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4-9-9 08:21 编辑
石牌古镇留遗韵: 石牌镇,地处钟祥市郢中城区西南部,是第六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东邻汉江,与柴湖镇隔江相望,南连沙洋县马良镇、沈集镇,西接掇刀区麻城镇、东宝区牌楼镇,北靠冷水镇、文集镇。拥有国土面积29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126.6公顷,水域400.6公顷,林,550.6公顷。下辖51个行政村和石牌、贺集两个社区居委会,人口8.6万人。镇域有石牌、贺集、皮集、雨霖、李集、瓦瓷六个中心集镇。镇区有古街道十条,新建有听江大道、沿河街、北门街、宝塔河街、商城街、黄金路六条街道。镇政府机关驻石牌社区北门路88号,距钟祥郢中城区34公里。 石牌最早称荆城,《三国志》魏志卷十八文聘传记载:“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就是这个地方。《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十五记载:“荆城,在钟祥县西南,三国魏志文聘传:聘攻关忠义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水经注:沔水自荆城东南流。舆地纪胜:荆城在长寿县南七十里,滨汉江。”唐代诗人孟浩然过荆城有《陪张丞相登荆城楼因寄苏台张使君及浪泊戍主刘家》诗云:“蓟门天北畔,铜柱日南端。出守声弥远,投荒法未宽。侧身聊倚望,携手莫同欢。白璧无瑕玷,青松有岁寒。府中丞相阁,江上使君滩。兴尽回舟去,方知行路难。” 荆城又称荆台城,是因隋朝曾经在此设立荆台县的缘故。荆台之名最早用在楚昭王游乐之地,《渚宫旧事》称荆台“在章华之东,去江陵一百二十里,台周回百有余丈。”南北朝时期的梁政权首次在荆城设立安居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昭丘县,大业初又改为荆台县,后并入古当阳县,设县历史大约100年左右。《隋书》卷三十一在古当阳县的记载中称:“梁又置安居县,开皇十八年改曰昭丘,大业初改曰荆台,寻废入。”《明一统志》卷六十记载:“荆台城,在荆门州东六十里,梁时置安居县,隋改曰昭丘,又改曰荆台,后省入当阳县。”元时属荆门州管辖,因辖区内有石牌坊,旁边建有驿站称石牌站。在汉水东移过程中,江边兴起码头市场称石牌市,荆台与石牌相距大约1公里。 明嘉靖十八年闰七月十九日,户部覆湖广清军御史姚虞奏疏言:“钟祥县附郭承天,仅十有三里,道冲民寡,粮少差繁,议割邻境荆门马良村十里之民补之。”得到嘉靖皇帝批准,于是荆台和石牌市划归钟祥管辖。万历三十年编修的《承天府志》卷五乡市钟祥县下记载:“洋子市有上店、下店,丰乐河、石牌、旧口各一市。”又据天启年间《明文学鉴铭李公安厝墓志铭》记载:“过荆门属地竹榻,有富庶遗俗,遂结庐焉。久而,胤裔繁衍,分支于郢镇石牌。”明清时期,因为码头兴旺,石牌市在外的名气更大。但当地人对于荆台这个老地名仍然怀念不已,出现了两名混用的状况。清乾隆十九年《重修凤台寺前后佛殿碑记》记载:“荆台为四镇之冠,汉水潆洄,方山耸翠,水陆舟车辐辏云集,一带烟火迷离,不下数千户。”《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十六记载:“石牌市,在钟祥县南五十里,汉水西,接荆门州界,县丞分驻于此,兼管水利事。”清光绪二十年设立石牌镇,因为水路交通发达,成为汉江西岸重要的码头,与洋梓、丰乐、旧口并列为钟祥四大名镇。 1949年7月设立石牌区,1958年8月改为石牌人民公社,1987年10月改为石牌镇。文物古迹有魁星阁、凤台寺、泰山庙、圣人殿等十余处,清康熙年间修建的关帝庙古戏楼,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济以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外出经营豆制品人员达2万多人,分布14个国家500多个大中城市,成为享誉全国的“豆腐之乡”。域内交通较为便利,新建的汉江石牌码头即将投入使用,武汉至荆门高速公路在境内开设进出口,还有石牌水运码头,石牌至文集、石牌至沙洋及江山至沙洋公路四通八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