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锦骏 摘自 刘海章 主编《荆门历史风貌》 辑录 刘芳 ( ?-1829年) 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五月,湖北省江夏县(今武昌)知县郎锦骏升任荆门直隶州知州,管辖当阳、远安两县。他是山西代州(今代县)人氏,字牧云。乾隆壬子年(公元1792年)副榜举人出身,选派为训导(县级教育官员)。因勤于职守,保举为知县,分发来湖北任用,先是咸宁,后调江夏,再升为直隶知州。 刚来荆门上任,恰逢初夏久旱,带领州属官员和州城士绅向各神祠求雨。天空依然未见片云。他于是撇开随从人员。独自跑去龙泉书院荆园内的洗心堂住宿反省,沐浴吃素,一连几日,仍无雨意。眼看塘堰干涸,田土龟裂,他与老百姓一样心焦如焚,索性袒胸露背,跪在烈日下向老天爷责备自己,诉说自己无德无才,没有当好父母官,理应受到上苍惩罚,但老百姓是无辜的,何以要连累他们承受灾患呢!又是跪拜,又是磕头,额头既青且肿,众人虽深受感动却又不便劝阻。幸好当天傍晚开始,荆门四境下了透雨。老百姓瞧着青苗复苏的心情和对新任州官的看法如何,可想而知。这一年,荆门欢庆农业“大熟”。 郎锦骏是名门望族子弟,祖辈、父辈和同辈大都当官,但几代人都清正廉洁。郎锦骏尤其特出。他在荆门,无论是饮食穿戴起居,连穷酸的秀才都不如。有一个风雪夜,他在州署整理案牍,三更锣柝已敲过,房内已无炉火。州署分管刑狱和行政的吏目彭凤池也在值班,送案卷到他房里,见他搓手跺脚,便问:“郎翁为什么不多披一件皮袄呢?”他笑笑说:“本来是有的,可惜还押在典当铺里未叫人赎回。”彭凤池于心不忍,就回屋取出一件羊皮坎肩捧过来给他,说:“姑且挡挡寒气吧。”这件事在荆门一时传为美谈.彭凤池师爷告诉大家:“说实在话,那天夜里,我并不是除了羊皮坎肩就没有更好的皮袄、皮袍,我有的是!只是知道我们这位老先生一向廉洁得少有,才不敢奉献,免得大家嚼舌头,说我别有用心。何况我也确实不情愿玷污他的名声。” 此后,荆门又遇上持久的干旱,由他主持官民祈雨,总是有效应。 有一位老农提来一条鱼.说:“我们荆门人都知道您历来不肯收受钱物,可是你对我们荆门老百姓确实太好了,大家都不能忘怀。这条大鱼是我自家池塘里捞起来的,真的不是花钱买的,知州大人您如果不收,看,我老头的脸往哪搁呢?”郎锦骏恭恭敬敬把鱼接过,致谢说:“我这些年并没有为父老乡亲们办了什么实事,白白享用老百姓的东西,真是过意不去;要是不收下这鱼,却又辜负您老人家一片心意。这样吧,咱们一起吃了它不是蛮好吗。”便挽留老人,把鱼弄好,陪老人喝酒。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荆门州城发大水、龙泉书院,荆园、惠泉堤,还有城墙,来龙桥,文运桥,北门桥,都被冲垮了。大水退后,郎锦骏竭力策划经营,每处都修复过来。 他对龙泉书院尤其尽心,先是把讲堂书斋翻修一新,再替书院订立更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书院的经费开支和秀才们的生活津贴都按等级次第分配预算,还把这一切都刻在石碑上,让今后照着去办。 前任知州任郿佑是一位老翰林,山东聊城人,每逢审理官司,只凭诉讼双方辩论和推理,不怎么搜集人证物证,立即判断结案,从不拖泥带水留下什么悬案积案。荆门人惊奇他的明敏果断。而继任知州郎锦骏却相反,每审判一件官司总是怕冤枉了好人,非得搜集足够的证据才肯用朱笔下批,所以未有过冤案或翻案,荆门人佩服他的谨慎小心。 他体质一向孱弱,因操劳和清苦,在荆门任职五年半,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九月病故,暫由进士出身的当阳知县牛梦坤来兼代理荆门直隶知州。牛梦坤也是山西人(运城)。 荆门州的舆论认为,荆门历来廉洁的清官可以数出许多,但没有比得上郎锦骏那样淡薄刻苦自甘的。为此,荆门州报请省里许可,将郎锦骏的牌位供奉在龙泉书院的荆园里,早晚烧香点灯,春秋两季举行祭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