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于双月刊《荆楚风》2022年第6期(总第99期)·象山漫谈·第40-46页。 兴福娘娘庙:荆门现存最早宗教文化场所 张嘉仪 全新华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建阳村与五里铺镇严店村交界线北、207国道东侧200米处,有祀奉南宋度宗皇后、恭宗母后、仁安明顺皇太后全玖的兴福娘娘庙。在发掘乡邦文化的新时代,当地民众以其为依托,拓展出别具一格的荆门民间“大宋遗韵”文化馆。 一、兴福娘娘庙简介 在江浙一带,对地位高贵的女性敬称“娘娘”。兴福娘娘全玖是浙江绍兴东浦人,兴福娘娘庙位于荆门市沙洋县建阳驿之北的古驿道边,现属五里铺镇严店村5组,坐北朝南,由全永坚之子全道宁于元仁宗时期(约公元1315年)在原三清观、土地庙基础上改建。全永(允)坚为全玖胞弟,宋末太尉参政;宋元鼎革之际赴京湖,拟拢聚复州城、新城、郢州城、襄阳城、岳飞城等地宋军残部重建营帐,与东南宋军、重庆合州(现合川)钓鱼城张珏等部以东、中、西互为犄角收复故土;崖山终宋后,以“安谷”之名隐居于此观天下,族碑记载“托跡荆土”。 该庙源于东汉至东晋肇始的三清观。全永坚重建家室后仿绍兴“兴福土地家庙”改三清观为土地庙,祈求土地神保佑丰收;元中后期,全氏人在此默祭全玖。明朝建立后,全氏后人参照宋度宗将绍兴兴福土地家庙赐建“兴福侯昌王庙”祀奉国丈全昭孙,于洪武年间改建为“兴福娘娘庙”,专祀全玖皇后娘娘。 明初以后该庙渐受乡民祀奉,深受百姓崇信。相传:娘娘显灵,向四方百姓、天下苍生赐福,乡民不论是祈求土地丰收,还是祈求病儿袪恙、转圜不济家运、早生贵子,有求必应。经历朝历次扩建,成为三开两进的青砖黛瓦大庙,飞檐翘角,香火旺盛;特别是“庙节”农历三月十一,善男信女拜庙敬香络绎不绝,殿内青烟缭绕、火烛不灭。 1940年6月,入侵日寇拆庙取木搭桥后,当地百姓简作恢复;1950年,由于战乱损毁、年久失修,庙宇坍塌,全氏族老指派时年15岁的金童全明武率一群少儿将娘娘金身移驾全家祠堂祀奉。1956年拆祠堂取青砖建乡公所,娘娘金身移尊“三房塆”两户人家间的小巷安放,后因年久毁损。1958年,庙宇四周多棵胸径1米以上的600多年黄梿古树被砍伐用于“大办钢铁”;1970年代“平整土地运动”中庙宇隐形,不久村民们又回建出一间土坯庙宇。2000年始,云游信士、当地村民捐款集资,拆土庙原址复建青砖机瓦庙宇,重燃纸烛,再续香火。 1276年,临安城破、赵宋逊国后,全玖与6岁的恭宗同掳大都(今北京);她忍辱负重,教育、陪伴幼子。恭宗18岁后被元廷安排出家青藏,全玖则出家大都正智寺为尼,青丝长垂、青衣及地、青灯为伴,祈福大宋遗民、天下苍生;圆寂后,元廷命宋降官作悼文,将其衣冠以陵归葬北京香山梅花水坡,其灵榇拟归葬弟弟身边的途中,暂厝京湖北缘河南平顶山叶县现全集村。事见《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全皇后传及《河南省叶县地名志》。 二、三清观——兴福娘娘庙的前世 庙宇墙体上有60cmX90cm规格的《古砖说历史》碑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庙宇墙砖拆去建五里乡公所;弃留的断砖本世纪初用于庙前U型渠底。庙台改田几十年,仍存大量残砖瓦砾。 2021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荆门市博物馆三位考古专家在村干部和老村民陪同下,对庙址进行了勘察。专家基于老人对儿时所见残垣的介绍,勘定出屋基及围墙四至边界,认定原庙为“三开二进”建筑形制;对厚薄、宽窄、长短、质地不一,有无底绳纹、边饰纹的十多种残砖初步鉴定,其分属汉代墙砖、唐宋条砖、元明青砖、清代不同时期薄页砖,也夹杂汉代墓砖。 三清观兴于东汉,盛于东晋、南北朝。据明洪武、弘治,特别是清乾隆《荆门州志》“州南九十里,三清观,诸村”的记载,结合当地《全氏族谱》与祠碑中“先祖安谷公托跡荆土、寄身方外,居建阳驿北乡。元初改道观为兴福土地庙,明初改名兴福娘娘庙”记述,专家认定:原建筑始于东汉至南北朝,历代有扩建或修缮;损毁前为三开二殿庙宇,有围墙;庙台属古建筑遗址。 展柜中为发掘于庙台的历朝各型古砖修复件。 在庙台台基上,立有45cmX90cm类似于文保碑的《故址碑》,前后两面分别镌刻着: (古道观)兴福娘娘庙(遗址)故址碑 三清观—(元朝)—兴福庙 兴福娘娘庙管理委员会 谨立 壬寅(公元2022年)三月十一 · 庙节 兴福娘娘庙肇于东汉至东晋南北朝所建的三清观。元初观改庙,先为兴福土地庙,后冠现名至今,专祀有宋皇太后全玖娘娘。清末民初呈三开二殿,殿中心在现殿中心东北6步;有围墙,以现庙娘娘正位向北21步、南29步、东17步、西13步为四界。 遗址形制:南北长的矩形高台。 遗址范围:庙四周二千平方步。 另有立柱状《太尉托跡碑》,两侧碑文为: 宋末太尉全永坚抗元栖息托跡处 德祐二年正月,临安逊国。三月,扈三宫入大都,遇庭芝部截救,赴京湖建中军,与西南东南宋军犄角挽宋。崖山终宋,托跡荆土,栖三清观。 以上三通碑文,简洁明了告诉我们娘娘庙的前世。碑文显示:娘娘庙源于始建于东汉(25年~220年)至东晋(317年~420年)的三清观,元朝之前此处为三清观,宋末太尉全永坚栖息于此后演变成兴福庙。它是我市包括钟祥、京山在内的目前有迹可寻的最早宗教文化场所,其初建年代不迟于荆门城区的白云观,比沙洋隋代纪山寺还要久远300年~500年。 三、大宋遗韵馆——兴福娘娘庙的今生 2000年后复建的“兴福娘娘庙”为沙洋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注册的合法民信机构。2015年以来,当地村民结合发掘乡邦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形势,响应党中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依托古庙展新姿,拓展出由“娘娘殿”、“荆门宋史室”、“全玖文化室”三部分组成的“大宋遗韵馆”。 “大宋遗韵馆”大门立柱上悬挂的木刻楹联,充分体现出依托“宋末抗元太尉全永坚栖息于此、乡人祀奉度宗皇后全玖于兹”两条主线的文化建馆思想。楹联为: 上联:处湖湘分君忧朝觐展大爱 异乡皈佛佑遗民追谥明顺 下联:赴荆楚救赵宋潜行扶危局 兹土隐身观天下自号安谷 (一)娘娘殿 “娘娘殿”祀奉着全玖。殿堂门楣悬挂着“兴福娘娘庙”石刻匾额;门堂两边有火烧工艺制作的木质楹联,楹联精准诠释了全玖北掳大都后凄苦而心系遗民的后半人生: 上联:永日长夜敲磬梵呗护黎庶 下联:青灯木鱼诵经妙香佑宋民 殿内中堂,一副佛性十足的金丝绒绣联自上而下垂落在娘娘金身供台前的两边: 上联:梵语磬音超三界 下联:佛言经义度五行 供台上,娘娘端坐在“大宋仁安玖娘娘祈福苍生”座台上,一副庙堂写真石刻楹联静默于娘娘身后两侧: 上联:梵音阵阵怀贤后 下联:香火綿綿佑善民 殿內墙面上有制作精致的《兴福娘娘庙简介》和《全玖介绍》展板,内容与碑文基本一致,此不赘述。 (二)全玖文化室 石刻“全玖文化室”门楣下,有一副描写她在南宋和入元后的人生上、下半场木刻门联: 上联:孤女南朝念淮湖语惊满座 下联:皈尼北国传梵语福润诸方 文化室有展示全玖文化的五块展板,另有展示历代古砖的玻璃展柜和五通石碑。 展板显示全玖文化核心:嗜学、礼貌、和蔼、友善、孝敬、守道、自尊、隐忍、担当、责任、勇敢、坚强、大爱、大义。内容为: 少时聪慧嗜学,随父奔走江湖,备尝艰辛。自幼嗜学于宗庠望烟楼,略通经史、善绘画;少时随父知潮州、岳州,耳濡目染父亲理政;在潭州 (今长沙)抗元,被围困数月;父亲对战元军和西寇叛军马革裹尸,全玖扶榇归里;饱经风雨,备尝艰辛,一路体验民间疾苦。 自孤却念淮湖,朝堂情不自禁,大爱无疆。景定初年,父昭孙殁于王事;理宗诏召其于朝堂,说“尔父死可念!”全玖回答说“臣妾父固可念,淮、湖百姓尤可念”。一句话就展现出她大爱无边! 不争宠不干政,不为娘家争利,专心育儿。她不争风争宠,恪守中国古代传统妇道;从不干政、不主动为娘家人索求谋利;专心育儿,后宫和睦。 宠辱不惊平静,能伸能屈坦然,为儿忍辱。作为皇后、皇太后,她从不颐指气使,始终谦逊待人,深受度宗尊重。赵宋逊国时因免行侮辱性极强的“牵羊礼”,当即教育幼子恭帝要道谢,不卑不亢极有教养。入大都后四位妃嫔不从赴水而亡,元人恼羞成怒,割下四人头颅悬挂于全玖门庭,全玖视若无物。为幼帝而负重,忍辱陪伴。 皈佛青灯趺坐,妙香木鱼诵经,祈福遗民。恭帝18岁后被遣青藏出家,南宋被掳大都人员或故或返;元人担心、害怕她施展影响而动摇统治阻其南还;滞留大都宋人中,全玖成为最后唯一。她孤独无比,皈佛入正智寺,日夜为大宋遗民祈福以至终老,为历代史家所推崇。 五通石碑分别:《古砖说历史》、《兴福娘娘庙记》、《兴福娘娘简介》、《兴福娘娘家人》、《诗词四首》。 《兴福娘娘庙记》碑文: “兴福娘娘庙”肇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三清观”。 宋末,新任太尉、度宗皇后全玖胞弟永坚赴京湖岳飞城,重建营帐,拟与东南文天祥部,西南钓鱼城张珏部,以中、东、西三军犄角力挽大宋于将倾;崖山海战后,太尉托跡荆土、栖于道观。元定,全氏新安家室,自号安谷,仿绍兴兴福家庙,改道观为“兴福土地庙”,祀奉土地神。元仁宗始,全氏人在此默祭全太后。元遁明兴,洪武年间庙改现名,专祀全玖娘娘。 明清时期,庙宇广受四方黎民崇信,香火旺盛。每逢庙节农历三月十一,香客进庙祭拜络绎不绝,庙堂袅绕烛烟香火不灭。百姓祈求赐福送安、消灾袪恙、护子佑女,多有灵验,为乡民祈愿佛地。 经历朝修缮,该庙拓展为三开二重殿,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民国初年,合抱之树环护庙宇,黄櫣古木隐天蔽日。然至民国二十九年六月,日寇犯境,拆木搭桥,毁损庙宇;解放之初,修缮失援,屋倾墙圮,娘娘金身移尊全家祠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逢“文革”破“四旧”和“平整土地”运动,兴福娘娘庙隐形。 二〇一五年三月,兴福娘娘庙原址再现,正筹划有序复原。 《兴福娘娘简介》碑文: 兴福娘娘——全玖,度宗皇后,南宋淳祐初(约1241)生于浙江绍兴东浦,元至大二年(1309)圆寂于元大都正智寺,凤落香山梅花水坡;因赵宋逊国,浙东遗民追赠谥号“大宋仁安明顺皇太后”,尊称兴福娘娘。 全玖少时随父全昭孙知潮州、岳州,略通经史、善绘画。开庆元年(1259),其父任满回朝,途经潭州、湖州二度遇寇;身受皇命,马革裹尸。全玖扶榇归里,葬于绍兴上灶。 时逢太子纳妃,大臣荐举全玖。理宗诏召,曰:“尔父死可念!”全玖曰:“臣妾父固可念,淮、湖百姓尤可念。”理宗曰:“即此语可母天下。” 景定二年(1261)冬,全玖封永嘉郡夫人,双旬继册太子妃;咸淳三年(1267)正月,度宗继位,立为皇后;咸淳十年(1274)夏,恭帝继位,尊皇太后。 德祐二年(1276)正月,临安城破,全太后与恭宗同掳大都。为皇儿幼帝,她忍辱苟活。恭宗十八岁时被遣青藏出家,太后则入正智寺为尼。从此青灯伴影、日亱禅坐、木鱼磬音,念佛诵经廿一年,为天下苍生祈福,深得大宋遗民敬爱和历代史家推崇。 《兴福娘娘家人》碑文为: 父亲全昭孙:绍兴东浦先贤,宫廷循吏,南宋清官,勋烈国丈。武翼郎、閤门祇侯、带御器械、升带閤赞转知潮州,再知岳州;宋理宗盛赞“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精明练事、不贪钱财、不图名誉”;清末革命家徐锡麟以其为人生导师。开庆元年(1259)任满回朝,途经潭州、湖州(即淮湖)二度遇寇;敕谕太尉,率兵血战,为国捐躯,葬于绍兴上灶,赠金紫光禄大夫。追赠太师、封和王;谥号:侯昌;庙号:昌王;御赐兴福侯昌王庙,现为绍兴名胜、文物保护单位。 母亲赵崇禧:赵宋宗姬,封孺人;以县主入宫陪侍慈宪夫人,即理宗生母全氏。后追赠新兴郡夫人。 夫君赵禥:宋度宗,皇位一秩,咸淳十年(1274)驾崩于临安,终年35岁。谥号: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庙号:度宗;葬会稽永绍陵。 儿子赵㬎:宋恭宗、宋恭帝。4岁继位,德祐二年(1276)被掳往大都,降封瀛国公,宋端宗上尊号:孝恭懿圣皇帝。18岁出家青藏喇嘛庙,法号 合尊,曾任萨迦大寺总持;潜心佛学,将汉文佛典译为藏文。元英宗三年(1323)因诗犯狱被赐死,享年53岁。蒙元上谥号:恭皇帝;元末红巾军领袖韩林儿追赠谥号:法宗章文敬武睿孝皇帝。庙号:恭宗,法宗。 胞弟全永坚:初补直中秘,再补承务郎、直秘阁;累官保信军节度使、知临安府、参知政事。1276年国危累卵,正月初四任浙东抚谕使,十三加太尉衔,掌枢密院、政事堂二府。临安城破,依《元史》“尽室扈三宫入大都,亡于野,盖未尝南还”,实为赴京湖复州城、沙洋堡及新城、郢州城、襄阳城、荆门城及岳飞城,意在重建营帐,与东南宋军、钓鱼城张珏部,以中、东、西犄角三军力挽大宋于将倾;同时策应益王、广王及残存皇室南渡。崖山海战后复国无望,栖身道观,以“安谷”之名重建家室于建阳驿北乡。 受全太后委托,宋末诗人、宫廷琴师、进士汪元量获准南返后,往返江西、湖北、重庆、四川20余年不息,寻找全太尉未果,终老湖山。 诗词四首分别为: 全太后为尼 [宋元]汪元量 南国旧王母,西方新世尊。 头颅归妙相,富贵悟空门。 传法优婆域,诵经孤独园。 夜阑清磬罢,趺坐雪花繁。 全太后陵 [明代]张诩 全后燕京去不还,一陵谁道葬香山。 颇疑也只衣冠在,月色长如见母颜。 在燕京作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另有当代诗作《全太尉抗元》见后文。 (三)荆门宋史室 石刻“荆门宋史室”门楣下,悬挂着一副颂扬故于荆门岗位上的二位南宋名臣木刻门联: 上联:筑垒固边开化民智陆九渊 下联:戍疆拒敌竭尽血诚边居谊 宋史室共有五块展板,主要介绍“宋代荆门概况”和南宋荆门四大名人,本文略去展板部分内容和插图。 宋代荆门概貌 行政疆域 北宋,荆门设军,辖当阳、长林2县,军治所在长林县南(现沙洋县境内),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荆门军治所移至鸦陂南(即后来的岳飞城一带),长林县治所在现荆门老城区,无城郭。 南宋初期,荆门军为边陲、边镇,属次边之地,金国骑兵挥鞭即至。约1146年后,荆门军治所为现凤台社区为中心的荆门老城区。 宋金对峙时的南宋,荆门没有城池,对金国的劫掠无法设防和抵御。1191年陆九渊知军荆门,筑城池。60年后,宋金对峙演变成宋元对峙,夏贵再次整修城墙。南宋前期,沙洋新城尚属朝廷的一个邮路递送驿站。 人口经济 北宋时,荆门军人口经济状况尚难稽考。 南宋时,因金国不断骚扰劫掠,高宗末期,荆门军两县乡村“主户才及三千”,而“坊郭不满五百家”。陆九渊知荆门军之前,荆门军仍属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边疆偏远小郡。南宋朝廷担心铜钱流入金国境内,在边境、次边禁止使用铜钱,改用铁钱;荆门人在铜钱与铁钱的转化中使用会子“支票”。 军事守战 北宋时,荆门军设千户所,千户一名(相当于现今驻一个师,师长一名),驻军地址尚不详,但北宋后期曾在鸦陂一带即现岳飞城遗址驻军。 南宋初期,荆门设节度使一名,领兵二万防守,设守卫指挥官一名。高宗绍兴四年(1134),荆门军屯兵鸦陂,军营在现荆门城南五十华里的团林鸦雀铺至五里铺杨集之北一带。绍兴五年(1135),岳飞率军入驻,岳家军人数一直维持10万左右。因岳飞在此驻军、且其驻军时人员达到鼎盛,后称此地岳飞城。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议和”、岳飞被害后,岳飞城驻军锐减;1144年,荆门军治所仍在鸦陂,其驻军开始分兵至邮路递送驿站新城。 南宋后期,端平元年(1234)宋蒙联盟灭金;1235年,蒙古按既定国策开启了45年的灭宋战争,三路攻宋,宋金对峙变成宋蒙对峙。1236-1251年,宋理宗调整军事部署,从岳飞城调军东移汉皋(汉水高地)建沙洋堡,继而建新城镇,新城和沙洋堡的军力逐步加强。 咸淳十年(1274),元兵攻取襄阳后顺汉江攻郢州不克,遂越郢州城攻沙洋堡、新城。沙洋堡破,新城守将京湖制置帐前都统边居谊宁死不降,三千守军谱一曲壮歌殉国。 主要人物 北宋时期荆门人物不显。南宋时有抗金名将岳飞、荆门知军陆九渊、英烈忠臣边居谊、宋末太尉全永坚。 抗金名将 —— 岳飞 岳飞,字鹏举,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杰出统帅、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是抗金重要人物。 绍兴四年(1134)春,岳飞拟收复陷于伪齐政权的襄阳六郡(襄阳府、郢、随、唐、邓等州、信阳军)的主张得到朝廷许可。五月五日,岳家军直抵伪齐国的郢州(钟祥郢中)城下;六日黎明发起总攻,战斗异常酷烈,此战杀敌七千余人。郢州收复后,岳飞领军直趋襄阳,兵不血刃,凯歌入城。 绍兴五年(1135)二月至五月,岳飞率军入洞庭湖,6次进剿不灭的内患钟相、杨幺起义军被剿灭,累战绩而主导荆湖北路(至少含峡州即今宜昌、荆门军、汉阳军、鄂州即今武昌等)一带的战场和防务,作战范围远超荆湖北路辖区。 绍兴十年(1140),岳飞被诬陷入狱。绍兴十一年(1141),以“莫须有”罪名被杀于大理寺狱中,时年39岁。 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赵昚平反岳飞冤狱,改葬西湖栖霞岭。 岳飞历代受追封。宋孝宗追赠谥号“武穆”;宋宁宗追封为“鄂王”;宋理宗改谥“忠武”、追赠太师,并由五品官员全大声(宋理宗外祖父的二哥,太尉全永坚的二爷)祀奉岳飞祠(即鄂王庙),景定二年(1261)岳飞被封为庙神“忠文王”。 明洪武九年(1376),明太祖诏岳飞仍称武穆,从祀历代帝王庙,配宋太祖享。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岳飞为“三界靖魔大帝”,民间从此开始以“关岳”并称。 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爱国名篇《满江红·怒发冲冠》千古传诵。 肇筑荆城 —— 陆九渊 陆九渊(1139年~1193年),江西抚州金溪人,与朱熹齐名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曾结庐讲学于江西贵溪县南的象山,被尊称象山先生;南宋光宗朝知荆门军,逝于任上。他筑荆门城、加强边防、整顿吏治、兴学重教,每逢政务之暇亲临城西山麓讲学,教化人心,士民化服,当朝丞相盛赞“荆门之政,入古循吏,躬行之效至矣”;他开化荆门先民、嬗变民俗,堪称荆门邹鲁,也是荆门城肇始及发展的奠基人。 绍熙二年(1191)六月,光宗下诏疾速赴任,七月四日启程,九月三日便在荆门升堂。 当时,荆门军属荆湖北路,荆门军东北部的德安府与金相连,荆门为次边之地。荆门如此险要却“素无城壁”、无可依附。安境保民重大责任使他寝食难安,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修筑城池。九月至十二月仅4个月,就基本完成土城墙筑城工作,城墙“周围九百余丈,高一丈六尺,女墙高五尺”,当时设城门四座;后来又向朝廷申请拨款5000银两,在土墙外面包砖石,城墙上面设置角台、敌楼、城堞等,“使城壁一新”。 陆九渊在城西石山东侧结庐办公理事,推行了后来深受世人好评的治荆之政。他兴郡学、淳民俗、除弊风、罢三引、建保伍、重法治、置医馆、整军备、固边防,治制有方。 绍熙三年(1192)正月十三日,54岁的他在黄堂(太守衙门中的正堂)讲《洪范》,听者吏民五六百人。腊月十四日,因痔漏急性发作加重失血而逝。荆门震动,哭祭之人络绎不绝。 荆门人感念陆九渊,将城西石山改名“象山”,在山麓文明湖畔建陆夫子祠祀奉。 铁石肝肠 —— 边居谊 边居谊(生年不详~1274年),湖北随州人,南宋著名抗元将领,因战功官至都统制,追赠利州观察使(三品至五品不等的寄禄武官)。 咸淳十年(1274),元兵以南宋襄阳守城降将、边居谊儿女亲家吕文焕为先锋,从襄阳进兵攻郢州,十月越郢州转攻沙洋堡、新城。新城守军在边居谊的带领下,谱写了一曲与新城共存亡的壮歌。 元军围新城后,以高官厚禄引诱边居谊投降,他不予理睬。次日,元军又驱沙洋堡降将至城下招降,他表示愿与吕文焕面谈。吕文焕弛马至城下,城中伏弩齐发,吕身中三箭,坐骑也中箭倒地,几乎被俘的吕文焕,侥幸被元兵换马逃走。过了两天,宋军统制黄顺从新城东门出降,吕文焕又命黄顺招降;黄顺的部属有的欲缒城出降,他当即斩杀;边居谊已决心誓死守城。 吕文焕劝降无果,挥兵攻城,用火炮轰击。边居谊往来督战,留下《绝命词》并将私人钱财散给将士。经激战,因众寡悬殊,新城终被元军攻陷,三千守军殉国赴死。最后边居谊拔剑在手,仰望苍天,高呼“边居谊宁死不降。”说完,剑刃一横,热血飞溅;未死,他又用最后一点气力滚进熊熊烈焰,极为壮烈。 绝命词 孤城高倚汉江秋,血战三年死未休。 铁石肝肠忠义胆,精灵常向岘山留。 德祐二年(1276)夏秋,全永坚赴京湖时在新城祭拜忠臣英烈边居谊和三千将士,以“文武丰亨”的参知政事之职、太尉之衔代表朝廷祭告并宣旨:追赠边居谊为利州观察使。 元末明初,江陵府学正孔克学凭吊新城遗址时,和边居谊《绝命词》七绝一首: 和边居谊《绝命词》 铁石肝肠死未休,孤城高倚汉江秋。 三千血战皆忠义,不效襄阳事敌仇。 宋末太尉 —— 全永坚 全永坚,生卒年失考,绍兴东浦人,系全太后胞弟;累官保信军节度使、知临安府(文天祥继任)、参知政事、浙东抚谕使,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三加太尉衔,掌枢密院、政事堂二府。 在元军屯兵临安皋亭山下,百官弃朝,皇室、国事无助的危难时刻,作为幼帝宋恭宗国舅,与谢太皇太后等皇室赵戚核心人物审时度势,密商出应对之策,即:密送二王子出城南下,寻求建立南宋行朝,延续大宋国祚;临安已不得不降,但要与蒙元周旋,尽力为南下王子争取建国复朝的可能和时间;国舅加太尉衔,掌民政政事堂和军事枢密院,“文武丰亨”,伺机前往京湖一带重建营帐,与东南尚存的宋军、西部合州(重庆)钓鱼城守军以中、东、西三军犄角力挽大宋于将倾。 在随扈宋恭帝、全太后入大都途中,于扬州遇李庭芝部截救伺机逃脱,溯江至洪湖新堤坡,登岸后前往京湖之地,积极寻找、收拢复州城、新城、郢州城、岳飞城残军及其他抗元力量,在宋朝地方官宦大都已入新朝为官的客观现实下,努力抗元达四年之久。崖山海战致复国渺茫,鉴于恭帝与太后姐姐尚在北方,南宋各地抗元力量仍然零星存在,为观天下,他来到信息最灵通的交通要冲荆襄古道建阳驿,“托跡荆土”,栖身于驿站之北的三清观。 全永坚赴京湖抗元已是宋元之交,且隐秘而来,其抗元事迹没人收集,更不可能出现在元朝所编正史之中,湮灭于历史长河实属正常;然而,家谱有所记、族史在传承、遗迹已发掘、祠碑能佐证。后人诗云《全太尉抗元》: 宋元鼎革临安破,随扈三宫蹙向北; 扬州忽遇宋兵截,太尉扁舟奔鄂岳。 此外,宋史室设有简陋“大宋遗韵韵味台”,展示从庙基出土的全永坚使用过的器物:磨刀石、青花瓷器残片,以及疑似朝廷授予的“文武丰亨”印信(非原件)。 四、发掘兴福娘娘文化的意义 全玖是封建社会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在民间和史学界都评价正面的皇后。她来自民间,自幼深知民间疾苦,册妃前她记挂百姓,以淮湖人民为念,朝堂之上自然流露出“臣妾父固可念,淮、湖百姓尤可念”心系苍生之语,其事迹已汇集出“全玖文化核心”不再详述。 早在宋末元初,浙江绍兴东浦全氏全部流寓,全玖家乡的百姓就将位于村庄中心位置的全玖故居改建为三开两进、坐西朝东的“全庵庙”祭祀全皇后。因供奉的全玖娘娘是女性,所以称庵;因男性乡民也要进拜,要称庙,故命名“全庵庙”。这一古迹700余年来没有受到过任何冲击,不论是历朝历代的内战、内乱和外敌入侵,还是那个特殊年代,当地信士、百姓都保护有加,并不定期捐资修葺,始终金碧辉煌! 2021年,当地政府发掘整理东浦历史文化,打造老街人文景区时,又出巨资对全玖当年省亲的行宫、现“古斋堂庵”进行修缮,已向游客开放。 位于五里铺与十里铺两镇交界处的“兴福娘娘庙”,始为建于东汉至东晋时的三清观,为我市有迹可寻的最早宗教场所、宗教文化遗存;她供奉的不是虚无缥渺的神,而是品格高贵、德行高尚、历代史家推崇的实实在在的史载历史人物。当前开发兴福娘娘庙的传统文化,充实并让市民品味 “大宋遗韵”很有必要: 一是政府号召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全玖文化核心”以及全昭孙、全永坚父子太尉的人格魅力所体现的精神实质,正是新时代所推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是该庙为我市难得的元代文物古迹,且现存汉朝以来历代古砖达10多种,其文物价值不可小视。 三是民间有需求市场。作为政府登记在册的合法民间信仰机构,广泛存在信仰全玖高尚品德的信众。进一步对兴福娘娘庙提档升级,符合党的“信教自由,保护合法”宗教政策。 四是建设美丽乡村、拓展沙洋旅游文化资源的必然要求。纪山寺、兴福娘娘庙、现岳飞城内的岳飞祠三者为沙洋西线沿207国道的宗教文化旅游黄金线路,兴福娘娘庙承上启下,既是关键的中间环节,又最具文化内涵。特别是如果能象征性将全玖皇太后从暂厝地河南平顶山叶县归葬于建阳驿北乡,不仅是圆了全太后700多年来的归葬梦,更是增添了一处历史文化内涵颇丰的人文景点,其人文历史内涵不输钟祥明显陵,将为我市旅游事业再注一剂强心针。 而新城遗址、岳飞城、大宋遗韵馆三者组合的金三角,是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潜在基地,是待开发的荆门宋史文化旅游优质板块线路,更是一部有待发掘的荆门南宋史。太尉全永坚理论上是大宋最后一任岳飞城宋军主帅,而且其叔祖全大声是有史可查的赵宋临安行都岳飞祠的五品主管,这些历史文化的发掘,也必然为投资巨大却缺乏人文历史支撑的新建岳飞城注入历史文化内涵。 五是该庙是湖北荆门与浙江绍兴近千年扯不断,目前却需要加强连接的历史文化纽带。发掘娘娘庙全玖文化,打通并连接两地文化交流,以文化促商贸,有利于荆门与绍兴、沙洋与越城建立和巩固“友好市、县”;是2020年浙江支援湖北荆门(沙洋)抗击“新冠肺炎”建立感情纽带后,又一个亟待续接的历史渊源纽带。 “大宋遗韵馆”首开我市民间历史文化馆的先例,对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我市历史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的历史文化素养具有抛砖引玉之效。依托“兴福娘娘庙”修缮转型的“大宋遗韵馆”更是沙洋县一张待开光的“历史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