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8-2-4 18:03 编辑
纪念龙泉诞生260年
今年是荆门龙泉诞生260周年,龙泉书院奠基252年。龙泉由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荆门知州舒成龙凿泉命名,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四月“卜地作龙泉书院”。几百年来由于书院以“龙泉”命名,文风丕振,人才辈出。使 “龙泉”响誉华夏,声名超过了先前的蒙、惠、顺三泉。
龙泉是荆门地脉龙穴所在,数千里秦蜀来脉至此峰尽水合。这里泉声四响,游鱼出没。古树烟茏,鸣禽上下,天机洋溢。百千年来,灵气所钟。镶刻在文明湖畔“坤轴呈机”碑,为明嘉靖年间李鳌所书。易理释乾为阳,坤为阴,阴阳相合而生万物。龙泉乃荆门地域坤地轴穴,“坤轴呈机”寄托了先人们希望斯地长发其祥的美好愿望。
龙泉是荆门文脉所在。它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莱子曾经在这里隐居养亲,著书 “言道家之用”。远在宋高宗绍兴年间,这里就设立书塾(洗心堂)课读学子。唐朝孟浩然、李德裕、宋朝欧阳修、宋代苏洵、苏轼、张垓等著名文人学士在这里留下美好的诗篇。南宋大儒陆九渊曾经在这里讲学。荆门历史上三孙、二朱、四胡等杰出人才以及近代张自忠、陈士榘、邓家泰等著名爱国将领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龙泉是荆门学子启蒙读书的圣地。即使如今,生活在荆门的每一个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就读龙泉中学,让他们得龙泉风水之瑞气。共相淬砺 “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龙泉是荆门革命摇篮,中共鄂西组织创始人胡孟平毕业于此,荆门第一个中共党小组和荆门县委也诞生于此。
吃水不忘挖井人,“龙泉”与“龙泉书院”的诞生,凝聚了清初荆门知州舒成龙的心血。为了修龙泉书院,他带头“先捐银2500金,后续捐银1700两”。又发动绅士捐银3400银两。他的精神感动了社会,阖州上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穷人最少也捐一升米,连叫花子也想法捐鸡蛋四个。
舒成龙在荆门治州十二年政绩古迹卓著。他“建衙署,新学校,立三仓,创二闸,四起堤工,两觐京都”,修龙泉书院、沙洋上方书院、内方书院、掘龙泉、建亭台,维修文明湖、修西门来龙桥,南门文运桥。复读书台、改造唐安古寺、修茸城隍庙、老莱山庄、霖昌观、社稷坛、先农坛、重修孔庙学宫等。由于舒公学识渊博,又善懂中国古代风水学,当时古城建筑几乎都被他按建筑风水理论进行了合理的改造,由于他的建树,使荆门升为省直隶州,辖当阳、远安二县,创造了荆门历史上的盛世。
舒成龙对荆门的文化贡献更大于他的政绩,他敢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乾隆版《荆门州志》就是他组织编撰完成。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莱子是否隐居过荆门蒙山(象山)东麓,无确切史料,宋彭乘根据传说,于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公元1036年前后)于蒙山东麓凿顺泉,命名孝子田、孝子井。第一次把老莱子隐居荆门蒙山之阳的传说事实化。七百多年后,舒成龙治州,疏导顺泉,修建老莱山庄,构筑 “孝隐亭”,题刻“顺泉”和“老莱子之位”,再次把老莱子曾经隐居过荆门的传说向前推进了一步,为后辈抢老莱子这块文化资源牌提供了重要依据。
做官求名是好事,舒成龙一生做官为求名,他得到了名也留下了名。舒成龙在荆门历史上治州的政绩无人可比,他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也是无人可及,虽然今天没有用他的名字作纪念什么的,甚至连来龙桥畔历史名人纪念墙上也没有他的雕像,但是历史是不容抹煞的,他的名字会与“龙泉”永远同在。
其实, “龙泉”能成为今天的文化品牌,是无数志士仁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舒成龙之后,王庭桢、郎锦骏、徐嘉禾、凌兆熊、恩荣等州官相继对龙泉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维修。现在龙泉中学、龙泉公园、老莱山庄等系列配套建筑对“龙泉”这张文化品牌的壮大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神泉吐瑞藏蛟龙,坤轴呈祥隐天机”。让我们珍惜龙泉,挖掘龙泉,打造龙泉,让龙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见《荆门日报》2006年4月11日版
附 :( 再说荆门城市选址与发展)
历史证明杰出人才可以改变社会和一个地区的运程。荆门历史上的陆九渊和舒成龙治州,使荆门成为区域行政中心功不可磨。
陆九渊(1139??—1193年)今江西临川人,宋光宗绍熙二年(1190年)50岁的陆九渊受命于危难之际“得旨,疾速之任”荆门知军,当时金军压境,陆九渊见荆门没有城墙,于是奏请修筑荆门城垣,使荆门“南捍江陵、北援襄邓”的战略位置得到了巩固。陆九渊筑城,使荆门的区域行政中心由权国—权县—编县—武宁—长宁—长林—荆门迁徙演变了约2000多年以后定位于今天的老城区。
舒成龙(公元1700—1771年)河北任丘人,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上任治州,正赶上康乾盛世,舒成龙抓住这个社会稳定的大好时机,在他的12任期年内,大刀阔斧地对荆门城市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他“建署衙,兴学校,立三仓,创二闸,四起堤工”。带头捐款主持修复读书台,建南门文运桥、西门来龙桥、掘龙泉、维修文明湖、修茸老莱山庄、霖苍观等。由于舒公学识渊博,又善懂中国古代风水术,当时古城建筑几乎都被他按建筑风水理论进行了合理的改造。由于他对城市的建树,使荆门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为湖北直隶州,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铁路、公路的快速发展,使一些“靠水吃水”的城镇经济逐步衰退。荆门依托铁路、公路的兴建贯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加上炼油厂、葛州坝水泥厂、热电厂等大型企业先后落户投产,荆门城市扩大了,经济繁荣了,人口增长了,一跃成为省辖市。行政区划自舒成龙治州之后又一次扩大,辖钟祥、京山二县市。
荆门不再是历史上的荆州之门,甚至有超荆州之势。
荆门人也许昏昏然了,孰不知中国的企业寿命都不长,兴旺周期大都在10年左右,荆门的企业大概也难逃这个兴衰定律。因此一个城市靠工业独立支撑不可能长久。例如荆州市在上世纪依托轻纺工业和长江水路的优势,成为全国明星城市,随着轻纺工业衰退,造成荆州经济前景不容乐观。但是荆州是一座千年古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荆州人过去忽视了这一点。在文化旅游逐步上升今天,荆州人再打历史文化这张牌也许已经迟了。话说回来,荆门也重视文化旅游建设,只是不重视本土文化,步子不快,定位不准,所以留下了一些瑕疵:东宝塔乃荆门古城一处重要的地理风水景观建筑。古称“长林头角”,上世纪中却在古塔旁架设了一个电视发射塔,让古城“立了东宝塔,长林生头角”变成今天的“立了电视塔,荆门生双角”。破坏了东宝塔的地理作用。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莱子以孝和隐著称于世,传说他曾经隐居蒙山东麓,舒成龙当年建老莱山庄纪念这位先贤。由于城市建设占了老莱山庄原址,上世纪重建老莱山庄,把老莱子由山脚请上半山,让这位“隐君子”不隐,由于其地理位置狭窄陡峭,加上龙泉渡槽阻隔,神道无法延伸轴线,游客们只好走后门进去朝拜这位先哲,可能当年老莱子也走后门吧!
象山乃荆门古城来龙结穴山之一,为了办民间艺术节,花巨资把当代一些文人或歌唱家雕象供奉在象山之巅,让他们高于象山先生,目的是请他们来为荆门文化发展做点贡献,结果,这些艺术大家们未必领了这个情。
烈士陵园原址在唐安古寺旧址这块风水宝地上,后来又迁到象山之巅,以阴压阳,让市民们“开窗见碑”!唐安古寺是一座镇地脉的宗教建筑,把它搬去压在古城来龙山脉的脊梁上,有违地理使然,是福是祸,“我佛慈悲”,不敢妄评。
漳河水库是荆门城效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张王牌,却未能合理利用,为了保护水源,控制了小的忽视了大的。由于行路难,城西北仙居一线自然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
民间传:“荆门是个笤箕城,只能供养外来人”,纵观荆门历史,不论为官还是经商,外来人比荆门本土人成就大,查荆门清朝以来的历史,本土人当荆门一把手的好像只有三人。荆门本土人老实,总体智商比外来人低,于是就有排外情绪,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天门人涌入荆门,荆门人对天门人有抵触,经过几年融合后,钟祥、京山二县市划归荆门,荆门人又对钟祥人普遍颇有非议。人口多元化,文化素质和风俗习惯的差异,难免出现矛盾,生出是非。但是一个地区暴“丑事”多了并不是好事。为官者被不断“拉下水”……,造成人才外流,企业迁徙,经济刑事大案不断……。这些既制约了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形象带来负面影响。2003年秋笔者到宜昌洽谈商务。对方见我是荆门人,便说“你们荆门人爱告状害人……”令笔者当场尴尬不已,这是荆门人的不幸。是否与城市地理场气有关,也不便妄加评说。
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是永恒的,只有工业和文化同步发展,才是控制城市经济萎缩衰退的唯一出路。当然,提高城市人口总体文化素质也是必不少的一环。笔者认为,如果忽视这些,荆门将来会落后于所辖的钟祥、京山二县市,而失去中心主导城市的地位。
(见2004年日报、广电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