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的昨天、今天、明天(我爱我土,我谈我土,不断跟帖中) 李勋明 2010-11-12 荆门;南宋(1191年)陆九渊筑城,清初舒成龙治州(1797年)中兴(升直隶州,辖远安、当阳二县),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水路衰退,使一些靠水吃水的城市 逐步滞后,荆门依靠陆路的快速发展以及炼油厂等中央在荆企业落户荆门优势,二次跃为省辖市(脱离荆州,辖钟祥、京山、屈家岭),成为自舒成龙治州后的第二次中兴。如今荆门面对被抛在8十1城市圈外,如果未来省管县……,荆门向何处去,荆门如何再创第三次中兴,永保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作为每一个荆门人,相信都希望自己的家乡更美好,我爱我土,我谈我土,让我们共同探讨;观点错对与否,只要有一份赤子之心就够了。
欢迎都来参与“我爱我土,我谈我土”
鬻熊,楚人。文王时,鬻熊九十余岁,来见文王。文王说:“老也!”鬻熊说:“使臣捕兽逐麋(m),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尚少也!”文王师之。著书二十二篇,名曰《鬻子》。武王尊为太师,封于楚。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肇始人之一。楚国人,出生于康王时期,卒于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受困于陈、蔡,楚昭王迎孔子来楚国。孔子外出,遇其弟子。弟子返家,告诉老莱子:“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示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氏之子。”老莱子说:“是丘也,召而来。”孔子见面,向老莱子请教怎样辅助国君。老莱子训导:“你对世人的痛苦感到哀伤,却轻视你的作为给万代子孙带来的祸患,这究竟是贫乏无知还是无法达到目的呢?与其赞誉唐尧而非议夏桀,不如尧、桀而亡,收起那些褒贬,反乎自然必有损伤,不安不静必生邪恶。对人作事从容随物,故常成功。有什么办法,你自以为贤能啊!”要孔子改变那种志在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从中同时也流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亡却好恶,顺乎自然的思想主张。他还用“齿、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这些语言,多为各国名家策士摘引。他的思想属“言道家之用”虽然谋求的不是治国之道,但仍有一定关注社会的内容。后来道家庄子“群人南面之法”。则扩大发展了老莱子消积、无为的一面。
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隐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无前479年)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乱世,他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蓍席,衣蕴食薮,垦山播护。”楚惠王自驾车前往,迎接老莱子到郢都出任官职,辅助国政。他谢绝说:“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为避免楚惠王再来聘求,他弃去茅舍,渡过长江,至江陵江南地区栖身,过着“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之,据其遗粒足以食也“的隐居生活。
遗著有《老莱子》16篇(一说15篇),汉魏时亡佚。有少数言论在《子书》、《战国策》等书籍中有所收录,从中可以管其生平和思想观点。
老莱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孝养二老双亲,自己72岁时,为了使老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作婴儿的动作,以取悦双亲。后人以“老莱衣”比喻对老人的孝顺。唐代诗人孟浩然曾作诗曰:“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
宋 苏舜钦《老莱子》诗:飒然双鬓白,尚服五彩衣。
宋 玉 (约前290—前222),名玉,字子渊,号鹿溪子,郊郢(今钟祥市郢中镇)人。宋玉的遗迹、纪念性建筑及其自然文化景观,分布在湖北、湖南、重庆、河南等地,历代方志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宋玉宅、宋玉墓等就有二十余处之多。
宋玉出身低微,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通晓音律。经友人推荐,当上了一名宫廷侍臣,后任楚国大夫,曾陪同楚襄王浏览兰台(原址在今钟祥市一中校内)。
宋玉受屈原爱国思想影响,对当时楚国的衰败十分忧虑,曾劝楚王励精图治,收复失地。他以钓鱼为喻,劝楚王说:“善钓者不在乎鱼竿、鱼钩、鱼饵,而在乎兴利除弊,使天下归附,此尧、舜、禹、汤之钓也。”
宋玉口才敏捷,善文辞。登徒子嫉妒其才,在楚王面前屡揭其短。有次,楚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吗?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没有正面回答楚王,而以郢中歌人自托,以瑰意琦行自诩(xǔ),以下里巴人、阳春白雪设喻,言其非世俗所能知,巧妙地应对了楚王的责难。又有一次,登徒子才是真好色,弄得登徒子很被动,留下千古好色的名声。还有一次,楚王要宋玉、唐勒、景差三人比口才。先比“说大”,宋玉:“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依天外。”楚王听了说,这不算,再比“说小”。宋玉说:“超于太虚之域,出于未兆之庭,视之渺渺,望之冥冥。”宋玉胜出。由此得到楚王的称赞,赐给他云楚之田。
才华横溢、卓尔不群、风流儒雅的楚国辞赋大家宋玉一生坎坷。他本只是楚国郢州乡下的一介贫士,在友人推荐下,好不容易才谋得一个小小的文学侍从位置,以图舒展自己的抱负。想不到遭人嫉妒,不久被入逐到云梦之田(今湖南临澧一带),从此便落魄终生。
宋玉被贬到云梦之田时,才30岁左右,因飘泊异乡,生活异常艰辛。但他意志坚定,性洁志廉,写诗述怀,在云梦澧水看花山上写下了长篇抒情诗《九辩》,抒发自己“失职而志不平”和“无衣裘以御冬兮”的志向和身世。
大约在他67岁左右时,秦兵攻破楚都,他就在楚国灭亡的兵荒马乱中无声无息地死去。对一个亡国逐臣、落魄文人的死亡和安葬,秦王朝胜利者是根本不屑也无暇过问的。但宋玉在澧水流域或道水河畔差不多度过了大半生,和当地的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看花山麓的老百姓和他的友人、学生们替他举办了简单的丧事。传说出殡棺木抬到浴溪河南岸山上准备掩埋时,突然风云骤变,大雨倾盆,出殡的人都躲雨去了。待到雨过天晴,人们发现放置宋玉棺材的地方已埋起了一个大坟堆。后人为了怀念他,遂在此立碑、筑城、修庙、祭祀。他住过的地方亦名宋玉城(今又名楚城)。他经常观花作赋的山,改为看花山,他放舟吟诗的湖,称为放舟湖。一代词苑精英,就这样默默无闻地长眠于临澧浴溪河畔。 宋玉以擅长辞赋著名,他的骚体诗继承和发展了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多采用楚国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经过提炼加工,塑造出许多具有巨大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并对当时社会政治作过一定程度的讽刺和批评,对屈原的遭遇表示了深沉的痛惜之意。有的作品则抒发了个人的消沉、哀伤之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辞藻华丽,结构奇美,文笔铺陈,描写细腻,状物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极富浪漫色彩。“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司马迁语),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成为一代新的文学形式——“汉赋”的开创者。
一般认为,宋玉是中国赋体文学的开创者和代表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全方位地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是中国感伤主义文学、梦幻主义文学、艳情文学、山水文学、游戏文学的开山祖师。“汉赋”的开创者。
汉书.艺文志》注明宋玉有作品有16篇,但多亡佚。现今相传为他所作的《九辩》、《招魂》两篇,见于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5篇,见于箫统《昭明文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6篇,见于章樵《古文苑》;《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3篇,见于明代刘节《广文选》。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招魂》颇多争议,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其他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篇,也有人认为不是宋玉所作,不过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