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谈旧忆往话周集

3 / 3280

1055

主题

2061

帖子

913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2
发表于 2018-11-5 16: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旧忆往话周集
张世鉴
人到老年都会恋旧,我退休后更加怀念生我养我的那片故土--湖北荆门市东宝区周家集。近年陆续看到有关荆门的一些史料,却对民国以来周集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均无记载,未免令人遗憾!为补历史缺失,兹特不揣冒昧,谨将记忆所及的有关情况缕述如下:
                         一、行政建制
  周集原是荆门县的一个乡级政权所在地,名周集乡。北洋时期,乡级行政官称“保东”,相当于今乡长。乡以下称“百长”,相当于今村委主任。百长以下称“排长”,每排下辖一二十家农户,是为最基层。后来蒋介石政府推行“保甲制”,改排长为“甲长”,甲长为“保长”,乡政府叫什么“联保办事处”,乡级行政长官名曰“联保主任”。抗战后期,保甲不变,联保任又称“乡长”。这种体制一直维持到解放初期。
  上个世纪的30年代中期,周集乡的辖区大致是:东与掇刀、团林相连,南与朱店为邻,西以荆、当两县的界山为界,毗连脚东、育溪,北接烟墩(今漳河镇),共辖周集、却集、袁集等三个小集场,估计面积约近百平方公里。
                          二、自然环境
  周集位于荆门市区西南,系江汉平原西北缘与荆山南麓的结合地。境内最高山峰为却集、袁集之间的那座“龟山”,其余均为低岗丘陵。两岗之间多有溪流。农民就溪筑坝,引水灌田,通称曰“垱”。如周集以东的皇姑垱地、清明垱、竹马垱、史家垱等等,尽管规模大小不一,却都是历代农民的劳动结晶。岗地大都长有苍松与翠柏,农舍桑竹成林。
  周集东岗原有一座白鹤寺,寺顶耸立一只铜铸白鹤,被视为“神物”,所以很少有人伤害白鹤。秧鸡俗名“苦哥”。插秧时节,对口一吹,仿声“苦哥”发出“苦哇,苦哇”的呼叫声;每当夜深人静之际,往往能与凌空寻偶的“苦哥”相呼应。如果“苦哥”闻声撞网,则落网被擒,有时一夜能捕六七只。
  带有危害家禽的狐狸、狸猫和黄鼠狼等野兽出没,偶尔还可见到豺狗子。冬天,有的农民在田边沟渠挖个拳头大的小洞,内置一枚鸡蛋,洞口安放竹卡诱捕黄鼠狼。黄鼠狼的皮毛很贵,有的一冬能捕十多只。
  先前虎豹也常出没。据说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家住白鹤寺的木匠李世焕两兄弟在乡亲们的配合下,就曾打死过金钱豹。40年代初期,何场地区一百多农民围捕一只华南虎,围了两天两夜,老虎还是跑了。我见过参与围捕的何场青年李鹤林。他的前额被突围的老虎抓了一爪子,留下了一道寸找长的伤疤。
                              三、人口
  民国从未普查人口,当时周集全乡究竟有多少人口,恐怕谁也说不准确。据老人传说,明未清初,张家畈一带的原住居民仅有一户车姓人家。我小时见过车氏后人车家吉。其他人口,据说大都是康乾时期从江西陆续迁来的。比如我们张家先人,相传原籍江西吉安县永吉村,沿途倒贩猪,辗转来到周集,定居张家畈村,到我已是第八代了。如今老祖宗坟墓还在张家畈。据称万氏祖先也在江西。
    相传他们刚来落藉时,周集仅有一位周姓老妪开的一小茶店。后因人口日多,乃逐渐形成一个小集场,故名周家集。到我记事时,周集已有几百户人家了。
  周集人口的民族结构比较单一,全是汉族。童年只听说何场有位满族妇女是开茶馆的,而周集却没有。
  周集乡的望族当以原住却集附近的陈向英(号雄武)为代表的陈家氏族为最。陈家两兄弟不仅拥有千亩粮田,还养有兵丁,称霸一方。向英妻妾成群,人皆恶之。周集地区的万人杰等兄弟四人合计也有近千亩粮田。但人杰本人矢志从戎,且有民族气节,口碑较好,不幸死于车祸。其堪称一代地方名流的还有曾任荆门中学校长的周炳南、大学教授周学根、知名教师胡英华、地方名医赵萱阶、相继出任一区区长的苏美臣、地方士绅蔡任之、洪帮大哥聂志新等等。若就人数多寡而,苏、何、高、李等也都算大姓。
                                四、经济
  周集地区较为封闭。民国以来,先后修的襄(樊)沙(市)公路、汉(口)宜(昌)公路和荆(门)当(阳)公路,均离周集约10公里以外。街上的几家杂货铺大都从育溪进货,货运就靠“脚夫”肩挑驴驮。脚东一带的菜农到周集卖菜也是如此。陈立卿的药铺代办邮政。往来信函包裹也是通过育溪的几家固定商铺代行代转。总之,相当不便。
     周集的经济支柱主要是农业。粮食作物以稻麦为主。秋收后种麦,麦收后插稻,一年两熟。旱地多种棉花、芝麻和各种豆类。木子油通称“木油”,可制蜡烛,主要用于照明。还有一种大型乔木黄楝树,籽如绿豆大不,也可榨油,惜我记事时已经很少了。桃、李、梨、杏和柿、枣等果树,大都长在农舍周围,少有成片经营。还有一种栎树,果实形同板粟,俗称“橡子”,可制食用淀粉。今已不多了。
  丝、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养蚕缫繇相当费工,从惊蛰育蚕到插秧缫丝,养蚕人得日夜操劳。30年代中期,周集约有三四家丝行,每天成交十来斤。丝价每斤约3枚银元,相当一担谷价。蚕蛹富含蛋白质,可食用。废茧可制丝棉或捻纱织绢。蚕粪还是优质肥料。棉花多为自用。不论贫富,几乎家家都有木制纺车,纺纱便是农家妇女冬天的营生。棉籽榨油,棉饼喂牛,棉杆还是优质燃料。
   周集的手工业者原也较多。迫于“洋货”涌进和大工业生产的压力而相继失业了。例如周集街以挑水为生兼为乡政府鸣锣吆喝的杨鞭匠和以制鞭为业,“洋鞭”一来,只好歇业。张家畈的廖皮匠原是揉制皮毛的,生也摆摊修鞋了。数众多的木匠、瓦匠、蔑匠、裁缝、石匠、砻匠、杀猪匠(民间厨师)、染匠以及“敲猪”,“旋鸡”的等种种工匠艺人,以其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副业,尚能勉强支撑。用木机织布也较普及,光张家畈就有3家。其中塾师张秉荣的妻子傅氏手艺较好,可以织绢。
  米业乃是当地农村的一大特色。不论周集、却集或其他小集场都有不少米行。每逢冬春时节,不少农民通过米行经纪买谷加工,肩挑驴驮运往当阳河溶、脚东、育溪等水运码头出售,挣点辛苦费。张家畈村的张念芝、张永登等都是享有信誉的米行经纪人,所以该村米贩也较多。村里最早出现的手电筒和毛巾(俗称:‘绉纱袱子’)就是米贩们带回来的.
   周集、却集的餐饮业者主要经营大饼、油条、包子、馒头等大路货,兼营茶、酒,面粉自己加工,名曰“饧行”。也做“饺子”,但非北方水饺,而是类似油条外裹一层加糖的粉面。这在其他他地区很少见到,也许可算当地一种特产吧。有的农妇在街头支口锅灶,用自家磨的绿豆浆油炸成形,名曰“窝头”(俗称‘呵欠粑粑’),与北方的玉米面窝头名同而实异。30年代有天门带一逃荒的来到周集,以大米粉为原料制售“发糕”,物美价廉,很受欢迎。逢年过节,农家自炒的米泡和汤园以及麻糖等风味小吃,更是相当变更及。
  那时,周集较有名气的杂货铺当属袁兴圃。也有多家药店,为首的娄属“胡谦泰药房”,兼营中西成药。其他如周孟叔、彭近光、张作轩等中医,自己把脉开方自已卖药;抗战前期,万德生回到周集也开过药房。30年代初,张永鳌在周集首开客栈(旅馆),客商称便。那时还有多家经营鸦片的烟馆和耍纸牌的赌场。此外还有一些走村窜户的货郎,兼收头发、鸭戎等废品。
                            五、民俗文化
  周集故民风纯朴,且趋保守。就其衣着来说,直至解放初期,人们仍以长袍大褂为常,还有个别老翁留着长辫的。上个世纪30年代以前,女童缠足也较普遍,北伐以后乃渐废弃。与此同时,女人戴“勒子”,男人戴“风帽”的满族遗风也渐被淘汰。
   女儿出嫁需务衣箱、衣柜和床第、被褥等日用家具,一旦嫁出再也无权过问父母家产。男方迎亲,礼送活猪、活羊及鸡、鸭、鱼、鹅等件。婚庆一般两天。头天,男女双方各在自家沐浴穿戴分别待客。届时,新郎、新娘分别邀请自己年龄相当的同辈兄弟、姐妹同座一席。名曰“十兄弟”(十姐妹)大宴,意为告别童年。次日一早,男方的花轿登门迎亲,富裕人家伴有乐队相随。新娘着传统绣裙、身佩铜镜,依依惜别地哭着上轿,本家两名同辈兄弟相陪送亲。花轿一到,新娘在鞭炮鼓乐声中被迎进堂屋,与新郎一起面对祖宗牌位行跪拜天礼,喝交杯酒,旋入洞房。第三天新郎伴着新娘回门,并对女方祖宗牌位行礼如仪,至此礼成。
当地也有“童养媳”和“招女婿”等习俗。前者多为贫困所迫;后者往往为多女户所用。他们的婚礼名为“圆房”,因无坐轿迎亲的必要,故其程序也较简单。招女婿的新娘有权继承父母家产,也有传宗接代的义务,所以新郎入赘时一般改从女姓。
  死者通行土葬,葬则层次不等,富者先请风水先生选好坟地,择日入土。入土之前先请七八人道士祈祷两至三天。期间,子女披麻戴孝,迎送吊客,伴以“金童玉女”车马金屋等各种祭祀纸器,黑漆棺材,吹吹打打,喧赫下葬。次者也有三四个道士追悼一天。贫者也请个道士“明路”,意即为死者指明“超生”之路。贫困无助者也有葬于沟壑的。一般需为亡灵守灵35天,过了“五七”才算祀毕。
    每逢春节,舞龙、舞狮、高桥、采莲船等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总是少不了的。传统的龙灯扎制12节(润年13节),每节一灯,象征一年12个月。冯店附近田修国的皮狮子,是用黑毛羊皮做的,舞时活灵活现。辅以耍大刀、打扛子、九链鞭等武功,很受欢迎。张家畈裁缝张延寿的鸡毛狮子也很活跃。他的狮子是用鸡毛沾的,辅以蚌壳灯、螺丝灯、采莲船等表演,颇具特色。狮被视为吉祥物,每每听到锣鼓声声灯笼闪烁时,有的农家就烧“望火”欢迎到门前表演。表演结束时再说几句祝词,主人则要送礼慰劳。高桥以却集表演者为多。
  却集滑稽演员刘三喜的花鼓戏班能演许多戏目,颇具盛誉。其中<张先生讨学钱>一出反映了那时村塾学究的凄凉遭遇,相当动人,有时他也演些鬼戏,阴惨惨的!周集芦子大堰附近有个皮影戏班,比较专业,也能上演不少传统剧目。除在一些庙会定点演出外,也常应聘参加婚庆演出。此外,还有些马戏团、拉洋片(类似幻灯)和耍猴的民间艺人,间或也在街头表演几天,演完就走。
  30年代中期,有个外乡人提着一台留声机租用张永鳌茶馆手播放各种唱片,卖票收听,火了那么一阵。随后,万人杰长子万显世从武汉带回一台留声机,也在街上免费放唱几天。人们这才知道它叫“留声机”。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照相的住在张永鳌客栈开展照相业务,为期将近半年。热水瓶、自行车等也在周集出现。人称自行车为“铁驴子”。
六 教育
  20世纪30年代以前,周集私塾可谓是遍地开花。光张家畈村就有张秉荣、孙振声等两家私塾。每所私塾学童不过20多人。
  私塾的一大优点是“单兵教练”,课程灵活,即使相同的课本,进度也都参差不齐。缺点是内容 陈旧,全以灌输为主,一味要求死记硬背而根本不知所云为何。我是1930年入塾启蒙,离“五四”运动已有十年之久,但学校还供孔子牌位:较大的同学仍然在背“四书”、“五经”。唯一的变化是有的同学在读诸如国文、国语之类的新式课本。私塾颇重习字,每天必习一张大楷,天天不误。学费每人每年需交两三枚银元,相当一担谷价。
  这种教育方工很难育出经世之才。据说张家畈村一们中过秀才的张晴岚老先生除能诌几句八股文外,连封信也写不了。
  1934年,“荆门县第一区区立周家集小学”利用周街头一家店铺改建成立。区公署为该校拨了几十亩学田,并有校董会负责管理。校长、教师均由区里委派,不收学费。课程按当时的政府规定设置,音、体、美、劳(劳工)样样俱全。当年招了来自周集、却集、朱店、张家场和烟墩等地的近200学生(外地学生住校)着装统一,按时作息,是为周集地区现代教育之先河。1936年第一批20多名学生顺利毕业,其中彭会钧、周占武(朱店人)、苏志依等3人一举考入湖北省立十四中(今龙泉中学)。乡人传说那是中了“秀才”,以致声名远播,影响深远。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十四中西迁。周集小学的毕业生升学成了严重问题。1939年秋,乡贤万人杰从武汉避难还乡,利用万氏宗祠为校址,筹建“私立荆门求实中学”,并于当年招生开学。一时,荆门、当阳、远安、南漳、钟祥以至公安、石首、鹤峰、五峰等十几个县的失学青年纷纷前来报名就读。学校设初中、高中两部分,当即招生近300来人。万氏自任校长,所聘教师大都由武汉等地避难而来,都有教学经验,其中还有中共荆门地下党的一位名叫张石民(原名赵石,河北人)的负责人。为适应抗战需要,学校增设军训、国术等课程。
当时,却集以东发现一座名为“昭王冢”的战国古墓,考古人员正在现场挖掘。学校适时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考察,知墓已被盗,唯墓宝壁画尚很清晰。惜好景不常,1940年荆门失守,学校迫停办了。
  “求实”虽然短命,但其影响不小,首先是其中一批有志青年诸如马显祺(后更名马腾),龙厚炳(后更名龙飞)、龙忠武、向希舜(后更名向进)等,相继参加了新四军。解放后马腾曾任广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授衔少将。
七、社会百态
  宗教迷信,周集庙宇不少。较为蓍称的街南出口处那座大庙。建筑面积约近200面米,内供玉皇大帝、观音娘娘和武圣关公等大型泥塑。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为该庙庙会,焚香叩拜、
者不计其数。却集南边也有一座类似大庙。后来均改为小学。此外还有若干专神小庙,如八角庙、玉皇阁、关庙、白鹤寺、白马庙等等。至于土地庙几乎村村都有。庙宇虽多,但人们的信仰并不专一。盼生儿子拜观音,乞求平安敬土地,渴望发财拜赵公元帅,治病求医则向华佗许愿(华佗庙脚东港)。也有专业道士,但都有家有室,仅为丧家做做道场而已。佛门弟子亦然,少有剃度出家的。倒是有几个斋公十分度诚,不沾劳腥,常常劝人行善,类似“居士“。较为知名者当称袁斋公。
  租佃,佃农租种土地得先向地主交纳押镏金。但这押金一般只是象征性而已。具体定例我也说不清楚,退租时如数返还。通常租率为25%,即每收10担稻谷交租2担5斗,夏收免交。开镰之前,先请地主到田头查验稻禾长势和估产。如系丰产则按常例交租,如系歉收则酌情减免。地主收租以后应到荆门县城统一交纳田赋。逾期不交则有“差人”来催,更为麻烦。
  高利贷,周集的高利贷相当刻薄。一般春借一担稻谷秋则连本带利无原则要两担,利高一倍;到期不还,则连本带利又加一倍,通称“驴打滚”。所以某些有田人家如不便,宁肯典当土地也不愿借贷。抗战时期,新四军来推行党的减租减息政策,减息最爱欢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61

帖子

913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7: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8-11-5 22:26 编辑

无尽的眷念
      2013年11月5日,在内素古自治区口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伊路东万小区1单元101室里,一位荆门籍年届九十的张世鉴先生去世了,他帯着对家乡的无尽的眷念离开了我们!
     张世鉴,1924年出生于荆门城西周集(現荆门市漳河新区周集村)。在家乡辗转由小学读至初中,是在门城北的罗家冲、仙居寺开办的荆门县立初级中学(原在荆门城区的荆门省立初级中学因战乱迁至鄂西来凤县并入联合中学)第一届毕业生,毕业那一学年学校已由城北迁回城区学校原址即现在之龙泉中学。当时,他家中房屋早被日冠烧光,家人早已离散,他孑然一身,只得去外谋生,从此,开始了他在外地生活的一生,也开始了他怀乡思亲的一生。时年ニ十ニ岁。   
      张世鉴做过工、当过兵、干过文秘,直到以后任市政协副主席。
      自复员分配到内景古工作,总算生活落脚了,他就多方打听家乡、亲友的情况。他首先与原荆门中学同学取得了联系,在写給同学的数十封信中,洋溢着他对家乡的怀念,对亲友的思念和报效乡梓的深悟:
“我在荆门中学读书的时候,若没有同学们的照顾(日常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资助),没有校长万人杰的爱护(他拖护过我的一些革命活动),我是读不下去的。”
      我时刻关心有关家乡的消息。2000年,当我听到荆市政协主席金世泽和副主席赵玉坤讯问鄂尔多斯市时说荆门农民年收入达到2900多元时,我当场鼓掌欢庆。2002年国庆节前后,我从中央电视台三台转播的‘走进荆门’的文艺晚会上,看到登台的都是演艺圈中的名人,我高兴得到处奔走相告:“我的家乡富了,有名了,有许多著名节目主持人和歌星都去了’,当从报上读到荆楚理工学院刘芳同学孝行感人的事迹时,我剪下了这篇报道请老伴贴在书房上,激动得像孩子似的,每当我们去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购物时,看到菜场超市都有荆门石牌豆腐干,总是多买几包回去,还埋怨为什么不到鄂尔多斯开分店。我每一次回到家乡荆门的时刻,都是我流喜泪的时刻一一我这一个长期在外的孩子,又一次要回家了,是喜悦、是幸福,也是骄傲!”
      无尽的眷念转化为化为深情的回报,张世鉴在内蒙古的五十四年里,回荆门四次,每次都留下了动人的事迹:
      为报答当年与荆门中学同学同舟共済之情,在第一次回乡的路上,都要一一探望在北京、武汉、宜昌、沙洋等地的同学,分发鹗尔多斯特产的羊毛衫給大家:对家乡的亲友,特别是年迈多病的,都一一给予资助、馈赠。凡是得到他的探访和馈曾的,无不感念其深情厚谊。
      每逢母校和家乡有喜庆事,他都亲自参与并赞助。龙泉中学90周年和100周年校庆,他分别捐赠200元和2000元。2009年,漳河至周集的乡村公路通车,他电汇捐款一万元。人们深切地感到他对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士的一颗感恩的赤子之心。
      1995年他到荆门龙泉公园参观,考虑到自己生活在北漠,那里的骆驼是家乡没有的,要为家乡建设出力,回内蒙古后,立刻捐赠两只骆驼托运至荆门,价值不菲(现龙泉公园动物园存有捐曾签约,仅运费、保养费即为四万元,骆驼购价张世鉴未告诉任何人)。现在,双驼犹在,其人已去,思之黔然。
      2003年,是他最后一次回故乡,他专程为家乡周集小学捐电脑5台,当时荆门电视台进行了现场录制报道。这次,他携子女回乡逗留了三天后,在华盐宾馆与同学聚会后,オ依依不舍地离开,在场的同窗相约下ー次再见。
      张世鉴先生的这种高尚、浓烈的思乡情结,愿动着家乡的人民,他诚信、友善、感恩图报的品德和直面人生、勇于进取的神,我们铭记于心!
                                                                 (通联:市龙泉中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