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楚墓 摘自 刘海章 主编《荆门历史风貌》 辑录 刘芳 包山楚墓在南距楚故都纪南城32里的十里铺镇王场村,1987年元月,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为配合荆(门)沙(市)铁路修建工程,发掘清理了包山楚墓。 包山楚墓有大、中、小三种不同等级的四座墓葬,时代属战国中期偏晚距今约2300年。其中二号墓规模最大(群众称为“包山大冢”),墓主人名邵陀,生前是楚国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官居左尹,爵至大夫。由于墓葬规模大,墓主身份高,保存完整,是建国以来,湖北省考古发掘所见的第三大墓。另外三座墓较二号墓小,等级规格也次于二号大墓,但都是邵陀的家庭成员。四座排列有序,构成以二号大墓为主体的核心家庭墓地。 包山四座楚墓都留有大小不等的封土堆。其中二号大墓封土堆最高,呈半球形高5.8米,直径54米。封土堆下是墓坑,下葬时的封土堆远远大于现存的规模。封土堆下是墓坑,二号大墓墓坑的坑口,长34.8米,宽31.9米,深达12.45米,墓坑的四壁有14级斜坡式台阶。在我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台阶有等级区别,天子(国王)一般只设15级台阶。而二号墓已有14级,可见其等级之高。设有长19.8米,宽4.65米的斜坡式墓道,墓道东向,是下葬时运送棺椁入坑的通道。据测算,挖掘、回填墓坑与修筑封土堆所耗劳动力两万余个。二号大墓的葬具为二椁三棺,即外椁、内椁中再套三重棺。根据周礼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候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邵陀墓棺椁五重是大夫僭越诸侯之礼的葬制。据丈量,包山二号墓用木材在100立方米,重达100余吨。二号墓在椁内设隔梁,内面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室,除中室放置三重套棺外,其它四室分别随葬礼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器、乐器、竹简、装饰品、食品等千余件。种类繁多,多为国家文物精品。被称为楚棺之最的彩绘内棺,盖板及两侧壁板分饰六单元龙凤纹图案。龙,黄首黄足,黑身金鳞,瑞气环绕;凤,黄首黑羽,昂首卷尾,高贵华丽。龙凤相绕,构成绚丽多彩的画面。被誉为早期漆画之最的《迎宾·出行图》,饰在一个木胎的漆奁盖周壁上。画幅不大,却用红、黄、黑、绿暗红五色,描绘出26人,4辆车,10匹马,1头猪,2只狗,5株柳,9只雁。人物及动物生动逼真,柳枝飘然欲舞,刻划出上大夫出行迎宾的隆重场面。画面色彩和线条巧妙结合,几笔几点便勾勒出玄奇的意境,其独特的绘画手法使当代美术家们惊叹不已。造型奇异的龙凤双联杯,是反映楚人思想意识的代表作。杯以凤形为主体,双杯则是凤驮之物。双杯间,有两龙盘绕,双头汇于两杯相联处。两杯底部有孔贯通,杯盈,两杯俱盈;一 杯空,两杯俱空;其神话色彩显而易见。竹简,计449枚,书12626字,记载了当时的司法文书、遗策,卜筮祭祷三大类,对于研究楚史、楚文化、楚国司法制度、社会状况、疆域、职官等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简直就是一部珍贵无比的“楚文化百科全书”。 包山二号墓只是包山楚墓中的一座,而包山楚墓不过是荆门数百处楚文化遗存中的一个墓地。随着国家建设和楚文化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量的楚文化遗存将不断被发掘,一个个关于楚文化的玄奇奥秘也将被揭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