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3|回复: 0

屈家岭文化资料收录(二)

[复制链接]

704

主题

929

帖子

356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61
发表于 2023-8-15 17: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屈家岭文化资料收录(二)                                                       2017-04-30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屈家岭风光

   屈家岭文化城址,城廓呈圆形,城垣尚存,残高2-3米,基宽25-37米。整个城墙下覆盖着比墙体早1000-2000年的大溪文化期巨大壕沟及架设的木桥,在壕沟淤泥中发现完整的木浆及推柳结构的木部件,稻谷,豆类,硬壳果类等数十种农作物籽实和象,猪,牛等动物遗骸20多种。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距今约4950─4550年。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地区。制陶业较为发达,主要烧制黑陶和灰陶,也烧一些朱绘陶和彩陶。最有特色的是薄胎晕染彩陶,在陶器表面的陶衣上,用黑彩绘一些方格、桂叶形纹、带纹和垂幛等。花纹的色彩与陶衣上的色彩交互映衬,浓淡相间,仿佛云水相接,别有一番趣味。
   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呈长方形,里面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砂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大者长十四米,宽五米余,室内面积达七十平方米。
   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
   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呈长方形,里面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砂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大者长十四米,宽五米余,室内面积达七十平方米。
   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年代约距今5000多年至4600年。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东到武汉一带,北达豫西南,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稻作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在建筑遗迹的红烧土中发现有稻壳印痕,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居民还饲养家畜,兼事渔猎。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石镰、石镞和打制的凹腰石锄及彩陶纺轮等。陶器中有一种施彩纹具有晕染风格的薄胎彩陶器,精美而富有特色。已发现数处城址,其中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圆形城址,直径约310米,外侧有护城河。当时居民的房屋大多是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有红烧土居住面,木骨泥墙或直接用粘土混合烧土渣垒成墙壁。既有单间的,也有套间或各开屋门的双间屋。多间式房屋的出现,显示出建筑技术的进步,同时可能反映了父系家族实行小家庭分居生活的情景。在建房过程中,有时还把整条猪、狗埋在房基下作为奠基牺牲。成年死者多采用土坑葬,儿童用瓮棺葬。安乡划城岗遗址的90多座墓分南北两区,居首并列的3座墓各有随葬品数十件,包括朱绘陶器和朱绘卷云纹石钺等,墓主当是氏族中的上层人物。
   关于屈家岭文化的来源,一种意见认为,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在部分地区互相重合,有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陶器有承袭、演变的因素,因而是直接继承大溪文化发展来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应是探索屈家岭文化渊源的线索。有的更进一步提出,由螺蛳山遗存直接演变为典型屈家岭文化,而大溪文化则发展成具有地区特征的屈家岭文化。这一问题有待于通过积累更多资料和深入研究来解决。


   屈家岭文物

   屈家岭文化的发展去向现已明确,是郧县青龙泉上层(即第三期文化)、房县七里河、天门石家河、当阳季家湖下层、松滋桂花树上层一类文化遗存,目前暂统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青龙泉遗址上层出土的小口高领罐、圈足盆形甑、直口缸、喇叭口杯等器形,都直接继承晚期的屈家岭文化而来;仍然沿用的少量彩陶,特别如彩陶纺轮、外表涂饰红衣后施以错乱黑彩的陶器等,也都与其前身屈家岭文化有密切联系。目前暂归入“青龙泉三期文化”范畴的遗存,分布地域较广,延续时间较长,其年代大体与中原的龙山文化相当,部分器物上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南北相毗连的鄂西北、豫西南两地区,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有人把江汉地区继屈家岭文化之后的这类遗存,称作“湖北龙山文化”。也有人把湖南地区与之相当的遗存都包括在内,泛称为“长江中游龙山文化”。应通过发掘有代表性的遗址和深入分析研究,将此类遗存作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另行正式命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5-4 04:07 , Processed in 0.0555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