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37|回复: 62

李勋明谈荆门城市发展文选

[复制链接]

971

主题

1814

帖子

792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29
发表于 2016-10-17 21: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4-2-10 17:05 编辑

城市兴衰 匹夫有责  我谈荆门城市发展文选

话说荆门城市选址与延伸
李勋明
     一座城市的诞生与发展同其周围的地理环境有着重要关系。由于人具有自然的属性,居住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的体质和智力的发展均有重大影响。明宋时期的两百名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出现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繁荣景象。因而人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环境有密切而微妙的关系。
      荆门乃“楚之望地”,从古代关隘、县治、州治发展到现代的省辖市,已有千年历史。其发展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荆门城倚千里秦蜀来脉,处方圆百里之高,雄峙荆襄,南襟长湖,东临汉水,西拥沮漳。东南“绳直砥平,形腾爽垲”。按古代风水理论,荆门城正北虽山势屏障偏低,护城河源头偏短,但仍不失为一块风水宝地。否则,就不可能有老菜子两千多年前来此隐居养亲的记载,而成为荆门历史上第一文化名人。
      一座现代化的文明城市必定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形成需要经过几代乃至几十代上百代人的努力。可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提倡“人定胜天”,荆门的城市建设与扩展缺乏科学论证,乱拆乱建,老祖宗们营造了千年的古城和文化遗存所剩无几,一些建筑完全违背了荆门地理大象和建筑风水学规范,令人遗憾。近几年来,荆门城区正在不断向四周扩伸,规划城区南移。笔者以为,老城区作为行政和商业中心仍不能动摇,特别是行政首脑机关迁移更要慎之又慎。
      历代上至各朝定都,下至村落选址,均慎重考察而后定,特别重视自然地理环境,以求达到“天、地、人之间的和谐相与”。首都北京就因“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四方朝贡”而成为千年古都。南京虽也称帝王之都,虎踞龙盘,但历史上各朝在南京建都,皆为短期王朝。按堪舆家之说,乃“江流无情,去而不还”。地理环境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笔者认为,荆门城区现市政府以南、团结街以北乃圣境山余脉经络结穴处,象山东麓更是地运所钟,泉流涌注,藏风聚气,可将市首脑机关集中建在这一带,规划为行政区划用地,建筑设计要保留本土中式风格。
      长期以来,人们都感觉“荆门风大”,尤其是冬季的北风大于周边城市,原因是北风沿圣境山脉贯入城区,被东宝山相逼而出虎牙关向南形成风带,使得虎牙关至凤凰水库一线北风风力又大于城区一二级,所以在城市南移规划中,由于城东南山脉屏障矮散,“水穷生气不聚”,民居建筑最好不要规划在城南风带上。但是,这里利于发展工业区,使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流散快,且邻近二○七国道,交通便利,有利于物流集散。
      根据《荆门州志》和史书记载,荆门城西南响岭岗、车桥、袁集以及烟墩西北(现漳河水库淹没区内),人类活动历史要早于荆门城区。其原因是这一带北有圣境山为屏障,背风向阳;西临漳河;南有漳河总干渠和四库为明堂,东与老城区衔接。若把响岭岗以北、烟墩以东、仙女山东一带规划为民用居住区,其民居环境更为合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车终将进入千家万户,民居将脱离街道化、路边化,而向环境优美和清净的地方发展。那么,荆门城西和西南将是首选地。因此,现在的规划选址要有超前意识,着眼于发展生态民居。城中兴商业,城东兴工业,城西兴旅游。仍然是未来荆门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几千年来,中国的城市与房屋建筑以自己独特的中式风格而闻名世界。笔者认为,荆门今后的街道与房屋建筑设计,不必盲目追求西方洋味,要保持本土建筑文化,每项建筑都要精心设计,反复论证,使之日后成为历史艺术品。同时,还要综合人口和经济发展等多方因素,对各类市场、医院、学校等相应的配套服务建筑进行认真评估。在前几年的建设中,由于赶潮流,求新弃旧,荆门城区已有不少房屋闲置,既浪费了财力,又破坏了城市资源。
       许多城市都因其独特的文化遗产而著名。荆门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认真挖掘开发,可惜在这方面至今还做得不够。完善老城区,发展东南工业区,规划西南民用区,开发西北旅游区,仍是荆门城市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城市规划选址是一门神圣而深邃的科学,我们要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去对待。
                                           <<荆门晚报>>2002年12月18日        <<荆门日报>>2003年1月1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2

帖子

5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1
发表于 2016-10-18 16: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十四)
陆九渊与老莱子谁大?

     近几年,荆门在文化舆论宣传上,对陆九渊的美化宣传远远超过了老莱子。陆九渊为荆门人做了好事,荆门人筑祠奉祀,始终没有忘记他。陆九渊必竟是一位心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位岂能与老莱子相提并论!
     老子和老莱子是不是一个人,司马迁生活在公元前约145年,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471之间,二人相距只有四百年左右,他也没有将这问题说清楚,只是本着“疑则传疑”的原则,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记叙了老子的事迹后,也没有肯定,只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其意在存疑,而非定论。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都不敢下定论,今人谁敢下定论?如果今天我们用这两个人打文化品牌,老莱子的卖点远远超过了陆九渊。
     现在荆门人宣扬他的“孝隐”,抹煞了他“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的根本思想。老莱子既然为道家始祖,在道教中是神,就应该让他入主正殿接受香火,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对老莱山庄的作用要重新定位。
   “夏商周后无圣人”,“我乡乃老莱子故里”,是名附其实的“圣人之乡”。别人把“无”说成“有”,而荆门人常把“有”说成“无”!别人敢称自己是“帝王之都”,我们却不敢称“圣人之乡”!孔子曾来访之,楚王曾上门求之……!
   
老莱子,一张荆门人拿出去打的响的名片,荆门人用不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971

主题

1814

帖子

792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2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2: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0-2-1 17:47 编辑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五)
                      传统建筑文化与荆门首脑机关选址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它的核心是追求天、地、人和谐相与的最佳生存环境。现在中国的建筑风水学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用于城市建筑和规划,如莫斯科和华盛顿等城市建筑规划无不蕴含中国的建筑风水理论。从上世纪开始,由于战乱人祸,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滞后,造成了洋人自大,国人自卑,盲目崇拜西方“蓝色文化”,从建筑形式到商业牌号,甚至连自己的人名无不泛西化,有人恨不得把自己的皮肤变白,眼睛变蓝,头发变黄,在城市规划建筑领域更是“不破不立”,视传统文化为糟粕,当垃圾横扫之。现在新一代建筑设计师缺乏传统建筑风水理论这一课,学西方的建筑文化没有吃透,又丢了本土传统建筑文化的根。建筑设计追求新奇,盲目上网“电脑重置”,使一些建筑设计不伦不类,保存价值低,使用寿命短,拆了建、建了拆,老百姓买了卖、卖了买,这种恶性循环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荆门能够成为地域中心主导城市,有它的人文地理渊源。按照中国传统建筑风水学,二十多年前的市政府选址是一次比较正确的决策。市政府办公大楼位座城区西北地域之高,处八卦生方,背倚千里荆山来脉,以白龙山为玄武,东宝山为朝山,“既顺乃宣”。门坊与办公大楼同处一个朝向,顺应地域地脉东西大向,人气与场气导引使然。大楼建筑呈“丁”字形,布局合乎稳重对称的传统建筑学理论,它是老城区近五十年来除岚光阁外,从设计到定位可评可点的建筑。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维修中,应该修旧如旧,不随意改变其外观和结构。让它成为一栋纪念性建筑。点评这栋大楼留下的一点遗憾是,当初选址若向后还退二十到三十米,或者直抵四干渠堤边,大楼与门坊之间的明堂空间会更加宽阔,视觉会更加庄重。现在大楼前的植被偏多,挤占了大楼前本来就不宽敞的明堂空间,影响了大楼主口的气流,亦当移走或布置矮植被为宜。
    市委地处荆门城区东部地脉
落穴地段,古代为商业作坊区,作为首脑机关,如果改大门朝东,虽然符合地脉大向,但是与东宝山逼的太近,明堂空间狭窄,唯有向西向南为吉。现市委大门向西直对江汉主脉西宝山,西宝山成为朝山,大门虽为倒脉而朝山当旺,朝山当旺必快速发丁催官,加之该大楼方位目前元运当旺,故近四十年来荆门每任州长都官场顺利。
      笔者以前曾撰文建议团结以北,市政府以南可规划为荆门首脑机关用地,可将东光电器厂厂区纳入其规划区,将四干渠部分段面封盖。建筑布局由东向西层层推进,依山就势,座西向东,左右附属建筑对衬环护,定位也只能抵四干渠堤为准,再往上提会形成唐安古寺北的山包白虎探头。附楼层高不要超过三层,办公主楼高度不超过五层,不大规模开山挖基,破坏地脉。“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要充分利用四干渠水源穿插其间。如主楼前空间允许,可设曲水洋池于前,增加明堂空间生气,建筑设计风格以本土建筑文化风格为宜。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首脑机关搬迁牵动全局,要慎之又慎。即使规划将来搬出老城区,笔者认为选择在响岭岗西北和仙女山东南一带为宜,把西宝山作为荆门城市玄武山不能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最佳人文生态,违背它必然破坏地磁环境,一栋高楼大厦的建成会一定程度的改变周围的人居环境,老城区南部不得再建6层以上的大楼,可在东宝区政府东西一线,呈北斗星状分布建若干栋大厦弥补城区北部青龙屏障的不足,竹皮河、浏河继续分段提高水位,平均水深保持2米以上为宜。认真保护城区周围四象之山,不得再随意开挖和设立寺庙道观等的阴性建筑。原来有人提议要在东宝山上竖100米高的老子,老子是圣人,在道教中是神,试想市民开窗或抬头看见这样高的一尊神像,心理是何感受,不可取也!
     城市建筑布局和规划,是一项深邃的科学,近三十年来,荆门城市规模的扩大,铁路、公路网和漳河水库的兴建,改变了城市地域格局,现在应该对荆门城区及城郊的地域大象进行环境风水评估,调整城市建设规划,避免再走弯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1

主题

1814

帖子

792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2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2: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2-8-29 23:02 编辑

                        书写“荆门”城市历史的四大名人
                                李 勋 明
    “重镇称三楚,荆门势最雄”,“荆门”这个城市的名字诞生于“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析长林县立荆门县”,距今已1198年。由于它地处“荆楚门户,控制要冲”,利于阻守,“终岁当矢石交战之所”,所以荆门自古是军事战略要地,也是历史经济与地缘政治文化相融整合的结果。在推动这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众多历史人物中有四人独领风骚,他们是隋高僧智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前清名宦舒成龙、晚清名绅周瀚。

                             构筑荆门城标的人——高僧智顗
    “立了东宝塔,长林生头角”,巍巍东宝塔是荆门现存的唯一一处具有千年历史的地面文物,建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它的年龄比“荆门”还大212岁。古塔门楣上镶嵌的“长林头角”四个大字告诉我们它是当时长林县治的头角,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荆门”这个名字,长林县治也不在今老城区,它的修建为“荆门”的诞生和建城创造了先决条件,它的创建者为隋高僧智顗。
    智顗出生于荆州华容,原名陈德安,18岁出家为僧,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晋王扬广赠以“智者”,遂尊为“智者大师”。智顗一生建寺36所,度僧14000人,传弟子36人,著书140余卷。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智顗请往荆襄,次年回家乡荆州,在当阳创建玉泉寺,同时,在荆门建东山宝塔,又于今城区(凤凰台)市公安局一带为文献皇后回当阳省亲修行宫。历史上的荆门行政中心经历了由东南向西北逐步演变的过程:权国—权县—当阳—编县—武宁—长宁—长林—荆门,这个演变整合从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长林县治移至蒙山东(今城区)结束,经过了2000多年才定位于今天的老城区,这得益于智顗建东山宝塔,为文献皇后修行宫,这个行宫后来便成了历届县衙州府所在地,也为荆门行政中心定位蒙山东麓(今象山)奠定了基础。
     当然智顗选择东宝山建塔和为文献皇后修行宫,主要因素还是蒙山东麓的地理风水,也许他没有想到他的所为会为后来荆门建城起到了奠基作用。

                                      受命于危难之际——陆公筑城
    “何许长林地,乾坤古战场”,公元1120年-1274年的这150年中,是荆门地域饱受战争创伤的时期,荆门处在金、宋、元三朝争夺中国南北统治权的拉锯战中,宋光宗绍熙二年(1190年)50岁的著名心学家陆九渊受命于危难之际,“得旨,疾速之任”荆门知军,当时金军压境,荆门地处南宋边防前线,陆九渊见荆门没有城墙,于是奏请修筑荆门城垣,使荆门“南捍江陵,北援襄阳”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所以荆门建城时间一般以1191年陆九渊始筑城垣计算,距今812年。
      陆九渊(1139年—1193年)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字子静、号存斋,学者称象山先生,今江西临川人,来荆门上任前就已功成名就,他天资聪明,十岁就能读三国六朝史,宋孝宗(公元1172年)成进士,后历任赦令所删定官、主簿等职,并随处讲学,创立了与朱熹分门别户的学派,后为王明阳所发展,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陆王心学。
     1193年初,上任一年零三个月的陆九渊由于操劳过度,病逝于荆门官署,棺敛时,万人空巷,官员百姓痛哭祭奠,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赐谥“文安”。荆门人民没有忘记他,将蒙山改为象山,并建祠祭祀,今天城区部分街道和单位仍用象山命名,也是象山先生应得的殊荣。民谣“古歌荆门州,泉水向东流,财主无三代,清官难到头”就是人民怀念象山先生而作。同时也反映出荆门历史上战乱频繁,政治经济不稳定,从而也使“财主无三代”。
                  
                       中兴荆门的名宦——舒公治州
      历史上“政绩”与“古迹”并存的名宦很少,但是舒成龙做到了。
      荆门自陆九渊筑城之后,1642年12月李自成克荆门,血战七天七夜,城垣三分之一被毁,凤凰台州署,守备署,土门文明楼、唐安古寺、陆夫子祠、白龙观等均毁于战火,古老城邑一时夷为平地,荆门城市遭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浩劫,州衙被迫迁至沙洋,至清顺治年间才迁回荆门。乾隆八年(1743年)舒成龙上任治州,正赶上康乾盛世,舒成龙抓住这个社会稳定的大好时机,大刀阔斧地对荆门城市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改造,使荆门迎来了历史上一次少有的经济繁荣。
      舒成龙(1700年-1771年)河北任丘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补为荆门知州。在他的任期12年内,“建署衙,兴学校,立三仓,创二闸,四起堤工,”他带头捐款主持建州署,修复读书台、建南门文运桥、西门来龙桥、后港聚仙桥,改造唐安古寺、掘龙泉、维修文明湖、建亭台楼阁,修茸城隍庙、老莱山庄、霖昌观、社稷坛、先农坛、重修孔庙学宫等。这些成就也深得群众拥护。由于舒公学识渊博,又善懂中国古代风水学,当时古城原建与新建的建筑几乎都被他按建筑风水理论进行了合理的改造,遗憾的是他所修镇地脉的唐安古寺,今天被移到了荆门来脉的山巅,老莱山庄也被搬到了象山半坡,由于无法延伸建筑轴线,游客朝拜老莱山庄也只能走后门。
       舒成龙在荆门可谓政绩卓著,乾隆皇帝曾两次召见,1750年升任广西平乐府同知时,荆门民众联名禀呈,请求连任,加之他主持编纂《荆门州志》未果,第二度被挽留下来,可以说舒成龙为荆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他对城市的建树,使荆门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荆门州为湖北省直隶州,辖当阳远安二县。
                                 

                                  晚清名绅——周瀚
      在荆门历史上,本土人建功立业者,除了孙何、孙仅、孙侑之外,莫过于周瀚父子。
      周瀚,名周厚躬,号宝生,亦号瀛海,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晚清江西布政使,三品封疆大臣周玉衡第五子。周瀚的父亲周玉衡于1856年在吉安平乱中阵亡,被朝廷追封谥号“贞恪”,谕旨家乡荆门建“贞恪公祠”祭祀,祠内分别勒以咸丰皇帝撰写的四道恤旨和祭文,可谓极受殊荣,地址在现工商街原群众艺术馆院内,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周瀚乃进士出生,历任四川长寿、南江、广安、成都、江津知县同知衔,在四川离任回荆后,知州聘他负责督办团练,维护治安。由于有周玉衡、周瀚父子的政治背景,周氏家族显赫一时,从1860年到1892年左右,几乎控制了荆门集市经济、贸易的一半达三十多年。
     周瀚利用周氏家族雄厚的资金,于同治元年(1862年)修建白云楼,同治四年(1865年)在高家桥(今城区金虾路一带),改造文昌宫,同治六年(1867年)兴建文峰塔(原南门外,修象山大道时移至龙泉公园内),同治八年(1869年)题“文明湖”石刻(现存文明湖畔),并与州牧徐嘉禾同写一题《景莱别墅记》分别刻石(现存龙泉中学白鹤亭)。可见他当时与州牧同起同座,威望何等之高。
周瀚文气不凡,诗词书画都有较深的造诣,现留下的文章有《刘周二公祠祀》、《新修白云楼记》、《景莱别墅记》等多篇,诗作有《游普惠洞》、《游白云洞》、《宴荆园》和《张烈妇挽词(有序)》等。周瀚殁于1911年5月,葬于九龙谷左侧半山,享年93岁,第二年清王朝灭亡,周瀚为封建社会结束前的荆门写下了最后一曲城市的赞歌,自己也获得了名利双收、福寿两全,他留下的“文峰塔”、“白云楼”两处文物就很值得我们今天纪念他了。
如果说书写荆门城市历史的名人,当然还有很多,如尉迟公、吕恂、郎锦骏、徐嘉禾、王庭桢等,但就功绩而言,非智顗、陆九渊、舒成龙、周瀚莫属。
     清朝灭亡后,荆门又经过半个世纪的战争摧残和政治整合。城市虽然作为地域政治中心保留下来,可是老祖宗们经营了近千年的古城几乎荡然无存。今天,当我们站在这现代化繁华大街上,追寻古城的历史文化,羡慕平遥、丽江等城市被列入中国文化名城,看着四川阆中市以“风水城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何尝不知道我们脚下踩的就是阆中或平遥?倘若舒公、周瀚们在世,看着千年草木不生古长坂坡上拔地而起的高楼,或者说把行政中心也搬到那里去,他们会有何感想呢?也许是石头组合太硬,智凯所建的东山宝塔,陆公所筑的城垣,舒公经营的龙泉、文运桥,周瀚所立的文峰塔、白云楼,今天能够部分保留下来,也算是幸运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的荆门已由昔日的军事要塞转变为经济交通枢纽中心,让我们在缅怀历史功臣丰功伟绩的时候,抬起头来向前看,“两泉流地远,孤塔倚天空”。荆门向何处去?东山上的宝塔仍然会默默地站在那里见证历史的荣辱兴衰,审视荆门的今天与明天。
                                                       原发2003年11月15日《荆门日报》、《作家林》

     注 ;   书写荆门历史的少不了老莱子、黄歇、马良、尉迟公、边居谊这些全国都知名的人物。直到今天人们还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地方,或编进了中小学地方教材。即使修建荆门城,高季兴、万萧裔、石琢玉、吕恂、郎锦骏、徐嘉禾、王庭桢等等也功不可没,他们都被收录进荆门历代名宦展(在陆夫子祠内)。而说到文人墨客又少不了苏氏父子、公安三袁、胡氏四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1

主题

1814

帖子

792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2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2: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2-9-3 13:49 编辑

                                                  再说荆门城市选址与发展

     历史证明杰出人才可以改变社会和一个地区的运程。荆门历史上的陆九渊和舒成龙治州,使荆门成为区域行政中心功不可磨。
陆九渊(1139??—1193年)今江西临川人,宋光宗绍熙二年(1190年)50岁的陆九渊受命于危难之际“得旨,疾速之任”荆门知军,当时金军压境,陆九渊见荆门没有城墙,于是奏请修筑荆门城垣,使荆门“南捍江陵、北援襄邓”的战略位置得到了巩固。陆九渊筑城,使荆门的区域行政中心由权国—权县—编县—武宁—长宁—长林—荆门迁徙演变了约2000多年以后定位于今天的老城区。
     舒成龙(公元1700—1771年)河北任丘人,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上任治州,正赶上康乾盛世,舒成龙抓住这个社会稳定的大好时机,在他的12任期年内,大刀阔斧地对荆门城市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他“建署衙,兴学校,立三仓,创二闸,四起堤工”。带头捐款主持修复读书台,建南门文运桥、西门来龙桥、掘龙泉、维修文明湖、修茸老莱山庄、霖苍观等。由于舒公学识渊博,又善懂中国古代风水术,当时古城建筑几乎都被他按建筑风水理论进行了合理的改造。由于他对城市的建树,使荆门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为湖北直隶州,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铁路、公路的快速发展,使一些“靠水吃水”的城镇经济逐步衰退。荆门依托铁路、公路的兴建贯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加上炼油厂、葛州坝水泥厂、热电厂等大型企业先后落户投产,荆门城市扩大了,经济繁荣了,人口增长了,一跃成为省辖市。行政区划自舒成龙治州之后又一次扩大,辖钟祥、京山二县市。
      荆门不再是历史上的荆州之门,甚至有超荆州之势。
      荆门人也许昏昏然了,孰不知中国的企业寿命都不长,兴旺周期大都在10年左右,荆门的企业大概也难逃这个兴衰定律。因此一个城市靠工业独立支撑不可能长久。例如荆州市在上世纪依托轻纺工业和长江水路的优势,成为全国明星城市,随着轻纺工业衰退,造成荆州经济前景不容乐观。但是荆州是一座千年古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荆州人过去忽视了这一点。在文化旅游逐步上升今天,荆州人再打历史文化这张牌也许已经迟了。话说回来,荆门也重视文化旅游建设,只是不重视本土文化,步子不快,定位不准,所以留下了一些瑕疵。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莱子以孝和隐著称于世,传说他曾经隐居蒙山东麓,舒成龙当年建老莱山庄纪念这位先贤。由于城市建设占了老莱山庄原址,上世纪重建老莱山庄,把老莱子由山脚请上半山,让这位“隐君子”不隐,由于其地理位置狭窄陡峭,加上龙泉渡槽阻隔,神道无法延伸轴线,游客们只好走后门进去朝拜这位先哲,可能当年老莱子也走后门吧!
      象山乃荆门古城来龙结穴山之一,为了办民间艺术节,花巨资把当代一些文人或歌唱家雕象供奉在象山之巅,让他们高于象山先生,目的是请他们来为荆门文化发展做点贡献,结果,这些艺术大家们未必领了这个情。
      烈士陵园原址在唐安古寺旧址这块风水宝地上,后来又迁到象山之巅,以阴压阳,让市民们“开窗见碑”!唐安古寺是一座镇地脉的宗教建筑,把它搬去压在古城来龙山脉的脊梁上,有违地理使然,是福是祸,“我佛慈悲”,不敢妄评。
      漳河水库是荆门城效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张王牌,却未能合理利用,为了保护水源,控制了小的,忽视了大的。由于行路难,城西一线自然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
      民间传:“荆门是个笤箕城,只能供养外来人”,纵观荆门历史,不论为官还是经商,外来人比荆门本土人成就大,查荆门清朝以来的历史,本土人当荆门一把手的好像没有几个人。荆门本土人老实,总体智商比外来人低,于是就有排外情绪,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天门人涌入荆门,荆门人对天门人有抵触,经过几年融合后,钟祥、京山二县市划归荆门,荆门人又对钟祥人普遍颇有非议。人口多元化,文化素质和风俗习惯的差异,难免出现矛盾,生出是非。但是一个地区暴“丑事”多了并不是好事。为官者被不断“拉下水”……,造成人才外流,企业迁徙,经济刑事大案不断……。这些既制约了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是永恒的,只有工业和文化同步发展,才是控制城市经济萎缩衰退的唯一出路。当然,提高城市人口总体文化素质也是必不少的一环。笔者认为,如果忽视这些,荆门将来会落后于所辖的钟祥、京山二县市,而失去中心主导城市的地位。
                                                 (见2004年荆门日报、荆门广电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1

主题

1814

帖子

792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2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2: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高考试题引用我的《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                                                                 李勋明

《2011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其中第19测试题引用了我的《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

19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答案:C

解析: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其政治文化最突出特点应该是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原则。“华盛顿城明显而强烈地建立在轴的关系上。以国会大厦为轴心,而侧有“独立”、“宪法”两条林荫大道。第一条是从美国国会大厦延伸到林肯纪念堂;第二条是从美国国会大厦,经宾夕法尼亚大街,延伸到白宫总统府。第三条从白宫总统府至林肯经念堂。整座城市呈放射状的三角鼎立之势。其间有“联邦三角”建筑群。……三条轴线与三个顶角象征着这个国家建立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之上。三权互相制约而又互相联系。”(摘自李勋明《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A、D不难排除;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国家”而非“议会共和制国家”,因此B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

      
            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
     《2011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第19测试题
                               李勋明   2017-08-03

      莫斯科与华盛顿同是世界两个超级大国的首都,莫斯科建城800多年,华盛顿建城才213年,这两座城市的规划别出心裁、巧夺天工,其立意之高远不得不令人感叹。这里归纳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关于莫斯科与华盛顿这两座城市的规划论谈,以飨读者。也许对荆门城市规划有所启迪:
     莫斯科位于中国的西北方向。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北方的守护神是玄武,它由龟蛇相互环绕而成,莫斯科平面布局呈椭圆环状,酷似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玄武图象,有9—16层之多。其建城的历史,基本上是一层又一层地向外发展。远郊由29个卫星城组成。建城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近郊由21个卫星城和12个森林公园组成,建城面积达1800多平方公里。其中心部分的“中国城”位于克里姆林宫的东面。建城时间为1535年至1538年间。命名为“中国城”,表明当时来自中国的移民和中国的工商业在莫斯科城市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现在这里是莫斯科最大的购物中心,如“国家百货大楼”、“莫斯科购物中心”都在这里。
     莫斯科整座城市放射状的中心点是克里姆林宫。她始建于1147年,这是一座俄罗斯中世纪的中心城堡。直至18世纪,它都是帝俄的皇宫。“十月革命”后为苏联政府首脑驻地。宫城和周围建筑全用紫红颜色彩绘而成。为什么要用紫红的颜色?因为克里姆林宫也称为紫宫。这里用它来象征天上的紫微星座,其中心是宇宙天球的不动点—北极星。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天上众多的星星都在永远地环绕着它旋转。据说莫斯科周围的教堂十字架都朝向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选址建在莫斯科河与亚乌楚河及其支流的交汇处。宫墙沿河而起,高屋建瓴俯瞰着河西的大片开阔地。古代以水运为交通主动脉,通过莫斯科河及其支流和整个广阔的俄罗斯平原相连。这一位置的确定,符合东方城市选址“依山傍水”的原则。从克里姆林宫放射出来若干大道,也就是轴线。主轴仅铁路干线就有12条之多。它们构成了莫斯科城市的骨架。每当夜晚,万点繁星撒满了全市及郊区各地,形成了一个亿万星空的人间宇宙,那就是天空的紫微星及北极星,地下的克里姆林宫所居之地。把这一强烈而又神秘的意识形态感情融汇入城市规划布局之中。突出了它希望成为世界中心的主题思想,前苏联就以此为国策和精神的导向。800多年来,克里姆林城堡一直是俄罗斯和前苏联的权力核心和首脑驻地。它一度成为全世界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
      华盛顿和莫斯科都是超级大国的首都。这两座城市在各自的国家里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性的重要地位。两座城市都经过了严格的规划而建造出来。莫斯科始建于中世纪俄罗斯民族兴盛的时代,而华盛顿城则1790年选定为首都建立的地点。城址选择也和莫斯科一样处于两条河的交汇处,这里是波托马克河航段顶端,在波托马克河与其支流阿纳亚河交汇处,其城市中心也有一系列起伏微缓的小山岗,其“依山傍水”与莫斯科城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华盛顿城明显而强烈地建立在轴的关系上。以国会大厦为轴心,而侧有“独立”、“宪法”两条林荫大道。第一条是从美国国会大厦延伸到林肯纪念堂;第二条是从美国国会大厦,经宾夕法尼亚大街,延伸到白宫总统府。第三条从白宫总统府至林肯经念堂。整座城市呈放射状的三角鼎立之势。其间有“联邦三角”建筑群。其中包括联邦政府各部的机关驻地和国家美术馆、国家档案馆、国家博物馆、泛美联盟等大型建筑物。这三条主轴,构成的三角形为城市布局的骨架,在其间的各个细部又分为若干个小的三角形,几乎每块公共用地上都建有代表性的纪念建筑物。仅哥伦比亚特区便有各种纪念堂、纪念碑、圣像300余处。这众多的三角形,从各个方向上把主要建筑物、纪念碑、街心广场、街心花园、活动中心既联接起来又伸展开去。这样,华盛顿就成为一个多向的、互相补充的、有来有往的、相应相反的、景观深远交错的,一系列向往未来而又追忆历史的城市。若站在这座城市中的任何一点上,都会感到“我就是这个城市的中心”。华盛顿的城市规划设计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城市建筑艺术之大成。使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都感受到心灵的鼓舞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集中地体现了林肯的遗言:民主、民治、民享;“天赋人权”。
      三条轴线与三个顶角象征着这个国家建立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之上。三权互相制约而又互相联系。莫斯科和华盛顿,其城市规划布局都集中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两个大国的文化精髓,反映了他们政权与文化信仰的特质。
         
     原发2004年东湖《荆门论坛》、《荆门日报》
     爱问文库《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博客《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
     规划和规划专业交流论坛-土木在线《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
     百度文库《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

附:《2011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其中第19测试题引用我的《 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一文做试题
该网址:
http://wenku.baidu.com/view/f6b7cd106c175f0e7cd1373e.html
19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答案:C
解析: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其政治文化最突出特点应该是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原则。“华盛顿城明显而强烈地建立在轴的关系上。以国会大厦为轴心,而侧有“独立”、“宪法”两条林荫大道。第一条是从美国国会大厦延伸到林肯纪念堂;第二条是从美国国会大厦,经宾夕法尼亚大街,延伸到白宫总统府。第三条从白宫总统府至林肯经念堂。整座城市呈放射状的三角鼎立之势。其间有“联邦三角”建筑群。……三条轴线与三个顶角象征着这个国家建立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之上。三权互相制约而又互相联系。”(摘自李勋明《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A、D不难排除;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国家”而非“议会共和制国家”,因此B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
图片17.png (866.45 KB, 下载次数: 0)

百度文库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

图片16.png (885.38 KB, 下载次数: 0)

规划和规划专业交流论坛-土木在线《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

图片15.png (875.46 KB, 下载次数: 0)

城市规划博客《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

图片14.png (775.82 KB, 下载次数: 0)

爱问文库《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


                                                     (原发2004年荆门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1

主题

1814

帖子

792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2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2: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2-8-29 23:00 编辑

                                                        两座“荆门”历史探源
                                                    李勋明
     “荆门”在湖北有两处,一座位于宜都市辖区据长江而险,一座位于荆襄古道依荆山而雄。地理位置不同,却同处荆山山脉向江汉过度地带咽喉,西控巴蜀,东连鄢郢,南捍江陵,北援襄樊,控扼要冲,为楚要塞。历史上为什么形成两座荆门,两处荆门孰先孰后,一些历史资料所言荆门究竞指那处荆门?为了方便表述,下面将位于宜都长江边的荆门称为西荆门,位于荆襄间的荆门称之为东荆门。让我们走进历史,探索两座荆门渊源。
      西荆门:即宜都的荆门,名“荆门山”,距宜昌下游约10公里。其山隔江与虎牙山形成一道天然门阙,威镇长江出三峡入江汉平原咽喉,秀拔峥嵘,壁立千寻,状如虎齿。古代舟行至此,先避虎牙,复避荆门,水流湍急。北魏郦道远《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中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南山,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晋郭璞《江赋》云:“虎牙磔竖以屹碎,荆门阙竦而磐礴。”是对荆门山的生动描写。
    史载,荆门山曾筑有荆门城。《战国策》: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白起伐楚,取鄢、邓、西陵,荆门城被毁,汉建武九年(公元33年),田戎、任满据荆门虎牙,横江水起桥浮关楼,立攒柱以绝水道,结营跨山以守陆路。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岑彭破公孙述,烧毁了公孙述建于虎牙与荆门山之间的铁索浮桥,后重建了荆门城。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末三国之争,蜀国被魏灭亡后,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将王浚奉命从成都出川灭吴。王浚(206—286年),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西晋著名军事家。王浚的水陆大军于太康元年正月,从成都出发过瞿塘峡、巫峡,攻破吴丹阳(秭归)。夷陵镇军于险渍要塞之处,暗设铁锁截之。又作铁锥丈余长,抗拒行船,王浚命制造了几十张大筏,并联成百步见方,筏上绑着草人,草人身着铠甲,手执棍棒。船队行进时,先令善游泳者推着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拔掉了。又制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置于船首,遇拦江铁链即用火炬烧之,须臾铁链融化而断。晋军舰船遂通行无阻,顺流直下攻克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西陵监郑广等,并攻克荆门、夷道二城。到了后来,陈代设置有荆门镇,由吕仲肃守卫。
       根据以上史料,“荆门”名始见于史册,最晚应不能迟于王浚攻克荆门镇的公元280年,比东荆门地方志记载的“荆门”至少要早五百二十余年。
     东荆门:即位于荆襄间的荆门。查典籍,东荆门从秦汉起属权县、章山、长宁、编县、武宁、当阳、长林等行政区划,“‘荆门县’名始于唐德宗贞元21年(公元805年),拆长林县立荆门县,废当阳县入荆门县,属南郡江陵府,荆门县名由此始”。唐德宗建元二年(781)以基州之地立荆门县,属江陵府。建元三年-兴元元年间废荆门县入长林。贞元二十一年(805)析长林复置荆门县,属江陵府。
      唐朝刘禹锡《复荆门县记》是记述东荆门最有依据的一篇文章。刘禹锡,唐朝彭城人,生于唐代宗七年(公元772年),卒于唐武宗二年(公元842年),官至监察御史。他的《复荆门县记》写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现录其三段文:
“直故郢北走之道,其聚邑曰荆门。揭起重关,殿于乐都,名视县内之制,居殷形束之要,故吏师重焉。通外民之底贡,会南藩之述职,故宾礼蕃焉。其肇允经营,实王孙昌夔居荆以表之,命行名建,而缔构之弗暇。无几何,有勇爵而授赤社于兹者,徼驰名于省啬,谓相洛为非智,因请罢去其号,岁践更以董之,有司不能端究事本,循空言而可其奏。繇是分地征以归它邑),野之人有回远之叹;废文吏而颛戍督行三旅有谁何之囏,是利之不及下也,黎民病之。自鄢而南,斯为画疆;抵郡之路,贯其七舍,持瑞节而衔急宣之使,盖阴相交,遂使服缦胡者备问俗之对,执刀匕者申饩牵之礼,是敬之不及宾也,君子病之。如是几二十岁。
      距永贞元年,江陵尹裴公,政成上游,德及矜人,大建长利,俾无遗害。乃外济群欲,内张全模,周图经制,条白于状。昌言既从,公议攸同。忘苟之徒,乐用之工,载大其门,载高其墉,径术脉分,圜闾架空。然后析便地以肥之,建具官以司之,糜羡财以偿其力役,汰冗食以资其秩稍,田里不闻于征令,县官无减于岁入。越某月,既成而落之。官修其方,人乐其居,将迎犒饫之仪展,厩置符繻之事举。戍夫有伍,公吏有职,由汇而分,率无逾闲,入其封者,可知其教。”
汪怀庭先生将以上文翻译为:
    “当从荆州江陵府往北走,有一座城镇叫荆门,雄关耸立,名同县制,处于形势险要之地,为历来军政要人所重视,南方节度、观察、经略等吏使进京致贡或述职,一般都要经过这里,所以招待过往客人之礼特别繁多。它最初筹划设县,是淮南靖王李神通五世孙李昌夔任荆南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时上表奏请的。准奏以后,荆门县成立,于是各方便的建造便繁忙不得了。
      可是没过多久时间,因战功而升授荆南节度使的武将张伯仪到任,过赚节俭,称增设荆门县增加了财政开支,上表奏请撤消荆门县制,派吏卒在那里处理一般行政事务。上司没有认真审视根由,不切实际批准了。因此将这里的地税划拨到它县缴纳,使当地交赋粮的百姓往返跋涉于遥远的路途,苦不堪言;撤消文职人员而派武士守卫,往来行人增添关卡盘查的困扰。撤县让平民百姓深受其害,从襄州南行,到南部江陵城,有两百余里,而从里经过的,带着玉符应朝廷急宣的使臣车水马龙,络驿不绝。使关卡戊卒要不断地接待回答过往使者的询问;从事杂役的要随时准备招待宾客、安排食宿,难免有款待不周的地方,稍有名望的人也伤透了脑筋。像这样的混乱的状况约过了近二十年。到永贞元年(公元805),江陵府尹裴均先生,德政惠及困苦贫民,大力长远利民之事,不让留下隐患,于是府外顺从民意,满足大众愿望,府内健全吏制,广泛听取同僚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制度,并且将其条款用书面文字公之于众。正确的意见完全采纳。按公利标准讨论思考问题,也比较容易形成大家认同的决议。那些不辞劳苦的百姓,乐于献技的工匠,(修城筑墙)既使城门雄伟壮观,又使城垣高大坚固,街道像经脉般密布,墙垣里门凌空高举。接着划拨周边的地域为辖区以充实财政,配备应有的官员来主管处理各项政务;用富裕财政偿付各种力役的劳务费;淘汰没事干而吃闲饭的官吏,以保证必要职事官员的俸禄。(这样)老百姓没有听到有什么苛捐杂税的指派,县里的官员也没因财政吃紧而减少年薪。经过了几个月,各项城建工程都胜利完工。官员们总结检查其执政的方略,看其得失,便于随时调整,人民喜爱自己生活的治域环境。送往迎来,犒劳宴饮的礼仪得以充分展示;马圈备有肥壮善奔的驿马,县衙备有充足的关卡符节;城防边卡配有训练有素的戍卒;县府各部都有忠于职守的吏员,由总到分,以类相从,一点儿也没越出法规。进入荆门县辖区,便可清楚地知道它的礼乐教化到位。”
       根据上文所述,最初筹划设东荆门县者,为淮南靖王李神通五世孙李昌夔表奏设立的。那么李昌夔为什么奏请“拆长林县立荆门县”呢?他可能根据当时荆襄古道车水马龙,过往商贾频繁,地理位置和军事作用与西荆门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奏请折长林立荆门县。所以东荆门地名诞生的始作俑者应该也是李昌夔。
      刘禹锡《复荆门县记》中有一段记述江陵府尹裴均筑城的文字:“乐用之工,载大其门,载高其墉,径术脉分,圜闾架空”,时间在唐贞元二十二年(公元806)。而现今资料都认定荆门筑城时间为南宋陆九渊任荆门知军的公元1191年。难道刘禹锡所言“乐用之工,载大其门,载高其墉”另有所指?不,刘禹锡是认真的,他在《复荆门县记》结尾说“志虑事命曰之规,当书而咏之,细亦弗可略也,是用谨其本始而存乎篇,俾后之视今者,知楚郊之令典云”。翻译为白话“详细规定工程,没有超过预定的计划,而且具体没有疏漏,因此,今天我认真而慎重地将裴尹恢复荆门县的原委记叙下来存于史篇,让后人回看今天的历史,知道原楚都荆州北郊这一段善政史啊!”。如此推之,荆门筑城时间提早了385年。不过笔者反复读《复荆门县记》中关于地理位置和建城规模,感觉刘禹锡笔下的荆门城可能在子陵上泉寺和乐乡关一带,当然,这仅为个人浅见。
      东荆门从唐设县后,或州、或道、或府一直得以延续。明张居正《荆门州题名记》:“荆门州者,故荆州府北鄙也,居荆襄间,唐邓瞰其腹胁,随郢曳其肘臂,南望江陵,势若建瓴,重关复壁,利以阻守,言隘地也”,是对东荆门的军事战略位置的明确定位。然而世远迹湮,东荆门的雄关漫道早已不复存在,连两翼的东堡山、西堡山山名也逐步演变为东宝山、西宝山。虎牙关、荆山驿等隘地建筑也仅剩地名。明偶武孟《登东堡山》、费坤《登西堡山》等描写东荆门雄关的诗篇也只能作为历史的记忆。不过西堡山一脉的山林中还存在不少古寨、梯田、老屋场、庙观等古遗存,特别是西堡山主峰至斗笠寨九龙谷一带,大部分梯田延升至山顶,全用块石堆垒,有的梯田垒石高达十米,工程之浩大,非一二代人所能完成。这些梯田、寨垣、寺观的存在是否与昔日关隘设制有有关,史籍虽然没有记载,但是笔者认为由于东荆门长期处于历代王朝争夺南北统治权的拉锯战中,东荆门可能从楚人“辟在荆山”开始就一直被作为关隘驻兵屯田守护,山下老百姓也为了躲避战乱,也不得不寻求到山顶垒石造田、耕种劳作,共同修筑了荆门西宝山上众多的梯田、寨垣、庙宇工程。
     唐朝以后出现不少呤颂荆门的诗歌,由于有两处荆门,于是学术界便有哪座荆门之争,也有学者认为唐诗中的“荆门”除个别情况外,大多代指荆州或泛指楚地。笔者认为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李白的“度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等诗句所指当为荆门山。而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则是指东荆门,因为王维的诗如果指长江上的荆门,其诗题目一定不会用《汉江临眺》。刘禹锡《荆门道怀古》也是咏东荆门的:“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关于此荆门非彼荆门,笔者认为无须争论,今天只要我们能够很好的利用二门就足够了。史学家欧阳运森老先生说的好“人们一般认为,荆门和荆门山是两码事。从这个角度看,荆门的同志很本分,一是一,二是二。但是,吃亏的总是本分人。所以我认为,荆门和荆门山是一码事” 。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两处荆门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如今已失去军事要塞作用,同时被时代赋与了新的功能。西荆门成为旅游胜地,东荆门已为鄂中城市明珠。让我们共同祝愿社会和谐,国泰民安,让两座荆门永远赐福于人类。最后引用明周之翰《荆门纪胜》作为本文结尾:
                   重镇称三楚,荆门势最雄。
                   两泉流地远,孤塔倚天空。
                   滇蜀襟喉外,燕秦指顾中。
                   阳春留胜事,千载有遗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1

主题

1814

帖子

792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2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2: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0-2-1 14:17 编辑

                                    荆门古城建置沿革
                                         (一)
                                        李勋明
   
   “荆门”这个地名始于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析长林县立荆门县”。然而在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还有一处“荆门”地名,北魏郦道远《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中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南山,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荆州府志·宜都篇》也载“荆门、虎牙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唐代诗人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千里送行舟”诗,描写的应该是宜都长江荆门山。两处“荆门”地名源于何时,历史上为什么形成两处“荆门”?至今还是个谜。
     从地理上看两处荆门的共同点是“荆楚门户,控制要冲”,均为关隘之地。而不同点,一处是水路要塞,一处是陆路重镇。历史上荆门古城能够选址在象山东麓,其主要因素是军事战略位置。特别是南宋时期,元军大军压境襄樊,荆门位于南北两朝争夺权南北统治权拉锯战的最前沿。所以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陆九渊知军荆门,特奏请朝廷修筑荆门城,此后荆门逐步成为区域行政中心城市,尽管行政区划时有伸缩,大致范围基本演变于北起丽阳驿与宜城交界,南襟长湖抵江陵县界,西辖当阳县,东临汉水边。明朝嘉靖称帝后,将河西丽阳、乐乡、石牌一线划入钟祥。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荆门为直隶州,领当阳,远安二县。民国时降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4年再度升为省辖市。如今荆门古城的军事战略优势不再,而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却更加巩固。
     地理:荆门古城位于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过度咽喉区,背倚荆山主脉,虎牙关、象山、东宝山回脉环护,形成古城两河交汇,四山环抱,内外勾锁的地理格局。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城市功能划分为:城东商业作坊区,城西行政人居区。商业区则分布在城东一带,衙署、学宫及相应行政首脑机关均分布在城西。古人建城首先重视文运昌盛,故城市规划把学宫的选址看得比州署更为重要。让我们来看看明清时期凤呜门一带的学宫建筑布局:凤呜门外设龙门坊,左门额“腾蛟”,右门额“起凤”,正门文运挢南设风水照壁一道,以聚祥瑞之气。竹皮河中建二闸抬高水位与凤呜门内孔庙前内泮水池遥相呼应,以活地脉。城门上修文昌楼,东竖魁星阁,西立文峰塔,以壮文风。从凤呜门内向北依次为:内泮水池、牌坊、棂星门、仪路、黉门、射圃、大成殿(文庙)、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儒学署等,一直延伸到首脑机关州署。这些建筑以白龙山为来龙,座北朝南,既占踞了州城来龙之正脉,又避开了冬季沿汉水槽南下贯入城区的强冷风带,其建筑布局集天、地、人和谐相与之大成。
     城垣:荆门城垣近似笤箕形,始筑于南宋绍熙二年,直径南北长1080米,东西宽920米。明洪武初年,守御指挥使梅福改用块石重筑,周长3283米,城垛1212个,城门4个。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改建条石墙基,于学宫门前筑南薰门。清乾隆十年至十五年(公元1745—1750年),州舒成龙捐银两千余两重新整修,改南薰门为凤鸣门。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又进行过一次修补,改平泰门为南薰门。形成五门(东作门、西成门、北辰门、南薰门、凤呜门)。荆门古城四门命名颇有讲究,北辰门和凤呜门寓龙腾凤舞,东作门与西成门寓东作西成。北辰门配属八卦坎水方,寓蛟龙遇水则活。东作门居八卦震雷方,配属春雷,寓商贾兴旺。西城门居八卦兑泽方,配属天泽,意迎山接水。南薰门居八卦离方,配属为风,寓接纳祥瑞之气,《孔子家语》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薰门以此而名。民国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日军入侵快速疏散城内人口,1938年进行了第一次拆除城墙运动,日本入侵后又毁城修路,仅搞剩下了5个城门,解放后逐步倒塌。1959年改造工商街,折掉东门后仅下现有南薰门和凤鸣门,前后修建了近900年的荆门城垣从此消失。
     人口:明洪武二十四(公元1391年),全州人口61686人。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6年),161821人,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543116人。民国1912---1933年之间580000-640000万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造成人口锐减一半, 1948年统计为345121人。明清至民国晚期荆门城区人口在5000至30000之间徘徊,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0月,荆门城区人口仅1300人,至1969年城区人口才达10480人。1970年焦枝铁路通车,一批中央、省、地大中型企业陆续落户荆门,三十年间城区人口增至410000余人。从史料上看,荆门地域人口减少多与战乱有关,如嘉庆至道光年间州人口反而减少52193人,乃太平天国战争和各地贼匪兴起所至。《荆门直隶州志》载:“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四月十八日,贼匪张汉朝焚烧南北关乡,四门闭筑,嘉庆五年闰月四月二十八日,贼匪扎营牌楼岗,七月二十四日,贼匪复至,二十七日遁。”可见战乱对人口减少有着直接关系。
    水源:荆门城区有三条来水,竹皮河发源于城西白果树沟东,经海会沟汇象山四泉,环古城西、南、东三方,于北门汇合浏河。浏河发源于圣境山东麓,经泉口流入城区,于北门汇合竹皮河。金虾河源至白龙山下天心堰,经城内于北门西逗眼头注入浏河。明清时期,城区排水为内外分流,城内有两大排水系统,一是沿各街阴沟注入金虾河,至北门西侧逗眼口注入浏河,一是先进入总阴沟,再注入护城河,城外的三里街、水府庙街污水均系沿街道阴沟直接注入竹皮河。枣园街、南台街、土门街污水则从所在地先注入小河,再进入护城河。城区竹皮河和浏河最大过水断面约300多流量,故历史上每遇山洪暴发,城区常遭水灾,如1912年7月发生山洪,洪峰流量600立方米/秒(百年一遇)。1950年7月发生山洪,洪峰流量500立方米/秒(50年一遇),这两次山洪将来龙桥、北门桥附近的田园房屋全部冲毁。
    桥梁:北门桥,位于北门外浏河上,建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大南门桥 ,位于大南门外护城河上,故名,清乾隆十一年七月(公元1746年)修建,系石墩木梁石板桥。来龙桥,位于解放路西端护城河上,建于清乾隆十一年三月一十九年七月(公元1746—1754年),由州牧舒成龙修筑。文运桥,位于(凤鸣门)外护城河上,亦称南门桥,始建于乾隆十一年三月至十五年九月(公元1746—1750年),因小南门内有文庙(又称孔圣庙)故名。三眼桥 ,原位于凤呜门外云龙街西侧,是荆门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石拱桥,始建于元泰定元年至三年(公元1324---1326年),桥落成后曾命名为平政桥,三孔条石拱结构,习称三眼桥,1985年护城河改道被拆除,新建三孔石拱桥于现象山大道。向东桥,位于解放路东端护城河上,原是一座滚水石板小桥,1948年12月改建成石墩木板桥,习称东门桥。
                                    (原发荆门日报2011年2月27日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1

主题

1814

帖子

792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2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2: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0-2-1 14:11 编辑

                                           荆门古城建置沿革(二)         
                                              李勋明
   
  一座千年古城必然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这些文化遗存常常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荆门古城与其它历史名城一样,城垣街道及寺观坛遗、祠宇塔阁等建筑凝聚了本土几千年的建筑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风习俗,伦礼道德:
     宗教人文:根据史料荆门古城春秋时初建楚望亭于东堡山麓,东晋于象山建海会寺。隋代建东山宝塔、凤凰台。唐代建唐安寺。宋代建白龙观、老莱子山庄、长春观。元明时建城隍庙、陆夫子祠,清初迢三皇殿、白云楼洞台、青龙观、千佛洞、普惠洞,舒成龙治州时全面完善了“三台八景”,三台:凤凰台、讲经台、读书台。八景:霖苍甘雨、老莱山庄、龙泉十亭、西宝昙光、唐安古柏、南桥塔影、带河金虾、长春丹井。除了将历代古迹进行了全面修复和整理外,又新建了龙泉书院,文明湖、荆园、景养斋等。古城主要祭祀建筑,社稷坛:在西门外白龙山脚,洪武三年建。每年春秋仲月上旬戊日祭之。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门外象山南东麓,洪武二年建。每年春秋仲月上旬戊日合祭。先农坛:在城东郊白云楼南,雍正五年冬十二月修建,每春至祭。州厉坛:在北门外升天塔侧,每年三月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迎城隍神于位,并列各乡无祀厉鬼以祭。城隍庙:在城东,后移至州署旁,供奉元至正年间守城而亡的聂炳为荆门城隍。武庙:供奉关帝、马王、三官,原在十字街口,舒成龙治州改建于州营署后。文庙:供奉孔子,每年9月28日祭,在凤鸣门内,洪武二年知州代昌元于学宫故址重建,清朝末年达到完整规模。让我们看看其建筑群:大成殿五楹,东西庑各七楹,棂星门一座,匾曰“文庙”,棂星门外,设内泮水池,中路木牌坊一座,东西木牌坊各一座,东额“金声”,西额 “玉振”。东西砖坊一座,东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大成殿内悬清圣祖御书“万世师表”,清世宗御书“生民未有”,大成殿后还有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启圣祠等,其庙宇规模雄冠荆门第一庙。

    功能划分:清朝中晚期的荆门交通,辖水塘(江边码头)三处,旱塘(集镇)三十六处;出南熏门经土门巷、虎牙关东南去沙洋,正南至荆州。出凤鸣门经枣园街、马鞍山(天鹅池西)、王家巷、车桥,至当阳、河溶。西门出海会沟,沿十八罗汉山脚经瓦庙塘、老虎园、铁坪至远安。北门出北关街(三里街),东去牌楼,钟祥。北去子陵、石桥驿入襄樊。出东门翻西宝山,至贺集、石牌、马良。主要街道有三里街、十字街、枣园街、街道总长6公里。三里街以买卖粮油为主,枣园街以买卖木料,柴炭、煤为主,十字街为主要商业区,从东作门至西成门,北辰门至南薰门、凤鸣门的内集街为主要街道,明清州署南为府前街,西为荆山驿,南为文庙,北为武庙,东北为贡院、吏目署。由州署至文庙有府前街。署后称后街,系官员、侍从居住区。
    街巷沿革:荆门古城街道分布据说有九街十八巷;学宫街(府前街),州署东为十字街,西为西街。西门外为棚场街。后街,又分为后街和关庙街。内集街,由北而南,分别为福音堂街,响井街、盆场街、南门街。后街与响井街的联系巷道为紫竹街。土门街以一道牌坊为界,牌北为南台街,牌南为土门街。
北关街,在北门外,一名三里街,现名民主街。所有街道均为石板路面,宽5-6米,交叉口5米左右,总长4132米。城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前。抗日战争爆发后,敌机轰炸,致使街巷易形。响井街、十字街、紫竹街、后街、关庙街、外集街和南台街基本无存。1949年2月4日,城区解放。1950年荆门县人民政府对现存街道进行了调整,将东门外原难民区设建设街,从东门外至十字街口折向小南门为工商街。外集街、枣园街、合称团结街。十字街口至龙泉中学通道称解放街。北门内外(含响井)均属民主街、北门街,五条主街总长2066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进行大规模改造,形成白云大道、长宁大道、金虾巷、象山大道为南北主轴的街道网。
牌坊留遗:〔兄弟状元坊〕为宋状元孙何、孙仅立,在南台。〔攀桂坊〕为永乐戊子举人、巡按御史杨大中立,在州城北门。〔折桂坊〕为永乐甲申进士王泽立,在十字街。〔步蟾坊〕为永乐戊戌进士、御史范克恭立,在十字街。〔蜚腾坊〕为永乐甲午举人周思恭立,在州南台。〔登云坊〕为正统戊午举人宋晖立,在南台。〔冠英坊〕为景泰庚午举人杨琇立,在州北关庙前。〔文奎坊〕为天顺壬午举人周翰立,在南台。〔冠英坊〕为成化辛卯举人黎熙立,在南门内。〔文辉坊〕为成化辛卯举人吴敬立,在玄妙观东。〔飞凤坊〕为成化甲午举人李珂立,在北门内。〔青云得路坊〕为成化丁酉举人杨俊彦立,在北门内。〔跃龙门坊〕为成化庚子举人李和立,在东门。〔登科坊〕为弘治己酉举人杨文立,在小教场前。〔锦衣坊〕为锦衣千户吕海立,在北门内。〔进士坊〕为嘉靖己丑进士罗傅立,北门外东北三里。〔双凤坊〕为嘉靖甲子举人上官绎、欧阳辉立。〔折桂坊〕为隆庆庚午举人马闑立,在北门内。〔登科坊〕为万历壬午举人、陜西汉中府同知胡化立,在南台。〔司徒坊〕为万历壬辰进士、户部郎中周之翰立,在州城十字街南,即今建奎星阁地。另有节孝坊17座。
   近代规划: 1948年5月1日成立荆门县县治建设委员会,负责拟订城市规划,规划发展目标是:“求得城区的合理发展,以建设现代化之市镇,并以达到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水平之目的”。区域功能分:东门以外的凯旋路(东宝山麓)至升天塔附近为工业区。城内及北门外三里街、西门永安街、南门外枣园街为商业区。不属工、商业区地段划为住宅区。西门外象山脚至龙泉巷为文化风景区。1984年城市第二次规划编修:以东西城区组成市中心区,以十里牌、烟墩、子陵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1、西城区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区。2、东城区为石油化学工业区。3、城南为食品、轻纺、机械、交通、物流。4、子陵为建材工业区。5、城西漳河镇规划院校、水上运输和旅游事业,开辟疗养区等。
     综观荆门800多年建城史,值得我们今天城市规划借鉴的主要经验有三:一是注重培置城市水域,充分利用了象山四泉、竹皮河、浏河、金虾河水系。河道泉流几乎占了古城总面积的一半,并在竹皮河分级建闸抬高水位。城内城外园田均为自流灌溉,如城北舒畈一带的园田,由舒成龙捐廉银修渠截泉口水自流浇灌。南门外园田引文明湖水自流灌溉,故文明湖南一带园田被誉为“金水换”宝地。天心堰灌溉西北城内外园田,多余则流入金虾河。二是城市区域功能划分合理,商业作坊均布置在城东两河交汇地段,依水生财。行政首脑机关则布置在城西地段,倚山得势,既避开了冬季风煞,又位居城市高处,符合古人择居建城“据西北而治东南”之规。三是高度重视文化古迹建设,特别是舒成龙治州期间,对城垣街道、祠宇寺观都进行了全面维修。上世纪八十年代荆门建市后又抢救性修建了盆景园、岚光阁、老莱山庄,复龙泉十亭,缮陆夫之祠,清理文明湖,使象山东麓一带部分人文古迹得以升毕保留。

                                                                                          (见荆门日扳2011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2

帖子

5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1
发表于 2016-10-18 16: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十)
荆门城市功能规划应围绕“三圈一核心”布局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钟祥已被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荆门还能走多远?荆门在历史上是以农业为支柱产业,城东南沙洋、后港、拾桥一带曾长期为荆门“东南财赋地”,原因是水路运输优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铁路、公路的快速发展,使一些“靠水吃水”的城镇经济逐步衰退。荆门依托铁路、公路的兴建贯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加上炼油厂、葛州坝水泥厂、热电厂等大型企业先后落户投产,荆门城市扩大了,经济繁荣了,人口增长了,一跃成为省辖市。行政区划自舒成龙治州之后又一次扩大,辖钟祥、京山二县市。荆门的东南沙洋、后港、拾桥一带财赋地逐渐淡出历史。
     荆门现在的基础资源仍为农、林、水、磷矿、石膏、水泥、石灰。今后重点扶持磷矿、石膏、水泥等自生资源产业才是硬道理。东宝区把二0七国道沿线洋丰集团至城东杨家桥规划为工业走廊是明智之举。城北岗岭纵横,无大面积平坦地,所以城北工业版块布局只能因地制宜,少投资基础设施。依岗就势,一厂一地,一厂一规划,循序渐进发展,以引进ユ矿重工业为主。这样既避免了盲目投资风险,又节省了土地资源和减少了共公基础建设投资。
     但是南城掇刀区是荆门城市脸面,必须搞大面积工业版块区,要舍得投入基础设施。多引进一些无污染的轾エ产业落户。而且要使工业版块与城市版块有机结合。城西应规划为人居旅游区,形成西与漳河、北与圣境山、东与老城区、南与掇刀区连成一片。
    荆门城市的功能规划应围绕三圈一核心布局,即:
    一核心:现老城区、南城区。
    三圈:洋丰--子陵--杨家挢--掇刀开发区--ユ矿物流圈。
    老城区:漳河--掇刀--行政商业人居圈
    象山--十八罗汉山-圣境山--襄化环行自然人文圈。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十一)
“三圈一核心”占山得水

    闲话(4)中所提到的“三圈一核心”荆门城市规划布局,实际上也顺应了当前的城市发展格局。荆门城市地处荆山落脉处,千里秦蜀来龙到此峰尽水合,“三圈一核心”刚好抱住了荆山主脉来龙西、南、东三方,抢占了天势地理。
占山得势:是古代荆门城市选址蒙山东麓的主要因素。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都占据西安、洛阳或北京建都,“据西北而治东南”。毛****也是从南方绕道西北,抢占西北生门,然后建都北京俯治“东南财赋地”。所以荆门城市发展始终要依托西宝山(玄武)不放,得以占天势得地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决反对把首脑机关南迁掇刀的原因。
依水得财:大凡财赋地,必然是水源旺地,武汉地处长江汉水汇合处,河湖纵横,乃旺财之地。武汉在历史上为何不能成为帝王之都?原因就是无山占势,所以有水无山之地只宜发展经济。漳河水库修建后,使荆门城市即占了山又得了水,何愁财丁不两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建议城区向西与漳河接壤的理由。
“三圈一核心”的城市格局既相融又各有特色。目前,三圈中惟有“自然人文圈”最滞后,应加快推进步伐。笔者建议组织专班进行运作。1、拿出城区-漳河-圣境山三个景区的整合运作方案。2、提升象山景区品位。象山景区是城区唯一有卖点的景点,必须还其儒、释、道三教,把现唐安古寺、白龙观区域纳入象山景区规划建设。3、圣境山景区面积80余平方公里,(含金泉、石莲、团坊和尖山、袁冲村),自然人文景源分布广泛,应尽快完善规划和基础设施。
中国的企业只有十年左右的兴衰周期,就面临转产或成为包袱,文化旅游产业来的慢,乃千秋之业。古代留名青史的官员大多数重视古迹建设,荆门历史上的舒成龙、陆九渊就是一例。关于城区文化旅游,几年来我们的政府不断请专家来演讨,不断的组织干部出去考察,不断的成立专门班子,不断的出台文件,花了不少资金和公共存本,可以说市主要****们还是下了决心的,但是,几年过去了,没有进展,原因是对城市文化资源认识不足,再就是没有强有力的****班子抓落实。
“家花没有野花香”,不少干部跑遍了”全国无数景点,游览了世界无数名胜,就是不坐下来看我们自己的!就荆门城区“三山一河而言,我可以武断的说没几个县级以上干部去实地踏看过,据说还有县、厅级干部还给来荆投资文化旅游业的投资商泼冷水……。
荆门城市文化的卖点在那里?……
推进城区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在必行,不能再只打雷不下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2

帖子

5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1
发表于 2016-10-18 16: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十二)
  丢弃丽阳驿、乐乡关是荆门的不辛!

     交通是一个地区发达的先决条件。中国古代物流主要靠水路,水路通则经济通。现代社会的陆路快捷虽然压到了水路优势,但是两者仍然同等重要。不毛之地,路通可以兴旺发达。繁华之地,路塞则路断人稀。
    荆门城北的丽阳驿,乐乡关区域在历史上曾经作为荆襄重镇繁荣了一千四百余年,其位置长期属于荆门版图。明嘉靖皇帝称帝后,把荆门划入钟祥版图,清乾隆舒成龙治州,政绩卓著,升荆门为直隶州,辖当阳远安二县。但是丽阳驿、乐乡关再也没有回来,使荆门城北区域与汉水隔绝,失去了水路交通优势,阻障了荆门城北的经济发展。
    另外,城东的石牌镇划归钟祥后,跨地域问题也使当年舒成龙疏通竹皮河引汉水通航荆门的计划落空。
    历史上把丽阳驿、乐乡关划出去,使城北失去了水路交通优势,在今天看来是丢弃了一块重要的磷矿资源地。(如果下一步省管县而言)
    以上的观点,仅是从历史的角度评说荆门失去城北丽阳驿、乐乡关对荆门城北发展的影响,并非有地域之争之意。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十三)
     荆门民谣“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从何来?

      荆门民间长期流传着一段古老的民谣,“古歌荆门州,泉水向东流,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对于这民谣,我的理解:一是纪念陆九渊知军荆门不到一年死于任上,人民怀念他而作。二是影射城市地理风水有问题。
     其实“财主无三代,清官难到头”在全国且具普遍性,并非荆门才有这种现象。个人认为陆九洲之死:一是金军大兵压境,忧郁成疾。二是任上修城垣破地脉犯太岁,造成陆九渊早逝。清末的郎锦俊是一位有名的清官,结果也是死在了荆门任上……。
     回顾荆门历史,大凡在荆门有作为或有作为的官员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麻烦…,如现代的梅白、吴免坚、刘力、叶子清等,其实焦俊贤主政荆门颇得荆门人好评……。说到这里,有人一定要问,舒成龙在荆门任知州期间,大兴土木犯太岁,他为什么没有灾?其实舒成龙是回乡戴了个重孝才免了灾,另外他修复了不少庙宇也冲了部分灾。
    从地理风水角度来评析以上这种现象,荆门城市截千里荆山山脉向平原过度区主脉咽喉,来龙磁场极旺。山主势,山势旺极人则狂,水主财,水源不足财则散。另外荆门古城南部朝山倒回,
,逼迫泉水东流,导白虎回头克主,这大概就是民谣“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的原因。这也可能是今天荆门贪腐案曝光率高于其它城市的原因之一……。
     做官求名是好事,舒成龙一生做官为求名,他得到了名也留下了名。舒成龙对荆门的文化贡献更大于他的政绩,他敢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乾隆版《荆门州志》就是他组织编撰完成。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莱子是否隐居过荆门蒙山(象山)东麓,无确切史料,宋彭乘根据传说,于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公元1036年前后)于蒙山东麓凿顺泉,命名孝子田、孝子井。第一次把老莱子隐居荆门蒙山之阳的传说事实化。七百多年后,舒成龙治州,疏导顺泉,修建老莱山庄,构筑“孝隐亭”,题刻“顺泉”和“老莱子之位”,再次把老莱子曾经隐居过荆门的传说向前推进了一步,为后辈抢老莱子这块文化资源牌提供了重要依据。
      回顾荆门建市已二十六年,历经张明春、朱同炳、缪合林、焦俊贤、郑少山、袁良宽到现任傅德辉主政,谁主沉浮?世评现任傅是最想为荆门人干一番事业的一届领导人,可惜改革开放三十年遗下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刚好在他们任期内尖锐化,县处级以上中间干部支撑力量不足,招商引资不尽人意,文化旅游产业速度缓慢,财政资金日趋紧张。可以预见傅虽鞠躬尽粹而壮志未必能酬!
    荆门民谣“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从何来,还有待探讨。

从襄阳豪哥投诉事件再谈荆门人的厚道
李勋明
     近一个月来,襄阳豪哥《实名揭露荆门市象山大道漳河地下人行通道腐败窝案》在荆门网络引起轰动,点击率高达130余万人次。可以肯定的说,襄阳豪哥还是得不到他想得到的,因为毡板上的肉不可能起死回生,唯有任屠夫宰割,因为杀生是屠夫的天职。
     从百万人关注襄阳豪哥事件,可以看出荆门人宁当围观者,也不会像豪哥那样上网求,有怨在私下痛骂一番遇到吃了亏的事,大都忍气吞声,掉牙往里咽。荆门人的这种善特性也许与二千多年前老莱子隐居养亲荆门蒙山留下的孝道遗风有关。据说荆门人自古恋家,大多不愿外出发展,民间传是因为城南有座龟山(归山)使然。民谣云“荆门是座笤箕城,只能养活外来人”也可能与荆门孝道遗风有关,发生在城北的孝子石春耀“割肝救母”故事最真实的案例下面从我们亲身经历的事件,再说说荆门人的善良厚道:   
     一、饿着肚子也纳粮。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饥荒,荆门人饿着肚子修漳河,还要争先恐后卖公粮,使荆门一度成为湖北饿死人的重灾区,湖北省委发现后,随即派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的梅白到荆门任临时县委书记,并从周边地市抽调大批干部到荆门协助处理灾情,梅白到荆门看到灾情的严重性后,迅速向省委反映调拨几百万斤粮食返荆济灾,才遏制了荆门饿死人现象。家无隔夜之粮还交粮,恐怕只有荆门人。
    二、在文革中不折不扣破四旧。拆祠堂、砸庙宇、毁古迹、烧黄书,甚至连自己睡的雕花床都被列为四旧抬出去烧了,即使六亲反目也再所不惜,从而使荆门本土历史文化遗存频临绝迹。而山西、安徵、江浙等一些地区就没有像荆门人一样革命到底,大量文物古迹得到保存,使这些地区如今成了文化旅游经济热点,而荆门人只能望之兴叹而已也!
    四、在保护漳河问题上被舆论忽悠的几乎盲目,甚至谈水色变,导致古今中外唯荆门忌水立城严重影响了荆门城市发展和功能布局。政府在城市取水口修宾馆没人敢放一个庇,而看见有人在漳河里游泳却要大骂特骂。有趣的是,前不久我搭一官员车去马河的路上,这位官员在车上说漳河水库是人工挖的,我向他解释漳河水库不是人工挖的,是靠人工筑坝拦截漳河两条支流而成的水库,他听了很不高兴,立刻急了,说漳河旅游讲解员和百度上都说漳河是人工湖啊,他始终坚持漳河水库是人工挖成的,我只好无语!从这件事也可看出荆门有文化的官员也很实在,而且实在到无知!
    五、荆门人从来对政府和主政者都充满希望。几乎没有人公开指责过那位主政者的过失,而且还点头哈腰的跟着唱赞,如过去某官员要把自己的亲朋安排来荆门做项目,荆门地方官宁可把已中标进场的队伍赶走,也要满足头的要求。如某官员提的某些响亮口号纯属日大白……(此处省去2000字),很多人也唯命是从。实践证明,几十年来没有一个官员是被草根百姓揭发而倒台的,从荆门擢升的官员基本都功成名就。
    六:荆门人一是一,二是二。当今社会各地都在争名人,造名人,抢名人,有些城市为了提升文化品位,不惜把“无”说成“有”,而荆门人常把“有”说成“无”。老莱子是荆门人拿出去打得响的一张文化名人牌,可惜荆门人用不好。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老莱子乃道家始祖,荆门人却始终只宣扬他的孝,忽视他的道。老莱子和老子是否为同一人,司马迁亦存疑,而荆门人非要说老莱子和老子不是一个人,连史学家欧阳运森先生也感叹“荆门人实在,一是一,二是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襄阳豪哥事件引爆网络并非隅然,它是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显现。荆门人的厚道和包容,放纵了一些好干部,也影响了我们自身的福祉,同时,也影响了城市良性发展。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让我们等待有缘人,坚守曾经的梦。最后还是要感谢一下襄阳豪哥,是你的帖子让我们也跟着吐了几口闷气。




        从襄阳豪哥能在荆门网络潇洒的“豪”一回看荆门人的实在
                      (2017-08-15 19:43:12)
                               李勋明
           
    公元2017年8月7日,襄阳豪哥一篇《实名揭露荆门市象山大道漳河地下人行通道腐败窝案》在荆楚网东湖《荆门论坛》和《荆门社区》发表后,引来无数荆门人关注豪哥,声援豪哥,四天内阅读人次达一百一十余万人,刷新了荆门有网络以来文章快速点击率之最。襄阳豪哥可能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荆门人支持他,赢得百万粉丝。豪哥在社区也忙的不亦乐乎,一会说还有猛料,一会与来犯者针锋相对,一会把粉丝说教一番,一会说见好就收,真可谓是大显英雄本色,玩荆门网民于股掌中!
    乍看襄阳豪哥帖文的题目《实名揭露荆门市象山大道漳河地下人行通道腐败窝案》就足以产生轰动效应,其实,细读豪哥帖文并非有引爆点,文中所反映的事情,纯属施工企业内部利益纠纷。原来是中交二航局把漳河人行通道项目转包给某公司,某公司又把该工程转包给豪哥,豪哥吃了亏,孤注一掷,把它演变上升到官员贪腐层面,其中有一张可以引爆的牌“荆门市建委的领导叫刘刚,”然而,据反映住建委似乎没有刘刚这个人,使其引爆点大打了折扣。可以肯定,豪哥如果抖不出荆门公务员腐败确凿证据,纪检等执法部门就不会过度介入,豪哥最终可能也只有通过法律程序挽回损失。当然,也不排除某些部门担心舆论引发连锁不测之事,满足豪哥的要求。如果这样,我们祝贺襄阳豪哥真是在荆门网络上潇洒的走了一回。
   襄阳豪哥已经潜水了,按他的话说要等到惊蛰后再爬出来,这可让支持他的善良人们很失望。我想豪哥绝对等不到惊蛰后再爬出来,而且很快会出来,一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二是他想得到的东东很难,唯有继续战斗。三是豪哥讲义气,不出来对不起百万粉丝,搏下去,即使鱼死网破,过把网络明星瘾也值。我们拭目以待豪哥心想事成。
   说实话,襄阳豪哥事件倘若发生在荆门人身上,一般是自认倒霉,打掉牙往肚里咽,不会去检举揭发他人。因为荆门人对自己的政府和官员从来都是信任和包容,例如搞项目的老板如果被抓去后交待了贪官事,放回来绝对被人唾骂,不够意思,甚至再也拿不到项目了。回顾荆门几十年来的行政史,没有一个官员是被草根百姓揭发而倒台的,有官员倒台也是因内部争权夺利引发的。如焦俊贤倒台也是擢升省城后内拱所致。但荆门老百姓没捡他的过,至今还念记他为荆门做的几件实事。
   襄阳豪哥事件能在短短几天内吸引荆门百万网民关注,主要原因是人民群众对贪腐和一些项目背后的黑幕已深恶痛绝,但是荆门人宁愿借豪哥之帖释放心中的积怨,也不会像豪哥那样去勇敢揭发。荆门百姓从来都顾大局,讲规矩,他们明知某些官员乱作为,明知某些官员◇◇俱全,明知很多很多……,最多也只是在坊间议论一下,表面上仍然拥护支持,不挡他们的财路官路,襄阳豪哥为什么能在荆门网络潇洒的“豪”一回!再次证明荆门百姓的实在。相信相关部门会认真检讨襄阳豪哥事件深层次的问题。老子曰: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休养生息恐怕是荆门未来一段时间内最好的策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4035837号-1

GMT+8, 2024-4-29 18:31 , Processed in 0.06471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