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读荆门州志《筑沙洋边江大堤并修复仙人古堤图说》

0 / 537

1057

主题

2065

帖子

91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48
发表于 2023-7-10 11: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3-8-3 11:27 编辑

                                 读荆门州志《筑沙洋边江大堤并修复仙人古堤图说》
                            李勋明  2012-09-08
      荆门地区历史上水利状况是西北干旱,东南水患。每到夏秋之间,汉水泛涨无常,经常发生溃堤决坝,淹没沿岸无数村舍良田,加之小江湖、黄荡湖、桑湖、白湖、长湖、旱湖、太白湖、寺汊湖、彭冢湖、严家湖等湖泊聚集,一遇霪雨之年,浩荡无涯,洪涝灾害频繁,百姓流离失所。根据史料记载,从唐宋时开始沿汉江各州府就一直在治理汉水。今天我们重读荆门州志《筑沙洋边江大堤并修复仙人古堤图说》,可以从中了解清初舒成龙治州时沙洋汉江诸堤的维修工程情况,其一些治水经验也许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根据《筑沙洋边江大堤并修复仙人古堤图说》文字记载;沙洋汉江堤段上起何家嘴,下至潜江葛家口,连绵二十余里,关系江陵、监利、潜江、沔阳、荆门五县市之安全。明嘉靖丁未(1547年),沙洋南关庙段决堤,洪水直泻荆州,危害了以上五县市,荆州知府赵贤组织维修,建石坊铸铁牛镇之,可惜上游钟祥至沙洋段有丁公庙古河和操家口运河分流其势,使主河淤塞严重。而沙洋新城以下两岸所构筑的挡水堤使河道变窄,堤坝经常溃溢。清顺治十二年(1656年)安陆府司马马逢皋请荆门、安陆二府共同修筑该段堤防,以济大工。以后康熙十九年至五十三年(1715年)近三十多年中朝廷和地方又不断筹款加固维修,水患得到初步缓解。
      乾隆七年(1642年)六月十四日位于新城以南的郑家潭决堤,州牧张镇因此被革职离任,并责令赔款修复溃口。经湖广总督孙嘉淦亲临查勘,见大堤内一二里旧有“仙人古堤”,从黄家山至新城段外堤尚固,而新城以下至王家潭段因原郑家潭溃口后,外堤残缺,议将下十里古堤发帑银二万四千两兴修,但未动工。到了乾隆八年九月,经安、襄、郧三府道台王檗通禀请督宪阿尔赛到沙洋实地踏勘,决定将上下十里计二十里长堤全部加宽加高,并于急流冲刷段用石矶消水、石岸护坡。并发帑银一万两交荆门、安陆二府商人营运,按一分五利息收贮府库,作为每年随时维堤费用,委安陆和荆门二府于当年十一月土石并举动工,加高加厚沙洋至潜江界河堤,又于江家湾修月堤一道,于欧家土地、李家湾、曾家湾、黎家湾、江家湾、郑家潭等堤段建石矶十座,于欧家土地庙激流段用石块护岸,计八十丈,于乾隆九年竣工,共用帑银二万七千五百余两。是年又经督宪鄂弥达亲勘,与道宪王筹划长久之计,随即奏请发本银四万两,交钱庄一分五厘生息,每年得息银九千两,用三到五年将武昌江岸、沙洋等堤段用其息银继续维护续修。
     乾隆十三年,舒成龙进京筹息银八千余两,于乾隆十四年,十五年,十七年,十八年对沙洋、潜江堤段再进行建闸、加固、维修。荆门段耗银二万八千余两,潜江段耗银四千二百余两,荆潜二处汉江堤防终于整修完毕,永保安全矣。
      读《筑沙洋边江大堤并修复仙人古堤图说》,结合今天的汉江堤防状况,如今汉水泛滥己明显减弱,其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对汉江大堤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加上汉水上游修建了丹江水库等无数水利枢纽工程,有效的调济了汉江上游洪峰。可以说汉江对沙洋沿岸的洪涝危害已一去不返。
      按照荆门州治所记载的荆门东南湖泊近三百年来己消失了一半。据上世纪八十年代荆门湖泊统计资料,汉江水系的湖泊有十处,长湖水系有十三处,总面积;1953年为31.54万亩,1985年减少为20.54万亩,三十二年期间就减少湖泊面积11万多亩。东桑、白湖、旱湖、寺叉湖、严家湖等己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在官员任用上也非常严明。乾隆七年(1642年)郑家潭决堤溃口,朝廷对时任荆门州牧的张镇给予革职处分,并责令赔款修复郑家潭溃口,说明清政府对官员问责制比今天更严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