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李勋明

李勋明谈荆门城市发展文选

[复制链接]

977

主题

1830

帖子

79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文化中兴任重道远(闲话荆门城市发展63评)
                                  李勋明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品牌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城市;一个有文化品牌却不懂得珍惜的城市,也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城市!只有让历史文化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服务,产生经济效益,才是硬道理。
   二十多年来,我市在文化发展上推出了荆楚文化、道家文化、三国文化、农耕文化、屈家岭文化,书院文化、民俗文化、象山文化、荆襄古道文化、绿林文化、长寿文化、孝文化等口号。在城市发展定位上推出了“荆楚门户,休闲之都--荆门”、“湖北最休闲的城市”、把扬竹河流域建成“荆门城市后花园”、“把喜民园建成4A级景区”、“工业强市、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生态宜居城市”、“体育运动休闲城市”、“中国农谷,产业之谷、文化之谷、科技之谷、休闲之谷”、“江汉区域中心城市”,“农耕文化摇篮、道家思想源头、健康养生福地、通用航空新城”等等,基本都停留在规划中,口号上!主原因有四:  
一、对本土文化缺乏认知
   中国很多著名古迹和历史人物,都是后世不断升华造出来的,如关公乃一败将,被后人不断演绎,造成了神,庙宇遍天下。其实,荆门、钟祥、沙洋、京山、屈家岭、东宝、掇刀、漳河这些行政地名就是文旅品牌,只要适度挖掘,就能演绎成文旅精典。
   如荆门:可择地规划荆楚之门、荆山之门、荆门关、荆楚门户等人文建筑景观,再融入文化内涵就会成为永久性文旅卖点。
   如钟祥:古城三面环水,乃千年人文荟萃之地,最大的文化遗产是阳春白雪,千古绝唱。其白雪楼的历史人文厚重感不亚于黄鹤楼。君不见,黄鹤楼乃崔的一首诗而名,而白雪楼比黄鹤楼有更多的历史故事,倘若重建白雪楼、孟亭风景区,钟祥历史视觉会再向前推进两千年。也许有人会说白雪楼和孟亭原址已经破坏,不宜重建,那现在的黄鹤楼和滕王阁也并非是建在原址上的呀?另外,目前在江汉地区的古镇中,唯有石牌镇还遗有一块近半平方公里的老街区,弥足珍贵,若开发利用之,则长发其祥。如京山,屈家岭,沙洋,东宝,掇刀,漳河……略(遇有缘者言)。
二、谈匠多,搞匠少
   全国很多地区为了造文化,不惜把“无”说“有”,甚至连潘金莲都被拉来做文化造势。然而,荆门的文化品牌立不起来,主要原因就是谈匠多,搞匠少!谈匠们不闭嘴,荆门文旅就很难良性发展。有些谈匠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往往把“有”说“无”,专挑本土历史文化的刺,找史料的茬,寻史书的错,贬低本土历史文化。也有学者缺乏专业知识,或专业不深,说外行话,谏外行言,出抄袭书,甚至误导政府决策,使一些本土历史文化精典得不到正确升华利用。如关于道家始祖老莱子,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说“或曰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老莱子是名苻其实的道家始祖,而我们抹捡芝麻丢西瓜,只推他的“孝”(孝是汉朝刘向加给他的),不言他的“道”。在文旅上完全可以把老莱子和老子说成一个人,有学者却喋喋不休的把他说成是两个人。老莱子,荆门拿出去打得响的一张名片,荆门人用不好!正确的历史观应该是,只要能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经济服务的典故,都应该挖掘利用,而且还要敢于再造。君不见,荆门三台八景基本都是舒成龙任荆门知州期间所造,成为文化遗产。
   把“有”说“无”,也使一些本土优秀历史文旅遗产失去了修复机遇。如东堡山的青龙观、普惠洞、东山寺(宝塔南坡底)、东山书院、千佛洞、玉皇阁等历史遗迹因房产侵占或因生态红线限制,不可能再现。
   把“有”说“无”,还犯了一些低级错误,如把周培公父母墓地两座牌坊和数十件地面石像碑刻埋入地下保护。这在封建社会都是少有的事,而发生在歌舞升平的当今盛世,令人遗憾!今天掇刀不见掇刀(关王庙掇刀现藏博物馆),东宝塔不在东宝行政区,也令人尴尬!
   把“有”说“无”,也使花大代价换来的“中国农谷”没有造出看点。竖立“中国农谷”品牌,首先应该依托屈家岭文化,打造全国唯一穿越五千年农耕文化时空的看点卖点,先引人气,后造房产,方可大兴!屈家岭文化“中国农谷”这张拿出去打得响的品牌,我们用不好!
   把“有”说“无”者,也时时在高谈《郭店楚简》珍贵,但是又拿不出一个把《郭店楚简》升华成看点卖点的举措。我们把战国楚墓左冢出土棋局升华成楚棋园文旅精典,却又热言冷语,欲扼杀之而后快,如斯者多,中兴荆门文化何其难矣!
   把“有”说“无”,也导致象山文化错误定位。象山本名“蒙山”,汉名半月,隋曰娥眉,后为象山,象山文化应代表象山所有自然人文遗存,儒、释、道三教等。2018年修象山,独树陆公,去佛、去道、去舒公,改“盆景园”为“陆九渊纪念馆”(使人联想水浒传中宋江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厅),又独竖陆公雕像于入口大门神道上,倘若象山先生在天有灵,看到大门神道上独竖他老先生的雕像,必然羞愧难当!因为他知道自己和唐安寺佛祖、老莱山庄的老莱子不能平起平坐。古代寺庙少有把庙主分身为内外都供奉的,陆九渊和老莱子本来就有专祠可坐,却把他们分身一个在外站岗,这是对两位先哲的大不敬!应该尽快让陆九渊和道家始祖老莱子入坐自己的专祠,享受香火祭拜,吸引人气,以祠养祠。
  正确的升华象山人文,应该是“五坊五轴线”:一是“龙泉公园”坊东西轴线;二是“百世大儒”坊陆夫子祠东西轴线;三是“道家始祖”坊老莱子山庄东西轴线;四是象山北入口“蒙山”坊轴线;五是象山南入口“象山”坊轴线。
三、缺乏重视文化的决策者。
  历史证明,杰出的人才可以造福一方。荆门历史上一百多位州官,凡政绩和古迹一起抓的官员都留名青史,受到后人敬仰。如清初舒成龙治州大兴文化,使荆门迎来自陆九渊筑城后的笫一次中兴,升为省直隶州。直到今天,荆门民间都还有许多关于“舒太”的传说。如朱同炳、缪合林任内修龙泉公园、盆景园、老莱山庄、岚光阁、象山十亭、陆夫子祠,疏浚文明湖,修白云楼、民主街、博物馆、奎星阁等,特别是用炸药炸坑填土植树造林,绿化象山,让昔日怪石裸露的象山变成松柏苍苍之山。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象山景点基本都是在朱同炳、缪合林主政任内完成的。他们的建树,让城市文化品位和建设上了一步新台阶,使荆门迎来第二次中兴,升为省直辖市。
四、缺乏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本土文化守望者。
  研究本土文化的学者面临断代。例如研究《郭店楚简》的外地学者比我们本地多;如周培公是二月河编写《康熙大帝》后才引起我们关注;中国第一县权县被河南信阳息县作为品牌造势,我们却无动于衷。沙洋县五里镇战国楚墓左冢出土棋局图案文字价值连城,神秘莫测,吸引了全国几十位专家在研究,发表有数十篇专著论述,而我们本土几乎无人知晓。如果说郭店楚简为中华第一书,那么左冢楚墓棋局则为华夏第一棋!
   本土宗族文化、民居文化、姓氏文化、博物馆馆藏文化等都有待进行抢救性搜集整理,深度挖掘,愿为之无私付出抢救者有几!
   守望本土文化,匹夫有责。十几年来,本人为了抢救本土传统古建民居文化,对大荆门境内,包括南漳、当阳、远安等周边县市的有建筑价值,有文化内涵的古建民居均进行了勘测搜集,并把《荆门直隶州志》中的人文建筑图说也进行了重新设计,收入《江汉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如有欲维修构建古屋、古祠庙的功德者,本人愿无偿提供施工图纸。
   大德大智谋大业,小贾小吏逐小利。荆门文化复兴,文旅要上新台阶,还任重道远!最后用旧作《游荆门虎牙关荆襄古道感怀》诗作为本文结尾,与同仁共勉:
         荆门形胜冠江汉,虎牙磅礴锁重峦。
驿路千秋留圣迹,谁兴隘地复雄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30

帖子

79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明朝以来行政地域变迁一览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1391年),始编州户五十九里(古代25户至110户为一里),十二个村。明嘉靖皇帝称帝后,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将今汉水西岸石牌、冷水一带割荆门望乡村3个里、马仙村7个隶属钟祥县。共划给钟祥县1100户。
  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将荆门丽阳司(今乐乡关至丽阳驿胡集一带)划属钟祥县。
     1936年4月,湖北省政府为解决荆门、钟祥、当阳、远安、南漳五县边界飞地纠纷,将钟祥县的清丽乡(栗溪)划归远安;阳舒乡(永盛集)划归荆门。并在犬牙交错的地域设栗溪区署,置永清、文盛、公平、永定4乡,32保,2963户,20329人,归属远安县。同时将荆门县的张家集,段家集、桐树铺一线,从人行路以东划归钟祥县。1937年立县界标,荆门县长乐店两个保划归钟祥县。1947年,调整各县飞地,荆门县划归钟祥县田11977亩9分6厘;钟祥县分别划归荆门县、远安县田共54561亩5分。
    1949年下半年,荆门县刘猴、董家两个乡划归宜城县。
    1950年2月,第三区临漳乡,划归远安县第五区。荆门县第五区毗邻江陵县王家场的两个村与江陵县毗邻荆门县第五区的一个村(郑家场一带)互换。5月,远安县属栗溪区署划归荆门县。同年冬,栗溪区盘龙、临漳、小秦、西秦四个村划回远安县。
    1951年5月,钟祥县石牌区陈集、斗笠、麻城3个乡与冷水区牌楼、革集、黄集3个乡划归荆门县。
    1955年11月,钟祥县石牌区火山乡改属荆门县。
    1956年调整县界,荆门县古存、凤蛟、八里、新场、积玉、荆河6个乡,改属潜江县。
    1959年,江陵县白林、五星、紫金3个生产大队划归国营十里铺农场(1962年10月农场撤销,复归江陵县);同年,江陵县将台人民公社的金牛、彭场、纪山、砖桥、岳山、傅场6个生大队划归荆门县拾回桥人民公社。
    1960年4月,当阳县观音公社雄峰、新峰、三化、前峰、观峰、高峰6个生产大队划入荆门县。
    1961年3月,钟祥县属邓家湖内一个生产队,划归荆门县。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门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荆门市,荆门市为湖北省直辖市。
   1985年6月,荆门市设立东宝、沙洋两个县级区。
    1993年1月8日,成立掇刀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6年12月20日,划京山县归荆门市管辖,划钟祥市归荆门市代管。
    1999年2月26日,撤沙洋区设县。
    2000年11月中旬,成立荆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1年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荆门市掇刀区”。
    2001年11月,五三农场更名为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
    2011年12月7日,漳河新区揭牌。
   荆门人口由建市时92.7万上升近300万,国土面积由4412平方公里增加1.24万平方公里。
                                                            
                             (根据荆门直隶州志及相关资料整理)
            
荆门明清时期书院简介
   龙泉书院:龙泉书院为州牧舒成龙梦得龙泉后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854年)。初布局仅一处,基阔九丈,长二十四丈。主建筑从西至东共有三个建筑群,每群由南至北分为三重,门楼三间向南,上书“龙泉书院”;穿过拱桥为德育堂、东西各建书斋四楹,取名“敬业”、“乐群”,后面为尺木楼。第二建筑群前排为“荆园”;中间有方塘,塘台筑建洗心堂;后排是方塘书屋。第三建筑群前排为人造山,上建“听泉亭”;中间对衬的两排建筑物,取名“春华”、“秋实”两馆;其后是东山草堂。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在荆园基础上建平房,光绪三十年龙泉书院改荆门州简易学堂,翌年将平房改为教学楼,知州凌兆雄题“文明楼”匾额于其上。后我国废除科举制,龙泉书院于光绪三十二年(公1906年)改名为龙泉中学。
内方书院:在马良镇内方山云雾观侧,后汉马良读书地,名为"马良"。清朝乾隆甲戍年(1753年)舒成龙在荆门州西郊建龙泉书院后,马良各方绅士联名请求在马良建书院。舒带头“倡捐百金”,马良各方绅士捐二百金,择木购瓦,在市井聘请工匠,不到三月而工程完工。堂庑、厨舍计十四楹,颜曰‘内方书院,院外坡下筑一亭,历十二级而上,中开四扇圆窗,便于登高远眺四方美景,名“白眉亭”,取纪念马良之意也。亭后有桥,桥下有墨池数丈许。
      内方书院“掌院事”张增健(荆门州人)曾撰写文赞其美景。“余末到车时,或马上回望或舟中遥指,缥缈如在天半;今乃置身,俯仰山河,落于云生状下,遂到人间波湧案头,还飞低上,数十年尘土洒然尽销。盖不待玉川茶罢,始忽忽作游仙想也。且当风停雨霁,独立苍茫,或望充云,指我亲舍,孝养之情,不能己己。昔人所谓兹翻百忧者,疑于是乎。”
      书院大堂正面挂有“逊敏”院训,此为河北任丘李峰山所书,实为州牧舒成龙所题。据张增健掌握管院事时所记,当时四方来书院“张诵”者有二十三人,厨房炊工2人,早晚会餐,敲小钟开饭,到夜晚燃灯十五盏夜读,三更燃灯,歌声四起,传向远方。
      同治十一年(1871年)战乱频乃,书院荒芜,荆榛满地。同治庚午王庭桢赴荆上任知州后,以兴学为务,到马良察看书院遗址,发现书院建在半山腰,生童应课不便,决议将书院迁马良街上财神庙旁重建。据王庭桢《移建内方书院》记。同治十一年五月移建工程开工,周大桐、周庆龙任工程总监,经过八个月筹建完工。马良监生王运坤捐田60亩,文生周运昌、监生王臣堃各捐田10亩,刘光勋捐田4亩,岁租可百余缗。又捐三百缗存质库取其息,合作生童膏
     各方名士上官兆祖、魏习藜等23人共捐款四佰伍拾贰串柒佰柒拾贰文,主要用于搬迁费用。
     民国五年(1916年)该院改办荆门县立乙种实业学堂。1925年改名荆门县立马良蚕桑职业学校,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后停办。1935年在内方书院办荆门县第十区区立小学,据马良街上周远祥老人回忆,他1929年出生,6岁时就在这所小学读书,他见到的内方书院是屋宇昂轩,金碧辉煌、琉璃瓦盖顶,厅柱油漆,应属高等学校之规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学校停办,日本人过襄河(汉江)后,内方书院被日本人拆去做了防御工事。
     内方书院遗址现仅存一块周氏公义田碑,同治五年立。
    汉上书院:始建于宋朝。舒成龙牧荆,久欲于汉上建书院,招集附近沙洋诸生童,肄业其中,岁乙丑,始成此志。卜佳地关庙后,先加广堤基四五丈,以固其基。然后为北楼三楹,颜曰"观澜".附耳房二,东西各厢三楹,楼前为仪门。再外为大门,向东颜曰名"汉上书院"。西偏为射圃,临深潭构亭曰"乐循"。院前建有关帝殿.禹殿,佛庐,山门经楼。.复奎星楼于城南,经振文峰,计费千五百金,而堤院各工乃成。于是延明师,选俊秀,雒诵之声徹诸汉上。英才日出,前徽可继矣,.他日诸宪舟行时,一憩此训迪之下,诸生更可藕闻高论也。又,荆朱公震,为宋理学名臣,人称汉上先生,且与陆,胡二公共祠祀之.是又李,黄,诸贤,心切景行者.诸生勉乎哉!
  象山书院:在州城西门外,象山东麓,蒙泉南侧。兴建年代无可考。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知州薛继岩筹资重修,后被毁。
   龙蟠书院:在建阳巡检署东,清同治五年(1865年)建,计屋十七楹,堂庑庖舍俱全。州人陈洪声捐资供生员膏火。同治九年,知州王庭桢捐俸扩建三楹为讲堂。后毁。
   凤冈书院: 在建阳东宁家山西北,清同治五年(1865年)知州王庭桢建,耗资一千余缗。同治九年(1869年),王庭桢又凊厘得田六十石零七斗为义学田,招佃领种,收租稞以充学费,聘宿儒设经、蒙两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乡立初级小学。后毁。
   长林书院:长林书院在后港镇,清同治九年(1869年),知州王庭桢率州人胡粹然,张源等建。因后港古长林县治,故名。书院座落在后港聚仙桥左侧二百米处,即后港镇粮管所仓库所在地。建有讲堂二重六楹,左古有厦,前大门三楹,后三楹为斋舍,耗资五千四百缗。民国初,改办成后港小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
   白阳书院: 在今拾回桥粮油管理所处。清同治十年(1870年),知州王庭桢率乡绅购民房改建而成。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
     鹤川书院:为晩清时期武汉、咸宁来后港经商旳富商捐资兴建。座落在后港关帝庙正北百米处,今荆门市后港中学所在地,毁于民国。


荆门地区部分道观寺庙祠堂录
   荆门寺庙建筑均为四合院布局,以正殿为中心,前后二殿相烘托 ,左右有配殿,多数是一正两厢。钟楼平衡列于两边,左右配置均齐。寺庙外观注重色彩和美术装饰。屋顶琉璃瓦、流丹溢翠,梁柱墙壁涂深蓝丹赤之色,花墙门窗、非雕即画,藻井彩绘、雕梁粉壁。
    隋文帝时,智凯和尚在东宝山建东宝塔,唐灵济禅师创建荆门仙居寺。五代十国建海慧寺。宋代荆门兴建了一些寺庙。但为数不多,明代和清代新建和维修了许多寺庙。清同治年间,荆门全境共有寺庙159座、庵26座。清末,荆门一些寺庙逐渐毁坏。民国初年,兴少毁多,到80年代,只有洪山寺、观音庵较为完整,纪山寺只剩两栋破烂不堪的空房。
   〔普惠寺〕在州东五里大慈山。康熙二十三年,御塘唐凯建公耽风雅,究内典。时征吴逆军兴,公奉使驻荆门,与福善僧懒庵善,相与探幽选胜,寻壑经丘。至东南大慈山,见其地峰峦秀异,景趣幽佳,遂建佛剎,且置斋田以栖懒庵。佛庐三层,层累弥高,半岭则为普惠洞,洞设大士像,石磴纡折。每当仲春佛诞,奔走瞻拜者遍邻壤,祷无不应。其地三山环抱,一水潆回。前架石梁,右构琴亭,杂药纷披,丛篁密荫,有秋风先到、午日不知之乐。至洞左之说法台,洞右之望云台,亭旁之甘露泉,雨花岸溪边之弥陀洞(即清莲洞),与僧寮、茂树参差掩映,俯视尘寰,居然上清矣。乾隆间,州牧舒成龙重修。唐公有《建普惠洞碑记》,见《艺文志》。(查唐公置买斋田,旧系三石三斗零。数十年来,半被侵占。州牧舒成龙清查,复十之七八。又,徐圣方原施山田十九石五斗,今易以水旱田五石五斗,并载碑记。)
   〔真武观〕在州西北三十里,悬岩峻壁,上祀真武,相传荤酒不得入。崇祯壬午,有少年十辈携酒登山庙,僧拒之,不听。至晚,殿门已闭,火忽满室,霹雳震天,众人火焦几死,衣冠抛十里外。
  荆门境内最早的道观为唐景德观(位于荆门城北130里)。宋代、荆门城内的道观有荆岑伟观(遗址在今城区解放路新华书店后院)和宝德观(遗址在今城西东光电器厂南白龙山麓)等。元至元十七年间(1280年)道人程道隆在平政桥西、荆岑伟观旧址修建长春道院。
  〔仙居寺〕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在仙居山上,高踞山岭,多飞岩峭壁。唐灵济禅师驻锡处。宋重修,极壮丽,旁有西和观、白虎岩、香炉山、白沙坡、龙王洞诸景。峦嶂层叠,林木拱卫,诚胜地也。元至元间,知戒和尚开山说法。明末寇氛充斥,居民万人避此,贼不能犯。中一洞极宽,深可容五六百人,内石痕结罗汉像,因以名。洞上石壁有观音洞,可容二百余人。陡堑危峻,悬铁绠攀援而上。寺前岩下有穴如屋,内塑龙王像,因名龙王洞。洞侧有泉清冽而甘,名灵泉。筑方石池以承其流,由池而下歴三级,始奔赴涧中,灌田甚溥。岩上有石壁泉一道,泉水从山腰喷出,涛涌莲花,作琮琤声,所谓仙居瀑布也。国初建寺,年久渐圮。州牧舒成龙委署巡检张九松重修,复添建方亭,古制顿复。复为清查寺田,存籍于官,以垂久远,香火日盛矣。
  〔祖师殿〕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里。高耸拔萃,后有石笋,高数十丈,大数围,屹立如人,故又名石人山。相传秦时有仙姑居此,朝吸露气,夕餐霞光,久之化为石,叩祷灵应,遂称为石圣。州牧蒋曰梅率僚佐士民捐修祖师殿,旋复观音殿,庙貌巍奂。
  〔上泉寺〕在州北三十里灵鹫山上。其泉上涌,因名上泉寺,又名上元寺,相传为东晋远公禅师建。泉水灌田数千亩,附近居民无干旱之虞。宋熙宁中,山泉喷溢,有髹器、纺车流出,字志“嘉州”,盖泉与蜀道通也。泉上有文昌阁,泉池周十余丈,中产金莲,四时有花,容与波际,不出水面。泉倚峭壁,石磴漂浮。古树数株,叶如冬青,结实殷红,似柿而小。右有石缝长数丈,每骤雨,缝中濆洌丈余,谓之水屏。宋胡曾守荆州,入觐过此,闻泉甚美,夜秉烛以游,题诗云“林泉纵奇赏,彷佛青莲宫。龙潭自澄澈,石台更巄嵷。灵籁杂经呗,空谷传鼓钟。谁能脱尘鞅,蹑履来相从。”镌之壁上。岁久泉淤。乾隆甲戌,州牧舒成龙扩而浚之。泉上寺宇,修葺一新。
  (孔庙)大成殿五楹,大成门三楹,东西庑各七楹,棂星门一座,内泮池砖坊一座,泮池上石桥,俱乾隆十五年州牧舒成龙重新。嘉庆六、七年间,州牧冯振鹭重修。道光十年,州牧宋国经、义士赵应榜及应榜子国学生枝华、枝英、应榜孙继武各捐资重修。左右礼门、义路门二座。中路木牌坊一座,在棂星门外,匾曰:文庙。东、西木牌坊二座,东额曰:金声,西额曰:玉振。东、西砖坊二座,东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
  明代是荆门道教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维修和新建了玄妙观、霖苍观、青龙观、三元观、马仙观、三清观等一大批道观。新建了洲城隍庙和一批地方城隍庙。
   〔文昌祠〕原建学宫西,明时移神像于玄妙观,又移于陆公祠后。国朝乾隆十五年,州牧舒成龙移于凤鸣门城楼上。嘉庆六年,奉旨致祭文昌帝君,仿照关帝庙定制,列于春秋祀典。州牧王树勋因城楼地不宽敞,春秋致祭仍移神像于玄妙观之前殿。同治四年,绅士周瀚等改建于高家桥。正殿三楹,拜殿三楹,头门三楹,殿右为万寿宫,殿左为刘、周二公祠,殿后为社仓,周以墙垣,守以住持,洁整严肃,足昭诚敬。自乾隆十五年,州人易学成捐施房一所,园田四块,作惜字之资。又,三十八年,前牧张顾鉴捐俸募赀,买州城南沙凹民田水田五石,旱田五亩,草房一所,交周宗义、高朝清、许之洁等经理,永充文昌宫香火之业。新庙既建,周瀚等公议:“岁租六石交城隍庙僧管业收租,派僧住守文昌宫,专司香火,永为定章。”
  〔白云观〕在州城东青龙山下,旧有太平洞,亦名白云洞。乾隆甲寅、丙子间,先后辟洞、创建孚佑帝君庙。嘉庆间,州人以洞太狭,恢而大之,且欲建楼洞上,仅成石基,有故而止。道光乙巳,义士赵枝华捐赀倡首,龚国良等襄助,鸠工重修正殿三楹,规模宏敞,并补修前后云墙,而楼仍未及建。同治壬戌,绅士周瀚等就故石基上建层楼,楼上勒石为孚佑帝君神像,楼下建招鹤亭。丛竹凌霄,孤桐蔽日,古藤蟠磴,杂卉荫阶。山水献秀于檐楹,楼台增辉于城郭。雅流消夏,士女游春,遂为东郊之胜境云。
  〔城隍庙〕在今州治东。元至正间,江夏聂公讳炳以名进士知荆门。复城奇绩,详载史传。以守城死贼,遂祀为荆门城隍。迨明永乐北征,恍惚部武中有美髯者,乘马持刀,拥兵而前,势如破竹。叩之军中,若有对者云:“臣荆门城隍也。”北方底定,乃遣官庙祭,封显忠王,法驾拟王者,崇其庙貌,灵应异常。崇祯壬午遭闯祸,庙遂毁。国初,士民仅建头门一间,内夹巷一道,宽丈许,长八丈,略宽处有马神殿三小楹。后,正殿三间,再后,圣父母殿。左右两庑湫隘浅陋,殊亵神明。康熙二年,州牧李衷灿因其故,重修之,今亦渐圮矣。乾隆癸亥初夏,成龙莅任时,旱魃为虐,中心惶恐,遂宿庙虔祷,是夜甘霖大沛,四野霑足。自是神灵益彰,或质冤誓屈,愚氓折服,洵大有禆于王政之所不及者。成龙于是矢念廓修,以答神贶。岁丙寅,古署工竣,东割旧署空地,宽一丈五尺,长十五丈。西买彭姓屋基,宽三丈,长一十五丈,扩之。其后东北基尚狭,都司伍以信复施基地数丈,胡尔玉、黄甲亦各施基地数丈,庙基于是始宽阔矣。成龙随捐俸以资修建。先建头门三间,八字墙二道,二门上建楼三间,颜曰“申明亭”。后作戏楼,又后建拜殿五间,再后建正殿五间,加卷棚三间。东建寝宫,西建财神殿,左右两庑建十王殿十间。最后圣公、圣母殿三间,左右建僧房各二间,东西建客房、厨房六间。并装塑神像二百余尊。规模宏敞,位置幽静,稍可壮观瞻而妥神灵。正殿、后殿之右又买江、李民地二块,前建正房五楹,侧房三楹,向东开大门一,颜曰“荆山会馆”,以为荆人公所。余地则悉作园圃,种芥培芋,可以供住持之岁疏焉。计费一千四百余金,前后成龙捐银八百金,余则士民乐输者。自起工至竣事,经营三载,属萧参军式汤督厥工,李生之湘、周生之琳、龚生之纯、许生英、张生东林、潘生正道,则皆首任其劳者也。(荆山会馆今废)
  〔社稷坛〕在西门外,曰西坛,洪武三年建。外围以墙,设四门,内为方台,神位用木主。每岁春秋仲月上戊日,出主于坛而祭之,左社神,右稷神。祭用帛一(黑色)、豕一、羊一、铏一、笾豆各四、簠簋各二,衣朝衣,三献,行三跪九叩头礼。读颁发祭文。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门外,曰南坛,洪武二年各建一坛,六年合为一坛。每岁春秋仲月上戊日合祭。风云雷雨居中,帛四;山川居左,帛二;州城隍居右,帛一(俱白色)。坛制、祭品、仪注与社稷同。
成龙按:明洪武二年,命礼官考定风云雷雨、山川、城隍之祀以闻。礼官历引前代崇祯之制而断之,谓“宜以风云雷雨诸天神合为一坛,天下山川城隍诸地祇合为一坛,春秋专祀”,上从之。六年,上谕礼部曰:“始天下方定,其山川皆统祀于京师。然古者诸侯祭封内山川,今行省大臣任方面重,寄视古之方伯、连帅无异,境内山川所当祭者,定制颁行之。”礼部奏:“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礼秩尊崇,及京师山川,皆国家常典,非诸侯所得预者。其各省惟祭风云雷雨及境内山川,自是一坛,皆设二神位,岁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陈主而祭。”
  〔先农坛〕在城东郊。雍正五年冬十二月,奉旨发帑修建。内堂三间,中设先农神坛一座,神用木主。东偏有庑,左右列墙,堂前有门。籍田共置四亩九分。前任州牧王佳士又捐置六亩一分,共十一亩。每春奉文以耕籍日致祭,礼同山川、社稷。祭毕耕籍,行九推仪,农夫终亩。耕毕,劝农有赍。
   〔州厉坛〕在城北门外升天塔侧,曰北坛,无神座墙垣。用三月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居期,迎城隍神位于上,列各里无祀鬼神于侧,祭用羊三、豕三、饭米三、菓,跪,香烛、酒楮、冥衣皆具,行二跪六叩首礼。
   清朝荆门有宫、观57座,玉皇阁、三皇阁各3座,雨坛庙2座,城隍庙8座,重要祠堂 10座,各姓家庙49座。主要宫、观有长春道观、玄妙观、州城隍庙,白云楼等。
  解放初期,荆门“七庵八庙房”寺、观等房产284间14388平方米。另有封神庙(一医原址)6间200平方米,龙王庙;(雷霆庙)位于烈士陵园e和36个土地庙 740平方米。
  唐安寺位于象山东麓殿房28间836平方米。净业寺位于城北田家冲长岗岭尾,殿房50间,2000平方米。
  长春观(位于解放路书店),殿房7间208平方米。元妙观(位于市工商联)房10间350平方米。还有东宝山的青龙观,西宝山的白龙观。
  日军侵占城区后,七庵中仅娘娘庵、大佛庵33间1070平方米尚完整,余均毁坏;寺庙仅圣庙20间1248平方米,日军利用作军械器材仓库,封神庙6间200平方米尚保存,三皇庙、马王庙各残存5间共300平方米,城隍庙仅100平方米,土地庙仅存9处180平方米。
  1945年6月到1949年2月城区寺庙房产 109 间3420方米,其中三黄庙残存房屋5 间150平方米,马王庙残存5间150平方米,土地拥残存9处180平方米、长春观(即玄妙观)残存房屋7间208平方米(解放后交新华书店,现为解放路书店)娘娘庵残存21间372平方米,大佛庵12间360平方米,净业寺房屋50间2000平方米。
  洪山古寺位于荆门城西郊漳河水库畔陈井村,占地2000平方米,因建在洪山脚下,故名洪山寺,俗称关帝庙。古寺始建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876年)。据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和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曾先后大规模的维修。古寺大门朝南,前后殿各由3间大堂组成,分别供奉关帝、雷祖、观音等45座神像。内有古井,屋脊宝鼎上亭亭玉立着木雕的仙鹤。
  纪山寺位于沙洋县纪山镇纪山村。纪山寺建在纪山主峰,山上翠松密布,寺周古墓众多,为著名的纪山楚古墓群。纪山寺以山得名,初称白雀寺,后改白眉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唐初尉迟恭(敬德)改建。寺后有黑龙潭,潭石暗黑。明永乐十年(1412年)和光绪八年(1882年)又两次重修。门南开,砖木结构,有前中后三殿,东西两侧有围屋。每间殿空约250平方米,用35根粗木柱支撑。寺院建筑面积1285平方米,规模宏大,现大部分具有明代的建筑特色,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有一定参考价值。
  上泉寺位于荆门城北十五公里的灵鹫山上,为东晋时远公禅师所建。因其泉水上涌泉畔有寺故名“上泉寺”。寺池周长10余丈,常年不涸,可灌田千余亩。水中有金莲,四季开花,随波荡漾,不出水面。泉倚山临壁,石峭突兀,岸上古树参天,有奇树叶如冬青,结实殷红,行同小柿,俗称“冬青树上结柿子”。泉右有石缝长数丈,每逢骤雨,喷冽丈余,行同瀑布,素称水屏。据同治《荆门直隶州志》记载:“宋熙宁(1068年—1078年)年中,有M器纺车流出,字德嘉州,盖泉与蜀通也。”泉上建有文昌阁,共三重,房百间,为方行古建筑,后寺塌。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曾大量扩建重修。现在泉、树尚存,文昌阁改为敬老院。
  铁鞭祠位于沙洋县后港镇铁鞭村。始建于东汉初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
  三圣寺位于沙洋县城东侧的叉把堤内。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原为佛道合一的寺庙,后来被毁。1995年重建,现有山门、大雄宝殿等建筑群。
  滴水寺位于京山县城东北四公里的张良山与京源山之间,地处悬崖,气势巍峨。因崖顶寺旁的山麓石罅中有三股清泉涌出,向四周渗出,如珠帘滴下,故名。该寺始建于元代,兴盛于清代,毁于“文”,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
  下庵寺坐落在京山县坪坝镇古街道的下街。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道士丁俊原主持,商人出资兴建。寺庙只有一进院落,前面的大殿高13米,重檐歇山顶,后面有配殿,为佛道合一的古建筑。
  太阳寺位于许家寨东南麓、三阳镇西北4.7公里处。建筑年代无考。唐长庆年间,明洪武年间、清康熙年间先后三次重修。占地约3.3万平方米,由大雄宝殿、祖师殿、三娘殿、伽蓝殿、观音殿、牛马殿、官客殿、钟鼓楼、库房、书房、斋房、僧舍、厨房等组成,共有房屋百余间。其中大雄宝殿、祖师殿为立柱穿架结构,殿宽32米,长约60米,高约13米,以木板为壁,盖琉璃瓦。各有立柱100根,分外、中、内三层排列,组成三层“回”字形,外层42根,高约4米;中间一层31根,高约 7米;内层24根,高约10十。立柱均二人合围(直径约1米)整个建筑外观呈三层宝塔形,飞檐斗拱。其余各殿、房舍均为土木结构。建国前夕,残存大雄宝殿、祖师殿、观音殿、官客殿、钟鼓楼、三娘殿及部分僧舍、斋房。“文化”中全被拆毁。
  元佑宫位于钟祥市郢中南隅、镜月湖畔,系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骢御敕所建,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元佑宫坐北朝南,布局中轴对称,是典型的道教宫观群落。其初始规模史书记载很详细:“元佑宫,有阁三名,高九丈九尺,上挹重霄,户牖四达,其制甚伟;宫正面一进三殿,前为元佑宫,中为降祥殿;后为三洞阁。其配殿左为宣法、右为衍真;东西有库,钟鼓有楼,门外有屏,屏外有坊;阁后有总圣、三宫等殿,又有来鹤轩、知客堂、十六堂等处;四周围以墙,墙外环以水,堵水有堤,通水有桥。规模宏敞,布置严整,实为三楚巨观。”满眼的红墙碧瓦、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碧水莲荷,俨然是皇家园林的气派。建筑与池水相应,山石树木交融,达到“虽由人为,宛自天开”的崇尚自然的美妙意境。
    (周贞恪公专祠)咸丰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奉上谕江西按察使周玉衡着照布政使例议给应得恤典,吉、南、赣三府及原籍各建专祠以慰忠魂,钦此。嗣蒙赐谥“贞恪”,予祭葬世职,追赠其嗣祖及祖父母如其官。及九年七月,而荆门原籍之专祠告成。头进三门,门前照墙一座,门内拜棚三楹,左右夹室各一,享堂三楹,左右廊各三,后祠三楹,左右室各一。拜殿左方石碑一,恭勒咸丰八年二月谕赐祭文,右方石碑二,恭勒咸丰八年二月谕赐碑文、同治二年八月谕赐祭文;中悬“忠萃一门”匾额,则同治六年署湖广总督李瀚章所题也。享殿中悬咸丰六年三月二十六日谕旨及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十一月二十一日、八年正月十二日、十月十七日各谕旨;左悬同治元年二月初七日谕旨,右石刻《贞恪公传》,江西布政使龙启瑞所撰也。春秋二仲,合城文武僚属虔致时享,周氏子孙彬彬陪位,仰瞻庙貌,肃然起敬。余详观荆门州乘,若宋末之吴统制、国初之陈洵阳皆能慷慨杀贼、捐躯赴义。而明季壬午之变,绅士二百余人以死自誓,同盟学宫,临难殉节,无一屈者,何荆门节义之伙哉?贞恪公父子致命,仆役効死,其节义较之诸公有其过之。朝廷之酬庸显忠,固所以褒荩臣,亦将以风世俗、励奕禩,而非有私于公也。邦人士思是父是子为天地扶正气,为国家树纲常,为乡闾增光荣,其亦有闻风而兴起者乎?周氏子若孙思乃祖乃父剖腹揕胷、青燐碧血、庙食千秋、袭封累代,虽痛心于家难,愈感泣于天恩,其必有以图报朝廷而永绍箕裘也已。一日之死,万世之生,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星,勉之哉,勉之哉!
    〔陆夫子祠〕在象山东麓,旧传为象山书院地。明弘治间,参政钟文俊建祠三楹,塑陆九渊像祀之。后层三楹,祀文昌,两庑共五楹,门外为石桥,泉流经其下而东。州牧高则巽继葺之,崇祯末毁。国初,州牧薛继岩、万萧裔前后修补,迄今渐就雕敝,南庑且易瓦为草矣。州牧舒成龙重修神像,祠宇焕然一新。复移奉文昌于南城楼,而敬勒文安公高祖以下四代神位于石,奉之后祠,公子持之配位前祠。春秋祀享,前后并举焉。
   〔白鹤寺〕古在新城南十里仙人古堤上,寺基界荆、潜之间。相传修堤之始,尝有仙人骑白鹤过此,遂随其迹为堤。堤成,因以仙人名。建寺其上,亦即以白鹤名。嗣有元丞相伯颜勒石纪功于寺旁。年久寺圮,迁之堤西里许潜江境内,是年堤即决,人咸咎寺迁之故云。
〔玄妙观〕即长春道院,在州城十字街。州牧舒成龙重修,于丹井上围石栏,颜曰“长春丹井”,详见《古迹》。
〔大佛庵〕在州城小巷街。
〔痘母庵〕在州城十字街。
〔观音庵〕在州城北门外。
〔白衣庵〕在州城金虾河旁。
〔火神庙〕在州城关帝庙旁。
〔马王庙〕一在州城关帝庙旁,一在荆山驿内,一在州城后街。
城东
〔青龙观〕在州东山北尾,久圮。州牧舒成龙重修。
〔东山寺〕在东堡山麓,古天宁报恩万寿寺遗址,宋时祷雨处,久废。
〔千佛洞〕在州东东堡山南,州人李寿捐施田四石,白田十五亩,房屋六间。
〔白庙〕在州东五里。
〔石龙观〕在州东八里。
〔凤山观〕在州东十五里,今名红山观。
〔太平观〕在州东十五里,康熙间,州牧杨玉柱重建。
〔松韵庵〕在州东二十里,有苍松百本,详见《古迹》。
〔虎山观〕在州东二十五里,古家坪南。
城东南
〔玉皇阁〕在州东南十二里。
〔水府庙〕在州东南二十里。
〔黑龙观〕在州东南二十五里。
〔朝阳观〕在州东南二十五里。
〔双庙〕在州东南五十里。
〔弥勒寺〕在羔观寺东。
〔铁牛寺〕即关庙,在沙洋堤上。
〔龙王庙〕在州东南新城北,今废。
〔晏公庙〕在沙洋。
〔新城城隍庙〕祀边居谊,州牧舒成龙重新。
〔东岳庙〕在沙洋。
〔准提庵〕在沙洋。
〔城隍庙〕在沙洋,祀边居谊,州牧舒成龙重新。
〔玉皇阁〕在沙洋。
〔白衣庵〕在沙洋。
〔水府庙〕在沙洋河街,岁久残敝,士民公议廓而新之,州牧舒成龙倡捐百金,并助以砖石木料,添建座楼廊庑,规模宏敞,擅一镇之胜。
  〔茶庵〕在沙洋。
  〔禹王庙〕在沙洋堤上。
  〔镇江王庙〕在沙洋堤上,建于明初。同治六年三月,捻逆由蕲、黄窜岳口,扰及沙洋对岸。时襄水甚浅,贼匪据划扑河抢渡。水师副将唐瑞廷祷于庙,河水陡长四尺,余贼不得渡,南岸赖以安全。经署督宪李、抚宪曾会奏,恳恩颁给匾额以彰灵应。九月二十三日,钦奉颁发“宣威普佑”匾额一方,藩宪何委员赍至荆门。知州恩荣重修庙宇,装潢匾额,会同水师副将敬谨悬挂。
  〔白鹤寺〕古在新城南十里仙人古堤上,寺基界荆、潜之间。相传修堤之始,尝有仙人骑白鹤过此,遂随其迹为堤。堤成,因以仙人名。建寺其上,亦即以白鹤名。嗣有元丞相伯颜勒石纪功于寺旁。年久寺圮,迁之堤西里许潜江境内,是年堤即决,人咸咎寺迁之故云。
按,此堤关系江、监、潜、沔、荆五邑田庐,向系五邑合修。前明弘治年间,沿汉之民见堤外滩脚渐宽一二里不等,即于外滩筑边江堤一道,布收滩田之利,遂置古堤不理。即古堤渐夷,亦仅加修外堤,筑小亘以延旦夕耳。迨后外堤常遭冲决,内堤亦随付波臣,五邑受水害者二百年。乾隆癸亥,成龙来牧兹土,即奉委加帮外堤,并建石矶 岸,日夜住宿工所,因得备询舆情,得知复仙人古堤之为经久计也,叠请制府查勘。壬申,蒙本府宪张、本道宪李、升任荆州道宪屠、督宪永亲勘,议请生息银三万二千有奇,连潜邑之堤一并委成龙总理之,而潜江杜令汝愚共勷其事。自新城古仙人堤头起至潜江朱家横堤止,计堤长十八里,起壬申冬月至癸酉夏月,而大工竣焉。方成龙之奔走堤工也,尝往来于白鹤敝寺间,见其僧老且贫,不能修整,风雨倾覆,殿宇无存,佛像且寄别寺中,附近居民屡谋修复,皆未果。后有僧妙严募化数年,仅支间架三椽,覆瓦数片而止。成龙恻然于心,且念古堤既成,不可不奉神以庇之。因捐赀五百余金,帮堤建寺于古之原基,仍颜以旧名。前殿三楹奉关帝,后殿三楹奉前诸佛。左右各三楹,可栖僧以供香火,亦可延师以教乡童。盖亦为斯地之民谋久远利也,岂苐复古寺而已哉?
〔古城寺〕在新城。
〔瓦山庙〕在州东南一百八里。
〔广福寺〕在州东南马仙村。
〔金洛寺〕在州东南百一十里马仙村。
〔高庙〕在州东南百十五里余家楼西北。
〔绿麻寺〕在沙洋北三里马仙村,古北新州绿麻县。
〔阳田寺〕在州东南百三十里。
〔止观寺〕在州东南百三十里,有井名惠泽,元泰定时建。
〔三元观〕在州东南百三十里聚仙桥。
〔小台寺〕在州东南藻湖,唐武宗时建。
〔乔母寺〕在州东南藻湖,唐武宗时建。
〔夏家庙〕在州东南百四十里杨河西。
〔小山寺〕在州东南百四十里蛟尾南。
〔三汀寺〕在州东南百五十里。
〔诸绿寺〕在州东南百五十里,前临严家湖。
〔南黄寺〕在州东南百六十里东塞村,净觉禅师开山。
〔兴国寺〕在州东南百六十里。
〔镇国寺〕在州东南百七十里。
〔高陵庙〕在州东南百七十里,祀南平王高季昌。
〔钟山寺〕在州东南一百七十里,今李家市西古旌阳城,五代高季昌有碑,明王允钦施香火田七亩四分,俱有碑记。
〔蒿台寺〕在州东南长湖东岩,唐远公飞锡插蒿处。
〔崇福寺〕在州东南一百六十里阳田村。
〔慈云庵〕在州治大南门外春厂。
〔泰山庙〕在州南台土门桥北。
〔福善庵〕在州虎牙关北。明天启间,陈静吾掘金百两,上有“止西”二字,后僧名止西向陈募金建庵,陈遂捐金修建。前殿已圮,州牧舒成龙重建,添建卷棚三间,照墙一座,又建圆门于石碑亭于左。
〔八蜡庙〕在州南虎牙关,今废。
〔关帝庙〕在州南二十里掇刀石。关圣帝君曾掇刀于石,故以为名,旧有庙。顺治间,荆镇郑公重修。咸丰七年,大学士官督楚时过此,捐廉倡修。荆州将军绵公、按察使庄、荆州同知周、当阳县知县黄、署荆门州知州方、荆门州知州黄各捐廉助修,遂称州南名剎。
〔海印庵〕在州南七十里。
〔水府庙〕在州南一百二十里十回桥街北。
〔观音庙〕在十回桥街。
〔泰山庙〕在十回桥街南口。
〔尊胜寺〕在十回桥。
〔华严寺〕在州南八十里诸村。
〔三清观〕在州南九十里诸村。
〔二圣寺〕在州南一百里羔观村。
〔七里庙〕上中下三处。
〔镇龙观〕在州南一百三十里。
〔高家庙〕在州南,顺治十一年建,高文伯子孙施香火田十五亩。
〔观音寺〕在州南一百里。
〔庆寿寺〕在州南一百四十里。
〔龙王庙〕在州南一百六十里,永乐间建,康熙十一年魏天若修。丁丑年,魏君伦移庙东坡下,香火田地共七十余亩。
〔广宗寺〕即法海寺,又名法华寺,在州南一百六十里龙会桥西长河北。
〔嵩福寺〕在州南一百二十里。
〔仁惠寺〕在州西南十里。
〔龟山寺〕在州西南三十里。
〔侯家庙〕在州西南五十里。
〔仰山庙〕在州西南五十里。
〔普安寺〕在州西南六十里诸里村。
〔羊角寺〕在州西南九十五里诸里村,故为羊角祠。唐龙光居士施基重建。元至大元年华林禅师开山。明洪武十六年,僧一静重修;弘治间,乡耆陈思淳加修。国初,刘引吉改祠为寺,装金容;乾隆十二年,彭商哲四十无嗣,祷神生子,修而新之。
〔城子观〕在州西南九十六里。
〔二圣庙〕在州西南九十七里。
〔松树庙〕在州西南九十六里。
〔新崇寺〕在州西南,唐武宗时建。
〔虎山观〕在州西南九十八里。
〔观音庵〕在州西南一百里。
〔新庙〕在州西南一百余里。
〔萧家庙〕在州西南一百余里。
〔海会寺〕在州西堡山下,罗汉山旁,今毁。
〔瓦庙〕在州西十五里,罗汉坡下。
〔关帝庙〕在州西十五里傅家集。
〔玉皇阁〕在州西二十里车桥铺。
〔弥陀寺〕在州西五十里,元无闻禅师开山
〔松林寺〕在州西六十里。
〔天台观〕在平一图。
〔麒麟观〕在平一图。
〔羔观寺〕在州西六十里。
〔宝德观〕在州西北三里白龙山下,创自宋时,明初重建,明末毁。
〔田家庙〕在州西北七里。
〔姚家庙〕在州西北十五里。
〔天台寺〕在州西北十五里。壬辰按,原志未录,遗址碑碣犹存,故录之。
〔送子庵〕在州西北二十里。
〔西庄寺〕在州西北五十里。
〔偏角寺〕在州西北七十里鸡头山,唐灵济禅师登此卓锡,地忽涌泉,因建道场。
〔龙门寺〕在州西北八十里。
〔回龙观〕在州西北九十七里。
〔栗溪寺〕在州西北一百里。
〔常乐寺〕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
〔黑龙观〕在望二图。
〔太平观〕在望一图。
〔仙居寺〕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唐灵济禅师驻锡处,详见《古迹》。
〔马王庙〕在州北门外,即古之荆山驿。康熙二年,荆镇阖营同建。今荆山驿裁归州管。州牧舒成龙另立庙于署西。
〔净土庵〕在州城北门外,今废。
〔准提庵〕在州城北里许,即今茶厅。
〔水府庙〕在北门外升天塔旁,州牧舒成龙重新。
〔兴教寺〕在州北三里,久废。
〔净业寺〕在州北十里,旧名净业庵,久圮。僧法清重修。法清通内典,善鼓琴。嘉庆丁卯,州牧王树勋捐廉重新,改庵为寺。
〔团山寺〕在州北二十六里。
〔上泉寺〕在州北三十里灵鹫山上,山泉上出,故名。
〔景德观〕在州北三十里,建于唐,兴于宋,今惟故址。
〔料池寺〕在州北七十里。
〔文昌祠〕在州北八角庙,州人周之营、周孔瑞领建。
〔 台寺〕在州北一百余里,唐灵济禅师尝
  明末,元佑宫损毁大半。清顺治十四年、康熙二十一年,清同治十四年多次维修。解放后,党和政府也曾多次拨款维修,使这一宏伟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拾回桥清真寺。最初位于十字街口附近的土坡上,约在清光绪年间修建,共九间。办有回民学校,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拾回桥,清真寺被毁。后由教徒集资在街上买一间草房作为简易清真寺。1952年改建;1980年搬迁团结街119 号,有砖瓦房两间。
  沙洋清真寺。约在1911年前后,由沙洋街上教徒集资修建三间草房,1934年,汉江涨水将房屋冲走,后来由教徒集资重修。1983年10月,沙洋倒口,被水冲跨。1984年由政府拨款在交通街52号隔壁修建一栋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作为简易活动场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30

帖子

79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农村”要保留部分老宅民居
域地处山区、丘陵和平原接合带,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平原和城镇周边人多田少,部分丘陵和山区的大部分农民选择离土弃家进城,所以,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因地制宜,防止出现狂热冒进,不可盲目大拆大建,不可盲目一刀切。中国文化的母体基因在乡村,要彰显地方特色,将农耕文明的精华与现代文明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将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结合在一起,给原生态村庄嫁接现代文明,使现代化的中国村庄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符号,使具备条件保留和发展的村庄做到“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有机、生态拯救和文化复归”。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是建设乡村的最好措施。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把城里人往乡里引,以符合城乡长远发展,避免城市病,保护经营好自然村,也是为后人留财富。
  建“新农村”不要“一刀切”拆除旧宅,要保留部分老宅民居,有些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应当做文物保护,否则,传统民居文化会断代消失。上世纪我们拆了不少百年老宅,而山西、江西、浙江等地就保留了不少历史民居,今天看来,他们不仅保护了民俗文化,也让这些老宅产生了较大的旅游经济效益。荆门地区的赵坡老屋、大泉村老宅、邓家祖屋、钟家大院、九十九间屋很值得保护,特别是赵坡老屋具有较高的地理人文价值。
                                                                                                                              荆门日报2016-01-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30

帖子

79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33-37评留存) (2016-01-08 16:56:59)



祝我们的家园――荆门“猴年马月”更上一层楼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37评)
     中国民间常用“等到猴年马月”来形容短期内无法实现的事。二0一六年为丙申年(猴年),我们将正式进入猴年。人,都是在希望中活着,在梦想中拼搏!我们终于等到了一个“猴年马月”。希望所有朋友猴年心想事成!
    二0一五年荆门有两件事值得纪念,一是成功举办了爱飞客大会。二是新一届政府推出“打造江汉中心城市”,荆门人寄予厚望
     二0一五年荆门也有一件遗憾的事,争高铁如火如荼,却仍然是末知数,荆门何时通高铁,是无数荆门人的迫切期盼!另外,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气侯影响下,银根紧缩,使不少高利率融资机构纷纷倒闭,不少超前投资者为债务所困扰,一些企业因资金断链而茫然。 “城市病”也在荆门显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给市民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房地产低迷,又招不来象炼油厂类的大商,可以预见猴年将是考验政府施政能力的又一年。
    实话实说,荆门城市发展速度已明显低于周边襄阳、宜昌、荆州等地市,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弃水立城制约了城市良性发展。水穷生气不聚, “山主人丁,水主财”是颠朴不破的真理,笔者过去已阐述了很多。今天换个话题,谈谈我们荆门人的信仰。
    提到信仰,当然要从宗教说起,世界上五大宗教能传下来就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儒、释、道三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得以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历史证明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人民信仰程度就越深,休养素质就越高,就荆门而言,拾桥、后港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荆门的财赋地,那一带人的信仰就超过荆门其它地区。直到今天长湖边上的铁鞭古祠、小山寺、凤凰寺、东岳庙、黄歇庙等都是当地村民自发保护维修,有的一个村还保存有几个庙。拾桥、后港常出各类英才也许与其重信仰有关。
      十几年来我在九龙谷陪了不少客人登山,发现江浙人和广深人到九龙谷基本上都要进庙膜拜一下,而荆门人100人当中大概只有约5个人进庙,有的人在庙里昂头挺胸背着手扫视一圈就走,有的在庙里还搂着情人打情骂悄,并直言自己是无神论者,不信这些玩艺,其正义之感溢于言表。我的印象中,十几年来进九龙谷参观的荆门官员中,只有一个向老子鞠了个躬,一个向孔子磕了个头。说到这里并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庙里礼拜,至少你在那种场所不要显得不屑或说一些不敬之言嘛。其实荆门的象山、西堡山、圣境山(统称荆门山)是平原之山,其地气远优于山中之山。象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之山,已五十年无祭祀,老莱子乃道家始祖,荆门人只认其孝不认其道,这是荆门文化的悲哀。
    好了,打住!
     我们希望荆门高铁梦在猴年实现!
     我们希望荆门猴年更上一层楼!
    我们希望在把乡里人往城里迁的时候,决策者们不盲目跟风,把城里人往乡里引,守住田园,守住青山,守住乡村,守住历史,守住乡愁。为子孙后代留福祉!
荆门人不忌水之日就是荆门城市第三次中兴之时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36评)
    “占山得势,依水生财”是古人择居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上至国都下至村落选址,均选择在两河交汇处或湖海边。即使贫民百姓建房也必须在屋场前挖一个水塘,弥补“水穷生气不聚”。因此,再好的地方,无水是废地,无水不聚人气,无水不聚财气。
    通过谷歌卫视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临水而建,荆门周边的宜城、襄阳、当阳、枝江、钟祥、沙洋、荆州等城市,也都是河湖穿城或临水而立。唯我们荆门弃水立城。一座城市缺乏水域,不论你采取什么优惠政策,大商家是不会来无水可依之地投资的!这也是近年荆门招不来大商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议一:漳河水位与荆门城区落差近二十米,可利用原周河抗旱渠向东引漳河水至竹皮河。调剂观音寺和鸡公尖两个发电站,在仙女山东开约一公里遂洞,于六0五地段筑一水库建电站,将两个电站每天发电下泄的水量调剂二组机组至竹皮河,使竹皮河每天增加近5个流量活水,新建电站仍由漳河管理局使用。此方案比目前的所谓引汉济荆投资要小几倍,既解决了城市河道缺水亦增加了西城区水域。(附:漳河年平均入库水量8.3亿立方,年发电用水1.4亿,满负荷发电要6亿立方,年城市用水仅6000多万立方)
    建议二: 北城、南城、东城区必须规划一定的水域!未来每个厂区至少要规划百分之十的水域!西城区要理直气壮靠近三个中小型水库临水而居,三库不能再闲置!城市向西必须推进到长江与汉水分水岭!竹皮河、浏河,分段建闸抬高水位!
    目前,荆门城市弃水立城是硬伤,本人过去曾多次撰文论述,反复呼吁过,这里不再赘言。
   荆门人不忌水之日就是荆门第三次中兴之时!
为"爱飞客"镇大手笔规划点赞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35评》
     荆门“爱飞客”大会即将开幕。前日去实地参观,看到那宽广的大道,广阔的停车场,纵横交错的飞行跑道,美丽的浮动码头......由于年青时在漳河度过,故对爱飞客大手笔的规划建设有特别感触。爱飞客镇临近漳河,水陆相依,环境优美,别具一体,实乃风水宝地。可以说,爱飞客镇将来即使转型,有这么好的大手笔基础,相信永远都是荆门城市的亮点。
    “爱飞客”项目能够顺利进行,体现了决策者的胆识与智慧,从社区网上众多网民对爱飞客项目的非议和漫骂,可以看出荆门距合理利用漳河的路还很远!要每一个荆门人都认识漳河的时间还很漫长!二十多年来,在保护漳河观念误区下,前几任书记、市长均不敢越漳河雷池半步,只得望漳河而叹,望漳河而逃。使漳河沦为老处女,不能看,不能摸,不能嫁,导致荆门城市弃水立城,背离良性发展方向,也延误了发展机遇,这里不容赘言。
   我们也为漳河新区和宏图决策者们的高效率点赞!  
  历史会为“爱飞客”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祝愿“爱飞客”大会圆滿成功!
  希望更多人跳出盲目保护漳河观念误区,了解漳河,认识漳河!
  当然,如何后续利用规划“爱飞客”更考验后来者的智慧。

“引汉济荆”应等到漳河退库还林之后实施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34评》
  “引汉济荆”项目是今年荆门政协人大督办项目,目前公布的工程总投资为 3.7亿元。在当前有必要拿钱去砸这个项目吗?难道号称中国第八大水库的漳河还养不起一个小小的地级市?
    记得在今年的两会分组讨论会上,本人曾发言反对引汉济荆项目,理由是为时过早或没有必要。漳河水库总库容20多亿立方米,死水库容就有8亿多立方(死水都相当于4个长湖蓄水量),目前荆门城市年用水5000多万方。即使10年不下一滴雨,也很难把漳河8个多亿立方死水用完,(而10年不下一滴雨,估计汉江也会断流,可能吗!)。根据荆门地区历史降雨规律,大概每三年左右一旱,每三年左右一涝,漳河水库上游有2千多平方公里承雨面积总还可以补不少水吧。所以荆门市城市人口即使达100万,漳河也完全可以保证荆门城市用水。我们一定要科学正确的掌握漳河枢纽的客观数据,勿妄言漳河满足不了荆门城市用水。
    另外,如果为了增加蓄水,关停鸡公尖和观音寺大坝两处水力发电站,每天可减少近5个流量流失。而每天抽5个流量引汉济荆要多少钱?是关停两个电站划算,还是抽汉江水划算?明眼人一看便知!
  引汉济荆这个项目的出笼,也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不少人对漳河的盲目,荆门现在弃水立城也有这方面的因素。这就是我过去总结的保护漳河观念误区,(此处省去1万字)。当你走在街上,随便和一个市民或干部谈到漳河,绝对都会说要保护好母亲河,但是你问他漳河总库容是多少?有效水是多少?死水是多少?漳河枢纽工程占据了多少平方公里山林土地?荆门城市每年用漳河水是多少?每年农业用漳河水是多少?漳河每年需要多少资金来维护?是否知道鸡公尖、观音寺二个大坝下有发电站?每天下泄水量多少?可以说一万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出来!有人一看到渠首闸放不出水了,就认为漳河干了,孰不知还有8个多亿立方蓄水,相当于4个长湖!!
    漳河水库始建于1958年,举全省之力,10万人奋战7年建成,流域面积2980平方公里,淹没林田约200余平方公里,蓄水22亿立方米,原功能为农田灌溉,主要灌溉面积位于荆门境内。但是,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由于要农民出钱用漳河水,不是特别干旱年,他们宁可打井取水,也不愿用漳河水。目前漳河主要功能仅供应荆门城市人居与工业用水,而每年所收水费远不能保证人工工资和工程维修,靠国家财政补贴上千万维持运转,那么将来省里一旦把漳河下放给荆门管辖,漳河将成为荆门一个巨大的财政负担。
    如果漳河这笔庞大的水资源长期仅供应荆门城市用水,相信子孙们比我们聪明,他们会认真评估漳河资源,也许有一天会让漳河退库还林。其实,荆门城郊还有一笔近在迟尺的水资源浪费,分布在掇刀至漳河一线的烂泥冲、车桥、乌盆冲、杨家冲、凤凰五座中小型水库蓄水近7000多万立方米,自修建后均为闲库,没有发挥任何效益,令人痛心。按照引汉济荆设计方案,分几级泵站提水到荆门城区时也只有一个多流量,如果目得是为了补竹皮河水不足,若采用抽这几个闲库水补充竹皮河,投资和运行费用要少的多。
    总之,关于引汉济荆项目,能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可行。如果要荆门财政拿钱,则等到钱无处用的时侯,可行。只要你了解了漳河,你会和我一样反对去抽汉江水。把3.7亿这笔钱拿来修“三环八射”城市道路、高铁和解决民生才是现实明智之举!
    老子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希望更多人冷静思考荆门城市发展,研究荆门城市发展,少一些盲目,多一些务实,让荆门城市发展少走弯路!

           夯实投资环境是最好的招商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33评
     今春以来,荆门有两大亮点,一是政府招商引资声势浩大,足以彰显新一届领导之魄力。二是市民为争高铁如火如荼,呐喊之声惊动朝野。其实,荆门把招商引资放在首位已历三届政府,却始终没有招来一家像炼油厂、葛州坝水泥厂一次性入驻几万人的大型企业!如果统计荆门近年为招商所付出的财力人力,数字一定惊人,有的甚至得不偿失!在一轮又一轮的强大的招商压力下,不少单位和干部为招商已是黔驴技穷,无计可施!
    恕我直言,坊间议论荆门不缺资金,不缺投资商,缺快捷有效的行政办事机制。领导们每天坐在台上雷之狠之喊招商,真正落到实处,除了主要领导重视的项目外,到处都是“哼哈”二将。不信,那位领导扮一个普通商人去跑一个项目试试,你才会从中体会到办证之难,真是条条蛇咬人。下面列举我所见小小几例:
  ( 1)、关于修复白龙观、霖苍阁项目:城西白龙观、霖苍阁是荆门古城三台八景之一,历史上是州府祈雨祭龙神的场所,现遗有珍贵碑碣30余快,修复这处景点不论从宗教还是文化以及旅游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和东宝区民宗局的同志们好不容易说服沙洋一李姓老板无偿赞助200余万元修复,这样的好事何乐不为之。按理,任何单位没有理由不支持,更无理由阻挠。然而在报建过程中虽然林业、规划、土地等部门都给予了积极支持,最后由于某单位官员不配合,以种种借口卡在那里,致使赞助人愤而撒资,项目流产,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做好事也难啊!有人说西山林语有人阻止修复白龙观,我想西山林语没这么傻!“宁住庙前,不住庙后”,上有神居,当求之不得也,岂会阻之!
  (2)、......。(略)
  (3)、(略)
  (4)、名目繁多的费用让人望而却步:领导们天天作报告要全力跟踪服务项目,其实是跟踪某些实权官员重视的项目,下属们也只能围绕实权官员们的好恶而操作之!否则倒霉不看日子。最近我调查了几个村镇还建房办证过程,村干部们感慨的说“政府要修还建房,村里活遭殃”,原来搞还建房也不容易:1、买土地费,2、平整土地费,3、规划设计费,4、环评费,5、可研费,6、地勘费,7、质拉费,8、墙改费,9、监理费,10、招标费,11、挡案费,12、给排水费,13、配电费,14、道路绿化费……。以上项目个个要钱,一个村镇还建房报建尚且如此,其它投资立项之难可想而知!
    投资商拿钱买气受何日休!
    特别值的一提的是近几年新生的一些所谓中介、招投标、财评等单位,幕后几乎都有官商利益链!不仅没有起到公正作用,反而更增加了投资成本。表面公平的背后多少暗流涌动!
    整顿监理、招投标、财评等......势在必行.......
    再回到正题,笔者认为改善投资环境,夯实城市硬件,与民生息,可能是目前荆门最好的招商。从国际国内发展大趋势看,牺牲环境追求JTP,非长远之计。用JTP 去衡量一个官员的政绩,是当地的劫难,也是官员的祸患。
    君不见,南京折迁市长季建业,忌“建业”(“建业”曾是南京历史地名),在南京大折大建,违背天道、地道、人道,又违背自己人生运势之道,岂有不倒!……。
    荆门向何处去,弃水立城是硬伤,忽视文化是面伤,盲目招商是创伤。相信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会顺应自然,顺应民意,有智慧让荆门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长远经济发展之路,历史不会忘记对荆门有贡献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30

帖子

79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4-2-10 18:21 编辑

龙泉公园改造不能再没的门(闲话荆门城市发展55评)
李勋明
    象山是荆门文脉所在,它的每一寸土地都蕴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证明,象山在舒成龙和朱同炳任内的两次大修,都同时给荆门城市带来了飞跃发展。这些年本人不顾讨人嫌,不惧得罪人,不怕挡人财路,写了不少关于如何正确升华象山人文的文章,就是因为象山这块风水宝地太珍贵了。下面就此次升华象山项目再谈两点浅见,供有识之士参考:
    一、布置露天人物雕像要慎重: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摩崖石刻,很少有地方供奉露天人物雕像。君不见,天下名山,没有庙宇把主神一身分二处。记得前年重修老莱山庄时,本人曾竭力反对在老莱山庄大门前立老莱子雕像,因为在大门前竖了老莱子像后就不能再于后殿奉老莱子坐像了。老莱子不入坐中堂,接受信众朝拜,必无香火,庞大的老莱山庄又冷冷清清,靠财政供养!
    此次象山改造,又规划在公园大门中轴线上单纯竖一尊象山先生雕像,不符合象山儒、释、道三教之根本。另外,陆公的历史地位与莱公、佛祖也不在一个层面上,在入口中轴线上单纯放一尊陆公像,过分宣扬陆公,不仅使陆祠一主分二身,矮化了象山历史人文,也冥冥中得罪了老莱山庄的老莱子和唐安古寺的佛祖。
    二、龙泉公园大门不能再没的门:民间常用“没的门”三字形容没的哈数的人,可见门多么重要。此次升华象山,本人曾建议新增的象山两处牌坊,南门命名为“象山”,北门命名为“蒙山”。龙泉公园大门仍名“龙泉公园”(见附图),可惜和者皆寡。此次改造,把本来就空空如也的公园大门两侧方亭也要拆除无门,孰不知大门太通透,无关锁,则吉气不聚也,其中之理,几人知之?善哉!盛世之期,赫赫象山,唐安古寺不能复原,老莱子不能入殿,陆祠主分二身,实乃咄咄怪事。我想如果没有妖魔鬼怪作崇,相关者们大概不会犯这些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其实只要在大门主楼后两侧各加一根立柱,便可把两侧方亭改为横脊与主楼相联,使原来三个独立的大门建筑融为一体(见附图),可惜无人听!
    三、庞大的象山公园应该容得下一座小小舒公祠:这次升华象山,初步规划时拟复修舒公祠,可谓是一项重头戏,可惜受阻,无法落地,令人扼腕!舒成龙在荆门治州十二年,重民生,兴文化,给荆门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无人可及。特别是在象山造龙泉,构十亭,修书院,修老莱山庄,维修陆夫子祠,重塑陆九渊像,把陆九渊高祖以下四代立牌位供奉,春秋祭祀。舒成龙为兴扶象山文化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仅修龙泉书院就捐资四千余金。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容不下这位对荆门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先贤!不让他在象山有一席之地供后人奉祀,我们良心何在!
    城市兴衰,匹夫有责。守护象山是我们每一个市民的责任,鄙人爱象山心切,话实说,难积口德,让恨者去恨吧,星星知我心!
  龙泉公园大门现状图

龙泉公园大门改造后应该是这样

舒公祠平面图
一、设计依据:
根据甲方提供的选址地点,结合《荆门直隶州志•舒公祠图说》设计。
二、设计理念:
    力求恢复舒公祠原状建筑,充实文化内涵,弘扬舒公德政,藉以昭示来者,使之成为文物。
三、建筑概要:
    根据《荆门直隶州志•舒公祠图说》,舒公祠平面布局大院套小院,前殿与后殿之间用照壁隔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藏风聚气的设计理念,由于舒公祠图说没有庭院详细尺寸,此次设计只能按照古建房屋设计规范模数推理,头门三楹,宽16.2米,深21.6米,中为过厅。过厅设宝壁一道,左右室为接待和流通处,头门建筑后6.3米为照壁,照壁左右开门入后殿。照壁后9米为拜殿,殿前设石香炉一樽。殿内装饰按古州署大堂布置,殿后3.6米为院墙并连接前院为城。由于舒公祠现选址右白虎地势过高,故左围墙设计高出右围墙10公分,并设东门一道,以抬高青龙,亦作偏门,人流疏散通道。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建筑和庭院总占地面840平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270平米,庭院面积565平米,照墙长22米,院墙长110米。
这次升华象山,初步规划时拟复修舒公祠,可惜受阻,无法落地,令人扼腕!


《荆门直隶州志·舒公祠图说
〔舒公祠〕在西城门外,祀故州牧舒成龙。乾隆二十年,舒公升守衡州时,州人公建生祠于荆园。二十一年,舒公以外艰回籍,路过荆门,寄宿龙泉书院,复以三百金自置褚、王两姓田房助书院膏火。四十五年,故吏黄中理、士民胡异撰等呈请夏牧,将田房拨入生祠,以为岁修之费。时,舒公侄其绅守西安,寄银五十两助理生祠,遂改建于所买褚姓房内,即今祠也。共成正房三间,头门一层,围墙数十丈。五十年,奉文禁革祠宇碑记,旋奉督抚札批原任荆门州故牧舒成龙生祠改建龙神祠,以昭诚敬。而州人仍祀公像于中,改其额曰“舒公书院”。五十一年,高牧批准以舒公自置田房招佃承种,每年收租钱六千文,永作香火之资。书院肄业诸生以岁之九月十五日致祭,盖公生日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30

帖子

79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嘉靖《荆州府志》荆门篇摘录(一)

荆门州,州有东堡、西堡二山东,相对如门,故名。编都,汉名。武宁,晋名。长林,基州俱唐名。本秦南郡地。汉析置临沮、当阳、编都,蜀南郡。魏改荆州。晋隆安五年,置武陵郡于编都,领乐乡,长林二县,寻废郡。隋蜀荆州。唐析长林,置章山县,东北境置基州。贞元中,析置荆门县。五代时,高氏建为荆门军,治当阳,寻省。宋初为荆门县,天宝间复置军,徙治长林。端平三年,又徙治当阳。元为府,寻为州,辖长林、当阳二县,河南行省。国朝洪武九年,省长林县人,复当阳县。编户六十一里。
明嘉靖《荆州府志·舆地 缰域》
荆门在郡北。东西广,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三百二十五里。东至安陆州界,八十七里。西至当阳县铜镇堰,六十里。南至江陵县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宜城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到潜江县,六十里。东北到襄阳府,三百八十里。西北到南漳县,二百三十五里。西南到当阳县,二百七十里。自州志南至本府,陆行一百八十里,至湖广布政司,水行约八百里,陆行七百里。
明嘉靖《荆州府志·舆地 乡都》
荆门编户六十一里。望乡村州北。马良村,州东北。羔观村州东。上马仙村,下马仙村俱州东西。诸里村州西。上阳田村,下阳田村,长堤村俱州南。东寨村,青村,二村大湖,田瘠重,人户十存一二。陂村,藻湖村俱州东南。
明嘉靖《荆州府志·舆地 坊市》
荆旆折桂坊为王泽。步蟾坊为范恭。攀桂坊为杨中。登云坊平泰桥南,为宋晖。蜚腾坊登云坊南,为周思恭。冠英坊开王庙前,为杨秀。文魁坊平泰桥南,为周瀚。冠英坊南门街,为黎熙。文辉坊玄妙观东,为吴敬。飞凤坊为李琦。青云得路坊为杨俊。鱼跃龙门坊,社学南,为李和。奋锦坊为杨文。登科坊为金选。俱都察院街。锦衣北门内,为锦衣千户吕海。进士坊嘉靖九年,各州陆西为罗传。
明嘉靖《荆州府志·舆地 关梁》荆门篇56
太平桥州治南门外,今发。平政桥城内。元大定间知州杨文卿建。惠政桥即惠桥,在北门外。元知州田温建,训张崇作记。复成化间,知州子淑场,东岸,劈石修成长桥。正德间,知州程表重修。蒙惠泉桥城西百步。宋嘉定知州陈垓建,今发。东乡桥州北,七十里。三里桥州南土门外。南桥州北六十六里。建阳桥州南一百一十里。今发。龙陂桥与江陆界。石桥州北一百二十里。聚仙桥州南一百三十里,聚仙山北。仁义桥州西北一百九十里马鞍山福春建。王猛桥州东南一百八十里。牛蹄口桥州东南一百三十里。泥水桥州东西十里。车桥州西三十里。砖桥州南一百三十里。麻城板桥州北二十里。虎牙关州西三里。旧名虎牙山,盖以左右两峰对起如门,势如虎牙,名,故名。东关:州北一里。宋知州焕红巾贼战死于此。西堡寨:州西三里蒙山顶。世传元壬辰间,红巾贼起,乡民共立以避难。今址存。东寨州南二百里东寨村。世传元末癸已,红巾贼起,千户梅春立以贼。今址存。

明嘉靖《荆州府志·舆地 坊市》
荆门,折挂坊(为王泽)。步蟾坊(为范恭)。攀桂坊(为杨中)。登云坊(平泰桥南,为宋晖)。蜚腾坊(登云坊南,为周思恭)。冠英坊(关王庙前,为杨秀)。文魁坊(平泰桥南,为周瀚)。冠英坊(南门街,为黎熙)。文辉坊(玄妙观东,为吴敬)。飞凤坊(为李琦)。青云得路坊为(杨俊)。鱼跃龙门坊(社学南,为李和),奋锦坊(为杨文)。登科坊(为金选。俱都察院街。锦衣坊北门内,为锦衣千户吕海)。进士坊(嘉靖九年,知州□陵为罗传)。乐乡镇州北八十里,沙洋镇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宋江边居谊筑。率所部士卒三千余与元兵战死于此。新城镇州东南一百四十里,边居谊所筑,遗址尚存。新街州志东。十字街州志东。
明嘉靖《荆州府志·舆地 山川》
荆山:在州治西北二百里。卞和得玉于此,今有抱玉岩。胡曾诗: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玉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疑是荆人哭未休。虎牙山:在州南五里。两山对峙,其状如门,乱石险峻,故名。东山:在州东南一里。上有楚望亭,今废。亭侧有塔,隋时所立。记云:“立予东山塔,荆门生头角”。今名东堡山,又名文峰。西山:在州西三里。今废。为海会院,又名西堡。蒙山:在州不上不下里许。两乡对起如峨眉,旧名泉子山。麓有二泉,即蒙、惠泉,上有澄源阁,信美、浴沂、浮香、潜玉、濑玉五亭,皆休憩之所,亦名象山。内方山,在州东南汉水上,去州一百八十里。中有岩穴,方而且深,唐司马子徽于此炼丹。

明嘉靖《荆州府志·祀典祠庙》荆门篇
城隍庙:州东。正统间知州邢宁、成化间知州俞诰重建。
三皇庙:广盈仓西南,今废。
陆文安公祠:象山下,旧在蒙山下。宋陆九渊尝知荆门军。有惠政,故祀之。
三贤祠:儒学内,祀宋胡安国、陆九渊、朱震。旧在平泰门内。成化初,知州俞诰建。十七年,知州阴子淑迁建。
灵显庙:州北。神乃蜀汉张飞子某孙遵也,俗呼为张三郎、四郎。
岳相公庙:州南七十里。相传岳飞砌地牢三十六,内设女色酒肴,阴诱劫宋江等,掩闭在内,以救荆民,故祀之。
英愍庙:城南。祀宋吴肪。关王庙:州南二十里掇刀铺西。宋天圣间建。

明嘉靖《荆州府志·祀典陵墓》
春申君墓: 州南一百二十里。世传为楚春申君黄歇墓,俗伪呼为黄泥冢。
羊角哀暮:州治西南七十里诸里村合河口。左伯桃暮,亦在焉。
沈约墓:州城西。
赵家冢:州西南三十五里,相传为官家冢。
白冢:州治南九十里。世传为白侍郎冢。
明嘉靖《荆州府志·宫室公署》
荆门州治:西门内。洪武己酉,知州戴昌创建。后知州潘道亨、俞诰、阴子淑、逯□等四人相继重修。正厅三间,耳房二间,后堂三间。吏目厅三间,东西六房一十四间,戒石亭一座,仪门三间,正门三间,架阁库三间。知州衙、同知衙、判官衙、吏目衙、监房三间。阴阳学:州治南。医学:州治东。僧正司:唐安寺内。道正司:玄妙观内。乐乡巡检司:州北八十里,正统间知州朱珉建。建阳巡检司:州治南九十里,弘治已未,给事中赵士贤奏建。仙居巡检司:州东北一百二十里,成化间知州阴子淑建。新城巡检司:州东南一百四十里,成化间知州俞诰建。鱼料水驿:州东北一百二十里,洪武间知州潘道亨建。荆山马驿:教场西南。旧在北门外惠政桥,正德十二年,知州程表迁今治。石桥马驿:州北六十里。建阳马驿:州南九十里。丽阳马驿:州北一百二十里。俱正统间知州珉建。早明亭、旌善亭:俱谯楼左右。都察院:布政分司西,弘治间知州韩铣建。布政公司:都察院东,成化间知州阴子淑建。府馆:城隍庙东,旧在十字街。成化间知州俞诰迁今治。
明嘉靖《荆州府志·宫室学校》
荆门儒学:州治南。宋建,元毁,国朝洪武二年知州代昌因旧址创建,知州朱珉等相继重修。嘉靖九年四月,知府孙存按州,见殿庑堂祠俱敞适,适唐安寺以佛降旦赛会,乃责所获浴佛金帛于僧正督修之。大成殿:五间,东西两庑十六间,戟门三间,灵星门三座,泮池桥三座,神厨六间。明伦堂五间。东西三斋,养正、养性、养贤,共九间。仓三间。公廨四所。号房二十间。射圃亭、卧碑一座。御制碑亭,社学。
明嘉靖《荆州府志·宫室书院》荆门篇
东山书院:州治东一里,塔山麓。宋初,知荆门军孙镛二子何、仅读书于此,后相中为状元,学者称二孙先生。故王逸《送舒殿丞出守》诗云:“他年馆阁同游处,荣路芳□继二孙。”宣和、政和之前,朱震与弟巽亦读书于此。荆山书院:元至元间建,刘应奎为书院山东长。象山书院:州治西一里惠泉之上。正德辛未,众政锺文俊、知州孟统创建。

明嘉靖《荆州府志·舆地 山川》
孟子港在州西南六十里,唐孟浩然往来于此,鸭儿陂,州南十里,四十不竭。养老堰,州南九十里。天坑州西北十里。其深莫测,甚旱不竭。绿麻堤州东南一百七十里。至沙洋至潜江,长八千七百余丈,以障汉水。蒙惠二泉,州西二里,源出象山之麓,其北曰蒙,南曰惠,蒙水寒,惠水温。昼夜两潮,水溢数寸,宋知州彭乘为三诏,黄鲁直、陆九渊俱书有蒙泉二大字于石壁,宋名贤题咏最多。太子岗,州北五十里,前元文宗天历戊辰秋自中兴潜邸归,过荆门,憩于此,百官进食皆不受,惟啜一茶,后人名此。屏凤山,在州西北四里。绝顶平衍,中有二冢,宋绍兴三十一年,民结庐其上,为避敌计。开喜二年,郡守李直炳亦徙居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30

帖子

79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悠 悠 荆 门 古 城
                       李勋明
  
   “荆门”地名始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然而在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还有一处“荆门”,北魏郦道远《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中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南山,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荆州府志·宜都篇》也载“荆门、虎牙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唐代诗人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千里送行舟”诗,描写的应该是宜都长江荆门山。历史上为什么形成两处“荆门”呢?至今还是个谜!
    从地理上看两处荆门均为关隘之地,“荆楚门户,控制要冲”,一处是水路要塞,一处是陆路重镇。
    历史上荆门古城能够选址在象山东麓,其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地理环境合乎古代建城选址标准;古城位于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过度咽喉区,背倚荆山主脉,虎牙关、象山、东宝山回脉环抱,形成古城两河交汇,四山环抱,三水穿城,内外勾锁,藏风聚气的地理格局。二是位居荆襄古道要塞,战略位置重要;特别是南宋时期,元军大军压境襄樊,荆门位于南北两朝争夺南北统治权拉锯战的最前沿。所以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陆九渊知军荆门,特奏请朝廷修筑荆门城,此后荆门逐步成为区域行政中心城市,尽管行政区划时有伸缩,大致范围基本演变于北起丽阳驿与宜城交界,南襟长湖抵江陵县界,西辖当阳县,东临汉水边。明朝嘉靖称帝后,将河西丽阳、乐乡、石牌一线划入钟祥。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荆门为直隶州,领当阳,远安二县。民国时降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4年再度升为省辖市。如今荆门古城的军事战略优势不再,而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却更加巩固。
    功能划分: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荆门城市功能划分为:城东商业作坊区,城西行政人居区,商业区则分布在城东一带,衙署、学宫及相应行政首脑机关均分布在城西。古人建城首先重视文运昌盛,故城市规划把学宫的选址看得比州署更为重要。让我们来看看明清时期凤呜门一带的学宫建筑布局:凤呜门外设龙门坊,左门额“腾蛟”,右门额“起凤”,正门文运挢南设风水照壁一道,以聚祥瑞之气。竹皮河中建三闸抬高水位与凤呜门内孔庙前内泮水池遥相呼应,以活地脉。城门上修文昌楼,东竖魁星阁,西立文峰塔,以壮文风。从凤呜门内向北依次为:内泮水池、牌坊、棂星门、仪路、黉门、射圃、大成殿(文庙)、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儒学署等,一直延伸到首脑机关州署(凤凰台)。这些建筑以白龙山为来龙,座北朝南,既占踞了州城来龙之正脉,又避开了冬季南阳平原沿汉水槽南下贯入城区的强风带,其建筑布局集天、地、人和谐相与之大成。
    城池沿革:荆门城垣近似笤箕形,始筑于南宋绍熙二年,周长九百余丈,高一丈六尺,女儿墙高五尺。宋理宗宝佑二年,赵葵重修。明洪武初,守御指挥使梅福用石块加修,弘治十四年六月,山水暴涨,城西北一带皆颓,知州韩铣补之,西北二面收进百余丈,以远水势。周长3283米,城垛1212个,城门4个。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改建条石墙基,于学宫门前筑南薰门。清乾隆十年至十五年(公元1745—1750年),州舒成龙捐银两千余两重新整修,改南薰门为凤鸣门。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又进行过一次修补,改平泰门为南薰门。形成五门(东作门、西成门、北辰门、南薰门、凤呜门)。荆门古城四门命名颇有讲究,北辰门和凤呜门寓龙腾凤舞,东作门与西成门寓东作西成。北辰门配属八卦坎水方,寓蛟龙遇水则活。东作门居八卦震雷方,配属春雷,寓商贾兴旺。西城门居八卦兑泽方,配属天泽,意迎山接水。南薰门居八卦离方,配属为风,寓接纳祥瑞之气,《孔子家语》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薰门以此而名。民国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日军入侵快速疏散城内人口,1938年进行了第一次拆除城墙运动,日本入侵后又毁城修路,仅搞剩下了5个城门,解放后逐步倒塌。1959年改造工商街,折掉东门后仅下现有南薰门和凤鸣门,前后修建了近900年的荆门城垣从此消失。
    人口变迁:明洪武二十四(公元1391年),全州人口61686人。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6年),161821人,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543116人。民国1912---1933年之间580000-640000万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造成人口锐减一半, 1948年统计为345121人。明清至民国晚期荆门城区人口在5000至30000之间徘徊,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0月,荆门城区人口仅1300人,至1969年城区人口才达10480人。1970年焦枝铁路通车,一批中央、省、地大中型企业陆续落户荆门,三十年间城区人口增至410000余人。从史料上看,荆门地域人口减少多与战乱有关,如嘉庆至道光年间州人口反而减少52193人,乃太平天国战争和各地贼匪兴起所至。《荆门直隶州志》载:“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四月十八日,贼匪张汉朝焚烧南北关乡,四门闭筑,嘉庆五年闰月四月二十八日,贼匪扎营牌楼岗,七月二十四日,贼匪复至,二十七日遁。”可见战乱对人口减少有着直接关系。
    水系泉流:荆门城区有三条来水,竹皮河发源于城西白果树沟东,经海会沟汇象山四泉,环古城西、南、东三方,于北门汇合浏河。浏河发源于圣境山东麓,经泉口流入城区,于北门汇合竹皮河。金虾河源至白龙山下天心堰,经城内于北辰门西逗眼头注入浏河。明清时期,城区排水为内外分流,城内有两大排水系统,一是沿各街阴沟注入金虾河,至北门西侧逗眼口注入浏河,一是先进入总阴沟,再注入护城河,城外的三里街、水府庙街污水均系沿街道阴沟直接注入竹皮河。枣园街、南台街、土门街污水则从所在地先注入小河,再进入护城河。城区竹皮河和浏河最大过水断面约300多流量,故历史上每遇山洪暴发,城区常遭水灾,如1912年7月发生山洪,洪峰流量600立方米/秒(百年一遇)。1950年7月发生山洪,洪峰流量500立方米/秒(50年一遇),这两次山洪将来龙桥、北门桥附近的田园房屋全部冲毁。
    桥梁涵阐:北门桥,位于北门外浏河上,建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大南门桥 ,位于大南门外护城河上,清乾隆十一年七月(公元1746年)修建,系石墩木梁石板桥。来龙桥,位于解放路西端护城河上,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1754年),由州牧舒成龙修筑。文运桥,位于(凤鸣门)外护城河上,亦称南门桥,始建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1750年),因小南门内有文庙(又称孔圣庙)故名。三眼桥 ,原位于凤呜门外云龙街西侧,是荆门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石拱桥,始建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桥落成后曾命名为平泰桥,三孔条石拱结构,习称三眼桥,1985年护城河改道被拆除,新建三孔石拱桥于现象山大道。向东桥,位于解放路东端护城河上,原是一座滚水石板小桥,1948年12月改建成石墩木板桥,习称东门桥。为了蓄集河水,清初舒成龙分别在来龙桥下、凤鸣门左、东作门右分别建闸抬高竹陂河水位。金虾河也是分段筑堤,蓄集水域,调节环境。咸丰至民国时间又对三闸进行了数次维修,三闸到上世纪八十年才消失。
    荆门州署:在凤凰台,隋文献皇后行宫故址。唐尉迟敬德以行宫旧基修建官署,显德末废。宋光宗绍熙二年,陆九渊知荆门修复之。元、明以后历有修举,明崇祯壬午李自成克荆门,毁于战火。清朝初年购周贡生房舍为官署。乾隆癸亥丘舒成龙先后捐二千余金为之倡,拓地创新,于头门外建照壁、悬门,坊三座。头门三楹,颜曰“作新”。上悬钟鼓,后为仪门三楹、大堂三楹,两庑各建廊十一楹。左右分六房、杂科。其上各建三楹,作三班廨宇。两翼各建正屋六楹,左为库房、柜房,右为柬房、推收房,站台而外,对列执事、厅、角、路、树、“天鉴在兹”坊。大堂左,建州库二楹。宅门外,左为门皂房,右为茶房。宅门内,建二堂五楹,颜曰“宗陆”。堂之东角,建门房二间,左右各建石门,颜曰:“东、西花厅”。由东入,北建屋二重,各六楹,由西入,堆小山,山下有池,山北为堂五楹,颜曰“清畏”。东为耳房一,佥押处也。后五楹为“宝田斋”,训子处也。再西,建幕馆二层,各四楹,前曰“积翠轩”,后曰“集益轩”,内则建楼五楹,颜曰“舒翼”。东西厢房各三楹,左右耳房各二楹。楼后为小圃,墙外更有菜园,署前二坊颜曰“江汉藩篱”、“荆襄锁钥”,大堂前“天鉴在兹”坊。咸丰四年,同治七年,续有添建。
    宗教人文: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曾建楚望亭于东堡山麓,东晋于象山建海会寺。隋代建东山宝塔、凤凰台。唐代建唐安寺。宋代建白龙观、老莱子山庄、长春观。元明时建城隍庙、陆夫子祠,清初建三皇殿、白云楼洞台、青龙观、千佛洞、普惠洞,舒成龙治州时全面完善了“三台八景”,三台:凤凰台、讲经台、读书台。八景:霖苍甘雨、老莱山庄、龙泉十亭、西宝昙光、唐安古柏、南桥塔影、带河金虾、长春丹井。舒成龙除了将历代古迹进行了全面修复外,又新建了龙泉书院,文明湖、荆园、景养斋等。古城主要祭祀建筑社稷坛:在西门外白龙山脚,洪武三年建。每年春秋仲月上旬戊日祭之。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门外象山南东麓,洪武二年建。每年春秋仲月上旬戊日合祭。先农坛:在城东郊白云楼南,雍正五年冬十二月修建,每春至祭。州厉坛:在北门外升天塔侧,每年三月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迎城隍神于位,并列各乡无祀厉鬼以祭。城隍庙:在城东,后移至州署旁,供奉元至正年间守城而亡的聂炳为荆门城隍。武庙:供奉关帝、马王、三官,原在十字街口,舒成龙治州改建于州营署后。文庙,供奉孔子,每年9月28日祭,在凤鸣门内,洪武二年知州代昌元于学宫故址重建,清朝末年达到完整规模。让我们看看其建筑群:大成殿五楹,东西庑各七楹,棂星门一座,匾曰“文庙”,棂星门外,设内泮水池,中路木牌坊一座,东西木牌坊各一座,东额“金声”,西额“玉振”。东西砖坊一座,东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大成殿内悬清圣祖御书“万世师表”,清世宗御书“生民未有”,大成殿后还有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启圣祠等,其庙宇规模雄冠荆门第一庙。
    驿站交通:清朝中晚期的荆门交通,辖水塘(江边码头)三处,旱塘(集镇)三十六处;出南熏门经土门巷、虎牙关东南去沙洋,正南至荆州。出凤鸣门经枣园街、马鞍山(天鹅池西)、王家巷、车桥,至当阳、河溶。西门出海会沟,沿十八罗汉山脚经瓦庙塘、老虎园、铁坪至远安。北门出北关街(三里街),东去牌楼,钟祥。北去子陵、石桥驿入襄樊。出东门翻西宝山,至贺集、石牌、马良。  
    街巷沿革:荆门古城街道分布据说有九街十八巷;主要街道有老州街,学宫街,在州治南,即云龙街,一名布场街。后街,在州治北。金虾河街,南台土门街,在南门外。枣园街,在凤鸣门西。集街,在凤鸣门左右。北关街,在北门外,亦名三里街,现为民主街。三里街以买卖粮油为主,枣园街以买卖木料,柴炭、煤为主,十字街为主要商业区。从东作门至西成门,北辰门至南薰门、凤鸣门的内集街为主要街道,明清州署南为府前街,西为荆山驿,南为文庙,北为武庙,东北为贡院、吏目署。学宫街(府前街),州署东为十字街,西为西街。西门外为棚场街。后街,又分为后街和关庙街。内集街,由北而南,分别为福音堂街,响井街、盆场街、南门街。后街与响井街的联系巷道为紫竹街。土门街以一道牌坊为界,牌北为南台街,牌南为土门街。所有街道均为石板路面,宽3-5米,交叉口5米左右,总长4132米。城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前。抗日战争爆发后,敌机轰炸,致使街巷易形。响井街、十字街、紫竹街、后街、关庙街、外集街和南台街基本无存。1949年2月4日,城区解放。1950年荆门县人民政府对现存街道进行了调整,将东门外原难民区设建设街,从东门外至十字街口折向小南门为工商街。外集街、枣园街、合称团结街。十字街口至龙泉中学通道称解放街。北门内外(含响井)均属民主街、北门街,五条主街总长2066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进行大规模改造,形成白云大道、长宁大道、金虾巷、象山大道为南北主轴的街道网。
   牌坊遗存:〔兄弟状元坊〕为宋状元孙何、孙仅立,在南台。〔攀桂坊〕为永乐戊子举人、巡按御史杨大中立,在州城北门。〔折桂坊〕为永乐甲申进士王泽立,在十字街。〔步蟾坊〕为永乐戊戌进士、御史范克恭立,在十字街。〔蜚腾坊〕为永乐甲午举人周思恭立,在州南台。〔登云坊〕为正统戊午举人宋晖立,在南台。〔冠英坊〕为景泰庚午举人杨琇立,在州北关庙前。〔文奎坊〕为天顺壬午举人周翰立,在南台。〔冠英坊〕为成化辛卯举人黎熙立,在南门内。〔文辉坊〕为成化辛卯举人吴敬立,在玄妙观东。〔飞凤坊〕为成化甲午举人李珂立,在北门内。〔青云得路坊〕为成化丁酉举人杨俊彦立,在北门内。〔跃龙门坊〕为成化庚子举人李和立,在东门。〔登科坊〕为弘治己酉举人杨文立,在小教场前。〔锦衣坊〕为锦衣千户吕海立,在北门内。〔进士坊〕为嘉靖己丑进士罗傅立,北门外东北三里。〔双凤坊〕为嘉靖甲子举人上官绎、欧阳辉立。〔折桂坊〕为隆庆庚午举人马闑立,在北门内。〔登科坊〕为万历壬午举人、陜西汉中府同知胡化立,在南台。〔司徒坊〕为万历壬辰进士、户部郎中周之翰立,在州城十字街南,即今建奎星阁地。另有节孝坊17座。
    近代规划: 1948年5月1日成立荆门县县治建设委员会,负责拟订城市规划,规划发展目标是:“求得城区的合理发展,以建设现代化之市镇,并以达到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水平之目的”。区域功能分:东门以外的凯旋路(东宝山麓)至升天塔附近为工业区。城内及北门外三里街、西门永安街、南门外枣园街为商业区。不属工、商业区地段划为住宅区。西门外象山脚至龙泉巷为文化风景区。1984年城市第二次规划编修:以东西城区组成市中心区,以十里牌、烟墩、子陵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1、西城区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区。2、东城区为石油化学工业区。3、城南为食品、轻纺、机械、交通、物流。4、子陵为建材工业区。5、城西漳河镇规划院校、水上运输和旅游事业,开辟疗养区等。
    综观荆门800多年建城史,值得我们今天城市规划借鉴的主要经验有三:一是注重培置城市水域,充分利用了象山四泉、竹皮河、浏河、金虾河水系。河道泉流几乎占了古城总面积的一半,并在竹皮河分级建闸抬高水位。城内城外园田均为自流灌溉,如城北舒畈一带的园田,由舒成龙捐廉银修渠截泉口水自流浇灌。南门外园田引文明湖水自流灌溉,故文明湖南一带园田被誉为“金水换”宝地。天心堰灌溉西北城内外园田,多余则流入金虾河。二是城市区域功能划分合理,商业作坊均布置在城东两河交汇地段,依水生财。行政首脑机关则布置在城西地段,倚山得势,既避开了冬季风煞,又位居城市高处,符合古人择居建城“据西北而治东南”之规。三是高度重视文化古迹建设,特别是舒成龙治州期间,对城垣街道、祠宇寺观都进行了全面维修。上世纪八十年代荆门建市后又抢救性修建了盆景园、岚光阁、老莱山庄,复龙泉十亭,缮陆夫之祠,清理文明湖,使象山东麓一带部分人文古迹得以升毕保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30

帖子

79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古城建筑文化初探
                                李勋明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祖先对人类居住环境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构筑理论,即地理,形法、堪舆等,它总称为建筑风水学。现在中国的建筑风水学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用于城市规划和建筑环境领域,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一些建筑设计规划不应盲目追求西方洋味,而是需要进一步弘扬本土文化。
    荆门从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陆九渊始筑城垣,到清朝舒成龙治州时就已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州城布局。城池如一只筲箕镶嵌在群山环护的两河交汇处,其筲箕形的城垣设计, 依山傍水,“借山川自然之情,全自然之势”,达到了天地人的和谐相与。可惜在上世纪频仍的战乱人祸中,古城建筑所存无几,著名的三台八景也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但它辉煌的建筑文化仍值得我们今天去认真挖掘。
    按照《清乾隆州城区图》,结合适用八卦,笔者用十字线分割荆门古城,子午线的中心交点是老城的中心,即东宝山与西宝山之间最阔的盆地处(现金虾巷和中天街交汇处附近)。察古城龙、砂、水、向,圣境山脉系为龙脉,它蜿蜒百里,落脉荆门,形成古城内外勾锁的地理格局。象山和东宝山为古城左右护砂,虎牙关荆门山为朝砂。其水脉自西北乾方开门,绕城出东北生门艮方。为使四砂玄武、朱雀、青龙、白虎驯服,则设景观建筑镇之。自西北向东南山脉构筑有真武观、老君殿、朝盐观、霖苍观、青龙观、东山宝塔等。乃镇龙脉的建筑。镇地脉的建筑有唐安古寺、福善庵(现建设街中段)、元妙观、城隍庙(现中天街凤台商场一带)等。镇水脉的建筑有东北艮方生门的水府庙、升天塔(实为水口塔,现铁路桥东广场内)。乞求文运昌盛的建筑有文峰塔(原凤鸣门外西南侧)、魁星阁(平泰门外亦为南薰门)、文庙(凤鸣门内)等。乞求农桑风调雨顺祭祀建筑有先农坛(现白云观一带)。西坛(现体育场西北侧)和南坛(现盆景园南)。以上这些建筑均按风水理论选址,以州署地理位置界定,它们既是景观建筑,也是风水建筑,目的是创造天人合一的城市空间,它也是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的体现。
    由于古代尤其重视官治衙署的地理位置,荆门古州署(现市公安局)座北朝南,接来龙之正脉,踞老城最高处。衙署及相应机关均分布在城西开门乾方,这里离象山四泉近,便于取水,既占踞了州城来脉,又避开了冬季圣境山脉贯入城区的风带。商业作坊区则分布在城东一带。由于城市四砂合围趋急,城池五门为避煞,有四门避开四正向,只有西成门压在十字卯酉线上。北辰门和凤鸣门坎离配属水火,寓龙腾凤舞。西城门乾兑配属天泽,意迎山接水。东作门震卦配属春雷,意求商贾作坊兴旺。平泰门喻和平安泰,后改为南薰门。《孔子家语》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薰门由此而得名,该门巽卦配属为风,喻按纳东风祥瑞之气。民谣有“荆门是个筲箕城,只能供养外来人”之说,但是荆门筲箕形的地理环境,却凝聚了大量的外来人力物力,才使荆门能从“弹丸黑子”发展到今天具有一定规模的地级市。不过由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养成了荆门本土人安于现状,不愿走出去求发展的弊病。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因素还是旱涝保收的自然条件使然。
    现在,荆门城市建设经过近二十年的扩市提位,城市面积向周边扩大了近二十倍,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由于人为地改造自然环境,地理格局比明、清时有了很大的变化。只要我们要本着“读古书,当明古谊,居今世,不违今人”的原则,在洞悉西方现代法门的同时,不妨着眼于我们自己老祖宗的成功经验,通过挖掘古城建筑文化,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就会创造出更新的荆门城市文化,使荆门的城市格局更趋于自然和谐。

                                       见2002年荆门日报、东宝文史集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30

帖子

79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探索城市兴衰  顺应自然之道(闲话荆门城市发展54评)
李勋明
    今年是李自成克荆门367年,日寇飞机轰炸荆门80年祭年。这两次战乱是荆门自南宋筑城后的最大的人祸。其实荆门历史上天灾亦不少于人祸,说到天灾,现在荆门人大概只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大旱,发生饿死人事件。历史上天灾亦多;宋太平兴国八年夏六月,山水暴涨,毁民舍无数。明弘治十四年六月水决荆门城。嘉靖二年大旱,六月地震。嘉靖十六年大饥,民食树皮,相藉莩死。万历二十年,山洪漂流房屋人畜近六十里。乾隆三十二年,阖州大水,州城南北大桥、三闸俱毁。有趣的是这些天灾人祸都与时政气数有关,可见天人感应是有道理的。实践证明,人类若顺乎自然,灾难会减少很多。让我们举几项我们亲眼所见荆门城建中顺应与违背自然的案例,从中感悟自然之道:
顺应自然之道案例:
    案例一:焦枝铁路和漳河四干渠东西抱城而过,给城市带来了财气人气;几千万年前,荆门城区还是一片湖泊,洪水慢慢将东宝山北端冲断后,形成一块自然盆地(道家称太极地)。古代州县或民居选址大都在这种四象环护的太极地中。上世纪七十年代修焦枝铁路与东宝山连为一体,合古城东部水口,使古城形成完美的太极圈,有效关锁了城市水口。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漳河四干渠经过象山采用架渡槽过水,没有挖山不止,使象山得到完整保护。这一渠一桥抱城而过,没有过度破坏城市山体,还使古城东增一路(龙),西添一水(财),迎来了荆城几十年前所未有的繁荣。我们要感谢当时决策者们的荚明举措。
    案例二:升华象山人文,迎来城市中兴。张明春、朱同炳、缪合林三任州官建龙泉公园、疏浚文明湖、竹陂河,修复龙泉十亭、老莱山庄,维修陆夫子祠、兴建岚光阁等人文景观,使城市文化得到升华,从而给荆门城市带来了自舒成龙治州后的第二次中兴。特别是炸坑填土绿化象山,使如今的象山生机盎然。
    案例三:修建凤凰水库改变了南城区土瘠民贫的生态环境。这一库碧水为后来的汉正街、高新区、城市运动公园、碧桂园、李宁工业园等产业落地,起到了壮腰作用。
    案例四:象山大道、漳河大道规划没有大挖大填。而且对城市长远发展起到了纽带作用。《附见:朱同炳回忆录》
违背自然之道案例:
    案例一:城市四象之山伤筋动骨严重。A、虎牙关被剥皮抽筋、十八罗汉被开膛破肚、东宝山、白龙山被割脚剁手……。B、多条道路规划过于求直求宽,开挖过度,一些建筑布局违背地理。如天鹅湖西山和政务中心左边山脉乃沙洋区域祖脉,不应该挖断脉脊,(凡挖祖脉或宗教之地者均祸及有人)。C、数条道路设计为四正向,导致道路两旁房屋亦只能朝四正向,使地理磁场与人居相博,这里不宜多言。D、工业园区平整厂房均弃水逆地造平川,焉能长久!再好的风宝地,你违背自然大挖大填后均为废地。……
     案例二:城市河道干涸,堰塘消失,水穷生气不聚。城区上游百分之七十承雨面积被人为拦截,堰塘消失殆尽。特别是城区段河道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建设,却始终是干河。可以说竹陂河改造是荆门城建史上最大的败笔工程,市民反映强烈!竹陂河在明清时均为自然河道,分级建闸抬高水位“水深丈许”, 并划户管理,养鱼种莲,以河养河。河道宽度在30米至100来之间。如今把河道宽度收缩至20米左右,由于没有蓄水,有的河床与河岸垂直深度高达5至7米,视觉如深渊,更可笑的是那些画蛇添足的造景……,如北门外的两河交汇段本来就如深壑,却又在高俏的挡土墙上增加1.5米高的垛墙,不仅阻隔了人与水亲近,更影响路面排洪,非议者多!
    例三:搬迁首脑机关折腾,延误了城市发展。首脑机关选址关乎一地兴衰,古今中外上至都城选址下至百姓建房选址都慎之又慎,老城区是首脑机关最好的选址,历经千年天灾人祸检验而不衰。把政务中心选址在沙凹,也是经过无数次反对无效后勉选其地,孰不知其建筑又搞成无头建筑,加之蓝色幕墙面积过大,煞气重重…。凡人居建筑均不能朝子、午、卯、酉四正向,中国历朝皇宫大庙也只有两处朝四正向,但前后建筑采取了错位。房屋必须有头,即呈尖状、翘状、塔状、脊状,万物如斯,此乃铁律。荆门政务中心不仅无头,似乎亦犯坐子午正向之忌。个人认为该建筑倘不加头,象山与西堡山没有架桥连通之前,首脑机关还是在老城区为宜。
    案例四:公墓选址违背民俗安魂之道。导致荆门人到处寻安魂吉地,叹“死不起”,应加快另选城市安魂吉地。
     城市规划是一门深邃的学问,非淡泊名利者难得真谛。顺应自然之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其地必福祚绵长。怪异建筑定生煞,无头建筑必短命,高楼之中无王侯,山野茅屋生贵人,其中自然之理几人能识?山野村夫人微而言不轻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30

帖子

79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 “掇刀”地名的文化内涵谈掇刀城市发展 (2011-03-06 16:42:13)

            从 “掇刀”地名的文化内涵谈掇刀城市发展

                         李勋明

    一个地名的形成必然有它的历史渊源,“掇刀”地名源于东汉末年三国名将--关公。据《荆门州志》记载 “掇刀石:州南二十里,在虎牙关南黄岭铺北,周围数十里,地面高敞,关夫子往来荆襄,常屯兵于此,帐前有石,巉元碧色,尝竖青龙刀于石罅中,今以手摩之辄动,然千夫之力不能举也,故名掇刀石,迄后修夫子祠,覆刀于内祠,外有马跑泉遗迹存焉”。从以上这段文字记载,可见掇刀关帝庙在清初以前就已具规模,“掇刀”地名亦因关公掇刀石而名也。
   一千多年来,关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的雄烈为后人所敬仰,他的忠义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其实关公一生是一个悲剧,他虽然为人武勇,但刚愎自用,不懂权术,对部下骄矜少恩,最后成为“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牺牲品,功败垂成。
   读史有学问,从“掇刀”地名的起源,研究关公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上象关公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但是他们都被历史所淡忘,为什么关公能够流芳百世? 最后被奉为神灵,而发展到庙宇遍天下。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因为他的忠义情操符合中国人传统道德文化准则。“掇刀”地名的由来就是这种传统道德文化发展的积淀,因此我们读史不能就史论史,要让关公文化为今天的社会经济服务,才是正确的历史观。笔者认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按照[荆门州志]记载的掇刀关帝庙图形,在其原址恢复关帝庙建筑群,将市博物馆收藏的原关公大刀重插原石,让后人了解“掇刀”的历 史渊源。同时也可以提高掇刀城市的文化品味。
    但是,现在掇刀关帝庙遗址周边环境与昔日有了很大变化。恢复重建必须创造与原庙宇相符的场气环境,否则应重择吉地修建,不要怕背造古之名。荆门三台八景就是古人造古的杰作,可以说掇刀关帝庙的渊源也同样如此。有人提出要在掇刀转盘处竖立一尊关公雕像,笔者认为要考虑在一派现代建筑群中立一尊古代武神像是否协调,需要认真规划而后行。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大都在两河交汇处或有四象之山环抱的太极场地。掇刀城市地处西宝山和东宝山相逼向南而形成的风带区,地质表层结构多为火山溶岩,生态环境比较薄弱,并非理想的建城之地。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漳河主干渠和铁路公路网纵横其间,改变了这一带的地域生态环境,加上荆门城市南扩,掇刀城市规模近三十年来飞速发展,一举成为荆门城南区商业行政文化中心。但是掇刀区要长久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区域功能板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现红长城一带为荆州祖脉,也是掇刀南部朝山,宜保护为宜。按风水原理评析,现掇刀首脑机关区政府办公大楼选址;陷于东南困地,背后来朝,其建筑又呈半圆挺胸向前,主帅无护卫,倘有闪失,全军复没,此乃建筑之大忌也!
   踞西北而治东南,是中国历代有作为的王朝选都治国的战略方针,所以历代强势均选择中国地域西北西安、洛阳、北京建都, 俯治“东南财赋地”。笔者认为发展东南工业物流区,开发西北生态人居旅游区,也应该是掇刀城市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按照中国传统建筑学理论评析,现响岭岗西北、仙女山东南一带北依圣境山十八罗汉为屏障,东接老城区,西连漳河水库,南部形腾爽垲,是理想的生态人居区,也是掇刀地域来脉旺地。历史上设有瓦庙塘、王家巷塘、车桥铺塘,如果把这一带规划为未来行政生态人居区,并且将王郎沟---仙女山---仙女湖逐步开发为文化旅游胜地,让工业与文化旅游业同步发展,掇刀区未来会更加繁荣昌盛。


                                     《荆门日报》 2006年1月6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4035837号-1

GMT+8, 2024-5-15 15:13 , Processed in 0.0582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