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苍甘雨 摘自 刘海章 主编《荆门历史风貌》 辑录 刘芳 南宋时期,荆门古城西郊白龙山上,盖了一座供奉龙神的庙宇--白龙观(又名霖苍观)。在白龙山的南边,有座稍为低些的山,称雨山。几百年前,人们观察到一种奇特的现象,每逢荆门城下雨的时候,云雾总是先在白龙山头聚集,越积越厚,等到云雾罩到雨山,则荆门城便开始落雨了,这就是雨山山名的由来。雨山的南坡相当陡峭,坡底有个深潭,叫白龙潭。古时候,白龙潭边有泉有亭。亭叫寒亭,相传潭里有一条能呼风唤雨的白色蛟龙潜伏着。因丘陵地带的荆门州经常遇旱,每逢久晴不雨的时节,人们就跑到雨山下,朝着白龙潭跪拜,把老虎的骨头等抛进潭里,这条龙就施降及时雨。据说灵验得很。又有传说白龙山底有白龙的巢穴,就是龙宫的所在,白龙出宫降雨,便经白龙潭这道龙门。 宋、元、明时期,白龙观的香火越来越旺,不论远近,都来参拜,先后树立了许多歌颂龙神功德无量的庙碑,整个荆门地域的许多庙宇就数白龙观最具规模了。明朝晚期的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 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荆门城的一次战役中,死心塌地效忠于明王朝的州官和守军负隅顽抗七日,战斗十分激烈。这座宏伟的寺观便在这场战火中被烧得一干二净。清朝初年,有道清、德慧二僧募捐重修,也只恢复了原来的一半规模。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白龙观又塌毁。到了乾隆年间,连和尚也跑光了,神像也抛露在山野,庙址更是荆棘丛生。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夏天,雨水不足,州官市民们多次求雨,旱情才得以缓解。荆门知州舒成龙因而主持大规模修建这座龙神观,并把白云观改称为霖苍观。同时,在白龙山的北峰筑起一座霖苍阁,在南边的雨山东坡筑了一座甘雨亭;又书写了“白龙神潭”四个大字凿在白龙潭边的崖石上。当时这些古建筑同时落成,红墙碧瓦,雕梁画栋,把雨山和白龙山本来十分秀丽的景色点缀得越发妖娆。傍晚,夕阳的余辉映照在这些巍峨的庙宇亭阁,浮云飞度其间,令人如见仙山琼阁。所以把这个景色美其名曰“霖苍甘雨”,列为荆门八景之一。 现在这些古建筑已不复存在,白龙潭也被皂当公路的路基填了大半,只有白龙潭边的山崖上那“白龙神潭"四个大字还清晰可见。 附录古人诗二首: 白龙潭侧有寒亭。 [明]方华山 朔风凛凛雪漫漫,未是寒亭分外寒。 六月火云天不雨,请君来此倚栏干。 咏白龙潭 [清]宋友兰 神物飞何所,澄宏水一潭。 有时虔应祷,霏雨自分甘。 鳞屋虚翻影,晴天漾蔚监。 灵泉知有本,引脉到山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