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舒成龙

0 / 1504

704

主题

929

帖子

356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61
发表于 2024-2-29 16: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舒成龙
摘自 刘海章 主编《荆门历史风貌》
辑录  刘芳
(公元18世纪)
  舒成龙,字御天,清代直隶省河间府任丘县(今河北任丘市人。祖父舒瑜,康熙丙辰科(公元1676年)进士,选派湖北省谷城知县,未赶任便去世,清廷封赠奉政大夫。父亲舒东峰,贡士出身,曾在京城国子监进修,死后封赠朝议大夫。
  舒成龙从小举止稳重,不轻易逗笑取乐。五岁,跟随父亲读《论语》,已能明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大道理。二十岁到京城居住,以忠厚老实、讲信义为人称道,得到怡贤亲王(雍正皇帝的胞弟、户部总理大臣,兼管京畿水利建设)的赏识,聘用到王府里办事。
  怡贤亲王去世的次年(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舒成龙到户部营田司供职。人事部门审查他的资历,任用他为侯补知州,这时候实施新条例,候补官员先分派到内阁各部门实习一个时期。舒成龙被分配到兵部车驾司工作。三年期满,分发来湖北任地方行政长官。当年(壅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代理谷城知县。
  在谷城,他不许公务人员勒索或受贿,向群众公布八条约法;实行宾兴典礼制度(即本县读书人赴省或进京应考,由县官设宴庆贺、赠盘费欢送),又修建高亭山的萧何祠庙。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于母亲去世,停职服孝三年,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服孝期满,官复原职,代理过竹山知县、房县知县,后又调去郧县和黄冈县。乾隆八年(1743年)正式补上安陆府荆门州知州的实缺。
  荆门北面是襄阳、樊城的地界,南边挨着荆州和江陵,西部与宜昌相接,东面滨临汉江,四通八达,地广人杂。这个地方,山区农田最忌干旱,河湖水乡却为积涝犯愁。土地薄瘠,百姓穷困,余粮户很少。
  舒成龙一到荆门,首先把地方上包揽征收田粮的里书制度革除,改用通俗浅显的方式印刷应交纳田粮数额和完纳手续的《易知由单》分发各农户,好让他们心里有底,不再上当受骗。又建文“申明亭”,设立正副乡约和地保,褒扬好人好事,打击坏人坏事,反复宣讲乡规民约,使社会风气和习俗变好。
  他来荆门就任的前一年(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汉江荆门段的郑家潭河堤被洪水冲决,荆门东部沙洋地区上上下下全遭灾难。舒成龙一到任,便将沙洋官堤筑高培厚,另添筑一道月堤和十座石矶;在小江湖堤段加筑一道月堤,修复两座排水闸,在仙人堤段修复白鹤寺旧堤。青冢村境内的民堤历来由各垸分段包干修筑加固,舒成龙改为统一组织合修。 还有,郑家潭上年决口时冲坏民田七十多顷,这些灾田,每年共要征收农业税白银319两多、南漕米156担多,舒成坚决请求上级主管部门免除。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荆门州东南部地区防汛防涝有了保障,民众的患难也得到缓解。
  荆门地区和黄冈地区原先每年都有输送公粮给朝廷的任务。其中的南漕运去荆州,北漕运给省城武昌。这对荆门来说,运往荆州又近又方便,运去武昌又远又麻烦;而对黄冈来说,恰好相反。舒成龙建议,黄冈运荆州的任务让荆门包下来,荆门运武昌的任务则由黄冈代办;彼此代运,数额相抵,如有出入,还可以用同样方式另找蕲水、广济方面协作,补够为止,这项新措施大大减轻了荆门民众的负担。
  荆门城区的漕粮原先一律送往沙洋仓缴纳。农户去沙洋交公粮,远一些的,一来一回可能有好几百里,苦累得很。还有,荆门绿营驻扎在城区,原先嫌去沙洋支领军粮路程很远,改折现银发放,这样,兵卒的伙食供应标准就越来越低了。沙洋粮仓窄小,存放不下全部公粮,历年来只好借用民房存贮。舒成龙说:“再这样折腾下去,群众可就受不了喽。这样不合理的负担如不解除,民众和士兵都不得安逸。”于是由他主持扩建沙洋仓,在州城内重建州丰仓,这样荆门西北境山区的民众都觉得方便。同时,在后港建起后盈仓,使荆门东南部地区的民众也同样受惠。后来,又在州丰仓右边建一座常平仓,在各乡镇建八座社仓,分别囤积一定数量的稻谷,留待饥荒年景平价供应或贷放。他还耐心劝导群众大量栽植乌桕树,搞环境绿化和水土保持。乌桕榨油又增加副业收入。又发动民众兴修农田水利,挖堰筑坝,让民间永久受益。
  这时期,国家太平,经济繁荣 ,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人民安居乐业,物资充裕,正是大办基本建设的良好时机。湖北巡抚晏斯盛和湖广总督永常都知道舒成龙有才干,有胆识,熟悉经济建设业务,因此,荆门州申请建设的项目没有不批准的。舒成龙对批复下来的项目也十分重视,详细筹画,具体安排,尽量设计得宏伟些,体面些,为此奔波忙碌,没有一天空闲。他盖起州署,建立荆山驿站(在城内,今南台路商业大厦附近),修筑南门外文运桥、西门外来龙桥和后港聚仙桥等桥梁,建起城外三座排水闸和东郊江家山蓄水闸;在枣园街(今团结街)设立育婴堂收养弃婴;在沙洋镇码头置办救生渡船;还修补荆门城墙,修葺城隍庙,兴筑社稷坛、先农坛等祭坛;修学宫(孔庙)、盖养济院(慈善机构)。这诸多建设项目,工程量大,经费也可观,虽频繁施工,兴师动众,大兴土木,而群众都乐意支持,凑工凑钱。、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由于治理荆门州的政绩突出,舒成龙被举荐,升任广西省平乐府同知。荆门各阶层人士和广大民众联名禀呈,请求不要把舒成龙调走,在吏部挂个府同知的官衔,继续留下来知荆门州事.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根据实际情况,转奏朝廷。皇帝下询,允许荆门方面的请求。舒成龙看到荆门州经济开始繁荣,治安良好,当官的与老百姓融洽,没有什么隔阂,便产生振兴荆门文化教育事业的愿望。他尊重贤能,培育人才,经常劝勉和鼓励官员们效忠国家,孝顺父母,认为这是做人的根本。他突出地表彰了春秋时期楚国哲学家、二十四个孝子之一的老莱子。在荆门城西郊老莱子故居老莱山庄筑孝隐亭作纪念。又扩建纪念南宋理学家、荆门知军陆九渊的陆文安公祠,并在陆九渊当年讲学的地点重筑讲经台。为纪念宋代良臣名儒荆门“三孙”与“二朱”(孙何三兄弟与朱震两兄弟),在他们攻读过的东山书院遗址重筑读书台,他认为四书、五经是学问的基础,便分别在荆门城,沙洋镇、马良山设立龙泉、汉上和内方等三座书院,各选送优秀子弟数百名去读书,并捐献教育基金作为书院经费,聘请有声望的师资,大办教育事业。他还在龙泉书院南侧建筑景养斋和绎志园,作为中主入对小个月伯列的场所。接看,又在龙泉书院东侧搞了一座园林建筑叫做荆园,挖筑方塘,引来龙泉、蒙泉、惠泉的泉水,架起九曲桥;荆园内有书斋、讲堂,有亭榭楼阁等古建筑十六处。在龙泉一带的风景区也兴建了十来处亭台楼阁。这时期,政务不多,又不出什么案子,所以他在公余或下班后,往往带领幕客和僚属、秀才与学生,来到这风景名胜区游览,轮流饮酒赋诗。如果办事人员有什么公文送来请他审阅,他就在这湖光山色的幽美环境中作出批示,这简直和宋代文人欧阳修在安徽、苏东坡在杭州当地方行政长官时的风度一模一样。
  他还号召尊敬和优待高寿老人,表扬孝义人物,移风易俗,处处讲究文明礼貌。大学士舒文襄老先生路过荆门州,赞叹说:“我到过许多州县,唯有荆门州老百姓最安乐。光从这一点来看,就足够说明这里的地方行政长官很有才干。”
  乾隆二十年(公元 1755年),经上级主管部门保荐,朝廷升任他为湖南省衡州府知府。动身时,荆门上层人士和数万军民沿途摆设香案为他饯行。人们闪着泪花,大杯大杯地筛满酒递上前,攀着轿杠不松手。停停走走,走走停停,好不容易走了三天才得以离开荆门地界。
  湖南的食盐,据说自从康熙十七年(公 元1678年)就决定划归湖北汉口方面负责供应,由水路运往湖南各州府经销,舒成龙所在的衡州府距离汉口相当远,船只逆水运盐艰难,所以衡州府属常宁、耒阳、安仁等县就买广东盐,走私的盐贩子到处都是,而汉口的官盐反而销不出去。舒成龙建议上级主管部门,除了朝廷拨给的计划内和代销的定额,每年增拨计划外三万担,责成经销淮盐(安徽来的官盐)的盐商帮忙,代运给衡州,再由衡州府拨给当地盐商转运给这三个县平价供应。这样一来,当地群众都能吃上价廉的淮盐,从广东走私来湖南的盐贩子就绝迹了。
  舒成龙又发觉衡州府管辖的范围太大,人丁众多,官府很难治理,便请求把府同知这个编制撤销,改为知县。湖南巡抚便转奏朝廷,得到皇帝批谕,传旨从衡州府划分一块地区,设置清泉县。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舒成龙的父亲舒东峄逝世,舒成龙停职服孝,离开湖南回河北。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服丧三年期满,恢复官职,派去甘肃,奉令前往瓜州查办屯田。
  瓜州这地区在长城的嘉峪关外,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开始,召集民众来这里垦植,移民每户划给屯田三十亩,官方贷给种子和口粮,秋收征还。好几年来,累计欠下不少;又更改办法,秋收时,官方与屯田户分成。这样一改,屯国户就更加困难了,官方也得不到多少好处。舒成龙建议,每户再多划给三十亩,好让各户祖祖辈辈安心耕种下去,并把应上缴给官方的农业税额固定下来。这样,每年可征得公粮三千多石。这项建议,经督抚审查研究,反映给朝廷,皇帝许可照办。
  同年十月,代理西宁知府。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正式补任巩昌知府。
  巩昌府原先设有茶政总司,负责查验洮河、甘庄浪、西宁五个地区的官方专卖茶叶,而巩昌这个地点适中,稽查方便。但自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这个机构迁移到兰州以后,茶叶到处放行,税收关卡无法盘查,夹带私货,伪造货运许可清单,放任自流,谁也不在乎。而兰州的商会借口审计茶税项目,骨子里是给私商贩运茶叶大开方便之门,以致官办茶叶长久滞销,私茶大行其道。舒成龙请求恢复原先的制度,仍交巩昌府负责盘验。长期存在的弊端一下子就革除了。      
  这一年,他以道员(相当近代的次于省长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的职级交由国家人事部考核,离开巩昌府,前往京城。当切,舒成龙离开荆门,荆门人为他建立了纪念祠堂;离开衡阳,衡州人在回雁峰山下为他竖立德政牌坊,当地士绅民众写了歌颂他的文章和诗词一大堆,刻印成集,连北京城都有流传。现在,他离开巩昌,巩昌人士在东门外为他竖立德政牌坊和构筑纪念祠堂,不论官绅学者或商贾平民,都去瞻仰,行礼致敬,还有人感动得哭泣。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他奉命调去山西会,按照道员的级别(比知府大一级)任用。这时,山西省有17个州县同时在修筑城墙。山西总督彰宝(满族)认为舒成龙主持建设工程有经验,便奏请朝庭,委派舒成龙监督这些州县的修城工程。第二年二月,舒成龙代行山西省布政使司布政使的职权;三月代理分巡冀宁道。第三年,代理分巡雁平道。后来有病,请求离休,返回河北任丘故里。
  舒成龙当年在湖北荆门任内因政绩卓著,乾隆皇帝曾两次召见他,一次是召见后由知州升任府同知,一次是召见后由府同知升为知府。他从荆门进京,路过河北任丘老家时,曾为家族宗祠购置族产祭田两百亩;后来又买下一千五百亩,分别立下条约,指定用来收佃租瞻养宗族。这次由山西雁平地区退休回乡,又分给鳏寡孤独和残疾病弱无依无靠者每人五亩地,并盖了三十间义宅分给这些人居住。他还在家乡建立一座义仓,丰收谷贱之时购囤粮食,青黄不接米价飞涨时平价供应。
  他曾在京城盖了河间府的同乡会馆(任丘县当时属河间府)。又曾在任丘县西北境铺筑垣吉里路和架设西成桥。又曾购置学田,兴办义塾,让穷人小孩免费读书。乡亲们无不感激他的恩德。他慷慨捐助公益事业,但不愿借此沽名钓誉。无论他在外头做官或退休在乡,总喜欢搞基本建设。为了布施和救济,前后捐资白银数万两。每次动工,参加工程建设的劳动力每个工给铜钱一百文;带了工具来上工的动不动上千人,难免其中有凑数而不是真正来干活的。有人劝道,这样发放工钱很破费。舒成龙听了笑道:“工钱落到这些穷人手里,不是买粮食就是买柴草,怎能算破费呢?”又有人提醒他也要为儿孙辈积攒些家财。舒成龙说:“这些孩子们要是聪慧,家财分多了反而削弱他们的进取心;要是蠢钝,钱财多了就越发使他们没出息,老先生,你忽略了这一点了!”
  舒成龙退休五年后去世(约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任丘县百姓公议,请求朝廷批准,列舒成龙为任丘乡贤,在乡贤祠内设立牌位春秋致祭。
  舒成龙有四个儿子:其绶、其绂、其维、其纲。其绂取得拔贡的资格,在河北省香河县任教谕。他有个侄子其绅,幼年丧父母,他当作亲生骨肉,抚养成人,由滋阳知县开始,一直升为西安知府,有良好的声望。当初舒其绅前往滋阳任知县时,舒成龙教诲他说:“有板眼的官员千方百计追逐名利, 正直贤明的官员重教育建设和民生建设。但愿你当个贤明正直的官员,千万不要当个有板眼的官员。”
  同治戊辰年(公元1868年),荆门直隶州重新编修地方史志。荆门人士说:“舒老先生是我们世世代代都值得纪念和祀奉的。何况我们这个朝代(清代)的第一部(正式刊印的)《荆门州志》(指乾隆版)就是舒老先生首先编出来的。新修的荆门地方志书应该有他一篇传记才好。”听说舒成龙去世时,大学士李中简曾为他立了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