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宋代文化元素融入荆门城镇建设的思考 全新华 李伟山 吴锋 钱清清 荆门市相较周边地市属于后发城市。建市40年以来,荆门历任主官、领导集体和全市人民奋力向前,努力拼博,在一些领域都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周边地市。但是,荆门的历史文化发掘和传承仍然明显落后于周边地市。荆门历史文化赋予市民的文化自信不足、对城市发展支撑不力,急需发掘历史文化并将其融入社会生活之中。 一、荆门宋代历史文化璀璨夺目 荆门的历史文化果真苍白吗?非也!荆门宋代历史文化璀璨夺目,宋初、两宋之交、宋末,荆门于大宋王朝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宋初,荆门参与了意义非凡的宋平荆湖之战(又称荆湖之战)。此战是赵匡胤黄袍加身、代周建宋、杯酒释兵权后的首次对外用兵,它奠定了大宋一统的基础。而在荆门上演的“土门宴”是确保宋军实施假道灭虢连环战术、荆湖之战取胜的关键一环。楚汉相争,项羽鸿门宴放走刘邦大汉建立;荆湖之战,慕容延钊土门宴使者奇袭荆南。在北宋一统的历史经纬上应有浓墨重彩的荆门一笔! 两宋之交,荆门是襄阳与荆州的通道、首当其冲的重镇,是宋金两国的拉锯战场、要津之地。岳飞北伐,收复荆襄六郡的首秀之战就在郢州,今钟祥城区。荆门以战场、练兵场、边境、次边的渐变地理身份,见证并参与了南宋疆域的形成与稳固,是南宋建立的贡献者。 宋末,荆门奏响挽宋三绝唱。1271年,荆门都统吴源率五百军士驰援襄阳,尽忠赵宋,无一生还。1274年,都统制边居谊率军在沙洋新城阻止元兵顺江而下,三千将士壮烈殉国,可歌可泣;新城之战的激烈程度在汉江、长江沿线所有州军中无出其右,它见证了宋军将士的勇敢顽强和忠诚担当,弘扬了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1276年,参政太尉全允坚(《宋史》记作全永坚)前出京湖,在沙洋南部湖区建立行辕营帐,统领文武抗元挽宋,坚持到崖山海战三年后的1282年、1283年之交,兵败沙市便河后“托跡荆土”(祠堂族碑记载),隐居沙洋县建阳驿之北。如今,高度疑似他代行皇权统领文武的“文武丰亨”符印现世,一旦考证为实,将改写南宋亡国史,荆门必将走上南宋末年历史舞台。临安赵宋逊国、崖山行朝倾覆、长湖行辕寿终将成为宋亡的三大标志性事件。 两宋320年中,名臣、循吏、武将、文士纷纷登台荆门。如今,黄庭坚书于北宋的“蒙泉”墨宝犹在,陆九渊肇筑南宋的“荆门城”南门犹存。众多的宋代人文遗存和战场遗迹拂尘可见。 如此灿烂的荆门宋代历史文化或被束之高阁、或被历史尘封,由此呈现的荆门历史文化底蕴不足,成为制约荆门发展的文化瓶颈。 二、宋代历史文化对荆门意义重大 (一)宋代是荆门独立建制的历史源头 “荆门”得名于初唐。唐贞元二十一年(805)曾经从长林县析出“荆门县”,县域待考。荆门以“统县政区”独立雏形面世于唐末高季兴时期。以“荆门”为行政区划名称且辖建国初期的荆门县(今沙洋、东宝、掇刀、漳河四县区)、当阳县、钟祥县汉西地区始于北宋,建城于南宋。后来,荆门虽与周边地域分分合合,但荆门独立行政区划一直存在。宋代是荆门历史文化系统化、建制以来完整化的历史源头。 (二)宋代是荆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两宋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鼎盛期、黄金期,也是荆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荆门不仅是大宋一统的功臣、南宋建立的贡献者,而且是宋代名人会萃之地、施政有绩州军。宋初孙镛建立的东山书院是我国早期的书院之一,名噪一时,影响后世千年。从东山书院走出的沙洋人朱震是两宋之交的名臣,宋孝宗赵昚的帝师。陆九渊开启的荆门之政被当朝宰相周必大盛赞:“荆门之政,入古循吏,躬行之效至矣”。“荆门之政”的践行者、荆门知军陆九渊更是习近平总书记肯定的古代25位“思想大家”之一。厚道荆门始于宋代。 (三)展示荆门宋代历史有现实意义 文化兴市是城市发展的捷径和良方。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同样也关乎城市的全面发展。承载灿烂文明的历史文化维系、赓续着城市的文脉,推动城市的文化繁荣,是一笔宝贵财富。目前,我市在历史文化发掘、展示方面严重不足,明显滞后于周边地市。在推动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道路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系统性发掘和保护时,发掘荆门宋代历史并将宋代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永久示人,可增加城市的历史厚重感、市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可缩短与周边地市的历史文化差距;融入经济建设则有助于经济发展。 三、宋代荆门知名知军和关联人物 我们依托“荆门市宋史研究会”,以北宋、两宋之交和南宋三个时段,按照知军循吏、文士迁客、武将战神三个类别,对宋代荆门历任知军、过境和落迹荆门历史文化名人的史事亮点、遗存遗迹进行了发掘整理。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史志,并采取座谈、走访、查世家族史、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民间传说、文学作品、家谱族碑中涉宋信息进行收集、去伪存真,筛选整理出一份宋代荆门知名知军和与荆门关联的宋代人物名单,简要归纳出他们在荆的事迹(详细信息资料见附件1-29)。邀请了部分地方史学专家进行了论证,确保筛选出的与荆门关联的宋代历史人物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可塑性。因人力所限,我们所罗列的荆门知名知军、荆门宋代关联人物未必全面、准确,还有待于政府部门审定、认可和完善。现将二份名单按人物涉荆的年代顺序开列如下: (一)荆门宋代知名知军 1、胡曾(生卒失考),籍贯不详。建隆年间(960-963)出任荆门知军,是荆门建制成军后首位知军。在荆门军的政绩不详。 2、孙镛(生卒年失考),汝州人,一作汝阳人(今均属河南省)。太平兴国七年(982)知荆门军,领当阳、长林二县,属荆湖北路。乾隆《荆门州志》载: 孙镛知军荆门,“善治民,教养有方,父老传其名不泯。” 孙镛善治民,为官清正,深受百姓拥戴;荆门百姓祀其于荆门名宦祠,供后人祭拜。“教养有方”表现在重教育,创办东山书院,大力兴学。东山书院在当时就赫赫有名,是北宋、乃至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影响非常深远。孙镛建东山书院,打通了荆门文脉。不仅他的三个儿子孙何、孙仅、孙侑都在书院攻读成名,两个中状元、一个为进士,均为朝廷重臣,人称“荆门三凤”,而且两宋之交荆门籍的著名朝臣、理学家,宋孝宗赵昚的老师,后称“汉上先生”朱震也出自东山书院。20世纪90年代之前,荆门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火车站候车大厅悬挂的巨幅油画就是东山书院。 清乾隆年间,知州舒成龙在东山书院旧址重筑读书台,成为荆门古城著名的“三台八景”之一。 3、彭乘(985年~1049年),字利建,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景祐年间(1034~1038)出任荆门军知军,乾隆版《荆门州志》误作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 他在荆门:一是引泉水灌溉农田。将蒙泉、惠泉之水引入竹陂河,为沿河百姓灌溉水田提供便利,百姓“甚赖其利”。彭乘则留下“汤汤散作家家惠,莫与贪泉一样看”的赞美诗句。二是挖掘老莱子孝文化。相传春秋末年楚国隐士老莱子隐居蒙山东麓,旧存田宅水井,里人称为“孝田”、“顺井”。以孝著称的彭乘知荆门军后,改“孝田”为“孝子田”,大力彰显老莱子的孝亲行为。 4、李参(1006年~1079年),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李参处事刚强果断、严厉苛刻,对奸邪之人从不宽贷。事情一到手就办理,即使是簿书之类的小事也不遗漏,时称“能吏”。 嘉祐年间(1056~1063),李参知荆门军。当时荆门每年在夏季砍伐竹子,征税并输送到荆南造船。竹子堆积日子久了就生虫变坏不能用,害得负责看守的武官倾家荡产也不能赔偿损失。李参上奏朝廷,请求在冬季砍伐竹子,估计其费用(需征税额)来供给造船,富余的竹子就招募商人来做买卖。就这样,李参在朝廷、官员、百姓间找到了利益平衡点,解决了荆门官民的困扰,造福荆门百姓。 5、吴昉(?~1132年前后),籍贯不详。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出任荆门知军。在任上,恰逢钟相起义军攻打荆门,兵败遇害。后人在城南建英愍庙祀之。乾隆《荆门州志·忠义》载:“[吴昉]绍兴时知荆门军。钟相之党攻城,昉出御,死之,合家遇害,二子雍、澧在襁褓间获免。开禧间,孙莘立庙军城南以祀,赐额“英愍”。明时断碑犹存,今无。” 6、续觱(bì)(生卒失考),泽州晋城(今山西晋城)人。早年担任王彦的幕僚,后来升任承议郎,金、均、房三州镇抚使,最终官至四品,为吏部员外郎、知荆南府、都大主管四川茶马监牧公事,并被授予秘阁修撰的职位。 据《宋会要辑稿》载:“(绍兴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书门下省言:‘荆门知军旧系文臣窠阙,昨因残破之后,一时权差武臣,今来自合依旧正差文臣。’诏续觱改差知荆门军。”绍兴六年(1136)十二月末,他在第三次北伐前大背景下知荆门军,在荆主要政绩是为第三次北伐作准备和北伐的后勤保障工作。 他是宋高宗口中的“名郎”“能吏”,为官任上公而忘私、恪尽职守。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知荆南府,在任上首创“荆鄂义勇民兵”,为荆南的抗金防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王之望(1104年~1171年),襄阳谷城(今湖北省谷城县)人。绍兴八年(1138)登进士第,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南宋文学家,绍兴十八年(1148)以太学博士身份外调知荆门军,绍兴二十年(1150)冬赴任荆门。 王之望知军荆门有六大政绩:疏浚蒙泉、修建蒙泉亭、修建皇华馆与修整洗心堂、乞展免耕垦闲田税租、禁约公人下乡、请求朝廷汇编宽恤诏令发放地方官员。 王之望知军荆门时对荆门风物多有吟咏,留下诗词文20余篇(首)。其中,《蒙泉龙堂小记》(文)、《题蒙泉》(诗)、《念奴娇(蒙泉岁晚)》(词)等都是历代描写荆门风物的名篇。与其他知军比较,王之望还多留给荆门人民一笔流传至今的宝贵文化精神财富! 8、洪适(kuò)(1117年~1184年),字景伯,号盘州,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乐平县)人。绍兴十二年(1142)榜眼,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绍兴二十五年(1155),被罢官十一年后以左承议郎知荆门军,绍兴二十八年(1158)十月到任。到任未及半年,便提前上《荆门军奏便民五事状》,接着连上《荆门应诏奏宽恤四事状》、《荆门军论茶事状》、《复解额申省状》,在茶事、酒事、营田事、学粮田事、代他州进贡事方面为民请命。根据荆门社会现况,上书朝延,提出了四点建议。减轻茶税、减免各州代贡物品、重建因战火毁坏的书院和试场、免除无人耕种的官田赋税。 洪适在荆门军任上虽然只有九个月的时间,负有文学盛名的他热爱荆门山水,写下了一批热情讴歌赞美荆门的作品。为宣传荆门、扩大影响,洪适将其搜集的前人赞美荆门的诗篇编为荆门惠泉诗集二卷,并作《荆门集序》。此外,他撰写的《荆门军守厅壁记》一文告诉我们:荆门军“开宝五年(972)始立军壁,凡百有二年而废。废十五年而复,复七十一年矣”。他留下的这些第一手资料,是后人研究南宋时期荆门真实社会现状的珍贵文献。 荆门是洪适人生新的起点。洪适离开荆门后一路擢升,六年便官至右丞相。《宋史》对洪适在荆门的记载:“以惠爱为政,首奏便民四事”,即“轻茶额钱;它州代贡礼物;辟试闱以得旧额;蠲官田,令不种者输租”,给荆门百姓带来惠政,为荆门历史平添了一抹厚重的色彩。 9、程逖(生卒失考),约隆兴元年(1163)知荆门军,时荆门军义勇民兵有约三千四百人。隆兴二年(1164)十二月“隆兴和议”后,宋金两国走向和平。乾道元年(1165),程逖上奏“乞蠲其役,使朝廷悉令放散”,请求遣散荆门民兵。他说:“今邻国修好,并边解严,望戒湖北诸州军,应先团结民兵之类,非因边事,不得分番追集,以守把教阅为名。”宋孝宗认可,下诏“依籍定姓名,并各放散”。其时,各州军已在恢复战争的创伤,安置流民、归正人和士兵,边境的正规军也开始了措置屯田,沿边守将兼管屯田事。 乾道二年(1166),程逖升任荆湖北路转运判官。 10、冯忠嘉(1110年~?)字献道,汝州(今河南汝州市)梁县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乾道六年(1170)权知荆门军,主要政绩是通过短训,分批教阅义勇(即训练义勇兵),积极为边防备战。 《史部文献通考》(马瑞临卷一百五十六 兵考)载:乾道六年九月冯忠嘉上奏“本军所教义勇三千五百四十八人,教阅各有一月,乞添展教之三月。”《宋会要辑稿》载:(乾道)七年(1171)正月二十五日,权知荆门军冯忠嘉言“教阅本军义勇三千四百人,增补得三百人;又劝谕有马人户为马军,得马四百匹,分为六队。见今上户。。。。。” 冯忠嘉权知荆门军任上练兵成绩突出,得到擢升。乾道八年(1172)升任淮南西路转运判官。如此能吏,在名臣辈出的宋代荆门知军中依然值得大书特书,毕竟“忠臣可嘉”! 宋时,今海慧一路及东西两侧,即龙泉中学东部和荆门人大主题公园是演武场。 11、黄茂材(生卒失考),字少誉,连江县(今属福建福州)安德里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及第,先后知荆门军、兴国军、房州、袁州等,颇有学识,著有《老子解》。生平事迹主要散见于《宋会要辑稿》、《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淳熙三山志》、《八闽通志》、《福州府志》等。 宋孝宗淳熙初年(1174),黄茂材知荆门军。在荆门军任上很有作为,突出有两件事:一是注解老子《道德经》,名为《老子解》,有其个人的独特见解。二是按唐朝李靖六花阵法操练厢军。练的不是花架子,而是演的真阵法。据《宋史全文》与《续资治通鉴》记载,淳熙二年(1175)八月,黄茂材曾上奏朝廷演练唐李靖六花阵法。载云:“丁酉,知荆门军黄茂材言:‘唐李靖六花阵法,出于武侯,尝因陛对,画图以进。比帅司奉诏,令州军见管民兵,以七十五人为一队,正合李靖兵法。遂将本军义勇民兵分为七军,每军旗帜各别色号,置造兵器,俟今冬躬自教习,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可以成六花阵。今荆南府差将官前来本军教阅,恐只沿习军中之法,请将本军民兵自教两月,却差荆南将官一员阅视。’从之。”从奏文可见,黄茂材对李靖六花阵法颇有研究,而且亲自教习,并得到了宋孝宗的恩准。 黄茂材文能作《老子解》,武能演古兵法,可谓文武全才。 12、陆洸(1124年~1195年),字子光,山阴(今绍兴)人。诗人陆游的从兄。陆洸善诗文,几岁时便写得一手好文章,尤喜治经考古。绍兴初年(1131),年仅17岁以荫补登仕郎,调右迪功郎、浦江县尉。历筠州司法参军、徽州司法参军、湖北路转运司干办公事、玉山知县、通州通判、荆门知军,知荆门军后,因政绩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 陆洸于淳熙十年(1174)知荆门军,勤政有加,不取非分之财,离任时荆门军额外钱达60余万贯。他也不让豪民以过低税赋向官府承包税场(类似于现今交承包费后就经营的企业),既不让国家的财税流失,也免去当地老百姓遭受豪民盘剥之苦。他向宋孝宗上奏后,孝宗下诏罢荆门军浰河、武宁、黄泥三处税场。 13、王铢(生卒年失考),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人,祖籍襄阳谷城(今湖北省谷城县),系王之望次子。根据相关史典推断,王铢于淳熙十五年(1188)知荆门军,在任只一年;时间虽短,却有作为,政绩有三: 一是编纂史志。《宋史·志第一百五十七·艺文三》载:“王铢《荆门志》,十卷。”王铢任职荆门时主持编修的《荆门志》十卷,是荆门可考证的最早一部地方志,此志明初已散佚。 二是加强军备。修建义勇甲仗军库和厢军、禁军营房,加强边陲重镇荆门军事防御基础设施。 三是修整关羽墓。宋代以前,当阳关羽墓冢还是座掩隐在林木中的小土丘;王铢知荆门军后对关羽墓培土加封,在墓前修祭亭。史载:“始建祭亭,环以垣墙,树以松柏”。当时荆门军辖管长林、当阳二县。 14、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号象山,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淳熙十六年(1189)春,朝廷初议陆九渊接替黄元章阙知荆门军;绍熙二年(1191)六月光宗下诏疾速接任,七月四日启程,九月三日便在荆门升堂。 荆门军当时是南宋次边之地,其东北部的德安府与金相连,为前敌阵地。陆九渊知荆门军时正值金兵压境,金兵有南侵之意;荆门距前敌仅一百公里许,金兵的铁蹄蹂躏荆门挥鞭即至;但荆门城防务极差,“素无城壁”,连城墙也没有。身为荆门军的最高行政与军事长官,他深知安境保民责任重大,寝食难安,“乃请于朝而城之”。修筑城池成为他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九月至十二月仅4个月,就基本完成土城墙的筑墙工作,并顺势开挖了护城河。城墙“周围九百余丈,高一丈六尺,女墙高五尺”,设城门四座,即东作门、西成门、北辰门、平泰门,无现小南门,即今凤鸣门;后来又向朝廷申请拨款5000银两,在土墙外面包砖头,在城墙上面设置角台、敌楼、护险墙等,“使城壁一新”。经过他一年左右的治理,荆门“政行令修,民俗为变”。 陆九渊在荆门任上主要做了六件事: 一是筑荆门城。整顿军备,以城防固边防,结束了荆门长期有治无城的历史。 二是革除弊风。到任后立即整顿吏治、“罢三门引”(类似货品的入城费、过桥费、过境费)。 三是“易简”司法。建保伍、重法治、改善治安。 四是推行财政改革,发展经济。 五是兴学办教,淳化民风。他上任着手把教育基础设施修建整齐,即对郡学贡院、客馆官舍同时进行修葺,“众役并兴”。逢初一、十五以及政务之闲暇,他都要亲自去郡学讲学,教化人心,士民化服。 六是救灾恤民。任上逢旱灾,他率民抗灾,安定人心。置医馆,改善民生。 绍熙三年(1192)正月十三日,54岁的他在黄堂(太守衙门中的正堂)讲《洪范》(《尚书》中的篇名。洪:大;范:法。)五皇极代醮,提出“保心即保极”,听者吏民五六百人。十二月十四日(1193年1月18日),因痔漏急性发作加重失血而逝。荆门震动,哭祭之人络绎不绝。 陆九渊在荆门总共只度过了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但是在他精心治理下,荆门“政行令修,民俗为变”,当朝丞相周必大称“荆门之政,入古循吏,躬行之效至矣”。他开化荆门先民、嬗变民俗,堪称荆门邹鲁,也是荆门城肇始及发展的奠基人。陆九渊的“荆门之政”是中国古代社会管理的典范,不仅在当时受到各界的好评,而且影响后世,泽被深远,800多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15、叶蓁(生卒年失考),婺州义乌县(今义乌市)人。约嘉定十年(1217)前后被弹劾降为荆门知军。在荆作为: 一是操练兵民,积极备战。荆门地处宋金前线,位置非常重要。嘉定十年(1217),沉寂已久的宋金边境再起波澜,叶蓁到任后,积极建堡垒,筑栅栏,开沟挖渠,操练民兵,荆门军士气为之大振。 二是修缮贡院,造福生员。荆门军贡院年久失修、风雨弗蔽,已经快要倒塌。时任荆门知军叶蓁“以为事有若缓而甚急者,莫此为重”,把重建荆门军贡院的工作放在第一位,“邑之吏民咸知轮奂之美,视他郡为最”。“邑民思其政善,讴歌不忘”。荆门新建贡院的规模之大,宏伟壮丽,居周边各州郡之最,叶蓁功不可没。 三是爱惜民力拒不筑城堡于东、蒙两山,不惜辞官。不知世人如何评价。 (二)与荆门关联的宋代名人 1、连中三元——孙何(961年~1004年),字汉公,荆门人,祖籍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孙何与其弟孙仅、孙侑均在其父孙镛兴办的东山书院就读。三兄弟二状元一进士,合称“荆门三凤”,都是朝廷重臣,是荆门人的骄傲。孙何是宋朝第一个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者。历任将作监丞、通判陈州(周口市淮阳县)等职。景德元年(1004),孙何奉旨回京任太常礼院士,执堂三班院,又嘉升为知制诰,赐金腰带、紫蟒袍。 2、文坛孝子——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绍圣二年(1095)二月,黄庭坚赴黔州,途经荆门时游览蒙山,在山下涌泉处碑书“蒙泉”二字,碑刻至今尚存。文人墨客黄庭坚及其手书“蒙泉”,为荆门文运增添了文脉气息。 黄庭坚“涤亲溺器”的感人孝行,被载入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成为中华儿女的典范而世代传颂。荆门老莱子山庄二十四孝展厅有展。 3、孝宗帝师——朱震(1072年~1138年),字子发,世称汉上先生,荆门军长林县(现沙洋)人,宋徽宗政和年间进士及第。朱震曾任县令、州官,以廉正守道闻名于世。崇尚理学,是两宋之际的著名大臣、理学家。南宋高宗时,为司勋员外郎,官至翰林学士、左朝奉大夫,知制诰兼侍读兼资善堂翊善,是朝中重臣,太子赵昚(宋孝宗)的老师。去世后加赠左中大夫、谥“文定”。《宋史》有传。 朱震学识渊博,对经学很有研究,尤其精通经学《周易》。宋高宗亲自召见朱震,垂问有关《易》、《春秋》的要旨。在中兴宋朝方面,他主张以荆襄为复兴基地,发挥荆襄的地理优势,妥善经营荆襄,农战结合;以长江、汉水之利,运用湖南、江西的力量以充实荆襄,乘机收复中原。 朱震年少时在东宝山麓的东山书院攻读,因家住汉水边,人称为“汉上先生”。荆门州百姓将朱震列为乡贤,专门修建三贤祠,把“荆门三贤”朱震与陆九渊、胡安国(金人南侵时,从荆门避战乱迁居湖南湘潭)三人一同供奉。现荆门市沙洋县汉江大堤的关庙(铁中寺)后曾建有书院,旧时为纪念朱震改名汉上书院。 4、抗金名将——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杰出统帅、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是抗金重要人物,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虽被诬陷入狱,以“莫须有”罪名被害,但平反后历代受追封,追赠谥号“武穆”、“忠武”;追封为“鄂王”、追赠太师。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绍兴四年(1134)春,岳飞自九江首次北伐,战役首开就在郢州,今荆门市钟祥城区。五月五日,岳家军直抵伪齐国的郢州城下,六日黎明发起总攻,战斗异常酷烈,此战杀敌七千余人。随后,三个月内收复陷于伪齐政权的襄阳六郡(襄阳府、唐州、邓州、随州、郢州、信阳军)。 二次北伐前岳飞在荆门团林鸦陂屯重兵,以图中原。虽然岳飞本人没曾常驻,二次北伐前屯戍洞庭湖杨幺部属转变而来的岳家军时间也不长,但因岳飞屯戍高峰时近10万人,且岳飞的军事成就最高、个人修为深受民众推崇,故荆门后人称屯兵之地为岳飞城。近年,在“鸦陂”之南约10公里处以“岳飞城”打造了旅游景点,这足以见证荆门人民对岳飞的尊崇和爱戴! 5、百世大儒——陆九渊(1139年~1193年),号象山,江西抚州金溪人,是与朱熹齐名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心学奠基人,陆王学派的开创者。因曾结庐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县南),被尊称“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他是习近平总书记肯定的古代25位“思想大家”之一。著有《象山先生全集》,近经整理为《陆九渊集》。陆九渊为乾道年间进士,入为太学国子正,后升作监丞。光宗时出任奉议郎知荆门军,逝于任上。 他修筑荆门城、加强边防、整顿吏治、兴学重教,每逢政务之暇亲临城西山麓讲学,教化人心,士民化服。他是开化荆门先民、嬗变民俗之人,堪称荆门邹鲁,也是荆门城肇始及发展的奠基人。邹鲁:邹,孟子故乡;鲁,孔子故乡。“邹鲁”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义之邦。亦借指孔孟。 纵观陆九渊的一生,无论为人子、为人弟、为人师、为父母官,都是非常优秀的。荆门“政行令修,民俗为变”,当朝丞相周必大盛赞“荆门之政,入古循吏,躬行之效至矣”。陆九渊的“荆门之政”是中国古代社会管理的典范,不仅在当时受到各界的好评,而且影响后世,泽被深远,800多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荆门城西的石山,汉朝名半月山,隋代为娥眉山,清时因有蒙泉改名蒙山(非因蒙山得蒙泉),现因陆九渊而得名“象山”。荆门人感念陆九渊,在象山山麓的文明湖畔,修建有陆夫子祠予以祀奉。 6、儒将奇才——赵方(1133年~1221年),字彦直,南宋名臣、南宋第一儒将、京湖制置使、学者,《全宋诗》录其诗十首。他帅边十年,以战为守,任荆湖北路安抚使兼权江陵府,荆门军自然是也在赵方的管辖范围之内。 赵方在荆门军东山、蒙山的山峰险要处修筑过城堡,增加守兵以扼守要冲,设置了保卫江陵的第一道防线,充分展示了荆门旧时的门户地位。 7、长城之势——赵葵(1186年~1266年),字南仲,衡山(今湖南衡山县)人,是大名鼎鼎京湖制置使赵方的儿子。赵葵历仕宁宗、理宗、度宗三朝,集抗金儒将、画家、诗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在各个领域都非常有作为,连知扬州、潭州、福州等地,坚辞相位,以少师、武安节度使致仕。《宋史》称“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他一生以儒臣治军,为南宋偏安作出卓越贡献。 南宋宝祐三年(1254)出任荆湖北路宣抚使(军事统帅)。在任上,他主持重修了荆门城及郢州城。 8、擎天一柱——孟珙(1195年~1246年),字璞玉,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金灭北宋后,孟家祖上投奔岳飞,此后便随“岳家军”定居在湖北随州、枣阳一带。孟珙是南宋中后期优秀的军事家、统帅,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将。曾祖孟安是岳飞部将,祖父孟林亦是岳飞部属。 南宋中期宋蒙联合灭金后,蒙古又大举南侵,妄图消灭南宋,宋蒙战争爆发。孟珙再次担起重任,以一人之力统领南宋京湖、淮西两大战场(南宋四大战区:川蜀、荆襄即京湖、淮西、淮东),并支援川蜀,在南宋三分之二战线上统御战事,率领宋军浴血奋战,确保南宋挺过了宋蒙战争的前十余年。他作为南宋的擎天一柱,建立起一体化的防御体系,将后半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保卫南宋政权、使南宋人民免遭蒙古军战火荼毒的宏伟事业中。无论战功还是品德,他都堪称伟大。由于其在抵抗蒙古军时表现的非常杰出,被后世军史家称之“机动防御大师”。他累官枢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封汉东郡开国公。淳祐四年(1244)兼知江陵府。淳祐六年(1246)以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旋即病逝,享年52岁。后特赠太师、吉国公,谥忠襄。 端平二年(1235),蒙古大军入侵荆襄,荆门知军朱扬祖弃城而逃。嘉熙二年(1238)初,刚升任湖北路安抚制置使的孟珙便积极谋求进兵,自江南兴兵北上,同年十二月,孟珙部将贺顺从蒙古人手中收复荆门军,张俊从蒙古人手中收复郢州(今湖北钟祥)。 9、视死如归——吴源(?~1271年),荆门人,南宋荆门统制。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元兵围攻襄阳城,朝廷诏令周边州军驰援。当时荆门兵力薄弱,他的妻子卢氏赠诗《赠外》鼓励他上战场解救襄阳之围。吴源应诏,奋然率军前往襄阳。吴源战死,全军覆没,在战场上留下绝命诗《按剑吟》;妻子卢氏闻讯,沐浴后上吊殉节。夫殉国、妻殉节,荆门城南薰门内曾建有“双节祠”并塑像供祀吴源夫妇。 吴源他以五百壮士奋击蒙古上万铁骑。其妻卢氏明知夫君此去恐无还,仍然以民族大义、报主尽忠相激励,闻丈夫噩耗更自缢相殉。夫妻俩一个为国家死战死节,一个为丈夫以身殉节,从容赴死。夫妻恩爱,诗词唱和;丈夫殉国、妻子殉节;夫妻双节,千古绝唱。吴源面对强敌视死如归,是中国军人的骄傲,体现了爱国主义;卢氏是古代妇女贞节的典范。传播他们的事迹有利于端正世风民风。 10、铁石肝肠——边居谊(?~1274年),湖北随州人,南宋著名抗元将领,初在荆湖置制使李庭芝帐下任职,因战功官至都统制,追赠利州观察使,《宋史》有传。度宗咸淳十年(1274),奉命以京湖制置帐前都统守新城(遗址在今沙洋县李市镇新城村)。在新城被围,城破无悬念的情况下边居谊宁死不降,带领三千守军谱写了一曲与新城共存亡的壮歌,弘扬了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边居谊在新城之战时留下《绝命词》:“孤城高倚汉江秋,血战三年死未休。铁石肝肠忠义胆,精灵常向岘山留。”带领守军与元兵激战。傍晚,元军从江中水面火烧侵汉楼,楼火延毁民居,新城最终被元军攻陷。边居谊拔剑在手,仰望苍天,高呼“边居谊宁死不降。”说完,剑刃一横,热血飞溅;未死,他又用最后一点气力滚进熊熊烈焰;边居谊之妻华氏、盖氏及全家也同时赴火殉难。三千守军除副都统黄顺、任宁趁人不备翻越城墙投降外,其余或战死或被屠,全部殉国赴死,极为壮烈。 元末明初,江陵府学正孔克学凭吊新城遗址时,《和边居谊〈绝命词〉》七绝一首:“铁石肝肠死未休,孤城高倚汉江秋。三千血战皆忠义,不效襄阳事敌仇。” 新城遗址附近有居谊庙。新城遗址现尚存唱和诗词的残碑。 11、宋末三杰——张世杰(?~1279年),涿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先后担任制置副使、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等重要职务。德佑二年(1276)正月,元军逼近临安,张世杰奉益王、卫王南下组建行朝抵抗元军,后任签书枢密院事,成为小朝廷的核心人物。景炎三年(1278)四月,宋端宗驾崩,张世杰主持立卫王为帝。1279年崖山海战后,张世杰不久因台风覆舟溺亡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咸淳十年(1274),襄阳失守后,南宋朝廷为阻止元军顺汉江入长江,派遣大将时任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张世杰率重兵驻防郢州,张世杰在汉江里插入大量木桩,用几条铁索封锁汉江水路。元兵数次进攻城、攻取水道均告失败,便利用秋雨沟渠雨水上涨,沿沟渠将战船从汉水拖进南通藤湖即今南湖,从湖中驾船绕过郢州城驶进汉江,转攻沙洋堡和新城。 得知元军绕郢州攻沙洋,他派军出城追杀元军,虽然失利,但体现了勇于战斗的精神。元军攻破新城后顺汉江而下,张世杰在后面奋力追杀,使元军不能顺利前进。元军派人招降他,张世杰不从。 12、参政太尉——全允坚(生卒年失考),《宋史》记作全永坚,号安谷,南宋淳祐年间生于绍兴东浦,元仁宗时期故于荆门建阳驿北。系太后全玖胞弟、宋恭帝国舅,累官保信军节度使、检校少保、参知政事,宋末曾知临安府(文天祥短暂接任),德祐二年(1276)正月初四,离南宋逊国已不足一月时出任浙东抚谕使,正月十三加太尉衔(见《宋史》卷四十七 瀛国公二王附),掌军事枢密院、民政政事堂。 随扈二宫(宋恭帝、全太后)入大都途中,在扬州遇李庭芝部二次截击元军,全允坚逃脱;逆江至洪湖,在新堤坡上岸后前往京湖,按宫中计议,重建中军营帐,与东南、西南宋军犄角挽宋。 德祐二年(1276)夏秋,全允坚在沙洋新城祭拜边居谊和三千将士,代表朝廷祭告边居谊:追赠其为利州观察使。 在汉江、长江沿岸州军大多降元的情况下,全允坚密访襄阳、郢州、复州、荆门、江陵(荆州)等昔日战场,寻找尚存宋军,在荆湖地区现沙洋县南部湖区建立行辕营帐,以长江北岸现监利、石首、潜江、天门、仙桃、沙洋、沙市、江陵为活动范围,统领文武抗元挽宋,直到1279年崖山海战三年后1282年底、1283年春,其队伍拟从沙市便河过长江与江南抗元力量汇合时,遭到元军设伏,全军覆没,行辕寿终正寝。全允坚隐居到交通要冲、信息最灵通的荆襄古道建阳驿站之北的三清观(现兴福娘娘庙),重建家室,自号安谷。其墓冢在三清观正南三里,1973年毁于平整土地运动。 全允坚荆湖抗元留下了借粮湖(在沙洋县)、运粮湖(在潜江市)、老贯(官)岛(在沙洋县)等地理名称和故事传说。幸存的将士部分出家为僧,在营地立庙修行,沿湖留下了众多的庙宇遗址、遗存。 全允坚在荆湖的史事《宋史》虽无载,但近年已见诸地方史料、报刊,如近期出刊的《荆门社会科学》杂志2024年第?期(总第??期)P?-P?刊出的《度宗皇后全玖族属及其御元挽宋揭橥》,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全允坚宋末元初宦迹和抗元史事。前不久,高度疑似全允坚统领文武的“文武丰亨”闲章已现世,若鉴定为实,荆门必将改写南宋亡国史:太皇太后谢道清不是投降派而是挽宋务实派;1282年~1283年,全允坚代行皇权的行辕寿终正寝才是南宋法理上的终结;便河之战与临安逊国、崖山海战并列为南宋亡国三大标志性事件。荆门应站在南宋末年历史舞台中央。丰亨出自《易·丰》:“丰,亨。王假之。”丰亨:王假之,或假王之。 13、亲民皇后——全玖(约1241年~1309年),绍兴东浦人,元至大二年(1309)圆寂于元大都(今北京)正智寺。她是宋度宗皇后、也是宋朝末代皇后,宋恭宗母后即太后。因赵宋逊国,浙东遗民追赠谥号“大宋仁安明顺皇太后”,尊称兴福娘娘。圆寂后,元廷允许她归葬南方并在大都为她建衣冠冢。因无法归葬绍兴南宋皇陵区和娘家,也没有找到前出京湖抗元弟弟的下落,其灵榇暂厝在京湖北缘的河南平顶山叶县全集,1972年学校扩建时被发现。《叶县史蕴》2024年第2期(总第52期)P16-P20《叶县全集村全玖皇后墓》对全玖暂厝墓的发现及所显示出的信息进行了刊载。其弟全允坚湖北荆门后人得知后,拟迁葬到荆门建阳驿北兴福娘娘庙(祀奉全玖)附近。浙江绍兴《越地春秋》2023年第3期(总第84期)P110-P115已刊文《度宗皇后全玖暂厝河南平顶山全集,本应归葬湖北荆门建阳》。 全玖少时随父全昭孙知潮州、岳州,略通经史、善绘画。开庆元年(1259),其父任满回朝,途经潭州、湖州二度遇寇;身受皇命,马革裹尸。全玖扶榇归里,葬于绍兴上灶。 《宋史》全皇后传记载:时逢太子纳妃,大臣荐举全玖。理宗诏召,曰:“尔父死可念!”全玖曰:“臣妾父固可念,淮、湖百姓尤可念。”理宗曰:“即此语可母天下。” 景定二年(1261)冬,全玖封永嘉郡夫人,随后册太子妃;度宗继位,咸淳三年(1267)正月,立为皇后;咸淳十年(1274)夏,恭帝继位,尊皇太后。 德祐二年(1276)正月,临安城破,全太后与恭宗同掳大都。为皇儿幼帝,她忍辱苟活。恭宗十八岁时被遣青藏出家,她则入正智寺为尼。从此青灯伴影、日亱禅坐、木鱼磬音,念佛诵经廿一年,为天下苍生祈福,深得大宋遗民敬爱和历代史家推崇。是民间和史家都评价正面的皇后。 沙洋县十里铺与五里铺的交界线上,有从元代就由道观衍变为祀奉全玖的“兴福娘娘庙”。现为沙洋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注册的合法民信机构。 14、以诗述史——汪元量(1241年~1317年后),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进士,诗人、词人、琴师。 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临安陷落,汪元量随三宫迁往大都。在大都,曾探望狱中的文天祥,授瀛国公(宋恭帝)赵显诗书;期间也曾以琴侍奉元主,出仕元朝翰林院。 汪元量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惨一幕,也亲身经历了三宫北上、燕京生活,他以诗记录国亡前后事,写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强烈纪实性的诗史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宋元更替时期的真实事件,以补史书之不足。当时人们将他比作杜甫,其诗有“诗史”称号。汪元量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词集《水云词》。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冬,十八岁的瀛国公赵显出家为僧,入吐蕃学佛法,其母全太后入大都正智寺为尼。全玖为日后归葬弟弟身边,授意世代儒家的汪元量入元朝国教道教,以道士出家布道为愰子,南返寻弟。汪元量如愿获准南归。 汪元量抵达钱塘后随即开启了近20年的“江西→湖北→四川(重庆),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寻找全允坚的征途。他乐此不疲不停往返的“怪异”行经,让不明就里的世人不解,误以为他云游成仙。毫无怀疑:汪元量多次到过荆门地界。 汪元量20年苦苦寻找全允坚无果,终老湖山。而全允坚就隐居在建阳驿之北的三清观,现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铺镇与十里铺镇交界线上的兴福娘娘庙。 四、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体现宋代元素 目前,我市在地名和城市道路命名中涉及宋代人物的有“象山”、“岳飞城”,“象山大道”、“象山一(二、三、四)路”、“九渊路”,但对于一个建城于宋代的古城,云集过宋代名人的荆门,其宋代历史文化元素的展现远远不够。 为了增强荆门古城的底色,缩小与周边地市的历史文化差距,展示厚道荆门的源头,提高荆门的城市文化站位,打造宋韵荆门,荆门在城市建设中还应系统化、体系化、系列化体现荆门宋代历史文化元素。将这些元素以恰当的形式、词汇展现于城镇建设、行政区划地名和道路名称之中,通过在市民日常生活环境中系列、系统展示荆门宋代文化元素,来真正体现荆门是宋代古城,来涵养荆门古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底气、底蕴,增强市民的历史文化自信性。 在将宋代历史文化元素融入荆门城市发展、传承和展示时要由政府主导、市民全员参与方有好的社会效果。要采取软件与硬件、永久与突击、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方法来施实,方能快速见效、长期有效。“硬件与永久”方面主要是恢复或保护好一些宋代遗迹;“软件与官方”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对一些现有的道路、小区、建筑物重新命名或附加命名,有些区域的行政改名成本太大,以附加命名比较经济;“突击与民间”主要是由市委宣传部门或政府相关部门牵头,集中半年到一年时间,结合“厚道荆门”的宣传,大力度宣传、普及荆门宋代历史文化,启动荆门宋代历史文化传承后由民间自发传承,成为荆门市民生活中的自然组成部分。具体提出如下建议: (一)恢复和保护好荆门宋代的历史文化古迹。 除了保护好陆夫子祠、大小南门即南薰门与凤鸣门外,一是要努力在原址恢复西门、东门、北门,难度似乎也不太大。二是原址复建东山书院或兴建纪念馆、复建双节祠、英愍庙,修缮兴福娘娘庙,复建沙洋新城或兴建新城遗址公园。东宝山顶现有东山书院纪念碑,因远离了普通市民视线,犹如用凡布包裹置于柜中,虽略胜于无,但因失去了传承和对市民的激励,已毫无意义。双节祠、英愍庙并不涉及宗教,而是纪念牺牲在荆门的爱国历史人物。祀奉宋末皇后全玖的兴福娘娘庙是沙洋县民宗局注册的民信机构,如今当地民众依托古庙拓展出“大宋遗韵馆”,填补了荆门市博物馆宋代展馆的空白,是民间宋代历史文化馆和宋代历史实物景点。 (二)以宋代名人的名或字号、遗迹命名荆门街道、城区桥梁。 除陆九渊外,可以命名大道的宋代名人还有岳飞(字鹏举)、孟珙(字璞玉)、全允坚(号安谷)、边居宜、洪适(字景伯,号盘州)。可以命名街道或区间道路的有黄庭坚(字鲁直)、全玖、孙镛、赵葵(字南仲)、孙何(字汉公)、张世杰、彭乘(字利建)。如命名“鹏举大道”纪念岳飞,命名“居谊大道”纪念边居谊,命名“安谷大道”纪念全永坚,展示他在荆门建行辕的史事,命名“璞玉大道”纪念孟珙收复荆门,命名“景伯大道”纪念洪适,命名“双节路”纪念为国捐躯、为夫殉节的吴源、卢氏夫妇,命名“栖凤路”或“凤棲路”纪念全玖或以示归葬荆门等等。也可在钟祥城区命名世杰大道纪念张世杰,在沙洋城区或五里铺镇以安谷大道、凤棲路纪念全玖。 以遗迹可命名道路的,可以将海慧一路更名为演武路。宋代,现海慧一路及东西两侧,即现龙泉中学东部、市人大主题公园为演武场。 新中国成立后城区建设的桥梁,特别是老城区的桥梁,宜以宋代知军和与荆门关联的宋代人物的字号或雅称命名,包括胡曾、吴昉、续觱、程逖、冯忠嘉(字献道)、黄茂材(字少誉)、陆洸(字子光)、王铢、叶蓁、朱震(字子发,世称汉上先生)、赵方(字彦直)、孟珙(号盘州),这将大大涵养荆门古城文化! 街道命名应重点放在近年新扩展的道路,否则更名成本太高。近年荆门城区扩展十分迅速,新建道路众多,应该考虑为新建城区加持历史文化底蕴。 王之望尽管对荆门很有贡献,但他依附了秦桧,只能表示遗憾了。 (三)合理设置宋代历史文化小区。 将城市的街区、社区、小区、小游园、景区、亭台楼阁,农村的乡村以含宋文化的元素命名。一是将金虾路南端与工商街及毗邻的商业区设置为荆门宋街,不仅体现了荆门宋代历史文化元素,而且为“荆门是宋代古城”增加一个有力的脚注。二是将新建的园博园加挂“汪元量寻游园”。汪元量当时寻找全允坚的主要寻游地就是湖北,而这儿建有湖北全省各地市的代表园林,加挂此名恰如其分。群众游园称为汪元量寻游,增加游园的文化气息。可以在游园里每年举办一次“汪元量诗词大赛”,提高荆门市民的文化品级。可以将园中某处辟为“全玖画院”(全玖善绘画),定期举办全玖杯画展,讲述南宋故事,将荆门的美术绘画教育提升一个层次。将园博园中最高处的楼阁命名为“水云阁”纪念汪元量云游荆门,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水云阁”的命名不仅地理位置恰当,而且名称优雅。(二)项中所列人物,也可以用于小游园、亭台楼阁的命名。三是将东宝山顶的建筑群、象山艺林园一带建筑分别命名为赵方东山宋城、赵方蒙山宋城,以纪念赵方曾经在此建堡垒城,彰显荆门旧时的门户作用。 (四)建荆门宋代名人堂、名人一条街。 可利用龙泉公园现成房舍或弃用展馆建宋代名人堂,将宋代荆门知军或关联名人的个人简介及在荆政绩一一展示,供市民参观,让市民了解荆门宋代人文、史事。 此文所列的28位(陆九渊两次列名)宋代人物均可以纳入荆门宋代人物一条街展示。通过制作统一尺寸、统一风格、标准一致的路灯人物展示牌,在工商街和北门路展示荆门宋代知军、与荆门关联的宋代人物及其事迹。通过以上形式,营造荆门古城、历史文化名城的氛围。 (五)加强荆门城镇宋代文化建设。 首先是集中开展一次历时半年的宋代历史文化知识普及活动,随后将宋代历史文化传承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并常态化。集中普及活动可依托单位、社区展开。常态化包括上述的汪元量寻游、汪元量诗词大赛和全玖杯画展,此外开展荆门宋代历史文化一日游,拉动经济同时传播荆门宋文化。通过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广泛参与的活动来传承荆门宋韵文化。 开展一日游首先要建立一支合格的荆门宋代历史文化导游队伍。笔者作过调查,除部分导游对陆九渊有所了解外,目前似乎没有一个导游对荆门宋代历史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其次一日游可分城内游、城外游二类。 城内一日游主要是将城区的一些宋代遗迹和新近命名的宋元素景点串起来,盘活文旅存量、形成活力。包括龙泉景区(蒙、顺、慧三泉均与荆门宋文化有关)及其陆夫子祠、宋代名人堂(龙泉公园内)、古城门、汪元量寻游园(暨园博园),并向社会开放孝田顺井和魁星阁,让市民自由参观。 城外一日游以沙洋辖区为主,将岳飞城、新城或遗址公园、兴福娘娘庙组合,结合假日游、春游、秋游开展。 随着荆门隐涵的宋代丰富史实逐步发掘、打造和展示,将宋代历史人文、史事名称化后融入荆门社会发展后,必将支撑、佐证荆门城“古城、历史文化名城”之称,让荆门摆脱历史文化品级明显逊色于周边地市(荆襄宜)的窘境。荆门宋代历史文化将为荆门社会、经济发展,诠释“厚道荆门”的现实需要提供历史文化支撑。荆门的宋代历史文化价值完全可以赋能荆门在众多城市中“出圈”。 以上为我们小组成员的思考和建议。我们智慧是极其有限的,所拥有的信息资料和智慧并不足以支撑我们在将宋文化元素融入荆门城市建设中拿出完整、准确的方案,尚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荆门城市发展规划部门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后制定切实可靠的方案加以落实。作为热心市民和荆门宋史探寻者,我们愿付出我们的全部热情和智慧。 注意事项: 1、社科联要求:系统梳理可融入的元素,如何表现? 2、研究现状应是综述性的,不是资料罗列。 3、课题研究内容应表达清晰、明确,防止空乏,使用标题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研究思路一般指宏观思路,要求言简意赅。 4、课题方案尽可能细致,进度计划应根据研究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按时间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