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宋末度宗皇后全玖族属御元挽宋揭橥

0 / 1380

704

主题

929

帖子

356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61
发表于 2024-6-19 17: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末度宗皇后全玖族属御元挽宋揭橥
荆门市宋史研究会 全新华
  摘要:绍兴东浦全氏是宋末60年的国戚后族,深度参与了临安赵宋逊国、崖山行朝倾覆、荆湖行辕寿终宋亡三大标志性事件。本文以全氏族史拾遗补缺宋元鼎革史事,展示全氏御元挽宋史事同时,揭示南宋最后的国戚消失之谜。
  度宗皇后全玖是赵宋最后的皇后、恭宗母后。宋元(蒙)鼎革最后20年,国戚全氏竭力御蒙元挽赵宋,经历并深度参与了赵宋逊国、行朝倾覆、行辕寿终三大亡宋标志性事件。
  1276年夏,全玖之弟、恭宗国舅、参政太尉全允坚持御赐“文武丰亨”符印建行辕于荆湖,代行皇权统辖民政军事,重建营帐救赎大宋。丰亨出自《易·丰》:“丰亨。王假之。”1279年春,钓鱼城破、崖山惨败。1283年,集聚于长江北岸沙市等待渡江的荆湖宋军遭到设伏,兵败后的全允坚再无力量权行皇权挽宋,这或许才是南宋法理上的终结。该史事未见诸史籍。本文依托全氏族史、地方志和宋元遗存,辑录国戚全氏宋末20年御元挽宋史事供史家甄别。
一、全玖族属御元挽宋历史人物
  绍兴东浦全氏是宋末60年皇亲国戚。南宋中期至元初,全赵联姻频盛,且不乏姑侄婚姻,如宋度宗与全玖。《绍兴市镜湖新区东浦镇南村志》和康熙壬午(1702)绍兴《全氏谱后序》载:理宗之母、度宗之后、福王之妃均出自全家;五世三王、两公、一总管、二节度、三承事、四解元,余观察、殿机、督干、将仕、架阁等不可胜纪,可谓极一时之荣遇。虽然宋制规定后族国戚不得参与国政,但赵宋不保的宋末特殊20年,国戚全氏仍被阶段性授实权,深度参与挽宋救赎。族传或史籍可鉴者有全昭孙、全永坚、全槐卿、全楚卿,其世系及与宋室关系如图所示。
《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全氏人物有多处不当、不实或错误。如把度宗皇后全玖与理宗生母慈宪夫人的辈分搞得前后矛盾,时而侄、时而孙;把理宗嗣母俞氏去世记作生母全氏;把度宗的舅爷、全玖的堂叔暨主婚人全清夫记作全玖之弟;将全玖父亲全昭孙景定元年(1260)战场受伤、次年二月不治亡于国事记载为宝祐年间(1253-1258);将全允坚记作全永坚,而其父墓志署“允坚”。
二、全玖族属宋末御元挽宋史事
  (一)理宗时期全昭孙御蒙古兵,马革裹尸
  全昭孙(1204年四月生)与宋理宗(1205年正月生)是舅甥。理宗成长在外祖父全大节家,与全昭孙有宗庠同窗之谊。
  全昭孙娶赵氏宗姬赵崇禧,绍定六年(1233)因理宗推恩戚里特补承信郎,授扬州泰兴镇税(征收税赋),未上即转任内库财务官。其后职位涵盖大内岗职(合门祗候、合赞、带御器械)、军职(许浦、澉浦水军大营计议官、金陵兵钤、江西路兵钤、东南副将)和州官(知潮州、岳州)。
  1234年端平入洛后,历时40年的宋元(蒙)鼎革开启。在南宋加强边防、河防、江防、海防备战时,他转战各要津之地。为防止蒙军经水路进攻临安,理宗召见并安排他参与江东水军,任江东副总管。1246年至1248年,他在杭州湾钱塘江口北岸现独山港一带打造战船,主导完善御前水军澉浦营寨,留下全塘、全公亭、全公井等地名。
  宝祐四年(1256),全昭孙知岳州前葬岳母。墓志署其官职为训武郎、带御器械新差知岳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提举义勇民兵、节制屯戍军马。
  1258年蒙军兀良哈台攻克大理,随后自越南北部经广西入侵南宋腹地。1259年全昭孙协防潭州(长沙),潭州解围后,接理宗诏令率水军出重湖(洞庭湖)驰援鄂州(今武昌),屯兵汉阳。忽必烈1260年秋率军北返争夺帝位,全昭孙回朝。为牵制宋军避免遭追击,同时打发“西寇叛军”(云南大理降蒙少数民族军队),忽必烈忽悠其为前锋攻宋。西寇叛军剽悍异常,自湖南越江西抵浙江边境,兵锋直指临安,朝野惊惧。理宗拟迁都海上避其锋芒,内旨谕刚回朝的全昭孙以太尉衔领兵迎战。绍兴地方志、全氏家谱、刘克庄文集告身制词、全昭孙墓志均有相关记载。全昭孙接战于江西至浙江寿昌一带,身受重伤,1261年二月不治身亡。其墓志载有“超迁二品”“附医圣前致仕”,全玖“扶护抵舍”。
  (二)恭帝临安逊国时国戚全氏参与太皇太后谢道清挽宋布局
  咸淳九年(1273)二月,经过6年攻防,襄阳城终以吕文焕投降而告破。元军经汉江入长江,沿江州军吕文焕旧部大多不战而降。1275年二月丁家洲之战后,元军顺畅抵达长江下游,在长围久困攻扬州同时,攻下常州屠城后,直逼南宋都城临安。太皇太后谢道清此时不得已垂帘听政,下诏勤王应者无几。后来,朝臣们如丞相留梦炎等几乎辍朝,她张榜痛斥也没有用,丞相陈宜中等多位重臣甚至几度逃走。宋廷危如累卵。
  德祐二年(1276)除夕前元军入皋亭山,兵临城下。宋廷迁都、守战皆已失据。守战临安肯定是守不住的,城破之日乃屠城之时,百姓遭殃。迁都?先是陈宜中擅杀主张迁都的殿前指挥使韩震引发兵变,守城军队一哄而散;不久他又主张迁都,而商议之时却不见他入朝,谢太皇太后通过他母亲做“政治思想工作”才勉强入朝,不久他又逃走不知去向;后来窜回福州小行朝争权已是后话。至此,宋室皇亲国戚决定自救。
  谢太皇太后闭门不见朝臣,与包括全玖、全允坚在内的皇亲国戚要员紧急相商,鉴于临安城破已无悬念,作出如下决策:
  1、皇室沿浙江、福建、广东海岸南行择地建立行朝,延续赵宋国祚。谢太皇太后于1276年正月初四急任侄子谢堂为两浙镇抚大使,急任全玖皇太后之弟、当朝国舅、检校少保全允坚为浙东抚谕使(见《宋史》本纪第四十七 瀛国公二王附),赶在临安城破之前、钱塘江口未封之时为宋室南渡调遣。于是有了十五大船宫中重要物资自临安城出钱塘江口,沿海边南下。这就是建立南宋行朝的物质基础。择机晋封赵昰为益王、判福州,赵昺为广王、判泉州,杨淑妃之弟杨亮节为福州观察使,命驸马都尉杨镇、杨亮节等人伺机秘密护送二王子南下。正式递交降表的先天晋封二王子,趁元军不备当夜徒步逃出临安,由殿前禁军都指挥使江万载父子接应后陆路南下。
  2、赋予全允坚代行皇权,伺机前出京湖重建营帐,与西南钓鱼城、东南宋军犄角挽宋。为便于统领南宋军民抗元,元夕前的正月十三,再拜全允坚参知政事、加太尉衔(见《宋史》),掌民政政事堂、军事枢密院,授其“文武丰亨”符印统筹民政军事。寄望他在临安尘埃落定后伺机前出京湖重建中路营帐,与西南钓鱼城、东南宋军犄角挽扶赵宋,与南下二王子延续大宋国祚。此时离临安开城逊国仅五天,此前宋元一直舌战。这充分说明谢道清不是投降派而是务实挽宋派。
  二月初四元军进城。元军收缴了帝后玉玺、朝臣印信和包括“文武丰亨”等象征权柄的衙门官印。清全祖望文集载:全允坚受任在国事既去之后,尽室扈三宫入北平;丙子(1276)初,日夜往返于临安与绍兴两地。鉴于元军没有收缴皇室人员、朝臣私人物品含钱币、文玩印章等,处理繁杂国是族务家事的全允坚急中生智想到以“斌艳”文玩印章刻制隐秘“文武丰亨”符印,扈三宫启程时符印尚在制作中。
  (三)后恭帝时期国戚全氏挽宋史事。
  1、全槐卿、全楚卿参与端宗、怀宗行朝保障直至行朝崖山倾覆。
  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八赵宋逊国。此前由谢堂、全允坚调集的十五大船宫中物质已交其他皇亲国戚运出临安,在元军尚未封锁钱塘江口时隐秘出海。全槐卿、全楚卿不仅参与了此项秘密工作,时任承宣使的全槐卿,他也是南渡时这批物质的主要押运人、掌管人之一。
  理宗后期的1261年,全槐卿授太府卿,接任其叔祖全大声太府寺主官,掌管朝廷“金帛财帑”等财物,其夫人谢氏系谢道清太皇太后族属。全楚卿在国子监司事。他们与谢氏、赵氏等皇亲国戚共同服务南下赵宋皇室,为在福州建立的行朝提供后勤保障。后勤船队南渡时先行一步,与行朝若即若离;南行最远处为硇洲岛,在硇洲建设行宫时因行朝折返新会崖山而停废。全氏人参与了崖山海战,幸存全氏祭奠亡灵于广东笃庆,家谱留下“笃庆祭英烈”。而全槐卿、全楚卿们则在崖山海战后落迹于与硇洲岛不甚远的广东湛江。
  2、全允坚前出京湖,在荆湖建行辕营帐行皇权,以图恢复赵宋。
  德祐二年(1276)三月十五,全允坚“携全族百余口扈三宫入大都”,过长江行至瓜州、真州时,遇李庭芝部二次截救。全允坚脱逃后遂按宫中计议逆江而上,于初夏在洪湖新堤坡登岸转赴京湖。他先在沙洋堡、新城旧战场持节“文武丰亨”祭奠边居谊等三千英烈,告慰他被追赠利州观察使;后奔走于复州、郢州、襄阳、荆门、江陵(荆州)、江南等地,寻找、组织残存宋军抗元。全允坚选择在荆湖北部、现荆门市沙洋县南部湖区岛上建行辕,以长江北岸现监利、石首、潜江、天门、仙桃、沙洋、沙市、江陵为活动范围,建营帐抗元近六年。1283年,集结江北沙市待过江的荆湖宋军终因元将阿里海牙与降元宋将高达联合设伏而遭毁灭。全允坚被部属救出后隐居到荆门建阳驿北边的三清观。尽管湖南抗元持续到了1285年,但 全允坚兵败、代行皇权行辕寿终的1283年,应是南宋法理上的终结。荆湖南、北家谱中1282年、1283年也常见祥兴年号。
  1274年~1275年,元军以“抵抗就屠城”的恐怖方式逼降了降元宋将吕文焕汉江、长江沿岸州郡旧部。南宋行朝的存在、西南钓鱼城的坚守,以及靖康之后南宋建立的前例,使降元宋将对元军并不忠诚,更不敢死心塌地归附。州官们首鼠两端,接受元朝任命的同时与抗元宋军暗通款曲普遍存在。这就使得全允坚荆湖抗元宋军有生存空间,队伍发展较快。
  全允坚的宋军营地主要分布在长湖沿岸。长湖,是宋末由古云梦泽变迁而成的长条状河间洼地大湖泊,位于荆州、荆门、潜江三市交界处。现在的长湖湖面虽然大为缩小,但仍然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湖面达122~150平方公里,库容2.71亿立方米,与长江、汉江、江汉运河、西荆河等湖泊、水系相通,于洪湖市新滩口汇入长江。长湖流域面积达3240平方公里,流域内大小湖泊众多。全允坚行辕便设在长湖流域的借粮湖老贯(官)岛上。
“老贯岛”实为“老官岛”。“老”表示程度很高。岛名源于岛主是很大很大的官即老官。因恭宗和姐姐全玖掳在大都,全允坚不能公开身份让元人获知,一般部属仅知他是一个老大的官。明末战乱、清代疫情曾两次致使当地人口近乎灭绝,史事几乎失传,加之当地“官”音为“贯”,21世纪建电子地图时误录为“贯”。
  借粮湖跨荆门、潜江两市,时称接粮湖,得名于晋代杜预攻江陵时在此接运粮草;因全允坚向百姓借粮,承诺大宋复国后免其赋税而更名借粮湖。鉴于荆湖一带州府已经降元,理论上已归属元朝版图,因此规模不大的全允坚宋军在长江、汉江截击元军、抢夺粮草,在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时皆被定性为湖匪,当地至今传说在古代这里湖匪盛行。宋军截获的粮草运抵借粮湖时通过的一个狭长浅水湖取名运粮湖。运粮湖在20世纪时被填湖造田,但地名犹存。借粮湖虽然也被围垦,面积大为缩小,但湖泊仍然存在。
  荆湖抗元宋军的壮大引起蒙元朝廷的重视。元军在基本平定闽粤江淮,特别是祥兴二年(1279)钓鱼城有条件降元、崖山海战终结行朝后,元军便集中力量对两湖地区进行清剿。元军岸上来,宋军往湖里跑;元军水上来,宋军往岸上跑。虽然元军难以清剿宋军,但荆湖宋军也在元军的频繁清剿中失去大本营而举步维艰。鉴于此,1282年全允坚打出了恢复大宋迎回恭帝的旗号,此时中山县等南方各地也有反元复宋呼声。元世祖忽必烈大惊,一边将降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皇太后全玖紧急转往上都,一边加大对荆湖宋军清剿力度。荆湖宋军拟渡江与江南公安、岳阳一带宋军汇合,与降元江陵府高达联系,希望暗助他们从沙市渡江。一直暗通款曲的高达见赵宋大势已去表面同意,实则立马向驻荆湖元将阿里海牙告密以求立功。
  1283年春夏,荆湖宋军集聚沙市便河一带时遭到高达与阿里海牙部合围。宋军大部战死,后人以玉湖寺祀奉亡灵;被俘虏者沦为阿里海牙奴隶为其耕作;逃脱后的将士部分出家为僧,在原营地立庙修行,这便是长湖沿岸现今寺庙众多的原因。
  随着全允坚失利,活跃在长江上截击元军粮草的部属如乔大使也被俘,史籍则以流窜长江的江匪大盗被俘获为记。
三、全玖族属主要人物归属及族人去向
  1、全大节。理宗继位推恩第一人,1225年授武翼郎、赐金带、特添差两浙东路兵马都监,驻扎绍兴府并管理政事。故后,理宗赐东晋王羲之兰亭曲水处右山为其茔地,1236年十二月落葬时赠左武大夫、吉州刺史。后追封庆远军节度使;1261年冬全玖册妃时,其告身制词为特赠太师,追封徐国公;1289年其迁葬墓志记为越国公。
  入元后,因兰亭曲水遗址建兰亭书院,其子全清夫将右山茔地交还官府。1289年,其孙全楚卿回绍兴将其迁葬至祖坟地。其墓碑完好,现存绍兴市博物馆。
  2、全清夫。进士、平江军节度使判湖州,为度宗、全玖主婚后,任宝章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奉朝请,后来授少师。
1276年赵宋逊国时,全清夫因年龄大并假借有病不能讲话,免除随扈入大都。入元后,他处理完绍兴家产、交还先父墓地后,隐居到福建晋江县,长寿而终。1289年全楚卿等迁葬其祖父后接全清夫到广东,棺椁暂厝湛江东桥三合鲤鱼墩;后来全氏落迹于此,且鲤鱼墩为风水宝地,未再迁葬。
他参加会试后,朝廷礼部安排殿试时其父故去,因而其父墓志署其功名为“正奏名”,入元后便以“正奏”化名隐替。
  3、全昭孙。因战伤于理宗景定二年(1261)不治。全玖册妃封后,追赠太师、和王(一说昌王)。度宗“赐金币以助”葬于绍兴上灶,赐家庙于东浦,即现今古镇中心地带的“兴福侯昌王庙”,现为游客打卡地、文物保护单位。全昭孙墓不知毁于何时,其墓碑残缺、泐损严重,现存于绍兴会稽金石博物馆。
  4、全 玖。1288年冬,18岁的瀛国公(恭帝)出家青藏后,全玖出家大都正智寺(现北京北顶娘娘庙前身)为尼。她授意世代儒教汪元量入道教,以获南返寻其弟便于日后归葬。此时南宋六皇陵皆已被毁,绍兴东浦全氏全部流寓。
  全玖1309年圆寂。元廷督宋降官为其作悼文后放行归葬,在大都为其建衣冠冢。因汪元量寻游20年直至终老也没有找到全允坚,其灵榇便暂厝京湖北缘、京襄古道上的平顶山叶县龙泉乡全集村。1972年扩建学校时发现暂厝墓,墓中仅有其父作战佩刀、一只碗和几枚宋币。《叶县地名志》“全集”条目有记载。《荆门社会科学》《越地春秋》《炎黄史鉴》均刊载相关文章。
  历史上有三处庙宇祀奉全玖。一是明初以正智寺祀奉全玖,皇家安排词人写青词,立《永垂不朽》《共羡长卓》两通龙饰纹碑纪念、记述,此庙在清代改名“北顶娘娘庙”;二是绍兴东浦乡民在元代将其故居改建“全庵庙”,至今保存完好;三是其弟湖北荆门后人元代将全允坚栖身的道观改为“兴福娘娘庙”祀奉全玖,该庙毁于日军侵华和特殊年代,现已恢复,被政府确定为民信机构。兴福娘娘庙有楹联:
  上联:处湖湘分君忧朝觐展大爱 异乡皈佛佑遗民追谥明顺(写全玖)
  下联:赴荆楚救赵宋潜行扶危局 兹土隐身观天下自号安谷(写全允坚)
  兴福娘娘庙有全玖文化室,门联为:
  上联:孤女南朝念淮湖语惊满座
  下联:皈尼北国传梵语福润诸方
  2022年全允坚后人得知全玖暂厝河南叶县,正在着手象征性归葬全玖于兴福娘娘庙周边。
  5、全允坚。在1283年沙市之战中他被属下救出,因复国无望,“托跡荆土”(清末祠碑所载),静观天下,即隐居荆襄古道建阳驿站之北的三清观;重建家室,自号安谷。谷:困境也;人生困境、低谷中重新安家立身即为“安谷”。故后葬于兴福娘娘庙正南3里。其墓毁于1973年“平整土地”运动,墓中有其佩刀和其父佩剑(上灶剑)各一柄。1996年,在墓址弃土堆中发现“文武丰亨”符印,浙江青田石质、狮钮头、雕栏纹饰制式,现为一村民持有。
  在新时代,其后人为其修义冢和牌坊。牌坊两面各有一副楹联。
联一:上联:赴京湖挽宋国碧血映春秋
   下联:托荆土抚遗民丹心昭日月
   横批:文武丰亨
联二:上联:直中秘节度保信知临安检少保辅东宫居上阁尽心赵宋
   下联:参政事抚谕浙东加太尉兼两府扈三宫出京湖托跡荆土
   横批:瞻云仰日
  6与7、全槐卿、全楚卿。入元后,全槐卿、全楚卿落迹湛江,分别以居士、教谕之名立世。居士取之“广积资财,居财之士”;教谕本为教诲国子监生员之意。均与其宫中岗职有关。其家族昌盛,分迁广西、海南各地,后人有跳水冠军全红婵。
  绍兴东浦全氏宋末全部流寓,大约以下去向:
  1、扈三宫入大都时落迹苏北。起初百余族人随扈全玖入大都,在全允坚扬州脱逃后,大多未再随行至大都,部分落在苏州一带。或许当初全玖哄骗年幼侄子寻父,说其父到广东招抚,同时幼儿对先祖信息记忆不准确,到明代时以墓碑记载的先祖信息与真实有出入,以至于清全祖望认为其为冒讬。
  2、南渡落迹广东湛江,后迁广西、海南等地。
  3、就近隐居。元末曾有全氏返回东浦,现居住在杭州、绍兴及周边地区。
  4、全允坚在湖北荆门重建家室繁衍后代。
  参考文献(可略)
  1、钱汝平。《〈宋史·后妃传〉勘误一则 ——新见〈宋左武大夫吉州刺史全公墓志〉考释》。《中国地方志》2020年第2期。
  2、王瑞来。《宋朝末代皇后之父——〈全公墓志〉考释》,《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1期 第 62 卷(总295期)。
  3.全新华等。《全昭孙其人及在潮州宦迹》,《潮州》2022年第4期(总第128期),44-48。
  4.钱汝平等。《全昭孙其人其事》,《越地春秋》2023年第1期(总第82期),66-79。
  5.曾楚楠。《刘克庄〈送全潮州三首〉绎释》,《潮州》2023年第1期(总第129期),21-23。
  6.全新华。《南宋末年全太后史事初探——大宋遗韵馆蕴含的宋元荆门史》。《荆门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34-38.
  7.张嘉仪等。《兴福娘娘庙:荆门现存最早宗教文化场所》,《荆楚风》2022年第6期(总第99期),40-46.
  8.曾维春等。《“大宋遗韵馆”暨“兴福娘娘庙”文化概览》,《荆楚风》2022年第6期(总第99期),47-48.
  9.全新华。《度宗皇后全玖暂厝河南平顶山全集 本应归葬湖北荆门建阳》,《越地春秋》2023年第3期(总第84期),110-115。
  10.《绍兴市镜湖新区东浦镇南村志》.北京:研究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11.《有宋太师全公墓志》,绍兴市档案局、会稽金石博物馆编,主编:车炼鋼。《宋代墓志》[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年10月第1版.303-304.
  12.《河南省叶县地名志》,福建地图出版社,1983年。
  13.(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七十三.《外制·慈宪夫人全氏堂弟武翼郎昭孙赠金紫光禄大夫制》,四部丛刊影旧抄本.
  14.《续资治通鉴》及脱脱:《宋史》。
  15.《全氏族谱》、祠碑,及宋代全大节、全昭孙及岳母赵崇禧墓碑。
  作 者:全新华,医学学士、管理学硕士,资深副主任医师、兼职副教授,四级调研员,荆门市自然科学专家库成员、荆门市食品药品质量管控专业技术官、荆门市宋史研究会会长、全玖十九世孙。通联:13986979789,微信同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