口一百一十里
东南
太平集二十里 横店集五十里 麻城铺四十里 石板庙集五十里 李家集五十里 关王庙集六十里 沈家集六十里 沙凹集八十里 苏明集七十里 丁家集七十里 桥头集八十里 官家集八十里 刘家集八十里 柴家集八十里 康家集八十里 范家集九十里 金鸡塜集八十里 陈家集八十里 夹港集九十里 七里庙集九十里 曾家集九十里 乌盆窑集九十里 老山凹集九十里 赵家集一百里 曾家港集一百里 唐陂庵集一百里 烟墩集一百里 胡家集一百里 蜡树庙集一百里 程家集一百一十里 铁张庙集一百一十里 辛家巷集一百一十里 公议场一百一十里 河塌集一百一十里 李家集场一百三十里 姚家集一百二十里 安平庙集一百二十里 倒垱集一百二十里 沙洋镇一百二十里 六塜场一百二十里 石鼓庙场一百二十里 十回桥镇一百二十里 官垱场一百二十里 贾家场一百二十里 宋家场一百三十里 杨家场一百三十里 严家场一百三十里 董家场一百四十里 新城集一百三十里 田家场一百三十里 萧家场一百三十里 冯家场一百三十里 朱京店集一百三十里 后港镇一百四十里 张家场一百五十里 港坪场一百四十里 邓家洲一百五十里 殷家河集一百五十五里 积玉口集一百八十里 傅家场一百六十里 何家场一百五十里 张家场一百五十五里 雷家场一百五十里 黄歇塜场一百五十里 许家场一百六十里 老人仓集一百六十里 毛老店集一百五十里 董家场一百六十里 黎家场一百六十里 文家场一百七十里 鲁家店集一百七十里 褚家场一百八十里 樊家场一百九十里 苏家港一百九十里 蝴蝶嘴集一百九十里 浩子口市二百里 熊口场二百一十里
正南
掇刀石二十里 团林铺四十里 杨家集六十里 五里铺七十五里 建阳驿九十里 彭家场一百里 十里铺一百一十里 左家集一百一十里 石牛寺集一百二十里 麻石桥一百一十里 砖桥场一百四十里 王家场一百五十里
西南
袁家集三十里 殷明集三十里 却家集三十五里 周家集四十里 苏家集六十里 蒋家集六十里 赵家庙集七十里 张家场七十里 王家草场八十里 彭家巷集九十里 桑林集八十里
正西
车桥铺二十里 张家集三十里 傅家集三十里 烟墩集三十五里 黄家集三十里 苏家集三十里
西北
赖家集六十里 承家集八十里 段家集七十里 盐池庙集七十里 骑龙集七十里 栗林冈集九十里 许家集九十里 仙居市一百二十里 李家垱集一百三十里 董家集一百三十里 傅家集一百三十里 刘侯集一百四十里
正北
子陵铺二十里 小南桥三十五里 石桥驿六十里 乐乡关八十里
东北
八角庙集三十五里 桐木岭一百二十里 邹家嘴一百四十里 
沙洋镇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今设州同署。
新城镇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宋末边居谊筑,旧有巡司,今裁。
建阳镇在州南九十里,旧有巡司,今裁。
仙居镇在州北一百二十里,旧有巡司,今裁。
当阳城池
当阳城,汉初治长林之地,古城东城是也,后治玉阳,历代皆土垣。明初治万城,寻废。洪武十三年复故地,城久圮。成化丙戌,始筑土城,广一里,袤一百五十步,寻圮。知县姜英复筑。正德中,刘六等作乱,知县刘珵甃以石,城逼沮水,筑石矶于东北以障之。水怒辄啮城。隆庆间,知县张松始疏河故道,捍以长堤。水患既遏,议修城,未果。万历乙亥,巡抚赵贤、守道王琁、巡道邓林、郡守赵睿会同议修,命署县事经历任梦榛董其成。周回六百八十丈,厚一丈二尺,门楼四,水门五,敌台、守铺各七,皆甃以砖。西北跨玉阳山,东南以沮水、玉泉为池,西北则引真武港水环之。崇祯七年,寇薄城环攻,以女城低故陷。九年,知县区怀瑞增筑女墙,复于城外浚濠。国朝顺治十二年,知县唐彦表修筑。康熙三十四年,署县事张士琪修葺,四门城楼岁久渐圮。至乾隆二十三四年,知县苗肇岱详请,动项增修雉堞,又大浚城壕,阔二丈,长六百九十丈,深一丈。嘉庆二年,知县汪云铭重修。咸丰元年,知县董文煜重修,浚濠深如旧。八年,知县黄钟鸣补修。
〔冬官坊〕为刘谦三立。
〔奉直坊〕为张浚立。
〔御史坊〕为刘焕立。
〔五马坊〕为何毅立。
〔廉宪坊〕为李让立。
〔凌云坊〕为向志安立。
〔应奎坊〕为倪孝儒立。
〔腾蛟坊〕为朱玉立。
〔鹏程坊〕为何治立。
〔节孝总坊〕在节烈祠前,咸丰十一年,知县任道镕建。
关隘
〔河溶市巡司〕在县南五十里,一名合溶市,沮、漳至此合流。 
〔漳河口〕在县北一百里,初设巡司,今移河溶市。
〔百宝岩〕在县北五十里,四壁陡绝,山腰有洞,下瞰沮流,传为石刘屯兵处。
桥梁
朝天桥 普通桥 玉阳桥 太平桥 普济桥 三里桥 上板桥 下板桥 官桥 倒流桥 真武桥 玉虹桥 鸿德桥 起凤桥 玉龙桥利涉桥 顺化桥
沮河渡 漳河渡 合溶渡 清溪渡 黄鹄渡 苏河渡 乾溪义渡(咸丰中增设)
集镇
淯溪 葛藤 合溶 乾溪 巩河 细鱼港 草埠
远安城池
远安城,汉初建基于罗汉峪,晋迁于亭子山,为高安,积土为城。元达鲁花赤沙班迁于亭子山下,元末兵毁。明洪武初,知县大有修复。天顺七年,知县何盘重修。成化二年,迁治东庄坪,砌以砖石。崇祯七年,城陷;丙子,知县王立德请迁治鸣凤山,未果;十三年,知县周乃浃仍理前请,题允建立,始移鸣凤山之麓,即今治;十六年,献贼攻陷。国朝顺治四年,知县周会隆申请修葺,因河为池;十一年,溪水暴涨,东北城垣尽崩,知县卢昌运营筑;十五年,复大水,城仍圮,知县安布德重修。康熙四十一年倒塌,止存基址。乾隆三十四年,知县宋靖重修。后咸丰二年,知县李葆树因城楼朽塌重修。
〔掇科坊〕为张武立。
〔龙翔坊〕为何史训立。
〔廉宪坊〕为计澄立。
〔亚魁坊〕为李膺立。
〔苍海腾蛟坊〕为杨恭立。
〔双桂坊〕为王弼、孙衍立。
〔丹山起凤坊〕为胡灏立。
〔双节坊〕为孙氏、陶氏立。
〔贞节二坊〕为张氏、谈氏立。
关隘
洪恩砦 五瓜砦 包巾砦 北砦 石柱砦 千金砦
大汉口,在县北三十里,相近有小汉口,高岩绝壁,详《古迹》。
南襄堡,在县北九十里,去南襄城半里,通巴蜀、郧、襄等处。
桥梁
东门桥 济民桥 深水桥 迎恩桥 王公桥 贾家桥 孙公桥 晏公桥 青溪桥 西门桥 北门桥 普济桥 延寿桥 黄金桥 白土桥新桥
李家渡 永济渡 谈家渡 马渡河义渡(新增有记)
集镇
中坪 石桥坪 安洋坪 鹿溪 什家坪 旧县市 许家坪 傅家坪 白土坪 洪恩市 兴场 布园 笕口 下管 上管 西河 新城香油坪 青溪场 茍家垭 荷花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285

帖子

10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15: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直隶州志卷二之三
建置志三
官廨(有图)
州署图
州署图.png
州署图说
〔州署〕旧在凤凰台,隋文献皇后行宫故址也。唐尉迟敬德以行宫旧基修建官署,显德末废。宋光宗绍熙二年,陆九渊知荆门军,修复之。元、明以来,历有修举。至崇祯壬午之变,尽毁于火。国朝初,买购周贡生舍为官署,湫隘简陋,莫肃观瞻。乾隆癸亥,任丘舒成龙来牧兹土,相度旧址宏廓,辄欲创建,以堤工孔亟,未遑兴作。丙寅连岁丰稔,先后共捐二千余金为之倡,邦之士大夫欣然助之。
于是拓故地,创新规,鸠工庀材,皆司牧指画而督率之。头门外建照壁,建悬门,建坊三座。头门起楼三楹,颜曰“作新”。上悬钟鼓,进数武,为仪门三。又十余丈,为大堂三楹,颜曰“宣化”,两庑各建廊十一楹。左右分六房、杂科。其上各建三楹,作三班廨宇。两翼各建正屋六楹,左为库房、柜房,右为柬房、推收房,站台而外,对列执事、厅、角、路、树、“天鉴在兹”坊。大堂左,建州库二楹。宅门外,左为门皂房,右为茶房。宅门内,建二堂五楹,颜曰“宗陆”。堂之东角,建门房二间,左右各建石门,颜曰:“东、西花厅”。由东入,北建屋二重,各六楹,前供炊爨,后居臧获。由西入,堆小山,山下有池,山北为堂五楹,颜曰“清畏”。东为耳房一,佥押处也。后五楹为“宝田斋”,训子处也。再西,建幕馆二层,各四楹,前曰“积翠轩”,后曰“集益轩”,内则建楼五楹,颜曰“舒翼”。东西厢房各三楹,左右耳房各二楹。楼后为小圃,墙外更有菜园。计费共三千五百金,自春徂秋,历六月而工竣。其原置官署改为州丰仓。堂侧有士民公立碑记,见《艺文志》。
今署前三坊,只存“江汉藩篱”、“荆襄锁钥”二坊,大堂前“天鉴在兹”坊,亦废。咸丰四年,发逆破城,清畏堂亦毁。州牧牟嗣龙葺之,以茅额曰“亦草庐”。同治七年,州牧恩荣于大堂左方,添建税契房两楹。 
〔库〕二间,在大堂东值堂房后。州牧舒成龙创建。
〔狱〕在头门内西徧。内外二所,计二十二间。州牧舒成龙创建。
〔州同衙署〕在州治东,二衙巷西。明末毁于火,今移沙洋。嘉庆三年,教匪之乱复毁。州牧张琴详请,领项修复。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久废。乾隆十五年,州牧舒成龙捐修二署四围墙垣并大门,所费不敷,详请变龙门坊学基修建,未果。乾隆三十七年,移建学正署于明伦堂西,训导署就原基重修。嘉庆五年,训导梁锡冠复加修葺。
〔吏目衙署〕在州治西,明末毁于火,移居关庙右,后改建于太平坊。咸丰四年,毁于发逆。今吏目犹僦居民舍。
〔建阳巡检司衙署〕在建阳街东,久废。乾隆十二年,裁司归驿兼管。
〔仙居巡检司衙署〕古在州北八十里乐乡关,今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仙居口。
〔新城巡检司衙署〕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新城内,久废,今移驻沙洋。
按,州旧设建阳、仙居、新城三巡检司。乾隆十二年,裁建阳司归驿兼管。其后复裁驿丞,仍设建阳司。故今建阳有巡检,无驿丞也。仙居司旧署在仙居口,今则移建石桥驿,而仙居无巡司矣。新城司旧署在沙洋,今沙洋亦无巡司也。盖自雍正八年,裁荆山驿丞归州兼管。乾隆间,丽阳驿归并钟祥。石桥、建阳两驿丞亦相继裁去,而以仙居司移驻石桥,复以建阳驿署改巡司署,而新城巡司则归并沙洋州同兼管耳。但志无明文年月,未可臆断,故仍照旧志纂入。详见《职官志》。又,今石桥、建阳二巡检署,嘉庆三年俱毁于教匪,州牧张琴详请,领项修复。
〔都察院行馆〕在后街,久废。今改为小教场,即今守备衙署西隙地也。
〔布政司行馆〕在都察院左侧,久废。即今之守备署也。
〔按察司行馆〕在玄妙观西,久废。
〔府行馆〕在玄妙观又西,久废。
〔戎府行馆〕在府行署西,久废。今移驻沙洋,另建公廨。
〔镇台府〕在十字街北向东,即今游击府。
〔州判衙署〕在州治东,久废。
〔医学〕缺,〔僧正司〕缺,〔道正司〕缺。
〔申明亭〕久废。州牧舒成龙建楼三楹于城隍庙内。
〔乡约亭〕久废。州牧舒成龙复建于城隍庙申明亭西会馆内。
〔观望台〕在南门外东隅。久圮,今仅存其基。
〔育婴堂〕向在南台,倾圮。乾隆十五年,州牧舒成龙移建于枣园街,瓦屋三楹。
〔养济院〕在西门外来龙桥北。乾隆十年,州牧舒成龙重修,前后瓦、草屋共十间。

〔栖流所〕久废。
戎署教场图
戎署教场图.jpg
戎署教场图说
〔游击署〕在十字街北路西,门东向,即前之镇台府也。前为照墙,左右树建牙,头门三楹,左右列石狮。后为仪门,又后为大堂,又后为二堂,又后为内宅,左右厢各三楹。由大堂右廊南出,为外书房。由二堂右廊南出,为内书房。由内宅右廊南出西转,亦为内宅。头门之南,重门为科房、库房;头门之北,前为箭道,后为箭厅,又后为马房。
〔守备署〕在后街南向,前为照墙,头门三楹,后为仪门。左右班房各二楹,又后为大堂,左右科房各二楹。又后为宅门,门内为内宅,左右厢各三楹。大堂右为书房,内宅右为庖厨。咸丰四年,与游击署均毁于发逆。今游击、守备皆僦居民舍。
〔大教场〕在北门外三里,演武厅三间,后为官居厅,左为将台,右为马道,前为照墙。
〔小教场〕在守备署右,演武厅三间,前为照墙。
〔火药局〕在小教场演武厅侧,咸丰四年毁于火。
当阳县
〔知县署〕旧在玉阳山东南半里。明洪武元年,知县祁守道徙治万城。十三年,知县徙复旧治。崇祯甲戌,正堂毁,署县事经历张维然修复。国朝顺治二年,公署全毁,正佐皆视事合溶。八年,士民捐修。知县句延龄始视事城中。十二年知县唐彦表、十七年知县朱景辰、康熙三十三年知县俞延瑞、雍正七年知县王仲桂、乾隆二年知县仝沆先后增修。嘉庆元年,教匪之乱,署多隳坏;二年,知县汪云铭重修。道光三十年,知县董文煜重修。
〔上谕坊头门座楼花厅〕咸丰八年,知县黄钟鸣增修东书房;十年,知县任道镕重修内书房。
〔教谕署〕在启圣祠后,详见《政典志·学校》。
〔训导署〕在忠义祠右,详见《政典志·学校》。
〔典史署〕旧在西门内。嘉庆间,改建县署西头门内。
〔巡检司署〕旧在漳河口。乾隆六年,知县仝沆以河溶界接江陵,五方杂处,详准移防,以资弹压,遂移驻河溶。同治二年募资新建。
〔分防千总署〕旧在玉阳山。嘉庆元年毁,移建玉阳街。
远安
〔知县署〕汉置。旧在罗汉峪临沮城内。晋迁高安城内,元迁亭子山下,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初,知县大有修复。成化丙戌,避刘千斤、石和尚之乱,迁于东庄坪。崇祯甲戌,城陷署毁。庚辰,知县周乃浃迁于凤山。国朝顺治四年,知县周会隆申请修城建署。甲午,圮于水,知县卢运昌重修。戊戌,圮于水,知县安可愿重修。康熙五年,知县宋绎因凤山城屡圮,仍迁东庄坪,建修衙署。咸丰七年,毁于贼,知县朱锡绶修复。
〔教谕署〕在文庙右。详见《政典志·学校》。
〔训导署〕在仓巷街口。详见《政典志·学校》。
〔典史署〕在县西。康熙五年建,咸丰七年毁于贼。
〔游击署〕在中街之西。咸丰七年毁于贼。
〔守备署〕在城西,咸丰七年毁于贼。
附驿站
四驿图
四驿图.jpg
四驿图说
〔荆山驿〕在州北关外,皇华馆旧址,即今之马王庙也。前明兵燹之后,驿丞衙署迁于北门西巷内,马厩即移于路东。至雍正八年,丞裁,驿即归州兼管。然驿距署远,一切兵牌勘合照料,未免周章。乾隆丙寅,州牧舒成龙修复古署后,即择署西官地,计长三四十丈不等,宽十五丈,中有民间占住草屋,每间给银四两,均各乐从。随平地基,前建头门三间,额曰“荆山驿”,内建更房一间。数武又建二门三间,仓三间。二门之西,建外马房三间。二门之北二十丈,建马神庙三楹。于庙左建二楹,右建五楹,为差房、厨房、料房之用。西边一带建马棚二十四间,分为四槽喂养马匹。马神庙之后、二门之西,俱留敞地以堆马草。其一切木料、砖瓦、工匠及给发房价,除变卖旧马号充费外,尚捐费银五百二十余两。
至本驿夫马并支应银两,奉文裁减充饷外,现在额设马一百四匹,该草料银一千八百七十二两,药饵银一百零四两。马夫五十二名,工食银三百七十四两四钱。兽医工食银一十四两四钱。支应银一百九十两。排夫一百六十名,工食银一千一百七十一两二钱。以上各项共岁支银三千七百二十六两,于乾隆四年奉文,夫马工料药饵等项,俱扣除,小建,遇闰加增。
〔建阳驿〕兼管建阳司巡检事。在州南九十里,署在街西,渐圮。额设马匹、马夫、工食、工料银与荆山驿同。旧有建阳司废署,在建阳街东。乾隆十二年,裁司归驿兼管。遂以司署并驿署基,一并详请变价迁建于新开十字街之北,尚不敷用,州牧舒成龙捐俸助之,乾隆十四年告成。共建衙署门屋二十七间,马厩二十二间,复附建社谷仓六间于头门内。
〔石桥驿〕在州北六十里,额设马匹、马夫、工食、工料银与荆山驿同。衙署门屋共十八间,马厩如之。附建社谷仓三间于后。
按,丽阳驿旧亦隶州,因距城辽远,乾隆三十二年,荆、钟会详,蒙准裁归钟祥。
一州属额设三十铺。实征银四百八十八两一钱七分五厘六毫七丝四忽六微五尘八纤三渺一漠一茫。
荒缺银一百三十五两六钱五分一厘一毫二丝五忽三微四尘一纤六渺八漠九茫。
二共银六百二十三两八钱二分六厘八毫。
徭编铺司二十八名。永充铺司二百五十二名。共铺司二百八十名。徭编,每名年支工食银六两一钱。年共支工食银一百七十两零八钱。
永充,每名年支草鞋银一两七钱九分三厘二毫一丝四忽三微。每名地自一二十亩至三十二亩不等,现在清查存案。每年共支银四百五十一两八钱九分。
又,子陵铺零银一两一钱三分六厘八毫。
附塘铺
南道十三铺:自州前铺二十里掇刀石又十五里黄岭铺又五里团林铺又十里鸦陂铺又十里新店铺又十五里五里铺又十五里建阳驿掘港铺又十里建阳铺又十里十里铺又十里左溪铺又十里四方铺又十五里花栗铺又十五里枣林铺,系江陵县属。自州至江陵县一百八十里。
北道十铺:自州前铺十里十里铺又十里子陵铺又十里上泉铺又十里白獐铺又十里三陡铺又十里石桥铺又十里桐树铺又十里乐乡铺又十里火食铺又十里斑竹铺又二十里钟祥县界属丽阳铺。自州至丽阳一百二十里,自州至宜城县二百一十里。
西道三铺:自州前铺十里泥平铺又十里车桥铺又十五里铜锣铺又十五里当阳属红桥铺。自州至当阳县一百二十里。
东南三铺:自州前铺四十里麻城铺又五十里夹港铺又三十里沙洋新城铺又十里潜江属。自州至潜江县二百二十里。
东北:自州前铺至钟祥属七里铺七里,自州至钟祥县九十里。
迁建大路十四塘纪略
荆门表里荆襄,路当孔道,州属冲僻,塘汛三十六处。其东西两路与水路及山,僻二十二塘,照例捐资,随时修葺。至州南自掇刀石、团林铺、新店铺、五里铺、建阳驿、十里铺、四方铺、花栗铺、枣林铺,共九塘,一百八十里,至荆州府北。自子陵铺、白獐铺、石桥驿、乐乡关、斑竹铺,五塘一百二十里,交钟邑汛。南北大路共一十四塘,向来每塘只建瓦官厅一间,草火房二间。烟墩则以釭为之,木架瞭楼俱建于街内,与民居夹杂,坍塌损坏,不时修补,草率了事,转瞬如前,相沿已久,官民颇以为累。迨乾隆九年,奉文通查大路各塘,以住房狭隘残敝,且不敷汛兵栖止,议令添建官厅住房。随经成龙会同荆门营游府邹世权,将大路十四塘逐一迁建,或于村南,或于村北,俱择高埠敞亮之地,前建官厅三间,后建住房五间,砖石烟墩五个。复于村之两头,各建营门栅栏以防宵小。一切砖瓦、木料每塘奉发银三十两有奇,实不敷用。成龙每塘捐银五十两,委驿巡查办完工。及至十三年,奉文添建石墩台一座,厢房四间,并围墙、耳房、牌栅、旗杆等项,又每塘奉发银八十五两。合计砖瓦、木料、人工、迁建搬运各项,每塘费银一百二三十金,共一十四塘。一次共捐给银千有余金,委吏目萧式汤、丽阳驿驿丞侯王公、石桥驿驿丞马沛霖、建阳驿驿丞朱礼、巡检沈汝旦、驿丞兼巡检徐照,分处监修,前后三载始得整齐完竣。从此戍卒有栖止之所,行旅无暴客之虞,郊圻画而守望严,营伍肃而观瞻壮。岁修之烦,庶可免欤。于是援笔而纪其略。
州境南北大路,塘房十四座。掇刀石、团林铺、新店铺、四方铺、花栗铺、枣林铺、子陵铺、白獐铺、石桥驿、乐乡关、斑竹铺,僻路塘房十三座,七里铺、十里牌、吕家墩、沈家集、马良口、铜锣铺、铁坪、仙居口、狮子口、白龙洞、后港、沙洋、拾回桥。于嘉庆三年贼毁,当经详请,发帑重建,州牧张琴承修。
按旧志:南道十三铺,北道十铺,西道三铺,东南道三铺,东北道三铺,载入《官廨》。而《迁建大路十四铺纪略》则载入《戎制》,王《续志》亦将南北大路十四塘、僻路十三塘载入《戎制》。殆以铺为邮递之程、文吏所司,塘为守汛之地,武弁所辖,故于二志分属之耳。然《戎制》所载之塘即《官廨》所志之铺,非有二地也。况建置修补,俱系文署、官厅、卡房,均属公所,且皆为驿站,而设自应入《官廨志》。若《戎制》之塘汛,则言其守汛之地耳,非尽有塘铺也。塘铺与塘汛判然两事,并非一地,断不得牵合为一。今将有铺之塘并入《官廨志》,而以守汛之塘列入《戎制》,庶无蒙浑。又按旧志,南北二十三铺,与《纪略》之十四铺多少不等。盖旧志之二十三铺,合南北大路经过之村舍,而统志之故。里数远近,槪不相同。若《纪略》之十四铺,则酌其道里之均,而迁建之故。里数皆相等,亦非有二致也。今俱载之,考古者互相证核,自可了然。
按,州属铺兵二百八十名,于咸丰八年二月内,奉文裁汰,所有工食、银两向系请领补荒银一百四十一两六钱二厘,地丁项下坐支银四百八十二两二钱二分五厘,合计每岁应支银六百二十三两八钱二分七厘。今遵照有驿十分之二,酌留银一百二十四两七钱六分五厘,津贴捐马工料之需外,计每岁节省银四百九十九两六分一厘六毫,随征批解。
当阳县
急递铺共十一铺,原额设马三十二匹,雍正十年裁减八匹。乾隆三十三年,奉文全裁。总铺在城。东南通荆州一铺曰“金沙铺”,旧有河溶铺,后裁。西通宜昌三铺,曰“黄沙”,曰“玉泉”,曰“莲花”。西北通远安三铺,曰“梯子”,曰“峡口”,曰“马家”。东北通荆门三铺,曰“清水”,曰“桑林”,曰“鸿桥”。

远安县(志未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285

帖子

10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15: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直隶州志卷二之四
建置志四
堤坊(有图)
诸堤图
诸堤图.jpg
筑沙洋边江大堤并修复仙人古堤图说
沙洋边江大堤,当汉水之极冲。自沙洋何家嘴起,至潜江所属之萧家口止,绵亘二十余里,而江、监、潜、沔、荆五邑之保障系焉。明嘉靖丁未,关庙堤决,害及五邑。荆州太守赵贤议筑,至隆庆元年始告成,建石牌坊于关庙前,铸铁牛二镇之。奈郢城之下十里大河,左有丁公庙古河一道,沙洋上十五里又有操家口支河,分流其势。嗣后二河筑塞,而新城之下两岸又渐挽滩垸,以致河道狭窄,叠遭溃溢。顺治十二年,安陆府司马马讳逢皋仍请荆、安二府协修,以济大工。盖五邑之民同力合作,自昔然也。康熙十三年,荆州修石头嘴,故派荆门协修。既未遂,遂为口实,即创荆不协安之议,而江陵、监利协修之例从此而止。康熙十九年,潜江令王又旦内升工科,条奏此堤不属潜、沔,而潜、沔之协修亦停。于是五邑公堤独责成于荆门一州矣。查荆门山田有八,湖田仅二,向系湖代山粮,山代湖修,而山乡之民又以水患不及于山,纷纷讦讼,推诿观望,每受其害。康熙五十三年,建矶加修,始请帑项,自此山乡亦不协湖矣。至雍正八年始,议定湖粮一石,捐银一钱,为岁修之费。第湖粮原额三千石,叠被水冲沙压,存粮不足二千石,每年征银不及二百两,工大费薄,不敷岁修。乾隆七年六月十四日,郑家潭堤决,前州牧张镇被议离任,勒赔溃口。经督宪孙讳嘉淦亲临查勘,因见大堤内一二里许,旧有仙人古堤形迹。上十里自黄家山起,至新城止,正当关庙之后,外堤尚固,毋庸修复。其下十里自新城至王家潭止,正当郑家潭溃口之后,外堤残缺,议将下十里古堤请帑二万四千两兴修,业经奏允,奉部饬修,尚未动工。至乾隆八年九月内,经安襄郧道宪王讳槩通禀,请督宪阿讳尔赛临沙复勘,又谓专修下十里古堤未为长策,倘上十里外堤冲溃,此堤即修,终属无益。不若先将边江大堤二十余里通身加帮高厚,并于顶冲之处添建石矶、石岸,可保无虞。又以征费二百两不足岁修之用,请发帑银一万两,交荆、安二府给商营运,按一分五厘行息,收贮府库。于每年伏、秋二汛后,勘明冲汕之处,动支息银,随时修补。等因,奏准。蒙委道宪王总理、安陆府宪塞讳克图监修、司马杜讳熏董率,委州牧舒成龙承修。是年十一月,土石两工并举。自沙洋何家嘴起,至萧家口与潜江县堤交界止,通身大堤一例加修高厚。又于江家湾廖家凹修建月堤一道,并于欧家土地、李家湾、曾家湾、水庙湾、黎家湾、江家湾、郑家潭、熊家湾、朱家湾、欧家湾建石矶十座。关庙前欧家土地建石护岸二段,计长八十丈,分途办料,日夜赶作。至乾隆九年,各工俱已告竣,共享帑银二万七千五百余两。是年,又经督宪鄂讳弥达逐细亲勘,与道宪王筹划长久之计。随于奏请修筑武昌之金沙洲、荞麦湾江工本内声明:“沙洋大堤河水日渐南滚,自水府庙以上,尚有李公、金公两月堤为内障,自新城郑家潭以下正当大溜顶冲,在在险要,急宜添筑月堤,请发帑本银四万两,交厘商,一分五厘生息,每年可得息银九千两。不过三五年之内,武昌江岸、沙洋堤堘二工均可以息银完竣。俟工完之后,临时奏请酌留生息银两,以为经久岁修之计。”详晰具奏,奉部覆准,饬取估册。经成龙估计,自李公堤中起,至新城西街头止,又自新城起,至潜江王家潭止,共估大小月堤四道,达部。乾隆十三年冬,成龙卓异进京。蒙安襄郧道宪王详请,饬委安戎府黄讳修忠先修新城下月堤一段,发息银八千余两。十四年春,督宪新讳柱履勘,又奏明兴修。至十五年,督宪永讳兴檄委荆宜施道屠查勘楚北各堤工,以沙洋堤为最要,必须急筑月堤,方可经久。又蒙督宪永亲验,抚军唐讳绥祖复勘会商,未题而解组。至十七年,蒙制宪永讳常带同升任荆宜施道屠讳嘉正、安襄郧道宪李讳敏学、安陆府宪张讳世芳、安戎府黄、州牧舒成龙,逐一上下查勘,再三筹划。其荆门估报至荆潜交界何家巷止,已奉部准修至潜江。自何家巷至朱家横堤,向系民修之堤,缘年岁歉收,民力不及,随蒙督宪永恭折奏,允荆、潜俱动生息银兴工。在荆属者二千一百五十六丈,在潜属者四百九十九丈。荆堤委成龙承修,潜堤亦委成龙办理,而潜令杜汝愚协办。蒙委本道宪李总理,本府宪张监修,指示成龙等住宿堤所,督率夫工如式修筑,至十八年五月通工告竣。荆门费息银二万八千余两,潜邑费息银四千二百余两。潜堤工竣,岁修仍归潜民,按田出夫以保永久。荆、潜二处堤工可谓重层叠障,永庆安澜矣。
〔仙人大堤〕自东岳庙起至潜江交界之土地庙,计长二千二百零二丈。嘉庆元年,被襄水冲溃,州牧张琴领项筑修。
〔金公月堤〕在沙洋,长四百九十六丈。因堤身低矮不能防水,嘉庆十二年,署州牧王树勋领项加修子埝。
〔仙人大堤〕嘉庆十二年,署州牧王树勋领修子埝一道,长一千八百五十九丈,而宽六尺,高四尺。
〔关庙堤〕渐次崩塌。同治七年,州牧恩荣勘估添建石矶,增筑旧堤,需钱一万串零。蒙署督宪李发钱三千串,州牧恩荣捐钱二千串,劝谕殷实各户量力捐助,现已兴工。
小江湖堤垸图说
小江湖在沙洋北,其堤长五十里。乃马上三、马上四、羔三三里之地,粮亦三里之粮。地广十余里,自为一区,三面环山,一面滨汉。昔年汉水涨溢,民田即付波臣,湖民穷苦无告。顺治十二三年间,经安陆戎府马逢皋以民赋攸关详请于沿湖一带建筑长堤,听马村三里数千业户自为修筑。自马良陈珊口起,至沙洋绿麻寺止,绵亘五十里,于十八年告成,堤内田亩藉以保障。而地势低下,每阴雨连绵,则山汊水潴,难免洪涛巨浪。后建上下二闸,启闭消泄。历年以来,土疏水猛,屡有溃决。上闸闭塞,下闸朽坏,杨家垴堤身崩塌,水涨势必入垸。乾隆十年,州牧舒成龙同防厅江允柟相度地势,于内建月堤一道,长五百六十七丈,令民及时修筑,不时督查,民亦踊跃,不数月而工成。旋将下闸重修,上闸复开,疏瀹沟洫,次第完工。上闸以顺其宣,下闸以泄其汇。凡遇应修工程,民间照田均派,自行修筑,官吏董成之。其堤闸之利害,不关于邻封,亦不切于通州,惟障湖地粮田八万余亩。已丈淤生田一万三千余亩,未丈淤生田尚有万亩,并未升科。凡修闸、堤之费,按亩均派,由是垸内之民共享农桑之乐,则堤、闸之功有以利赖之也。
小江湖堤在沙洋迤北,绵长五十余里,内有李家堤堘。嘉庆元年被襄水冲溃,州牧张琴领项修筑。
小江湖内姚金口民堤,堤堘上下单薄,襄水逼近堤脚。嘉庆十二年,署州牧王树勋领项另筑月堤一道,长二百零六丈,以后民自派工岁修。
小江湖原建上下重闸,以备蓄泄。雍正二年,上闸溃,下闸淤塞。乾隆十年,州牧舒成龙重修堤闸后,年久复淤。嘉庆丁卯,署州守王树勋蒙制军饬委道宪估勘,废上闸,立中闸,而下闸重新疏通,湖民遂安。
小江湖堤同治四年被襄水冲塌,该处绅士王杰三等禀请勘估,州牧恩荣按亩费建浚石闸,委候补县丞易淦监修,于五年秋兴工,六年春报竣,凡费钱八千串有奇。
李家集堤渐次崩塌。同治五年,州牧恩荣派首士李元翰等按亩均费,建修月堤一道。
青村堤垸图说
青村堤垸在沙洋西南七、八、九、十里不等,乃青一、三、四、五里之区。北自沈家套龙山尾起为借粮湖,西北倚山,东南滨河,中间湖,有九十九汊,设剅宣泄。至积玉口以下,又为彭家垸,抵奉甲站,中有隔堤。遶西南,循王二湾、樊家场、野猪湖、蝴蝶嘴,越小河,为小坮垸。转东南王家场,设有官渡渡河。由西南之南湾垸、浩曾垸、苏家港场至龙马洲、王家垸,回环堡子湾、欧阳剅底。其庄家垸、赤而湖、丁家垸等杂处,皆居下游,滨荆河支流为限,合长一万四千六百余丈。其垸内或有与江陵、潜江、荆卫相间为堤,田粮亦交错焉。州属各垸设立垸长、头人,司防守催工之责,向来凡修筑堤工,俱系挨堤田头业户按其丈尺出夫修理,未免偏枯。且其力薄难支,修而不坚,往往冲溃,致为通垸之害。至乾隆九年,成龙至彼逐细查勘,询委前情,正欲更正,适该垸士民公吁按田通垸合修,随允其请,饬令垸长、堤甲不得株守陋习。嗣后凡一切大修、岁修,各工俱按田通垸均派,各修各垸。成龙与州同不时亲查,期于巩固,叠年示谕,咸知遵守。今堤身较前高大坚厚,垸民享田之利,无水之患焉。
借粮湖至么口长二千零七十八丈五尺。因节年河道淤塞,湖水积涝,嘉庆十二年,署州牧王树勋领项疏筑。
八家口堤被水冲溃一段,系青村民垸堤,向不动项。因近年屡修屡溃,垸民力乏,蒙汪稼门制府归于请帑项下。嘉庆十二年,署州牧王树勋领项挽筑月堤一道,长一百十一丈,在荆河之下王家场相连,以后听民自行岁修。
成龙又按,荆门形势东南隅独宽,西北次之。西北为上里,多山,东南为下里,多水。惟上里多山,则望平坊、东二诸里深池塘,浚沟渠,蓄水防旱,即西北之水利也。惟下里多水,则东南青、马、却、早、阳等里,固堤堘,利疏瀹,却水以活苗,即东南之水利也。且下里有桑湖、白湖、长湖、藻湖、太白湖、借粮湖、寺汊湖、彭塜湖、严家湖,皆一望汪洋,雨集则停聚沟潧,风起又触岸洗坡,所谓以却水为水利者,宜于下里,加详慎也。
附本州开疏各处涸出田亩
青一、青四、青五等图积年被淹田亩:
上则田一十九顷五十六亩二分六厘
中则田二百六顷七十六亩二分七厘
下则田一十顷八十四亩二分七厘
开疏涸出可耕种田亩:
上则田一十一顷三十四亩九分九厘
中则田一百一十六顷一十一亩六分一厘
下则田二十四亩二分七厘
青一等图现在不能耕种田亩:
上则田八十一亩三分
中则田七十顷五十四亩六分
下则田一十顷六十亩
当阳县
郑公堤在北门外。明隆庆庚午,知县张松于沮河南岸筑长堤,广十丈,高二丈,又筑新堤于城西北,长三百五十弓。万历间,堤决。知县郑汲加修巩固。民享其利,因以名堤。
六堤在沮、漳合流之西。一麦城右卫军堤八十五丈,民堤二百九十六丈。一沙倒湾右卫军堤一百七十二丈五寸,民堤六百六十七丈七尺五寸。一罗家湾右卫军堤十三丈,民堤八百五十四丈五尺。一细鱼港右卫军堤五十丈,荆卫军堤九十丈,民堤八百四十二丈。一慈泥湖左卫军堤十二丈,右卫军堤二百五十二丈,荆卫军堤九十丈,民堤一千四百零六丈。一菜湖荆卫军堤六百三十七丈,民堤一百七十八丈,共六堤。肇自明成化时,国朝康熙间,奉文著为定章,官督民修,按亩派夫,军堤责成军户,民堤责成民户。每年勘明详报,豁免军需杂徭,勒石立沙倒总。
三区在沮漳东岸,上区对麦城沙倒湾,中区对罗家湾,下区对细鱼港。每农隙,饬令堤长纠集居民按段修补,一有溃缺,通区协力抢筑。
荆堤在鱼儿总,滨临川江,江陵在其下流。明万历间,以前堤九百五十丈属当阳,其李家埠一带一百九十丈,招民一百二十八户居堤上,责令修守。以当阳之民守江陵之堤,准免两县差徭,本县尉每岁勘验,著为成规。国朝乾隆五十三年,万城堤决。五十四年,总督毕亲诣勘明,命居民新修大支堤,接连马山,长五千二百六十二弓,以卫荆堤,饬县居民看守,照前豁免杂徭。
合溶堤,明万历初,曹家口决,沮水旁泻,漳水亦西溃,故道遂竭。乙卯岁,知县李一阳独浚漳水,河遵故道。国朝道光初,永兴庵堤决,漳水复西溃,故道再竭。十六年,知县王朝柟修筑,高广倍于旧排,漳水遵故道。
远安县
八大河水,一过山堰,一白鹤堰,一长丰堰,一盈宁堰,一青龙堰,一屡丰堰,一东坪堰,一永丰堰。又添修小河水,一南襄城天缘堰,一莲花冈永顺堰,一杨家店西平堰,一洋坪河水,一七里头河水,一洪黄二坪河水,一安洋坪河水,一北门坂河水,一猴子岩河水,共十七堰。
按,远安旧志三十六堰,顺治间知县安可愿俱为修复。然山塘无源,遇岁旱不足以资灌漑。乾隆三十一年,知县宋楷引沮水灌田,或穿山凿洞,或引高就卑,各因地势,亲为勘验,遂成八大河水。后人仿而行之,于大河水复有增益,并因各处溪流,复修小河水九处,远安乃不忧旱矣。
附《水利论说》
〔汉水〕下入大江,与诸湖通,水大不至冲泛,盖东赖王家堤以障之,西南赖绿麻堤以障之。(《通志》)
〔沙洋〕当汉江之冲,控荆门、江、监、潜、沔上游,旧有堤。明嘉靖丁未,堤决,水势直泻荆州,后合力筑堤,系荆州知府赵贤建议。兴工于隆庆元年九月,迄次年八月堤成。荆州、江、监诸地实受其利。国朝顺治十二年,安陆府同知马逢皋仍请荆州协帮,以济大工。江、监属地藉为保障,而荆门之民力困焉。(《府志》)
荆门之堤防要害全在沙洋镇一带,控荆门、江陵、监利、潜江、沔阳五县之上流。汉水自绿麻口直冲沙洋北岸,旧有堤接连青泥湖、新城镇,由沈家湾至白鹤寺下剎脑,至潜江界,凡二十余里。惟沙洋堤势独宽厚,军民廛居其上。明嘉庆二十六年,堤决,汉水直趋江陵,龙湾市而下分为枝流者九,以此五州县岁遭渰没。二十八年,安陆有司官居修筑,议多异同,乃不塞决口,而退让二百余步,中挽一堤,反成水囊,北浪一入,势难东回,其堤不一岁再决。旧江身渐狭,南北相对止二十余丈,决口东西相对约三百余丈,反为正派,几不可复障而东矣。隆庆元年春,始议安陆、荆州二府修筑,至二年秋八月告成。北岸自何家嘴至南岸新堤头,长四百七十七丈五尺余,阔十四丈许,高五丈许。当堤心铸二铁牛镇之。此堤一成,淤沙日积,势可永久。但此堤与红庙对岸,红庙居民每遇水涨,多有欲盗决此堤以泄水者,故盗决河防之禁尤不可弛也。(《通志》)
按,今二铁牛已淤于水中矣,关庙前旧有地十余丈,今已无余地,而关庙亦将近水次矣。茍非急为堤防,则沙洋之水患殆不可言,而江、监、潜、沔之水患更为厉矣。今增筑石矶于关庙堤,非惟保障沙洋,正所以捍御江、监、潜、沔也。
湖北水利篇
湖广总督 汪志伊(稼门)
天下大利大害莫如水,楚水曰江曰汉,大无比。禹随高山浚大川,建瓴一泻千里。江自岷山开,汉从嶓冢来。西陵内方上(《史记》:“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吴志》:“黄武元年,改夷陵为西陵。”古州名,江经城南,今为东湖县地,内方山在今钟祥县西),山束水潆洄。西陵内方下,地旷水喧豗。沱潜云梦势莫杀,况有洞庭助势,风涛摧南国。纪禹功美,未导原先疏委;江汉滔滔,欲朝宗大别山前。江汉通不见,大别山以上支河、湖、港纷歧于其中。碁布星罗郡与邑,水耕火耨,原与隰素号泽国,水患多恫疭,念切哀鸿集,大江代决,万城堤未有。乾隆五十三年奇(六月二十日,堤自万城至玉路决口二十二处,水冲荆州,西门、水津门两路入城,官廨、民房倾圮殆尽,仓库积贮漂流一空,水积丈余,两月方退。兵民淹毙万余,号泣之声晓夜不辍。登城全活者,露处多日,艰苦万状,下乡一带田庐尽被淹没,诚千古奇灾也),云涛倒卷犇巫峡,雪浪横翻走怪螭,怒激窖金流毒烈(万城堤对岸涨洲二十余里,逼溜射堤,酿此大祸。洲曰窖金,盖萧姓利其芦也,曾籍没其家,治其罪),何当风雨助凶威,惨如焚巢如破釜,荆州城漫作鱼池(郡志谚云:水来打破万城堤,荆州便是养鱼池)。田庐荡析无完地,男女沦亡半腐尸,所幸当年恩浩荡,特遣上公发内帑(大学士诚谋、英勇公阿、文成公桂奉旨来楚勘办水灾,并发帑金二百万两,以为修理堤工、石矶、城池、兵房及抚恤灾民、买补仓谷之用)。方城重筑障狂澜(《左传》: “方城以为城。”《杜注》:“方城,山名,在南阳叶县。”或以此为江陵方城,误矣。江陵方城,孙吴所筑,取古方城之名。宋末,赵方之子葵守方城,避父讳,改曰万城,又讹为万城,郡西万城堤亦因以名),万姓残生加恤赏,江水滚滚未安澜,汉水汤汤亦激湍。频年决口民心痛,十邑书灾吏胆寒(江水嘉庆元年监利程公堤漫口,七年江陵六七等节工溃八十余丈,九年监利金库垸溃。至若汉水,自乾隆五十六年后,天门、沔阳、汉川等州县堤屡溃。嘉庆元年至十一年,钟祥、京山、荆门、潜江、沔阳、汉川等州县,连年溃口,自数十丈至数百丈不等,洼田积涝自五十三年,至今未涸)。试问堤何没闗键,土性浮松地平衍,江监钟京势悬流,流下荆潜天汉沔(谓江陵、监利、钟祥、京山四县据江汉之上也,荆门、潜江、天门、沔阳、汉川、汉阳六州县居汉之下也)。溃口七十处处汹(合计江汉溃口七十处),或竟横决或直冲,或倒漾而泛滥,或下注而奔溶。水灾不似旱灾缓,迅比浙江潮头悍,皑皑高浪卷空来,千垸万垸须臾满。人不及防命难逃,何心计及田中苗,不是乘屋即缘木,哭声震荡干云霄。迨水渐消高阜出,生死穷愁难具述。若非帝力稠叠沛恩膏,百万生灵不存一。几经疏涸畎亩多,其如就下沉田何,沉田九百二十垸(民间于田亩周围筑堤以防水患,其名曰垸。每垸周围二三十里、十余里、三四里不等),一望琉璃万顷波。测深三尺七尺或至丈,内则低洼外高丘,桑麻鸡犬久销沉,污莱鱼鳖偏滋长。甚矣颠连二十年,光景还如降割前,洒沈澹灾回造化,应忆尧时大禹贤,下此韦郑犹难得,谁绘流民愧俸钱?以予见闻类如此,心怀恻恻何能止,肃将目睹真情形,筹费叠疏告天子,入告方寸凛兢兢,屡蒙圣鉴颁恩旨。想见宵旰披奏章,思民饥溺真同己。温纶历历奖微臣,盥诵如觐天颜喜(嘉庆十二年二月,予赴荆州查办匿名揭帖一案,将目睹各州县田亩积涝二十年情形具奏,并请将汉岸商,每年有督抚匣费十万两作为堵筑疏消之用,奉谕自应亟筹勘办匣费一项,以公济公事,属可行。予因查阅营伍之便,赴各处履勘,复将筹办情形于五月汇奏。奉谕所奏情形甚为明晰,办理亦属得宜,并加恩缓征积涝田赋,附奏禁止刁民曲防壑邻,奉朱批甚是)。淮商捐金出至诚,一日同邀帝允行(两淮盐政额公勒布奏匣费现无存欵,商等托业楚省,共相保卫,愿共捐银五十万两,以应公用)。此事有因亦有创,上关国计下民生,欲除大害兴大利,人力何能与水争。性若执抅骋私智,不揆地势与水势。高下浅深缓急间,机宜一失事无济。经流枝派渐淤高,田原势已低如坳。涨非修堤无法御,涝非疏河乏术消。江汉夹流河漭漭,郡邑腹背交摩荡。惊心震魄万千家,惟仗金堤作保障。以堤为命怕奔渱,况临大汛扇长风(每年三大汛:桃花汛、伏汛、秋汛)。桃花水激涛声壮,竹箭流驰湍势雄。上游咫尺或不固,下游千里汪洋注。长堤寸步或不坚,通垸均受渰浸苦。堤脚负重贵坚贞,或填水潭筑土坑。底面宽深及围经,丈量一一要分明。堤身高峙忌陡削,二五收分法预约。漫溃缺口堵宜先,培厚加高毋浅薄。凹顶躺腰弊显然,甚至冒高刨堤脚(偷工减料,弊皆如此,甚有高处丈尺不足,反将堤脚旁挖深以冒为高者)。王尊曾请身填堤(《汉书》:王尊迁东郡太守,河水浸瓠子金堤,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堤坏立不动,而水波稍却),此独何心不顾民之瘼。吃尽子孙饭可忧,脚踏实地贫犹乐。退挽新月本防危(凡顶冲最险,即于老堤后,退挽一堤,以防之如新月式),相度远近要咸宜。逼近蹴起阳侯怒,阔远虚糜水部赀。新坻外藉旧坻卫,唇齿相依毋排挤。排挤引水入袖来,汕啮堤跟害非细。迎溜顶冲险莫支,挑溜逼冲仗石矶。突出中流作砥柱,保护全堤力健持。或被波臣频震撼,迅将磐石补残亏。取土戒勿近堤蹛,须在二十丈以外。或宜再远再翻沙,切实计之莫傅会(近堤脚取土则不固,其有必须翻沙速取者,必据实估计)。铺土层尺勿稍过,堤边宜杵中宜硪。木杵响和鼛鼓韵,石硪声应役夫歌。连环夯筑方坚固,试锥灌水久盈科(筑堤每层铺土不得过一尺,连环夯打后,以锥扎孔,注水不漏方为坚固)。滨江滨汉堤为主,通江通汉河为辅,支河淤水道阻阻。愈渰祸尤巨,万口欲向言,万目泪成两,导之使畅言,色变如谈虎,悲悯有同心,同心当善处。测量水势浅与深,知淤厚薄在河心,疏河不目下流起,遏水必致上流滛。下流导已利,上流涸自易。筑坝戽水工,节省无穷费。上下决排径已通,水落有滩垚其际(必须补行估挑)。若在修阻复潜滋,可惜前功皆尽弃。身湾腰折忽分枝,水缓沙停须注意。土方之数初无成,曲直宽狭贵持衡。欲知形势凭灰线,要量高低用水平。从出水推至进水,区分应减与应增(低者减,高者增)。各段适中平正地,记取封墩作准绳。高钉木椿铃灰印,灰印当头覆瓦瞿。继此复勘收功者,均来据此以为凭。土封既毕通盘计,需费金钱数亦清。中有尚未断流汊,先于两头筑堰坝。逐节翻塘速开挑,灰印如前杜影射。挑得淤泥抛远墟,近则水冲卸复淤。一河必有两岸翼,即以挑淤作培植。河既深兮堤亦高,是为一举而两得。江北民田最窅窊,水无出路空咨嗟。我特为之寻出路(予在荆州,据诸生万庆阳、叶嘉云入呈,于三月初旬亲勘往返八日),一叶扁舟浮水涯。新燕喜迎天欲霁,春风暖皱波生花。寻到福田新堤首,即古茅江水港口。前朝堵塞筑长堤,百年被害谁之咎(监利县福田寺即古之水港口,沔阳州新堤即古之茅江口。前明大学士张公居正因有关其祖坟风水,筑堤堵塞)?决计重开两堤头,窊田积潦自通流。江涨倒侵亦大患,白圭治水岂良谋。去患防患宁无法,开堤建立两横闸。冬春启闭协时宜,高下后先垂令甲(予定章程,每年十月十五日先开新堤闸,十月二十日次开福田闸,不以邻垸为壑。三月十五日,先闭福田闸,三月二十日次闭新堤闸,不使江水倒灌)。闸为疏通最要工,伐石端方面面同。梅花马牙深入固(闸底木椿名),雁翅燕尾密排丰(闸口上下墙石名)。墙边土戗须坚实(闸墙外填用三合土,夯筑坚实,俾免渗漏),缝里灰浆务结融(闸底与门墙石缝中,以糯米白矾熬汁,和以细灰,乘热灌入,俾得流通融结)。汉南三闸久湮塞(永奠陈公程文,吾等三闸皆属沔阳境),恢复亟须人尽力。曾家沟下闸新增,可期水患全消释。土方估计弊何如(合计筑堤、疏河土方价值),弊窦恒开勘估初。估挑淤河十目视,积淤深浅弗模糊(不能以少报多)。估修旧堤十手指,旧土高宽应簿书(不能揑旧为新)。细开原有老形势,均要明明一例除。或就河中最浅处,或就堤中最矮区,统连上下朦胧计(不得就最浅最矮处以槩上下数十百丈统计,弊混),一半实价一半虚。价实价虚嗤苟且,何若平分难易定多寡(挖河之土有旱方、泥土、水方之别,修堤之土有上方、下方之分,又均有挑运远近不一者)。兼筑专挑事不同(疏河或兼筑堤岸,工难而价则多,或专挑河,工易而价则寡),作基铺顶功难假(修堤先作基,工易而价则寡,后铺顶,工难而价则多)。凭此事功计土方,酌分价值乃精详,工员若赴藩库领,道途仆仆费周章。方伯发储各郡库(每府每次或二三万、四五万两不等),就近查看工分数,随时动支给佣人,较为便捷免迟误。所虑生齿逐年繁,食物增昂已数番。例价不敷情本实,借口赔累多浮言。通融挹注久相给,百弊丛生填欲海。弊应全除值应加,半倍一倍至二倍(工员因例价不敷辄虚报丈尺,浮估工方,以为通融挹注之计,上司明知之,亦姑容之。讵百弊丛生,侵肥日甚。予据实奏明,恳请加价格于部议,不果行)。开河筑堤占民田,衣食无资最可怜。也照买山钱付主,不为万佃苦一佃。勿请心稍尽,已足培邦本。形如釜底有沉田,目击沙堆连压畛。困至斯极岂天心,苦莫能堪真民隐,蚩蚩但乞蠲赋恩,为陈其情蒙俞免。曲防壑邻不顾人,曾张严禁告吾民。讵料民不谅吾意,犹将荧听言来陈(天门县士民李纯等呈请堵塞牛蹄口门以防汉水之漫,是曲防也。钟祥县士民李启等呈请开疏铁牛关、狮子口等处古河,以分汉水之涨,是以邻为壑也)。牛蹄河能泄汉涨,口门一堵涨弥壮,涨壮必溢汉之堤,小害未除大害酿。狮子口与铁牛关,一开如顶灌足然,大害直贻数百里,波及天门潴汉川。欲开欲堵皆私见,不顾全局图己便,断断不行心之公,公心宁被群言煽。更有田硗地低微,或冀淤高或淤肥,一方图利剜堤岸,四邻受害苦流离。故决河堤有严例,惩儆愚顽不嫌厉,访拏责在有司官,惩一儆百是大惠。最可恨者积弊久,人人视工为利薮,半侵公项入私囊,始则浮冒继克扣。滥委官多弊愈多,人地生疏更掣肘,臧获朋比惯为奸,其饥如鹰盗如狗,猾胥蠧役性贪污,攘窃凶于寇盗手。吁嗟乎!源污流浊谁导之,表正型端念在兹,从古人存政自举,用非其人百事非。卓哉王邱两观察(王观察名正常,字方山,邱观察名勋,字芙川),皎日为心玉作骨,明扬奏牍责成专,总理鸿工能果决。方山分持北路纲,安陆荆门及汉阳,芙川分持南路筹,沔阳半壁一荆州。郡守分疆司考核(荆州周太守季堂、安陆邱太守采、署篆胡观察鏻、署荆门王司马树勋、汉阳刘太守斌),牧令各专地方责,工巨如需襄赞人,僚友之中自简择,推贤让能懋大工,协力同心熙伟绩。或堵或浚事几何,绘图著说随方策,原估无虚覆勘精,且将百弊一齐革。古重农时戒勿违,农隙冬春贵及时。雨稀水涸堪趋事,地燥土坚始固基。欲为烝黎培气脉,先平江汉起疮痍。工竣分途亲往验(奉谕敕俟委员修浚工竣,汪志伊、章煦仍当亲往验收,务令工归实用),沿河堤上柳依依。河既深通堤硈巩,十年保固责尤重。夏波狂,秋涛涌,獾掘洞,蚁穿孔,携持畚闸共巡防,督率堡夫常护拥。回思往事虑将来,安得江恬汉静长无恐。删定章程三十三(陈太守桂生、景司马谦草创之,幕友褚茂才、全德讨论,予复删其繁苛,增其缺略),缕析条分琐细谈。行水不能行无事,抗怀千秋对禹惭。厥土涂泥书自夏,田惟下中赋上下,大害能除利即兴,是所翘望群贤者。

按,汪稼门制军《湖北水利篇》曾颁之郡县,载入《湖北通志》,统言湖北水利,非专指荆门,似不得滥入州志。第以篇内于堤河情形,工作利弊,洞烛靡遗。荆门有堤坊之责,附载篇末,后之加意水利者得所取法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285

帖子

10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20: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直隶州志卷三
政典志叙
何为政?有理人之政,有治赋之政,有力役之政,有积储之政,有弼教之政,有抡才之政。何为典?政所在即典所在也。治天下以是,治一国以是,治一邑以是。未有治国治天下而不自一邑始者也,未有治一邑而不以治国治天下之治治之者也。古之善治邑者,吾闻之矣。黄霸治颍川,户口岁增;张堪治渔阳,轻徭薄赋;龚遂治渤海,郡有积蓄;宋均治东阳,兴立学校。长民者,问民数不知,问钱谷不知,而谓能敬教劝学、礼贤下士,吾不信也。集流亡有余,足衣食有余,而未遑修礼齐教、抡贤育才,吾无取也。
荆门,楚岩邑,烟火万家,仓箱百室,三孙甲科,二朱理学,骎骎乎富庶,彬彬乎礼让矣。劳来以安之,休息以逸之,廉节以励之,选造以育之,可以治一邑,可以治一国,可以治天下,是谓有政,是谓有典。志政典,其目六:曰户口,曰赋役,曰仓储(社仓附),曰学校(学田附),曰书院(乡塾附),曰贡院(宾兴附)。


荆门直隶州志卷三之一
政典志一
户口
明洪武二十四年,始编州户五十九里,旧额户八千九百八十四户,口六万一千六百八十六口。万历四十四年,户一万一千三十五户,口三万八千二百五十口,丁一万四千九百丁(即原额定数)。
国朝顺治初年,康熙四年,豁免运夫故丁一百九丁,又至康熙五十年底,陆续审增人丁三百三十丁,开除人丁五百一十八丁,实在人丁一万四千六百三丁(应纳丁银仍遵旧例,照粮均派以免枯丁赔累)。又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乾隆十六年底,节次编审增益滋生永不加赋人丁一千三百一十五丁。又开除乾隆七年郑家潭堤溃沙压减除随粮人丁一百三十八,实在人丁一万五千七百八十丁。
乾隆十八年造报民数户口,户三万六千六百七十三户,大小口一十六万一千八百二十一口。嘉庆十三年造报土著、流寓,共十二万五千零二户,男女大小共五十三万七千零五百二十二口。
道光八年造报民数户口,户十一万二千零五十户,口四十八万五千三百二十九口。
咸丰五年造报民数户口,户十二万三千零七十户,口五十二万七千二百七十七口,流寓三千六百八十七户,流寓二万一千八百五十九口,共十二万六千七百五十七户,五十四万九千零八十六口。
同治元年造报民数户口,户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七户,口五十二万七千三百二十九口,流寓三千六百七十七户,流寓二万一千八百四十八口,共十二万六千七百九十四户,五十四万九千一百七十七口。
当阳县
实额人丁一千一十二名,实征丁银五百四十两零八钱九分三厘。自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三十七年停止,历次编审滋生人丁三百三十二丁,钦奉恩诏永不加赋。
远安县
实额人丁一千九百六十二丁,实征丁银三百零一两三钱四分七厘。自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三十七年停止,历次编审滋生人丁共六百四十三丁,钦奉恩诏永不加赋。
道光元年造报民数户口,户一万二千三百八十,口五万七千零五十六。
咸丰六年造报民数户口,户二万二千四百一十二,口五万七千一百四十一。
同治五年造报民数户口,户一万三千三百二十四,口五万八千八百五十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285

帖子

10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0 20: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直隶州志卷三之二
政典志二
赋役
田土
原额田一万四千六百三十一顷四亩四毫,内:
上田一千五百三十五顷三十四亩七分九厘七毫。每亩科秋粮官民米二升九合九勺四抄,该米四千五百九十六石八斗二升三合九勺。每米一石折银九钱六分五厘九毫一丝四忽七微六纤七渺三莫,共应征并加增北绢颜料银四千四百四十两一钱三分九厘八毫九忽一微二尘。
中田一万二千七百六十八顷六十九亩七分九厘五毫。每亩科秋粮官民米一升五合七勺四抄九乍九圭五粒,该米二万一百一十石六斗一升一合一勺。每石折银照前则例,共应征并加增北绢颜料银一万九千四百二十五两一钱三分五厘二丝二忽二微一尘。
下田三百二十六顷九十九亩四分二厘二毫。每亩科秋粮官民米九合五勺五抄,该米三百一十二石二斗七升九合五勺。每石照前则例,共应征并加增北绢颜料银三百一两六钱三分五厘三毫六丝一忽七微四尘九渺。
原额地七千一百一十三顷二十二亩六分九厘二毫。每亩科夏税大麦二合五勺五抄六乍,该麦一千八百一十八石三升八合五勺,奉例折半,该麦九百九石一升九合二勺五抄。每石照前则例,共银八百七十八两三分五厘六丝二忽二微四尘八纤四渺。每亩科小麦七勺一抄五乍二圭,该小麦五百八石七斗四升一合七勺。每石照前则例,共折银四百九十一两四钱一厘八丝一忽六尘七纤三渺。每亩科夏税丝七丝五忽三微,该丝三斤五两五钱四分二厘三毫三丝。每亩科桑丝八丝四微,该丝三斤九两一钱六分五厘三毫三丝。
原额草山一千六百七十七顷九十七亩二分九厘八毫。每亩科大麦五勺,该麦八十三石八斗九升八合六勺,照例折半,该麦四十一石九斗四升九合三勺。每石照前则例,共折银四十两五钱一分九厘四毫四丝三忽八微四纤八渺。
原额塘一千六百四十六顷六十亩五分四厘六毫。每亩科秋粮官民米九合五勺五抄,该米一千五百七十二石五斗八合二勺。每石照前则例,共应征并加增北绢颜料银一千五百一十八两九钱八厘八毫八忽六微七尘一纤三渺。
以上共田地、山塘二万五千六十八顷八十四亩五分四厘,共秋粮米二万六千五百九十四石二斗一升二合七勺四抄六撮。内先年除豁州民王镇珊妄报米二石一斗五升八合四抄六撮并新增书院米一斗六升八合外,实共科米二万六千五百九十二石二斗二升二合七勺。内二斗以上起科官田等米二百十九石四斗五升六合六勺,一斗以上起科民米二万六千三百七十二石五斗九升八合一勺,并新增书院米一斗六升八合,奉例清丈,不分官民,一体编差。
额征银并加增银二万五千六百八十五两八钱一分九厘一忽七微四尘二纤二渺。
夏税大麦一千九百一石九斗三升七合一勺,每二石折一石,实该麦九百五十石九斗六升八合五勺五抄,该银九百一十八两五钱五分四厘五毫六忽五尘三纤三渺。
小麦五百八石七斗四升一合七勺,该银四百九十一两四钱一厘八丝一忽六尘七纤三渺。
税桑二丝共六斤一十四两七钱七厘六毫七丝。(原于税粮内带派)
加增九厘地亩饷,正摃银八千四百一十五两五钱七分九厘八毫八丝五忽。(前明万历四十六、七、八年加增,前项田地税粮应征银两,从前分别户、礼、工、光各项下完纳。夏秋本折绢丝、鹿只、鹅雁、药味等项种种各名色分款起解,详见司颁《赋役全书》。康熙年间奉文合款征收,分款支解,谓之“一条编”。)
原额人丁一万四千九百丁。自康熙四年起至乾隆十六年底,历来编审增益滋生人丁,并开除豁免人丁(逐年细款,详见本州节次编审册内,此不复赘),实在人丁一万五千七百八十丁,内永不加赋人丁一千三百一十五丁,实征丁银三千六百四十三两一钱二厘六毫。乾隆四年奉文,每粮银一两摊征丁银一钱一分八厘八毫八丝七忽零。以上人丁田地税粮丝并加增九厘地亩饷正摃,共银三万九千一百五十四两四钱六分二厘八毫七丝零。
原额田地、山塘二万五千六十八顷八十四亩五分四厘。自康熙十八年以前,成熟田地、山塘二万八百十六顷十九亩二分三厘六毫。自康熙十八年以后至乾隆二年底,陆续开垦田一千一百八顷七十亩七分七厘二毫,又开除乾隆七年郑家潭堤溃沙压田七十一顷八十四亩六分三厘零,现在成熟田地、山塘二万一千八百五十三顷五亩三分七厘六毫。实荒田地、山塘三千二百一十五顷七十九亩一分六厘三毫。
原额官民秋粮米并大小麦折实米共二万八千五十一石九斗三升二合八勺。自康熙十八年以前,成熟粮麦二万一千七百五十石三斗九升一合三勺。自康熙十八年以后至乾隆二年底,陆续垦粮一千一百九十一石五斗三升二合二勺,又开除乾隆七年郑家潭堤溃沙压田粮二百一十五石一斗七合八勺,现在成熟粮二万二千七百二十六石八斗一升五合七勺。内税麦一千三百三十八石八斗八升三合五勺,不征南漕二米,止派条饷,每石除驴脚三分六厘六毫。实荒粮五千三百二十五石一斗一升七合。前项成熟粮麦每石派征银一两五钱一分二厘二毫一丝,共派银三万四千三百六十七两七钱一分八厘。
除免驴脚银四十八两四钱一分八厘九毫,除免故夫一百九丁丁银二十六两六钱七分九厘一毫,除免弁垦丁银六两三钱二厘七毫,实该银三万四千二百八十六两三钱一分七厘三毫。
更名款项(即小江湖租饷)
原额田地共一百四十八顷一十一亩七分六厘,荒田六十九顷四十七亩二分,成熟田七十八顷六十四亩五分六厘,实征银一百四十五两二钱六分八厘六毫,又加增九厘饷,实征银三十九两二钱九分二厘六毫。二共银一百八十四两五钱六分一厘三毫。
门摊商税银一十五两一钱三分五厘,内除荒银五两五钱九分八厘六毫,实征银九两五钱三分六厘八毫。以上通共银三万四千四百八十两四钱一分五厘四毫。又赴粮宪请领随漕拨补重丁银二十四两二分七毫。符合本州解支款项,以上原志。
按原额人丁一万四千九百丁,额征丁银三千六百四十六两九钱五分七厘,内除豁免故夫及逃故人丁,实在人丁一万四千六百三丁。嗣是屡奉豁除,又有升垦派征不一。乾隆四年题准部覆,将各州县应征原额丁银各就本地情形,各归各项摊征,复将民粮摊征共丁银三千六百四十四两二钱二分五厘。以下依近年报销册开载。按原额田地山塘共二万五千六十八顷八十四亩五分四厘,共科粮麦二万八千五十一石九斗三升二合九勺五抄,额征银并加增银及原载役价共银二万七千一百一十六两一钱七分五厘。除荒芜沙压田地、山塘三千二百三顷七十三亩三分一厘,计除荒芜粮麦五千三百二十二石三升三合五勺,除无征银五千九十四两六钱六分。实成熟田地、山塘二万一千八百六十五顷一十一亩二分三厘,实成熟粮麦二万二千七百二十九石八斗九升九合四勺,实征银二万二千二十一两五钱六分七厘。
桑税二丝共六斤一十四两七钱八厘(原于税粮内带派),九厘地亩正摃银八千四百一十五两五钱八分,荒芜无征银一千九十三两四钱九分,实征银七千三百二十二两九分。
驴脚米折银九百六十二两四钱三分,荒芜沙压银一百八十九两八钱二分,实征银七百七十二两六钱二分八厘。
民粮带派额租银六十三两一钱七分四厘,荒芜沙压无征银一十四两六分二厘,实征银四十九两一钱一分二厘。
麂皮京摃银四钱一分三,优免充饷银四百七十七两五钱五分九厘,更名地亩银一百九十八两八钱四分八厘,荒芜银五十三两五钱七分九厘,实征银一百四十五两二钱六分九厘。
更名饷银五十三两七钱八分五厘,荒银一十四两四钱九分二厘,实征银三十九两二钱九分三厘。
门摊商税银一十五两一钱三分五厘,荒银五两五钱九分八厘,实征银九两五钱三分七厘。商税正额银八十七两三钱八分九厘。
以上共征银三万四千五百六十九两八分三厘。内除嘉庆十七年渍淹冲塌等田一百五十顷二十一亩七分三厘,科秋粮二百六十九石五斗二升五抄,豁免无征银四百四两三钱五分九厘。实征银三万四千一百六十四两七钱二分四厘。以符起运、存留驿站各款数目。
起运
额征正银一万三千四百九十三两七分七厘。
存留
额征正银二千二百三十八两九分四厘,内:
应解各款
裁缺俸工、灯夫等银二百九十四两四分七厘。乡饮时宪书银二十二两二钱六分一厘。科举银五十四两三分。举人长夫银一十二两三钱六分八厘。岁贡旗匾银八两一钱一分七厘。以上共解银三百九十两八钱二分三厘。
坐支各款
知州俸银二十九两三钱七分七厘(解司)。
文庙、山川祭祀等银七十五两五分,实征银五十八两二钱九分八厘,赴领银一十六两七钱五分二厘。
关帝三祭银三十五两七钱四分六厘,实征银三十五两四钱一分六厘,赴领银三钱三分。
厉坛三祭银一十二两二钱二分,实征银九两四钱三分三厘,赴领银二两七钱二分七厘。
铺司工食银四百八十二两二钱二分五厘。内:
咸丰八年,奉裁银三百五十七两四钱六分(解司),实支酌留捐马丁料津贴银一百二十四两七钱六分五厘。
乐乡关渡夫工食银九钱一分五厘,实征银七钱四厘,赴领银二钱一分一厘。
马快民壮工食银一百四十八两,实征银一百七两八钱二分,赴领银四十两一钱八分。
库丁工食银一十一两二钱四分九厘,实征银八两九钱二分四厘,赴领银二两三钱二分五厘。
官媒工食银三十两,实征银二十三两六钱六厘,赴领银六两三钱九分四厘。
捕役工食银三十两,实征银二十三两一钱九分三厘,赴领银六两八钱七厘。
夫头工食银二十四两,实征银一十八两五钱五分四厘,赴领银五两四钱四分六厘。
刑皂茶库子工食银三十四两,实征银二十六两二钱一厘,赴领银七两七钱九分九厘。
斗级门子工食银三十六两,实征银二十七两七钱五厘,赴领银八两二钱九分五厘。
轿锣夫工食银五十六两四钱,实征银四十三两四钱五分五厘,赴领银一十二两九钱四分五厘。
禁卒工食银五十三两,实征银四十两八钱五厘,赴领银一十二两一钱九分五厘。
吹炮手工食银四十五两六钱,实征银三十五两二钱五分三厘,赴领银一十两三钱四分七厘。
监宿民壮工食银二十两,实征银一十五两四钱六分二厘,赴领银四两五钱三分八厘。
门军工食银一十八两,实征银一十三两九钱一分六厘,赴领银四两八分四厘。
仵作工食银一十二两,实征银九两二钱七分七厘,赴领银二两七钱二分三厘。
提刑吏工食银五两,实征银三两八钱六分六厘,赴领银一两一钱三分四厘。
军牢工食银二十五两,实征银一十九两三钱二分八厘,赴领银五两六钱七分二厘。
孤贫口粮银一十二两六钱,实征银八两一钱一分七厘,赴领银四两四钱八分三厘。
学正、训导二员俸银八十两(二官各半分支),实征银二十六两七钱九分一厘,赴领银四十八两四钱八分,由州摊捐银四两七钱二分九厘。
斋夫工食银三十六两(二官各半分支),实征银二十七两七钱五厘,赴领银八两二钱九分五厘。
门斗工食银二十一两六钱,实征银一十六两六钱二分三厘,赴领银四两九钱七分七厘。
廪膳共银九十二两,奉文填串抵给。
州同俸银五十两九钱九分八厘(解司)。
门皂民壮工食银八十两,实征银五十八两五钱七分一厘,赴领银二十一两四钱二分九厘。
吏目俸银二十六两七钱九分一厘(解司)。
门皂工食银三十六两,实征银二十七两七钱五厘,赴领银八两二钱九分五厘。
建阳巡检俸银二十六两七钱九分一厘(解司)。
门皂民壮工食银三十八两,实征银二十七两七钱八分八厘,赴领银一十两二钱一分二厘。
石桥巡检俸银二十六两七钱九分一厘(解司)。
门皂民壮工食银三十八两,实征银二十七两七钱八分八厘,赴领银一十两二钱一分二厘。
安陆府门子工食银一十二两,实征银九两二钱三分五厘,赴领银二两七钱六分五厘。
安陆府经历门皂工食银三十两,实征银二十三两八分七厘,赴领银六两九钱一分三厘。
安陆府学斋膳夫工食银二十七两三钱三分三厘,实征银二十一两八钱三厘,赴领银五两五钱三分。
安戎府步快工食银四十八两,实征银三十六两九钱四分,赴领银一十一两六分。
潜江县高家司俸银二十六两七钱九分一厘(解司)。
皂隶弓兵工食银四十八两五钱六分七厘,实征银三十五两八钱三分五厘,赴领银一十二两七钱三分三厘。
京山县宋河司俸银二十六两七钱九分一厘(解司)。
皂隶弓兵工食银四十八两五钱六分七厘,实征银三十五两八钱三分五厘,赴领银一十二两七钱三分二厘。
汉阳县仁义司俸银二十六两七钱九分一厘(解司)。
门皂工食银三十两,实征银二十三两八分七厘,赴领银六两九钱一分三厘。
房县九道梁司俸银一十两二钱(解司)。
门皂工食银三十两,实征银二十三两八分七厘,赴领银六两九钱一分三厘。
钟祥县丽阳司俸银二十六两七钱九分一厘(解司)。
皂隶弓兵工食银四十六两五钱六分七厘,实征银三十五两八钱三分七厘,赴领银一十两七钱三分。
当阳县河溶司弓兵工食银一十两一钱六分七厘,实征银七两八钱三分四厘,赴领银二两三钱四分三厘。
以上共支银一千八百四十七两二钱七分一厘,内解官俸银二百七十八两一钱一分二厘。奉裁铺司工食银三百五十七两四钱六分,实支银一千二百一十一两六钱九分九厘,又赴司请领银共三百四十五两九钱一分七厘(此司中另款拨补荒缺,由州先发),又由州摊捐州学荒缺银四两七钱二分九厘,合上坐支各项共银二千一百九十七两九钱一分七厘。
附载:
文昌三祭银三十五两七钱四分五厘(赴司请领)。
昭忠二祭银八两(赴司请领)。
常雩一祭银五两(赴司请领)。
先农坛祭祀银五两(乾隆五年奉文将籍田存谷变价动用,如有不敷仍于司库存公银内凑给)。
以上四款不在坐支项下。
驿站
额征正银一万五千九百二十六两二钱七分一厘,内:
坐支夫马各款
荆山、建阳、石桥三驿额设马二百二十四匹,草料银四千三十二两。
排夫一百八十名,工食银一千三百一十七两六钱。
马夫一百一十二名,工食银八百六两四钱。
药饵银二百二十四两。
倒马六十匹,例价一十四两,共银九百三十八两。
兽医六名,工食银四十三两二钱。
支应银三百八十六两六钱三分九厘。
以上共支银七千七百四十七两八钱三分六厘。(奉文扣除小建遇闰加增,内兽医支应二款银两,不扣建不加闰)
应解银八千一百七十八两四钱三分五厘。
随漕
额增银一千八百一两八钱九分二厘,内除雍正七、八两年升垦抵算汉阳等县重丁银二十四两二分一厘,又除嘉庆十七年渍淹豁免银二十两九钱九分九厘。实征银一千七百五十六两八钱七分二厘。(征解粮库)
驴脚
额征银七百五十两四钱一分。(征解粮库)
前项额征民赋地丁正杂共银三万四千一百六十四两七钱二分四厘。内:
随征加一一耗银三千四百七十两六分一厘,内由州坐支州同养廉银八十两,吏目养廉银六十两,建阳巡检养廉银六十两,石桥巡检养廉银六十两。
应解银三千二百一十两六分一厘。
丁粮外派杂项税课(铺户自办,不派民粮)
牙帖税银一百二两。(同治五年解册,自咸丰七年奉到新章,陆续领帖,由牙厘总局造册,移州征解)
当铺税银,每家五两,现存三家,共银十五两。
田房税银一十两三钱六分。(盈余银两尽征尽解,无定额)
牛驴税银一两一钱六分。(尽征尽解,原无定额)
额销盐引三千二百二十引,每引改子盐四十一包六分九厘六毫,每引纳税二分,商人交纳解司拨用,每年行销原无定额。
按,此项自咸丰壬子被兵以后,淮盐阻隔,暂行川盐。奉文每大包三百斤,水路每斤抽钱四文,陆路每斤抽钱二文,每年应解课钱三千六百串。
南漕二米
前项成熟粮麦二万二千七百二十九石八斗九升九合四勺。(内麦不征南漕二米)
实征南漕二米共一万五千三百二十七石三斗九升。
原额兑军漕银本色正米七千四十五石六斗,又四耗米二千八百一十八石二斗四升,共正耗米九千八百六十三石八斗四升,内除荒米一千八百五十石二斗一升八合六勺,又除沙压米七十九石七斗八升九合九勺,又除嘉庆十七年渍淹豁免米九十九石九斗六升六合五勺,实征米七千八百三十三石八斗六升五合。康熙十一年,奉文每正米一石随征赠贴米二斗,该赠贴二耗米一千四百九石一斗二升,内除荒米二百六十四石三斗一升六合九勺,又除沙压米一十一石三斗九升八合六勺,又除嘉庆十七年渍淹豁免米一十四石二斗八升九勺,实征米一千一百一十九石一斗二升三合六勺。
总共实征正四二耗米八千九百五十二石九斗八升八合六勺。于乾隆四十二年奉文酌定每米一石征银一两三钱,共征银一万一千六百三十八两八钱八分五厘。(每年批解粮库)
额征南正米六千三百七十四石四斗七合七勺,每石按一两五钱折价,共征银九千五百六十一两七钱一分五厘。(批解粮库)
右漕南米额及折价银均依近年报销册卷实数载入,于咸丰七年奉抚宪胡减定章程,每米一石征钱四千八百文,其水脚耗米一并在内。所有由单、串票、样米差费等类悉行革除,至派解银数仍旧每石照前(北漕一两三钱,南漕一两五钱)折银,立为定章。
当阳县
土田成熟田地、塘山六千二百一顷四亩六分,征银五千五百三十二两四钱五分六厘,丁银在内。更名地亩田地一十一顷九十七亩,征租饷银四十四两五钱四分一厘(见旧志)。现在实征银五千二百九十六两九钱一分八厘。
起运征银二千一百一十八两二钱四分五厘。
存留征银一千二十两三钱二厘。内解裁缺俸工、灯夫等银及乡饮宪书各款银二百二十九两三分六厘,共俸工、祭祀、役食、廪粮等项坐支银七百九十一两二钱六分六厘。
驿站征银一千九百八十两五钱二厘。
随漕征银一百七十七两八钱六分九厘。
以上四项共银五千二百九十六两九钱一分八厘。
漕米实征正四二耗米八百九十石四升八合三勺。乾隆四十一年奉文酌定每米一石征银一两四钱五分,共征银一千二百九十两五钱七分,又于咸丰七年奉抚宪胡减定新章,每米一石征钱四千四百文,其派解银数仍旧每石折银一两四钱五分。(批解粮库) 
杂税、田房税银,尽征尽解。牛驴税银,尽征尽解。典当税银每家五两,现存四家,共银二十两。牙帖税银三十一两五分。(同治四年解册)
远安县
土田原额田地、塘山共二千七百七十顷八十五亩七分二厘,额征银二千六百二十五两六钱五分七厘,随征耗羡银二百八十八两八钱二分四厘,共正耗银二千九百一十四两四钱八分一厘,内支典史养廉银五十六两四钱。
应解起运驿站浅船正耗共银一千七百六十七两七钱五厘。
存留银一千九十两三钱七分六厘,内解俸工、乡饮宪书等银三百三十一两九钱二分九厘,其祭祀及儒学俸斋、廪粮、役食等项共坐支银七百五十八两四钱四分七厘。
杂税、牙帖税银二两六钱、牛驴税银三两九分、屯饷正耗银七两七钱一分二厘、田房正额税一两三钱,盈余银三十两三分。
请领知县廉银八百两、教官加品俸银四十八两四钱八分。
豁除郑家潭沙压田粮题案(节录)
湖北巡抚臣晏斯盛题为堤溃冲洗等事。乾隆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准户部咨开湖广司案,呈户科抄出。该臣等会议,得湖北巡抚晏等会题荆门州郑家潭大堤乾隆七年被水冲压李济龙等田亩一案。兹据署布政司安图会同粮储道陈琦详称,据汉阳府知府陈文言亲诣彼地,会同安陆府知府塞克图并带同该州知州舒成龙逐一履勘,实系大堤溃决,水深沙压难以垦复,并将沙压田亩逐一勘丈,与该州原报数目相符,所有实在冲洗沙压民赋额内上则田七十一顷八十四亩六分零。照则例科算,该粮二百一十五石一斗七合零,应该条饷等项银三百一十九两七钱三厘零,南漕正耗并赠贴米一百五十六石六升零,实因无地可耕,应照原题自乾隆八年为始,准予豁除以苏民累。等情,前来。臣覆查无异,除册结送部外,臣谨会同署湖广总督臣鄂弥达合疏具题。等因,具题前来。查湖北荆门州乾隆七年夏被水灾,该州郑家潭大堤溃决冲压田七十一顷八十四亩六分零,该粮二百一十五石一斗七合零,该条饷等银三百一十九两七钱三厘零,南漕正耗等项米一百五十六石六升零。先于乾隆九年九月内准该抚晏以委员勘明,实系田去粮存,题请自乾隆八年为始准予豁除。等因。户部以该州郑家潭大堤既经被水溃决,其冲压田亩果难垦复,自应即行勘明确实,题请豁除,何以迟至二年之后,据民呈控始行请豁,其中恐系愚民妄揑,希图隐漏粮课。且印结亦未送部,不便遽议行令,另委别属贤员再行确勘,如果冲压属实,即行取具印甘各结,造册具题请豁。等因,在案。今该抚晏既经另行委员勘明前项水冲沙压田亩,系属确实,并无虚揑情弊。前因被水之后,民多出外谋生,引丈无人,以致迟延,亦非愚民妄控。造册取结题请豁除所有应征条饷等项银三百一十九两七钱零,南漕正耗并赠贴米一百五十六石六升零,应准其自乾隆八年为始,照数豁除。仍令该抚晏将前项豁除银米各数出示晓谕,务使灾民均沾实惠。倘有不肖官员私行征收情弊,即行指名题参可也。等因。乾隆十年七月二十三日题,本月二十六日奉旨,依议,钦此。
革册书(即里书)并首补缺额银米案
附《赋役》后
查得荆门额载成熟粮麦二万二千九百四十一石零,向来分为望、长、羔、诸、阳、东、马、却、藻、平、坊、青八邨,而八邨又分五十九图,每图复分十甲,每甲粮册一本,名为一块,共计五百九十块。荆门册书有一人而管一块者,有一人而管数块者,传为世业。间或顶售,则按册载花户之多寡、地方之肥瘠,以定价之低昂。每册一块顶银二三十两以至四五十两不等。其中不法册书每于推收过割,恣意舞弊。初则增减粮额,既则改换头面。有图便己私,将本户分派者,有狥情受贿,代人飞诡者,有将亲密之户打灭,包收入己,揑造诡名,空立花柱指为虚户者。日积月累,以致额征成熟粮麦竟绌一百六十六石有零。期间虽有小民卖产贪价减赋,田去粮存,久而逃亡故绝,无从追征之项,而册书诡立十居六七。历任州牧依然每岁全完,无民欠之累者,盖缘八邨设头役八名,征比无完,责之头役,头役责之册书,册书即公同赔垫,沿以为例。又有青四一图距城二百余里,额征条银五百七十三两零,南漕米二百七十六石零,每年自开征以至奏销之日,完纳不及十之一二。摘挐追比,即于附近之潜邑避匿。所欠银米亦系册书公垫,然后执串索利折算。积习相仍,而花户益致岁岁抗欠,册书亦岁岁赔垫,因而居奇肆索。通州条饷则预行包收,南漕则重价私折。复又勒索册费,每粮一石索取规银五六钱、七八钱、两余不等。征收南漕之时,各书潜住沙仓左右,设立纸票,开列花户、米数,名曰卡票,勾通经管南漕仓书,惟凭卡票收米。花户无票,米莫能交,动至守候苦累,不得不惟命是从。经征之官皆以虚粮无着,利其赔垫全完,无碍考成,置之不问,管粮册书藉有虚粮公抬,视其固然。幸蒙各宪洞烛弊害,严饬追册革逐,勒石永禁。并蒙各宪谆谆叠谕,务尽根株。其惠爱黎元,亦已至优至渥。成龙谬司民牧,敢不实力办理?奉檄之日,即将旧有册书一槪追缴,册档革逐归农,另于六房之中佥点殷实谙练书办,经理粮册,设局查造。并于开征之先,遵例刊刷易知由单,开明里甲、户名及条编正银、南漕米数、在于仓所,散给各户,使知应纳正供。既可遵完本年粮米,复可存为下年输额。遇有买卖推收,另行换给。向日所用卡票及一切飞诡刁难诸弊,无自而生,阖州士民莫不群沾宪泽。不惟淳良花户踊跃输将,即素称抗玩之区亦劝勉恐后。即如青四一图银米,曾将实征印册关送潜邑,就近代征,移州汇解,使在荆、在潜俱难逃匿。而孰知一奉革除册书,顿易旧观。成龙前于开征之日,委令新城司巡检胡兆昌,住宿该图公所,宣布各宪教养至意,令其就近交纳。未经一月,而各户银米同时并交,俱九分以上,其余零碎小户亦于奏前全完。从知昔日之逋欠,皆由册书抑勒横征,既供私索,无力再完正赋,职此故耳。至虚粮一项,溯流穷源,自应均于册书是问。但年远人亡,昔年底册丝毫无存,严讯现今革除之役,委皆展转,按项莫可究诘。叠据绅士耆庶公呈,以册书既革,大害已除,情愿按粮均摊,或每粮一斗捐钱三五文,以补额数。荷蒙督宪鄂、抚宪晏训饬,按粮均摊,既恐苦乐不一,逐年敛收,且乖政体。谕令一面于已革册书内着落搜求,一面出示劝谕士民,凡现今粮不符田者,悉令自首,免其从前欺隐之罪,务期尽善。成龙因查州属原额粮麦二万八千五十一石零,内实征成熟粮麦二万二千九百四十一石零,荒缺粮麦五千一百有奇,盖因明末兵燹频仍,黎庶逃亡,田地荒芜。迨我朝定鼎,招徕抚绥,除荒征熟,陆续升垦,尚遗如许荒缺。今承平百余年,地无不辟,荒田尽熟,所有荒粮自系民间隐匿。夫任土作贡,小民常经,以久经额载征输之熟粮,岂容虚悬无着?况此项虚粮,或由册书飞诡,或系田去粮存。究之,仍有原田现为民间耕种,非若水冲沙压无田者可比。随刊示遍贴,开导愚蒙,旋据革书中之有田产与各图花户,次第首报,而虚粮计日补足。凡此莫非各宪仁政感孚,有以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也。所有诡名虚户以及首粮花户,一并分晰造册,详赍备案。惟是荆门民赋共有五十九图,花户零碎,春银秋米,册籍繁多。其佥管经承,应请酌用九名推收过割。原奉通饬逓年轮换,第册书飞洒之弊积重难返,所佥经承多方搜索,始得就绪。遽令逓年轮换,诚恐册内间有舛错,接手之人不谙头绪,转致棘手。请俟五年编审大造后,再行点佥更换。其推收过割一应册籍,遵照抚宪檄饬,贮于大堂近侧科房,大书“推收房”三字,责令佥点之经承主守,听民查考,不许掯勒需索,仍入交代报查,则飞洒包侵等弊,从此彻底澄清。而阖州士民顶戴宪仁,直与江汉同其永广矣。(勒石南关福善庵前亭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4035837号-1

GMT+8, 2024-5-15 22:27 , Processed in 0.07646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