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4-2-10 18:09 编辑
谈旧忆往话周集 张世鉴 人到老年都会恋旧,我退休后更加怀念生我养我的那片故土--湖北荆门市东宝区周家集。近年陆续看到有关荆门的一些史料,却对民国以来周集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均无记载,未免令人遗憾!为补历史缺失,兹特不揣冒昧,谨将记忆所及的有关情况缕述如下: 一、行政建制 周集原是荆门县的一个乡级政权所在地,名周集乡。北洋时期,乡级行政官称“保东”,相当于今乡长。乡以下称“百长”,相当于今村委主任。百长以下称“排长”,每排下辖一二十家农户,是为最基层。后来蒋介石政府推行“保甲制”,改排长为“甲长”,甲长为“保长”,乡政府叫什么“联保办事处”,乡级行政长官名曰“联保主任”。抗战后期,保甲不变,联保任又称“乡长”。这种体制一直维持到解放初期。 上个世纪的30年代中期,周集乡的辖区大致是:东与掇刀、团林相连,南与朱店为邻,西以荆、当两县的界山为界,毗连脚东、育溪,北接烟墩(今漳河镇),共辖周集、却集、袁集等三个小集场,估计面积约近百平方公里。 二、自然环境 周集位于荆门市区西南,系江汉平原西北缘与荆山南麓的结合地。境内最高山峰为却集、袁集之间的那座“龟山”,其余均为低岗丘陵。两岗之间多有溪流。农民就溪筑坝,引水灌田,通称曰“垱”。如周集以东的皇姑垱地、清明垱、竹马垱、史家垱等等,尽管规模大小不一,却都是历代农民的劳动结晶。岗地大都长有苍松与翠柏,农舍桑竹成林。 周集东岗原有一座白鹤寺,寺顶耸立一只铜铸白鹤,被视为“神物”,所以很少有人伤害白鹤。秧鸡俗名“苦哥”。插秧时节,对口一吹,仿声“苦哥”发出“苦哇,苦哇”的呼叫声;每当夜深人静之际,往往能与凌空寻偶的“苦哥”相呼应。如果“苦哥”闻声撞网,则落网被擒,有时一夜能捕六七只。 带有危害家禽的狐狸、狸猫和黄鼠狼等野兽出没,偶尔还可见到豺狗子。冬天,有的农民在田边沟渠挖个拳头大的小洞,内置一枚鸡蛋,洞口安放竹卡诱捕黄鼠狼。黄鼠狼的皮毛很贵,有的一冬能捕十多只。 先前虎豹也常出没。据说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家住白鹤寺的木匠李世焕两兄弟在乡亲们的配合下,就曾打死过金钱豹。40年代初期,何场地区一百多农民围捕一只华南虎,围了两天两夜,老虎还是跑了。我见过参与围捕的何场青年李鹤林。他的前额被突围的老虎抓了一爪子,留下了一道寸找长的伤疤。 三、人口 民国从未普查人口,当时周集全乡究竟有多少人口,恐怕谁也说不准确。据老人传说,明未清初,张家畈一带的原住居民仅有一户车姓人家。我小时见过车氏后人车家吉。其他人口,据说大都是康乾时期从江西陆续迁来的。比如我们张家先人,相传原籍江西吉安县永吉村,沿途倒贩猪,辗转来到周集,定居张家畈村,到我已是第八代了。如今老祖宗坟墓还在张家畈。据称万氏祖先也在江西。 相传他们刚来落藉时,周集仅有一位周姓老妪开的一小茶店。后因人口日多,乃逐渐形成一个小集场,故名周家集。到我记事时,周集已有几百户人家了。 周集人口的民族结构比较单一,全是汉族。童年只听说何场有位满族妇女是开茶馆的,而周集却没有。 周集乡的望族当以原住却集附近的陈向英(号雄武)为代表的陈家氏族为最。陈家两兄弟不仅拥有千亩粮田,还养有兵丁,称霸一方。向英妻妾成群,人皆恶之。周集地区的万人杰等兄弟四人合计也有近千亩粮田。但人杰本人矢志从戎,且有民族气节,口碑较好,不幸死于车祸。其堪称一代地方名流的还有曾任荆门中学校长的周炳南、大学教授周学根、知名教师胡英华、地方名医赵萱阶、相继出任一区区长的苏美臣、地方士绅蔡任之、洪帮大哥聂志新等等。若就人数多寡而,苏、何、高、李等也都算大姓。 四、经济 周集地区较为封闭。民国以来,先后修的襄(樊)沙(市)公路、汉(口)宜(昌)公路和荆(门)当(阳)公路,均离周集约10公里以外。街上的几家杂货铺大都从育溪进货,货运就靠“脚夫”肩挑驴驮。脚东一带的菜农到周集卖菜也是如此。陈立卿的药铺代办邮政。往来信函包裹也是通过育溪的几家固定商铺代行代转。总之,相当不便。 周集的经济支柱主要是农业。粮食作物以稻麦为主。秋收后种麦,麦收后插稻,一年两熟。旱地多种棉花、芝麻和各种豆类。木子油通称“木油”,可制蜡烛,主要用于照明。还有一种大型乔木黄楝树,籽如绿豆大不,也可榨油,惜我记事时已经很少了。桃、李、梨、杏和柿、枣等果树,大都长在农舍周围,少有成片经营。还有一种栎树,果实形同板粟,俗称“橡子”,可制食用淀粉。今已不多了。 丝、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养蚕缫繇相当费工,从惊蛰育蚕到插秧缫丝,养蚕人得日夜操劳。30年代中期,周集约有三四家丝行,每天成交十来斤。丝价每斤约3枚银元,相当一担谷价。蚕蛹富含蛋白质,可食用。废茧可制丝棉或捻纱织绢。蚕粪还是优质肥料。棉花多为自用。不论贫富,几乎家家都有木制纺车,纺纱便是农家妇女冬天的营生。棉籽榨油,棉饼喂牛,棉杆还是优质燃料。 周集的手工业者原也较多。迫于“洋货”涌进和大工业生产的压力而相继失业了。例如周集街以挑水为生兼为乡政府鸣锣吆喝的杨鞭匠和以制鞭为业,“洋鞭”一来,只好歇业。张家畈的廖皮匠原是揉制皮毛的,生也摆摊修鞋了。数众多的木匠、瓦匠、蔑匠、裁缝、石匠、砻匠、杀猪匠(民间厨师)、染匠以及“敲猪”,“旋鸡”的等种种工匠艺人,以其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副业,尚能勉强支撑。用木机织布也较普及,光张家畈就有3家。其中塾师张秉荣的妻子傅氏手艺较好,可以织绢。 米业乃是当地农村的一大特色。不论周集、却集或其他小集场都有不少米行。每逢冬春时节,不少农民通过米行经纪买谷加工,肩挑驴驮运往当阳河溶、脚东、育溪等水运码头出售,挣点辛苦费。张家畈村的张念芝、张永登等都是享有信誉的米行经纪人,所以该村米贩也较多。村里最早出现的手电筒和毛巾(俗称:‘绉纱袱子’)就是米贩们带回来的. 周集、却集的餐饮业者主要经营大饼、油条、包子、馒头等大路货,兼营茶、酒,面粉自己加工,名曰“饧行”。也做“饺子”,但非北方水饺,而是类似油条外裹一层加糖的粉面。这在其他他地区很少见到,也许可算当地一种特产吧。有的农妇在街头支口锅灶,用自家磨的绿豆浆油炸成形,名曰“窝头”(俗称‘呵欠粑粑’),与北方的玉米面窝头名同而实异。30年代有天门带一逃荒的来到周集,以大米粉为原料制售“发糕”,物美价廉,很受欢迎。逢年过节,农家自炒的米泡和汤园以及麻糖等风味小吃,更是相当变更及。 那时,周集较有名气的杂货铺当属袁兴圃。也有多家药店,为首的娄属“胡谦泰药房”,兼营中西成药。其他如周孟叔、彭近光、张作轩等中医,自己把脉开方自已卖药;抗战前期,万德生回到周集也开过药房。30年代初,张永鳌在周集首开客栈(旅馆),客商称便。那时还有多家经营鸦片的烟馆和耍纸牌的赌场。此外还有一些走村窜户的货郎,兼收头发、鸭戎等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