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春秋五霸之一、楚国名相--孙叔敖

0 / 606

650

主题

852

帖子

321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1
发表于 2024-4-30 17: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秋五霸之一、楚国名相--孙叔敖
古学勤 肖铃
《荆门文史资料》(第十九、二十辑)
辑录 刘芳
  在春秋战国,孙叔敖与楚庄王、伍子胥、齐因、屈原等人并被历史称之为春秋五霸,其对楚国开拓八百年江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历史舞台赢得了“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楚国称霸为孙叔敖称霸”、“楚庄王有了孙叔敖,岂愁不霸!”之美誉。尽管时空转换了一茬又一茬,时间的隧道穿透了二千七百余年,他的政治主张,他的为国为民的宗旨,他的人生轨迹,仍然是中华一心中国梦的发展方向。他的精神仍然对提出了三大文明建设,其中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下面对其人其事及从政、从廉史迹进行举要,予以足励后昆。
  楚国名相孙叔敖,生于公元前6-7世纪,又名为(苇姓)饶,又曰艾猎,是当时在楚国王室掌管军事事务的司马为(苇姓)贾之子。家世系湖北荆门直隶州白土里的孙家山,因与湖北江陵交界,一些史书如《先秦》、孟子的《春秋》记载为江陵人,还有人将孙叔敖说成为河南淮滨人,这实际上是历史的讹误。据《荆门直隶州志》记载,孙叔敖不仅为荆门直隶州人,而且排在《荆门乡贤》之首。据笔者考证,荆门古时的白土里,就是今荆门市沙洋县拾桥镇的孙家山。
  据《荆门直隶州志》记载,孙叔敖系楚国同姓同族的世族子弟,祖居楚郢都荆门。荆门山,系秦岭山脉的余脉,称荆山山脉。早期楚国由秭归等地搬自荆门与江陵交界处纪南建国,楚敖熊渠在“江上楚蛮之地”的荆山之地建郢,人称荆国,亦称楚国,后来人们将荆楚联在一道合一,也就称其为荆楚大地。历史上有“子男之田”和“土不过同”一说,楚敖(王)熊渠在征服邻国部落的基础上,将其所占域地分别分封给其三个儿子去统治.

  《史记.楚世家》云:“熊渠乃立其长子康(世木)作庸,为句(勾)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痴为越(《大戴礼记.帝系》)作戚冶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由于楚敖熊渠当时提出了:“不与中国同号”,蔑视周王朝,周历王举兵攻打熊渠,熊渠在楚早期不发达的时期,不得不将三个儿子的王位去掉。所以司马迁记载这一历史事件时讹误成熊渠弃其王,实际上不是他本人弃其王,而是三个儿子被其去其王。再者,荆门为荆楚门户,钳制着川陕、江汉平原,人称荆楚门户,这样荆山余脉上的荆国,钳制川陕门户的郢地,就构成了荆门的全部涵意。也是荆门为楚国的发祥地之一的内涵。楚国分封“子男之田与疆楚有着公田方百里,伯七十;子男五十里之说,天子之制地千里。”这就构成“土不过同”(一同等于一百里),楚勾王朝荆门方向分封,所以又称荆门(权县)为中华第一县,又为“王归琪田”荆门的重要记载。
  公元前6--7 世纪,楚国有了较强大的综合国力,渐渐自立门户,开拓疆土,成了称霸中国的一支霸主,但内部的斗争如宫廷政变也愈演愈烈。其有记载的“子越之乱”就为实例。当时楚国令尹(宰相)子越,又称(斗椒)纠合着敖氏族发动宫廷叛乱,兵谏楚王室,妄图夺取王位,杀害孙叔敖之父司马为(苇)贾,形成了子越囚为(苇)贾而攻王的局势,但楚庄王有着雄才大略,一举戮杀子越,战争以庄王灭亡敖氏而告终。
  孙叔敖出任令尹(宰相),为楚庄王所为。一是其父为朝廷持仗兵权,忠心耿耿;二为孙家为王室稳定作出过重大贡献,又在与子越的斗争中献出了生命;三为孙叔敖心性善良,成为楚庄王取得霸权的贤佐。据史书记载,孙叔敖在幼年,一次打死了一条两头蛇,他将其深埋后跑回家在母亲面前哭泣,诉说要与母亲别,说:“我碰到了两个头的畸形蛇,恐怕活不成了。”(当时楚国巫风盛行,人们普遍认为碰上两头畸形蛇是一种不祥之兆,遇上它谁都活不成了)。母亲听后一惊,转而问他:“蛇呢?”孙叔敖答:“我怕别人再碰上它会与我一样送命,因此我把它打死埋了!”儿子能有这般纯朴善良之心,母亲反而被他的普举所感动,寬慰地劝道:“人们常说积阴德的人会有好报,你除害积善,上苍不会让你死的......。”
  孙叔敖其人,“貌不扬,突秃,长左(左手长),轩较之下(身体短小)”(据(荀子.非相》记载),却在治理朝政上,三年而楚国霸。在其做令尹之初,不少官吏、亲朋好友乃至百姓纷纷前来祝贺,其中一白发老翁穿着一身粗布衣、一白帽对他说:“有的人自己高贵就在百姓面前骄横跋扈,这样百姓就无法过日子,你如果位置一高就专横专权,国主就会讨厌;如果俸禄一高,且还不满足,就难以处世;位置越高,应越谦虚,官位越大,应越谨慎,俸禄越厚越要注意廉洁。你只要按此三条办,凭你的才干肯定能帮助君王治理好国家。”孙叔敖洗耳恭听了高人的教诲,并把他逐一落实到行动上,施政三月,楚国就开始振兴。这里面一个显著特点是:百姓生活供给充裕、官吏不敢违法乱纪、盗贼平息了偷窃,民风有了根本好转。孙叔敖在朝廷持仗权柄中做了如下几件事。
  其一,重视水利,治楚忘私。孙叔敖在任令尹之前,身处朝野,与百姓同呼吸,深知水在国家农业中的重要位置,故在他执政期间对水利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和实施了大力开发及利用。据《淮南子.人间》记载,孙叔敖先在期思坡(今河南固始县)修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渠系大型水利工程。尔后又在安徽寿县淝水流域拦淝水修筑芍陂灌溉工程,还在湖北江陵以南拦沮漳河修筑云泽水利灌溉工程。据《水经注》记载,他先后在鄂钟祥洋梓小山咀开挖敖河水利工程,又在荆门沙洋开凿古杨水运河,这既有利于防洪抗灾,又有利于农田灌溉。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对楚国水利资源开发利用,对全国的农业生产效益,为楚国的争霸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二,革旧创新,辅佐楚庄王争霸。在其任职期间,对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据《史记.循吏列传》载,楚民俗好库车(人们好坐低底盘的架车),丞相孙叔敖首先劝庄王下令革除这种陋习俗见,并谏庄王率先垂范,讲明升高车辆的道理。他指出,由于车底盘过低,马在拉车的行进中容易名马腿,速度不快,影响行车使马。并说:“令旨下,不可。王必须高车,臣请其闾里使其捆(即把车厢做个门槛)。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马(不能数次下马)......,居伴岁,民悉自高其车(意思是楚王庄子你比一般人高出半岁,若能够这样做,百姓自然而然地把车升高起来)......楚庄王听了孙叔敖的话,不仅自己升高了车,也下令全部官吏升高车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便马工程”(此举一直沿袭至今天)。这一重大的改革,既好使车、“便马”,又有利于军需物质的运输。
  其三,为了节省民力和财力,孙叔敖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首先,孙叔敖对一些民用和军用设施工程 ,采取封人九虑(定人、定工程、指定负责人)、授事制(每项工程定人定事),每项工程按计划,以授司徒负责,采取量功(计算工程工时、工事)、命目(规定时间完成)、分财用(多大工程应用多少钱)、平板干(分阶段)、称畚筑(秤称畚箕和工程量)、程工物、议远迩、略基趾,具糇粮(干粮)、度有司,事三旬而成(三月必成),不愆于素(不准敷衍)。笔者说,有土地,就有人民,有人民,就有行政,有行政,就要慎之又慎。二千七百年前的孙叔敖能有如此主见,实在难能可贵。所以孙叔敖在中国首开了节省民力和财力的先河。他除推行治事者必须按规定完成任务外,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增强综合国力。他对于民生经济极为重视,尽其所能保护百姓利益,做到朝廷和各商贾农工各得其所,该收的一粒不少,不该要的一寸不收。
  其四,为适应争霸中国的需要,孙叔敖还加强了军队的建设和改革。《左传》载:宣公十二年晋人随武子说:为敖(孙叔敖)为宰相,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辱,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也。”此言,我们既能看出孙叔敖治军治国的典范,又能看出孙叔敖改革军队的苦心,他用政策规范国家,他用制度治理军队,以致达到不戒而备。他把全部军队分为五个部分,使之各司其责,互相策应,以确保部队的行军安全。他把地方和军队的力量整合起来,一个县就是一个师,二个师的给养就在一个县,县师不分家,一遇战事,一个县就是一个师,不遇战事 ,师就在一个县里种田。 这种井田制不仅影响到中国,此乃影响到东南亚日本,日本军队一个县就是一个战斗团,一个师团就代表一个县。县师是楚军作战的主要力量,他特别重视重点县师的战斗力的培养。其中,有申县、息县、沈县,军致一体,县尹就是中军的主帅。各种军队和各级军官,具有不同的旗号、藩号,按旗发号施令,指挥军队,从而起到了“不需戒备,招之能来,,来之能战”作用,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其五,称霸中原,疏理朝政,是以孙叔敖、伍子胥为首一代人共谋其果的结晶。大国称霸,楚庄王击败宋国,称霸中原,一有庄王用人无疑,二有雄谋,特别是有孙叔敖为令尹,终使霸业成。孙叔敖的谋略,一为唤得贤良(孙叔敖十分重视人才,提倡举与选同义,他认为内姓选于亲,外姓举于旧,这都是对人的了解,举人成功,事业就成功了一半,他特别强调,天下有才,莫若不谷,日夜不息)。二为其在中国首创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制度。开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先河,必须从国王始。众所周知,王室地位最高、王权高于一切,国王的贤明与昏庸,往往直接影响着国政的清明,或者说清浊与兴衰。退一万步讲,即使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失误或过错。为了达到执政清明,孙叔敖创建亦谏制度,倡导“进谏必忠,犯君不必观眼色,进谏不必怕生死,进谏不必挠富贵”的座右铭,其真知灼见之精神实泣天地动鬼神,他号召人们不仅谏别人,而且要谏自己(指孙叔敖),不仅谏小官,亦要谏大官,鼓励臣下就国家时实政事,成败得失与兴衰,民生和利病,向国王与朝廷进行进谏。
  其六,孙叔敖在辅助庄王争霸征战中,首创“武以缉兵”的思想。他认为,大国争霸,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国力的较量,人民的支持度至关重要。他进谏庄王要“惠恤其民而善用之”,并定为基本国策(安抚民心)。他说,推行武功禁止暴乱,去制止战争,保卫国家,目的是保卫和安定人民为根本。他这种正确的武功观或战争观,充满了哲理,是最早科学理念上的战争说解,也是后世兵家“以战去战”光辉思想的立足点。
  其七,廉政忘私是孙叔敖居官为人之心径。作为宰相的孙叔敖,其权力在万人之上,一人之下。他在从政生涯中,不仅自己轻车简从,吃穿简朴,而且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粟。据《盐铁论.通有》、《荀子.尧间》、《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曰:“孙叔敖相楚,栈车(士乘之车)、牝马、粝(粗糙的米)饭菜羹、枯鱼之善,冬羔裘、夏葛水,面有饥色,则良大夫......。”又曰:“孙叔敖相楚,妻不衣帛,马不稞粟。”孔子曰:“不可,大俭极下。”(孔子意,孙叔敖太刻薄自己了)。
  孙叔敖一生,三上三下,升迁和恢复他的职位时,他不沾沾自喜,去掉他的权势时,他不失悔不叹息。举例说明:之战(河南郑州北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 598年4月,楚庄王围郑,郑告急,郑军能否降楚,晋军三军对此以持观望之途。 楚军将帅部也对于是渡,还是后撤发生分歧,特别是主帅、宰相与宠臣伍子胥也发生矛盾,一筹莫展。
  当时,楚军进攻受阻(在郑州市北郊),楚庄王、孙叔敖打算楚军黄河饮马即归国,宠臣伍子胥却主张再战,令尹孙叔敖不欲出战,双方发生争执,庄王在听取了双方的执言,倾向于伍子胥的观念,决定与晋继续作战,下令与敌军对峙。在此情况下,孙叔敖迁就于伍子胥,楚军被迫对晋宣战,战斗打得很吃力,孙叔敖怕楚庄王陷人敌阵,从被动作战,转入主动作战。在战斗指挥中孙叔敖率30余战车疾呼:“宁我薄(迫)于人,无敌薄我。”趁势号令三军:“疾进师,车驰,卒奔。”身先士卒地袭击晋军,从而使楚庄王获得大捷,终归称霸九洲。他的所作所为被楚人称之为楚人之楷模,称其为:“专国宠权而不荣华,一旦可得金,于殁齿(死)而无分铢之蓄,破玉不以宝财遗子孙。”可谓:“子文之统,宋信廉勇,忧国忘私。”又说,楚庄王有如此贤佐,岂愁不霸!”
  楚庄王执政廿余年,至公元前594时,孙叔敖患疽痍去故时,楚国大业已霸,江山已至山东境内。但作为一位令尹,孙叔敖家里却穷得家徒四壁。孙叔敖逝世时,家里连棺木都未准备。即在孙叔放临终时,吩咐子女和家人,日后如有困难,去我其弟孟忧。
  孙叔敖仙逝后,孙家果然一贫如洗,孙叔敖为官时,家人一身布衣,孙叔敖过世,家人度日如年,仅靠儿子打柴赡养老母,在生活无门的情况下,孙叔敖部属看不过去,举荐其子去找孟忧。孟忧为孙叔敖麾下的得意门生,见状立即收留了他,但从楚国江山计议,施计挽救楚庄王。
  由于庄王夺取了江山,生活逐渐腐化,后期不理朝政,到处寻欢作乐。他们利用楚庄王宴请群臣之时,孟忧身着孙叔敖上朝时的朝服,频繁地给庄王敬酒,酒有九成,孟忧扮演令尹孙叔敖,在朝廷大骂贪官贪赃枉法,慷慨高歌孙宰相公而忘私的风范。秽言使庄王猛醒,醉眼朦胧地以为孙叔敖不曾过世,大声疾呼要给孙叔敖封爵。众臣纷纷谏言:“相国家庭如此,乃国家大耻,理应安抚!”庄王连声说,赶快晋见孙叔敖之子。大堂中,庄王授旨给孙家封爵,孙叔敖之子却不肯,说:“父亲生前嘱咐过,我们孙家理应什么都不图,不要抚恤和封赠,只请求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度日就够了。”
  综上所述,原荆门直隶州牧舒成龙,根据东汉邯淳和《史记》记载,撰立孙叔敖碑,赞其为“受纯灵之精,怀绝世之才,有大贤次圣之质。”
  (该文在全国政协纵横杂志社、全国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中国新闻社等联合主办的优秀论文评奖活动中,获《中国纵横优秀作品》二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