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睿功圣德碑文 摘自焦知云《荆门古碑》上册 辑录 刘芳 碑通高5.4米,龙首龟趺。枣阳白玉石质。刻于明嘉靖七年( 1528年)。朱厚熜撰文,称“显陵碑文”。碑早已毁坏。现存其碑首高1.5米,宽1.5米, 厚0.6米。深浮雕4条首尾交盘、头部下垂的蛟龙。正面下部阴刻大篆书“御制皇考恭穆献皇帝睿功圣德碑文”3行15字。碑首和碑身为一整块白玉石雕成,从残存的碑块和碑首规制可知,碑身高为28米,宽1.4米,厚0.48米。碑趺为昂首远眺的屃屭, 长2.6米,高1.1米,宽1.5米,立在刻有水波旋纹的长方形石台上。笔者1996年10月10日考察时,发现了该碑的几块残块,其中一块刻面高0.2米,宽0.25米,厚0.48米, 阴刻楷书“疏宽仁以抚其……游心诗书”2行10字。一块高0.80米,宽0.48米,厚0.48米,阴刻楷书“德配……圣功昭赫,睿德敷宣……拳拳。 予方童昧,晨夕震颤……爱护生全。卜求吉兆……绍统,追思曷眠。荐名……设官卫环。纾我至情,以报……愿祈昭鉴,永奠万年。呜呼微衷......嘉靖六年岁次丁亥孟冬越望日孝子皇帝臣厚熜”8行79字。这两块有字残碑块,对确定撰文和立碑时间有重要意义。关于碑文的撰写时间,编写民国版《钟祥县志》的李权定为嘉靖三年(1524年)。有的说是嘉靖七年( 1528年),皆误。因原碑的落款十分清晰,即为“嘉靖六年岁次丁亥孟冬越望日孝子皇帝臣厚熜”。此与《明世宗实录》的记载相合。由此可以断定,此碑不是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而是毁于明末。因为此碑若不是早毁,民国时的李权就会看到碑文,不致于将撰碑纪年断为“ 嘉靖三年”了 。据史料载,嘉靖六年(1527年)十月庚申(十六日),上亲制显陵碑文。嘉靖六年十一月丁丑(三日),初,上亲制显陵碑文成,召见大学士杨一清、张璁、翟銮于文华内殿,谕曰:“联述皇考显陵碑文,赖卿等藻润,特兹酬劳。”嘉靖七年五月丙申(二十六日),以显陵碑工完遣礼部严嵩诣陵竖立。李权《钟祥金石考》所记错漏多字。现据《兴都志》卷五所载和残碑拓片文字予以录注。碑残块及碑首、碑座存明显陵睿功圣德碑亭内。 [原文] 御制皇考恭穆献皇帝田睿功圣德碑文 我皇考恭穆献皇帝,乃我太祖高皇帝玄孙,宪宗纯皇帝次子,孝宗敬皇帝长弟,武宗毅皇帝之叔父也。以成化丙申降诞,母乃宪庙孝惠皇太后邵氏也。早膺宪祖之命,出阁授学,经书默契,道理贯通。暨受孝伯考之命,以金册封王,国号曰“兴”出就湖广安陆州为国都,赐以恩赉,倍于他藩,我皇考《纪恩诗》记之详矣。惟我皇考以宗室之亲,近亲之长,昔承宪祖之严训,并奉孝伯考之嘉谟,恪守祖训,治隆一国.,敬慎而明,修国祀社稷山川,罔不鉴歆忠谨,而臣事两朝孝庙,皇兄屡加褒奖。诚孝以致于亲,迎养之辞已著于遗治之疏;宽仁以抚其下士,夫百姓每形于称颂之词。至于谨水旱之灾,轸国民之苦,修身齐家,而明德睦族之道,循次允行中。讲学穷理,而乐善好古之心,惟日不足。燕居清暇,游心诗书,凡天时人事,古今事变之迹,皆欲考其渊微,究其旨趣,此《含春堂诗》所由作也。及爱育朕躬,抚教眇质,若训以国政,则曰“坚遵祖训,恪守吾行”;训以进学,则曰“求道亲贤,勉体吾志”。又至于口授诗书,手教作字,有非笔墨间所能述者矣。方当日听严训,膝下承欢。忽尔皇天降割于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辰时上宾。朕以孩童生昧之年,上奉圣母,日惟号泣苦痛,五内摧伤。随遣使闻于圣兄,蒙恩赐以嘉谥,命武职重臣以主祭吊。又命文臣一人以掌礼仪,及赐敕命朕暂理府事。朕乃告以国社国稷等神,请于圣母,谋于士民,择境内之松林山,以为陵墓之所,即奏于皇兄。越九月余,式惟明年三月发引,朕亲奉灵舆,安厝于此。又越一年,我皇兄龙御上升,遣诏遵我太祖高皇帝“兄终弟及”之训,下命朕入承大统。当是之时,即命礼官议处应行称号等项事宜。乃泥古弄文,援据非礼,欺朕冲年,几于伦常失序,治理茫然。荷皇天垂鉴,祖宗祐启,锡予良臣,起议大礼,群邪解争,众议顿息。于嘉靖三年上尊号曰“恭穆献皇帝”,陵曰“显陵”。遣官以奉其祀,经营设置一如祖宗之制。 今思若不刻以金石,曷以昭示后人也:用是稽首敬述,复系之以诗曰: 惟我皇考,德配于天。圣功昭赫,睿德敷宣。亲贤为善,仁孝罔迁。宜享茂祉,以寿绵绵。忽尔弗豫,亲舆上旋。痛哉哀哉,慕恋拳拳。予方童味,晨夕震颤。勉亲乃事,孤子谁怜。上荷圣母,爱护生全。卜求吉兆, 丰土深渊。官占既协,松林之巅。神宫固密,扶舆往焉。奉安玄室,悲号伏前。暨予绍统,追思曷眠。荐名显陵,设官卫环。纾我至情,以报昊天。愿祈昭鉴,永奠万年。呜呼微衷,痛彻九泉! 嘉靖六年岁次丁亥孟冬越望日 孝子皇帝臣厚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