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改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注:陈子昂,开耀二年(682)进士。著有《陈伯玉集》。
46汉江临眺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王维,开元九年(721)进士。官至尚书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荆门道怀古
唐·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出生在嘉兴(今属浙江)。晚年居住洛阳(今属河南)。著有《刘宾客集》四十卷。
咏怀古迹五首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
郢城西楼吟
唐·郎士元
连山尽处水萦回,山上戍门临水开。
朱栏直下一百丈,日暖游鳞自相向。
昔人爱险闭层城,今日爱闲江复清。
沙洲枫岸无来客,草绿花红山鸟鸣。 注:郎士元(约716—约783),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十五年(756)擢进士第。宝应元年(762)诏试中书,补渭南尉,历右拾遗。六十岁出头时,出为郢州刺史,并卒于此任上。“大历十才子”之一。工诗,与员外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有《郎士元集》二卷,今编诗一卷。
荆门行
唐·王建
江边行人暮悠悠,山头殊未见荆州。
岘亭西南路多曲,栎林深深石鏃鏃。
看炊红米煮白鱼,夜向鸡鸣店家宿。
南中三月蚊蚋生,黄昏不闻人语声。
生纱帷疏薄如雾,隔衣噆肤耳边鸣。
欲明不待灯火起,唤得官船过蛮水。
女儿停客茅屋新,开门扫地桐花里。
犬声扑扑寒溪烟,人家烧竹种山田。
巴云欲雨薰石热,麋鹿度江虫出穴。 大蛇过处一山腥,野牛惊跳双角折。 斜分汉水横千山,山青水绿荆门关。 向前问个长沙路,旧是屈原沉溺处。 谁家丹旐已南来,逢著流人从此去。 月明山鸟多不栖,下枝飞上高枝啼。 主人念远心不怿,罗衫卧对章台夕。
红烛交横各自归,酒醒还是他乡客。 壮年留滞尚思家,况复白头在天涯。 注:王建(约767—830?),字伸初,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大历十年(775)丁泽榜第二名进士及第。释褐授渭南尉,调昭应县丞。诸司历荐,迁太府寺丞、秘书丞、待御史。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从军塞上,弓剑不离身。数年后归,卜居咸阳原上(今陕西西安市郊)。初游韩愈门下,为忘年之友。与张籍契厚齐名,唱答尤多。擅长乐府诗,宫词特妙前古。作《宫词》百篇。 别舍弟宗一
唐·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 河东郡(今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出身 河东柳氏,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杂曲歌辞 •纪南歌
唐·刘禹锡
风烟纪南城,尘土荆门路。
天寒多猎琦,走上樊姬墓。 酬江西卢端公蓝口阻风见寄之什
唐·许 浑
又携刀笔泛膺舟,蓝口风高桂楫留。
还似郢中歌一曲,夜来春雪照西楼。 注:许浑(约788一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今属湖北),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丁卯涧,遂丹阳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唐代诗人,有《丁卯集》二卷。 陵阳送客
唐·杜牧
南楼送郢客,西郭望荆门。
凫鹄下寒渚,牛羊归远村。
兰舟倚行棹,桂酒掩余樽。
重此一留宿,前汀烟月昏。 注:杜牧(803一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与李商隐人称小“李杜”。
常林欢歌
唐·温庭筠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
秋桑绕舍麦如尾,幽轧鸣机双燕巢。
马声特特荆门道,蛮水扬光色如草。
锦荐金炉梦正长,东家呃喔鸡鸣早。 注:温庭筠(812一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少颗司,通音律,工词章,时人号“温八叉”。开“花间派”香艳之风,其词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送人东游
温庭筠
荒成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注:戎昱,荆州荆门(今荆门市)人。美风度,能谈。少举进士不第,乃放游名都。虽贫士而轩昂,气不消沮。爱湖湘山水,来客。时李夔廉察桂林,寓官舍,月夜闻邻居行吟之音清丽,迟明访之,乃昱也。即延为幕宾,待之甚厚。崔中丞亦在湖南,爱之,有女国色,欲以妻昱,而不喜其姓戎,能改则订议。昱闻之,以诗谢云:“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自谓李大夫恩私至深,无任感激。初事颜平原,尝佐其征南幕,亦累荐之。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历虔州刺史。至德中,以罪谪为辰州刺史。后客剑南,寄家陇西数载。宪宗时,边烽累急,大臣议和亲。上曰;“比闻一诗人姓名稍僻者为谁?”宰相对以冷朝阳、包子虚,皆非。帝举其诗,对曰:“戎昱也。”上曰:“尝记其《咏史》云:‘汉家青史上,拙计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净沙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因笑曰:“魏绛何其懦也,此人如在,可与武陵桃花源足称其清咏。”士林菜之。昱诗在盛唐,格气稍劣,中间有绝似晚作。然风流绮丽,不亏政化,当时赏音,喧传翰苑,固不诬矣。有集今传。
过荆门
唐·齐己
路出荆门远,行行日欲西。
草枯蛮冢乱,山断汉江低。
野店丛蒿短,烟村簇树齐。
翻思故林去,在处有猿啼。 注:齐已(864—约943),俗名胡得生,唐末五代诗僧,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宋高僧传》卷三十载:“乃益阳人(原益阳县今赫山区)也。”晚唐著名诗僧。自幼家贫,六七岁时父母相继去世,靠牧牛度日。后出家,佛事文事双修。六十岁以前大部分时间在衡岳道林寺、庐山东林寺度过,期间曾云游四方。晚年驻锡荆南龙兴寺。一生除精研佛理外,致力于诗歌创作,是中晚唐与皎然、贯休齐名的三大诗僧之一,其传世作品数量居三大诗僧之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八百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位。其诗除禅林生活和登临、酬答等题材外,不少是反映晚唐和五代社会动荡、战祸频仍、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之作,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积极意义,艺术上亦具鲜明特色,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多有赞誉。一生著述甚丰,有《白莲集》、《风骚旨格》、《玄机分别要览》等。
戏答朝士
唐·李都
华缄千里到荆门,章草纵横任意论。
应笑钟张虚用力,却教羲献枉劳魂。
惟堪爱惜为珍宝,不敢传留误子孙。
深荷故人相厚处,天行时气许教吞。 注:李都,唐宣宗大中(847—859)年间登进士第,为荆南从事。乾符、中和(876—884)年间任户部尚书、河中节度使、太子少傅、盐铁转运使等职。本诗见《太平广记》卷209引《抒情诗》。
蒙泉
唐·李德裕
松倚苍崖老,兰临碧洞衰。
不劳邻舍笛,吹起旧愁悲。
注:李德裕(787—849),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季吉甫之子,以门萌入任。穆宗时,因与牛僧孺政见不合,发展成为“牛李党争”。武宗即位后,得到重用,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执政6年(会昌1—6年,公元 84—846),内驭宦官,外败回纥,平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朝廷一时呈中兴之势。曾被李商隐誉为“万古之良相”。后宣宗即位,牛党执政,一反此前政治措施。会昌六年四月(武宗三月去世),李德裕罢知政事,出为荆南节度使,不久改为东都留守,最后贬为潮州司马、崖州同户参军,于贬所去世。著有《李文饶文集》、《会昌一品集》。《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山下泉
唐·宇文鼎
可致清川广,难量利物功。
涓流此山下,谁识去无穷。 注:宇文鼎,字周重,京兆万年(今西安市西北)人。长庆初任右拾造。历官仓部、左司、吏部员外郎。大和三年(830)任御史中丞,兼刑部待郎。六年为户部侍郎,判度文,出沩华州刺史。八年坐赃贬循州刺史。事见《郎宫石柱题名考》、《唐刺史考》。工书,唐沈传师所撰《蒙泉》诗,为其所书。《全唐诗》只收其诗一首。
惠泉
宋·孙仅
孤城深锁乱云间,城上云开面面山。
负郭惠泉谁共访?卫公诗碣绿苔斑。
注:孙仅(968—1017),字邻几,孙何之弟。与其兄孙何、弟孙侑皆荆门人,史称“荆门三凤(风)”(二状元一进士)。在咸平元年(998)得中甲科状元。与其兄孙何先后中状元,震动朝野,荆门引以为荣。初为舒州(今河南汝南县)团练推官,升光禄寺丞,入集贤院供职。景德元年(1004)宋朝首先派遣孙仅为“国母生辰使”,前往辽国祝贺萧太后寿辰。大中祥符元年(1008),升刑部员外郎,主管审刑院。任右谏议大夫,不久,升为给事中。天禧元年(1017)正月病逝,年四十九岁。
题蒙泉
宋·王之望
西北峨峨嶂叠来,涛奔浪涌势难回。
忽临城郭千峰在,下有泉源万斛开。
鱼鳖宁容腥沼止,蛟龙曾是起风雷。
平时寂寞何灵响,岁旱方知济物才。
注:王之望(1102—1170),字瞻叔,襄阳谷城(今湖北谷城县)人,词家。以父少傅荫泽,补将仕郎。南宋绍兴三年(1133)改辟监台州支盐仓,因此安家于临海(今浙江临海市)。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处州教授,入太学录,迁博士。绍兴二十年(1150),出任荆门军知军。继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皇华馆题诗
宋·王之望
泉水新台紫翠环,暮春修禊俯潺湲。 溪流尚带桃花水,云气初收杏子山。
柳絮轻飏晴日暖,竹光不动午阴间。
时和岁稔游人乐,一醉聊开病容颜。 送人之荆门 宋·周弼
昔年此路达王畿,荒烧畲烟事已非。
山向崤函空北望,水随江汉自东归。
凄凉坂路征车远,寂寞邮亭候火稀。
遥想思乡怨岐路,杜鹃花发鹧鸪飞。 注:周弼((1194—1255)),字伯弜(jiong又作伯弼,正卿),汝阳(今河南汝南)人,祖籍汶阳(今山东汶上), 周文璞之子。诗书画皆工,尤擅画墨竹。宁宗嘉定间进士。曾任江夏令。十七年(1224)即解官。以后仍漫游东南各地,是否复官不详。生前刊有《端平集》十二卷,已佚。宝祜五年,李準摘其古律体持近三百首,编为《汉用端平诗隽》四卷。
二十二日入荆门界
宋·项安世
四望亭前粉雉明,百栏桥上竹枝横。
荒荒白日春将晚,渺渺黄冈草未生。
独客更无杨柳伴,远村时见李花惊。
白碑南路翻堪意,不恨冲泥踏水行。 注:项安世(1129—1208),字平甫,号平庵。其先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后家江陵(今属湖北)。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调绍兴府教授。光宗绍熙四年(1193)除秘书省正字,五年,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1195)出通判池州,移通判重庆储。入庆无觉籍,还江陵家居。开禧二年(1206)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三年权安抚使,以事免。起为湖南转运判官,未上,用台章夺职而罢。嘉定元年,卒。有《易玩辞》、《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 过王师岭堠见荆门郢州山
宋·项安世
七泽茫茫千里间,王师堠前初见山。
西子嵯峨高髻拥,东邻娇小秀眉弯。
背襄阻郢开肩背,大野青天豁面颜。
独立东风看平楚,少年双鬓欲成斑。 又送行二首
宋·戴复古
荆门在何许?鄂渚小踌躇。
宿处好看剑,客中宜读书。
交游天作合,江汉景何如?
窗户半天上,南楼好寓居。 注:戴复古(1167—1252),字式之,天台黄岩(今属浙江)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尝居南塘石屏山,因自号石屏。他活到八十多岁,江湖派著名诗人,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曾从陆游学诗,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其词中亦颇有爱国之思,风格豪放,接近“苏辛”。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龙泉诗碣
宋·吕元
泓泉敷润有深功,石渎涓涓海眼通。
岁稔时和霖雨足,风云长静白龙宫。 注:吕元,南宋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宋绍兴年间(1131—1161)任荆门知军。 蒙泉 宋·张垓
久闻山下出泉蒙,清泚甘香果不同。
水底花开金菡萏,涧边石韫玉玲珑。
固知混混盈科进,喜有涓涓济物功。
明月满庭更似昼,我来笑傲兴何穷。 注:张垓,字伯信,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绍熙二年(1192)秋,在知军陆九渊的陪同下,视察荆门,指导园林建设,修造喷玉亭,并作诗题词,亲书“蒙泉”两个大字。同年十月由知军陆九渊题款勒石,立于蒙泉旁。现存于荆门市龙泉公园文明湖畔。 送荆门王广文之官
宋·李昴英
京都士如云,一见知好修。
未尝文文饭,已替肉食谋。
炎门耻曳裾,漫郎肯从游。
惊座吐倔奇,奇尘觉我羞。
穷边人惮之,长笑驱行舟。
远烽乱夕烟,戎马骄高秋。
清野空子衿,丛棘荒半流。
此去欲何之,幕府应拔尤。
吾道岂空谈,取胜在一筹。
献馘早归来,平步班瀛洲。 注:李昴英(1201—1257),字俊明,号文溪,番禺(今广州)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绍定间任临汀推官。嘉熙间,历秘书郎、宗正丞、著作郎。淳祐初,官吏部郎,累擢龙图阁待制、吏部待郎,后归隐文溪而卒。立朝有节,弹劾不避权贵,直声卓著。其词作受辛词影响,风格清劲苍秀。有《文溪集》、词集《文溪词》。
荆湖诸戌第六
宋·文天祥
长啸下荆门,胡行速如鬼。
门户无人持,社稷堪流涕。 注: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祐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天祥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召赴福州,拜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兵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拘燕三年,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撼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咏郢州
宋·刘三戒
百年宋玉石,三里莫愁乡。
地接荆门近,烟迷汉水长。 注:刘三戒,字戒之,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孝宗乾道中与陆游同客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八年(一一七二),随王炎东归(《渭南文集》卷三一《跋刘戒之东归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