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读《荆门州志》祥异·星野篇

0 / 550

1057

主题

2065

帖子

91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48
发表于 2023-7-6 09: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荆门州志》祥异·星野篇
                     李  勋  明
  “天人相与,其理甚微,惟知者乃见微而知著”。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在看了《荆门州志》后曾说荆门“三年一中旱,五年一大旱”,并要求时任荆门县委书记的梅白同志要抓好水利建设。毛泽东以上两句话的根据主要来自《荆门州志》祥异和星野篇。洪涝干旱,地震瘟疫,是天地运行的自然现象,由于在封建社会人们对大自然认识有限, 往往把异常现象和自然灾害迷信化,今天我们本着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研究《荆门州志》祥异和星野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自然规律,克服自然灾害,创造天人合一的生存环境。下面笔者综合《荆门州志》祥异和星野篇中部分内容,删除迷信文字,略加点校,以飨读者:
  汉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七月江汉水溢。
  晋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八月汉水溢。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八月荆门大水。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八月日食,次年大浸。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夏荆门大旱,历风火炎多盗贼。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九月黄巢之乱。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荆门山产紫芝,仙居山出白獐。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汉水骤涨数丈。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大旱。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先旱后涝。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旱。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荆州荆门土木工劳民。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连岁荒旱,州民流亡。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荆门大旱。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大旱。宝佑五年(公元1257年)荆门旱,多历风,岁旱饥饿。宋太平兴国八(公元983)夏六月,荆门军长林县山水暴涨,坏民庐舍。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荆门地震。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荆土杀掠。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随州、安陆、荆门霖。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三月荆门州旱。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四月荆门州饥。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4年)天雨米于荆门孝子李子春家,如小麦,色淡黄,作饭香甘,人以为积善之报,谣云“十八子,天雨米,人心恶,无糠粃”。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冬汉水冰结,人履其上,次年大旱。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正月慧见西方,二月地震。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冬雨雪如磗,大雷电。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旱,民多莩死。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六月水决荆门州,城崩,知州韩铣修之,收进数十丈,故州城西北一带去河稍远。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荆门大旱,六月地震。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水决荆门州沙洋堤,初渡口忽陷成穴,有女子衣绛绿,常坐堤上,一夕忽痛哭堤遂决。嘉靖十六年(公元1541年)春,荆门白虎山脊上忽雷起,陷成方井四壁如削,深广三四丈,是年饥民,食树皮相藉莩死。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荆门大旱,八月飞蝗蔽日。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汉堤决沙洋,洪涛数百里,民尽迁徙。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荆门山水骤溢,漂毁桥梁,居民见水中灯光射天以为出蛟云。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异水复至,漂流房屋,人畜近六十里。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春大饥,民噉石,多胀死。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荆门灾,黄师岭左山高数寻,一夕忽不见。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六月霪雨滂沱半月,田禾庐舍漂尽,荆门万陵坡左有山高数寻一夕不见,陡然平地,八月汉河震荡,池井俱溢。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荆门大旱,夏蝗。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十月初旬,雨雪至次年二月二十日方止。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冬,荆门州陨石入地三尺有声,先半月,钦天监已有文至,其时与象皆符。崇祯五年兵荒。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春霪,贼寇荆门。有妇人披甲策马数搏贼阵,贼跃马去姚如冈冲贼(有传)。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夏秋间,蝗蝻食禾,蔽空而南,岁大饥。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八月荆门泮水赤三日,壬午屠城,诸生遇害者二百余人。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癸未,竹尽开花,童谣云“遍地竹开花,百里无人家”后闯贼果有屠城之变。
   国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春,野麦自生,民赖以活。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大旱。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长二里产瑞麦。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大水,湖乡浮莩。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上元日,荆门州火,营舍民房殆尽。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荆门大旱,疫病顿作,新城忽出一泉,凡有病者饮之,月余乃涸。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荆门水同各州县,振有差。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荆门旱同各州县,振蠲赋有差。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荆门旱同各州县,振蠲赋有差。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大水。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春民疫。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长三里产瑞麦。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长一里产瑞麦。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铁坪嘉禾,岁大有。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夏浸,六月十四日新城下郑家潭堤决,田庐漂没,江、监、潜、沔俱属波.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山乡五十三六月旱。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山乡秋禾被旱,银兼振。
根椐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荆门历史上干旱与洪涝是主要的灾害,其中干旱发生次数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频繁。汉江水患也给沿岸人民带来无数次危害。同时地震、饥荒、瘟疫、虫灾也经常发生。在战乱方面,荆门虽然地处历代统治者争夺南北统治权的拉锯战中,但是大的战争发生不多,明崇祯壬午(1642年)李自成克荆门,是荆门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祸,几万人死亡,合郡片瓦不存,一度弃城。州府行政机关不得不迁到沙洋。
   综合《荆门州志》祥异和星野篇记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今后政府施政,应该继续把水利基本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否则,干旱和缺水将会制约荆门城市今后的长久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