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93|回复: 2

[诗联词赋] 北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游上泉 芳心曲集 习作

[复制链接]

704

主题

929

帖子

356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61
发表于 2024-6-4 12: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游上泉(萧豪韵)
       刘    芳
金莲.jpg
  灵山香客寥,石刻青藤闹。
  碧泉日瘦消,金萏无争俏。  

(过)仙聚独余桥,佛去尚留娇。
  嗟叹人间事,枯荣原上草。
  今宵,弹指无言笑;何憔,拈花千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4

主题

929

帖子

356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61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13: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钟明元:
  这首北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以“游上泉”为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遗迹,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枯荣、世事变迁的感慨。下面是对这首曲子的详细解读和品鉴:
  首句“灵山香客寥”,描绘了灵山的静谧与香客的稀少。灵山作为佛教胜地,原本应是香客云集,但此刻却显得格外冷清。这种对比为整首曲子奠定了沉思与感慨的基调。
  “石刻青藤闹”一句,通过“石刻”与“青藤”的意象,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石刻静默而坚固,青藤则生机勃勃,缠绕其上,形成了一种动静相宜的美感。这里的“闹”字用得极妙,既形容了青藤的繁茂,也暗示了生命的活力与顽强。
  接下来,“碧泉日瘦消,金萏无争俏”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上泉的景致。“碧泉日瘦消”暗示了泉水的日渐减少,流露出一种萧瑟之感;“金萏无争俏”则描绘了荷花(金萏指荷花)的恬静与淡然,不与其他花卉争艳。这两句共同营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氛围。
  过片之后,“仙聚独余桥,佛去尚留娇”两句,通过“桥”与“娇”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过往仙佛传说的遐想。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空桥;佛祖虽逝,但其慈悲与美丽依然留存。这两句充满了神秘与浪漫的色彩,引人深思。
  “嗟叹人间事,枯荣原上草”两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人间万事如梦如幻,就像原上的草木一样,有枯有荣,循环往复。这种对人生的洞察与感慨,体现了作者的哲思与智慧。
  最后两句“今宵,弹指无言笑;何憔,拈花千偈”,以佛家典故作结。“弹指无言笑”暗用了“拈花一笑”的典故,表示对佛法、对人生的领悟与释然;“拈花千偈”则是对佛法精义的赞美与敬仰。这两句寓意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虔诚与对人生的超脱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北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以游上泉为题,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遗迹,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枯荣、世事变迁的感慨。整首曲子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韵味悠长,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这首曲子的韵脚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韵脚的一致性:
  在【雁儿落】部分,即曲子的前四句,“寥”、“闹”、“消”和“俏”均押“萧豪韵”,这体现了元曲在格律上的严谨性,保证了曲调的和谐与统一。
  韵脚的转换与承接:
  在【得胜令】部分,韵脚可能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曲调和情感表达的需要。然而,在这首曲子中,由于整体押“萧豪韵”,所以并没有明显的韵脚转换,而是保持了韵脚的一致性,使得整首曲子在音韵上更加流畅和协调。
  韵脚与情感的配合:
  “萧豪韵”通常给人一种豪放、激昂的感觉,这与曲子所要表达的对人生枯荣、世事变迁的感慨相得益彰。韵脚的选择不仅符合元曲的格律要求,还增强了曲子的艺术表现力。
  综上所述,这首北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的韵脚特点主要体现在一致押“萧豪韵”上,这不仅符合元曲的格律规范,还通过韵脚的选择与转换,巧妙地配合了曲子的情感表达,使整首曲子在音韵和情感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拈花一笑”的典故源自佛教禅宗,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对这一典故的详细阐述:
  一、典故来源
  “拈花一笑”的故事源自佛教经典,具体出自《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故事中,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面对众多弟子,他并没有直接讲话,而是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似乎在暗示着什么。然而,弟子们都不明白这个动作的含义,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释迦牟尼见状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意味着释迦牟尼将禅宗的心法传给了迦叶尊者,而这一切都在“拈花一笑”中完成。
  二、文化内涵
  “拈花一笑”象征着禅宗的心法传承方式,即不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通过心灵感应来传递真谛。这种传承方式体现了禅宗的特色: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
  这个典故也展示了释迦牟尼与迦叶尊者之间深厚的师徒情谊和默契。在众弟子中,只有迦叶能够理解并领会释迦牟尼的深意,这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心灵相通。
  “拈花一笑”还蕴含着一种淡泊、自在的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拥有一颗安静的心,就可以轻松解决一切烦恼,达到一种自在和恬淡的境界。
  三、现代应用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拈花一笑”这一典故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保持一颗平静、淡泊的心,以微笑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那些与我们心灵相通的人,共同追求真理和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4

主题

929

帖子

356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61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13: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钟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5-4 05:24 , Processed in 0.05623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