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02|回复: 0

荆门城市选址与建筑文化探索

[复制链接]

1055

主题

2061

帖子

913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2
发表于 2023-7-14 10: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荆门城市选址与建筑文化探索老帖重读6)
                   李  勋  明   原发表于2007年-8月-2日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祖先对人类居住环境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构筑理论,它总称为建筑风水学。中国的建筑风水学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用于城市规划和建筑环境领域,如莫斯科和华盛顿等城市规划无不蕴含中国的建筑学理论。(见本人“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选址”)
    荆门古城地处秦岭南支大巴山脉的荆山余脉落穴点,从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陆九渊始筑城垣,到清朝舒成龙治州时就已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州城布局。城垣如筲箕形镶嵌在群山环护的三河交汇处,依山傍水,全其自然。按照清乾隆州城图,察古城龙、砂、水四象:西宝山脉为来龙,东宝山为左青龙护山,象山为右白虎护山。南台为案山,虎牙关为朝山,其水脉自西北(开门)乾方,绕城出东北(生门)艮方,形成古城内外勾锁的地理格局。为使四象(玄武、朱雀、青龙、白虎)驯服,则设景观建筑镇之。真武观、霖苍观、东山宝塔、文峰塔、水府庙、升天塔等为镇地脉的建筑。乞求文运昌盛的建筑有东宝塔、文峰塔、魁星阁、文庙(凤鸣门内)等。乞求农桑风调雨顺的祭祀建筑有先农坛、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州厉坛。以上这些建筑均按风水理论选址,以州署地理位置界定,它们既是景观建筑,也是风水建筑。它也是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的体现,目的是创造天人合一的城市空间。    
    古代尤其重视官治衙署的地理位置,衙署、学宫、书院及相应首脑机关均选择在城市风水旺地。荆门古州署(现市公安局)分布在城西乾方,座北朝南,接西宝山来龙之正脉,踞老城西北最高处。既占踞了州城来脉,又避开了冬季圣境山脉贯入城区的风带。
  商业物流作坊区则分布在城东一带。城池五门均避开四正向,“北辰门”和“凤鸣门”坎离相配水火既济,喻龙腾凤舞。西城门乾兑配属天泽,喻迎山接水。东作门震卦配属春雷,喻商贾作坊兴旺。平泰门喻和平安泰(南薰门),《孔子家语》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薰门由此而得名。该门巽卦配属为风,喻接纳东风祥瑞之气。
  现在,荆门城市建设经过近三十多年的扩市提位,城市面积向周边扩大了近二十倍,地理格局比明、清时有了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现在的四象之山要作调整,即以市政府位置界定,东宝山为朝山,以次调整四象。
  “物物皆太极”。一座城市同宇宙和自然界万物一样,也有它的太极泛存规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西四干渠渡槽和城东的铁路大桥的修建,联通了山城东西两个山脉缺口,从而使老城区太极平衡更趋于负阴抱阳,也增强了城市区域地运推导。现在荆门城市由五个大小太极组成:老城区为第一太极区,东城区为第二太极区、西城区为第三太极区、南城区为第四太极区、北城区为第五太极区。以上这五个大太极区内还有若干小太极区。按照中国古代三元九运之说,由黄帝纪元甲子至今已有七十八个花甲,每六十年为一元,一百八十年为一大元。内依前后划分为上元六十年,中元六十年,下元六十年,每一大元有九运,一运为二十年,三个大元一百八十年合为五百四十年,即一正元。现代科学也证明,在这每五百多年内,宇宙自然和人事都有一定的兴衰周期规律。
  由于地理场气效应,北方(玄武)和东北方(青龙)方位气场比南方和西南方强大,即北方压南方。历代王朝也始终没有彻底征服过北方和东北方国家,秦始皇修长城也没挡住北方强势。历史上内乱也大多源于北方,因此中国今后的主要威胁仍然会是俄罗斯、朝鲜、日本方,南方永远不足为虑。中国历代有作为的王朝均踞西北而俯治东南,选择中国地域西北西安、洛阳、北京建都。毛泽东也是从南方绕道北方再夺取天下。荆门古城也是踞西北而俯治东南沙洋财赋地,得以昌盛。因此荆门今后要避免失去区域中心主导城市地位,必须重点扶持沙洋这块财斌地,为城市衰退留后路。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城区竹皮河要分级建滚水坝抬高河道水位,增大城市区域水容面积。月牙岛铁路挢下可建高滚水坝,清舒成龙于竹皮河建三闸抬高水位就是为了调整城市风水。掇刀东城区要像上海一样设置人工湖,弥补“水穷生气不聚”。特别是院校用地,水面设计至少要占地三分之一。荆门古代龙泉书院、沙洋汉上书院、凤岗书院,拾桥白阳书院、建阳龙蟠书院均选择在依山临水边。现在的荆门大学、东宝中学、象山中学等院校选址无山可依,无水可临,均非理想院校选址,难成百年名校。特别是荆门大学选在高岗之巅,左无青龙护山,右白虎护山当旺,所以非长久发丁之地!如果悬岗上能建校,当初龙泉书院何不建到象山顶上去?
  由于老城区北部屏障偏低,可规划在东宝区政府泉口路以北东西一线呈北斗星状布置七栋二十层以上的大楼,弥补北部屏障不足。老城区南部不要规划高层建筑,避免冬季由圣境山脉贯入城区的北风,被东宝山相逼向南形成风带回旋。市政府以南,团结街以北,乃荆门城市来脉旺地,应规划为首脑机关用地。建筑朝向要顺应地脉,向东或向东南方为宜。传统建筑设计追求平衡对称,古今中外永久性建筑布局都是左右对称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只有皇宫和大庙朝向可朝四正向,其实还是都向左向右偏了几度的,这个连普通老百姓都懂的道理,规划设计师们切要牢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最佳人文生态,违背自然之道,必然付出代价。首脑机关搬迁牵动全局,亦关乎一地兴衰,要慎之又慎。即使规划将来搬出老城区,把西宝山作为荆门城市玄武山始终不能丢。现市政府办公大楼位座城区西北地域之高,背倚千里荆山来脉,顺应东西地脉大向,以白龙山为玄武,东宝山为朝山,“既顺乃宣”。这栋大楼留下的遗憾是,当初选址若向后直抵四干渠堤边,大楼与门坊之间的视觉空间会更加宽阔。市委地处荆门城区东部风带区,该地段在古代为商业区。市委大门朝向与荆门来脉相冲,如果改大门朝东,又与东宝山逼的太近,所以这一带只能作为普通住宅区为宜,不宜作行政中枢机关。
  笔者认为首脑机关还是统一规划在现政府大楼南北五百米以内为宜,可将东光电器厂部分区域纳入其规划区,将四干渠部分段面封盖。建筑布局中轴线由东向西层层推进到白龙山边,再于白龙山顶恢复霖苍阁以壮地脉。可充分利用四干渠水源穿插其间。
  要保护城区周围四象之山的生态环境,不再随意挖山不止和设立寺庙道观等的阴性建筑。寺庙、道观、烈士陵园等祭祀建筑属阴性场气,应远离尘嚣。城区原有的阴性祭祀建筑要就地保护,不要再建,并与民居形成绿化隔离带,避免以阴压阳,开窗见碑。唐安寺和烈士纪念碑严重影响了城市地理环境,适当时侯要予以搬迁。
  从长远看,荆门要创造旅游生态宜居城市,人居必须沿十八罗汉山南麓向漳河靠近,这一带背风向阳,生态植被茂盛,藏风聚气,接千里荆山来脉,破坏耕地少,离城区只有十分钟车程,苻合“踞西北俯治东南”之道。海会沟是城市西大门咽喉,也是城市脸面,现在要严格控制海会沟的乱搭乱建,以便将来道路扩宽和建筑规划,以适应城市未来交通发展需要。
  南城区掇刀地质结构为火山熔岩区,自古乃草木不生,又是东宝山与西宝山相逼向南形成的风带区。现在,虽然铁路、公路和漳河干渠纵横其间,改变了这一带的地运。但是也只利于建设工业物流区,不宜做行政中心。“掇刀”这个名字不吉祥,给外界第一感觉就不好,应将“掇刀”改为“长林”。总之,掇刀乃汉水槽风带之地,要合理规划利用。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它的核心是追求天、地、人和谐相与的生存环境。从上世纪开始,由于战乱人祸,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滞后,造成国人自卑,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现在新一代建筑设计师缺乏传统建筑风水理论这一课,学西方的建筑文化没有吃透,又丢了本土传统建筑文化的根。建筑设计追求新奇,盲目上网“电脑重置”,使一些建筑设计不伦不类,保存价值低,使用寿命短,拆了建、建了拆,老百姓买了卖、卖了买,这种恶性循环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荆门一些小区房屋建筑明明座落在风口或煞地,却神吹是XX花园、海派XX、欧州风情等名不附实之名,犹如贱人起贵名……!
  漳河对荆门城市今后的长久发展举足轻重。这几年在漳河的保护与开发上争论不休,因而在社会上形成了开发漳河就是污染的观念误区,从而反制了城市发展。还有车桥、乌盆冲、杨家冲、凤凰等五个中小型水库均为闲库,未得到充分利用,导致城市弃水立城,犯建城之大忌。。
  城市规划不可忽视安魂工程,世界许多城市都将公墓选址定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俗话说人生“生争一口气,死争一杯土”,如果说城市住宅是“安居工程”,那么城市公墓则是“安魂工程”,它事关祭奠先人,传承民族道德文化。荆门青山公墓白虎当旺,左边无青龙护卫,非落穴旺地。笔者认为要重新选址规划荆门城市今后百年安魂吉地。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中国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将不断面临干旱缺水和沙漠南移困扰,历史上的北方富饶之地将逐步萎缩南移。有舆论认为荆州——襄樊——宜昌三角地带地处中国心脏地带,踞东进西出、南来北往之要冲,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在全国没有任何地带能与之相提并论。未来50年内可能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文化行政中枢区域,因此荆门城市规划必须立意高远,以适应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开发和"地气南迁"的战略态势。荆门城市区域功能正确的划分应该是:城东为工业物流区,城中为商业行政区,城西为生态民居旅游区。以上三区根据地理情况向南北延伸。这样才有利于城市工业与文化旅游业同步发展,使荆门成为名符其实的生态宜居文化旅游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5-4 04:17 , Processed in 0.06102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