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李勋明

李勋明谈荆门城市发展文选

[复制链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尽快完善三山人文景观绿道
打造环荆门山“一带一圈”城市文化旅游区提案
李勋明
     荆门城市三山由东宝山、西堡山、圣境山组成,统称“荆门山”,也是江汉平原祖脉。三山不高而通玄,不彰而长彰,其自然人文景源丰富,蕴含三千年历史文化遗存。近三十多年来,政府和民间已投资近亿元修复三山人文生态和基础设施,但仍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市民休闲环境,打造城市三山人文景观绿道,推进环荆门山“一带一圈”文化旅游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开创城市发展新的文化经济增长极,特建议如下:
    一、东宝山人文景观绿道: 1、向北延伸至月亮湖广场,接民主街古街。向南延伸至千佛洞和植物园。2、增加延伸道:白云楼至青龙观、读书台至普慧洞(东宝塔东)、白云大道至东山书院、东宝塔至千佛洞。3、增建6处人文景观:城皇庙(月牙岛南),云烟阁、青龙观、普慧洞、东山书院(东宝塔西)、二孙祠。4、完善东宝塔至电视发射台至东山寺轴线人文景观,把电视台遗留房屋一并合于东山寺,两者都是公共建筑,无可非议。  
    二、虎牙关至象山人文景观绿道:由于虎牙关山体已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只剩下天鹅湖西约500庙山体和约400余米三国古道,应该把天鹅湖西山体和天鹅池公园合并规划。建议:1、于该山头建“荆门关”,融入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城市文化,做出看点卖点(本人已设计三套荆门关方案,见附图)。2、向东架长380米跨天鹅湖悬索桥连接东堡山人文景观绿道。3、于天鹅湖遂洞东入口南建停车场,设跨遂洞桥接荆门关,以增加其山体使用面积(见附图)。4、维修遗留青石板古道。5、规划“荆门关”至天鹅池1100米人文景观道。6、抬高天鹅池水位,扩大水域面积,完善天鹅池至马鞍山、象山文化绿道,升华政务中心以北马鞍山人文生态。 7、于象山西山头建桥跨海慧沟连接西堡山,此跨海慧沟景观桥建成后既是旅游路,又开辟了一条老城区接南城区交通分流道,也解决了政务中心来脉过峡问题,亦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目前象山与天鹅池路巳联接,有待扩宽)。8、充实岚光阁文化内涵,完善岚光阁向南人文景观轴线,于中轴线南规划长约500米文化古街接马鞍山天鹅池公园。8、完善老莱子山庄至文明湖轴线人文景观,规划象山公园大门――文峰塔――唐安古寺(古寺象征性恢复)轴线景观道,于盆景园象征性恢复唐安古寺,还原象山儒释道三教之山。9、恢复舒公祠(园林部门已选址),本人己按《荆门直隶州志·舒公祠图说》完成设计方案。
    三、西堡山――圣境山人文景观绿道: 1、利用西堡山至圣境山20多公里长的山脊自然人文景观高起点打造人文绿道,升华沿线山寨、天坑、峭壁、寺庙、梯田、老屋场等历史遗存的经济文化附加值,布置人文主景。绿化西堡山、十八罗汉山裸露山体。目前三山唯西堡山生态植被较差,甚至破坏严重,应重点扶绿,广植长青树(可借鉴当年绿化象山炸坑补土之经验),并让采石场破败变腐朽为神奇。2、硬化西堡山电视发射塔至圣境山金顶山脊人文景观绿道(电视发射塔至圣境山山脊观光道路基已形成,只需硬化)。3、完善漳圣路、十八罗汉路人文绿道。4、增加龙滩沟至斗笠寨、龙滩沟至老君台至周瀚屋场延伸附道。开辟白石岩至斗笠寨栈道。5、于西堡山主峰或十八罗汉山建楚望楼或“荆门关”(见附图)。6、清理山体古梯田和老屋场,修复西堡寨、斗笠寨。7、塑楚国十王像,再现楚人荜路蓝缕。8、博物馆馆藏文物景观化,把馆藏文物放大为景观雕塑,升华为卖点看点。9、原址恢复白龙观、霖苍阁、海会寺、朝盐观、真武观,兴建圣境阁、维修玉皇阁。9、于十八罗汉山麓建七里铺古镇。10、打造九龙谷历史名人民居区(含原始居、楚汉居、唐宋居,明清居,穿越六千年农耕文化)。原地修复晚清荆门名绅周瀚故居、周瀚墓、董大瓦屋,复建九十九间屋、周贞恪公祠、地方祠堂等,拟为电视拍摄基地(见部分附图)。
   四、择吉地恢复兴建代表本土民俗文化的古民居、古街:本人已搜集完成《荆门本土古民居绘图整理》。并根据搜集的资料规划了数十套适应现代居住的新户型。复制兴建拟选地址:1、十八罗汉山麓西环遂洞出口左右地带。2、仙女山东新党校南,古王家巷驿站地段。  3、乌盆冲与杨家冲水库交汇地带,也可把规划在九龙谷的历史名人民居区(含原始居、楚汉居、唐宋居,明清居,穿越六千年农耕文化)项目合并于此。4、金泉村盆地。
    五、完善石莲村――团坊村――袁冲村――尖山村――南庄河村―—金泉村环荆门山民俗生态圈:目前环形路已初步贯通,只需扩宽升级。以上六个自然村生态植被茂盛,现代元素较少,大多数民居还保持完好,而且部分民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将这些山村民居风光与现代农业现结合规划,会有效创造荆门城市民俗人文经济。  1、利用传统民居发展小型农户生态园:每个小型农户生态园点点相连,形成规模。小型农户生态园,一可自行消化污水排放,二可避免大拆大建,三可传承乡土民居民俗。2、大型农业生态园与小型农庄生态园相融合:每个自然村可建一至二个大型农业生态园带动小型农业生态园发展。 3、保护古民居,发挥其新的经济价值:为了保证传统民居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住在古民居内的居民要建新房,应该弃旧不拆旧,采用就近新建,维护旧建。4、培植水域,兴修堰塘河库:禁止填堰填塘,农田改造,要因地制宜,因水之宜,因自然之宜,不大填大挖,以免破坏现有良好的自然生态。5、新农村建设与现代高档休闲娱乐相结合:为了减少污染,保护生态,传承民居民俗,原则上环圣境山七个自然村不规划大型居民点。 6、把罗集部队军用遗留设施纳入规划区域。
    六、实施措施:市委市政府应组织专班统筹三山绿道人文景观规划。总体规划布局应该是在满足城市市民休闲的基础上,把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本土民居民俗文化、城市历史文化集中展现在环荆门山“一带一圈”内,形成多个永久性看点卖点,惠福子孙后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39评)

    根据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将会加大推进城镇化建设,创造条件让农民进城。这对缓解地方土地财政困境是好事,对一些人口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是喜事,对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是福音。由于中国的政策往往是运动式的,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盲目推进,在执行中容易造成偏差。怎样因势利导,正确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农民谋取最大福祉,需要决策者们的智慧。
    回顾历史,新中国城立后,荆门地区曾经有几次盲目运动式跟风的教训:
    一是一九五八年“大办钢铁”:荆门人响应上级号召,高举人民公社伟大旗帜,在“九合一”中,家家断炊,加入集体食堂吃大锅饭,折房子砍大树,砸锅卖铁,建高炉大办钢铁,使不少农民在“大跃进”狂热冒进的岁月里深受折腾,劳命伤财。
    二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浮夸风”:荆门人紧跟大好形势,在饿着肚子修漳河的情况下,还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跟着浮夸风,虚报亩产,食不果腹,也要满怀豪情卖公粮。致使荆门成为湖北饿死人的重灾县,幸亏湖北省委发现情况后,即时派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的梅白到荆门兼任县委书记,调拔几百万斤粮返回荆门,挽救了几十万人面临饿死的困境。
    三是文革期间“破旧立新”:荆门人积极参加文革运动,烧黄书、拆寺庙、毁老宅、捣宗祠、砸文物、毀古迹。有的家庭甚至翻箱倒柜破四旧,把自己睡觉的雕花床,以及凡饰有古代图文的坛坛罐罐、桌椅板凳、古玩字画、家谱等都搬出来统统烧掉。致使荆门地区好的传统民居和民俗文化几乎绝迹。而山西、安徽、江浙一带的乡村没有盲目跟风破旧立新,保留了不少历史民居和古迹。今天看来,他们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也让这些遗迹产生了较大的旅游经济效益。
     荆门地处山区、丘陵和平原接合带,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平原和城镇周边人多田少,而丘陵和山区则地多人少。灵活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守住田园,守住青山,守住乡愁,才是真正的城镇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反思!
     实证明,荆门人很老实,很听话,政治思想觉悟高,相信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会继续顾大局,识大体,保持光荣革命传统.顺应潮流,舍家弃园,踴跃进城购房,为防止当前经济下行和城乡发展做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烈士陵园不宜再搬迁(谏言献策篇第61评)
                              李勋明

     关方搬迁象山烈士陵园至团林□□□,开始本人也持支持观点,但是综合各种因素,个人认为时机已过,更不现实,其理由如下:
     一、三次搬迁烈士陵园是对烈士不敬,亦有违时世和地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大小城市中都修建了烈士陵园和纪念碑,首都北京也不例外。荆门象山烈士陵园由原来的象山脚下迁向山上巳三十多年,属于第二次搬迁。现烈士陵园内外环境经过近三十年的培育,已与山体磁场融合,掩隐于绿树丛中,若再进行第三次搬迁,有违地理和孝道,亦是对烈士不敬,让英灵不安。另外,当前政治主流正大力倡导红色文化,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此时搬迁烈士陵园有违时世,谁敢冒此风险?这里不展开说。
    二、不能在矮化象山历史文化的同时又去红色文化:象山乃儒、释、道三教之山,为荆门城市文脉圣山,根基所在,有千年历史文化沉淀。从陆九渊筑城后,每升华一次象山都给荆门城市带来一次繁荣中兴。如大德知州舒成龙修象山、掘龙泉、建书院、老莱山庄、三台八景、维修陆夫子祠、唐安古寺,使荆门迎来自陆九渊筑城后的第一次中兴,升为省直隶州。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朱同炳、缪合林修象山,绿化山体、重建老莱山庄、岚光阁,修盆景园、维修陆夫子祠、文明湖、从象山脚下迁烈士陵园于山顶,使荆门迎来第二次中兴,升为省直辖市。而二0一八年修象山,独奉陆公,改“盆景园”为“陆□□□□□”,在大门入口又独竖陆公雕像,刻意抬陆公于道家始祖老莱子和唐安古寺佛祖之前,甚至还出现否定舒公,去龙泉的怪像,实乃矮化象山儒、释、道三教历史文化遗存,现在如果又去掉象山红色文化,搬走烈士陵园,相信□□□不会干!……
    当然,我们衷心希望此次修象山,独捧陆公出现奇迹,能像历史上的两次修象山一样,给荆门迎来第三次中兴!
    总之,搬迁象山烈士陵园时机已过,相关决策者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谨慎一点为好!
                                             二0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夜写于九龙谷文渊阁


象山烈士陵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经营好自然村  就是为后人留财富
                                                李勋明


     中国几千年来以农业立国,其文明建立在农耕生产的基础上。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耕读传家”曾经是历代仕大夫们教导子孙兴家立业的座右铭。古代官员退休也是必须告老还乡,传承道德文化,弘扬忠孝礼仪,凝聚一方宗族乡邻,使中国农耕文化代代相传。         
     现在把官员留在城市,将大量村庄民房拆毀,把农民赶离他们原来的居所和耕耘的土地,大折大建,毁灭几千年形成的自然村、自然户,实际上是对传统历史民居民俗文化的严重破坏,也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与的自然规律。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字,2002年至2012年,我国自然村由360万个锐减至270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
     笔者到湖北荆门城北以及南漳县一些山区考察,冯氏老屋、焦家湾古民居、赵坡老屋、大泉村老宅、邓家祖屋、钟家大院、九十九间屋等都具有较高的建筑人文价值。可惜这些老房子都人去屋空,墙倾瓦斜或挂满蛛丝,留守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如此下去,一些边远山区30年内可能人烟绝迹,田地荒芜。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导致城市房屋二十年一拆建,使城市历史断代,也使很多平民为买房耗尽毕生心血,劳命伤财。
     纵观世界,如今欧美最宜居的城市,绝大多数都是小城市。占经济总量全球第一的美国,初来乍到之人却会感觉美国就是个大农村,当地居民都青睐于小城镇定居。
     城市化了的社会,家宅不一定世代相传,尤其是今日,楼宅成为投资保值及买卖的商品,只要有合适的价钱,很多人都不会坚守房产,而会立即将它卖掉搬迁,于是城市人由小屋搬大屋,或移民海外。农村人则由农村设法移居小城镇,再由小城镇移居大城市。家宅不定,人生流转,原来熟悉的环境没有了,朋友没有了,一切得又重头开始。因此,都市人口对社区并没有归属感,农民对乡土没有留恋感。人口迁移不定,财富极度浪费……。古人在不同地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服饰、建筑、宗教、风俗、饮食等等,只要一息尚存,都不会擅离故土。像徽州、赣南、湘南、福建、广东,一姓一村,数百年的家族、祠堂、祖屋、坟墓仍然完好,各种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令人感动。强行拆迁,使地域文化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关系,没了宗族凝聚力,社会凝聚力,这个社会也就越来越缺乏爱心,善心,也就没了治国齐家的民族爱国心。
     上世纪文革破旧立新,全国不少百年老宅被折除破坏,而山西、江西、江浙等地就没有盲目跟风,保留了不少历史民居,今天看来,他们不仅保护了民俗文化,也让这些老宅也产生了较大的旅游经济效益。
     保护经营好自然村,就是为后人留财富,耕读传家的古训值得我们今天思考。
     个人认为将农民赶离他们原来的居所和耕耘的土地,安置到一些地方集中居住,美其名曰: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实则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与的自然根本规律。强制实行“城镇化”,将大量村庄民房拆毀,实际上是对本土传历史民居民俗文化的严重破坏。
        推行“城乡一体化”, 只适宜城镇郊区和平原湖区以及有地质灾害的地方,不宜地广人稀的山区。
        个人对推行“城乡一体化”和建“新农村”论点如下:
        一、不要硬性禁止农民自己建新房。除城镇周边地区外,那些离城镇有一定距离或丘陵人稀之地,要允许农民在自己的宅地自建或改建房屋。硬性规定不准所有农民在自己宅基地建新房是错误的,也阻碍了农村发展。
        二、农田改造要因地制宜。土地平整即所谓农田改造尽量安排在城镇周边,一可纳入城镇长远发规划,二利于争取国家补贴资金。那种大规模平整土地改变地形地貌实际是破坏自然生态,只要种过田的人都知道,农作物的生长与土质密不可分,土地平整后,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肥质。所以盲目改变原始粮田地貌不仅破坏了地理自然,又毁坏了原有肥沃土质。
       三、建“新农村”不要一刀切折除旧宅。要保留部分老宅,明清民居亦当作文物保护。否则,传统民居文化会断代消失。上世纪文革破旧立新,我们折了不少百年老宅,而山西、江西、浙江等地就没有盲目跟风,保留了不少历史民居,今天看来,他们不仅保护了民俗文化,也让这些老宅也产生了较大的旅游经济效益。荆门地区的赵坡老屋,大泉村老宅,邓家祖屋、钟家大院、九十九间屋很值得保护,特别是赵坡老屋具有较高的地理人文价值。
       四、新农村选址也要讲究周边环境。当选择背山面野,或临水而居,有四象环护更佳。忌选址在高岗和山脊,或前高后低地段规划建房。
       五、新农村民居建筑风格要保持本土文化特色。不要邯郸学步,荆门地区现在一些民居上加修的马头墙纯属不伦不类,画蛇添足。民居门面只有二间的房屋因为无中心,不利久居。传统民居正立面模数一般为三间、五间、七间或九间。江汉地区应保留传统三间式四合院布局,一排为宜,避免多排。多排民居不利于贮藏农作物和家禽喂养。三间开间模数为中间4.2米,两边3.9米,总宽12米,深7.6米,后院天井深3.9米,后院房深4.2米。  
     荆门现在推行的新农村房均为双数,所以导致无中心房,非久居发祥之房,不可取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圣境山――荆门人遥远的梦 永远的痛!
李勋明
        在中国用“圣”冠山名的大概只有荆门圣境山,圣境山既然称“圣”,就必然有它的神圣之处,那么,圣境山的“圣”在那里呢?
     一是它深厚的道教文化渊源;根据明崇祯14年所立的《鼎建山门纪略》碑记:“夫山名圣境,祠供真人,百千年来,灵气所钟”。可见,圣境山道观建筑在明朝以前就已颇具规模,祠供真人,香火鼎盛。关于“真人”,《庄子•天下》说:“关尹,老聃,古之博大真人哉”,道教真人即由此而来,按照“夏、商、周后无圣人”的说法,圣境山这个“圣”字应指道家始祖老子。从圣境山到荆门城区10公里范围内,传之今天与道教有关的地名和遗址就有10余处。另外,其山体分布着落差一米至五米的无数梯田,全用块石堆垒,大部分梯田延至山顶,工程之浩大,即使在当今社会实现也很困难,这些梯田的存在是否与圣境山昔日修道者兴旺有关,不得而知,故斯山自然人文沉淀之厚重几人能识!
     二是它位坐江汉屋脊的独特地理;圣境山山不高而位于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过度之咽喉,脉接秦蜀,南送万壑,可以说荆山万壑赴荆门,武当山据神龙之高,而圣境山则扼江汉之喉!故被前人誉为“襄南第一名山,荆北无双妙地”。《荆门州志·古迹》篇亦载:圣境山悬岩绝壁上,有真武庙,相传荤酒不得入。崇祯壬午,有少年十辈,携酒登山,庙僧拒之,不听。至晚,殿门已闭,火忽满室,霹雳震天,众人火焦,几死,衣冠抛十里外”。州志作为史书,把真武观说的如此之神,其玄妙谁人能解!
     查圣境山真武观修建史,最鼎盛时期当属明末清初,时有马老夫人于真武观求福,其子刘汉祚考中进士(明天启甲子荆门进士),于是马老夫人便斥资大修圣境山,而且要刘家数代后人一直延续守护圣境山到清乾隆四十八年之后。
     圣境山庙观毁于上世纪初战乱人祸,此后修修停停,始终难复元气,三十多年前,有李道士募捐修复真武观,由于资金短缺,只竖了几根柱子就停了工,李道士因付不起工资而逃之夭夭。又有三位老板相继投资修建,可是他们动工后公司接连出事,也只好走人。 2003年,几个川军打着一家香港投资公司的招牌,号称投千万元打造圣境山,原来是玩空手道,结果走上不归路,使真武观不仅没恢复,反而又添了一些半拉子工程丢在那里。接着,又来了个夏老板也号称投巨资打造圣境山,结果他们把真武观屋面浇了个顶,又停工不知所终。其实我曾经提醒那个夏老板,圣境山乃荆门地脉要塞,地理场气极旺,非大德大善之辈难以为之,他不以为然,结果真被我言中,不久他遭遇车祸后,又没有了影子。本人2000年进九龙谷后,始终把开发圣境山同荆门城市三山一河文化旅游结合考虑,竭尽全力推进环荆门山“一带一圈”文化旅游发展,时运不至,人一方,唯让九龙谷冷落而安也。
      2017年初,北京大江南北投资公司黄先生欲投资开发圣境山,该公司已做过多期宗教文旅案例,加上黄先生本人就是道人,让他们来主导开发圣境山宗教人文是最合适的。可惜被时任州牧别公拒之门外,引进一家善做园林的队伍入场造园,有违圣境山之魂…,使圣境山失去了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可以说别公在荆门所做之件件都对,唯有在开发圣境山这个问题上有点失误,令人扼腕!
      实践证明,这些年的圣境山开发步步在错,我亦有错。圣境山目前已是满目疮痍,不知是谁的主意,又在龙脖垭上剥皮挖肉,说是要搞什么滑翔,并作为目前开发圣境山的主打项目,我们不知道圣境山诸神是什么感受,个人认为圣境山的魂是人文,只有在人文上做足文章,其山方兴。否则……!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总是被岁月剥蚀着,被战乱人祸破坏着,圣境山同其它人类历史文明一样同样难逃人祸。“道可道,非常道”,圣境山不高有神,白石岩不险有势,万事因缘,圣境长在,正气永存,圣境山――荆门人心中遥远的梦,永远的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荆门籍重臣二周一胡的人生悲剧
李勋明
                  翻开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卷首篇,康熙、咸丰、同治三帝的八道谕旨跃然眼前,其中一篇为谕祭胡作梅,一篇为谕祭周培公母亲孙氏,还有六篇为谕旨谕祭周玉衡生父母、养父母及其父子。纵观八篇皇帝谕旨,除胡作梅外,周培公、周贞恪公二八虽然陪受恩荣,其家庭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的殊荣也充分说明了国运的兴衰对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成败有直接关系。今天我们重读这些史料,会让我们更深刻认识到国运昌隆,社会安定多么可贵。下面根据州志记载和相关资科,分别将他们三人的生平简叙如下,从中感悟历史: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现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周培公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载:周培公父亲周化龙死后四个月周昌出生,闯贼抓孙氏欲污之,孙氏以藏袖中利刃自杀,康熙十五年子周昌随大学士图公招降王甫成有功,图公以孙氏之节奏请皇帝遣官致祭孙氏,并敕建节烈坊。现在在麻城镇官堰村实地遗存的有康熙皇帝谕祭碑、文武翁仲一对,卧马、卧象、卧羊各数对,还有散落的一些石坊构件。其碑记载了敕赐银两,供品数额,最后一句“敕赐特建旌表节烈坊银三十两”。录其《荆门直隶州志》载康熙十六年谕祭周昌之母孙氏文:“朝廷弘锡类之恩,典均存殁;臣子笃匪躬之节,荣被亲闱。尔孙氏赋性坚贞,秉操激烈。尔子昌殚心效力,移孝作忠。朕用嘉焉,谕祭特颁,以光泉壤。尔灵不昧,其钦承之”。
       周玉衡,生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殉节于咸丰丙辰(公元1856年),享年七十五岁。根据州志和周氏家谱记载,周玉衡祖上本姓王,自明朝初年世居荆门城北竹棚河(及现在的姚鸾河),以诗礼传家。然而到了乾隆甲寅(公元1794年)周玉衡父母相继去世后,旋遭教匪之乱,家景一败如灰,周玉衡不得不过继外公为子,改姓周。周玉衡自幼聪明好学,于嘉庆十二年中举,发江西,署会昌,授南康、调赣州。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升江西省按察使兼代理省布政使,总督吉安军务,不幸于咸丰丙辰(公元1856年)正月与两个儿子在吉安战乱中阵亡,被朝廷追封谥号“贞恪”。咸丰帝还谕旨在吉安、南昌、赣州三府及原籍荆门建专祠供奉。荆门“周贞恪公祠”建于咸丰己未(公元1859年),地址在今城区工商街邮政所对面原市群众艺术馆旧址。坐西向东,前后三重殿,其规模超过陆夫子祠。门前临街有照壁,前厅三门;中门悬 “周贞恪公祠” 石匾,左门额“成仁”,右门额“取义”。第二重拜殿大门悬湖广总督李瀚章所题 “忠萃”大匾。享殿中悬咸丰六年三月二十六日谕旨及同年八月二十七日、十一月二十一日、咸丰八年正月十二日、十月十七日五道谕旨,左悬同治元年二月初七谕祭文,可谓创荆门历史上皇帝谕旨之最。录咸丰九年谕赐文于后:尔原任江西按察使周玉衡,秉性忠贞,持躬谨恪。早储英于江汉,歌鸣鹿以兴贤。旋捧檄于豫章,化飞凫而成治。棠阴暂憩,量移而咸著循声;薤本能除,报最而频书上考。爰由司牧,洊厯分廵。作保障于一方,用嘉成绩,克据伟略,整熊桓而遂复连城。吏议特宽,军容弥壮,频摩玉垒,遽撄虿毒以捐生。疆吏胪陈,朝章宠恤。建专祠而展祀,考彝宪以易名。表厥靖共,谥之贞恪。
        胡作梅,字修予,号抑斋,李市新城人,生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卒于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享年六十五岁。康熙大臣,文学家。兄弟四人皆为荆襄名士,人称“荆门四胡”。 胡作梅25岁,赴省乡试得中戊午科举人,曾任翰林院检讨、国子监祭酒、少詹事、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后在前线督粮,病逝于青藏高原军旅。赐祭葬。墓在今沙洋县李市镇邮递桥东。录康熙五十八年谕祭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胡作梅文:“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赐恤报勤,国家之盛典。尔胡作梅性行恪醕,才能称职。自服官以来,历有年所。方冀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悯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有学问,读史可明智。清朝二周一胡的人生虽然轰轰烈烈,光宗耀祖,甚至为荆门本土历史增光添彩,但是它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追求功名利禄的残酷,今天,我们不希望他们的悲剧重演。
                                                                          见《荆门日报》2012年12月23日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庄河村张家屋场发现晚清荆门名贤周瀚石印章
李勋明
      二0一九年元月十六日,友人周忠斌、刘明海提供信息;圣境山西南庄河村张家屋场发现晚清荆门名贤周瀚印章,并提供了印章图片。从图片上看,该印为一枚墨玉石印,两厘米见方,长约6厘米,印字为“臣周瀚印”,实为周瀚生前私人印章无疑, 这枚玉印的出土为研究周瀚生平及家族史有着重要意义。
    周瀚,名周厚躬,号宝生,亦号瀛海,民间称周五老爷。生于嘉庆戊寅年(公无1818年)五月二十八日,廪生,道光己酉拔贡,进士。曾任四川广安、成都、江津、通江等知县同知及知州,殁于宣统辛亥(公无1911年)五月十六日,葬于西乡白石岩(即今九龙谷),享年94岁。《清史稿·列传》和周氏家谱记载,周瀚祖上本姓王,世居竹棚河,以诗礼传家,代有人才。然而到了周瀚祖父母于乾隆甲寅(公元1794年)相继去世后,旋遭教匪之乱,家景一败如灰,周瀚的父亲不得不过继外祖父为子,改姓周。周瀚父周玉衡自幼聪明好学,于嘉庆十二年中举,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升江西省按察使兼布政使,总督吉安军务,不幸于咸丰丙辰(公元1856年)正月与两个儿子在吉安战乱中阵亡,被朝廷追封谥号“贞恪”。咸丰帝还谕旨在吉安、南昌、赣州三府及原籍荆门建专祠供奉。荆门“周贞恪公祠”建于咸丰己未(公元1859年),在今城区工商街邮政所对面原市群众艺术馆旧址,大殿内悬挂咸丰和同治二帝五道谕旨祭文,其规模不逊于陆夫子祠。周瀚的两个哥哥和父亲周玉衡战死吉安时周瀚三十八岁,按照明清时的规矩,周瀚必须辞官回乡为父亲守孝。在这期间,知州聘他负责督办团练,维护地方治安。由于他的地位和显赫的烈士家族背景,从1860年到1892年左右,周氏家族显赫一时。周瀚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倡修白云楼。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改造文昌宫,修万寿宫。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协助州牧牟嗣龙筹资兴建文峰塔,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题“文明湖”石刻,参修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与州牧徐嘉禾同写《景莱别墅记》等,另外一些乡镇修桥修路也多有他的捐款,堪为晚清荆门大贤。
     据刘明海介绍, 1940年日本人占了荆门,周夫人逃到圣境山西垱岗上躲难,得急病逝去,埋在此地。解决后,一九五八年开荒平坟,启棺后,尸体未腐烂,棺材内装满了水,随葬的衣裳特别高级,散落在坟地周围。后来当地好心人陈礼庭把散落的随葬物重新装入棺材,又把坟培好了。
     查周氏家谱,周瀚一生先后娶二妻二妾,生五子一女。第一任妻子常氏比周瀚大五岁,生于嘉庆癸酉(公元1813)二月初二,殁于同治癸亥(公元1863年)十月初三,享年五十岁,周瀚时年四十五岁。妾马氏生于道光壬寅(公元1842年)二月初九,比周瀚小24岁,殁于光绪戊寅(公元1878年)正月初一,周瀚时年60岁。周瀚46岁续娶继妻王氏生于道光己酉(公元1849年)八月初二,娶妾杨氏生于咸丰(公元1856年)正月十七日,比周瀚小38岁。由于家谱未记继妻王氏和继妾杨氏殁年,按周瀚殁于宣统年(1911年)计,周瀚终年94岁。时继妻王氏61岁,继妾杨氏54岁。那么日本人1940年占领荆门时,周瀚已亡29年。时王氏已90岁, 杨氏已83岁。由此推断亡于南庄河的当为杨氏。另外,由于周瀚曾经在九龙谷结庐数年(现称周五老爷屋场),并生有二子。
    元月十九日上午,笔者专程前去南庄河现场调查,路遇该村村民张友华,请他带路找到张友斌家,张家老屋位于一山洼中,老屋还有一半保存完好,一看就是一处百年老屋。张友斌不在家,其母亲王定仙告诉我们,他儿子在屋前菜地挖得该印章,并引我们去看周夫人墓地。周夫人墓位于一块水田边荒草中,现巳无坟土。按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评析,坟地朝山当旺,位置俱佳。这里距九龙谷周瀚屋场九华里,估计当年杨氏与现张家屋场祖上有亲戚关系也未可知,并非躲难。杨氏把周瀚印章带在身边,这里面隐藏什么秘密,有待继续考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荆门仙居乡四大家族常、罗家族兴衰史
                                                                            李勋明
 
    清朝未年和民国时期,荆门城北仙居乡的“常、罗、李、傅”四大家族曾经盛极一方。据说许集、仙居、刘猴集和李家塘一带田地几乎都被常和清、罗祥村、李逢吉、傅金若四大家族所拥有,然而,物极必反,战乱人祸很快让四大家族分崩瓦解。今天,仙居四大家族的发展史,除了常、罗二家还有些遗迹和文字记载,李、傅二族已找不出多少史料了,下面将常罗二族兴衰略述如下:
    根据常氏家谱记载,仙居常氏始祖常信忠于明朝中叶带着两个儿子从江西迁至荆门五里草场常家台子定居,勤俭兴家,繁衍后代。经过其子孙数代创业,开发了常家台子、常家湾、常家垱、常家林子,修建了祭祀祖宗的宗祠仰山庙。明末清初,先后有常姓分支外迁定居,清康熙年间,常金榜因哥哥去世后,娶嫂嫂为妻而违反族规,携妻迁到偏僻的仙居山沟中居住,即今珍珠村四组。笔者几年前曾经去仙居乡珍珠村常氏宗祠考查,印象最深的是常氏宗祠右边莱园内的那块石匾,该石匾长约1.5米,宽约0.6米,上书“常氏宗祠”四个大字,其字苍劲粗壮,堪称碑书一绝。石匾落款:“前清举人历任昭化丹棱县常炳耀书”。常氏后人告诉我们,这块石匾原嵌于常氏宗祠大门门楼上,宗祠门楼于文革破四旧中折毁后,常家将这块石匾藏在了莱园蓠芭中才得以保存下来。
    常氏宗祠位于一条风景秀丽的山沟中,周围山峦叠翠,一条清溪环流于前,按照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学,该宗祠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象之山环护俱全,祠前朝山特别当旺,易出贵人旺人丁,加之地处深山,也宜于躲避战乱,在封建社会,不愧是一处农耕宜居旺地。常氏宗祠上游有一泉,名“珍珠泉”,涓涓清流,常年不息,常氏家族在珍珠泉溪流上分段筑坝蓄水,自流灌溉两岸农田,大大减轻了劳作强度。走在沿溪流两旁的小道上,听流水潺潺,观鱼翔浅底,鸟鸣山间,令人流连忘返,晃入世外桃源。
    根据祠堂外墙一块砖刻记载,该祠堂建于清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常金榜的后人从这里发迹,逐步向山外发展,迁至许集等地,富甲一方。如许集的常润林曾留学日本,与日本姑娘山本琴波结婚,民国六年左右随夫回到许集定居。生一子一女,战后一个死于老家许集,一个死于武汉航校。如今常氏宗祠房屋已基本损毁,残破不堪,唯有两个石磴仍留在那里印证常氏宗祠昔日的辉煌。目前常氏家族在荆门境内主要分布在仙居乡、城南扬店村和五里镇草场东北。
    仙居罗氏于明崇祯三年从江西迁移仙居地区,据说罗氏由江西移来时有四弟兄,老大老二住仙居沙湾一带。老三老四,一个去四川,一人去南漳。后来老大向罗家冲发展,以耕读传家,逐渐发富,人丁兴旺。到清道光年间,罗代焕这一代时,已成为拥有几千亩土地的大富翁了。老二虽未发富,其子孙也在仙居各地发展起来。
罗代焕共有四子,长子罗广财、次子罗广大、三子罗广成、四子罗广杰都是罗氏在仙居繁衍的四大房族。
    罗代焕长子罗文财,座落罗家冲,生有六子,产业最多,长子绝嗣,次子金奎一人就有土地四千余亩,到其子罗发昌(字祥林)手中,又继续扩充到五千多亩。其余四子金鳌、金鼎、金殿、金炫,也有不少田地。
    罗代焕第二子罗广大家产座落在分水岑冲。罗广大才华出众,约在咸丰同治年间中举。据说曾做过京官。从此“罗二老爷”名声大振。罗二老爷在四房中有土地二千多亩,可是他的庄园建筑豪华,超过其他三家,其庄园九正九厅、六大院落,还有花园官所等附房。
    罗代焕第三子罗广成家产座落李台,中年尚无子女,遂立老幺罗广杰的第四子罗贡华为嗣。罗广杰座落在三泉沟河,产业也不过二千多亩田地,但是他的子女多,共十一人,罗广杰认为第四子罗贡华才智不凡,将他过房给他三哥培养。让罗贡华受到了良好教育。罗贡华生于1894年。毕业于民国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又出国留学日本,毕业于明治大学;自封为湖北三杰之一。回国后于1912年加入国民党。l925年起先后担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委员,湖北公立法政专科学校、上海江湾大学、北京税务学校教授,l925年起先后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委员,与中共人士合作共事。1927年-1928年曾被当局被捕,[据:《罗贡华自述被捕的经过》,1928 年 3 月28 日《中央日报》] 1931年任海南岛琼山县县长与海口市市长,1932年任国民ZF内政部常务次长,全国内政会议副主席,蒋介石侍从室秘书,一直是蒋介石心目中的核心干部之一,(见《蒋介石日记》。1937年5月任甘肃省ZF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40年l2月任湖北省ZF委员。1944年任湖北省ZF民政厅厅长。1947年3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去台湾,续任台湾当局“立法委员”,其后人在台湾和美国繁衍。
    老九罗金容(钦明),在他四哥罗贡华提拔之下,两次任原荆门县保安团第二支队长,第二区区长,又任襄樊县某局局长。大房的侄子罗祥林也在他们的荫庇提拔下,担任了仙居团防总指挥。“罗团总”一时威镇四方。由于他的土地多,财力足,买枪枝,拥兵自雄,成为仙居一方的坐山虎。
    罗祥林不仅靠他的叔父荫庇,还仗常、李、傅三姓的支持。罗家与许集常姓、刘猴的李姓、傅姓合称“常、罗、李、傅四大家族”。几百年来,四姓结成了坚固的同盟,在政治上互相关照,在经济上互相支援,因为他们历代都是以联姻来维系感情,才能不断地交往,不断地消除彼此之间的矛盾。因此他们在荆门城北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地方家族集团。在政治上也形成了荆门当做官当老爷的护官符和重要角色。
     1931年7月,仙居革命人士王超然和廖光旭从洪湖随红三军第九师师长段德昌北上时,组织农会、妇联、游击队,在仙居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大张旗鼓的宣传革命道理,唤起民众打地主、分田地。弄得地方老财主们也倾家荡产,罗祥林一落千丈,连平常日食都难保了,从此仙居地主政权土崩瓦解,罗氏在仙居不能称雄了。
(部分资料来源陈寿年、李远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4-2-10 17:53 编辑

也谈荆门民主街折迁                                                              
李勋明
      本人上网 二十年,深谙虚拟空间亦有激流险壑,为了保护自己,慢慢确定了自己上网六规则,即:不交网络朋友,不搞网络聚会,不参网络请吃。干部倒台不跟帖(不落井下石),干部公示不说坏(不挡人官路),拆迁征地不跟帖(很复杂)。看了《强烈抗议拆除荆门城市老街坊》这个帖子,不免说几句。
      最近,关于民主街老街坊折迁,有帖子直指“1号”大人,故本人曾为此与“1号”单独探讨利弊。“1号”在阐述折除老街坊的必要后,态度很明确,肯定政府决策是正确的,说为官要有担当,要对历史负责,要对城市发展负责,不能因为有人反对就退缩,并介绍自己过去一路“别必拆”,实践证明是对的。听了“1号”大人的一番慷慨激昂之词,我一下子也几乎被同化了!我想,解放以来的荆门“1号”人物,除梅白之外,此“1号”又是一个“另类”, 他的执着精神实乃当今官员少有!   
      民主街和北门路历为商贾繁华地,承载了荆门几千年人文史。几年前,有舆论提折民主街,遭到不少有识之士反对,那个时侯反对,可以说属正义之声,但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最后都不作声了,这是宋亡后汉人奴性的延续,当然,我也不例外。目前,民主街折迁已进入实施阶段,大势所趋,谁站出来反对,恐怕只能背上“想靠折迁发财”的帽子了。相信相关部门会因势利导,管控各种不利因素,化解各种矛盾,积极做好疏导工作,妥善处理好这件大事。拆了建,建了拆,是当今中国特色之一,草根只有顺时随命也!
     我们衷心希望民主街昔日的辉煌再现,也希望历史会验证 “别必拆”又是正确的!

关注民主街片区文旅复兴  守望红色文化军民合作饭店
李勋明
    城市兴衰,匹夫有责。二十多年来,本人写有数百万字关于荆门城市发展的文章,并见诸报刊网络,对城市发展中的一些不同看法仅点到为止,不再赘言。但是对民主街复兴项目反复发声,不断呼吁,主要原因如下。
    民主街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乃荆楚门户之锁钥,荆襄古道之咽喉,这里三河聚汇,场气凝聚,千年人气不衰,特别是久经岁月沦桑打磨的石板路不可复制,弥足珍贵。既然政府已花巨资拆除杂乱建筑,不把它建成永久性文旅精典,我们就愧对这块风水宝地,不仅主政者有责,作为本土荆门人更有责任。故本人屡屡向相关方谏言,对民主街规划定位要慎重,并强烈呼吁保留石板路,恢复民国时期的民主街原真,恢复红色文化“军民合作饭店”原貌,留住城市记忆。否则,荆门古街建筑文化就断带了!   
    为了使民主街片区文旅产业有主景支撑。本人特别把沙洋县五里镇楚墓左冢出土的珍贵文物棋局(华夏第一棋)图作为依据设计了楚棋园,并广泛征求意见,三次修改方案,特别是把楚棋庭园和水景下沉到地宫(地下营运场所),有效解决了地宫采光和通风不足,从而增加了相当于地平面以上的同等土地使用面积6000余平米。可以肯定的说如此高利用土地,如此有本土历史文化内涵的方案,在民主街片区不可能再有超越的案例。这个经天纬地的景观建成后将响誉国内,成为荆门永久性文旅亮点。然而在推荐过程中,恢复民主街原真和建楚棋园(天元阁)尽管仅占总规面积80多亩中的30亩,由于方案出自我手,位卑身微,即引不爽者急于扼杀之而后快!他们不惜对文物说三道四,诽言楚棋,否定国内一大批专家对楚棋的研究和历史定位(有相关专家的文物考古研究专著为证),致使方案搁置!本人认为,即使楚棋有什么不妥,难道几根棋盘线条也有问题,如此不屑鄙夷本土文物文化价值,令人惊诧!在对民主街的历史人文遗存上也不乏贬低之言,甚至误导决策层对民主街文化历史的认识!并且要把民主街毁容扩宽,搞成全国似曾相识的所谓□街,孰不知古街宽度超过五米就不叫古街了,其无知可见一斑!
   通过民主街项目,也让我们看到了鼠目者的□□,欲利者的□□,为公者的不易,某些决策层面的□□!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传承本土文化,荆门文旅要上新台阶还任重道远!我们要求保留民主街石板路,恢复明清民主街原真,恢复红色文化“军民合作饭店”的决心苍天可鉴。希望决策者“不畏浮云遮望眼”,本着对历史负责任的高度,排除干扰,把民主街片区建成永久性文旅精典,惠福子孙后代!个人认为民主街文旅如果没有立意高远的主景支撑,宁可留待子孙们去做,也不要低俗折腾的短命建筑,因为这块地太珍贵了!
上图中图为“军民合作饭店”修复剖面图

楚棋



荆门民主街文化宫片区文旅规划探索方案
李勋明
     一、设计依据: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沙洋县五里镇战国楚墓左冢出土文物《棋局》、民主街相关历史资料、民主街片区地理现状、中国美术学院于二0一七年二月《荆门文化宫地块策划及概念规划方案》、武汉华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荆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本人数十年勘测研究本土民居建筑文化的实践。
     二、此方案优于上位规划:
      A、恢复民主街原真:再现明清时期民主街传统建筑原貌及民俗,还原本土古街文化。(详见图纸)
      B、植入楚文化精华--楚墓左冢《棋局》;根据湖北省文物局《荆门左冢》一书论证,该《棋局》为法天象地的宇宙图式。经本人研究,该棋局内涵合九宫八卦,四时五候,不逊于郭店楚简,是楚人探索宇宙和自然的结晶。该《棋局》模数演绎万象,用于建筑和城市规划合楚人“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其模数小建为宫室,中建为“楚明堂”,大建为城郭,堆垒为“金字塔”……。将该棋局植于民主街西片区,应天道,顺地道,合人道,建成后,尽揽楚文化,必为文旅亮点。(详见规划图纸)
     C、架空白云大道;封闭白云大道,第一层为车道,第二层为百家姓园,百姓留言,百姓祀祖。(详见规划图纸)
     D、河道两岸布置下沉式亲水休闲长廊:1、抬高河道水位1.2米,下沉式亲水休闲长廊,既遮掩了河岸落差6米如崖之弊,又增加了休闲游览空间。2、于惠政桥西设街桥连接楚棋园和北辰门片区,升扶地脉,增加河道景观。3、竹皮河与浏河汇水处设“伏龙阁”,镇锁水口,汇聚人气财气。3、月牙岛建十二生肖园,中设荆门明清时期城市四坛,展显本土民俗文化。
    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占地总面积:142880m2。(不包含白云楼宗教文化区)。1.战国楚棋园文化游览区:总面积11216m2,(其中房屋占地面积4319m2 建筑面积8139m2 )。2.民主街修复区:房屋占地面积8969m2。3.白云大道架空区:房屋占地面积8430m2。4.文化宫老街坊区:占地面积7305m2。5.北辰门区:房屋占地面积3282m2。6.月亮湖区:房屋占地面积3505m2。7、月牙岛十二生肖园:占地面积3505m2。8.白云楼宗教文化区:房屋占地面积:7652m2。9.竹皮河、浏河滨水休闲景观区:房屋占地面积4136m2。10.河街桥房屋占地面积:320m2。11、地下停车场:12000 m2,地面车位……:12、地下商场:8000m2。13、绿化水域面积:35000 m2。
     …………。



鄙人断曰:
    民主街片区为古城千年财赋旺地,古代三河聚汇(竹皮河,浏河,金虾河),隋唐以后一直为荆襄古道必经之路,上世纪六十年代新辟白云大道后,民主街才结束了千年驿道使命。尽管如此,九十年代荆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主要依据是民主街遗存。
    从2017年开始,市政府斥巨资进行了征地拆迁,规划打造荆门传奇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5A级景区项目。荆门社会各界一直高度关注该项目的规划定位。此次大拆大兴,如果决策者非大德大智者,建议暂缓,等待机缘,宁可留待后人去修也莫擅动。

   查秦汉出土和用于占卜的式盘和博局,与左冢棋局组合存在很大差别。从两枚伴出的棋子分析,应该是可供操作的棋局。湖北省文物考古专家黄凤春、刘国胜在《左冢三号楚墓出土的棋局文字及用途初考》(2)一文中称,该棋局大概是古人结合天文、历算等知识和阴阳五行制定的一种联系时空的宇宙图式。
  笔者根据春秋战国时的占卜“司南”(3)和汉代早期罗盘图形(4),结合秦汉建筑规制对左冢棋局图文进一步分析推演,该棋局主要功能为早期罗盘并兼有游戏和建筑术数的珍贵文物。图式中的五环、一城、一宫和天心十道组成,演示了天圆地方、九宫八卦等宇宙万象。
左冢棋局图形与江陵王家台秦简《政事之常》图也有相通之处。结合《楚帛书》和郭店《太一生水》等反映了南方楚地宇宙结构理论,说明楚地数术学和道家文化对于社会治秩序及政治思想的作用。


荆门民主街红色文物“军民合作饭店”房屋建筑考
李勋明
     “军民合作饭店”位于荆门古城北门外民主街南端13号。民主街旧名北关街,亦称三里街。1938年,中共荆当远中心县委书记曾志(女,原中组部副部长),当时的荆门县委书记郑速燕(女)等在该屋办军民合作大饭店,开展革命工作。故被列为荆门市一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悬挂在门面上的“军民合作饭店”为曾志于1992年6月题。
     民主街商辅和老民居在1982年以前就几乎折除殆尽,由于“军民合作饭店”是文物保护单位得以保留下来,如今它不仅是一处重要的红色文化景点,更是一处荆门古街建筑文化遗存。近日在市文物部门配合下,笔者对其建筑进行了实地踏勘,现将建筑布局概述如下:
    该建筑坐东向西,宽11.01米,深10米,占地面积110平方米。临街4个门面,两层飞檐,中门宽2.75米,左边两个门面分别面宽2.4米和2.55米,中门右边一间面宽3.07米。室内2.4米高以上为阁楼,脊高5.4米,两侧山墙为红砖砌体,后墙石砌体被包砌粉刷过,厚达60公分。檩条大多更换,可见整栋房子除梁架外,大部分用材已非原料。
    按照古建设计规范,房屋开间均为单数,军民合作饭店房屋却是4间双数组合,不附合古民居规范。陪同我们勘测的文物局杜主任认为,该建筑原来应该是5个门面,而不是现在的4间,而且中门左右两边门面房宽度应该都是2.4米,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根据该屋后面还有16.5米深的占地空间,按本土民居常用规范模数推算,军民合作饭店原为五楹三进两天井四合院,有大小房屋21间,如果算上阁楼,使用房有36间,总占地面积298平方米,使用面积500多平方(见附图)。由此我们也可推断,当年如果房屋太小,曾志不会选择这里开饭店。
    按建筑风水学评析该饭店地理位置,它位坐荆襄古道咽喉,浏河、金虾河、竹陂河三河在这里交汇。“山主人丁水主财”,该饭店南距荆门古城北门桥26米,西方和南方离河道20余米,实乃商贾经营发财的风水宝地。
    笔者根据该房屋现状,经过反复论证,绘制了该饭店现状图、复原施工图、以及新建施工图纸,待将来修复或重建参考。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由于有曾志等老革命曾经在这里侨寓,使军民合作饭店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让我们今天有幸了解民主街历史,重绘昔日建筑风貌,否则,荆门古城历史建筑文化就只能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荆门古城民主街的历史演变
                                       李勋明

    民主街位于荆门古城北辰门外,旧名“北关街”。地理位置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乃荆襄古道之咽喉。其历史渊源可追朔到一千三百年前,《荆门直隶州志》载:“〔北关街〕在北门外,名三里街”,解放后更名“民主街”,这里三河聚汇,场气凝聚,千年人气不衰,特别是久经岁月沦桑打磨的石板路不可复制,弥足珍贵。
    民关街在古代向北分三条路,一条北走上泉铺,二条经高店铺至子陵至襄阳,三条东走钟祥、石牌镇。交通工具以驴驮马运为主,到民国八年(1919年)才先后修了两条公路,即荆石公路、襄沙公路。荆石公路(荆门至石牌)于民国十年(1921年)开始兴建,由商家耿公望等股东出资修建,一九二三年通车。车站设在原民主街龚家巷外,有美国产汽车两部,武汉黄姓资本家投资。有一次汽车装货运行途中被土匪邓猫子抢了;第二次装的黄丝,据说是司机做了内应,又被邓抢了,司机跑了,汽车被烧了。后来黄姓资本家从汉口来荆门找耿公望扯皮,前后住了两年,把耿公望杂货铺五百多银元的本钱全部吃完,一天吸鸦片都是几十合。后通过当时荆门政府官员调解,认为既是合资办的,盈亏应双方负责,因而耿未获一分钱赔款。从此,荆门至石牌通车仅一年半就停业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竞修襄沙公路,在民主街东建木制板桥,形成了现白云大道的最前身,民主街淡出交通枢纽要道。
    民关街自古为商贾旺地,根据民国荆城大户刘声远口述:三里街,从北辰门外至小桥子,小桥子今在何处,已无法确定其准确位置,“房屋多是石墙布瓦,木石结构,门面深度一般也有三、四重,民国时期经营以买卖粮食、油料、熟食为主,粮行十余家,杂货铺十几家,饧行客栈十几家,由城东的革集、牌楼、黄家集、冷水铺、石牌、唐港和城北的罗家集、永圣集、安栈口、砂子岭等地来的大米、高粱、大麦、黄豆、芝麻等在这里交易”。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无数小商小贩在这里经商发迹;金龙泉啤酒厂在这里起步建厂,逐步扩大,走向全国,荆门磷肥厂也是在这里开始创新。上世纪八十年代荆门拟申报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依据也是民主街青石板路和红色文化遗存“军民合作饭店”。
    民主街民国以前的房屋在1982年以前就几乎被折除殆尽,由于“军民合作饭店”是文物保护单位,所以才得以保留下来。如今它不仅是一处重要的红色文化景点,更是一处荆门古街建筑文化遗存,为我们今后修复民主街提供了重要依据。几年前在市文物部门配合下,笔者对其建筑进行了实地踏勘,现将建筑布局概述如下:
    该建筑坐东向西,宽11.01米,深10米(房屋深5.2米),占地面积110平方米。临街4个门面,两层飞檐,中门宽2.75米,左边两个门面分别面宽2.4米和2.55米,中门右边一间面宽3.07米。室内2.4米高以上为阁楼,脊高5.4米,两侧山墙为红砖砌体,后墙石砌体被包砌粉刷过,厚达60公分。檩条大多更换,可见整栋房子除梁架外,大部分用材已非原料。
    根据文物局杜主任指引,该屋后面还有16.5米深的占地空间,被原金龙泉啤酒厂厂房借用占据。那么,按本土街坊房屋建筑常用规范模数推算,“军民合作饭店”原为五楹三进两天井四合院,有大小房屋21间,如果算上阁楼,使用房有36间,总占地面积298平方米,使用面积500多平方。1938年,中共荆当远中心县委书记曾志(女,原中组部副部长),当时的荆门县委书记郑速燕(女)等在该街南端办“军民合作饭店”,开展革命工作,故被列为荆门市一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悬挂在门面上的“军民合作饭店”为曾志于1992年6月题。笔者根据“军民合作饭店”现状和原占地面积,绘制了恢复民主街民国时期的原真和“军民合作饭店”修复施工图,收入《江汉古建民居勘测设计》一书,待新建时参考使用。
    我与民主街有缘,儿童时曾经随母亲到住在的民主街远房舅舅家小住过一段时间,记得那时的民主街街道呈弧形状,中间由一块块长条青石铺成,两边用小块石镶嵌。由于年代久远,青石板被过往人马踩踏的光滑如镜。墙壁多为青砖和石头砌成,屋面用小青瓦铺盖,不少瓦缝里长着缘色瓦松,很是古朴。临街铺面大多用一块块活动木板门拼成,可装可卸,方便实用,各商铺经营种类繁多,布匹绸缎、副食杂货、酒馆、茶馆等等。多少年过去了,那一队队驴马走在石板上的“哒哒”声、那一阵阵小贩肩上扁担发出的“吱吱”声,至今记忆犹新。
    民主街南的石拱挢(惠政桥)是我和小表妹经常玩耍的地方,我们扒在石栏上往桥下的流水丢石子,和邻里孩子在河边摸瞎儿,或拣破瓦片打水漂,比谁的水漂飞得远。渔夫们站在小船上用竹篙点拨鸬鹚钻进水中追鱼,那些到河里挑吃水的人总会站在岸边看稀奇,浣衣女们也会时而停下手中洗着的衣服观看,这时侯渔夫指挥鸬鹚的吆喝声和姑娘们洗衣时棒槌声在河中回荡,引出栖息在河边老柳树上的那些鹊鸟在上空盘旋鸣叫,好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的小城风光。
    岁月流逝。几十年过去了,原来的老街坊已被一栋栋现代楼宇所替代,昔日竹皮河里的老树、青草、清流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洗衣的姑娘们不再回来,打鱼的人儿已经远去,只有那一块块躺在街面上的青石板继续任岁月打磨,看过客匆匆。舅舅一家四十多年前迁到汉口后便和我们失去了联系,我想我那飘亮的小表妹如今也应该当奶奶了,可惜音信杳无,今生大概无缘再和她见面了!
   民主街于2017年被完全拆除,拟打造成5A级文旅区,我们希望保留民主街石板路,恢复明清民主街民国以前的原真,恢复红色文化“军民合作饭店”原貌,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古城历史建筑文化,把民主街片区建成永久性文旅精典,惠福子孙后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提升荆门城市“四山”文化品位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46评)
    东堡山、象山、西堡山、圣境山乃本土文化之山!儒、释、道三教之山!荆门城市四象护卫之山!新中国成立后,四山虽几经破坏但是,在张明春、朱同炳、缪合林三政府任内相继维修了东宝塔、白云楼、陆夫子祠、文明湖。新建了盆景园,岚光阁,老莱山庄,龙泉十亭等自然人文景观,这是继清初舒成龙治州后,荆门城市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中兴
    最近市委市政府提出“整治”二山,个人认为只有把东堡山、象山、西堡山、圣境山统一规划打造,最后与漳河并连,才是高瞻远瞩的决策,才能有效提升荆门城市文化品位,才能做出城市文化看点和经济卖点。下面简述一下个人观点
    东堡山:充实文化内涵足市民休闲健身功能1、完善东宝塔园,从东宝塔向南坡延伸轴线恢复东山寺(把原电视台建筑并入改造)。2、向西坡延伸东山书院,充实读书台周边休闲文化设施。3、恢复青龙观,并与白云楼连成一轴,原规划的云烟阁改为青龙阁。4、多规划林间游步道,小亭台,适度更换植被,把历代才子佳人写的诗词歌赋布置其中。5、把宝塔东被炼厂占用的普惠洞收回东宝山。6、划定山体生态保护红线,防止山体再被蚕食。7、把升天塔广场、月牙岛纳入东堡山规划。
   象  山:恢复儒、释、道三教之山三轴一线规划布景1、完善陆夫子祠对象山大道轴线,让陆夫子入坐正堂,恢复其祠宇功能,神道向东延伸抵象山大道,设牌坊两座。2老莱山庄对文明湖轴线。从文明湖向上依次为,山脚神道起点设石坊一座,垒台书“蒙山”二字,台上刻“蒙山赋”“象山赋”。神道至四干渠渡槽前建门楼把渡槽包在里面,设楚王拟拜老莱子雕塑。神道升至四干渠渡槽顶设大平台,设孔子拟上去拜访老莱子雕塑。神道至老莱子地宫线两边设碑廊。让老莱子入坐正殿,接受祭祀香火,以增加人气和经济效益。老莱山庄大门前不宜放老莱子像,会影响古朴及拍剧类。老莱子是道家始祖,也是神,那有庙宇把神放在外面的呢?所以一定要把老莱子雕像另奉地方。3、岚光阁向南轴线(略)4于盆景园内象征性恢复唐安古寺,以复其象山儒、释、道三教。5开辟西堡山至马鞍山人文景观线于岚光阁西架桥跨海会沟连接西堡山,形成城西马鞍山――象山――西堡山――圣境山山脊人文旅游观光带此线攸关城市长远发展,若实施成功荆门城市文化旅游业必向前迈进一大步。
   西堡山:培育自然人文基础上,于主峰建荆门城市人文第一景楚望楼1、控制西山林语继续开发房产。2、修复白龙观、霖苍阁、海会寺,新建荆门关。3、修复山自然生态。4、规划十八罗汉景观大道,于西环隧道出口建游客中心及古街,辟路延伸至西堡山荆门城市人文第一景楚望楼,接圣境山主峰。(略)
   圣境山:培育自然人文。硬化至西堡山主峰观光道,布置沿线人文景观。(略)
   虎牙关:修复虎头山体。目前,虎牙关已被剥皮抽筋,体无完肤。应当恢复虎头山体原状和生态…。 (略)   
   总之,只有以“四山”自然人文景源为载体,融入本土历史文化、荆楚文化、民俗民居文化、宗教文化,打造“一带一圈”生态人文旅游经济带(一带:象山、 西堡山、圣境山山体景观带。一圈:环三山七个自然村民俗农业自然生态旅游圈),最后和漳河环库线对接,才能真正形成荆门城市文化旅游看点,经济产业卖点。
   以上是本人17年来关注荆门发展,研究荆门城市发展,关于提升城市文化旅游方面的概说,望相关决策者们采纳参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同样个地方,座城市需要有仰望星空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4035837号-1

GMT+8, 2024-5-15 13:47 , Processed in 0.0768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