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李勋明

李勋明抖音文字辑

[复制链接]

1055

主题

2062

帖子

9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4
 楼主| 发表于 2025-4-1 20: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谈荆门城市中轴线
       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必然有它独特的城市中轴线,它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兴衰变迁,如何确定荆门城市中轴线,延续荆门城市中轴线,正确化分城市功能版块,攸关城市长远发展。近30年来,本人曾经写了近百万字的相关文章阐述。特别是2004年为其所写的《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在本地不香,却被全国众多报刊和网络转载,并被列入了2011年全国高考考试题。有兴趣的朋友可用百度搜索和看本人抖音跟帖。下面仅点到为止的谈谈荆门城市中轴线,荆门城市中轴线应该是以老城区这块千年宝地为中心,背倚荆门山,顺应历代王朝据西北而治东南之大象,行政首脑不离老城区,荆襄古道为副轴延伸。振兴南北商业行政区,升华西北自然人居旅游区,延伸东南工业物流区。为了确保城市中轴线长久人气不衰,在规划建设中,一是不要大挖大填,不破坏来龙去脉,顺应地理,占山得势。二是不毁坏水域,不忌水立城,依水生财。三是不否定历史文化,不把“有”说“无”,培置环荆门山“一带一圈”自然人文景观带,延续历史文脉。研究荆门城市中轴线,是一门深邃的学问,没有为天地立心的智慧,没有为生民立命的胸怀,难得真谛。我们期盼大德大智主政者引领城市中轴线良性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62

帖子

9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4
 楼主| 发表于 2025-4-1 20: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团林赵庙普庵寺简介
     荆门城南团林镇赵庙东有一座千年古刹,名“普安寺”,隋唐时名“龙泉寺”,现名“普庵寺”,其规模在历史上与荆门城北仙居寺和当阳玉泉寺齐名。庙中香火兴旺时僧众达百余人。普庵寺在历史上位于荆门城南古当阳至沙洋的东西陆路通道线上,东距荆襄古道岳飞城不到十华里,商贾和游客往来频繁,对带动普庵寺的香火兴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条东西通道一直沿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笔者出生于普庵寺东四华里的孟子港边,儿时记忆中普庵寺庙宇布局呈“田”字形,前面有一排高大的山门建筑,座北朝南,前后三重大殿,大殿之间由长廊连接,两侧有回廊房环三大殿一圈,古色古香。大院内长着几棵千年老松,后殿内几尊高大的佛像栩栩如生,可惜庙宇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办学,而“天下名山庙占尽”的地理场气仍在。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保护文化遗产,相信普庵寺会重现昔日的辉煌。欲知详情,请看跟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62

帖子

9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4
 楼主| 发表于 2025-4-8 20: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5-4-13 18:00 编辑

                  荆门百姓祷雨文
维乙巳年庚辰月清明之时,致祭于社稷先农山川之神曰:
     荆门阖郡,去春以来,岁无足雨。西北沟壑干涸,东南塘堰露底。河库蓄水断流,漳河水位新低,阖郡干旱之象,二十余年未遇。今清明已过,赫日炎炎,小麦拔尖缺水,油菜花萎期雨。果木栽植无墒,谷物播种在急,农民忧心凛凛,惶惶无收之虑。呜呼!天收妖,何降旱魅!斯民何辜,受此旱。惟四乡之同仁,今仿前哲古贤,为民请命,拜祭天地。祈祷神灵,普降甘雨。润育苍生,普济群黎。蛇年大有,社仓盈积。生民永赖,伏惟尚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62

帖子

9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4
 楼主| 发表于 2025-4-13 17: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雨文
    惟荆门之域,去春以来,岁无足雨。今清明已过,赫日炎炎如夏,空气燥燥缺湿,阖郡干旱之象,五十余年未遇。农民忧心凛凛,惶惶无收之虑。小麦拔杆待水,油菜花萎期雨。果木栽植无墒,夏作播种在急,呜呼!天收妖孽,何降旱魅!斯民何罪,受此旱靡。惟四乡之同仁,今仿前哲古贤,于辰月丁未祈神,戍日辰时施雨。三日灵应响答,一朝嘉禾尽浴。兹以玄酒祗谢,惟愿沛雨常施,农作蛇年大有,国库社仓盈积。生民永赖,伏惟尚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62

帖子

9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4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20: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州志》《荆门直隶州志》
荆门形胜
荆门旧隶楚封,为楚要区。据襄汉之阻,通沮漳之利。扼控要冲,冠带旁午,分翼轸之杪度,隶权鄀之故疆。水通江汉,山连巴蜀,南捍江陵,北援襄邓。环列重山,带绕大泽,西控巴峡,扼其咽喉,东连鄢郢,为之襟带。周方千里。信荆楚之门户,实襄汉之藩垣。荆衡表镇,楚服旷远。重关复壁,利以阻守,运奇制胜,故称荆门,言隘地也。式瞻州治;虎牙排前,马鞍拥后,东堡耸于左腋,西堡雄峙乎右肩。记云;江汉咽喉,荆襄锁钥,真雄州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62

帖子

9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4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20: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汉北部古建民居
                            楚北乡愁记忆
      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在我国传统建筑史上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页。它蕴含江汉沮漳的农耕文明。《江汉北部古建民居勘测设计图集选》是我们踏遍楚北山水,历经20年勘测整理而成。这是一部本土古建民居图纸集成,每一处古建都是一部历史,那些传承百年的民宅大院,工艺精湛的门楼梁柱。顶天立地的斗拱飞檐,美轮美奂的牌坊石雕,始终在战火中浴生,在毁灭中传承,在演变中光大。长发奇祥,云博万古。欲建百年老宅,图纸尽在此书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62

帖子

9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4
 楼主| 发表于 2025-4-24 09: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5-4-26 20:15 编辑

                                  大话荆门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鉴明得失。近三十年来,荆门每一届州府都要提出几句响亮口号,而这些口号基本没有被下届政府沿续,都随着州府大人的调离而淡化!而我们为推出这些响亮口号,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如“中国农谷”,这个己经推向全国的金字招牌口号,至今没有做出穿越六千年农耕文化的看点卖点。例如本届州府提出的“厚道荆门”,其站位之高,内涵之大,涵盖天道地道人道,包罗万象,可以说没有几个荆门人能真正解读“厚道”二字之内涵。更不用说能做出一番与“厚道”相匹配的宏伟大业!当然,阳春白雪,合者皆寡,亦可昭显荆门之象!这里不容赘言,请看荆门近六届州府部分宣传口号:
    荆楚门户,休闲之都!湖北最休闲的城市!工业强市、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生态宜居城市!中国农谷,产业之谷、文化之谷、科技之谷、休闲之谷!江汉区域中心城市!荆楚门户,鄂中明珠!创新荆门,富强荆门,美丽荆门,法治荆门,幸福荆门!甘当为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脱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中国通航名城、世界长寿之乡!鄂中区域中心城市!湖北省产业发展高地、全国统筹发展示范区!农耕文化摇篮、道家思想源头、健康养生福地、通用航空新城!荆楚文化、道家文化、三国文化、农耕文化、屈家岭文化,书院文化、民俗文化、象山文化、荆襄古道文化、绿林文化、长寿文化、孝道文化!厚道荆门!圣境东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62

帖子

913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4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护建阳驿古城遗存
建阳驿是荆门境内荆襄古道上的四大驿站之一,位于荆门城南90里,因地处建水之阳,故名建阳驿。它是四大驿站中目前唯一还有护城河存在的驿站。从卫星图上看,建阳驿护城河形如一只卧龟,坐北向南,轮廓分明,实测建阳驿南北长730米,最宽处390米。护城河平宽约20 米左右,希望建阳驿有识之士守护好这处遗址,不允许改变护城河两侧现状和增加现代元素,并列入文物保护。关于建阳驿历史,笔者另有专文介绍,这里不再赘言。另外,在荆门建阳驿西南1500米,还有一座秦汉古城,目前,土城垣和护城河基本保存完好,2017年4月,本人和沙洋县相关单位找到该遗址后,随即发文于《荆门日报》,希望将该古城列入文物保护,可惜8年过去了,没有引起重视。《荆门直隶州志·沿革》篇载:"〔古城〕,荆门建阳西南,春秋权国之古城,晋武宁荆州之城也"。州志古迹篇又载,"〔权城〕,在州南一百里,即春秋时权国。" 荆门州志文字清楚说明,建阳驿南这座"古城"在春秋时为权国之古城,晋武宁时曾经为"荆州"治。目前,首要任务是加强保护,城垣上不得再耕种、葬坟、建房,护城河不能再遭破坏。政府应引起重视,尽快把这座古城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
荆门建阳驿西南“古荆州”“权城”遗址初探
                 李勋明      
    小时侯就知道建阳驿西南有一“古城”,一直苦于未找到遗址。最近读刘甫先生《东晋“荆州”蠡测》一文,方知“古城”遗址在建阳驿南二0七国道和荆沙铁路交汇处。也许是本土情结太深,不勉心喜若狂,急于去实地一看。四月六日,特约沙洋县政协冯朝钧先生一行前去现场踏看,下午三点左右到达目的地,我们把车停在二0七国道边,顺着荆沙铁路南坡的一条石渣路向西步行约二百米,便踏上了古城东城垣,为了多熟悉遗址情况,我们决定顺着城墙走一圈。      
经过两个多小时踏勘,我们对“古城”有了初步认识。城垣基本保存完整,只有东北护城河被荆沙铁路破坏了几十米。古城坐北朝南,北距建阳驿直线距离1700米。实测古城为一座250米×250米方城,含护城河总占地面积62500平米,城墙为人工夯筑而成,平均宽度约20米,高2米以上,全长720米。城墙和城内地面均辟为耕地。护城河平均宽度为25米,被分隔成一块块堰塘或改田,但是轮廓还非常清楚。         
在西护城河边,我们询问了当地村民全天顺夫妇。全天顺今年六十一岁,古城边土生土长,他说这地方叫“黄家古城”。乍一听,我以为是“皇家古城”,他说不是,是姓氏黄的“黄”。他说从小就听老人们讲“马家垣城,黄家古城”(马家垣城在东北十里)。问他为什么叫“黄家古城”,他说这一带住户大多数姓黄,故叫“黄家古城”。问他关于古城来历,他说不出所以然,只说大人们前传后教,代代爱护城墙,不许擅自挖土砍树。并告诉我们城墙上原来全是树林,日本人侵略中国时,村人都跑到城垣上的林子内避难,现在的城墙比他小时侯见到的城墙高度平均降低了约3米,其原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改城墙为田,人为砍树造成的。听了全天顺介绍,看到被推平的城垣,我们无不为之惋惜。      
城墙上住有三家农户,据说是从城外黄家大湾搬迁来的。我们与住在北城垣上的户主黄俊锋又进行了交流。黄俊锋现在五十多岁,善瓦工,我们问他是否看到过古砖瓦类遗物。他说城垣上有不少残砖破瓦及铁器陶片类,并非常热情的带我们到东城垣土层中捡残片。由于天色近晚,时间有限,我们只好伧促用塑料带装了一些残片带回研究(见图)。               
    建阳南古城筑于何时呢?《荆门直隶州志·沿革》篇载“〔古城〕荆门建阳西南,春秋权国之古城,晋武宁荆州之城也。”州志以上文字清楚说明建阳驿南这座“古城”在春秋时为权国之古城,晋武宁时曾经为“荆州”治。《荆门直隶州志·古迹》篇又载“〔权城〕在州南一百里,即春秋时权国。”关于权城所在地,当今学界公认在马良镇或其西北权水(竹皮河)畔,有说在沙洋县拾回桥镇,理由是“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那处”究竞在那里,未有确切史料佐证,那么我们不能排除古城曾经徙为权城的史说。《荆门直隶州志·沿革》篇把建阳南古城列为荆门古代十二行政城之一,分别为:权国、县、编县、基州、章山、武宁、长林、乐乡、古城、新城、荆门、安居。可见建阳南古城在荆门历史上的重要性。州志为官方权威史料,其真实性应当可信。古城筑于春秋时期,或徙为权城,晋武宁荆州之城,始于晋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至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前后82年,距今1698年。      
建阳南古城扼据荆襄古道(秦楚古道)咽喉,为南北通衢要塞,周边良田万亩,物产丰富,堪为鱼米之乡,也是养兵囤粮的好地方。加之建水环流于前,利于水路交通。《光绪湖北舆地记二十·荆门州》记“建水一名建阳河,又名大漕河,”《荆门直隶州志·山川》篇又载“建阳河,一名建水,又名阳水,亦名大漕河,通路自湖,以予广漕运”。可见建阳河在古代发挥着良好的漕运功能,水陆交通和经济优势为古城长久设置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古城蓑落后还北移的原因之一。        
“古城”为什么蓑落北移呢?察其地理,水患是主要因素。建水是荆门城南最大的河流,承雨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古城位于建阳河冲积平原上,建阳河洪水常年泛滥,从上游带下大量泥沙,日积月累,使河道飘移抬高,洪水逐步逼近古城。全天顺也告诉我们古城只有东门,其它三方没有设城门。笔者认为,这大概也是因为洪水,不得不填堵了其它三个城门防洪,后来洪水还是跟近,在隋唐某一时期再遭大水袭击后,只好弃城,北移至建阳驿地段。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古城现在的地面可能因防洪几度填高过,二千多前的文化堆积层很可能埋在一米以下,当然有待考证。总之,河床飘移和周边冲击平原抬高,是导致古城被弃的主要原因,所以古城是建阳驿的前身,先为城后为驿。建阳驿形成后,可能仍把古城作临时屯兵囤粮继续使用过一段时间,到元末明初彻底废弃,否则不可能保留到现在那么完整。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建阳河还会不会洪水泛滥呢?半个世纪以来,建水上游修筑了近百座大小水库,节节筑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5-3 13:29 , Processed in 0.0539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