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荆门太守徐泰的翰墨履迹
■汪小玲
徐泰(1429—1479),字惟进,一字士亨,为避先讳更字大同,号生白,江苏江阴梧塍(在今徐霞客镇)人,明成化年间湖广荆门州太守(知州)。其“善吟咏”,但诗稿并没有流传下来。 徐泰家境富裕,曾祖徐直时,徐家“极丰盈”,祖徐麒时“辟畦连阡,原田每每,储橐益广”,至其父徐景南“家益裕,族益大,赀累巨万”。然而富裕的家境并未给徐泰的仕途带来积极影响,反而因出身富家多次受排挤、失去本该拥有的地位。但雄厚的经济实力也让徐泰为官不计俸禄,为其从事书画收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徐泰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六世叔祖。与徐霞客相较,虽不足称“奇”,但其一生也是可圈可点的。
一、“钦赐解元”——“幸”与“不幸”
徐泰早年,以江阴县学生员身份被推荐入太学学习。景泰七年(1456年)秋,28岁的徐泰参加顺天府乡试,这次考试充满波折、轰动朝野。参加这次考试者,除徐泰外,还有大学士陈循之子陈瑛、王文之子王伦。考试结果,公正无私的主考官刘俨(1394—1457)根据卷面答题实际,擢徐泰为第一,黜陈瑛、王伦。这令陈循、王文大为不满,两人向朝廷进言,说徐泰是富家子弟,刘俨擢其为第一实为巴结富户、徇私舞弊,并建议朝廷问罪刘俨。景泰皇帝令以“五经”复试,并令大学士高谷(1391—1460)会同礼部复阅试卷,结果徐泰“仍第一”。高谷“力言俨等无私”,且曰:“贵胄与寒士竞进,已不可。况不安义命,欲因此构考官乎?”最终,刘俨免于罪罚,徐泰被赐为“解元”。由此,徐泰获得了“钦赐解元”的美誉,家乡江阴城内也为他修建了“解元坊”。 次年春,徐泰参加礼部会试,再次遭到不公正对待:“辄中式,有司嫌君,辄弃去,人争惜之。”——尽管徐泰中试,主考官却担心被诬为偏袒富人,为避嫌疑,最后将他除名。由此,徐泰与进士失之交臂。对此,明末沈德符一针见血地指出:“(徐泰)终不第,盖会场主者已作意摈之。” 40多年后,徐泰的侄孙徐经(1473—1507),在礼部会试中,与“南京解元”唐寅(1470—1524)被“莫须有”地指控为“贿金预得试题”,最后被削夺仕籍。爷孙俩遭遇类似,以至于《明史》记述徐经经历时未加甄别,张冠李戴地把徐经记为“徐泰”:“弘治十二年会试,大学士李东阳、少詹事程敏政为考官。给事中华昶劾敏政鬻题与举人唐寅、徐泰,乃命东阳独阅文字。给事中林廷玉复攻敏政可疑者六事。敏政谪官,寅、泰皆斥谴。” 徐泰遭遇的不平还不仅于此。数年后,御史台选拔“通法律者”,授予“御史”之职,徐泰参与了考核,且成绩“优等”,但主事者仍然担心招致偏袒富人的嫌疑而惹来麻烦,竟没有把“御史”之职授予他。最终,徐泰仅被授予湖广罗田县令——徐泰从此失去了在朝廷任职的机会。 天顺六年(1462年),徐泰临行罗田,倪谦作诗相送:
我帆才向清源落,君舟亦来闸河泊。 客边相见喜无涯,握手交欢叙畴昨。 …… 君毋自馁当自宽,人心感化知非难。 好敷仁惠及封内,自有美誉闻朝端。 绿杨两岸摇晴色,冰满官河留不得。 丈夫壮志贵远图,九万从兹展修翮。
诗作赞叹徐泰的才华,并为徐泰的遭遇鸣不平,同时宽慰、鼓励他志存高远。徐泰赴罗田,王 及陶继成、陈裕等太学同窗亦置宴为其饯行。
二、地方名宦——“有倪宽之风”
天顺六年(1462年)至成化五年(1469年),徐泰知罗田县令,在罗田任职的作为可归为几个方面:一是训民务农,发展生产;二是体恤民情,关心百姓;三是禁止以财产多寡议定嫁娶陋俗;四是修缮、重建颓败文物建筑。 罗田时属黄州下辖,北宋时苏轼曾贬至黄州,苏轼在任职的黄州成立“育儿会”(收养弃婴)、在杭州创办“安乐坊”(公立医院)、在凤翔为民“祈雨”。徐泰在罗田的行为,似有意效仿苏轼,他修建“救济院”,请道士到巴河“祷旱”。徐泰治理罗田“政绩大著”,被列为罗田“名宦”。成化四年(1468年),两广总督吴琛(1427—1477)巡抚湖广,考察德政,徐泰“为诸县第一”。 成化五年(1469年),徐泰被擢为荆门知州。在荆门,徐泰继续推行训民务农、关注民生的政策,尽管荆门“号称难治”,但“君治有余力,州几无事”。徐泰对荆门的治理表现了出众的才华和能力,被视为“名宦”加以“崇祀”,名字载诸《名宦志》。 李维桢(1547—1626)撰《徐荆门德政录序》,记述徐泰在荆门任上的卓著政绩,称颂他“有左内史倪宽之风”。倪宽(?—公元前103年),西汉武帝时人,曾官左内史、御史大夫,他以“宽仁”理念施政,“吏民大信爱之”。
三、翰墨因缘
——《自叙帖》《此事帖》明代“第一藏家” 成化十一年(1475年),徐母孔孺人(非徐泰生身母,孔氏为泰父徐景南正室,泰为侧室马氏所生)去世,徐泰离开荆门任所,丁忧回乡,为母服孝。十二月十三日,徐泰再遭父亡,继而为父守孝。守孝期间,徐泰严格遵守丁忧习俗:不出远门、不走亲访友、不参与吉庆之典。直到二十七个月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三月中旬,徐泰才结束丁忧期。 徐泰丁忧期结束后,没有立即起复吏部候阙。据《大明会典》:“凡官吏丁忧服满,定限赴部。在京、北直隶四个月,河南、山东六个月,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八个月,福建、两广、贵州、四川十个月,云南一年,违两个月以上者参问。” 因此,徐泰丁忧期满后,按《大明会典》他还可在家停留八个月。他之所以在家乡停留,是因为他听说时任“翰林院修撰”的吴宽(1435—1504)也因父亡回到家乡苏州丁忧,并且也期满且未起复京师,于是徐泰决定携带自己收藏多年的唐代怀素典范之作《自叙帖》(图1),到苏州拜访吴宽。

成化十四年(1478年)四月中旬,吴宽在苏州老家府宅东隅的“医俗亭”接待了徐泰。当徐泰把随身带来的怀素《自叙帖》展现在他面前时,吴宽难以按捺激动的心情。怀素《自叙帖》在宋朝时曾被苏耆、苏舜钦、苏泌祖孙三代及邵叶、吕辩等递藏,南宋中期以后便下落不明。250年来无从得知、无迹可查,正当人们怀疑它是否还在世间时,没想到今日见到了。 激动之余,吴宽想把《自叙帖》收为己有,但未能如愿,或许是徐泰无意转手,也或许是价格太高——吴宽在五年后,即成化十九年(1483年)所作的一首诗里描述当时自己手头拮据的状况:“囊无黄金可悬购,自笑防生常乞邻。”根据后来《自叙帖》曾以一千金、六百金的转手价格推断[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一》:“吾歙罗舍人龙文幸于严相国,欲买(《自叙帖》)献相国,托黄淳父、许元复二人先商定所值,二人主为千金,罗遂至千金。”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之一》:“怀素《自叙帖》真迹,嘉兴项氏以六百金购之朱锦衣家。”]徐泰当时的报价应在五百金以上。 既然不能收为己有,那就只好求其次了。在吴宽的请求下,徐泰把《自叙帖》留在吴家数日。接下来,吴宽做了两件事: 一是为该帖题写了一段跋。只可惜,现在《自叙帖》原帖后已不见这段跋文,所见吴宽跋文是为徐泰之后的藏主徐溥所题。 二是对着《自叙帖》亲笔临摹一遍,并在临本上也题了跋:“荆门守徐君泰以所得此帖见示,赏玩累日,既为题数语于后矣。将持去,欲摹一过,恐涴其真,辄以干笔仿佛大略,虽形神气韵,索然相远,时出览之,亦或有似人之喜也。成化十四年四月望日,吴宽在医俗亭书。” 在《自叙帖》留置吴家的日子里,吴宽的挚友、“吴门画派的鼻祖”沈周(1427—1509)和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李东阳(1447—1516)到访,并得以观赏《自叙帖》。观赏后,他们同样心情激动,并分别写了一首长诗。 沈周诗为《观徐士亨所藏怀素自序真迹吴匏庵许摹寄速之》: 藏真傥荡人,草书如易耳。羲献百世师,拟步争尺咫。 长驱并颠旭,所至非易矣。笔势酒发之,将腕兵其指。 潜锋在浑沦,藏力于纤靡。恍恍迟速间,神妙出生死。 …… 李东阳诗《观怀素自序帖真迹柬原博太史》: 吾乡上人老藏真,挥毫作字精入神。 金书石刻世已少,况乃缣素随风尘。 大江东南天万里,流落数颗骊龙珍。 百尺高门若深海,腰絙欲入茫无津。 吴公好古得奇货,传借数手来乡邻。 后堂开扃许坐我,展卷故觉情相亲。 …… 徐泰过世后,《自叙帖》在明代先后为徐溥、吴俨、陆完、严嵩、项元汴等递藏。因此,徐泰是怀素《自叙帖》明代知名藏家第一人,或说是《自叙帖》明代“第一藏家”。 然而,令吴宽激动的还不仅于此! 成化十四年(1478年)五月廿四日,即徐泰携《自叙帖》访吴宽后的一个多月,吴宽带着尚未平复、因《自叙帖》而激动不已的心情,来到江阴马镇徐泰家,他看到了又一件惊世骇俗之作——王羲之《此事帖》(图2,此帖应为唐模本,下同)。北宋时,《此事帖》曾藏徽宗宣和内府,“靖康之变”后被金人掠走,后入金章宗金源御府。元中期“北燕张氏珍藏”以后,一百多年下落不明、不知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