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襄阳豪哥投诉事件再谈荆门人的厚道 李勋明 从百万人关注襄阳豪哥事件,可以看出荆门人宁当围观者,也不会像豪哥那样上网求援,有怨气也只在私下痛骂一番算了,遇到吃了亏的事,大都忍气吞声,打掉牙往肚里咽。荆门人的这种善良特性也许与二千多年前老莱子隐居养亲荆门蒙山留下的孝道遗风有关。据说荆门人自古恋家,大多不愿外出发展,按民间传说是因为城南有座龟山(归山)使然。民谣云“荆门是座笤箕城,只能养活外来人”也可能与荆门孝道遗风有关,发生在城北的孝子石春耀“割肝救母”的故事是最真实的案例。下面从我们亲身经历的事件,再说说荆门人的善良厚道: 一、饿着肚子也纳粮。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饥荒,荆门人饿着肚子修漳河,还要争先恐后卖公粮,使荆门一度成为湖北饿死人的重灾区,湖北省委发现后,随即派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的梅白到荆门任临时县委书记,并从周边地市抽调大批干部到荆门协助处理灾情,梅白到荆门看到灾情的严重性后,迅速向省委反映,调拨几百万斤粮食返荆济灾,才遏制了荆门饿死人现象。家无隔夜之粮还交粮,恐怕只有荆门人。 二、在文革中不折不扣破四旧。拆祠堂、砸庙宇、毁古迹、烧黄书,甚至连自己睡的雕花床都被列为四旧抬出去烧了,即使六亲反目也再所不惜,从而使荆门本土历史文化遗存频临绝迹。而山西、安徵、江浙等一些地区就没有像荆门人一样革命到底,大量文物古迹得到保存,使这些地区如今成了文化旅游经济热点,而荆门人只能望之兴叹而已也! 四、在保护漳河问题上被舆论忽悠的几乎盲目,甚至谈水色变,导致古今中外唯荆门忌水立城,严重影响了荆门城市发展和功能布局。政府在城市取水口修宾馆没人敢放一个庇,而看见有人在漳河里游泳却要大骂特骂。有趣的是,前不久我搭一官员车去马河的路上,这位官员在车上说漳河水库是人工挖的,我向他解释漳河水库不是人工挖的,是靠人工筑坝拦截漳河两条支流而成的水库,他听了很不高兴,立刻急了,说漳河旅游讲解员和百度上都说漳河是人工湖啊,他始终坚持漳河水库是人工挖成的,我只好无语!从这件事也可看出荆门有文化的官员也很实在,而且实在到无知! 五、荆门人从来对政府和主政者都充满希望。几乎没有人公开指责过那位主政者的过失,而且还点头哈腰的跟着唱赞,如过去某官员要把自己的亲朋安排来荆门做项目,荆门地方官宁可把已中标进场的队伍赶走,也要满足头的要求。如某官员提的某些响亮口号纯属日大白……(此处省去2000字),很多人也唯命是从。实践证明,几十年来没有一个官员是被草根百姓揭发而倒台的,从荆门擢升的官员基本都功成名就。 六:荆门人一是一,二是二。当今社会各地都在争名人,造名人,抢名人,有些城市为了提升文化品位,不惜把“无”说成“有”,而荆门人常把“有”说成“无”。老莱子是荆门人拿出去打得响的一张文化名人牌,可惜荆门人用不好。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老莱子乃道家始祖,荆门人却始终只宣扬他的孝,忽视他的道。老莱子和老子是否为同一人,司马迁亦存疑,而荆门人非要说老莱子和老子不是一个人,连史学家欧阳运森先生也感叹“荆门人实在,一是一,二是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襄阳豪哥事件引爆网络并非隅然,它是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显现。荆门人的厚道和包容,放纵了一些好干部,也影响了我们自身的福祉,同时,也影响了城市良性发展。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让我们等待有缘人,坚守曾经的梦。最后还是要感谢一下襄阳豪哥,是你的帖子让我们也跟着吐了几口闷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