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荆门直隶州志》卷一之四舆地志四

0 / 654

1057

主题

2065

帖子

91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48
发表于 2023-7-3 15: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3-7-3 15:37 编辑

《荆门直隶州志》卷一之四舆地志四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2620/wps2.jpg              (2018-10-09 )
舆地志四
古迹(有图,附塜墓)
三台八景图
三台图说
〔凤凰台〕在城西门内,即今之州署也。与讲经、读书台古称“三台”。隋开皇十二年,文献皇后重修故里玉泉寺(今在当阳),往返驻此,随建行宫于台上。后尝登楼西望,曰蒙山似蛾眉、初月形耳,即令于惠泉置初月亭焉。唐初,尉迟敬德以行宫旧基建官署,显德末废。宋绍熙二年,陆文安公知荆门军修复。明末壬午毁于火。乾隆丙寅,州牧舒成龙复建署于台上,视古署宏敞。后构楼,颜曰“舒翼”,以署在凤台,楼张拱其上,如凤之舒翼也。迨甲戌二台并修,遂复“三台”之旧。
〔讲经台〕在象山。陆文安公知军时,以荆门俗尚缁黄,惑于祸福报应之说,为亭象山台上,讲学其中,从学者常数百人。间有未达,公子持之为之敷绎,靡弗得所请者。故事上元设醮为民祈福,公则专讲《洪范》“敛福锡民”一章以代醮事,士习民风翕然丕变,荆人遂名其台为讲经台。数百年来,亭台久废,基址亦失。甲戌春,州牧舒成龙卜地象山南岭之半,得平台,恰与东山之读书台相映,甃台构亭,敞其前后。亭后石上镌“讲经台”三大字,复以“敛福锡民”额之。夏仲,太守张公讳世芳过州,登讲台,心印前贤,题亭曰“仰止”。盖朂成龙以景行也,敢弗勉诸?
〔读书台〕在州东山,为“三台”之一,即孙何三兄弟之东山书院旧址也。政和间,朱震与弟巽亦读书于此。其地上接云烟,下瞰城郭,左拱古塔,右揖龙观。古谓东山为文峰,洵不诬也。迨后何、仅并大魁,侑登第,震、巽以良臣兼名儒。虽曰人杰代兴,讵不以地灵欤?世远迹湮,丘墟满眼,盛衰今昔,忉怛徒增。夫东塔为荆门头角,兹台更荆门根基,莫加培护,文运奚隆?成龙既构书院于龙泉,益思表列前贤,以鼓多士。昔陆文安官斯土而教斯民,民至今尸祝而俎豆之,百世师也。夐哉尚矣。若夫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舍孙与朱安归乎?暮春之初,既修讲经台,遂亟构读书台于东堡之中峰,刊碑以祀。登高而眺“三台”,鼎峙城郭间矣。至台址之上下,庑舍之多寡,均非所计尔。
八景图说
〔霖苍甘雨〕在霖苍观,又名白龙观,在州西北三里白龙山上。山前有峰稍低,曰雨山。下有潭,亦名白龙。相传有白龙出潭内,旱则为霖雨以济苍生,霖苍观名以此。又,天每欲雨,必白龙山先出云,至云垂雨山,则大雨立降。每祷雨,皆遥拜潭下,靡弗应焉。观之立自宋,崇甍绘栋,虔奉诸神,凡祷悉应,故远近咸奔谒。元、明丰碑林立,盛甲一州。壬午之变,胜迹遂毁。国初,僧道清、德慧募而修之,仅复其半,即经明智重葺,亦渐倾颓。矧近年僧亡神露,荆棘丛生矣。甲戌仲夏,雨不时降,州牧舒成龙连祷,甘雨叠沛。因捐金鸠工,葺敝庑、庄神像,复添建霖苍阁与雨山之甘雨亭,一时落成,巍奂辉煌,非复前景。所冀神鉴愚诚,甘霖时赐,以大庇我荆民耳。署内清畏堂前有小山,公余晚霁时一登眺,云峦耸翠,亭阁流丹,恍对蓬岛,洵可冠“八景”云。
〔老莱山庄〕在城西顺泉侧,老莱子隐居养亲处也。按,《高士传》称:“老莱子,楚人,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饮水食菽,垦山播种。楚王亲至其门欲用之。老莱子曰:‘诺’。其妻曰:‘妾不能为人所制者。’遂随其妻而去。著书十六篇,言道家之用,人莫知其所终。”《列士传》称其“孝养二亲,七十作婴儿戏,斑舞诈跌,弄雏亲侧,博亲一喜。”合观二传,或言其隐,或称其孝,皆大节也。余谓莱子之孝,非隐无以成之。莱子之隐,惟孝益能终之。夫教忠、教孝,长吏职也。既构全忠祠于顺泉之前,以表忠矣,孝闾可弗式乎?矧孝田、顺井,荆之妇人孺子莫不艳而称之,弗为标识,惧其久而无征也。遂于顺泉上构孝隐亭,大书“老莱山庄”,刻诸石,田、井所在,均附载焉。呜呼!顺泉之名,始自彭公,或亦取顺井之遗意乎?顾成龙不能无说者,道家主尚清凈,莱子既著是书,则其甘集枯而不集菀也,审矣。楚王之聘,宁甘就之?妻,贤媛也,领其意,同其情,故能助之偕隐耳。乃谓莱子已诺楚聘,闻其妻言,随其妻而去,毋乃形容之过而不顾义之所安耶?
〔龙泉十亭〕龙泉居蒙、惠二泉中。蒙、惠旧俱有亭,颇称胜地。成龙自癸亥来荆,及见者惠亭耳。岁甲戌,既修龙泉,复构书院如泉名,位全忠祠于院右,而以荆园二所翼之。左引泉经其中,以为荆士啸咏地。于是,古迹所在,渐次兴复。亭阁高下,随景布置。亭曰“龙泉”,阁曰“跃渊”,台曰“得月”,龙泉之新构也。右为陆夫子讲经台,太守张公题曰“仰止”,朂成龙也。继龙泉而构者,曰顺泉之孝隐亭,远映讲台者曰东山读书亭。泉右之惠亭,新之,颜曰“流清”。泉左之蒙亭,复之,目曰“养正”。书院之文昌楼,则为龙泉诸生奉也。荆园之洗心堂、方塘、书屋、听泉亭、东山草堂,则为龙泉诸生设也。至半岭之西山、泉神二祠,则斯地之名山灵水,咸以祀焉。不尽为亭而槪曰亭者,从其多也。亭不止十而仅曰十者,举大数也。亭不必尽在龙泉而统曰龙泉者,以诸亭俱自龙泉始也。绀碧辉煌,左右映带,山环水绕,景色澄鲜,登高一望,宛然图画云。
〔西宝昙光〕西宝山古名西堡山,在蒙山西三里,为州之右肩,形家称东堡耸立于左腋,西堡雄峙乎右肩,即谓此也。视蒙山高数倍,前则为罗汉山,诸峰罗列,计十有八,如蹲如倚,或高或俯,若挐鸷鸟,若擐修虵,峭拔狰狞,状如罗汉。每当夕阳在山之时,昙光四合于层空,宝色迷离乎岭际,讵非天然宝林、西来妙境乎?石内长石莲蓬树,牵藤盘顶,不花而实,煎水可治气疾。山麓有海会寺,旧为名剎,今废。
〔唐安古柏〕古柏在象山东麓唐安寺前。寺为唐莱公禅师建,初名“唐安”,后赐名“广福”,明初改“安福”,今从其朔。师尝植双柏于寺前,今仅存其一。老干扶疏,干宵插汉,洵古物也。南去枣园半里,北数武为文安祠,再北为四泉,半野半郊,亦山亦水,苍龙绀宇,掩映参差,远近称赏。杜老诗云“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若为斯柏咏者。州牧舒成龙既构石栏以护之,复刻石碑以标之,移建寺宇,并新佛像,亦象山泉亭之助也。
〔南桥塔影〕古塔在东山南岭上。隋开皇十二年智者禅师建。记云:立了东山塔,长林生头角(荆门在隋为长林县)。后孙何、孙仅兄弟状元,果应其谶。南岭视北岭为高,塔复踞其颠顶,七八十里外皆可遥见。方成龙之初莅荆门也,即闻父老云“东塔,文运所关。又一州眉目,颇资瞻眺。每良宵云敛,皓魄东升,塔影山光,景趣尤别。”南门桥去塔刚二里,塔影移桥,如苍龙之横波上,兼之清涟溪流映带左右,骚人雅士恒流连桥畔不置也。顾其桥久废,塔影付之东流矣。州牧舒成龙购石建桥,名曰“文运”。一日劝农南村,晚过桥上,清光袭襟,塔影触目,溪流活活,一涤尘襟,益信父老所言不虚也,遂援笔而志之。
〔带河金虾〕金鰕河在州城内。明正统间,穿城作渠,曲折环绕,厥形如带。尝有金鰕出游,光彩照耀水中,它水则无,亦异物也。河源西郊外天心堰,入注河内,绕凤凰台、城隍庙,至高家桥,旋转北门左而出。昔此河疏通时,科甲联绵,人民殷富。淤塞之后,景物萧条,人多灾患,则此河洵大有关系矣。第天心之水由城根水道入内,顺依河形向东直灌,原有宣泄之剅眼,日久阻塞,水无归而涣散。以致乾隆九年霖雨水涨,坍城数十处,民房倾颓。是此河之淤,不但风水攸关,并妨城垣庐舍,自应及时疏通,以复旧规。且挑挖宽深,蓄积余水,浇灌洗濯,永便民用。即骤遇火灾,亦可济急,利甚溥也。乾隆己巳,州牧舒成龙会同邹游戎士权,与阖郡士庶约:自西关外天心堰起,至北关剅眼头出水处止,各照屋址,自加修浚。如空处及无力之家,则捐俸以助。其河道务以宽五尺、深五尺为率,两岸俱甃以砖石,料实工坚,以期永久。仍令互相保护,不得秽污。从此地脉舒畅,风水发越,城垣民居并得坚固,士民称便焉。
〔长春丹井〕长春院即今之玄妙观,在城内州前街北,以元道士丘长春名。宋时为荆岑伟观,端平中兵毁,元始复之。宏敞清幽,州城仙境也。长春之道以清虚为主,一时从游者甚众。尝炼丹院中,遗有丹井。明时,病者饮井水即愈,其井益重。百余年来,规模渐损,广基侵为狭址,丹井则依然在也。州人旧传“八景”,此居其一。成龙爰于井之四面围以石台,新其观而颜以旧名,传古迹也。因思城市古迹多就湮没,兹井犹传,非以其济物之功溥欤?夫丹传而井传,井传而长春传,长春传而道院以传。人杰欤?地灵欤?请以质之学仙者。 
州城内外古迹
〔贡院〕在州城内西北隅,即武库旧址,今改为小教场。
〔响井〕在北街。投之以石,响如金玉,良久乃止。
〔明水井〕在儒学内,又义井三,俱元州牧田温凿,今塞。
〔星井〕在内泮池东,今建土地祠于井上。
〔过发钟〕旧在东山书院侧万寿寺内,乃元至大元年,戊申,住持僧绍阡铸造。其钟重六千余斤,钟纽有断痕,发皆可过,而钟县不坠,且附近之地绝无蚊蚋。寺遭兵燹,钟移玄妙观,考之无音,置诸墙角。乾隆丙寅,州牧舒成龙建官署成,作新楼,觅钟不得。诸生张东林等以此钟告,命工拭洗,以火煆之,则声韵洪远,居然大吕之音矣。舁之楼上,旦暮鸣之,荆门耳目一新。署当夏秋之际,每苦多蚊,自此钟悬后,无复噆肤之苦焉。
〔双节祠〕在南门内。祀宋吴源及妻卢氏,今废。
〔古荆门府〕在当阳古城。
〔荆门县〕在今州治东门外。
〔观望台〕在南门外东隅,台基犹存,今废。
〔洗马潭〕在州南门外。相传关夫子洗马于此。
〔皇华驿〕在北门外,元毁。明正统初开设驿馆,州牧朱珉创建荆山马驿,荆山驿始此,今改为马神庙。
四泉图
蒙惠龙顺四泉图说
〔四泉〕并在象山麓。泉从石罅涌出,渐汇成渠,环城三面,至东门北流。蒙、惠二泉,唐、宋以来已著名。蒙泉在北,性凉。惠泉在南,冬性温,澄澈如镜,石鱼可数,泉亭之胜,甲于一州。宋熙宁中,翰林学士彭乘知军,于蒙北增泉曰顺,析为三沼,并引至竹陂河,东入汉水,以灌民田。绍兴间,陆九渊知军,观察张垓行部至荆,大书“蒙泉”刻诸石。嘉定间,东平刘无欲镌蒙卦于崖石。题咏名贤,唐有宇文鼎、李德裕、沈传师、牛征、刘次山,宋有欧阳修、孙仅、孙翀、张敬翁及元、明诸公,篇章甚伙。明末戈马蹂躏,往迹十不得一。惟宋黄庭坚、张垓,明黄辉、康一元各书蒙惠泉石碣犹存。国初,守备孙光哲因旧址建亭,州牧薛继岩、李衷灿、何成祖先后修葺,今止存惠亭耳。州牧舒成龙新得龙泉,味甘质重,爰构四泉神祠并亭阁廊槛十余处,复蒙亭,建顺亭、惠亭及诸沼,大加修治,泉流益旺,民受其利。详见“八景”。
〔卫公赋诗石〕在城西,唐李德裕节度荆南,赋诗刻石。
〔漱玉亭〕在惠泉旁。又有〔寒亭〕、〔信美亭〕、〔喷玉亭〕、〔澄渊阁〕、〔船亭〕,今俱废。
〔荆园〕在龙泉书院东。宋绍兴中,王嗣建洗心堂,久废。乾隆中,州牧舒成龙辟荆园,引蒙泉自书院入园为方塘,重建洗心堂于方塘之中,北为方塘书屋,北东为东山草堂,东南临泉,为山上建听泉亭,极园林之胜。同治七年,州牧恩荣添建洗心堂卷棚。
〔文明湖〕在龙泉书院前。州牧舒成龙引蒙泉为二流,一北流自书院入荆园,东出来龙桥南,与顺泉合。一东流会龙、惠二泉,汇为湖,由陆夫子祠南,东出与顺泉合。烟波浩渺,亭影参差,水色山光,染人襟袖,往来冠盖,无不问津者。
〔白龙潭〕城西里许,在雨山麓。宋学士朱震曰:“蒙山北有池曰天井,潭下有数窦,泓澄不竭,素滴云浮,潭有寒亭。”方山华题诗一绝,见《艺文志》。遇旱以虎脑骨掷潭内,祷雨辄验。州牧舒成龙屡祷屡应,因于山上建甘雨亭,又题“白龙神潭”四字,镌石壁上。
正东古迹
普惠洞图
普惠洞图说
〔普惠洞〕在州东五里大慈山。康熙二十三年,御塘唐凯建公耽风雅,究内典。时征吴逆军兴,公奉使驻荆门,与福善僧懒庵善,相与探幽选胜,寻壑经丘。至东南大慈山,见其地峰峦秀异,景趣幽佳,遂建佛剎,且置斋田以栖懒庵。佛庐三层,层累弥高,半岭则为普惠洞,洞设大士像,石磴纡折。每当仲春佛诞,奔走瞻拜者遍邻壤,祷无不应。其地三山环抱,一水潆回。前架石梁,右构琴亭,杂药纷披,丛篁密荫,有秋风先到、午日不知之乐。至洞左之说法台,洞右之望云台,亭旁之甘露泉,雨花岸溪边之弥陀洞(即清莲洞),与僧寮、茂树参差掩映,俯视尘寰,居然上清矣。乾隆间,州牧舒成龙重修。唐公有《建普惠洞碑记》,见《艺文志》。(查唐公置买斋田,旧系三石三斗零。数十年来,半被侵占。州牧舒成龙清查,复十之七八。又,徐圣方原施山田十九石五斗,今易以水旱田五石五斗,并载碑记。)
〔松韵庵〕在城东二十里。苍松百本,中构一庵。每风雨之夕,谡谡之声常在树间,大有佳趣,庵名以此。
按,旧志《古迹》又有“荆台城、安居城皆在州东六十里石牌西,编县城在州东六十五里”三条,考《隋书·地理志》,“安居县,梁置,隋开皇十八年改荆台,大业初,改昭丘,寻废,入当阳县”,则安居、荆台实一城也。明嘉靖十八年,以荆门之马良望乡益钟祥,荆台、安居、编县三故城皆隶钟祥,不应复入州志。而《方舆纪要》亦云“荆台城在州东六十里”,当亦沿袭旧说,未详考改隶钟祥之故耳。
又按《当阳县志》,“荆台县故城在治东六十里,今荆门交界处”,则州西又一荆台城矣。又按旧志《沿革志》,“西魏于仙居置安居县,隋开皇十三年,改安居为昭丘,大业元年,改昭丘为荆台”,则是先改昭丘,后改荆台矣,与《隋书》不合,建置时代亦与《隋书》不合,未知何据。其曰于仙居置安居县,尤为可议,其安居故城则列入正东古迹,去州六十里,而仙居则列入西北古迹,去州一百二十里,亦并无故城之说,不显然自相矛盾乎?以讹传讹,种种疑窦,与其存疑,不如削去。
东南古迹
内方山图
内方山图说
〔马良山〕即《禹贡》之内方也。在州东南九十里,南望潜渚,北眺郢都,东瞻京邑,西顾荆门,襟带汉水,肘腋两湖。由长冈岭迤逦东北约七八里,群山罗列,云雾、朝阳、仙女、太平、七宝诸峰尤为秀异,古名章山。三国时,马良读书于此,时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故又曰马良山。唐司马子徽炼丹于此,又名马僊山。旧有万石撑坡、山城枕汉、古剎巢云、朝阳映月、方洞还丹、七宝叠翠、飞燕贴壁、仙女鸣珰诸景。州牧舒成龙重修云雾观,建亭其侧,以志古迹,复立内方书院焉。
〔沙洋〕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元末为县,明为镇。逼临汉水,居民稠密。北堤直抵内方山,南堤直抵沱潜,沙洋居其中,两堤若翼。南堤镇水者关帝庙,北堤镇水者晏公庙也。
〔辛公义泉〕在沙洋北里许。相传有司马辛公者,山西人,官荆门。母不习水土,公拜祷出泉,味同故乡,母服之无恙。俗名孝子井,今淤。
〔夫子山〕即黄家山,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东六图,去沙洋一里许。州人黄点明理学,通五经,设讲堂于此山,从学者常数百人,故尊其名曰夫子山。今讲堂遗址犹存。
〔仙女洞〕在内方山南。昔有仙女于此围棋,上有梳妆台及仙女庙遗址。
〔基州城〕在内方山东北马良口。《唐志》:“武德四年置,并置章山县,七年,州废。”
〔古绿麻县城〕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绿麻山上。新城都统边居谊所筑,即今沙洋地。
按《方舆纪要》,“西魏置绿麻县,隋大业改曰章山县”,又云“有绿麻山,在州东南百三十里,宋末吕文焕遣都统边居谊筑,沙洋之绿麻城,城盖在山下,俗亦名桃李山”。
又按《括地志》,“章山在长林县东北六十里,县盖以山为名”,考隋与唐初之长林县治,即今州治,章山即今州北之鸡头山,则西魏之绿麻县自在州北。宋边居谊所筑沙洋之绿麻城,特沿旧县名耳,非取名于绿麻山也。今州境有绿麻堤,即小江湖堤,有绿麻寺,以在绿麻堤上,故名。其堤与寺当皆以近绿麻城而名,非以绿麻山而名也。详询土人,均不知绿麻山在何处,亦并不知桃李山之名,其无绿麻山也明矣,《纪要》之附会无疑矣。然《纪要》于绿麻县、绿麻城明系二处,旧志考之不详,竟以沙洋之绿麻城为古绿麻县,而又以为在绿麻山上,更为附会矣。
又按《当阳县志》,“绿林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汉王常、马武起兵处,西魏以此名县。古绿林县城在今荆门沙洋地,距绿林山百余里,因山在境内,故以名县”,则亦以宋末之城为西魏之县,而又以绿麻城为绿林城,以绿麻山为绿林山矣。改古证今,强人就我,毫无考据,尤为可笑。
又按《方舆纪要》,“绿林山在当阳县东南百二十里”,当阳旧志则云“在县北六十里”。一山也,或以为在北,或以为在东北,或以为在东南,或以为六十里,或以为百二十里,纷纷聚讼,讫无定论,考古者将何据乎?盖绿麻、绿林字体略似,易于传讹。要之,绿麻县在北,绿麻城在南,不得浑为一处。绿麻自是县名、城名,不得浑入绿林山。绿林自是山名,不得浑入县名、城名,互为牵掣,徒资嗢噱耳。
〔新城〕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宋守将吕文焕都统边居谊筑。今冲成河,里人移居谊庙于堤西。
〔浸汉楼〕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宋末边居谊死守新城,元伯颜破之,楼毁于火。
〔贬王嘴〕汉景帝皇太子四岁废为王,后坐侵太宗庙壖地为宫,得罪徙居于此。
〔桃花台〕在藻里,高二丈。传为吴王栖嫔妃之所,值天雨久阴,土人间闻有丝竹声。
〔春申君故宅〕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前有翰林港,后有读书堂,碑字剥落,讹春申为奉甲,今呼为奉甲店。唐杜牧有诗,见《艺文志》。
成龙按:春申君黄歇,楚人也。初事楚顷襄王,使秦,归太子完,立为考烈王,封春申君为相。二十年,救赵、灭鲁、却秦、强楚,可谓有功矣。然后以昏眊为李园所杀,抑可哀也。史亦未详卒葬何地。今考府志,载有春申君墓,土人且传其故宅,似为州人也者。及考钟祥人物旧志,且载歇名,是歇又为郢人矣。然钟邑新志,又辨驳、删削,其前志考核未实耶。兹志于《墓宅》之传仍存其旧,而《人物》内姑为阙疑,不敢附会焉。
〔长林县城〕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即今后港。自晋南渡,析治于长湖东北隅,在黄歇塜之北。唐贞元二十一年,复移长林于此。下有关门冈,被水冲塌,移城于东冈。今有遗址。
按,晋隆安五年,于编县地置长宁郡,宋泰始中,改永宁郡。隋开皇十八年,改长林县。唐贞观八年,立荆门县,属长林郡,此长林城即今州治也。贞观二十一年,移长林于藻湖之关门冈,此长林城即今后港也。贞元二十年,关门冈被水,移长林于东冈,此长林城即后港之东冈也。晋隆安中,分编县地置长林县,属武宁郡,《方舆纪要》云“在州西三十里”。则州境之长林故城共四处矣。旧志惟著后港一处,又以唐之长林为晋之长林,又以贞观之移治与贞元之移治浑为一事,皆属错误。
〔紫云山〕在州东南一百六十里青塜村。上有紫云寺,即资福寺。唐武宗会昌元年,正空禅师建。至元无闻禅师注《金刚经》于此寺,见紫云。明僧惠林重修。
〔旌阳县城〕在州东南百五十里,今李家市西北。梁承圣三年,刺史萧秀筑。魏改旌阳为武山,寻废。
〔李家市城〕在州东南百五十里。五代高氏筑,址犹存。
〔接粮湖〕俗呼为借粮湖,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晋杜预攻江陵,尝有艘至此接粮,分给兵饷,故名。周环东六、东七、青三、青四、青五之地,有积玉口、新口二处为沟里许,泄水于鱼池小河,以入张鹞嘴。西南北三面皆山,周围百里九十九汊,尝产银鱼及金鰕。中一潭名大湾,深数十丈,为鱼鳖所聚,极旱不涸。秋冬鱼歌互答,暑月芰荷浮香,湖景最佳。
〔张鹞嘴〕在青四里地方。昔年有堤防水,自明惠王分封荆州,开口通商。北接汉江,会泽口之水,遶青四、青三、青一地方通长湖。上抵荆州草市,下抵荆州新堤,是波流会合之所。安其常,则汉水循行,一经泛涨,则荆门下里地方受其敝,而荆州尤甚矣。
〔赤湖〕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晋桓玄挟帝西幸,刘毅等追袭之,斩玄党,血流水赤,故名。
〔蒿台〕在州东南一百九十里。唐远公过此插蒿,故名。
正南古迹
掇刀石图
掇刀石图说
〔掇刀石〕州南二十里,在虎牙关南、黄岭铺北,周围数十里,地面高敞。关夫子往来荆襄,常屯兵于此。帐前有石,巑岏碧色,尝竖青龙刀于石罅中,今以手摩之辄动,然千夫之力不能举也,故名掇刀石。迨后修夫子祠,覆刀于内。祠外有马跑泉,遗迹存焉。明孔克学题诗云:“赤兔生花汗血毛,战余松下解征袍。将军一笑风云散,曾借巉岩寄宝刀。”历来香火最盛,后毁。国初,荆镇总兵郑修复。乾隆乙丑,州牧舒成龙重修,属僧官相庆董其事。庙之南北添建瓮门二座,祠宇巍焕,四方瞻仰者络绎。临川令李宫捐产壹百亩,住持僧复购李淑白等水陆田七十二亩,以供祀事,香火称极盛焉。
〔宛城〕在州南九十里。旧传魏立荆州理宛城,即此。
〔权城〕在州南一百里,即春秋时权国。
〔白阳县城〕梁萧詧所筑,今州南一百三十里。相传梁萧詧攻江陵不克,退筑白阳城,聚兵屯粮。顺治初,石碑崩入河。康熙间,河水冲北岸,有仓米崩出,色黑,粒犹完,病者服之即愈。
〔龙女泉〕唐造寺钟,铸其始末甚详,脉本青溪,水流清洁,祷雨立应。初立坛,后建寺,名广宗,有藏经阁。后殿奉祀龙女,四方奔谒者甚伙。雍正庚戌仲夏不雨,里人祷雨辄应。乾隆己未,因坛圮泉淤,合力开浚,七日得泉,遂大雨。里人爰立灵贶祠,建坛寺左。
〔鼓岭〕昔称古岭。唐贞观三年,建青龙寺于峰头,五代时毁。宋开宝四年复修银海寺,前有三海为之襟带,山石磊落如鼓形。
〔方亭〕在州南一百三十里,即今四方铺。崇祯初,巡察白士麟按楚,见时势不可为,隐于武当山中。顺治六年乃出游,至方亭访古迹。处士向旭阳对云:“亭始于宋乾德时,为往来停骖之所。”左右山水环抱,寺阁参差,其地有纪山、功成阁、九汊峪、知止冈、金牛山、银杏树、石牛寺、柏山头诸景,古称胜地云。
〔先峰〕在州南一百六十五里。周平王东迁,孙叔敖先人自绵来居此,世为楚大夫。楚庄王九年,闻叔敖贤,举于此,由令尹为相。旧传九星贯珠,三海联璧,辉映山川,吐精泄秘。后子孙世居先峰,人遂指为孙家山,不复称先峰矣。
西南古迹
〔白马楼〕在州西南五十里,其旁为白马垱。相传有白马出于水中,故名。
〔孟子港〕即建水,州西南五十里。唐孟浩然往来于此,故名。
〔羊角寺〕在州西南九十里。春秋时,燕人羊角哀、左伯桃相友善,闻楚王贤,往归之。过此乏食,值雨雪,寒甚,伯桃乃并衣与角哀,而自入空树死。后角哀贵为楚上大夫,乃言于王,备礼以葬于诸里村合河口内。后角哀返此地,不忍独生,自经死,后人立寺祀之。
〔白胜山〕在长冈岭旁,下临北湖。白石一带长数里,亦有五色石间之。
〔石龙山〕在白胜山东。山石修长,如龙,若鳞甲状,或双行或独遶,若隐若见,长可数丈,亦奇迹也。
〔白龙潭〕在纪山下,白龙现则大雨时行,其岁必丰。谚云:“秃尾白龙见,家家收谷回。”
〔瓦子长湖〕在藻湖东南三十里。楚大夫蘘瓦之孙所居,因名。今以直河、九真湖、蒿台湖会合名长湖。
〔杏子山〕在州西十里。山顶旧有野杏千株,花开烂然。知军王之望诗云:“溪流常带桃花水,宿雨初收杏子山。”
〔仙女山〕在州西二十里,上有白云洞。山麓有二祠,一名华林古院,华林禅师建。明洪武间,僧觉忠重建。非内方之仙女山也。
西北古迹
〔圣境山〕在州西北三十里,悬岩峻壁,上祀真武,相传荤酒不得入。崇祯壬午,有少年十辈携酒登山庙,僧拒之,不听。至晚,殿门已闭,火忽满室,霹雳震天,众人火焦几死,衣冠抛十里外。
〔白龙洞〕在州西北五十里。洞门高广丈余,深十里。内有白龙,每旱祈祷必雨。宋庆历间,有毛道士祈雨,入洞取水,命其弟子立洞口,俟出,即与令牌。少顷,见一手大如柱,长丈余,伸出索牌。弟子骇极逸出,水即漫涌,道士渰没矣。
〔黑龙洞〕在州西北五十里马仰山下,洞门与白龙洞同。明成化中,天旱,赵仲寿知州事,躬诣洞门,持炬深入,以瓶取水,雨遂大降。又有黄龙洞与此二洞相隔一岭。
〔磨剑石〕在州西北九十里望乡村,昔秦王磨剑于此,石多砺痕。
〔竹马洞〕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望乡三图。缘山麓而下,洞口宽敞,内高三丈余,上如覆釜,下极平坦,可列坐百余人。然炬行至第二层,有白石二条挂石壁上,旧曰玉带。有水渠一道,泉清可掬。逾水再入,盘旋曲折,约四五里而遥。
仙居寺图
仙居寺图说
〔仙居寺〕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在仙居山上,高踞山岭,多飞岩峭壁。唐灵济禅师驻锡处。宋重修,极壮丽,旁有西和观、白虎岩、香炉山、白沙坡、龙王洞诸景。峦嶂层叠,林木拱卫,诚胜地也。元至元间,知戒和尚开山说法。明末寇氛充斥,居民万人避此,贼不能犯。中一洞极宽,深可容五六百人,内石痕结罗汉像,因以名。洞上石壁有观音洞,可容二百余人。陡堑危峻,悬铁绠攀援而上。寺前岩下有穴如屋,内塑龙王像,因名龙王洞。洞侧有泉清冽而甘,名灵泉。筑方石池以承其流,由池而下歴三级,始奔赴涧中,灌田甚溥。岩上有石壁泉一道,泉水从山腰喷出,涛涌莲花,作琮琤声,所谓仙居瀑布也。国初建寺,年久渐圮。州牧舒成龙委署巡检张九松重修,复添建方亭,古制顿复。复为清查寺田,存籍于官,以垂久远,香火日盛矣。
〔潭清洞〕在仙居山北数里,有仙泉、灵泉。西有珍珠、铙钹、大翻、五桂诸泉,众水会出仙居口龙仙桥,经乐乡关北入钟祥界,转入汉水,民引其水漑田。
〔石圣山〕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里。高耸拔萃,后有石笋,高数十丈,大数围,屹立如人,故又名石人山。相传秦时有仙姑居此,朝吸露气,夕餐霞光,久之化为石,叩祷灵应,遂称为石圣。州牧蒋曰梅率僚佐士民捐修祖师殿,旋复观音殿,庙貌巍奂。
正北古迹
上泉寺图
上泉寺图说
〔上泉寺〕在州北三十里灵鹫山上。其泉上涌,因名上泉寺,又名上元寺,相传为东晋远公禅师建。泉水灌田数千亩,附近居民无干旱之虞。宋熙宁中,山泉喷溢,有髹器、纺车流出,字志“嘉州”,盖泉与蜀道通也。泉上有文昌阁,泉池周十余丈,中产金莲,四时有花,容与波际,不出水面。泉倚峭壁,石磴漂浮。古树数株,叶如冬青,结实殷红,似柿而小。右有石缝长数丈,每骤雨,缝中濆洌丈余,谓之水屏。宋胡曾守荆州,入觐过此,闻泉甚美,夜秉烛以游,题诗云“林泉纵奇赏,彷佛青莲宫。龙潭自澄澈,石台更巄嵷。灵籁杂经呗,空谷传鼓钟。谁能脱尘鞅,蹑履来相从。”镌之壁上。岁久泉淤。乾隆甲戌,州牧舒成龙扩而浚之。泉上寺宇,修葺一新。
〔上泉石碣〕宋阳辅源题词,胡榘书。
〔子陵店〕即子陵宅,在州北二十五里。
〔太子冈〕在州北四十五里。元文宗自潜邸入承大统,过荆门驻跸于此,故名。
〔松林冈〕在州北五十里,元文宗尝驻此。
〔斑竹冈〕在州北一百里。唐韩翃《送人赴江陵》诗:“斑竹冈迎山雨暗,枇杷门向楚天寒。”即此。
〔乐乡县〕即今乐乡关,在州北八十里。唐陈子昂有《晚次乐乡》诗,见《艺文》。
〔鄀城〕在州北九十余里,或云在乐乡关东三十五里。周鄀国,秦鄀县。隆安五年,析鄀为乐乡、长林二县。
〔古乐乡〕晋安帝时置,在旧长林县界。
东北古迹
〔伏龙山〕在州东北三十五里,山顶有清泉,旁有兴云洞,下有九龙潭。
〔客星井〕即子陵井,在州东北严山头。相传严子陵居此,井见光芒。
当阳古迹
〔麦城〕在治东南五十里。楚昭王筑,关帝为贼袭走此。
〔驴城〕在治东南五十里。
〔磨城〕与驴城对,二城传伍员筑,以攻麦者。谚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
〔糜城〕在治东南门十里。传蜀将糜芳守江陵时筑。
〔万城〕在治东南一百二十里。本名方城,传是高氏所筑。宋末,荆湖制置使赵芳尝立荆门东、西山堡,因缮此城,子葵复镇荆湖,避父讳改今名。
〔荆台县故城〕在治东六十里。
〔仲宣楼〕即王粲作赋处,本在玉阳山。旧志谓即城南楼。一楼也,而荆襄互争,借为名胜。考荆州仲宣楼乃五代高季兴建,本名玉沙楼,又名望江楼,宋陈尧咨始改此名。襄阳距沮漳尚远,楼在当阳无疑。惟赋内沮漳并举,不应在今县治。古麦城在沮漳之间,庶几近之,第旧志无所考。
〔读书台〕在方山,宋唐介读书处。
〔梳妆楼〕在玉泉。宋明肃皇后梳妆处也。
〔文定书院〕详文定墓。
〔北山书院〕在沮河北,朱震、朱巽兄弟读书处。
〔时习馆〕侯师圣读书处。
〔三公台〕在城西南。明万历,中丞赵贤、守藩王琁、巡臬邓林乔三公问俗登此。
〔柴紫庵〕在玉泉。袁中郞兄弟读书于此,有堂曰“松桂”,亭曰“堆蓝”、“夹籁”,俱圮。庵后凿小洞,曰“幻霞”。
〔寒亭〕在智者洞左菩提庵。古木萧森,下有溪,景色幽绝。
〔长坂〕赵常山拒曹兵处。
〔横矛处〕在关桥。
〔糜夫人井〕传在城西,踪迹不可考。
〔白莲池〕在清溪寺右。晋远公至此掬水浴,白莲生水面,因名,又名白社。刘巽有诗。
〔幻霞洞〕在堆蓝山后,石纹如霞。
〔智者洞〕洞为智者静修处。袁小修云:“石理甚坚,若夏屋。”洞下有井,与大江为盛衰。
〔丹井〕在紫盖山。葛仙翁炼丹处,今仅眢井耳。
〔张说碑〕在度门寺,卢藏用书。
〔唐贤诗碣〕宋庆历间,荆门军守曲台谢公录唐人玉泉诗八篇,刊石。
〔铁塔〕明钟惺、谭元春有诗,载《艺文》。
〔铁鼎〕隋大业十一年造。
〔寿亭侯印〕宋绍兴间,洞庭渔人获送寺中。淳熙四年,僧贞慈将献东宫,夜发光,不果。宋司马知白有记。
远安古迹
〔汉临沮故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罗汉峪。
〔晋高安故城〕在县北十五里亭子山。
〔晋南襄郡故城〕在县北七十五里。
〔宋汶阳郡故城〕在古高安县。《宋书》“汶阳郡治高安”,是也。
〔古旧县城〕在县北二十五里亭子山下,今城隍庙犹存。
〔旧县城〕在东庄坪,去新城十里。
〔新城〕在县西十五里鸣凤山。明知县周乃浃建,今废。
〔栖凤楼〕在东城内大街,谈复斋建以藏书者,即今书院之起凤楼。
〔松风亭〕在法华台上。知县安可愿劝农到此,登台见为西蜀要害,建亭于上。
〔水石居〕在罗汉峪内,简子惺别墅也,初名陶庵,知县周题曰“水石居”。
〔锦浪园〕在北城外。李石帆致政归所建也,今废。
〔濂溪小岛〕在新城侧。知县安可愿见山侧水中有奇石,凿池其上,栽莲甚盛,名曰濂溪小岛。
〔石帆钓矶〕在凤山,新城东门外。李石帆垂钓处,矶上碑石字迹犹存。
〔石马槽〕在县东三十里。汉前将军关屯兵于此,凿石为槽以饮马,故名。
〔凌云塔〕在县城东南隅,知县郑燡林建。
〔楚平王墓〕在城北斑竹冈。 
〔白公墓〕在州东南八十五里,上可容数百人。相传为白胜墓。
〔楚大夫蔿贾墓〕在州南一百六十里先峰白土里(今长一里地方)。蔿贾,孙叔敖父也。今皆呼孙家山。
〔左伯桃墓〕州西南九十里诸里村合河口。〔羊角哀墓〕附。原有祠,居民改作东岳庙。
〔春申君墓〕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俗名黄陵塜。当晴空时,西山烟岚缕缕如云,后有楚人祭祀台。
〔娄扈将军墓〕在州东一百四十里,默林湾东。相传有神牛出没墓侧,里人以为神异云。
壬辰重刊按,查荆门舆地,州东一百四十里入钟祥甚远,断不可信。或为州东南,亦未可知。
南齐
〔明帝墓〕 梁元帝长子〔忠烈世子墓〕 元帝世子〔愍怀王太子墓〕 陈〔宣德陵〕俱在纪山。
〔沈约墓〕在州西三十里。有铭曰:“时日不利,不能归葬咸阳。”
按《梁书》,沈约,吴兴人。何以云不得归葬咸阳乎?而《侨寓志》亦云“梁沈约卒于荆门,其子遂家古岭,在今长一图”,未知何据?
〔反掌禅师墓〕近纪山寺侧,在州南百六十里,或指为黄巢墓者,谬。
〔尉迟公墓〕在州东南九十里阳村。
〔按察司周宪墓〕在州北八十里台陂村,有神道碑。
〔都御史李浩墓〕在州北十五里,赤河源火焰冲内。
〔都御史刘洪墓〕在州东北四十里石门山,〔刘渠墓〕同。
〔范御史墓〕在古岭小桥山。碑倾,故居民名范家坡。
〔兵部员外魏公墓〕在州南一百六十里姜家濠口北。
〔朱天官光祚墓〕在州南一百六十五里朱胡李集,有华表、神道碑。
〔杨布政墓〕在州南一百六十五里,古岭西冈。
〔柳孝子墓〕在州东南八十里吕家墩,牌楼冈有碑。
〔李寿春墓〕敕葬白沙脑,后水侵墓,李正春、恒春等迁沙洋西。
〔江参议惺斋墓〕在州东南一百二十五里杨林湖铁老嘴。
〔赵王塜〕在州西南三十五里,高三丈。
〔文孝子墓〕在虎牙关,即文仲和。
〔包孝子墓〕在州南杨树港,有碑,即包英。
〔杨节妇胡氏墓〕在州北子陵铺西。
〔赵烈女墓〕在虎牙关西。
国朝
〔胡侍郎作梅墓〕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邮递桥东。〔长子知府克宽墓〕在侍郞墓西南。
〔周贞恪公墓〕在州北三十五里姚鸾河。
当阳塜墓
〔楚三王墓〕在湮沉湖侧。今两河口柏木港、花栗园诸处,皆传有华表出地尺余。崇祯元年,耕夫偶启一圹,见墓门扄闭。大抵楚自迁郢后,此地必多贵戚家,不必皆王。又近紫盖山,有高氏暗冢七。
〔楚昭王墓〕在县南八十里。
〔荆王墓〕在黄泥港冈,冈上旧有楚庄王庙。
按,汉、唐、宋封荆王者三,而汉荆王贾实居淮东,宋荆王元俨未尝之国。惟唐荆王元景(高祖莫嫔子)贞观十年徙封荆,寻为荆州都督,有惠政。后以罪诛,此或其墓也。
〔关陵〕在县西五里,背西向东,门临沮水。陵为土阜,高二丈,甃石为垣,上加扶栏,周二十余丈。墓门有碑,书汉时官爵。考《吴历》,孙权以诸侯礼葬之,邦人墓祭,岁以为常。宋开宝中,诏置守塜三户。淳熙中,襄阳太守王铢始建祭亭,环以垣墙,树之松柏。元至元中,玉泉僧慧珍作祠门以表之。明成化三年,诏修武安王墓,邑令黄恕请立庙,春秋祀之,此庙祀之始。墓前数武为寝殿,范铜为神像,冕旒执圭。殿前左右廊各五间,又前为大殿。又前为拜殿,左右廊各十二间,又前为戟门、为马殿,左右有门,门前左右为钟鼓楼。又前为三元门,门前为“汉室忠良”石坊,左右列华表。又前为神道碑,覆以亭。寝殿左为启圣宫,大殿左为八角亭,中勒辞曹行像。后为春秋楼,楼下为承祭官斋宿所。亭前为斋房、为庖厨。大殿右为伯子祠,祠后为佛堂。拜殿右为僧房,庙左为博士署。外垣环绕,袤三百余步,广二百余步。
〔周将军墓〕相传在麦城。
〔胡光禄墓〕在治北二十里苦竹溪。胡文定父渊,字泽之,文定为蔡京所恶,退居漳滨,迎父就养,卒葬于此,后赠光禄大夫。今湖南衡山县亦有胡渊墓。
〔胡文定墓〕在治北十五里龙泉山上。荆门旧志“文定卒葬龙泉山,三子寅、宏、宁俱贯荆门”,乃湘潭亦有定墓,而省志云“宁后徙湖南,卒湘潭”,岂湖南诸墓乃公诸子窆耶?明成化三年,知县黄恕奏请春秋祀。旧志:“墓祠即公旧居。”居后为书院,环墓古松合抱者,尚存四十株。
〔聂知州墓〕在治西十五里。聂公名炳,江夏人。元至正间守荆门,甫半载,淮汉贼起,荆门不守,公出募士兵复之。未几,贼再来攻,公昼夜血战,死葬于此。
〔樊妃塜〕在治北二十里。按,张曲江诗序云:“郢城西北有大古塜数十,观其封域,多是楚诸王,而年代久远不可复识。惟直西有樊妃塜,因后人为植松柏,故行路尽知之。”
〔古墓〕在城东北十五里桐树垭。嘉庆十四年陷塌,始见碑迹,上刻“陈篆,字彦文,仕萧梁,为招远将军、河东侍郞”。
远安塜墓
〔张果老坟〕在旧县西北。
〔向王墓〕在县西,今失考。
〔贾尚书坟〕在县西,今不知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