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周培公正史--周培公父母及周培公资料

0 / 41

1058

主题

2082

帖子

93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28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培公正史:
乾隆(荆门州志)关于周培公父母及周培公资料
一、国朝
〔周化龙妻孙氏〕明季张献忠寇荆门,化龙死。后四月,氏举子昌。闯执氏,欲污之,氏自刎死。先是氏闻寇且至,即以利刃藏袖中。曰:“余子幼,余不得死。若贼犯余,余不得生。以刃自防,视贼进退而已。”及贼执,出利刃自杀。康熙十五年,子昌从大学士图公,招降王甫臣。图公以孙氏大节闻,仁庙遣官致祭。文见卷首。后昌官登莱道,赠淑人,建坊。
二、诺赠中大夫山东登莱道山东西布政使司参政周化龙,以子昌贵。
三、谕祭文
  谕祭山东登莱道周昌之母孙氏  康熙十六年
朝延弘锡类之恩典均存殁。臣子笃匪躬之节,荣被亲闱。尔孙氏赋性坚贞,秉操激烈。尔子昌殚心效力,移孝作忠。腾用嘉焉。谕祭特颁,以光泉壤。尔灵不昧,其领承之。
四、周昌:字培公。康熙十五年,王辅臣之叛,结连耿逆。将军图海欲招抚之,难其人。时昌以州判从军,请往,且曰:“往而济,公受其福;往而不济,昌受其祸。”乃单骑人平凉,七往返。辅臣以军降。上嘉其绩,特授山东登莱道。年六十和卒。
康熙皇帝谕祭周昌之母孙氏碑文
原文:
碑阳文
御制祭文
维康熙十五年七月十三日,皇帝遗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谕参议道周昌之母孙氏之灵曰:朝廷弘锡类之恩,典均存殁;臣子笃匪躬之节,荣被亲闱。乐孙氏赋性坚贞,秉操激烈;尔子殚心效力,移孝作忠,联用嘉。谕祭特颁以光泉壤,尔灵不昧,其钦承之!
碑阴文:
敕赐一次致辞祭银十二两。猪一口羊一羫,卧象一对、卧马一对,文臣翁仲一对,馒头五分,粉汤五分。果子五包,案酒五盘,凤鸡一盘,□骨一块。□鱼一尾,稣饼稣锭,鸡汤一分。降真香一炷,烛一对,祭祝纸一百张。酒二瓶。敕赐特建旌表节烈坊银三十两。
周培分父母墓碑文
奉旨御祭
大清康熙十六年仲春吉旦
朝列大夫加赠中奉大夫    显考     周公讳化龙
诰赠贞烈恭人加赠夫人     妣     门孙氏
承祀孝男布政使司昌率孙临监贡生家齐、家麟、家宾、家瑞、家祥、监生、禀生孝孙慈永、恕永、慧永、思永、恩永、忠永。
           
朝议大夫山东布政使周公讳昌
皇清浩封
                            阎   
慈   懿   恭  人  氏                    之墓
                            王
因老碑毁坏,后裔重立。耳孙周维邦、维富、远孙周显贵、陈贵。
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季春月建。
     
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卷首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表臣报绩,爰归美于诒谋;司士诏功,必溯原于绳武。殊荣洊被,积代增华。尔周化龙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嗣祖父。衍绪开先,垂庥裕后。孙枝挺秀,聿昭树德之符;世业丕昌,大启承家之学。兹以尔孙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嗣祖父二品封典,赠尔为资政大夫,锡之诰命。于戏!锡五章而敷泽,珂里流光;推三叶以承恩,德门袭庆。祗膺茂典,长荷宠绥。
制曰:鸿恩锡类,聿彰贻谷之休;令善宜家,益著含饴之美。式逢庆典,爰沛殊施。尔董氏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嗣祖母。度叶珩璜,训娴图史。心庄体顺,著阃范于中闺;善积庆余,表母仪于奕世。兹以尔孙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嗣祖母二品封典,赠尔为夫人。于戏!播兰陔之芳泽,宠被重闱;扬芝检之徽音,光流华胄。荣章洊逮,德范犹存。
咸丰 年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表臣报绩,爰归美于贻谋;司士诏功,必溯原于绳武。殊荣洊被,积代增华。尔王正心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本生祖父。衍绪开先,垂庥裕后。孙枝挺秀,聿昭树德之符;世业丕昌,大启承家之学。兹以尔孙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本生祖父二品封典,赠尔为资政大夫,锡之诰命。于戏!锡五章而敷泽,珂里流光;推三叶以承恩,德门袭庆。祗膺茂典,长荷宠绥。
制曰:鸿恩锡类,聿彰贻谷之休;令善宜家,益著含饴之美。式逢庆典,爰沛殊施。尔董氏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本生祖母。度叶珩璜,训娴图史。心庄体顺,著阃范于中闺;善积庆余,表母仪于奕世。兹以尔孙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本生祖母二品封典,赠尔为夫人。于戏!播兰陔之芳泽,宠被重闱;扬芝检之徽音,光流华胄。荣章洊逮,德范犹存。
咸丰 年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夙夜宣劳,事君资于事父;云霄布泽,敎孝实以敎忠。特贲丝纶,用光阀阅。尔王晖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本生父。操修淳笃,矩范严明。术在诗书,克启趋庭之训;业恢堂构,实开作室之模。兹以尔子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本生父二品封典,赠尔为资政大夫,锡之诰命。于戏!锡天府之徽章,殊荣下逮;际人伦之盛美,茂典钦承。祗服诰词,允光誉问。
制曰:家声昌大,夙彰式谷之休;阃敎贤明,不替树蘐之慕。适逢上庆,用锡殊荣。尔周氏乃前任江西按察使、照布政使例赐恤周玉衡之本生母。敦习礼规,恪循箴训。寝门治业,著恒德于贞心;闱塾授经,寓慈风于雅范。兹以尔子屡著战功、力守吉安殉难捐躯,特赏给本生母二品封典,赠尔为夫人。于戏!恩能育子,挺杞梓之良材;善必称亲,被笄珈之茂宠。祗承嘉奖,允播徽音。
咸丰 年
按:圣旨宣谕日期见《祀典志·周贞恪公专祠图说》。
先曾祖、嗣曾祖、先大父以两姓追赠资政封诰,系先公完节后特旨赏给,实希有之异数也。
周瀚谨识
祭文
谕祭山东登莱道周昌之母孙氏(康熙十六年)
朝廷弘锡类之恩,典均存殁;臣子笃匪躬之节,荣被亲闱。尔孙氏赋性坚贞,秉操激烈。尔子昌殚心效力,移孝作忠。朕用嘉焉,谕祭特颁,以光泉壤。尔灵不昧,其钦承之。
谕祭原任江西按察使晋赠布政使衔谥贞恪周玉衡(咸丰九年)
朕维祥刑布化,缅怀陈臬之劳;大节成仁,允协致身之义。既捐生而抗志,宜展礼以褒忠。雕俎爰陈,龙纶斯焕。尔原任江西按察使周玉衡,直方成性,悃愊无华。选重三升,蚤蜚英于桂籍;才优百里,旋奏绩于花封。靖萑符而报循良,有为有守;膺剡牍而迁牧守,济猛济宽。为嘉保障之勋,乃畀监司之任。御小丑而狼烽未熄,曾吏议之偶干;克坚城而豹略能娴,益军声之丕振。法服无惭于豸绣,崇阶遂历夫乌台。肺石风清,牙幢霜肃。方谓戈铤山立,迅埽欃枪;何期章贡涛翻,遽罹锋镝。经重臣之入告,施宠恤以攸宜。特悯艰劳,彝典俾加夫一等;聿隆秩祀,专祠许建于三城。芝綍颁恩,椒浆锡奠。于戏!戎行授命,洵亮节之常昭;灵几升香,庶荩忱之永励。精诚来格,芬苾其歆。
谕祭布政使衔前任江西按察使谥贞恪周玉衡(同治二年)
朕维纯臣仗节,荩怀彰笃棐之忱;盛典褒忠,追荐重苾芬之祀。盖委质克全乎义烈,斯推恩愈示以优隆。尔江西按察使周玉衡,伟绩丕昭,贤声卓著。当国步艰难之日,誓扫欃枪;正妖氛猖獗之年,亲临矢石。以文臣而精武略,兵已攻心;率劲旅而捣偏师,贼尤丧胆。量沙退敌,纾朝廷南服之忧;扼险筹防,任锁钥北门之寄。惟望成功迅速,树保障于苍生;讵期赴难仓皇,标姓名于青史。而乃凶锋益肆,壮志弥坚。勋未集夫鹰扬,势偏惊夫豕突。烟漫雾涨,横行之逆焰方张;月黑风凄,深入之孤军莫救。遂至身先陷阵,心余葵藿之丹;力尽捐躯,血化蘅芜之碧。饰终逾格,备极殊荣。既荷先皇宠锡之恩,允宜后世馨香之报。用陈酒醴,以慰精诚。于戏!垂竹帛而如新,遗徽未远;睹旗常而恤旧,轸恻殊深。尔灵有知,尚其歆格。
碑文
谕赐布政使衔前任江西按察使谥贞恪周玉衡碑文(咸丰九年)
朕惟豸服宣威,报国之荩忱无忝;龙章贲宠,饰终之令典维新。举隆仪而洁精禋,播永誉而垂贞石。青珉载勒,丹綍优颁。尔原任江西按察使周玉衡,秉性忠贞,持躬谨恪。早储英于江汉,歌鸣鹿以兴贤。旋捧檄于豫章,化飞凫而成治。棠阴暂憩,量移而咸著循声;薤本能除,报最而频书上考。爰由司牧,洊历分巡。作保障于一方,用嘉成绩;值么䯢之肆虐,爰整雄师。小挫戎机,励虎矫而仍资振旅;克据伟略,整熊桓而遂复连城。吏议特宽,军容弥壮。属提刑之攸寄,乃陈臬之崇迁。益奋琱戈,冀殄鸱张而奏捷;频摩玉垒,遽撄虿毒以捐生。疆吏胪陈,朝章宠恤。建专祠而展祀,考彝宪以易名。表厥靖共,谥之贞恪。于戏!风高马革,聿彰笃棐于臣哀;彩焕螭头,尚助威灵于天讨。钦承巽命,式视丰碑。
按:各省郡县志,宸翰一门或列卷首,或列艺文,体例不一。观史汉之先帝纪,自宜特标首卷,为焕天章。若列于艺文,失之亵矣。旧志列于封赠之后,尤为不合。恭读荆门圣制八章,敬谨录出,冠于志首,觐扬累朝褒忠之典,窃取古人尊王之义。非敢自为体例,与旧志为异同也。
康熙皇帝谕祭周昌之母孙氏碑文
原文:
碑阳文
御制祭文
维康熙十五年七月十三日,皇帝遗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谕参议道周昌之母孙氏之灵曰:朝廷弘锡类之恩,典均存殁;臣子笃匪躬之节,荣被亲闱。乐孙氏赋性坚贞,秉操激烈;尔子殚心效力,移孝作忠,联用嘉。谕祭特颁以光泉壤,尔灵不昧,其钦承之!
碑阴文:
敕赐一次致辞祭银十二两。猪一口羊一羫,卧象一对、卧马一对,文臣翁仲一对,馒头五分,粉汤五分。果子五包,案酒五盘,凤鸡一盘,□骨一块。□鱼一尾,稣饼稣锭,鸡汤一分。降真香一炷,烛一对,祭祝纸一百张。酒二瓶。敕赐特建旌表节烈坊银三十两。
周培分父母墓碑文
奉旨御祭
大清康熙十六年仲春吉旦
朝列大夫加赠中奉大夫    显考     周公讳化龙
诰赠贞烈恭人加赠夫人     妣     门孙氏
承祀孝男布政使司昌率孙临监贡生家齐、家麟、家宾、家瑞、家祥、监生、禀生孝孙慈永、恕永、慧永、思永、恩永、忠永。
           
朝议大夫山东布政使周公讳昌
皇清浩封
                            阎   
慈   懿   恭  人  氏                    之墓
                            王
因老碑毁坏,后裔重立。耳孙周维邦、维富、远孙周显贵、陈贵。
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季春月建。
     
《荆门直隶州志·仕绩篇》:〔周昌〕字培公。康熙十五年,王辅臣之叛,结连耿逆。将军图海欲招抚之,难其人。时昌以州判从军,请往,且曰:“往而济,公受其福,往而不济,昌受其祸。”乃单骑入平凉,七往返。辅臣以军降,上嘉其绩,特授山东登莱道,年六十九卒。
《荆门直隶州志·忠义篇》:〔周玉衡〕字润山。嘉庆丁卯举人,历任江西会昌、龙泉、大庾、龙南、赣县、新建等县知县、义宁州知州、宁都直隶州知州、南康赣州知府、赣南兵备道,赏戴花翎,江西按察使署江西布政使,总理吉安军务。咸丰六年,吉安城陷,死之。奉旨照布政使例给恤,原籍并吉、南、赣三府各建专祠。谕赐祭葬,谥“贞恪”,入祀京师昭忠祠、江西及原籍昭忠祠、龙南名宦祠、荆门乡贤祠,世袭骑都尉。另有传,详《艺文志》。
〔周恩庆〕字宝华,贞恪公第三子,增贡生,江西布政司理问改江宁。咸丰二年,随陆制军援楚。三年正月至九江,遇贼受伤,落水获救,伤痊赴淮安行辕。五年,奉委赴江西买铜,遂从贞恪公勷助吉安军务。贞恪公之克复安福、分宜也,恩庆俱在行间,乘胜攻万载,恩庆率兵士鼓勇奋呼,追击十余里,斩馘无算,遂复万载,回守吉安。恩庆日夜周历城垣,露宿霜栖,目不交睫。六年正月,城破,死之。奉旨照知州例赐恤,附祀伊父周玉衡专祠,世袭云骑尉。另有传,详《艺文·贞恪公传》。
〔周炎〕字宝卿,贞恪公第四子,廪贡生,候选同知。咸丰五年,贞恪公困吉安,炎带兵赴救,至泰和,血战数十次,不得进。六年正月,吉安陷,炎闻父兄殉节,即赴龙南,捐赀募勇,图复仇。四月,率勇三千驰救赣郡营城南,独当一面,前后十余战阵,斩发贼七百余人,皆枭首悬阵前,以泄积愤。赣围解,驰救信丰、定南,均获全。七年六月,奉上谕:“江西按察使周玉衡之子候选同知周炎,前曾带勇进剿泰和,嗣因父兄被害,捐赀募勇,在赣及定南等厅县,歼贼数千,迭著战功,周炎著以知府用,钦此。”炎感天恩,痛家仇,必欲克复吉安,函致家人变产济粮,添募练勇,由赣转战而前,直抵吉安。时贼于水东筑城,以为犄角,炎独力破之,遂破城南贼垒,军声日振,贼不敢出而水东败。匪上窜泰和,复驰救,直扑水南贼巢。遇伏坠马,犹步战,手刃数贼,头面、颈项、腰背均受重伤,遂殁于阵。奉旨加太仆寺卿衔,附祀伊父周玉衡专祠,予云骑尉世职。另有传,详《艺文·贞恪公传》。
荆门直隶州志·祠祭篇》周贞恪公祠图
周贞恪公专祠图说
咸丰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奉上谕江西按察使周玉衡着照布政使例议给应得恤典,吉、南、赣三府及原籍各建专祠以慰忠魂,钦此。嗣蒙赐谥“贞恪”,予祭葬世职,追赠其嗣祖及祖父母如其官。及九年七月,而荆门原籍之专祠告成。头进三门,门前照墙一座,门内拜棚三楹,左右夹室各一,享堂三楹,左右廊各三,后祠三楹,左右室各一。拜殿左方石碑一,恭勒咸丰八年二月谕赐祭文,右方石碑二,恭勒咸丰八年二月谕赐碑文、同治二年八月谕赐祭文;中悬“忠萃一门”匾额,则同治六年署湖广总督李瀚章所题也。享殿中悬咸丰六年三月二十六日谕旨及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十一月二十一日、八年正月十二日、十月十七日各谕旨;左悬同治元年二月初七日谕旨,右石刻《贞恪公传》,江西布政使龙启瑞所撰也。春秋二仲,合城文武僚属虔致时享,周氏子孙彬彬陪位,仰瞻庙貌,肃然起敬。余详观荆门州乘,若宋末之吴统制、国初之陈洵阳皆能慷慨杀贼、捐躯赴义。而明季壬午之变,绅士二百余人以死自誓,同盟学宫,临难殉节,无一屈者,何荆门节义之伙哉?贞恪公父子致命,仆役効死,其节义较之诸公有其过之。朝廷之酬庸显忠,固所以褒荩臣,亦将以风世俗、励奕禩,而非有私于公也。邦人士思是父是子为天地扶正气,为国家树纲常,为乡闾增光荣,其亦有闻风而兴起者乎?周氏子若孙思乃祖乃父剖腹揕胷、青燐碧血、庙食千秋、袭封累代,虽痛心于家难,愈感泣于天恩,其必有以图报朝廷而永绍箕裘也已。一日之死,万世之生,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星,勉之哉,勉之哉!
享堂正祀
诰授通奉大夫江西按察使加布政使衔赐谥贞恪周玉衡
左附祀
诰授奉直大夫知州衔江宁布政司理问周恩庆
右附祀
诰授中议大夫太仆寺卿衔候选知府周炎
东西附祀
奉旨附祀专祠殉难义仆魏璜、熊泰、曾贵、高勋、冷茂、胡升、蔡升;右专祠奉祀周贞恪公父子三人、死难义仆七人。每岁春秋二仲,官为致祭,周氏子孙陪祀。
钟祥相关周培公史料
侯书云
     认真读过钟祥地方志的人,对于康熙名臣周培公这个人物一定不会陌生,清代有四部《钟祥县志》,其中乾隆六年版、乾隆六十年版、同治六年版三部《钟祥县志》都有周培公及家人的事迹入传,民国版《钟祥县志》先民传、列女传及《钟祥诗征》《钟祥文征》等也多有涉及。周培公本名周昌,字培公,号介庵,其父周化龙为荆门人,死于明崇祯七年(1634)战乱,四个月后周昌出生。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其母孙氏也在战乱中殉节。后来,周昌因平息叛乱有功,母以子贵,孙氏被赠为恭人,旌表节烈,加赠夫人衔。孙氏为钟祥人,周培公青少年时代曾经在钟祥生活十多年,晚年辞官回乡后又定居钟祥生活二十余年,子孙及后裔也多落籍钟祥,于是周培公与钟祥就有了这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培公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民国版《钟祥县志》卷二十一先民传三这样记载:“周昌,字培公,父周化龙荆门人,明崇祯七年(1634)死流贼之乱,母孙遗腹生昌。乙酉,闯贼掠孙里欲劫孙,孙大骂抉面触夫棺而死。康熙十五年(1676),固原提督王辅臣叛,大学士图海视师西陲,昌时以内阁纂修誊录官从征,进谋曰:‘关陕,天下之脊也,吴逆不从川据陕,而恋栈常、岳间,诚出下策。今辅臣举足重轻,实系天下安危,虽因一时激变通吴、耿二逆,而心恋国恩,犹盲之不忘乎视,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之士谕之,必复降’。图首肯曰:孰可往?昌应之曰:某愿往。且陈母孙氏殉节状,谓往而济,国家之福,往而不济,愿以身报国为母请旌。乃单骑入平凉,七往返,辅臣以军降。上嘉其绩,赐蟒服加布政司衔,补授山东登莱海防道,实支二品官俸,旌母孙氏,予祭一坛。”这篇传记的内容,显然是综合了清代县志中关于周培公的记载。
    文献最早记载周培公的,是清乾隆六年版《钟祥县志》,在《节烈周母孙太夫人传》中,有关周培公的事迹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该文作者为江南龄,字度远,浙江开化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任安陆府知府,时安陆府以钟祥郢中为治,管辖钟祥、京山、潜江、景陵(天门)、当阳五县及荆门、沔阳二州。从传记的内容看,这位地方官与周培公关系很好,都以“介庵公”称之,介庵是周培公的号名,而且对于周培公单骑赴叛军军营的细节了如指掌,如“单骑击掌抵贼垒,大呼曰:吾天使某也,来活汝百万生灵,尔速开营门以拜命。时一军皆膛视错愕,铍刃夹左右而前,直兵纵之曲兵钩之不瞬也。至庭南面立,辅臣为之趋而下,遂握辅臣手。”可见他们在一起有过很多交流。结合周培公的子孙落籍钟祥的事实,我们认为周培公在康熙十五年六月完成招抚后,不久即奉诏回老家荆门为母亲孙氏修墓,其后便将家安置在府城郢中。康熙十六年以布政使官衔留安亲王所供事,康熙十七年接受朝廷委派任山东布政司参议分守山东登莱道。登莱道驻莱州府,兼管通省海防,由于与总兵意见不合,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乡,时间大约为康熙二十年,周培公回到的家乡就是钟祥郢中。为什么周培公要选择以郢中为家,其实这并不难解释,一方面周培公青少年时代主要在钟祥的舅舅家生活,按照居郢乡绅分巡兴泉兵备道贺运清的《周介庵居乡纪略序》中的说法,周培公进京前在家乡生活了二十六年,其中在钟祥生活了大约十五年。另一方面府城相对于荆门生活条件要优越一些,就像现在钟祥少数官宦之家迁到荆门生活一样。因此《山东通志》卷二十五分守山东登莱青道下就记载:“周昌,湖广钟祥人,康熙十七年任。”周培公在郢中生活,自然要与官府打交道,所以太守“江公”与“介庵公”就有了这相识相知的机会。周培公及子孙落籍钟祥后,清代《钟祥县志》都把周培公及其子孙写进人物传,乾隆六年版见于卷之四人物,乾隆六十年版见于卷之十恩封特用及卷之十一人物贤良,同治六年版见于卷之十一人物耆旧及卷之十一人物忠义等等。
    周培公的母亲孙氏为钟祥人,关于她的生平事迹,除了江南龄的《节烈周母孙太夫人传》外,乾隆六十年版《钟祥县志》卷之十七收录一篇《烈女孙夫人传》也记载得非常清楚,而且通俗易懂,这是康熙十六年时任安陆府知府的李率祖,委托退休回家乡钟祥定居的前卫辉府知府郑茂泰所作,其文如下:“夫人幼诞育钟祥大族,适处士周公化龙,是生守登莱海防道参议公周昌,家界荆门地故富饶。夫人佐处士疏财利、勤施予、修隐德,岁甲戌张献忠寇荆门,处士遇害。夫人妊参议数月,群族利其产,争入承祧,夫人唯唯,日抚棺一哭,四阅月参议生。乙酉闯寇入境大掠,获夫人,乃自抉面剔目触棺死之,俘参议去。岁余脱归家,遂落独依舅家自砥于学,性警敏,书一渉即晓大意。游京师与选内阁纂修实录,官七品。会秦帅变,寗羌陕右大震,抚远大将军图公海承命徂征,建威吴将军副之,师急行数千里,粮运不继,巨寇饱腾以待。参议建策曰:事危矣,战则速战,不战则舍周昌一身往抚之,少迟敌觇我虚实坚壁,老我师必无幸矣。第,昌有母苦节死甚烈,惟将军闻上旌表之,上念昌忠死必旌母,昌死不恨。众将军皆许诺,遂飞骑冒矢礮入平凉抵秦师,三日说降焉。陕西平,事闻,升授参议,加布政司职,遣官谕祭,文曰:朝廷弘锡类之恩,典均存殁,臣子笃匪躬之节,荣被亲闱。尔孙氏赋性坚贞,秉操激烈。尔子殚心效力,移孝作忠。朕用嘉焉,谕祭特颁,以光泉壤。尔灵不昧,其钦承之。于时,大臣自宰执以下谓节义萃于夫人,母子咸为歌诗,无虑千余篇以道其美。”这篇传记告诉我们四点重要信息,一是孙氏出自钟祥大族,这与乾隆六十年版《钟祥县志》卷十三列女“孙氏,钟祥人,适荆门周化龙。”等记载一致。同时也与江太守所著传记中“生有志节,孑然绝俗,不与凡女子同,长即读书知大义。”等记载相符。二是周培公是孙氏遗腹子,生年当为“岁甲戌”及之后,甲戌即崇祯七年,四阅月生,既可能在当年,也可能在次年,按照江太守记载的“乃介庵公生甫十载,而太夫人遂殉流寇之难云。”和龚弘禧的诗中“孤儿生十年母殉节,载之邑乘乡人知。”所表达的情况看,孙氏卒年为“乙酉”即清顺治二年(1645),这样算来周培公生于崇祯八年(1635)的可能性更大。三是孙氏殉节后,周培公依靠钟祥舅舅家生活,“遂落独依舅家自砥于学,性警敏,书一渉即晓大意。”在这里不仅解决了他的温饱问题,而且还有书可读,为后来朝廷特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孙氏受到朝廷旌表之后,文人雅士用诗文竞相歌颂,龚弘禧的《周节母排律二十韵》、韩菼的《节烈行为周母孙夫人赋》、姜叔斋的《烈行篇为周母孙夫人赋》等都流传至今。
    受孙氏节烈精神的影响,周培公儿子周家齐妻陈氏、孙子周慈永妻李氏均以节著称。乾隆六十年版《钟祥县志》卷十三列女中,先记载“孙氏,钟祥人,适荆门周化龙。明崇祯七年流贼陷荆门,化龙死焉。氏方娠,逾四月生子昌。乙酉闯贼败走大掠,入孙里欲劫孙,孙大骂抉面触夫棺而死。后昌以功赐莽服加布政司衔,补山东登莱海防道,实支二品俸,奉旨谕祭孙氏,赐旌节烈。”后又记载“陈氏,乌程县令周家齐妻封孺人,年二十七夫亡子幼,长慈永二岁,次恕永遗腹子也。励志苦节,督慈永力学,甫十龄补弟子员,恕永后亦冠童子军为诸生。氏事继姑尤孝谨,娣姒咸敬爱之,卒年五十。慈永殀,妇李氏年二十八守节,孤孙依仁亦冠童子军补荆门学生。家齐为化龙冢孙,其祖母孙氏故以贞烈受旌于朝者也,周氏之族皆谓陈氏上不愧厥祖姑妇,李氏又克绍其志,节传以为盛事焉。”
    周培公先后有两位妻子即王氏和阎氏,乾隆六十年版《钟祥县志》卷十恩封中,除了有“周化龙,登莱道昌之父,赠参议道朝议大夫。孙氏,昌之母,赠恭人,旌表节烈。”外,还有“王氏、阎氏,周昌之妻,赠恭人。”的记载。周培公生有五个儿子,分别为周家齐、周家麟、周家宾、周家瑞、周家祥,乾隆六年《钟祥县志》卷之三考职中列有拔贡周家齐、附贡周家宾及已仕考职者周家瑞、周家祥的记载。从周家齐妻陈氏“事继姑尤孝谨”可以看出,周家齐为周培公前妻王氏所生。
    钟祥地方志主要记载了周家齐一家的情况,乾隆六年版《钟祥县志》卷之四人物中这样记载:“周家齐,二南其字也,儿时不乐嬉戏,少长能文章,从师远游补郧西县诸生。乙丑恩拔,读书成均试辄超等,攻诗古文俱能成家。弱冠筮仕定海,邑故舟山地,新增置县,家齐噢咻劳来,城郭宫室之役,数月竣工,民不知疲。躬循阡陌,悯其地斥鹵苦旱涝,创议开渠,民利赖之,与史起治漳渠等。海上故多大风,遇火民庐舍无救。适城外灾,风猛烈倍他日,家齐驰至叩祝曰:令有罪即焚令,勿殃吾民,赤燄绕身如电,有壮夫冒死强拽之不起,须臾风回,亦无所苦。镇邑宿多虎,民不堪其毒,虔祷于神,悬重赏募勇敢亲督围猎,虎尽远引去。其精诚呼吸直通帝座,汉史所称渡河反风,岂偶然哉。其他善政不可胜纪,当路方拟特荐,家齐以内艰归,定民立祠,尸祝黄太常类刻舆诵用志不朽。服阕,补任乌程,治行一如镇邑,公余与士之有道而文者,赋诗课艺,终以曩居丧哀毁过,在程仅年余,一疾不起,卒日士民环署哀号,櫬归缟素充衢塞巷,呜咽黯天地送出境。乃已犹追绘其像于宏禧寺,朔望礼奠,或疾苦辄哀祷。呜呼!定人祠君,君虽去而犹生,程人祀君,顾在殁后又未久其地,至诚动物信有徴云。家齐殁时,子慈永甫二岁,有遗腹子恕永,妻陈孺人茹荼忍苦抚两孤成立。慈永幼颖悟,十岁即补弟子员,笃于孝友愉色养志,因心克让。恕永亦以弱龄试冠童子军游泮,人皆以为不愧家齐子,惜俱不寿。然慈永有子依仁,入祖籍荆门学,恕永亦有子若孙称克家云。”至于周家的其他成员及远孙后裔今虽然不可考,但我相信仍然有他们的后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正像民国版《钟祥县志》卷二十一先民传所称“慈永子依仁贡成均代有闻人,亦节母之报也。”
附录:
    1、周昌及子孙诗选注:
无题
(清)周昌
    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郢州,古地名,在唐、宋时,以钟祥郢中为治。)
与金会公郡博
(清)周昌
    齐安才子振儒宗,家学渊源孰与同。七代侍中垂远绪,千秋史鉴著奇功。文华倒蘸峨眉雪,雄快披当楚国风。翰苑联翩推大雅,应携桃李植南宫。(金会公即金德嘉,字会公,湖北广济人,康熙十二年任安陆府府学教谕,设敬业堂课士,后官翰林院检讨。从赠诗的内容看,当作于康熙二十一年金德嘉考中会元,授官翰林之后。)
浴骊山泉
(清)周昌
    烦秽苦难涤,骊山有异泉。气温非借火,体洁可藏蠙。树里新丰市,溪边绣岭烟。虽无沂水兴,歌咏亦悠然。(骊山在陕西,沂水在山东,此诗当为周昌任官山东登莱后所作。)
阳春晚眺
(清)周家齐
    乘兴跻攀眺远空,山连日脚暮霞红。挥毫欲和阳春调,感昔犹怜故楚宫。梅井九远余道气,兰台一赋想雄风。村烟断处岚烟补,错被人疑图画工。(周家齐,字二南,为周昌长子。梅井为汉梅福炼丹之井,兰台为楚王宫旧址,皆为钟祥郢中名胜古迹。)
胡冰臣诸子招游石城阁
(清)周家齐
    共有乘春约,闲来祗树幽。石痕江旧绕,堞影日初浮。携榼展瑶席,开樽向水楼。危栏频徙倚,花鸟不关愁。(石城为钟祥城市古名,石城阁为钟祥郢中西门城楼,又称汉江楼。)
雪夜怀王大田
(清)周家齐
    晨起疏寮朔吹残,轻琼冷絮酒更阑。舟中有客应乘兴,驴背何人竟跨鞍。一曲高歌曾寡和,万条寒玉只谁看。梅花十月开能遍,情至杯中肯放宽。(王大田即王田,字大田,荆门人王三荐之子,磊落英伟,由选贡生中康熙二十九年乡试,从游甚众,及卒士林惜之。)
吊王干
(清)周慈永
    捐躯端的是男儿,义鬼忠魂死不离。城破应悲从国破,天知岂必待人知。刚肠耻为饶赀恋,止水聊同明镜窥。九泉沈宋如相遇,拍手欢歌渔父词。(周慈永,为周家齐之子,周昌孙子。王干即钟祥诸生,家庭殷实,明末承天府城被李自成攻陷,悲号不已,率全家七口以绳系指同赴元佑宫水塘而死。清乾隆四十一年入祀忠义祠。)
巢云亭秋望
(清)周依仁
    不辨当年白雪楼,巢云亭子俯云流。客来惆怅前游地,一树丹枫已醉秋。(周依仁为周慈永之子,周昌重孙子。巢云亭,在钟祥郢中石城西白衣庵上,康熙元年建,旧传即白雪楼遗址,为郢人岁时游宴之地,嘉庆中改为省耕亭。)
2、与周家相关的诗赋选注
过朝那忆同里周介庵招抚遗事怅然有作
(清)李苏
    甲寅之孽三逆起,天子命将击犬豕。蔡公穆公制楚军,图公吴公壮秦垒。先生褰裳从图公,蔡公吴公皆色喜。布衣攘臂事戎轩,一时名将推国士。荐剡飞递达九重,阊阖洞开承密旨。单骑直入虎狼群,口称身是天家使。腰无寸铁气贯虹,睥睨枭雄如黑子。大呼巨魁之名号,告以天威不违咫。天威懔懔阵云开,百万人争脱犀兕。输诚纳款任指挥,谈笑解纷不折矢。纪功直欲冠凌烟,受赏羞与绛灌比。旬宣东海敷信教,邹鲁文学增俗美。太平于今三十年,蔡穆图吴次第死。功成身退独飘然,东山高卧洵知止。我来平凉访遗踪,父老歌颂犹未已。仓卒作诗陈愿末,呜呼先生不朽矣!(李苏,字眉三,号环溪,李思恒第三子。先世居荆门,嘉靖十年割隶钟祥。康熙四十二年进士,授江都知县,时江南廉能之吏必推苏为首。后归里与胡作梅、胡作相等在钟祥金河结社谈诗,推崇明代“竟陵派”的文学主张。年六十九卒于家,著有《环溪诗集》四卷。)
周节母排律二十韵
(清)龚弘禧
    内方天挺秀,清汉地钟灵。洒落周家子,甄陶母氏丁。竞传莱彩舞,想见渭阳型。磨砚同穿铁,广寒让拾青。祖鞭先就道,蕲水早杨舲。有妹操冰节,难兄叙典刑。朱颜嗟鹄母,白雪着梅馨。午夜焚膏火,三冬课石经。莺梭不歇织,豆粥每盈铏。堪续贤媛传,伫看新刃硎。名山辉素业,击水徙南溟。带草舒阶砌,笔花掣电霆。客秋来酂署,冷榻息鸾翕。羁旅谈交谱,老成尚刻铭。倾杯怀故土,握手望媊星。袖出征诗引,心惭凑锦屏。羡君挥凤管,题我泽宫棂。五斗歌陶赋,刻期反菊庭。我须忘马齿,尔应砺青萍。努力凡熊报,褒音下阙廷。(龚弘禧,钟祥人,康熙五十九年副贡。)
布政使衔江西按察使周贞恪公传
龙启瑞(广西临桂人)
今天子在位之六年,江西按察使周公殉节吉安,九重震悼,予祭葬,赐谥“贞恪”。其子瀚为余门下士,以状请传于余。甲辰岁,公以特保展觐京师。时先大夫亦由湖南入觐,同居旅邸,余尝从后望见颜色。今承宣江右,又熟闻公之忠烈,与其平日居官治事,俱赫赫在人耳目间。余之文不足以传公,而公之事则在必传。且余旧史官也,曷敢以不文辞?谨按状曰:
公姓王氏,讳玉衡,字润山。少孤,鞠于外祖周氏,遂从姓为周。两姓三代,俱以公贵,赠如公官。公生而英异,读书十行俱下,喜大节,不事边幅。嘉庆丁卯举于乡,道光丙戌以知县分发江西,历任会昌、龙泉、大庾、龙南、赣县、新建、宁都,迁义宁州牧。辛丑冬,湖北崇阳逆匪钟人杰踞城戕官,连陷通城,其地与义宁接壤者二百里。公闻警,即驰赴边界,择要严防,逆知有备,不敢入,江境赖以安。擢南康守,调赣州。时群盗起于粤西,公独居深念,慨然有忧天下志。赣州当江广往来之冲。山深箐密,匪徒往往啸聚其间。公乃募健儿,亲为训练,以兵法部勒。又筑城浚湟,利器械,实仓廪,期以内固吾围。郡城有会匪谋逆,公亲缉之。龙南信丰有妖僧煽惑多人,欲图不轨,公统兵平之。长宁有粤东逆匪围城,公率兵八百,昼夜兼袭,贼闻公至,溃而去,首要各犯俱生擒以归。治兵日久,威望日隆,天子以为能,擢公观察南赣。时粤贼已窃踞金陵,上逼南昌,公奉命统带练勇,迅解省危。乃克日起程,至中途而群匪已蔓延吉安。公与战,不利,退而简军,实汰溃卒,再进。十战十胜,遂克万安,复泰和,而南昌之围亦解。粤匪围韶州,窜入江右,公防堵年余。经十余战,复遣勇解韶州之急。先是公守贑郡,时粤东大扰,逼近江界。上以防剿事宜责成于公,盖久以封疆重臣视公矣。未几,遂有陈皋江西之命,中丞陆公奏署潘司,并奉命总理军务。此咸丰五年秋也。莅事方新,袁临有警,公率兵三千击安福,攻分宜,大歼贼于万载,所克皆分兵以守。湖南之贼又由永新窜入吉安,警报叠闻,公不待军旅之集,以所将五百余人驰入其城。自公守贑以来,频年剿贼,贼之欲甘心于公也久矣。知公兵寡,遂合群贼十余万,昼夜环攻。公简城中兵勇,不满二千,乃合男妇共二万余人分防堵御。贼百道攻击,公悉却之。每日仍开城与战,前后毙贼二三万人。时外援久绝,盐粮亦尽,公知势不支,惟以忠义激励将士。有说公以突围而出者,公曰:“城亡与亡,义也。吾既守此城,期与城俱碎。吾非不能去,如吾去,如生灵何?如封疆何?”一偏裨有异志,公立斩以徇。将士知公志在必死,相与歃血定盟,誓以身殉。故城下之日,军民无一偷生者。呜呼!公提孱卒以抗强贼,困守六十余日,大战数十,未尝一挫,徒以贼日益,兵日寡,枵腹荷戈以致于败。使其时外有犄角之师,内有糇粮之继,微特吉安可恃无虞,东南半壁胥有攸赖矣。长城一隳,而疆事遂溃裂不可复振。呜呼!此岂人为之哉?公为吏以廉能著称,善鞫狱,凡巨案经公审理者,从无翻控,尤长于缉捕,所历各处,冲风露,冒寒暑,必将地方匪徒尽数弋获。即无主之案,亦必细心追求,以必获为期。任龙南、宁都,两办荒政,所全获者数万。创建义仓,为百世之利焉。公性极严厉,属吏有过,面斥不肯少护。然最怜才,多援引,以至大僚举动,真率简易,与人言一本于诚。以故,人乐为之用。喜宏奖汳引土类,如恐不及,视百姓如家人、父子之亲。巡历所至,万众环立,与之讲孝弟,询疾苦,尝有携只鸡斗酒,走数十里以相奉者。所以吉安讣至之日,士夫相与哭于庭,商贾哭于市,妇孺哭于室,固由忠义感人之神,亦由惠泽入人之深也。公之殁,距今三年矣。人每言及公,辄用呜咽。呜呼!何其伟与!
三子恩庆,字实华,由增生捐输,补江西藩理问,回避调江宁。其父贞恪公守吉安时,恩庆亦在围城,守奎聚门。乙卯冬,贼以地雷裂城十余丈,恩庆亲督藤牌抵御贼队,冒死冲扑,皆歼之,城危复安。丙辰春,粮援俱绝,恩庆慷慨自誓,志不少挫,城陷,遂以身殉。四子炎,字实卿,由廪生捐输,议叙同知。贞恪公久困吉安,率兵往援,至泰和,贼阻不得进。迨吉安陷,贼上窜,乃回兵力守贑城,十余战皆捷,围遂解。中丞耆公入告天子,深嘉之,以知府归选。吉安久不复,炎愤且恸,复带勇助剿贼于水东,筑垒以为犄角。水东不破,则吉安不可得而复也。乃奋勇攻击,其垒立隳,余匪逸入泰和,炎尾追之,至冠朝遇伏,殁于阵。
论曰:志非素定而临敌张皇,仓卒免胄者,君子善善从长。虽曰予之,然方诸颜舌嵇血,未足相将矣。公忠义出于天性,其子作守令时,尝手谕曰:“时事多艰,人贵自立,尔等能临难毋茍免,方许作官。”又曰:“见危授命,圣人原为中等人说法。尔等学力未定,不可不以之自励。必先将妻子、功名、资财置之度外,到紧要关头径直做去,方可成人。”呜呼!公所言若此,故能险阻备历,百折不回。睢阳百战,千古有同调焉。两子同殉,一门忠荩猗与烈哉!
  
王氏宗谱序(清荆门周贞恪公宗谱序)
家之有乘,所以追崇祖德,昭示来兹,永蒸尝於弗谖,绵瓜瓞于勿替者也。吾家本王氏,自前明以来,世居竹棚河,以诗礼传家,列缪庠、贡成均者代不乏人,家亦号小康焉。洎我祖资政公暨祖母周太夫人于乾隆甲寅四月十四、十六二日相继辞世,旋遭教匪之乱,贞恪公遗孤四人茕茕孑立,相率而依外祖周晴宇公。公故寒畯,阴贞恪公为嗣孙,余各出继外姓。是时,贼踪飚忽,豕突狼奔,兄弟拆离,椽飘梗没,家室荡然无存,而谱牒亦迷失遗佚,渺不可复得。贞恪通籍后,念弟兄之散离,伤世系之无稽,屡议修复,未竟厥志。
瀚生也晚,宗族之间仅有存者率多朴讷,无从考究。数十年来追忆贞恪公卒居所言,参考碑碣,兼询故老,爰命弟厚昌协辑,始祖以次,大宗、嫡派略清眉目,至支分派别未能缕晰详明,则以文献之无征也。嗟呼!谱牒之存,初若无甚珍异,乃至代远人湮,而追溯水木,仅付诸冥漠。不可知之数,则以一毁于教匪之蹂躏,再伤于贞恪公暨吾叔三人少孤而值乱离,迨其后又以驰驱王事,不遑修举,复乃叹陈宝赤刀走,空列庙庭不若此戋戋数纸之所关甚钜。而其废坠,犹堪痛悼也!
当贞恪公卸守赣州时,决意归田辑谱亲族,联兄弟之散更者,为之置田亩、复本姓,卒以时势多艰,屡请不获。厥后观察赣南,陈臬江右,奉命统师,则恩逾深责逾重,以身许国,益不暇计及私事矣。家道之废兴,人事之聚散,天耶?人耶?抑有数存乎其间耶?贞恪公在官时屡为嗣祖请封,欲为本生祖父母、父母邀一命之荣,卒格于例。迨至完节吉安,奉政公大兄宝树始缕陈颠未,禀请江藩龙翰臣先生转详江阴耆九峰先生,上闻,备荷恩恤,两世俱赠为公官。谨因辑谱并识简端,后嗣子孙敬守兹编,陆续增辑庶、本支,百世朗若列眉,不至数典而忘云。
光绪九年岁次癸未十三代孙瀚谨序
民国二十五岁次丙子十五代孙继衡敬谨特录于兹
 康熙《湖北先贤诗佩》卷五记载:周昌,字培公,荆门人。父早丧。先生娠甫十岁,李自成讧荆郢间,母孙夫人殉难死,先生落魄无依。为州卒小吏,旋附显者入都门,充内阁供奉。康熙丙辰,固原提督王辅臣叛,先生进谋曰:“关陕天下之脊也,吴逆(三桂)不从川据陕而恋栈常岳间,诚出下策。今辅臣举足轻重,实系天下安危。虽因一时激变通吴、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国恩,犹盲之不忘乎视,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谕之,必复降。
荆门直隶州志·节妇篇》:〔周化龙妻孙氏〕明季张献忠寇荆门,化龙死。后四月,氏举子昌。闯执氏,欲污之,氏自刎死。先是氏闻寇且至,即以利刃藏袖中。曰:“余子幼,余不得死。若贼犯余,余不得生。以刃自防,视贼进退而已。”及贼执,出利刃自杀。康熙十五年,子昌从大学士图公,招降王甫臣。图公以孙氏大节闻,仁庙遣官致祭。文见卷首。后昌官登莱道,赠淑人,建坊。
荆门直隶州志·节妇篇》:〔周家尚妻阮氏〕二十七岁夫亡。氏上事老姑,下抚二孤。日勤纺绩,以给养育。长子复殇,惟余一子任永。拮据课读,且见孙焉。苦节四十四年卒。州守舒成龙详旌。
清初名臣周培公古墓探源
李勋明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清史稿》和《荆门州志》对其生平都有详细记载。
    出于对本土文化的爱好,早就想到麻城官堰村去探访周培公墓。前不久,有幸陪宗教部门的几个同志前去探寻。我们从麻城西向南行二公里便开始打听周培公墓所在地,路人均说没有周培公墓,只有周家祠堂和周培公父母茔。快到目得地时遇一六十多岁的老农,他告诉我们周家祠堂和周培公父母坟茔就在旁边农户的竹林外。来到实地,只见一牛棚旁散落着一堆碑碣、石羊、石人、牌坊等石物。到附近察看,棉花地里还有几尊东倒西歪的卧马、石象等物。一条深约三米、宽约四米的沟渠从周公培父母墓前横穿而过,严重破坏了周公培父母墓地和周家祠堂遗址。只有那块高大的皇帝御赐祭祀碑孤零零地耸立在原地。其它地面建筑残垣可能被当年挖渠运土所掩埋,因而无法确定周公培墓址,感叹一阵,扫兴而归。
     为了找到周培公墓,日前又约了几位好友再次驱车前往踏勘。当我们正在察看那些牌坊、石人、石羊之时,该处农户女主人黄桥林回来,我们向她打听周培公墓位置,她告诉我们周培公没有埋在这里,而是在山西,这块棉花地里只有周家祠堂和周培公母亲的墓,并指了指东南二百米外的一农户林木,说周培公父亲的墓葬在那里。她的说法与我们第一次见到的几位村民说法一致。她还告诉我们那堆石物大部分是二00七年有关部门从附近搜集起来放在此处的,村民们为什么要否认周培公墓之事呢?
    我们只好从那些残碣中寻找答案,不一会我们发现一块宽约0.4米、高约1米的断碑,碑文:“皇清诰封朝议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周公昌,慈懿、恭人阎、王氏之墓”,立碑人为:“康熙丁亥(公元1707年)季春月吉旦,乌城县州同孝男周家齐、家麟、家瑞、家祥、家宝”以及六个孙子。该碑明确记载了墓主人为周昌和其阎、王二夫人合葬墓,原立碑人为其五子和六孙于周培公死后6年所立。有趣的是该碑落款还有一段文字:“因老碑毁坏,后裔重立,耳孙周维邦、维富、远孙周显贵、陈贵……,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1827)季春月建”,该记载说明我们现在所见之碑乃周培公死后126年家乡子孙重立。根据老碑有“乌城县州同孝男周家齐……”文字,查乌城县在今浙江湖州,笔者认为周培公嫡系后裔可能当时已经外迁,周培公死后葬在外地亦未可知,当地老百姓对周培公墓一说在山西,一说在本地,也许不是空穴来风。我们还可以想象,清廷对周培公母亲都给予了封赠,而对周培公必然会给予更高的褒奖,而我们却没有发现一件御赐之物。农户女主人黄桥林说那堆散落的石物,是从附近各处搜来放在一起的,这就使寻找周培公墓的准确位置更增加了难度。   
     让我们察看周培公父母墓。笔者用罗盘测其墓向为座辛向乙,即座西向东。该墓封土直径约7米,高约1米,墓碑已断为两截,高约1.8米,宽约0.6米,碑文:“诰赠朝列大夫加赠中奉大夫周化龙、贞烈恭人加赠夫人孙氏之墓”。立碑人为:“布政使司昌率孙监、贡生周家祥、家宝、家齐,家麟、家瑞”。以上碑文说明该墓为周培公率其五子所立。其墓为周培公父亲周化龙、母亲孙氏合葬无疑。该墓前五米有一块御赐祭祀碑,碑帽已掉落在地,我们在碑脚处下挖四十公分发现埋在地下的赑屃,碑身通高约4.5米,碑帽高0.8米,碑基约0.5米。该碑正立面记载了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皇帝派参政吴毓珍祭祀周昌之母孙氏的祭文。碑背记载了敕赐银两,供品数额,最后一句“敕赐特建旌表节烈坊银三十两”。查《荆门州志》:周培公父亲周化龙死后四个月周昌出生,闯贼抓孙氏欲污之,孙氏以藏袖中利刃自杀,康熙十五年子周昌随大将军图海招降王辅臣成有功,图将军以孙氏之节奏请皇帝遣官致祭孙氏,并敕建节烈坊。其节烈坊可能在修渠道时埋在地中,有待挖土寻找。
    在那堆散落的石物中有不少石坊构件,开始我们以为是孙氏节烈坊构件,但是其中一石梁上的文字否认了我们的猜想,石梁文字曰“湖北安陆府荆门州儒士周家尚妻阮氏节孝坊”,查周培公父母和周培公本人墓碑上所留下的子孙名字中没有周家尚这个人,“家”字辈当为周培公的儿子辈,可见该石坊乃周培公子侄辈周家尚之妻阮氏节孝坊。按照黄桥林所指2007年挖坊的地点,这块牌坊竖在周培公父母墓右侧前方约30米,说明那地方确实建有周家祠堂。查《荆门州志.贤节》篇:“周家尚妻阮氏,登洲女。年十八适尚,二十七岁夫亡。氏上事老姑,下抚二孤。日勤纺绩以给养育。长子复殇;惟馀一子任永,拮据课读,且见孙焉。苦节四十四年卒。州守舒成龙详旌。”以上文字说明周家尚妻阮氏节孝坊为州牧舒成龙旌奏所立,与周培公及父母墓地设施无关。不过石坊料中应含有周培公之母孙氏节烈坊部分石物构件。一地两坊,可见当年之庄严!
     笔者根据周家祠牌坊前裸露的石狮,初步测定周家祠三间二进,节孝坊位于祠堂大门前约5米,前面有石狮1对,石联1副。当然只有清除了遗址上的浮土,找出埋在地下的原祠堂和牌坊基址,以及一些被埋入地下的碑石,测定周氏父母墓和周家祠遗址准确轴线,才能正确修复周家祠,说不定也可找到相关周培公墓的资料,解开周培公墓地之谜。笔者断言,挖掘修复周家祠遗址时很可能会发现周培公亲笔题刻等珍贵文物。
     结合周家祠遗址上有一对非一般官员墓前所能享受的文武翁仲,笔者断定于周培公死后葬在原籍,那些石羊、石马、石狮、石象等也是周培公父母墓和周培公墓前所置之物,而且周培公墓就在周家祠附近。 初步推测周培公父母墓前轴线排列顺序:墓碑、祭台、跪姿石马一对、卧姿石羊一对、御赐碑、节烈坊、蹲姿石狮一对。周培公墓前轴线布置规格与其父母相同,多文武翁仲一对、石象一对。
     周培公墓在周家祠附近什么地方?周培公父亲和其妻孙氏明明合葬一处,碑记清清楚楚,村民们却为什么有说他父亲葬在西南三百米处呢。笔者认为他们所指的周培公父亲墓很有可能周培公本人的墓。(注:后经周氏长辈指引,周培公墓位于周培公父母墓东南约200米外的喜民园大道边的一屋场旁) 。周培公父母墓和周培公墓位于一由北向南而来的长岗末梢以东,来脉悠长,岗南不到半里被一条东西河道截断。按照中国风水理论评析两处墓地风水,其地为岗岭回环地,左青龙回头有情,远处的朝山形如马鞍,实乃旺丁之地。黄桥林告诉我们周培公祖屋就在百米以外的岗西。我们到该屋场询问,均为周姓人家,站在周培公祖屋门前向西眺望,门前畈地明堂两水相会,岗岭形腾爽垲,远处朝山相互穿插,形若笔架,太极场气极旺,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这里确为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在探访途中,笔者忽然记起四十年前经过此地,好像附近山头上有白石佛像一尊,打听后得知就在隔河相望的那座山头上。在黄桥林的带领下,约十分钟我们便绕道爬到石佛处,站在山头放眼北望,原来周家祠堂和周家祖屋距石佛寺就在500米内。可惜如今此处修了座小庙,把石佛披红涂彩,面目全非,失去了应有的文物价值。笔者根据庙宇佛像安放高度规范,石佛底座至少要高出地平一米以上,这尊石佛现在却座在地上,所以今后修复该庙时应下降一米才是原庙地坪。据当地老百姓说,此庙为周家庙。按风水理论评析,该山头背无来脉,乃煞旺之地,宜建寺庙不宜建家庙,所以说周家庙之说不太成立,查《荆门州志》也未找到该庙记载。但从石佛可以断定,这里原本就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寺,现场遍地堆积的瓦砾残垣也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正在修建中的掇刀兴隆岗到麻城的喜民园大道正好将三处景点串接在一起。如果把该寺和周培公墓区结合官堰角、周冲两座水库合理规划,该地将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会给当地带来一次不可估量的经济文化发展机遇。
                                                (见荆门日报2009.12.12日版)
清初名臣周培公与周贞恪公家族关系考略
李勋明
清朝时期,荆门周姓有两个官至三品的显赫人物,一名周培公,一名周贞恪公。根据荆门州志和相关史料记载,周培公的父亲叫周化龙,周贞恪公的嗣祖父也名叫周化龙,两个周化龙是不是一个人?周培公与周贞恪公是不是一个房族?二周之间有什么关联?让我们从史料中探索。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今荆门东南约十公里的官堰村。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根据正史记载,康熙十五年,镇守西北平凉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叛变,朝廷派大将军图海欲招抚之,时周昌以州判从军,他主动向图海大将军请求前往,于是周昌一人单骑进入平凉城,七天说服王辅臣归顺投降,皇上嘉其功绩,特授山东登莱道,年六十九卒。
周贞恪公,讳玉衡,字润山。生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殁于咸丰丙辰(公元1856年),享年七十五岁,官至江西布政使。根据州志和周氏家谱记载,周玉衡祖上本姓王,自明朝初年世居荆门城北竹棚河(及现在的姚鸾河),以诗礼传家,代有人才。然而,周玉衡十二岁时,父亲王晖和母亲周氏不幸相继去世,王家旋遭兵匪之乱,家景一败如灰,周玉衡不得不过继外祖父周晴宇公为嗣孙,改姓周。周玉衡自幼聪明好学,于嘉庆十二年中举,发江西,署会昌,授南康、调赣州。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升江西省按察使兼代理省布政使,总督吉安军务,不幸于咸丰丙辰(公元1856年)正月与两个儿子在吉安战乱中阵亡,被朝廷追封谥号“贞恪”。
关于周培公父亲名周化龙:源之周培公为其父母所立碑文“诰赠朝议大夫加赠中奉大夫周化龙。”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也载:“〔周化龙妻孙氏〕明季张献忠寇荆门,化龙死。后四月,氏举子昌。闯执氏,欲污之,氏自刎死。先是氏闻寇且至,即以利刃藏袖中。曰:‘余子幼,余不得死。若贼犯余,余不得生。以刃自防,视贼进退而已。’及贼执,出利刃自杀。康熙十五年,子昌从大学士图公,招降王辅臣。图公以孙氏大节闻,仁庙遣官致祭。后昌官登莱道,赠淑人,建坊。”
     关于周贞恪公嗣祖父名周化龙:源之《荆门直隶州志》卷首皇帝追封周玉衡嗣祖父周化龙为资政大夫。那么,如果两个周化龙为同一人,笔者根据周氏家谱和碑记,将二周亲属关系排列如下:周培公父亲周化龙与周贞恪公爷爷王正心为连襟关系,同娶董家女董氏为妻,周化龙女儿周氏嫁王正心之子王晖为妻,生周贞恪公。周贞恪公十二岁丧父母,家败,过嗣给外祖父周晴宇公,字化龙,为嗣孙。王姓改为周姓,其辈份为周培公侄儿辈。那么,周培公母亲孙氏应为周化龙二姨太或后妻。
查现存周培公父母墓碑文:“诰赠朝列大夫加赠中奉大夫周化龙、贞烈恭人加赠夫人孙氏之墓”。落款 “布政使司昌率孙监、贡生周家祥、家宝、家齐,家麟、家瑞”,以上碑文说明该墓碑为周培公率五子所立,其墓为周培公父亲周化龙、母亲孙氏合葬无疑。该墓左前方约五米有一块康熙皇帝御祭碑,该碑正立面记载了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皇帝派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谕祭参议道周昌之母孙氏祭文。碑背记载了敕赐银两,供品数额,并“敕赐特建旌表节烈坊银三十两”。
康熙御赐碑上没有追封周化龙的文字。而周培公为父母所立碑上却称“诰赠朝列大夫加赠中奉大夫周化龙。”因此,皇帝应另有御赐文。同治版州志收录了康熙皇帝给孙氏的祭文,却为什么没有收录诰赠周化龙谕赐文呢?其中定有原因。
在周培公父母墓地现场散落的石构件中,有一块大小如普通平民墓碑的周培公墓碑,其文曰:
“皇清诰封,
朝议大夫山东布政使周公讳昌, 慈懿阎、恭人王氏之墓。
因老碑损坏,后裔重立。耳孙周维邦、维富,远孙周显贵、陈贵。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公元1827年)季春月建。”
以上碑文说明该墓为周昌和阎、王二夫人合葬墓。落款最后用了一个“建”字,说明耳孙们重新立碑时对坟墓也进行过大修,否则,只立一块小碑不可能用“建”字。根据封建社会礼制,人死后必须归葬本土,周培公埋葬在家乡不容置疑。前不久,笔者经周氏长辈指引,周培公墓位于周培公父母墓东南约200米外的喜民园大道边的一屋场旁,没有坟包。周氏长辈指着坟前凹中刚掏露的一点砖石,说是周培公墓碑底座。一个三品官员之墓落的如此破败,令人遗憾!周培公墓碑为什么被毁坏,而且过了两个甲子120年后才由耳孙重立?并注明“老碑损坏”, “损坏”和“建”字也让我们看出周培公墓确实遇到过劫难。
笔者分析其原因有二:
一是周培公死后不久,朝廷有什么案子牵连到了周培公,皇帝下旨毁掉了周培公墓。直到一百多年后清朝接近灭亡时,耳孙辈才在不敢大肆张扬的情况下重立了一块与周培公三品官员身份极不相符的小碑。查周培公生平,周培公四十四岁招降王辅臣回乡后,只出去做了三年官,说明周培公晚年不得朝廷重用,甚至可能还受了点什么牵连,导致死后碑毁墓平。
二是周培公与周贞恪公房族之间有恩怨,周培公一房可能开始就瞧不起过嗣来的周贞恪公,甚至欺负过周贞恪公父子。所以周贞恪公官至江西布政使时,就一直申请朝廷要求告老还乡,复本姓,修宗祠。在他战死后又归葬本姓老家荆门城北姚鸾河。由此说明 周玉衡对过嗣的周家相当没有好感。周玉衡几个儿子得势后说不定反过来瞧不起周培公一房,或有所抱怨。在封建社会,有时家乱之仇不逊于外人。
再比较一下二周所生的儿子情况,周培公生有五子,后来几乎都留在了浙江湖州、乌城一带,基本没回本土。周贞恪公生有八子,均为官,大儿子周厚基,官至山西大同府通判,兼袭骑都尉。二儿子周厚培,知府衔。战死的两个儿子周恩庆、周炎“奉旨照知州例赐恤,世袭云骑尉。”第五子周瀚在四川官至知州,三十八岁回荆为父亲周贞恪公守孝后再未出去做官,并且高寿活了九十四岁,深受荆门历届知州敬重,皆委以重任。由于咸丰、同治两帝又不断对周贞恪公加封谕祭。皇恩浩荡,使周氏家族在荆门显赫了近半个世纪,直到民国初年才开始衰落。
通过同治《荆门直隶州志》也可以看出两房周氏的兴衰。《荆门直隶州志》对周贞恪公祠宇以及两个战死的儿子周恩庆,周炎,甚至包括义仆都有较大篇幅记载,而周培公仅在“仕绩”篇中有一小段文字,也没收录朝廷给周培公父子朝议大夫谕赐文。另,《荆门直隶州志》卷首皇帝追封周贞恪公嗣祖父周化龙为资政大夫(二品), 比周培公为父所申请的周化龙为中奉大夫(四品)又高了两级。值得玩味的是周瀚在《荆门直隶州志》皇帝给周贞恪公的六篇谕赐文后还特别插上一段话曰“先曾祖嗣曾祖、先大父以两姓追资政封诰,系先公完节后特旨赏给,实希有之异数也,周瀚谨识”,其喜悦和傲气溢于言中!足见周贞恪公一房后来在荆门何等得意。
周培公与周贞恪公家族之间的联姻关系已有资料证明,但是,二周之间的侄辈关系似乎存疑,那就是周培公死后80年周贞恪公才出生。周培公虽然高周贞恪公一辈,也不至于相差几十年。所以,关于两个周化龙是不是一个人,由于资料不足,我们不能轻易妄断,姑且就史论史而推之,相信随着文物考古挖掘,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二周,他们两个家族的真实秘密一定会被披露出来。
周培公父母墓地周家祠遗址出土族系神位碑续考

                              李勋明
   为了修复周培公墓和周家祠,二0一六年十一月,我市文物部门对周培公父母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神道、祠堂等祭祀建筑墙基和部分构件,并出土了周培公父亲兄弟周成龙、周从龙、周云龙三房族系神位碑。三块神位碑详细记载了周氏三族从第七代到第十五代分支情况。其中周从龙和四位夫人神位碑,依次续到第十五代。周成龙和刘夫人神位碑续到第十五代。周云龙和刘老夫人神位碑续到第十七代。
    查三块碑上的辈份,谱系第七代到第九代辈字不一,从“良”字辈才统一,如周从龙一族第十二代为“烈”字辈,不知是何原因。碑谱为“……良、文、士、学、贵、作、先、宗……”,查周氏后人周先智先生《名臣周培公》一文,说周培公曾为家族排谱:“周家永文,士学贵作,先宗有应,万事昌盛,功高显名,德大封成,光前耀祖,国家必兴”,核其谱句与出土碑谱中的文字有出入。
    笔者认为周先智先生所列周谱非周培公所作,不知现修周氏家谱是如何记载,有待进一步核实。从碑谱上看,周从龙一族发丁,周云龙一族先贵后衰。三块碑落款均为“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吉日立(公元1899年)”,距周培公逝世198年。
    按照周氏后人和民间传说,周培公父辈弟兄有九人,姓名均冠“龙”字,分别为:腾龙、应龙、居龙、起龙、成龙、化龙、云龙、飞龙、从龙。而周家祠遗址只出土了(三龙)周成龙、周从龙、周云龙三房神位碑,还缺“六龙”神位碑,并且没有周培公父亲周化龙一族神位碑,令人费解。
    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二:一是周培公父辈其实只有(四龙)四弟兄,即周成龙、周化龙、周从龙、周云龙,“九龙”乃后世美誉之说。二是周培公死后不久,朝廷有什么案子牵连到了周培公。皇帝下旨毁掉了周培公墓,后人也就不敢立其神位碑入祠了。让我们从周培公墓碑进一步探索:
     现遗留的周培公墓碑文:“皇清诰封,朝议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周公昌,慈懿、恭人阎、王氏之墓”。立碑人为:“康熙丁亥(公元1707年)季春月吉旦,乌城县州同孝男周家齐、家麟、家宾、家瑞、家祥、家宝”以及六个孙子。
    立碑人为其五子和六孙于周培公死后6年所立。但是该碑落款还有一段文字:“因老碑毁坏,后裔重立,耳孙周维邦、维富,远孙周显贵、成贵、荣贵、品贵,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公元1827年)季春月建”。落款最后用“老碑损坏”和“建”字,说明耳孙们重立新碑时对其坟墓也进行过修缮,否则,不可能用“建”字。“老碑损坏”和“建”也让我们看出周培公墓确实遭遇过劫难。周培公新墓碑应为周云龙族人所立。周云龙孙子周良臣是个廪生,娶刘、郭、邓、赵氏四妻,在三公中为望族,三族人丁均在十三世和十四世最旺。
    可以推断,周培公在周氏家族中这么显贵,后世子孙们一定引以为荣,他们怎么会让这么显赫的一位祖宗墓碑轻易毁坏,过了一百二十多年,他们才在不敢张扬的情况下对其修复?另外,周培公墓碑宽0.36米,高1米,大小与周培公的身份极不相符,还不如一个民间普通人的墓碑,这只能说明周培公死后一定又牵涉新案,朝廷降罪毁其墓,损其碑,而且不允许周培公一族神位碑入祠。
    查周培公生平,周培公四十四岁招降王辅臣回乡后,只出去做了三年官,说明周培公晚年不得朝廷重用,死后还有案子牵涉,引起朝廷不悦,入土也不得安宁!当然,其中也许还有其他什么秘密,如家族矛盾等,从三块谱系碑“良”字辈才统一也可见一斑。
周培公墓到底在什么位置呢?经周氏族人指引,周培公墓位于其父母墓东南约两百米外的大道边,没有坟包。只有等待大道扩宽时,经文物部门考古挖掘,将其坟移进他的父母墓园内重修。如能在挖掘中找到墓志和其他遗物,可进一步揭开周培公生平和家族秘密。
    岁月沧桑,世事变迁。家族命运常与国家兴衰有关,历史掩埋了很多秘密,然而文化是永恒的。周培公父母墓地是荆门地区汉水以西古墓地面遗物保存最多的一处,遗有石件百余件,如果得以修复归位,不仅保护了文物,更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附:
明七世祖周从龙,钟氏、萧氏、彭氏、赖氏神位碑
八世:周璋,关氏,王氏。
九世:周家洛,杨氏。周家仲,汪氏。周家绍,刘氏。
十世:周爱永,龚氏。周必永,汪氏。周家永,乔氏。
十一世:周文相,刘氏。周文灿,张氏。周文臣,□氏。
十二世:周烈魁。王氏,李氏。周烈耀,龚氏。周烈选,龚氏。
周士梅,侯氏。周士恒,杨氏。周士祯,刘氏。  周士玉,邓氏。
十三世:周学泰,王氏。周学山,革氏。周学吉,龚氏。周学浩,许氏。周学洪,熊氏。周学友,江氏。周学才,龚氏。周学魁,龚氏。
十四世:周坤贵。周乾贵。周应贵,熊氏。周本贵,江氏。周志贵,江氏。周兴贵,刘氏。周登贵,王氏。周榜贵,王氏。周良贵,熊氏。周田贵。周大贵,龚氏。周松贵,熊氏。
十五世:周作同,刘氏。周作宣。周作元。周作祯,革氏。周作福。周作庸,熊氏。周作旺。周作江。周作海。周作江。周作定。(此处有三名不清,略)
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吉日立
明故七世祖周云龙、刘老孺人神位碑
八世:周理,陈氏。
九世:廪生周良臣,刘、郭、邓、赵氏。
十世:周□,成氏。
十一世:周文远,成氏,周文适、□氏
十二世:周士元,李氏。周士享、胡氏、鲁氏。
十三世:周学诗,古氏。周学书,王氏。周学旦,鲁氏。周学望,□氏。周学林,周学臾。
十四世:周成贵,赖氏。周品贵,丁氏。周荣贵,王氏。周显贵,石氏。
十五世:周作玉。周作相,郑氏。周作林,龚氏。周作宾,龚氏。周作楷,孙氏。周作梅,鲁氏。周作炳。
十六世:周先禄,周先方,周先兴,周先发。
十七世:周宗元,周宗发。
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吉日立
明七世祖周成龙,刘老孺人神位碑
八世:周民,刘氏。周震,孙氏。
九世:周大仁,□氏,周大义,陈氏。周大智,古氏。周大礼。
十世:周良牧,孔氏。周良□,周良志,李氏。
十一世:周文龙,孙氏。
十二世:周士麒,罗氏。周士麟。周士忠,付氏。周士瑞,李氏。
十三世:周学必。周学科,陈氏。周学刚,刘氏。周学金。周学银。周学光。周学强,乔氏。周学冲,郭氏。周学明,刘氏。
十四世:周忠贵,古氏。周金贵。周玉贵。周光贵邓氏。周天贵。周朝贵。周相贵。周满贵,曹氏。周起贵,罗氏。
十五世:周作坚。周作成,李氏。周作棠,龚氏。周作德,龚氏。
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吉日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