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古城 摘自 刘海章 主编《荆门历史风貌》 辑录 刘芳 据《新唐志》载:唐朝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划出当时长林县的一部分,始设荆门县。五代时,南平国高氏建立用门军,军治当阳,荆门县属荆门军。北宋复置荆门军,军治长林,领长林、当阳二县。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陆九渊任荆门军知军(军府最高首长).在象山(原名蒙山)东修筑荆门城。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荆门古城,城墙高一丈六尺,女墙高五尺,周长九百多丈(2.9公里),大致把荆门城区围成筲箕形。城有五门:东作门、西戌门,南薰门(又名平泰门)、凤鸣门、北辰门。城外开凿护城河,引象山东麓泉水入内。古城内有街道十二条:老州街、学宫街、十字街、后街、布场街、北街、东街、西街、南台土门街、枣园街、集街、北关街;有坊二十余座:兄弟状元坊、折桂坊、攀桂坊、步蟾坊、蜚腾坊、登云坊、冠英坊、文奎坊、文辉坊、飞凤坊、青云得路坊、跃龙门坊、登科坊、锦衣坊、进士坊、冬官坊、双凤坊、司徒坊、孝节里坊、孝子坊、贞女坊、贞节坊、节孝坊、双节坊等。明、清时期,古城墙时有维修,街坊几经兴复,城市越来越繁华。清未以后,大半个世纪,古城年久失修,加之历年洪水冲刷,涝渍浸坍多处。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轮番空袭荆门,狂轰滥炸,城墙被毁,房屋街坊被烧。我们今天能看见的只有南薰门(大南门)、凤鸣门(小南门)和两城门间的几十米残垣。 东作门是古城东门,坐落在今东升照相馆南侧,西辰门是古城西门,坐落在今荆门市第一医院原大门北侧。北辰门是古城北门,坐落在今北门菜市场丁字路口。此三门,1958年被拆除。 南薰门是古城的正南门,坐落在小巷南段与工商街交叉处南侧。门洞高4米、宽4.7米、深5.2米;城墙高5.6米。现存东西两侧残垣14米。凤鸣门是城的南侧门,坐落在南台路、团结街、工商街的交汇处。门洞高3.6米,宽3.7米,深8米;城墙高6米。现存东西两侧残垣18米。 南薰门,俗称大南门,又名平泰门。两宋年间,外患内乱,战祸连绵。古城南郊一片丘陵荒野,散兵游勇流窜,盗贼匪徒横行。荆门百姓常被滋扰侵害,迫切盼望天下安泰。陆九渊知军到任后,调解民事诉讼,改革官场陋习,扭转了当时民风闭塞,习俗鄙陋的局面。古城治安良好,社会风气大开。构筑荆门城后,又将大南门定名为南薰门,寓有陶冶品德和薰化习俗的意义。群众根据自己的美好愿望,把大南门称为平素门。 凤鸣门,俗称小南门。门内原筑有规模宏伟、占地宽阔的文庙。文庙即孔庙,又称学宫。各地州城首府都建有这种庙。它是古时最高学府和文化中心,也是读书人的活动场所,陆九渊筑城。把小南门命名为凤鸣门,有文章佳绝,词藻华丽,读起来铿然流畅宛如彩凤歌鸣的涵义,期望给荆门人民带来兴隆的文运。 《荆门直隶州志》载:南宋时期,驻守荆门的统制(官职名)吴源,荆门籍人士,在宋度宗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元军围攻襄阳、樊城,朝庭降旨吴源从荆门率兵解围。吴源深知兵力薄弱,难以取胜,有些犯难。吴源之妻卢氏写下《赠外)诗一首,鼓励他勇往直前。诗是这样写的:“美君家世旧簪缨,百战常怀报主心。草檄有才追记室,筑台无路继淮阴。射雕紫塞秋阴黑,走马黄云夜雪深。白首丹衷知末变,归来双肘印悬金。”吴源见妻子诗后,奋然迎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后来,荆门同乡柳春路过襄阳,夜宿客栈,梦见吴源握着宝剑向他朗诵一首悲壮的殉国诗篇--《按剑吟》,醒来即一字不漏记下,回到荆门才知吴源战死的噩耗。他的妻子卢氏闻讯,便悬梁殉节。荆门市民十分悲痛,称他们为“双节”,并在南薰门内修筑双节祠纪念吴源夫妇。 下面附《按剑吟》诗一首: 匹马南归望古城,半林残雨夕阳明。 云边岫接秦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堕泪有碑苔色古;栏街无曲酒旌横。 那堪回首成陈迹,笳鼓西风怆客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