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昭孙其人及在潮州宦迹 全新华 何茂泰 全光泉 浙江省绍兴市东浦古镇核心地带一古桥边原有一个残破的古庙宇,该庙是宋度宗御赐的全氏家庙,祀奉着南宋后期先贤、勋烈国丈全昭孙。2012年,绍兴市在对庙宇废墟进行清理和复建过程中,发掘出三通清代碑刻,分别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五月《兴福祠碑记》、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信士捐赠庙田的《田碑》、清宣统元年(1909)《重修兴福庙记》,结合《宋史·全皇后传》“度宗立,咸淳三年正月,册为皇后。追赠三代,赐家庙、第宅”的记载,和乾隆《绍兴府志》卷三六中“兴福侯昌王庙,在府城西四十五里。王姓全,讳昭孙,宋理宗时太尉。宝祐间,淮西寇叛,血战殉难。后女为度宗皇后,封为王。里人立庙奉祀不替”的记载,证实了此处确实祀奉着南宋一位名叫全昭孙的先贤。从碑文看,至少在清康熙年间,全昭孙就已从一个先贤清官,演变成了当地百姓心中的神,被称为“东岳大帝兴福昌王”,是道教东岳大帝的“附体”。 全昭孙,这个南宋后期的人物,殉国后,却因其女儿全玖册妃封度宗皇后,朝廷对其赠封而渐为人知。 兴福侯昌王庙作为祀奉全昭孙的家庙,在东浦几乎没有全氏后裔生活的情况下,一直为乡民所惦记,复建后仍香火旺盛,其缘由似乎不能全用“全昭孙系以女贵”来解释。恰巧前不久,全氏后人偶尔得知先祖全昭孙墓志之所在,墓碑虽然泐损严重,碑文信息几不可读,然而通过细心辨识,结合全氏传承的族史、历史文献的记载、东浦当地的传说,仍然能准确释读一些重要的信息,初步还原全昭孙的人生轨迹。现将全昭孙其人、历史作为、在潮州宦迹浅说如下,以飨读者。 一、全昭孙其人 (一)关于全昭孙的史料文献 关于全昭孙,目前未见集中记载的文献,也未见其传记。清人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提到:“《宋史·外戚传》不立昭孙传,盖宋末事迹缺佚,史臣失于采访也”。正史仅见《宋史》的《后妃传》和《理宗纪》有一两句提及;《永乐大典》涉及潮州的文献中有对全昭孙记载;此外在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中收录有理宗对全昭孙的告身制词;一些地方志有些零星记载。 1.《宋史》有关记载 《宋史·全皇后传》载: (全皇后)幼从父昭孙知岳州。开庆初,秩满归,道潭州。时大元兵自罗鬼入,破全、衡、永、桂,围潭州,人有见神人卫城者,已而潭独不下。逾年事平,至临安。 会忠王议纳妃。初,丁大全请选知临安府顾嵓女,已致聘矣;大全败,嵓亦罢去。台臣论嵓大全党,宜别选名族以配太子。臣僚遂言全氏侍其父昭孙,往返江湖,备尝艰险;其处贵富,必能尽警戒相成之道。理宗以母慈宪故,乃诏后入宫,问曰:“尔父昭孙,昔在宝祐间(实为景定)没于王事,每念之,令人可哀。”后对曰:“妾父可念,淮、湖之民尤可念也。”帝深异之,语大臣曰:“全氏女言辞甚令,宜配冢嫡,以承祭祀。” 《宋史·理宗纪》: 甲寅,皇太子择配,帝诏其母族全昭孙之女择日入见。宝祐(实为景定)中,昭孙没于王事,全氏见上,上曰:“尔父死可念。”对曰:“臣妾父固可念,淮、湖百姓尤可念。”上曰:“即此语可母天下。”迨开庆丁大全用事,以京尹顾岩女为议,大全败,故有是命。 全昭孙家庙之立,于史籍有稽可查。《宋史·全皇后传》载:“度宗立,咸淳三年(1267)正月,册为皇后。追赠三代,赐家庙、第宅。” 2.《永乐大典》有关记载 绍定六年(1233),宋理宗对后族亲属加以封赠。在《全大受全泾全昭孙徐良钱仰之谢文彪谢文荣许大成郑大泾并授承信郎制》(《永乐大典》卷7327)载: 敕具某人等,周以王舅,于邑于谢,后世之光。宠外亲者,率援此推恩,寖广博矣。朕既备长秋之册,以官后族。因是谢人,并及其亲。汝等毋曰:一命可以幸得也。可(授承信郎)。 《永乐大典》卷5343、5345“潮州府”也屡有提到全昭孙,下文有详述,不赘。 3.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有关收录 全玖册妃时,刘克庄有《慈宪夫人全氏堂弟武翼郎昭孙赠金紫光禄大夫制》(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七十三): 慈宪笃友恭之谊,恩宁厚于弟昆;元良谐窈窕之逑,情莫亲于父子。出纶告第,施泽漏泉。尔武翼郎全昭孙,博雅好修,精明练事,久仪上阁,两牧专城,所至有甘棠之成阴,其归虽薏苡而不载。家无甔石,初靡求于人知;女作门楣,亦可观于天定。甫成告礼,追奖义方。噫!金紫之穹,遂超迁于二品;燎黄以白,犹照映于九泉。可赠金紫光祿大夫。 在《潮州修韩文公庙记》提到了全昭孙的事迹:“全侯昭孙至郡,各助楮(注:纸币)二千”。 《送全潮州三首》(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二十一)。从赠诗可见全昭孙在潮州官声、口碑和业绩均佳。 4.地方志对全昭孙的记载有: 乾隆《绍兴府志》在“兴福侯昌王庙”记载:“在府城西四十五里。王姓全,讳昭孙,宋理宗时太尉。宝祐间,淮西寇叛,血战殉难。后女为度宗皇后,封为王。里人立庙奉祀不替”。 嘉靖《潮州府志》卷之五“官师志”载:“全昭孙,淳祐间任”。 (二)有关全昭孙生平的墓志录文 反映全昭孙生平的墓志目前发现三通,分别是他本人和其岳母、岳父的墓志,这三通墓志录文均收录于《宋代墓志》一书。(配墓志图片)也源于《宋代墓志》(绍兴市档案局、会稽金石博物馆编,2018年西泠印社出版社)。 1.全昭孙墓志 由其子全允(永)坚撰写,江万里填讳。全永坚曾知临安、检校少保,宋末为浙东抚谕使、参知政事加太尉衔;江万里后来为宋末宰相,《宋史》卷418有传。然墓碑残缺、泐损严重,几不可读。笔者对墓碑重新拓片、对照实物痕迹辨识,结合史料予以校录: 有宋太师全公墓志 先君讳昭孙,字懋叔,号立山,稽阴人。曾大父安民,赠太保、唐国公;妣边氏,赠唐国夫人。大父份,赠太师、豫国公;妣单氏,赠陈国夫人。父大中,赠太傅;妣陈氏,赠信国夫人。先君嘉泰甲子(嘉泰四年,1204年)四月十二日生。娶赵氏,赠昌国夫人。 岁在绍定癸巳(绍定六年,1233年),荷修戚里者,已特补承信郎。甲午(端平元年,1234年),铨中,授掦之泰兴镇税,未上,特改内藏库监丞。乙未(1235年),差东南副将囗(转)囗驻剳。己亥(嘉熙三年,1239年),带行閤门祗候、添差(平江府御前水军)许浦戎司计议。癸卯(淳祐三年,1243年),囗囗囗囗囗囗囗特改差金陵兵钤,兼囗囗计议。丙午(1246),预江东(水寨?)。丁未(淳祐七年,1247年),特差江西路兵钤,囗囗囗囗囗囗洪州府,辟充江东副总管建囗囗囗囗囗计议。己酉(淳祐九年,1249年),差补(南)安军(望国),仍窆未(也)。(丁忧)囗囗(辛亥)囗囗服阕。壬子(淳祐十二年,1252年),升带閤赞知潮州军州事屯戍计议,寻除左屯卫郎将。丙辰(宝祐四年,1256年)知岳州兼军州事驻剳(重湖湖口),历三季,即有赴(潭州御大蒙古兵)。己未(开庆元年,1259年),除带御器械。季秋,(领诏提举岳州屯戍军马援鄂州,出)重湖,泊汉阳。先君庚申(景定元年,1260年)囗囗囗囗朝,得…(空20余字)…附医圣前致仕,积阶至武翼郎。辛酉(1261年)(先君不治,故于行都,时)二月二十六日也,享年五十有七,孤哀女玖扶护抵舍。壬戌(1262年)…(约40余字)…呜呼囗惟先君囗(有)囗(带)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斯)囗女儷。 (先君久仪上阁,数度任防)禦使、带御器械,(二度蕃宣知州军州事,先皇圣恩)兆其如山,运未利何,遂(超迁二品。先皇陛下)闻于(吾家无财訾抚葬,特)赐金币以助。(今圣赐庙赠太师,皇)恩至渥也。(两朝圣上遣赙)赠甚,至其以咸淳三祀(1267年)腊月庚申,忍死奉柩葬于稽阴五瑞东管乡西山之原。犹(乞)当代巨公鸿笔,姑摭岁月纳诸圹云。 孤哀子允坚泣血谨识。 资政殿大学士、光禄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江万里填讳。 2.全昭孙岳父母墓志 从其岳母《宋故夫人宋氏圹记》可知:壬寅(淳祐二年,1242年)九月二十三日,全昭孙卜地山阴兰亭官庄,葬岳母娘宋善元(宝庆丁亥即1227年五月寿终)。墓志中全昭孙的官职为“成忠郎、閤门祗候、前平江府许浦驻扎御前水军都统制司计议官”。 其岳父《宋故运干文林赵公墓志》由全昭孙撰写并填讳,从墓志中可补充:宝祐甲寅(1254年)三月二十八,其岳父赵汝亻剡以疾终寝。丙辰(1256年)五月十二日,全昭孙将岳父合窆于山阴蘭亭官垄岳母墓。墓志落款为:“壻(婿)训武郎、带御器械、新差知岳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提举义勇民兵节制屯戍军马全昭孙书讳”。 通过以上零星的资料,我们可以粗略地描述全昭孙的概况:全昭孙,字懋叔,号立山,浙江绍兴人。生于宋嘉泰四年(1204)四月。堂姐慈宪夫人为宋理宗之母。绍定六年(1233)因理宗推恩后族亲属,特补承信郎,官至州官(知潮州、岳州)。其人“初靡求于人知”“博雅好修,精明练事,久仪上阁,两牧专城,所至有甘棠之成阴”。1252年-1254年,知潮州;1256年-1259年,知岳州。1259年,元蒙攻击南宋,他先是自岳州驰援潭州(长沙),解围后,又得到理宗要求各地增援鄂州(今湖北武昌)的诏令,遂率军驰援;1260年再次领兵出征,与忽必烈北返时留下的攻击临安的兀良哈台军队(主要是其裹胁的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军队)遭遇于江西至浙江寿昌一带,受伤。景定二年(1261)二月,伤不治殉国。是年,女全玖册封为忠王妃。十二月封为太子妃,父得赠金紫光禄大夫,母赵氏由孺人、县主特赠新兴郡夫人。度宗即位后,于咸淳三年(1267)正月册为仁安(浙东民间上谥)皇后,父全昭孙推恩又赠太师、和王,母再赠昌国夫人。恭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宋亡,跟随恭宗被押解北京。后来,在正智寺出家,故于寺中。 二、全昭孙在潮州宦迹 据李裕民、黄挺《两宋潮州知州考》(《潮学研究》4,1995年汕头大学出版社)记载:全昭孙知潮州在宋淳祐十二年——宝祐二年(1252-1254)。在任有什么政绩呢?不妨通过刘克庄《送全潮州三首》寻觅他的足迹,并以潮州方志核实,窥探其知潮州时的二、三事。 一 五管惟潮地接闽,自唐牧守畀名臣。欲安瘴岭疮痍俗,暂辍天家肺腑亲。 新堞永为州壮观,彩虹忽间海横陈。皆言明主临轩遣,不是诸公启拟人。 二 潮人无计驻轩车,来扇仁风仅岁余。棘院从今添立鹄,金堤亘古免为鱼。 真堪香火陪韩庙,谁采风谣继业渠?曾忝史官牛马走,不妨奋笔为公书。 三 虞翻骨体素多屯,垂老遭逢白发新。岂有一辞禆衮斧?亦无三制报丝纶。 孤臣命薄难谐世,明主恩深欠杀身。不道归田无以报,暮年长作祝尧人。 从赠诗可见,全昭孙在潮州三年至少办了四件大事:一是重修了韩文公祠,二是修复了金堤即南桂堤,三是修建城墙的城堞,四是扩建了学子应试的棘院。 (一)重修韩文公祠 检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的《潮州修韩文公庙记》,文中有全昭孙的记载。其文云:“庙始在州宅后。苏碑云在州南七里者,元祐庚午,王侯涤之所徙也。淳熙己酉,丁侯允元又徙韩山,夷石为庙,地尤湿。甲子一周,屋既老,淳祐辛亥,刘侯希仁以为非吏民怀遗爱崇先贤之义,属郡文学吕君大圭修废,捐俸楮三千以倡。俄而刘侯去,众曰:‘役钜费阔,且奈何?’会臬使吴侯燧行部,全侯昭孙至郡,各助楮二千。倅樊君应亨、海阳令王君衜翁各半之。仕于州,游于校者,皆有助。吕君又俾以俸金,自门及奥,轮奂新美。柱若壁之用土木者,皆易以石,縻楮四万。以宝祐初元季秋落成,遂并新八贤祠,砻坚革腐,规制如庙。” 韩山潮州韩文公祠,淳熙十六年(1189)知州丁允元始建,辛亥(淳祐十一年,1251年)知州刘希仁倡修,不久离任,由继任知州的全昭孙续接修葺韩文公祠,因经费欠缺,他带头捐钱2000贯,其他官员、人士也各有捐资,得于竣工,完成修葺,时为宝祐元年(1253)季秋;历时三年,“自门及奥,轮奂新美”。 (二)复修金堤,即南桂堤 莅潮后,即倡修南堤。淳祐十一年(1251)八月南堤溃,农田民居受灾。当时有人认为堵塞水口、增其故基便可,但全昭孙却认为这只是权宜之计,无异与水争势,“而夏潦至,又渎溃益甚,新之址,亦化为潮,”因此决定作彻底之筑建。这次修堤工程,经过周密研究,精心设计,事先相地之宜,水之冲,树立标竿,确定方向,制订筑堤方案;方案既定,官、绅、民一起行动,南桂新堤由知州全昭孙、海阳令王道翁主持,巡检陈涛亲自督役,“出入田间,与役夫同劳苦,”溪东之堤由乡绅陈天骥督工,同时并筑。此外,在南堤北起许银巷口、南至五福台后水流湍急的地段,还加筑子堤以障安全,修建涵洞以疏水流。工程开始于壬子(1252)仲春,完成于癸丑(1253)孟夏,仅南桂新堤共计耗用工日三万有奇,堤基八尺,高一丈二尺。堤成之后,“又虑新土之未实也,夹植柳以盘其根”,可谓百年大计,虑至深远。韩江堤防的大规模修筑,使两岸人民“得以父子宁,畜养蓄”,农业生产得到有力的保障。(吕大圭《新堤记》,《永乐大典》卷5345“潮州府三”) (三)增修城堞 刘克庄在赠诗有“新堞永为州壮观,彩虹忽间海横陈。”这就明确说到全昭孙为潮州城外城墙修建了城堞(城墙上的矮墙)。在宋蒙关系日益紧张,南宋各地加强边防、河防、江防、海防、城防的当下,修筑城堞提升城墙的防御功能是知州军州事分内工作。 (四)扩修试院 《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一”引《三阳志•贡院》所载:“甲寅(宝祐二年,1254年)全侯昭孙再辟西畔二庑,与东庑等。然秋(闱)试之日,虽不置直舍(古代官员在禁中当值办事之处),后横廊而通学如故。” 棘院,是科举时代的试院。古代试士,用棘围试院,以防止弊端,故称棘院。“全侯昭孙再辟西畔二庑,与东庑等”,全昭孙扩修棘院,既有利于朝廷取士,也便于学子求取功名,对端正潮州的民风和道统思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全昭孙在潮州的短短三年,从上任初的当务之急修南桂新堤,到任满卸任前夕修棘院,说明他在任期间没有懈怠,可算是鞠躬尽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