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26|回复: 0

圣境山道观佛守及庙址探秘

[复制链接]

1057

主题

2065

帖子

91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48
发表于 2018-3-17 23: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圣境山道观佛守及庙址探秘         
                                               李勋明

圣境山俗称小武当,自古为道教名山。现有庙观遗址15处,有碑记云:荆北无双妙景,襄南第一名山。《荆门州志.古迹》篇载:圣境山……悬岩绝壁上,有真武庙……相传荤酒不得入。崇祯壬午,有少年十辈,携酒登山,庙僧拒之,不听。至晚,殿门已闭,火忽满室,霹雳震天,众人火焦,几死,衣冠抛十里外”。州志作为史书,把真武观说的如此玄乎,令人难以信服,但足文中庙僧拒之说明当时真武观乃佛教僧人守护。
     圣境山既然是道教名山,历史上的道观却是佛教僧人守护,令人不可思议,笔者
十年来踏遍了圣境山,尚未见圣境山有道人住持的碑记。翻阅焦知云先生的《荆门碑刻》一书,其中收录有圣境山主峰真武观碑刻二十三篇,查其每块碑文落款也全是佛教僧人所立。综合圣境山现存碑文,明末清初是圣境山真武观香火较盛时期。其主要因素是明万历年间州人刘汉祚老母马氏捐修真武观后,其刘姓子孙数代人又连续维修八十多年。如马氏后人刘泽洪众兄弟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所立《长林圣境》碑中说:高祖马老孺人蕹草开林,崇基表刹就是延续维修例证。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刘汉祚所撰《重修圣境山记》记录了马老夫人“捐资修门庑,置田,赞其香火”。时隔四年,即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刘汉祚再次撰写《鼎建山门记略》云:夫山名圣境,祠供真人,百千年来,灵气所钟,……老母马氏以衰年岁月,菩提念殷,感福地而秉虔,壮新观于旧址,前后殿宇鼎构而重新之。此碑再次记述了马氏捐资修建山门之功绩,落款为住持僧如声师徒十人立石。碑文中一字未提真武观中奉有菩萨,而马氏为何菩提念殷,要来捐资维修道观?而住持僧师徒们又如此乐意为马氏竖碑立传。可见僧人住真武观在明朝就已沿袭。

民间传说九龙谷南的朝盐观当初也是僧人住持,庙前有油、盐、米三个石罐,每日清晨必自动升满食物,供庙内僧人食用。故朝盐观名由此而来。后来由道士住观,有一道人贪心将三个石罐凿大,希望多得些食物,结果三个石罐从此再没了食物。朝盐观也因此荒废。至今三个石罐仍然躺在朝盐观残垣大门前。

白龙观地处圣境山末端,历史上同样是佛教徒守护。例如清康熙五十年《重修白龙观记》碑记录了住持僧明智师徒三代倍历艰辛,顺治丁酉募众修祖师殿,康熙丁未复玉皇殿,癸丑建三教殿,壬午又复重新真武大殿。落款也是住持僧明智、师弟明通、明彻、徒孙.....。现住白龙观老道人田演道在长阳中武当修行二十多年,前几年回白龙观结庐修道,开始也是身心不安,不得不同奉佛道两神,才得以在白龙观长住,其中原因令人费解。九龙谷老君殿和玉皇阁修建后,先后入住道人达十余人。我们在宗教管理方面给予了高度自治。即经济独立,香火费、功德费全由道人自己支配,还免费供应水电,为他们创造了宽松的修行环境。但是这些道人均与老君殿、玉皇阁无缘。不是生病就是有灾,或因其它原因不得不离开道观

海会寺初修于五代十国时期,乃南平国王高季兴为其师傅知节禅师修建。但是从开山师知节禅师圆寂后,时修时废。舒成龙是荆门历史上最有功绩的州官。他善懂中国地理风水术,在他的任内修复了荆门地区不少寺庙道观。但是他却没有去修复海会寺,其中定有原因。石莲村委黄主任介绍,传说当时有一秀才进京赶考,夜宿海会寺,发现庙僧将一女子藏于寺中夹墙内幽会,舒成龙得知,下令将该庙彻底摧毁.当然这是民间附会之说,查舒成龙所编《荆门州志》在介绍海会寺时,确有“全毁”之记,也许石莲村这个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不过按照传统建筑学,笔者认为海会寺选址位置青龙护山无势,白虎山双双回头克主山,不附合千年古刹必备的自然环境。

圣境山既然要道观佛守,历史上为何不不象四川峨眉山那样弃观建寺?但是回顾历史,圣境山建寺也并不理想,如偏观寺原为偏角寺,据《荆门州志》载:唐灵济禅师登此,卓锡地忽涌泉,因建道场,但是灵济禅师开山后不久废弃。灵济禅师不得不另寻吉地,又去城北仙居寺驻锡。以后偏观寺几经修复也没有修起来。
    从历史社会的大环境看,满清礼佛抑道,迫使道观改佛,明朝则是大力推崇道教,那么圣境山在明朝为什么也是佛徒坐观呢?笔者认为:圣境山西连巴蜀,东接汉沔,北据襄邓,南望三湘,乃江汉屋脊,荆门方圆百里龙脉,地理场气旺盛,非大德僧道难以为之。近几十年来真武观由民间资金屡建屡停,几移其主,半拉子工程一建再建,一拖再拖,现在还是半拉子建筑竖在那里。在科学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一座小小道观恢复重建为何如此艰难?笔者根据建筑学对真武观庙址进行了多次勘查,发现真武观一峰独峙,尖峰北坡悬壁列刃,北风袭来时受陡壁抵挡,风势顺峭壁向上直冲而使峰尖南坡形成一块无风区,原庙观就选择在这块无风区南坡无风区内,既避开了风煞,又背风向阳。而现在的半拉子庙观却选址北坡而立,加之又在东坡上修了个半拉子宝殿工程,两处建筑地处强风煞口,虽然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不惧风煞,亦严重破坏了山势俊拔灵气,所以未来重建仍应按原庙基恢复。总之,圣境山道观佛守和其建筑布局蕴含玄机,有待进一步探讨。

                                                  见《荆门日报》2006.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5-7 13:25 , Processed in 0.05105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