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三传略 摘自《荆门文史资料》 辑录 刘芳 周益三,名作钧:字瑛,自号养愚堂主。1903年冬出生于荆门县团林乡兴隆村(现团林镇兴隆村) 8。1921年举家迁居县城。少时,父母早丧,初入塾学,后求学外地。1927年毕业于武昌湖北公立法政大学,回县先后任县立中心小学和湖北省立十四中学站(现荆门龙泉中学)教员。从此,毕生从事教学生涯。 “九.一八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鼓吹“攘外必先安内”,对外妥协,对内疯狂地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当时先生在荆门与中共地下党员孙凤洲、李云程等人过从甚密。曾多次掩护他们的秘密活动,并采纳他们的建议,与同事李和均在较为僻静的府前街(现南台路)合办“均益书店”,出售部分进步书刊。书店也是地下党的联络点之一。1929年7月2日,周先生在给孙凤洲当时出任安徽省小市巷厘金局长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兄系有识之士,将来定能作一番事业光我朋辈,以后,前途美好而光明,这是我敢为预卜而必然的事。”这封信现存孙凤洲烈士家属处。周先生治学严谨,崇尚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他提倡:“教、学、做合一,智、仁、勇并进”;坚持以理晓人,以身作则,深受学生爱戴。在教学中,他常将曹植的《七步诗》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诗句、名言向学生讲释;指导学生给抗日将士写慰问信;组织童子军,作打击日军的击木游戏,以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940年夏,荆门沦陷,周先生携带家眷避难于远安县栗溪乡(现属荆门市),创办粟溪小学,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栗溪是荆门西北境内的大山区,当时正处于抗日前线,日军多次窜扰,环境异常艰险,但他不辞劳瘁,跋山涉川,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办学。他聘请了不少进步人士来校授课,为中共地下党传送电讯的工作人员谌志益便是其中的一个。周除主持教务,还担任地理和抗日时事等课程的教学。其中,“抗战常识”一科并非法定科目,而是周自行设置的。他选编了从甲午战争起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罪行和历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可歌可泣事迹,作为在每星期一早晨“总理纪念周”时向全体师生演讲的内容。周还请张葆仁(早期中共党员)来校讲授抗战形势。让教员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周先生不畏可能招来的杀身之祸,帮助邓家珩(红军战士,解放后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现任全国人大常委,是装甲兵副司令员邓家泰的胞妹)从敌后逃出,并设法送到重庆转赴延安。周先生在栗溪执教六年,荆门、南漳、远安三县在该校就读的学生累计数千人之多,其中大多数为流亡青年,有被国民党通缉的某地下党员之子周茂宜也在内。 抗战胜利后,周先生积极从事国统区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建设。他受当时荆门中学校长万人杰的委托,与万人杰的胞弟万德生等人重建荆门求实中学;后在荆门城东南创办麻城小学(当时麻城属钟祥县辖管) ;同时他又去钟祥县石牌镇创办荆台中学。1948年还兼任荆门中学教师。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周先生为兴办学校,选聘教员,清除奴化思想余毒,培养人材,倾注了大量心血,受到社会人士的尊重。1947年,周先生曾被当时的钟祥县提名为参议员,初未受任,被该县县长罗天亚视为“嫌疑分子”,撤销其麻城小学校长职务。后接受委任并出席两次参议员例会,曾提弹劾一案。不久,周以教书为由,寓居乡下,对参议员活动不再理睬。 解放初期,周继续担任荆台中学校长。1951年, 被钻进人民政权之反革命分子阮庭英罗织“罪状”,陷害致死,时年48岁。1987年2月,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撤销原判,为其平反昭雪。 (《荆门市教育志》办公室供稿,编辑时略有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