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丢垃圾,何时成习惯?
从2000年开始,我市就在城区安装了环保垃圾箱,以此来引导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对部分市民来说,垃圾分类似乎只是个传说。垃圾分类,我们能做到吗?我们的习惯能养成吗?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走在荆门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绿色的蝶形垃圾箱,走近细看,蝶形果皮箱主体是投放“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的两只内胆,开口即蝴蝶翅膀展开的方向;中间设置了灭烟处和废旧电池回收处。 下午5点,记者在象山大道的一个蝶形垃圾箱附近进行了观察。短短10分钟时间内,就有5人来到此处,他们将塑料瓶、西瓜皮及包装纸随意丢进垃圾箱,无一人对垃圾进行分类,而是哪边顺手就丢进哪边。甚至有部分行人直接把垃圾扔在垃圾箱外,有的在距离垃圾箱一两米远时就远远地将垃圾抛过去,对于没丢准而落到地上的垃圾,不予理睬。 在象山一路的一处垃圾箱旁,记者“蹲点”20分钟,发现有近10人来这里丢垃圾,大人们基本都是随手一丢,不去理会垃圾分类。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2个孩子在丢垃圾时会询问家长如何分类,然后再将垃圾丢进对应的箱子内。“老师教我们丢垃圾要分类,这样可以回收利用。”一位8岁的小女孩对记者说。 垃圾分类是好事,是趋势,为何在荆门这种行为却少之又少呢? 不少市民反映,自己也想做到垃圾分类,但是不知道怎么界定“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垃圾分类是好事,可是我也搞不清楚到底哪些垃圾属于可回收类别。我每次扔垃圾,两个箱子哪边方便就扔哪边。”市民孙先生说。 一位退休老干部表示,“都知道垃圾分类处理有好处,但有谁真正清楚到底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他认为,垃圾分类宣传不到位,市民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是垃圾分类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市民在扔垃圾时均不考虑扔的是什么类型的垃圾,而是哪个垃圾投入点离自己比较近就扔哪里。一位环卫工人介绍:“现在每天清理垃圾时会发现,垃圾箱里的垃圾差不多都是混在一起的。 一些市民嫌垃圾分类麻烦,感觉没必要。要想改变这种习惯,短期内难以做到。垃圾分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编后: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实现垃圾分类既是净化环境、美化家园的文明体现,又是高效利用资源的善举。设置垃圾分类箱,政府的行动虽然早但效果差。作为垃圾分类的引导者,应在引导分类上下工夫,多研究对分类者的奖励措施,多纠正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作为市民,更应正念正思正行,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管好身边的垃圾,把它投放到正确的地方。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跨出一小步,整个社会的文明就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记者 胡晓莉) 来源:荆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