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李勋明

李勋明谈荆门城市发展文选

[复制链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谈荆门首脑机关选址 (2011-03-06 16:30:54)



   建筑方案设计和选址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于人具有自然的属性,居住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的体质和智力的发展均有重大影响。明宋时期的两百名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出现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繁荣景象。因而人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环境有密切而微妙的关系。本人一生从事建筑设计专业,爱好本土文化和研究建筑风水学30余年,积累了一定的建筑风水评估经验,现将荆门一些主要建筑和小区规划按建筑风水学理论陆续点评如下,与网友们共同探讨,亦供未来一些城市建筑设计规划和选址时参考,避免破坏自然资源又劳命伤财。
    二十多年前的市政府选址是一次比较正确的决策。该大楼位座荆门城区西北地域之高,处八卦生方,背倚千里荆山来脉,“据西北而治东南”,背倚荆山主脉白龙山为来龙(玄武),东宝山为朝山(朱雀),“既顺乃宣”。门坊与办公大楼同处一个朝向,顺应地域地脉东西大向,人气与场气导引使然。大楼建筑呈“丁”字形,布局合乎稳重对衬,它是老城区近五十年来除岚光阁外,从设计到定位可评可点的建筑。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维修中,应该修旧如旧,不随意改变其外观和结构。让它成为一栋纪念性建筑。点评这栋大楼留下的一点遗憾是;当初选址若向后还退二十到三十米,或者直抵四干渠堤边,大楼与门坊之间的明堂空间会更加宽阔,视觉会更加庄重。现在大楼广场的植被偏多,挤占了大楼前本来就不宽敞的明堂空间,影响了大楼主口的气流,亦当移走或布置矮植被为宜。(首脑应在座西向东或东南向建筑办公居住为宜,总之,市政府一带乃城市风水旺地,现城区周边无法找到其它位置替代)
    笔者以前曾撰文建议团结以北,市政府以南可规划为荆门首脑机关用地,可是现在由于唐安古寺这栋大的宗教阴性建筑的落成,改变了这一带的地理场气。笔者认为现市首脑机关办公用地,还是统一规划在现政府大楼南北五百米以内为宜,可将东光电器厂厂区纳入其规划区,将四干渠部分段面封盖。建筑布局由东向西层层推进,依山就势,座西向东,左右附属建筑对衬环护,定位也只能抵四干渠堤为准,再往上提会形成唐安古寺北的山包白虎探头。附楼层高不要超过三层朝向不限,办公主楼高度不超过五层,不要大规模开山挖基,破坏地脉。“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要充分利用四干渠水源穿插其间。如主楼前空间允许,可设计200平方米左右的圆形水池,增加明堂空间生气。建筑设计风格以本土建筑文化风格为宜。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首脑机关搬迁牵动全局,要慎之又慎。即使规划将来搬出老城区,笔者认为选择在响岭岗西北和仙女山东南一带为宜,把西宝山作为荆门城市玄武山不能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7: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知道“荆门风大”的原因吗? (2011-03-06 15:45:40)

你知道“荆门风大”的原因吗?

看到有关昨晚大风吹倒天鹅广场一棚子砸伤9人的报道,颇感心寒。不知大家是否知道,荆门冬季平均温度比周边城市低,特别是比宜昌市可能要低2至3度(宜昌市北部有高山屏障)。 “荆门风大”,尤其是冬季的北风大于周边城市,原因是荆门北无高山屏障,北风沿荆山山脉顺汉水槽南下直贯城区,又被东宝山相逼而从天鹅广场出虎牙关向南形成一条强风带线,所以老城区东部――虎牙关――至凤凰水库一线北风风力一般又大于周围地带2到3级。

因此,对规划和建设在天鹅广场――虎牙关――凤凰水库这一城市风带线上的建筑设施一定要考虑防风等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8: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初名臣周培公古墓探源         (2011-03-06 15:32:00)
清初名臣周培公古墓探源
李勋明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清史稿》和《荆门州志》对其生平都有详细记载。
    出于对本土文化的爱好,早就想到麻城官堰村去探访周培公墓。前不久,有幸陪宗教部门的几个同志前去探寻。我们从麻城西向南行二公里便开始打听周培公墓所在地,路人均说没有周培公墓,只有周家祠堂和周培公父母茔。快到目得地时遇一六十多岁的老农,他告诉我们周家祠堂和周培公父母坟茔就在旁边农户的竹林外。来到实地,只见一牛棚旁散落着一堆碑碣、石羊、石人、牌坊等石物。到附近察看,棉花地里还有几尊东倒西歪的卧马、石象等物。一条深约三米、宽约四米的沟渠从周公培父母墓前横穿而过,严重破坏了周公培父母墓地和周家祠堂遗址。只有那块高大的皇帝御赐祭祀碑孤零零地耸立在原地。其它地面建筑残垣可能被当年挖渠运土所掩埋,因而无法确定周公培墓址,感叹一阵,扫兴而归。
     为了找到周培公墓,日前又约了几位好友再次驱车前往踏勘。当我们正在察看那些牌坊、石人、石羊之时,该处农户女主人黄桥林回来,我们向她打听周培公墓位置,她告诉我们周培公没有埋在这里,而是在山西,这块棉花地里只有周家祠堂和周培公母亲的墓,并指了指东南二百米外的一农户林木,说周培公父亲的墓葬在那里。她的说法与我们第一次见到的几位村民说法一致。她还告诉我们那堆石物大部分是二00七年有关部门从附近搜集起来放在此处的,村民们为什么要否认周培公墓之事呢?
    我们只好从那些残碣中寻找答案,不一会我们发现一块宽约0.4米、高约1米的断碑,碑文:“皇清诰封朝议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周公昌,慈懿、恭人阎、王氏之墓”,立碑人为:“康熙丁亥(公元1707年)季春月吉旦,乌城县州同孝男周家齐、家麟、家瑞、家祥、家宝”以及六个孙子。该碑明确记载了墓主人为周昌和其阎、王二夫人合葬墓,原立碑人为其五子和六孙于周培公死后6年所立。有趣的是该碑落款还有一段文字:“因老碑毁坏,后裔重立,耳孙周维邦、维富、远孙周显贵、陈贵……,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1827)季春月建”,该记载说明我们现在所见之碑乃周培公死后126年家乡子孙重立。根据老碑有“乌城县州同孝男周家齐……”文字,查乌城县在今浙江湖州,笔者认为周培公嫡系后裔可能当时已经外迁,周培公死后葬在外地亦未可知,当地老百姓对周培公墓一说在山西,一说在本地,也许不是空穴来风。我们还可以想象,清廷对周培公母亲都给予了封赠,而对周培公必然会给予更高的褒奖,而我们却没有发现一件御赐之物。农户女主人黄桥林说那堆散落的石物,是从附近各处搜来放在一起的,这就使寻找周培公墓的准确位置更增加了难度。   
     让我们察看周培公父母墓。笔者用罗盘测其墓向为座辛向乙,即座西向东。该墓封土直径约7米,高约1米,墓碑已断为两截,高约1.8米,宽约0.6米,碑文:“诰赠朝列大夫加赠中奉大夫周化龙、贞烈恭人加赠夫人孙氏之墓”。立碑人为:“布政使司昌率孙监、贡生周家祥、家宝、家齐,家麟、家瑞”。以上碑文说明该墓为周培公率其五子所立。其墓为周培公父亲周化龙、母亲孙氏合葬无疑。该墓前五米有一块御赐祭祀碑,碑帽已掉落在地,我们在碑脚处下挖四十公分发现埋在地下的赑屃,碑身通高约4.5米,碑帽高0.8米,碑基约0.5米。该碑正立面记载了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皇帝派参政吴毓珍祭祀周昌之母孙氏的祭文。碑背记载了敕赐银两,供品数额,最后一句“敕赐特建旌表节烈坊银三十两”。查《荆门州志》:周培公父亲周化龙死后四个月周昌出生,闯贼抓孙氏欲污之,孙氏以藏袖中利刃自杀,康熙十五年子周昌随大将军图海招降王辅臣成有功,图将军以孙氏之节奏请皇帝遣官致祭孙氏,并敕建节烈坊。其节烈坊可能在修渠道时埋在地中,有待挖土寻找。
    在那堆散落的石物中有不少石坊构件,开始我们以为是孙氏节烈坊构件,但是其中一石梁上的文字否认了我们的猜想,石梁文字曰“湖北安陆府荆门州儒士周家尚妻阮氏节孝坊”,查周培公父母和周培公本人墓碑上所留下的子孙名字中没有周家尚这个人,“家”字辈当为周培公的儿子辈,可见该石坊乃周培公子侄辈周家尚之妻阮氏节孝坊。按照黄桥林所指2007年挖坊的地点,这块牌坊竖在周培公父母墓右侧前方约30米,说明那地方确实建有周家祠堂。查《荆门州志.贤节》篇:“周家尚妻阮氏,登洲女。年十八适尚,二十七岁夫亡。氏上事老姑,下抚二孤。日勤纺绩以给养育。长子复殇;惟馀一子任永,拮据课读,且见孙焉。苦节四十四年卒。州守舒成龙详旌。”以上文字说明周家尚妻阮氏节孝坊为州牧舒成龙旌奏所立,与周培公及父母墓地设施无关。不过石坊料中应含有周培公之母孙氏节烈坊部分石物构件。一地两坊,可见当年之庄严!
     笔者根据周家祠牌坊前裸露的石狮,初步测定周家祠三间二进,节孝坊位于祠堂大门前约5米,前面有石狮1对,石联1副。当然只有清除了遗址上的浮土,找出埋在地下的原祠堂和牌坊基址,以及一些被埋入地下的碑石,测定周氏父母墓和周家祠遗址准确轴线,才能正确修复周家祠,说不定也可找到相关周培公墓的资料,解开周培公墓地之谜。笔者断言,挖掘修复周家祠遗址时很可能会发现周培公亲笔题刻等珍贵文物。
     结合周家祠遗址上有一对非一般官员墓前所能享受的文武翁仲,笔者断定于周培公死后葬在原籍,那些石羊、石马、石狮、石象等也是周培公父母墓和周培公墓前所置之物,而且周培公墓就在周家祠附近。 初步推测周培公父母墓前轴线排列顺序:墓碑、祭台、跪姿石马一对、卧姿石羊一对、御赐碑、节烈坊、蹲姿石狮一对。周培公墓前轴线布置规格与其父母相同,多文武翁仲一对、石象一对。
     周培公墓在周家祠附近什么地方?周培公父亲和其妻孙氏明明合葬一处,碑记清清楚楚,村民们却为什么有说他父亲葬在西南三百米处呢。笔者认为他们所指的周培公父亲墓很有可能周培公本人的墓。(注:后经周氏长辈指引,周培公墓位于周培公父母墓东南约200米外的喜民园大道边的一屋场旁) 。周培公父母墓和周培公墓位于一由北向南而来的长岗末梢以东,来脉悠长,岗南不到半里被一条东西河道截断。按照中国风水理论评析两处墓地风水,其地为岗岭回环地,左青龙回头有情,远处的朝山形如马鞍,实乃旺丁之地。黄桥林告诉我们周培公祖屋就在百米以外的岗西。我们到该屋场询问,均为周姓人家,站在周培公祖屋门前向西眺望,门前畈地明堂两水相会,岗岭形腾爽垲,远处朝山相互穿插,形若笔架,太极场气极旺,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这里确为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在探访途中,笔者忽然记起四十年前经过此地,好像附近山头上有白石佛像一尊,打听后得知就在隔河相望的那座山头上。在黄桥林的带领下,约十分钟我们便绕道爬到石佛处,站在山头放眼北望,原来周家祠堂和周家祖屋距石佛寺就在500米内。可惜如今此处修了座小庙,把石佛披红涂彩,面目全非,失去了应有的文物价值。笔者根据庙宇佛像安放高度规范,石佛底座至少要高出地平一米以上,这尊石佛现在却座在地上,所以今后修复该庙时应下降一米才是原庙地坪。据当地老百姓说,此庙为周家庙。按风水理论评析,该山头背无来脉,乃煞旺之地,宜建寺庙不宜建家庙,所以说周家庙之说不太成立,查《荆门州志》也未找到该庙记载。但从石佛可以断定,这里原本就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寺,现场遍地堆积的瓦砾残垣也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正在修建中的掇刀兴隆岗到麻城的喜民园大道正好将三处景点串接在一起。如果把该寺和周培公墓区结合官堰角、周冲两座水库合理规划,该地将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会给当地带来一次不可估量的经济文化发展机遇。
                       (见荆门日报2009.12.12日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8: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市民反对把“龙泉公园”改为“象山公园”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58评)
     近段时间,在荆门网络和一些微信群中,反对把龙泉公园改为象山公园的声音颇多!笔者注意到,多半是新生辈,可见关注城市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荆门人处事大多是逆来顺受,为什么在此次升华象山工程即将竣工的时候,出现负面声音,其原因:
    一、象山太神圣:它承载了荆门二千多年的历史。其实,把龙泉公园改为象山公园,在我看来是一件不足挂齿的事,千古象山在,何须争改名!重要的是怎样保护象山,正确升华其历史文化,让象山文化为城市发展和今天的社会经济服务才是硬道理。此次升华象山立意低,甚至犯了一些低级错误,引起市民关注,估计项目竣工后,坊间微词会更多。令人担忧的是还出现了“抬象山,去蒙山。去龙泉,去舒公”的怪象,这是最危险的。
     二、升华象山圣地,须主政者决断:荆门城从陆九渊筑城后,清初舒成龙大兴象山,迎来荆门第一次中兴,使荆门升为省直隶州。上世纪八十年代,张明春、朱同炳、缪合林主政荆门任内大兴象山,迎来了荆门所未有的第二次中。而两次大兴象山,都是当时主政者对象山有了全面解后亲自决断。个人认为,由于此次升华象山是前主政者别公所定两山整治项目,究竟添置哪些景观。张、孙二公初到,尊重前任既定方针,由相关单位进行谋划之。孰不知,象山是荆门城市的圣山,一般人那有一州之长的思想高度和战略高度。说过分一点,此次升华象山是斯山的一次劫难。当然,我们不能怪这些具体实施的单位和个人,他们已经尽了全力,他们都是造园林的高手,只是此园林非彼园林,八股了他们的境界不可能与州长的高度同起同坐不可能充分认识到象山地理玄妙和其灵魂倘若把此次升华象山时间往后推两年,待张公和孙公对象山有了一个全面了解和认识后再做,绝对不是现在的效果,也没有哪个敢说三道四
    三、规划立意没有与象山的历史相向而行:感谢设计方在此项目规划中,请本人帮助提供了部分古建图纸,本人当初就曾建议此次升华象山的宗旨应该是;全其自然,不大挖大填,不画蛇添足布景,不能成为文物的景点不修。还建议把龙泉公园大门后退,调整至陆夫子祠中轴线上。象山东入口乃主入,把山顶南牌坊额“象山”,北牌坊额“蒙山”,兼顾历史,有妒者以一山不命多名而推地名学一门学科,我们在八十年代初去省培训,规正了全市那么地名,不知此公在,,又建议于天鹅池路至岚光阁西南布置一条代表本土建筑文化的民居民俗建筑群,为将来成为象山至西堡山景区的过度点。记得准备征求规划设计意见时,本人又建议,要找懂规划的专家为主,否则会偏离主题,不听,结果在会上,,。后来本人又专门写了三篇关于正确升华象山的文章见荆门论坛,希望引起高层重视,可惜人微言轻。
     总之,此次升华象山的失误是规划立意忽视了象山的魂,园林中造园林,必是抹乡愁自然。把龙泉公园改为象山公园无须争论,把老莱子和陆九渊赶出庙堂罚站等一些本末倒硬伤,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抬象山,抬不过蒙山。去龙泉,去舒公,去不掉历史!
     象山不是陆象山,象山是地名,象山代表象山所有历史文化遗存,它蕴涵儒释道三教文化,龙泉文化,城市文化,,,."象山大道","象山学校"等代表象山地名,不是单纯指陆象山,若只代表陆象山,就是否定象山的其它历史遗存,是矮化象山,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被误导。
     要认清象山是文化圣地,不是单纯的游乐场所,不是随心所欲的儿童公园。每一寸土地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所以布景要慎重,在这里我要提醒一下园林部门的同仁们,不是书记市长强调要做的,除修游步道外,不自作主张动两山一草一木,因为我们无福德动两山地脉,思想境界和文化修养也达不到两山文化内涵的高度,我是在实践中吃过亏,有血的教训滴.ZF应立法保护两山,坚持非成为文物的景观不修,不准对山体伤筋动骨,不大挖大填,不擅毁

自然生态。下一步应启动像折除秦岭违建别墅一样,对大挖大填,画蛇添足的东东要坚决折除,以确保象山的神圣!
     最后再为园林部门说点公道话,他们也是“哑巴吃黄连,苦在心中”。他们的错是忽视了“此园林非彼园林”。我们的错是“站着说话不怕腰疼”,“谈匠多,搞匠少”!
    但愿荆门今后在文旅发展上少一些谈匠赵括,多一些搞匠廉颇,大道不孤,历史会辨别是非。先贤们为兴复象山人文所做的奉献是无法被人为抹掉的。二十多年来本人在关注城市发展和规划方面谈的太多,甚至有时候唱独角戏,使很多人不高兴,自知罪孽深重。今后远离谈匠,多当搞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8: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峰塔背后的故事(2009-06-26 11:06:49)                                                                          李勋明
  中国的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主要用于供奉佛祖舍利或大德高僧灵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塔除了以上作用,也逐步成为古代一些城市或地区的风水建筑,荆门现存的三塔既有共同又各有不同作用,按照传统城市选址和建筑布局,东宝塔用于镇地域龙脉,月亮湖广场的白骨塔用于镇古城水口,文峰塔用于乞求一州文运昌盛,人民安泰。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三塔已成为历史人文景观,这里让我们去探索文峰塔背后被遗忘的故事。
   文峰塔修建于公元1862年,距今143年。位置在荆门古城凤鸣门文庙和贡院西,与文庙和魁星阁左右呼应。《荆门直隶州志》载 “文峰塔在龙泉书院巽方,与东山塔遥对,同治元年绅土周瀚等创建,意取‘雷风相薄’为书院多士励也”。但是文峰塔门楣上的石刻落款却为“同治壬戌春,州牧牟嗣龙建”,可见,文峰塔名为牟嗣龙所建,事实上真正筹资建塔者当为晚清荆门名绅周瀚。根据州志和周氏后人周忠斌提供的周氏家谱记载,周瀚名周厚躬,号宝生,亦号瀛海,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周瀚为晚清布政史、三品封疆大臣周玉衡第五子,民间亦称“周五老爷”。周瀚37岁时(公元1856年)他的父亲和三哥周恩庆、四哥周炎在江西吉安平乱中战死。咸丰皇帝谕旨拨款为他父亲在现工商街原老文化馆院内建周贞恪公祠,并御文致祭,极尽殊荣。周瀚忧思父兄,从四川辞官回荆门守孝,从此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不再入仕,并在九龙谷石婆望夫下结庐隐居。后经州牧请求,周瀚才出山负责操办团练维护城市治安,周瀚《长林营建记》和《团坊议》州志有载。周瀚热心公益事业,从1860-1863年间,筹资主持在凤鸣门外修文峰塔,于白云洞斯台上增建白云楼,这两处工程根据碑记同时动工,周氏家族捐资约百分之六十。笔者发现凡周瀚自己主持修建的工程皆不留本人题记。从遗留在龙泉中学白鹤亭上周瀚撰写的《景莱别墅记》中可以看出他不凡的文采和情操。
  人世沧桑,短短的140年过去了,当年与文峰塔相配套的一些建筑毁于战乱人祸,也许由于文峰塔是石头的组合,石头的坚固才使它保留下来,然而今天的文峰塔并非昔日的文峰塔。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象山大道,文峰塔地处象山大道中轴线,本来是城市一道美丽厚重的历史文化景观,据说是有碍行车安全,文峰塔只好让位,向西移走约300米重建在现龙泉公园内,文峰塔的文物价值也就打了折扣。有识之士评曰“文物变成了无物”。我们不敢说这是愚昧之举,但是它总比彻底毁掉了的好。
   “云汉昭回,文笔鸣凤”今天当我们漫步在龙泉公园,大概很少有人去看一眼文峰塔,然而“文峰塔”这个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每个荆门人的心中,但愿文峰塔佑福荆门文运昌盛,让荆门的明天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
                    (见荆门晚报 8.28日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8: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株洲老莱子墓碑

文   梧桐
   
  
    该碑刻于清同治十三年,即公元1874年。碑长 1130mm,宽400mm,厚60mm,碑题“莱子捐碑”四个大字阳刻,正文小楷阴刻,约373字。(见拓片图)
   碑文前言:
  “老莱子,楚人也,殁葬此地。乾隆间,向湘邨等捐石修土墓。嘉庆初年,宾南生、何云华等复修石墓□竖立华表,购置田业,□建墓庐。同治九年□火焚毁,宾牧村等再劝重修。……”。落款:“同治十三年冬月谷旦”。其后,有36名代表个人或族祠的人名和捐款数额。据统计:捐款总计为73.5串文。一串文为1000个制钱,亦称一吊或一贯。合计为73500枚方孔钱。

    碑文捐款名录中最多者为付虔丞,捐二十串文。他的名字排在最前列。最少者也有五百文,有五人碑上有名。估计是上碑扬名的底线。还有一个叫王云轩的人,碑上特意标明“共募捐钱拾串文”。可见其背后还有无数村民百姓捐款修墓。
     按姓氏捐款看,宾姓捐款人最多,有15人,约占42%。另外刘姓5人;言姓4人;袁姓3人;其他姓氏合计9人。这也与现在株洲荷塘区宋家桥宾姓者居多情况相符。
    此地何来“莱子捐碑”?
上世纪八十年代,据株洲文物工作者的调查考证:老莱子墓原位于株洲市荷塘区余家塅余家祠(现株洲车辆厂内)。座南朝北,圆形墓周,周长4.1米,中嵌祁阳石墓碑,中刻“古孝子老莱子墓”;側刻“清乾隆壬子年三月”(公元1792年即乾隆57年)。墓前有石华表一对。墓地面积达190平方米。距墓约1000米处,有古孝子祠,坐落于杉坡里。是一栋民居形式的土木结构房。面积300平方米。门额书“古老莱子祠”,左右有对联“灵钟楚国;迹继蒙山”。
    今天我们看到的“莱子捐碑”,当年就嵌于祠左壁中。
    1951年,株洲从原湘潭县撤镇建市。开始了共和国工业新城的建设,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之说。1958年,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职工6400余人,年产5000车辆的株洲车辆厂开始兴建。它的厂址就在株洲宋家桥,即当年的余家塅、杉坡里和良图塅辖地。老莱子墓无可奈何,毁了。
    居住株洲车辆厂生活区的许盛梅先生,已到耄耋之年。据他的回忆:1955年他在市城建局规划科工作,参与了株洲第一个五年城市规划工作,曾经到过老莱子墓。见证过老莱子墓的原貌和销毁。拨乱反正后,许盛梅先生通过各种途径多次呼吁重建老莱子墓。
    2013年9月初,湖湘文化志愿者彭水明、黄祖康等联络当年参与株洲车辆厂建设的龙培和、许建梅老人,在老人的现场指认下,昔日余家塅余家祠中的老莱子墓原址,就在厂内经三路与纬一路交叉处,即总仓库与铸钢车间之间。当年一心为建设,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墓地与孝子祠等珍贵文物被毁于一旦。想到此,年逾八旬的龙培和许建梅倍感惆怅与惋惜。
    四十年后,仅存的“莱子捐碑”终于重现。1999年,荷塘区政协机关干部经过几个月的查访,当作 “四旧”而流落民间,腰身已经折断的石碑,在宋家桥杉坡里一袁姓村民的屋后找到。袁将其献于政府,至今保存于仙庾庙内。古墓虽去,捐碑犹存。这块饱经历史沧桑的捐碑,为解老莱子的隐迹之迷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8: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古雄关奋崛起  斯民翘首看张孙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50评)

    一年一度的荆门人大政协两会结束了,今年的两会有两大特点;一是天降大雪,大雪乃阴极阳生之象,否极泰来,这也许是本届政府执政顺利的好兆头。二是孙公所作的政府报告比历年的政府报告少了空口号,多了务实之言,甚至还有几句让百姓听了都感动的话。
    历史证明杰出的人才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运程,给广大苍生带来福祉。荆门从陆九渊筑城后历经两次中兴,笫一次中兴乃清初舒成龙治州,笫二次中兴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朱、缪之政,当然这两次中兴除了人杰,还有当时独特社会环境使然,故百姓往往把城市的兴旺寄托在主政者的身上。近年荆门主政者的频繁更替,一个书记一规划,一个书记一口号,使百姓心生厌倦。
    值得庆幸的是本届张、孙二公同为随州老乡,又同时主政荆门,估计短期内不会同时调走。从张公初到荆门首访老干部,速走各县市区调查研究,可见其希望尽快了解地方实情,正确施政。另外,从两公举止言谈看,二人均处事稳重,估计荆门未来五年将在稳中求进。
    个人认为张、孙二公主政荆门期间,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就善莫大矣:
    一、尽最大努力实施荆门通高铁和航空。目前荆门不通高铁和航空是制约城市发展的最大短板,荆门只有高铁通、航空通才能步入良性发展。荆荆、荆宜、比不过武荆。武荆通,则荆门通。本届政府应当尽最大努力争取冷水机场或漳河机场通航空。
    二、强推文化旅游业上新台阶。文化旅游业停滞不前是目前制约城市发展的第二大短板。不能再“谈匠多,搞匠少”。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品牌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城市,一个有文化品牌却不懂得珍惜的城市,也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城市! 现在荆门境内历史古街、古民居逐年呈断崖式的消失,古街除石牌、张集之外,已无处可看。荆门境内的四合院民居,独立为户,组合为村,连排为街,组合为镇,是古人经过几千年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民居建筑精华,如今被我们当糟粕抛弃了!“中国农谷”是一块好品牌,可惜无六千年农耕文化载体可穿越。就荆门城市而言,从朱同炳、缪合林任内修复陆夫子祠、老莱山庄、岚光阁、龙泉十亭、白云楼、博物馆、盆景园等名胜古迹后,城市文化旅游业基本无进展。这是荆门的悲哀,我们愧对列祖列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推进环荆门山“一带一圈”文化生态产业区,是打造荆门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唯一出路,也只有利用荆门山“一带一圈”自然人文景观为载体,才能把荆门地区的荆楚文化、道家文化、三国文化、本土文化升华成看点和卖点,这些年我们始终在努力推进。倘能在张、孙主政内实施成功,则乃荆门城市文化之幸也!
    三、变盲目招商为务实招商。上几届政府都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抓手,却始终没有招来一家像炼油厂、葛州坝水泥厂一次性入驻几万人的大型企业!如果统计荆门近年为招商所付出的财力人力,数字一定惊人,在一轮又一轮的强大的招商压力下,不少单位和干部为招商已是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人民群众对盲目招商、为招商而招商、为政绩而招商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通过卫视图看周边城市工业园区厂房覆盖面都比荆门多,可以说荆门现在工业园区厂房覆盖率连当阳都无法比(见附图)。
     据了解,荆门不缺资金,不缺投资商,缺快捷有效的行政办事机制。领导们每天坐在台上雷之狠之喊招商,真正落到实处,除了主要领导重视的项目外,到处都是“哼哈”二将。不信,那位领导扮一个普通商人去跑一个项目试试,你才会从中体会到一个项目落地之难,难于上青天!所以,改善投资环境,夯实城市硬件,与民生息,可能才是目前荆门最好的招商。从国际国内发展大趋势看,牺牲环境追求JdP,用JdP 去衡量一个官员的政绩,是当地的劫难,也是官员的祸患。
    荆门招不来大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荆门人在三个观念误区洗脑下,谈水色变,见水让三分!“山主人丁,水主财”,无水生财之地,大商不会来!总之,本届政府要忍痛割爱,勿再用招商虚数充政绩,勿赶走儿子养孙子,变盲目招商为务实招商,则荆门人之福也!
    说点题外话,前不久,一位外地城市规划高人看了荆门城市规划后,说了一番令我亦诧异的话,他认为荆门有些道路设计过宽,大填大挖,使不少风水宝地沦为废地。他认为产业园区内应先建房后修路,而不是先修路后建房,提前修那么多井字路,空空如野也,泄人气,泄财气,也浪费了土地资源。查卫视看周边城市园区道路布局,确实只有荆门几个园区路多房少,他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四、保证乡村人口不空壳,攸关城市长远发展。一个地方再发达,没有人气,一切都是空谈。中国文化的母体基因在乡村,我们为什么要放弃乡村,逼农民进城,走路旁化,街道化,高楼化呢?将农民赶离他们原来的居所和耕耘的土地,安置到一些地方集中居住,美其名曰: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实则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与的根本规律。实践证明,荆门城市人口增长主要靠农村人进城买房支撑,现在各级政府提倡三下乡,以刺激乡村发展,但是政策却限制城里人不能到乡里购房,乡里人出来后又不能再回乡购地,他们只好跟着权贵们移向一线城市,移出国门,移民海外,令人痛心!
     从卫视图看西方华盛顿、纽约等大都市,高楼大厦甚少,城市周边全是三层以下独户。 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大拆大建,使城市历史断代?在乡村逐步空壳的情况下,荆门城市人口随之下降是必然定律。只有采取措施振兴乡村,让乡村人口增长,才能确保城市人气不衰,本届政府倘能率先探索经验,做出典范,则为本土幸,亦为国之幸也!
     五、完善城市安魂工程己刻不容缓。在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说城市住宅是“安居工程”,那么城市公墓则是“安魂工程”,世界许多城市都将公墓选址定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人类精神追求,也是一种传统习俗。“生争一口气,死争一抔土”。纵观世界与中国历史,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明百姓无不重视安魂地的选择。它事关祭奠先人,传承民族道德文化。按照中国传统建筑风水理论评析,目前青山公墓,石莲公墓,仙女山公墓均非理想葬地。由于公墓属于阴性建筑,也且严重影响了周边人居环境和土地利用价值。
     目前有人提议把城市新公墓选址在城东火山村一带,本人认为万万不可。一是位于城市东南巽方,其地无四象环护,地理场气不旺。二是城市公墓主要是满足城市人口葬地,选址在火山村,既是下水,也离城区太远。所以荆门城市公墓还是应该选址在城西荆山落脉地带,坐乾向巽为宜。建议选址在石莲村或团坊村、袁冲村境内。规划要严格遵循传统风水理论,完善墓园区、祭祀区、服务区,要满足荆门城市120年内不再另辟安魂地。
    六,严格控制城市工业污染面继续扩大。近四十年来,荆门城市支柱产业实乃化工,由于城市长期排放大量工业污水,使城东竹皮河和杨树港流域地上地下污染严重。如果我们是负责任的政府,应该将此二河沿线500-1000米内民居搬迁,育林修复生态,禁种农作物或养殖。由于汉水上游丹江口等大小型水库截流,丹江口以下几座城市向汉江排污,汉水水质堪忧,应尽快采取措施让石牌、马良、沙洋等集镇乡村人畜饮用漳河水。
     建阳河水系是荆门城南第一大河流,发源于城西西堡山白果树沟。荆门城西、城南区域均地处建阳河流域上游,如果建阳河水系遭到污染,将会使下游沙洋县、掇刀区十几个乡镇受害,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切勿在城西建阳河水系区域内布置工业。政府应立法保护建阳河水系污染。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道家始祖老莱子隐耕荆门蒙山著书言道,令我们自豪!陆九渊筑城兴文,令我们仰慕!舒成龙治州政绩卓著,令我们怀念!荆门改革开放后主政者历经刘声玉、张明春、朱同炳、缪合林、焦俊贤、郑少山、袁良宽、傅德辉、王玲、万勇、别必雄。他们一个个都不同程度为荆门做出了贡献,高升了…。“州官茬茬去省城”,我们为朱同炳中兴荆门、留在荆门点赞!我们为傅德辉、别必雄的猛捍点赞!
     张、孙二公主政荆门正赶上一个时代的转折点,相信他们会顺应自然,顺应民意,鞠躬尽瘁,在荆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不会忘记对荆门有贡献的人!最后赋诗一首作为本文的结尾:
                       七  绝
                《祝张、孙二公主政荆门》
             群山万壑赴荆门,江汉朝宗楚塞尊。
             千古雄关奋崛起,斯民翘首看张孙!
                                  (注:“张孙”指张、孙二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8: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13评)
                   荆门民谣“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从何来?

      荆门民间长期流传着一段古老的民谣,“古歌荆门州,泉水向东流,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对于这民谣,我的理解:一是纪念陆九渊知军荆门不到一年死于任上,人民怀念他而作。二是影射城市地理风水有问题。
     其实“财主无三代,清官难到头”在全国且具普遍性,并非荆门才有这种现象。个人认为陆九洲之死:一是金军大兵压境,忧郁成疾。二是任上修城垣破地脉犯太岁,造成陆九渊早逝。清末的郎锦俊是一位有名的清官,结果也是死在了荆门任上……。
     回顾荆门历史,大凡在荆门有作为或有作为的官员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麻烦…,如现代的梅白、吴免坚、刘力、叶子清等,其实焦俊贤主政荆门颇得荆门人好评……。说到这里,有人一定要问,舒成龙在荆门任知州期间,大兴土木犯太岁,他为什么没有灾?其实舒成龙是回乡戴了个重孝才免了灾,另外他修复了不少庙宇也冲了部分灾。
    从地理风水角度来评析以上这种现象,荆门城市截千里荆山山脉向平原过度区主脉咽喉,来龙磁场极旺。山主势,山势旺极人则狂,水主财,水源不足财则散。另外荆门古城南部朝山倒回,
,逼迫泉水东流,导白虎回头克主,这大概就是民谣“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的原因。这也可能是今天荆门贪腐案曝光率高于其它城市的原因之一……。
     做官求名是好事,舒成龙一生做官为求名,他得到了名也留下了名。舒成龙对荆门的文化贡献更大于他的政绩,他敢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乾隆版《荆门州志》就是他组织编撰完成。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莱子是否隐居过荆门蒙山(象山)东麓,无确切史料,宋彭乘根据传说,于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公元1036年前后)于蒙山东麓凿顺泉,命名孝子田、孝子井。第一次把老莱子隐居荆门蒙山之阳的传说事实化。七百多年后,舒成龙治州,疏导顺泉,修建老莱山庄,构筑“孝隐亭”,题刻“顺泉”和“老莱子之位”,再次把老莱子曾经隐居过荆门的传说向前推进了一步,为后辈抢老莱子这块文化资源牌提供了重要依据。
      回顾荆门建市已二十六年,历经张明春、朱同炳、缪合林、焦俊贤、郑少山、袁良宽到现任傅德辉主政,谁主沉浮?世评现任傅是最想为荆门人干一番事业的一届领导人,可惜改革开放三十年遗下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刚好在他们任期内尖锐化,县处级以上中间干部支撑力量不足,招商引资不尽人意,文化旅游产业速度缓慢,财政资金日趋紧张。可以预见傅虽鞠躬尽粹而壮志未必能酬!
    荆门民谣“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从何来,还有待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8: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12评)
                            丢弃丽阳驿、乐乡关是荆门的不幸!
     交通是一个地区发达的先决条件。中国古代物流主要靠水路,水路通则经济通。现代社会的陆路快捷虽然压到了水路优势,但是两者仍然同等重要。不毛之地,路通可以兴旺发达。繁华之地,路塞则路断人稀。
    荆门城北的丽阳驿,乐乡关区域在历史上曾经作为荆襄重镇繁荣了一千四百余年,其位置长期属于荆门版图。明嘉靖皇帝称帝后,把荆门划入钟祥版图,清乾隆舒成龙治州,政绩卓著,升荆门为直隶州,辖当阳远安二县。但是丽阳驿、乐乡关再也没有回来,使荆门城北区域与汉水隔绝,失去了水路交通优势,阻障了荆门城北的经济发展。
    另外,城东的石牌镇划归钟祥后,跨地域问题也使当年舒成龙疏通竹皮河引汉水通航荆门的计划落空。
    历史上把丽阳驿、乐乡关划出去,使城北失去了水路交通优势,在今天看来是丢弃了一块重要的磷矿资源地。(如果下一步省管县而言)
    以上的观点,仅是从历史的角度评说荆门失去城北丽阳驿、乐乡关对荆门城北发展的影响,并非有地域之争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1829

帖子

79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0 18: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打造“穿越六千年中国农耕文化时空城”的议案
                                                  李勋明
     荆门推出 “中国农谷”已近十年, 各级政府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可惜打造出响誉国内外的精品看点和卖点。“中国农谷” 这张名片来之不易,如果不充分利用,发扬广大,实在可惜。记的“中国农谷”刚出台时,本人就曾经撰写了《屈家岭地理环境探密关于打造中国农谷标志的议案》,建议以屈家岭文化为载体,规划“穿六千年中华农耕文化时空城”, 并把它打造中国农谷游览主景,可惜一直没有引起决策者们重视。下面不仿再略作概述,供有识之士参阅:
     一、穿越六千年中国农耕文化时空城概要:依托屈家岭新石器文化遗址以西白木山山体塑造先农之神(谷神),向南延伸长约2.5公里,宽约500米的“穿六千年中国农耕文化时空城”,彰显六千年中华农耕民居民俗文化,形成旅游看点和经济卖点。
    二、五坊区概要:择屈家岭新石器遗址白木山塑造先农之神(谷神),向南延伸五坊区:1、谷神区(新石器人文),2、秦汉区、3、唐宋区、4、明清区、5、现代区。五坊区之间设百米景观分隔离带,掘河、建桥、设坊、布景相联。五区与外界掘河环绕,遇山围垣,形成独特太极城。每坊区街面两侧设门面若干间,深入小巷若干,均以大小四合院组合,千窗万户,廊桥回环,人行其间,晃入迷宫。其建筑风格,人文内容,景观布置,经营功能等必须代表各坊区时代特色。
     三、主景“谷神”造型概要:谷神造型如(老子、炎帝、孔子、寿星综合形象),含山体塑像高约33米,倚阳坐阴,
全其自然,与山势融为一体,巍巍壮观,让来者观之,心灵震撼。座下设九窟分别再现远古历史人文,儒释道三教等,香烟雾蔼,灵感四方。   
     四、资金回收概要:1、房屋可全出售,2、景区经营收入,3、门票收入。4、活动收入……。
     五、另行选址:须背山面野,四象俱全,荆门境内1:荆门城西十八罗汉山南麓。2:荆门城西南龟山东麓。 3:沙洋县建阳驿西南古权城遗址。4:掇刀区官堰角水库东北。5:掇刀区古孟子港,坐西向东。6:九龙谷。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骚数百年穿越六千年中国农耕文化时空城倘能实施,必引八方来朝,开创荆门“中国农谷”农耕文化旅游经济亮点,我们期盼遇德人而兴之,则荆门人之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4035837号-1

GMT+8, 2024-5-15 13:41 , Processed in 0.05933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