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孙 仅

0 / 1514

704

主题

929

帖子

356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61
发表于 2024-2-1 17: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  
摘自 刘海章 主编《荆门历史风貌》
辑录  刘芳
(公元968--1017年)
  北宋大臣、学者孙仅,字邻几。祖籍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县),随父孙镛落籍湖北荆门。兄孙何,弟孙侑,史称“荆门三凤”,《宋史》为其列了传。
  孙仅少时在荆门东山书院攻读,勤备好学,与其兄孙何闻名一时。翰林大学士王禹偁读了年纪轻轻的孙仅写出的好文章大为赞赏,特地写诗赠孙仅:“明年再就尧阶试,应被人呼小状元。"果然,孙仅在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与六年前的哥哥孙何一样,得中进士,点为甲科状元。兄弟先后中状元,震动荆门地区,引以为荣。开始,派为舒州(治所在今河南妆南县)团练推官。碰上皇帝下诏要求推举贤良方正之士,御史中丞赵安仁把孙仅列入名单给皇帝,结果,升任光禄寺丞,进入集贤院供职。不久,派为浚仪(在今河南开封)知县。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封为太子中舍,赐穿大红袍,北宋与辽国媾和结盟,互派和平友好使节,宋朝首先派遣孙仅为“国母生辰使”,前往辽国祝贺萧太后寿辰。后改为开封府推官,升任右正言,知制诰,赐金腰带和紫蟒袍,授任审官院副主管。同年冬,永兴(在今湖北阳新)知军孙全照虽勇悍识兵,但性刚使气,奏请免职,真宗皇帝想选派个好官去接替,亲笔书写边肃和孙仅两人的姓名递给宰相看哪个适合。宰相反映孙仅曾在京都所在地的开封担任过副职,熟悉民政。真宗便指派孙仅接替孙全照任永兴军府。
  孙仅为人谦厚,施政过于宽容,为此,真宗曾下诏书告诫他。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加封刑部员外郎,主管审刑院。接着,封为右谏议大夫和集贤院大学士,代理开封府,又改封左谏议大夫,出任河中知府。返回朝廷,仍旧主管审刑院,隔了一段时间,升为给事中。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正月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当时他的儿子孙和在大理寺任评事,朝廷提拔为卫尉寺丞。荆门军将孙仅列为乡贤。
  孙仅与孙何的性格相反,待人接物,谦厚温和、遇事容忍,采取中立态度,不与人争执。对儒家学问颇有根柢,造诣甚深,朝廷的士大夫们对他很推崇。生平著作被辑录为《孙仅文集》,计有五十卷,另刊有(《甘棠诗集》一卷。现在收集到孙仅的遗作计有诗三首:《题李德裕荆门蒙泉诗碣》、《咏惠泉》、《勘书堂》,其中的《勘书堂》可使读者领略到他平日钻研史籍的严谨治学态度。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撰著的《归田录)记述了孙仅出任陕西转运使期间曾作《骊山诗》两篇,下篇有“秦帝墓成陈胜起,明皇宫就禄山来”的两句,大意说秦始皇和唐明皇劳民伤财大造宫室陵墓,结果招惹叛乱和造反。恰好这时真宗皇帝正在大兴土木兴建玉清昭应宫.有人趁机找孙仅的岔子,别有用心地把《骊山诗》抄来让真宗阅读,以为真宗会觉得是被孙仅所讽刺,好让孙仅吃不了兜着走。但真宗先读上篇,读到"朱衣吏引上骊山”的句子就不耐烦,说孙仅的诗作构思平庸,抛开旁懒得读下去,始终不再读到下篇的两句讽喻句。旁人都暗地为孙仅庆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