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16|回复: 0

他们,守望着荆门的精神家园

[复制链接]

976

主题

1828

帖子

79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1
发表于 2023-2-13 14: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3-2-13 14:11 编辑

他们,守望着荆门的精神家园
                                    --记我市首届“中国农谷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
       本报记者刘伟峙 通讯员 谢安平
       有那么一群人, 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秉承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有那么一群人, 他们始终坚守在一线,为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辛勤耕耘、无私奉献;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守望着历史,守望着未来,也守望着荆门这座城市的精神家园。
       9月初,我市评选出首届“中国农谷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就是为了彰显他们杰出的贡献、骄人的业绩、感人的情怀,以引起全社会对母体文化精神和荆门地域文化的关注与关爱,促进我市民族民间文化事业发展。近日,记者走近他们中的一部分,了解他们的故事。
       文化的情结
       采访焦知云,他的新作--《荆门碑刻拓片选集》正在紧张的校对中。年过古稀的焦知云,致力于抢救荆门古碑、古寨、古桥文化,出版了《云山履痕》、《荆门碑刻》 、《荆门墓志》等一部又一部触动人心灵的书籍。
       “我之所以痴迷碑刻,继之以探求荆门古寨、古桥文化,并把这一切融入我的整个退休生活,缘于我对祖国文化的崇敬,对荆门文化的热爱,对艺术与人生的感悟。”焦知云深刻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他去泰山参观,那些琳琅满目的古代碑刻和遍山点缀的摩崖石刻所带来的震撼。1995年当他来到城区白云楼考察文物时,发现十多块古碑横七竖八地躺在院子里,有的破损断裂,有的字迹斑驳,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痛。"祖国的名碑需要探访,荆门的碑刻也迫切需要抢救。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荆门的人,我应该对荆门碑刻文化事业有所贡献,以抢救我市面临消失的碑刻文化为己任。”这句当时许下的誓言,让焦知云为之奔波了近20年。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荆门辖区1500多块历代碑刻被制作成拓片保存下来。为了让这些沉睡的碑刻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焦知云为之进行了辛勤而细致的研究。他坚持用事实说话、还原历史,纠正了部分史料记载中的错误。他还将重点放在研究古代公文碑刻上,取其精华,为现代公文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范本。同时,焦知云还和市档案局相关工作人员结合,提供碑刻信息,汇集了具有重要文史价值的碑刻40多块,创建了全省第一家以此为主题的“荆门市石刻档案馆”。
       古稀之年,用5年时间收集和整理了荆门2000多首民间歌谣的老人,名叫高向雄。
       高向雄,市民政局退休干部。长期以来,他对研究我市的民间文化抱有很大热情。退休后的他,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在荆门地区传唱的童谣,在逐渐消逝,让他萌发了收集和整理民间歌谣的念头。
      “2007年,我正式开始收集,最初是挖自己头脑中的库存,将从小唱过的民谣,一边回忆一边用纸写下来,并进行适当修改。”高向雄介绍说,后来,他又逐个在荆门门城区和各个县市区上门寻访老艺人、老歌手。5年来,他为了收集这些歌谣,差不多走了近万里路,用坏了3副眼镜,写坏的笔不知有多少。有一次,他走了8公里的夜路,脚都磨破了,就为了记录下一首歌词。
       前年,他将搜集到的2000多首荆门民间歌谣,精心筛选出700余首,汇编成《荆门民间歌谣》一书。“我做这个,是源于一份对故乡文化的热爱,是为了不使荆民间歌谣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大潮中消亡。”在高向雄看来,这件事情虽然微小,却很有意义。
       坚守与传承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梁山调,是我市的一块瑰宝。但如果没有代表性传承人胡士斌,这块瑰宝很难有如今的规模和影响。
       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胡士斌,14岁开始学习地方戏梁山调,生、旦、净、末、丑等各个行当的演艺技巧娴熟于心,梁山调演出时所需的各种乐器也是样样精通。1951年开始,他正式接掌梁山调戏班,之后,梁山调这一地方文艺唱响了湖北大地。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1年至今,胡士斌登台演出梁山调有3000余场,他还被授予梁山调“民间演艺大师”等称号。2005年,他率团参加"八艺节”荆门分会场的民间艺术汇演,获优秀演员奖,其主演的剧目《八仙过海》获表演二等奖。他个人的20余个唱腔选段,还被录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
       在长期的演艺生涯中,胡士斌不断使梁山调与本地民歌及花鼓戏声腔相融合,传承、完善着梁山调。同时,他还不断培养新的梁山调艺人,几十年来,他累计带徒弟15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都已成为梁山调剧团的骨干。
       与胡士斌传承梁山调一样,京山民间艺人倪未同,用他毕生的心血在保护和传承另一个面临消亡的剧种--京山皮影戏。
       京山皮影戏,早在明清时期就很盛行。1995年以后,这一传统剧种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正在逐渐消亡。在绝大多数皮影艺人都偃旗息鼓的情况下,倪未同坚持组织皮影队排练和演出。他主动和喜欢民间艺术的年轻人接触,培养他们对皮影戏的兴趣爱好。他还自己出钱、出力、想点子,带着皮影戏班子找市场。倪未同的坚守,让这一地方剧种被保存了下来。直到现在,倪家班皮影队还活跃在乡村。
       守望和未来
       这些年,李勋明一直专注于研究荆门本土的地域文化,积极参与荆门城市规划发展、民居修复保护。
       “我本身是学建筑的,事业也和建筑有关,但我心中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文化情怀。"在李勋明看来,荆门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有人来传承、发扬光大。而对传统文化热爱的情结,让他愿意肩负起这种责任。
       参与点校乾隆版《荆门州志》、自费校勘出版清同治版的《荆门直隶州志》,都是李勋明近几年的得意之作。此外,他还编著了《荆门圣境山》,以及编著30集电视连续剧《老莱子传奇》的剧本。设计规划监修本土民俗文化村“罗稼第”,规划设计子陵宅、天台书院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
       目前,李勋明又投资数百万元兴建“荆门文史阁”,使之成为展示荆门历史人文的平台。“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宣传荆门的传统文化。”李勋明说,他希望更多的荆门人能从中了解自己身边的文化。
       在钟祥,说到萧立宽,许多人都会由衷地表示敬佩。
       从上世纪80年代,萧立宽便开始对钟祥本土的民间文化进行调研、考证和实地踏勘。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他通过自己的笔端发出《救救听雪楼》、《抓紧小皇陵保护》、《保护古城墙》等呐喊。不仅唤醒人们对古文明、古建筑的历史认知,还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为了让钟祥子孙后代了解本土县城的古风古貌,他还专门走访古城遗址遗迹,组织绘制五米长卷- -《古郢觅踪图》。
        生活在全国知名的长寿之乡钟祥,对于长寿文化的研究,是萧立宽长期思考并决心付诸实践的另一课题。他与长寿研究会的同仁一道走访、调查钟祥健在和过世不久的百岁寿星生活习惯、嗜好秉性、居住环境、家庭状况等。他编著的多本“长寿文化”书籍,将钟祥民间长寿文化提档升级;为钟祥、荆门乃至湖北保健养生、延年益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民间长寿经”。

        2013年9月8日荆门日报《他们,守望着荆门的精神家园》

2013年9月8日荆门日报《他们,守望着荆门的精神家园》

2013年9月8日荆门日报《他们,守望着荆门的精神家园》

2013年9月8日荆门日报《他们,守望着荆门的精神家园》

2013年9月8日荆门日报《他们,守望着荆门的精神家园》

2013年9月8日荆门日报《他们,守望着荆门的精神家园》

2013年9月8日荆门日报《他们,守望着荆门的精神家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4035837号-1

GMT+8, 2024-5-15 09:25 , Processed in 0.0633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