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58|回复: 4

荆门建阳驿西南“古荆州”“权城”遗址初探

[复制链接]

1057

主题

2065

帖子

91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48
发表于 2017-6-19 13: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7-6-19 13:55 编辑

                             荆门建阳驿西南“古荆州”“权城”遗址初探
                                            李勋明

     小时侯就知道建阳驿西南有一“古城”,一直苦于未找到遗址。最近读刘甫先生《东晋“荆州”蠡测》一文,方知“古城”遗址在建阳驿南二0七国道和荆沙铁路交汇处。也许是本土情结太深,不勉心喜若狂,急于去实地一看。四月六日,特约沙洋县政协冯朝钧先生一行前去现场踏看,下午三点左右到达目的地,我们把车停在二0七国道边,顺着荆沙铁路南坡的一条石渣路向西步行约二百米便踏上了古城东城垣,为了多熟悉遗址情况,我们决定顺着城墙走一圈。
     经过两个多小时踏勘,我们对“古城”有了初步认识。城垣基本保存完整,只有东北护城河被荆沙铁路破坏了几十米。古城坐北朝南,北距建阳驿直线距离1700米。实测古城为一座250米×250米方城,含护城河总占地面积62500平米,城墙为人工夯筑而成,平均宽度约20米,高2米以上,全长720米。城墙和城内地面均辟为耕地。护城河平均宽度为25米,被分隔成一块块堰塘或改田,但是轮廓还非常清楚。
    在西护城河边,我们询问了当地村民全天顺夫妇。全天顺今年六十一岁,古城边土生土长,他说这地方叫“黄家古城”。乍一听,我以为是“皇家古城”,他说不是,是姓氏黄的“黄”。他说从小就听老人们讲“马家垣城,黄家古城”(马家垣城在东北十里)。问他为什么叫“黄家古城”,他说这一带住户大多数姓黄,故叫“黄家古城”。问他关于古城来历,他说不出所以然,只说大人们前传后教,代代爱护城墙,不许擅自挖土砍树。并告诉我们城墙上原来全是树林,日本人侵略中国时,村人都跑到城垣上的林子内避难,现在的城墙比他小时侯见到的城墙高度平均降低了约3米,其原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改城墙为田,人为砍树造成的。听了全天顺介绍,看到被推平的城垣,我们无不为之惋惜。
    城墙上住有三家农户,据说是从城外黄家大湾搬迁来的。我们与住在北城垣上的户主黄俊锋又进行了交流。黄俊锋现在五十多岁,善瓦工,我们问他是否看到过古砖瓦类遗物。他说城垣上有不少残砖破瓦及铁器陶片类,并非常热情的带我们到东城垣土层中捡残片。由于天色近晚,时间有限,我们只好伧促用塑料带装了一些残片带回研究(见图)。
   建阳南古城筑于何时呢?《荆门直隶州志·沿革》篇载“〔古城〕荆门建阳西南,春秋权国之古城,晋武宁荆州之城也。”州志以上文字清楚说明建阳驿南这座“古城”在春秋时为权国之古城,晋武宁时曾经为“荆州”治。《荆门直隶州志·古迹》篇又载“〔权城〕在州南一百里,即春秋时权国。”关于权城所在地,当今学界公认在马良镇或其西北权水(竹皮河)畔,有说在沙洋县拾回桥镇,理由是“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那处”究竞在那里,未有确切史料佐证,那么我们不能排除古城曾经徙为权城的史说。刘甫先生在《东晋“荆州”蠡测》一文中肯定了古城在晋武宁时曾经为“荆州”,但否认徙为“权城”。他认为权城应临权水而建。笔者认为权水为河,权城为治,权城未必非临权水而建。《荆门直隶州志·沿革》篇把建阳南古城列为荆门古代十二行政城之一,分别为:权国、鄀县、编县、基州、章山、武宁、长林、乐乡、古城、新城、荆门、安居。可见建阳南古城在荆门历史上的重要性。州志为官方权威史料,其真实性应当可信。古城筑于春秋时期,或徙为权城,晋武宁荆州之城,始于晋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至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前后82年,距今1698年。
    建阳南古城扼据荆襄古道(秦楚古道)咽喉,为南北通要塞周边良田万亩,物产丰富,堪为鱼米之乡,也是养兵囤粮的好地方。加之建水环流于前,利于水路交通。《光绪湖北舆地记二十·荆门州》记“建水一名建阳河,又名大漕河,”《荆门直隶州志·山川》篇又载“建阳河,一名建水,又名阳水,亦名大漕河,通路自湖,以予广漕运”。 可见建阳河在古代发挥着良好的漕运功能,水陆交通经济优势为古城长久设置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古城蓑落后还北移的原因之一。
   “古城”为什么蓑落北移呢?察其地理,水患是主要因素。建水是荆门城南最大的河流,承雨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古城位于建阳河冲积平原上,建阳河洪水常年泛滥,从上游带下大量泥沙,日积月累,使河道飘移抬高,洪水逐步逼近古城。全天顺也告诉我们古城只有东门,其它三方没有设城门。笔者认为,这大概也是因为洪水,不得不填堵了其它三个城门防洪,后来洪水还是跟近,在隋唐某一时期再遭大水袭击后,只好弃城,北移至建阳驿地段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古城现在的地面可能因防洪几度填高过,二千多前的文化堆积层很可能埋在一米以下,当然有待考证。总之,河床飘移和周边冲击平原抬高,是导致古城被弃的主要原因,所以古城是建阳驿的前身,先为城后为驿。建阳驿形成后,可能仍把古城作临时屯兵囤粮继续使用过一段时间,到元末明初彻底废弃,否则不可能保留到现在那么完整。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建阳河还会不会洪水泛滥呢?半个世纪以来,建水上游修筑了近百座大小水库,节节筑坝,河水几乎断流,有洪水也被上游大小水库调节了。加之全球气候变化,雨水减少,可以肯定建水洪水泛滥一去不复返了。
    建阳南古城能保存到今天,实属奇迹。它是文物,也是一部珍贵的地方史书。今天,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的这笔珍贵文化遗产。按建筑学理论评析,荆沙铁路大堤由北来东拐,形成古城东北的天然护山,升华了古城场气,加之紧邻二o七国道,交通方便。“古城”倘能开发,必然重兴。目前,首要任务是加强保护,城垣上不得再耕种、葬坟、建房,护城河不能再遭破坏。如果开发利用,城垣必须保持原状,只恢复东门城墙和城中古街衙署。政府应引起重视,组织专班进一步考古论证,尽快把这座荆州古城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左为古城  右为二0七国道和荆沙铁路交汇处
上2图为建阳驿西南古城城垣
城垣除东北护城河被荆沙铁路破坏了几十米,基本保存完整。
城垣坐北朝南,北距建阳驿直线距离1700米,实测为一座250米×250米方城。
含护城河总占地面积62500平米,城墙为人工夯筑而成,面积约36000平米,
护城河平均宽度为25米,尽管被分隔成一块块堰塘或改田,但是轮廓还非常清楚。
[
上图为建阳驿,护城河明显,形状如龟似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7

主题

2065

帖子

91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48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1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7-6-19 13:55 编辑



马家垣位于建阳南古城东北十里,面积比建阳南古城大一倍,但是城垣没有建阳南古城保存完整
1989年10月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7

主题

2065

帖子

91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48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13: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7-6-19 13:58 编辑



在城垣上找的砖瓦类残片



住在城垣上的黄俊锋夫妇


北城垣





西护城河





城墙上的田


5C17D24C8E47D4823DE27892EA6574EC.jpg (143.67 KB, 下载次数: 65)


8DE36F441E0B751DF82EB358971AFF31.jpg (177.54 KB, 下载次数: 64)


C74F70922F3F359D9E5AFE7D5F5DC2B9.jpg (171.18 KB, 下载次数: 6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7

主题

2065

帖子

91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48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13: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0.83em]8DE36F441E0B751DF82EB358971AFF31.jpg (177.54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017-4-9 17:12 上传




上图为西护城河,
护城河平均宽度为25米,尽管被分隔成一块块堰塘或改田,但是轮廓还非常清楚。

C74F70922F3F359D9E5AFE7D5F5DC2B9.jpg (171.18 KB, 下载次数: 6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7

主题

2065

帖子

91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48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13: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护城河,拿掉堰堤可全通



城内地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5-7 13:12 , Processed in 0.0607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