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荆门州舆地记

0 / 582

1057

主题

2065

帖子

91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48
发表于 2023-7-3 14: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3-7-3 15:07 编辑

荆 门 州 舆 地 记
  (2011-03-11 )
  光绪湖北舆地记二十
  荆门州
《禹贡》荆州之域,职方尔雅,亦属荆州。周为冉阝国、权国,后为楚所灭,遂为楚地(庄十八年传,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斗缗以权叛,迁权于那处,今当阳县东南之权城即斗缗所尹之权也。今荆门州东南之那口城,即那处也,亦即冉阝国。史记周公辅成王,封其季弟载于冉。孔氏曰:冉亦作冉阝,或作那。《水经注》:权水出章山东南,流经权城北,古之权国也,亦即那口城)。
   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沮、漳在州境,秦为南郡地。汉高帝元年,改南郡为临江郡;五年,复曰南郡。景帝二年,复改为临江郡;中二年,复故属荆州部,领县十八,在州境者为编、当阳、若、临沮四县地。编为西境,若、临沮则南境也。东汉因之,但以若为郡耳,三国时分属魏、吴。建安十三年,魏分南郡、编以北及南阳之山都,置襄阳郡(沈《志》称鱼豢《魏略》又云魏文帝立),临沮、鄀二县属焉。黄初中,分南阳郡,置义阳郡。景初元年,以襄阳郡鄀、叶二县属之。于是临沮属襄阳,鄀属义阳,二郡均属荆州。建安十三年,魏武赤壁之败,南郡以南入吴;十九年,吴、蜀分荆州,南郡为蜀有。黄武中,蜀先主没,南郡复入吴。编、当阳二县属南郡,郡属荆州。晋,编、当阳、鄀三县均属南郡,临沮属襄阳郡,均属荆州。武帝平吴,割临沮之北乡、中庐之南乡,立上黄县。于是,临沮尽在今州境矣。
   咸和中,临沮县又尝为沮阳郡治。隆安五年,桓元移沮、漳、蛮立武宁郡(《晋书·地理志》言:桓温分南郡立武宁郡,而《桓元传》、沈约《宋志》、《大平寰宇记》均言桓元立武宁郡。《元和志》亦言晋安帝置,则《晋志》之桓温当是桓元之误);分编县立长林县,分鄀县立乐乡县,属之。乐乡本鄀之南境,于是州境无鄀地矣。
   安帝又侨立长宁郡于编县,领长宁、绥安(沈《志》作经安,当为绥安之误)、僮阳、绥宁四县,在州境者为长宁、僮阳(绥宁后并入上黄,当在今南漳。《方舆纪要》言绥安城在荆门州北,按:绥安本为郡,后改绥安县。沈《志》:孝建二年,度长宁之绥安属巴陵。明帝泰始四年,以绥安并州陵。又《晋志》言:何无忌表竟陵郡去江州辽远,去江陵三百里。荆州所立绥安郡入户入境,防及于江滨,其地必南近州陵。故《一统志》以绥安废县,在沔阳州西,较《纪要》为妥。惟长宁在编,绥安近州陵,郡县未免县绝尽。惟其县绝也,故宋孝武帝度属巴陵也)。宋度襄阳郡之临沮县属南郡,而南郡地在州境者,有当阳、临沮、编三县。又自元嘉六年,以三辅流民于编县东境立莲芍县,编县遂尽在州境矣。又分临沮西界立汶阳郡(萧子显《齐志》曰:桓温以临沮西界水陆纡险,道带蛮蜑,田土肥美,立为汶阳郡。沈约《宋志》引《何志》云:新立当是宋初立。今从之),领汶阳、僮阳、沮阳、高安四县,后省汶阳领三县。武宁郡仍领乐乡、长林二县。文帝改长宁郡为永宁郡,度襄阳郡之上黄县属之。孝武度绥安属巴陵,以僮阳并入长宁,绥宁并入上黄,永宁郡领长宁、上黄二县,在州境者为长宁一县。南郡、汶阳、武宁、永宁四郡均属荆州,惟汶阳初属渠州,元嘉十一年度属焉,齐仍宋旧(按:《齐志》不见武宁、永宁二郡,盖荆州新兴郡,以后有缺简故耳。洪亮吉以北新阳郡之长宁为永宁郡之长宁,然《宋志》永宁郡属荆州,《齐志》北新阳郡属郢州,似不可以郢州之长宁为荆州长宁,今不取)。梁为南郡之编、临沮、当阳、安居四县,永宁郡之长宁一县(永宁郡又领归化、受陵二县。《隋志》:开皇九年,省归化、受陵入宜昌,当在今荆州府宜都县境),武宁郡之旌阳、乐乡、长林三县,汶阳郡之僮阳、高安二县,盖梁分当阳置安居,分乐乡置旌阳,后又改旌阳为惠怀,省沮阳入高安。梁末又省编县入长宁,省临沮入高安,南郡、永宁属荆州,汶阳属宜州(元帝立,大清以前汶阳属荆州),武宁属雍州。
   承圣末,岳阳王詧引西魏军袭江陵,魏军济汉袭武宁,克之,遂长驱向江陵,拔之。以荆州一州之地封萧詧为坿庸,复立江陵总管府,其南郡地在州境者为当阳一县,河东郡在州境者为安居、长林二县。南郡、河东均属荆州。河东本齐郡,西魏度安居、长林属之,又于乐乡置鄀州,领武宁、永宁二郡,武宁郡领乐乡、武山二县,永宁郡领长宁、华陵、云泽三县,在州境者为长宁一县(《隋书·地理志》:紫陵县下,西魏置华陵县,后周改名焉,其城南面,梁置鄀州,又置云泽县,按:隋紫陵县在今江陵县南)。武山即梁旌阳,改曰惠怀,魏复改为武山耳,又分长林县地置基州,领章山、上黄、汶阳三郡。章山郡领丰乡县,上黄郡领绿麻县,汶阳郡领高安县。丰乡、绿麻皆分长林地新置,旧僮阳县则省入高安也。周于当阳置平州,领漳川、安远二郡,漳川郡分当阳立,安远郡即河东郡,周改名焉。又改汶阳郡之高安县为远安县,余仍旧。天和六年,以基、平、鄀三州与萧詧其地,遂为梁蕃有。
   隋开皇七年,改平州为玉州,废汶阳、武宁、章山、上黄等郡;九年,废玉州及漳川、安远二郡;十一年,省长林入长宁;十八年,复改长宁曰长林,改安居曰昭邱。大业初,又改昭邱曰荆台,寻废荆台入当阳,废武山入乐乡,改绿麻为章山,又废鄀、基二州,以当阳、长林属南郡,以远安属夷陵郡,以乐乡、章山、丰乡属竟陵郡,南郡、夷陵、竟陵均属荆州。隋末,废章山、丰乡二县入长林。唐武德二年,以夷陵郡置峡州;四年,于长林县东北百二十里置基州,并分置章山县属之,又于当阳县置平州,并分置临沮县属之,又于乐乡县置鄀州;六年,改平州曰玉州,省临沮入当阳;七年,废基州,以章山属郢州(详安陆府);八年,废玉州,以当阳属荆州(详荆州府)。贞观元年,废郢州,以章山属鄀州;八年,废鄀州,以乐乡属襄州(详襄阳府),又省章山入长林。于是,今州境为荆州江陵府之当阳、长林二县,为硖州之远安一县,为襄州之乐乡一县,荆、襄、硖均属山南道。
   天宝元年,改荆州为江陵郡,襄州为襄阳郡,硖州为夷陵郡;十四年,襄阳置防御使。干元元年,复为荆、襄、硖三州。至德后,于荆州、襄州均置节度使。上元元年,又于荆州置南都,以荆州为江陵府。贞元二十一年,分长林置荆门县,属江陵府。唐末,废荆门县。五代,荆州属南平峡州,梁属;蜀、唐、晋、汉、周,属南平襄州。梁、唐、晋、汉、周,均有高氏立荆门军,治当阳县,寻复废军。周并乐乡县入宜城县。宋开宝五年,割宜城之故乐乡县入长林,置荆门军,治长林,领长林、当阳二县,远安县仍属峡州,夷陵郡、军州均属荆湖北路。熙宁六年,废荆门军,长林、当阳复隶江陵府。元佑三年,复置荆门军,仍领长林、当阳。绍兴十四年,废当阳入长林;十六年,复当阳。端平三年,荆门军移治当阳县。元至元十四年,升荆门军为府;十五年,荆门府复治长林,仍领长林、当阳二县;十七年,升峡州为峡州路,远安县属之。府、路均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天历初,降荆门府为州。
   明太祖甲辰年,以峡州路为府;九月降为州,直隶湖广行省。洪武九年四月,改峡州为夷陵州,属荆州,远安县仍属之,又改荆门州为县,省长林入焉,与当阳县同属荆州府;十年五月,省当阳县入荆门县;十三年五月,复以荆门县为州,复当阳县属州,州仍属荆州府。嘉靖十年八月,以荆门州改属承天府,仍领当阳一县,承天府、荆州二府均属湖广布政司,国初因之。顺治二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当阳县径隶安陆府,荆门州遂不领县。康熙三年,分湖广布政司为湖北布政司。雍正十三年,升夷陵州为宜昌府,以远安县度属荆州府。乾隆五十六年,以荆门州直隶湖广布政司,割安陆府之当阳,荆州府之远安二县属之。
   本州地居东,偏西为当阳,又西北为远安,疆域南北二百一十里,东西二百里,州治距西北、西南界为最远,东南界次之,东北界为最近(东至安陆府京山县界八十九里,西至宜昌府东湖县界一百二十八里,南至荆州府江陵县界一百二十五里,北至襄阳府宜城、南漳两县界一百有四里,东南至安陆府潜江县界百五十七里,西南至荆州府枝江、宜都界二百一十三里,东北至安陆府钟祥界九十里,西北至南漳、东湖界二百八十四里)。
   州境北界与襄阳,详襄阳篇,兹自州西北一百六十里,远安与南漳、东湖界之店子口始,东南迤一百二十里至三界岭为远安与当阳、东湖界,又南三十六里,至界牌岭,当阳西出东湖路也;又南转东二十四里,至普通总,为当阳与东湖、宜都界,又东北二十五里,转而南偏西三十二里,为当阳与宜都、枝江界,转而东北四十里,傍方家河东南流二十四里入沮,转而南傍沮水四十里至万城场,为当阳与枝江、江陵界,转而北转东六十里至雷家港南,当阳南出江陵路也;又东十里至三界塜,为当阳与江陵、荆门界,转而东南八十里抵长湖,傍长湖南岸,东南迤六十里至长湖东汊,为荆门与江陵、潜江界,又东二十里转而北六十五里,抵汉水,为荆门与潜江、京山界,又傍汉水北上十六里至沙洋,荆门东南达汉,濒路也。又十二里为荆门与京山、钟祥界,又傍汉北上五十六里,至艾家店邓家湖,入汉之口也。渡邓家湖西迤十里出湖,又西北九十里至竹陂河,西距州城仅五里许。又北六十里渡长板河,又东北五六里渡乐乡河,又东北三十六里至白虎山,荆门东出钟祥路也。又北转西十二里至张家店,荆门北出钟祥路也。又西南三十二里渡乐乡河,又西南十六里渡长板河,又南十里转而北十五里渡长板河,又北三十二里转西五里转南二十里渡长板河,转西十二里北渡长板河,又北偏东四十里,为荆门与钟祥、宜城界,迤西为襄阳府界矣,此州境之界也。
   江北汉南之正支,自香炉山为荆门、钟祥、南漳界,迤南入钟祥境,曰白龙洞山,象河水出焉。又东偏南曰太平山,入州境。又南曰太子冈,《明统志》言元文宗自潜邸归,尝驻此冈,因名曰灵鹫山,山麓有龙洞,《明统志》言洞水西通嘉州。山至此分为两大支,东支为建水与汉水间山,西支为建水与漳、沮间山。东支在灵鹫东南者曰西山,曰蒙山,曰虎牙山,均在州城西,距城不及五里。蒙山一名象山,陆九渊讲学处也。山南有蒙泉,西北有惠泉,名泉也,均流入竹陂河。虎牙山之南建水出焉,又东南曰白家山,直江源也。又东北出夹港、王子港间,则止于内方山,即《汉书·地理志》竟陵章山也,《水经注》亦言沔水迳漳山东南出夹港、马仙港者,则止于沙洋西之绿麻山。山下有绿麻寺,近伪为六马寺,古绿麻城也。西魏置绿麻县,盖以山名,此建水与汉水间山也。西支在灵鹫西南者,实为荆门、当阳之界。南至三界塜又东南,为荆门、江陵界之纪山。楚子革言:“我先王僻处荆山,以共王事,遂迁纪郢。”郢即郢城,纪即纪山,南之纪南城也。又南入荆州、江陵境,而止于龙山西山,此建水与漳、沮间山也。州居江、汉之间,其西北为山陵,东南为川泽,故江汉间之正支,实止于州境。东支之东南为潜江,为沔阳,西支之东南为江陵,为监利,皆沟渎纵横、湖波浩渺,无复崇峭绵亘之势矣,间有小阜、平冈,亦仅短支蜿蜒耳。
   自江、汉间正支在房县、兴山、保康界之冷盘垭,分支南迤者为骑龙垭,又分支东迤为云岐山,黄柏河水出焉,又东南入南漳境。经太吉坪,又东南至马头山,入远安境,转而西为天池岭,转而东南为百井山,二天门又南为白云洞,又西为分水岭,转而东南至王虎山,入东湖境,曰紫云山,又东南至三界岭,分支入当阳境,东南曰枣林冈、仙人山,有苍茫溪水出焉。又东南曰玉泉山,山有泉,色白而莹,本名覆船山,三国时易今名,隋置玉州以此。宋末,蒙古陷襄阳,张梦发请城当阳之玉泉山是也。又南曰金子山,入枝江县境,□为小阜,此黄柏河与沮、漳间山也。此州境山之大略也。
   汉水自安陆之钟祥东南,流至州东偏南七十五里之艾家店入境,东岸为钟祥、京山地,行七十余里入潜江县,濒汉之地皆为平壤,故沿汉皆筑堤御涨。自艾家店邓家湖口至沙洋北小江湖口,其间五十余里,即《方舆纪要·水利考》所谓王家堤。邓家湖上承王子港,小江湖上承夹港,皆为水利所关,而小江湖尤为出水尾闾,分建数闸,以时启闭,而内方山实迤逦于二港之间,亦资保障沙洋以南二十余里,即《方舆纪要·水利考》所谓绿麻堤,盖在绿麻山下也。其南有马仙港、白石港、谷白港、傅家河,汇为彭冡、借粮湖等湖,西通长湖,东通潜江之西荆河,以达于汉。南通江陵之张家寨子等湖,以达长夏,亦州境东南宣泄之路也,于是堤防要害全在沙洋一带矣。
   明嘉靖二十六年,沙洋堤决,汉水直趋江陵龙湾司,而下分为支流者九。下流州县江陵、监川、潜江、沔阳俱被其害。有司修筑失宜,以致汉水旧道渐狭,两岸相对仅二十余丈,而决口广三百余丈,反为正流,几不可复障而东矣。隆庆初,始改筑高厚,水患少息,故至今沙洋堤最关荆南紧要。其入长湖之水有直河,出州东南之白家山,南流五十余里入湖,长而且直,故名。溉田百余顷有建水,即《梁书》之湕水,亦名建阳河,出州南虎牙山,东南流百二十余里入长湖水,居荆襄之中,萧绎、萧詧之相争也,尝以此为襟要。长湖为荆门、江陵所共跨,而荆门跨其北大半焉,湖势东西长,故名。面积约为方里者八九百,在荆门者曰长湖,曰瓦湖,在江陵者曰海子湖,曰大白湖,曰马子湖。西接龙陂,东连西荆,南通郝穴,古扬水所经也。沮水自南漳县东南,流至州西北之南襄城塘东南,入远安境,行百里,东南入当阳境,行百里会漳水。漳水自钟祥县东南流至州西北之镇武沟,南入当阳县境,行百三十里会沮水,又合南行六十余里至万城场入枝江县,此州境水之大略也。其西偏之苍茫河、黄柏河,或源出州境,或流经州境,皆详宜昌篇。
   荆门州沿革
   《禹贡》荆州之域,职方尔雅,亦属荆州。周为冉阝国,后楚灭冉阝,为楚之那处地,秦属南郡。汉南郡属荆州部,领县十八,在今荆门州者,为编县之西境,若县之南境,东汉因之,惟改鄀为若耳,三国分属魏、吴。建安十三年,魏分南郡编以北及南阳郡之山都,置襄阳郡,鄀县属焉。黄初中,分南阳郡置义阳郡。景初元年,度襄阳郡之鄀县属之,隶荆州。建安十三年,魏武赤壁之败,南郡以南入吴;十九年,吴、蜀分荆州,南郡为蜀有。黄武中,蜀先主没,南郡复入吴,编县属之,隶荆州。晋,编、鄀二县均属南郡。隆安中,移沮、漳、蛮立武宁郡,分编县置长林县、分鄀县南境置乐乡县属之,又于编县侨立长宁郡,领长宁、绥安、僮阳、绥宁四县,长宁、僮阳在今荆门州境。于是,荆门州为南郡之编县西境,长宁郡之长宁、僮阳二县及武宁郡地,均属荆州。宋元嘉中,分编县东境置莲勺、高陆二县,编县遂尽在今荆门州境矣,属南郡。又改长宁郡为永宁郡,长宁、僮阳仍属之。孝武时,以僮阳并入长宁,武宁郡仍领长林、乐乡二县,而南郡、永宁、武宁三郡均属荆州,齐仍宋旧。梁,编县仍属南郡,长宁仍属永宁郡,武宁郡领长林、乐乡、旌阳三县,旌阳分乐乡置。后又改旌阳为惠怀,南郡、永宁属荆州,武宁属雍州。梁末,省编县入长林。承圣三年,西魏克江陵,以荆州一州之地封萧詧为坿庸,度武宁郡之长林属河东郡,隶荆州。又于乐乡立鄀州,领武宁、永宁二郡,武宁郡领乐乡、武山二县,武山改惠怀置,永宁郡领三县,在今荆门州者为长宁一县。又分长林地置基州,领三郡,在今荆门州者为章山、上黄二郡,章山郡领丰乡县,上黄郡领绿麻县,而丰乡、绿麻皆分长林地置。于是,荆门州为宋、齐、梁之编、长宁二县及武宁郡,西魏之长宁、长林二县及武宁、章山、上黄三郡地,后周仍魏旧,惟改河东郡为安远郡,隶平州。天和六年,以鄀、基、平三州与萧詧其地,遂为后梁有。隋开皇七年,废武宁、章山、上黄等郡;九年,废平州及安远郡;十一年,省长林入长宁;十八年,复改长宁曰长林。大业初,废鄀、基二州,又废武山入乐乡,改绿麻为章山,以长林属南郡,以乐乡、丰乡、章山属竟陵郡,二郡均属荆州。荆门州则为长林、乐乡、丰乡、章山四县地。隋末,废丰乡、章山入长林。唐武德四年,改南郡为荆州,长林仍属之,又于长林东北百二十里置基州,并分置章山县属之,又于乐乡置鄀州;七年,废基州,以章山属郢州。贞观元年,废郢州,以章山属荆州;八年,废鄀州以乐乡属襄州,又省章山入长林,荆门州则为荆州之长林县、襄州之乐乡县地,均属山南道。贞元二十一年,分长林置荆门县,后复废荆门县。五代,荆州属南平襄州。梁、唐、晋、汉、周皆有高氏立荆门军,治当阳县,寻废军。周,并乐乡入宜城。宋开宝五年,割宜城之故乐乡入长林,于长林置荆门军,以当阳县隶军。于是,荆门军领长林、当阳二县,治长林,属荆湖北路,而长林县疆域亦与今之荆门州境合矣。熙宁六年,废荆门军,以长林、当阳属江陵府。元佑三年,复置荆门军,仍领长林、当阳二县。绍兴十四年,废当阳入长林;十六年,复置当阳,而长林如故。端平三年,荆门军移治当阳,以长林为属县。元至元十四年,升荆门军为府,处行中书省。天历初,降荆门府为州。明洪武九年,改荆门州为县,省长林县入焉,属荆州府;十年,省当阳入荆门县;十三年,复以荆门县为州,复当阳县属州,州仍属荆州府。嘉靖十年,以荆门州属承天府,仍领当阳一县,随府隶于湖广布政使司。国朝顺治二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以当阳径隶安陆府,荆门州遂不领县。康熙三年,分湖广布政使司为湖北布政使司。乾隆五十六年,以荆门州直隶湖北布政使司,割安陆府之当阳、荆州府之远安二县属之。
  疆域
  广百十五里,纵二百二十八里,至京师陆程二千六百七十五里,至省治水程六百八十里,陆程六百一十里。东至安陆府京山县界八十九里,西至当阳县界三十四里,南至荆州府江陵县界一百二十五里,北至襄阳府宜城县及南漳县界一百有四里,东南至安陆府潜江县界百五十七里,东北至安陆府钟祥县界九十里,西南至当阳县及荆州府江陵县界七十九里,西北至当阳县及襄阳府南漳县界七十三里。
  天度(附日出入)
  纬度北极出地三十一度一分五十秒,经度距京师中线偏西四度二十九分三十秒。
  冬至日出辰初初刻三十二秒,日入申正三刻十四分二十八秒,旦三十九刻十三分五十六秒,夜五十六刻一分四秒。
  夏至日出寅正三刻二四分二十八秒,日入戌初初刻三十二秒,旦五十六刻一分四秒,夜三十九刻十三分五十六秒。
  山
  州之西北、南漳之东南有仙居山,西北自南漳八叠山来,东南距州城七十五里,又东南曰香炉山,其北支曰大山岩。
  大山岩在香炉山北,又东曰白鹤头,又东南曰猫儿岩,又东北曰龟山,又东曰蒙黄岩,又东北入钟祥境曰虎头山,又东南入州境,止于常家冲。
香炉山东南曰蜜蜂岩,又东北曰龙头砦,又东曰玉白岩,其东北支曰大石尖山
  大石尖山在玉白岩东北,又东北曰马石山,又东曰凤凰山,又西南曰上字泉山,又东南曰滴水岩(滴水岩东北曰彭家岭,又东曰柏树岭,又北曰栗林冈,又北至张家集为小水入长板河处。柏树岭西南曰郑家岭,又东南止于小水入长板河处)。又东南曰陈家岭,又东南曰彭家岭,又东至石桥驿司象河与长板河合流处。
  玉白岩南入钟祥境曰阴龙观山,又西南曰象河山,有象河出焉。又南曰白龙洞山,又东南曰虾蟆山,其南支曰石尤岭。
  石尤岭在虾蟆山南,又西曰团山砦,又东南曰千沟山,又东南曰盛京山,又南入当阳境。
  虾蟆山之东南曰九里冈,又东迤入州境曰太平山,又东曰鸡头山,又东南曰猴子洞山,其东支曰跳马岭。
  跳马岭在猴子洞山东,又北曰九里冈,又东曰黑凹,交钟祥界,又南曰胡家岭,又东南曰花马山,又南曰石关山(石关西曰李家岭,又西南曰子陵冈)。又南曰王家岭,又南曰尖山,又东曰吴家坡,又东入钟祥境。
  猴子洞山南曰太子冈,其西支曰大垭。
  大垭在太子冈之西,又西曰界岭,又西南曰白岩山,又南曰灵鹫山,又 西南曰牛山,又西南曰铁平山,又南曰姚家山,又西入当阳县境。
  太子冈南曰金刚坡,其东南支曰石子山。
  石子山在金刚坡东南,又东曰邓家垭,又东曰潘家坡,又东曰段家山,又西南曰杨家岭,又东曰马家岭,又东入钟祥境。金刚坡南曰圣境山,其西支曰火烧土充山。
  火烧土充山在圣境山西,又西曰白石岩,又西南曰西堡山,又西南曰十四峰,又南曰光山,又西南曰黄集山,又西曰观音寺山,又南曰元宝山,又东曰陈家岭,又南曰狮子山,又西曰玉屏山,分二支。玉屏山之西支曰傅家山,其西北曰界山,又西南曰朝阳观山,又东南曰长岭冈,又南曰香炉山,又东曰罗家山,又东南曰尖山,又南曰团山,又南曰石家山,又南曰廖畈港,有石板河水出焉。又东南曰象山,又南曰马鞍山,又东南为玉屏山,又西南曰黄山,其西南曰董家冈,又东南曰对门山,又东曰陈家冈,又西南曰龟山,又东南曰马道岭,又东南曰松木岭,分二支。松木岭之南支曰高岭,又东南曰文家山,有小水出焉。又南曰赤龙冈,又东南交江陵县界,曰纪山,又东南止于麻石桥水入伍家河处。松木岭之东支曰王家岭,又东南曰牧马岭,其南有伍家河水出焉。又东曰刘家岭,又东南曰陈家山,又东南曰叶家山,又西曰张家岭,又东南曰谢家坡,又南止于长湖。玉屏山之东支曰刘家山,又西曰子推山,又西曰独树岭,又东南曰刘家冈,又南曰黄家冈,又西曰朱家冈,又南曰石龙冈,又西南曰高家岭,又南曰蔡家山,又东南曰丁家山,又东南曰王家岭,又南曰花山(花山之西曰松山,又南曰长山,又东曰方山)。又南曰太平山,又东南止于石板河水入建水处。
  圣境山南曰尖山,其东支曰宋家垭。
  宋家垭在尖山东,又东曰常家岭,又东稍北曰吴家岭,又东入钟祥境。
尖山东南曰白龙山,在州西北四里,又南曰西山,在州西三里,又西曰罗汉山,在州西五里,又东曰蒙山,在州西里半,《州志》一名峡山,又名泉子山,山半有陆九渊讲经台,山下有蒙、惠、龙、顺四泉,又南曰马蚁山,又东曰虎牙关,在州南三里,有建水出焉,其东支曰东山。
  东山在虎牙关之东,其北三里为州治,又东南交钟祥县界曰拖刀岭,又东南入钟祥境曰虎山,又东止于汉水西之唐家滩。自东山至此皆竹陂河、杨树港二水间支山也。
  虎牙关南曰龙会山,其西南支曰朱家坡。
  朱家坡在龙会山西南,又西曰岳家岭,又西南曰谢家冈,又东曰刘家岭,又南曰青松岭,又西南曰雨坛庙山(雨坛庙山之西曰松云山,又西北曰张岭,有小水出焉,又东北曰七里冈,有小水出焉)。又东曰吴家山,又西南曰黄家庙山,又西南曰高岭,又东南曰孔家冈,又西南曰彭家岭,又东曰余家岭,又西南曰方山,又东南曰刘家岭,又西南曰全家岭,又东南曰梁家冈,又东南止于杨家岭。
   龙会山南曰黄岭,又东南曰五里山,其东支曰断山。断山在五里山之东,又东稍南曰罗家山,又东曰斗笠冈,又东入钟祥境曰四顾岭,又东南曰斗笠冈,其东南曰万山觜,又东北曰邓家冈,又东南曰沈家冈,又东曰周家岭,又东北止于汉水西之董家口,自四顾岭至此皆钟祥西南境之山也。
  五里山南曰大山,又西曰尖山,又南曰曹家山,又西南曰马道岭,又东南曰邓家山,其西南支曰大坡。
  大坡在邓家山西南,又东南曰长冈,又东南曰贺家岭,分二支。贺家岭之西南支曰黄家山,又西南曰熊家岭,又南曰闵家山,又东曰龙家岭,其东北曰夏家岭,又东南曰车岭,又东曰王家岭,又东南临长湖北岸。贺家岭之东南支曰关家岭,又南曰官山,又西南曰谢家岭,又东曰杨家山,又西南曰白家山,有直江水出焉。又南曰叶家冈,又东南曰红土坡,又东南曰刘家岭,又东曰康家岭,其东曰松树岭,又南曰趋家岭,又东曰张家岭,又南曰杨家岭,又西南曰何家山,又东南曰宋家岭,有小水出焉,又东南曰刘子冈,又东曰洪山寺,又东南曰张家岭,又东南止于界河北岸之紫云山。
   邓家山东稍北曰高岭,又东南曰黄山坡,又东北曰红山坡,又东南曰迷马山砦,又东南曰帅家岭,又东南曰孙家岭,其东南支曰王家冈。
   王家冈在孙家岭东南,又东曰窦岭,又东北曰竹林岭,又东南曰黄家山,有马仙港水出焉,又南曰凤凰山,有白石港水出焉。又南止于潜江县境之西荆河北岸。
   孙家岭之东曰七宝山,又东北曰汪家岭,又东北止于汉水南岸之内方山,在州东稍南八十里,一名章山,又名马良山。
  水
  汉水自安陆府钟祥县西南流至邓家湖口右岸入州境,距州东南七十五里,有王子港汇湖水来注。
  王子港导源州东少南六十里之吕家墩西,东流迳吕家墩北,又东北流为王子港,又东北流迳黄家坪北公议场南,凡二十八里至覃江渡,又曰覃江,又东北流三里许汇为邓家湖。邓家湖西北至东南斜长十里有奇,东西广五里有奇,自湖口西北七里至钟祥界,自钟祥界西南五里至四六湾,东为周家湖,自钟祥界东北九里港东少北流一里至艾家店东北入于汉。
  汉水又东南流三里,有权水源出章山,北流四里来注(按:《水经注》沔水又东,右会权口,水出章山,东南流迳权城北,又东入于沔,即此水也)。又迳内方山北,东南流十三里迳上埠头北,又东少北流三里折东南流三里,迳下埠头东,又三里折西南流八里,迳姚鲸口东,又南少东流五里,折南少西流五里,迳上闸口,又南流三里,迳王家集,又南流八里,迳中闸口左岸入安陆府京山县界,又西南流五里迳下闸口,有夹港水汇小江湖水西流来注。
  夹港水源自沙坳南,东流八里迳夹港铺北,有水自南北流七里迳杨家集东至夹港铺东来合,又东少南流七里迳范家集北,又八里迳草湖坪北,折东北流十里迳汪家岭南,折东南流五里汇小江湖。小江湖南北纵十里,东西广五里,湖岸由下闸口东北一里许转西北三里、东北四里至中闸口,又北七里、西北三里至白庙南,又西北三里至姚家湾南,又二里为夹港口,又西南三里转东南,南三里迳鸡家觜,又西南七里转东少南三里,迳六马寺北,又东四里迳晏公庙北,至下闸口,为港东流二里注于汉。
  汉水又南少西流五里,迳沙洋镇东,有州同驻焉。折南少东流八里,迳新城集东,又东南流六里迳白鹤寺北,又东流右岸入潜江县界,以上汉水西岸筑有长堤。
  马仙港出城东偏南百有四里之黄家山南,西南流迳榨街南,又迳张家台东,为马仙港,凡十三里,迳李家台东右会苏家塘小水,又南流八里经百垱场西,又南少东八里右合谷田港水,谷田港距州东南百十二里,源自宋家场东,南流迳栢井岭观音寺,凡二十里入马仙港,马仙港水又南流三里迳刘家岭,折东二里至江家口左,合白石港水。白石港距州东南一百十有六里,源自沙洋南,南流迳鄢家口。又南少西流凡十五里入马仙港,马仙港水又南少东流迳李家市西之邮递桥,五里迳上洲西,折南少西迳下洲西杨柳村东,又南流迳红山寺之东,凡十四里半,迳脉旺觜之西,右有傅家河汇彭塜湖,由殷家河集入口东,北流来注。傅家河源出钟家坪,东少南流过李家集,又东南迳田家场东,又迳武圣庙南,凡二十四里入彭塜湖,彭塜湖在州东南三十余里,南北纵八里有奇,东西广三里有奇,由殷家河入口东,北流二里入马仙港,马仙港水又东南流七里迳新河镇西,折西南流四里有借粮湖水东流来会。借粮湖一名积粮湖,距州东南一百三十余里,自积玉口西北汇五里迳许家台西,折东少北二里西北里许、东北里许,折西少北十一里西南二里,迳南岳庙南,又西南三里、东少南二里,至湖边觜,又南二里、南少东四里,折北少东三里,又东四里迳戴家觜,西南二里、东少北二里迳关家觜,又西南里许、东少北里许迳石家觜北,又东南二里、又南里许、东北里许迳李家觜北,又东北三里至积玉口,东流四里入马仙港。马仙港水又南流迳周家垱东,凡八里至腰口曰三汊河,与潜江县之西荆河会,以下名西荆河。又南少东流左岸入潜江县界,凡八里,迳牛马渡,又西流迳樊家场南,凡八里至荆河脑,与长湖水会入潜江及江陵县界。
  建水一名建阳河,又名大漕河,源自虎牙关西南五里,迳泥平铺,又五里迳常家桥,又三里迳车桥铺,东至白水堰,有车桥铺小水东南流三里来注。建水又南少西流七里,有七里冈小水来注,又西南屈流五里,经新集岭之西,又南流十里至车垱,有吴家沟水东南流四里来注。建水又东南流八里迳何家垱,又东迳郑家垱东、韩家垱西十八里至李家河,有孟子港水南流五里来注。建水又南屈折流十里迳侯家湾东,又五里迳裴家河,又南屈折流十三里至三家店,为合河口。有石板河源自廖畈港,东少南流迳松山西,凡八里折东屈流五里,迳张家场象山北,又西南折而东流五里为张家河,又西南屈流四里迳陈家村,又里许折东南流五里,又东流二里,左迳王家草场,又西北流三里迳小新垱,又东南流四里迳龙湾东,又三里东少北流里许至合河口入建水。建水又东南流六里迳王家岭东,又东流六里迳新河铺南至大堰,有建阳驿小水导源全家岭、全家套诸涧、泉。南少东流四里迳巡司署,南折东流二里、西南流四里迳杨家岭东至大堰入建水,建水以下又名建阳河。西南流折而东南三里许,迳吴家湾北,又北流里许折东北流五里,迳刘家岭北,又东少南流七里,迳十回桥,又东南流二里出港口汇为长湖。长湖在州南偏东百二十余里,东西广四十里有奇,南北纵十五里、二十里及三十里有差,西北至东南斜长五十六里有奇,周百五里有奇,其南曰太白湖,与湖之南岸均属江陵。自建水港口沿湖岸东南六里至贯头觜,又北转而南五里至张家觜,又东南六里迳韩家觜,又东南三里迳萧家觜,又五里至后港汛,西北有直江,源出州南少东之白家山,距城南六十五里名胜。《志》云直江有渠,溉田百顷,长而且直,又名直渠,古绿麻县及新城均治此。直江南少东流四十里迳长林寺西,即长林故城矣,是为后港。又南少东十五里入长湖,长湖又南沿岸二里转北而南而东五里至周家觜。又东南里许至萧家湾,又东南三里折南少西里许至向家觜,又东里许迳枣林觜,又北三里至江沿觜,有汊口。宋家岭水东南流五里来注,又自汊口东南四里至花蓝觜,又南少东八里迳郑家湾,西北转西南四里许至窑冈觜,其西曰瓦湖,又东南五里至蝴蝶觜,转东北五里又东南二里半至江家觜,又东南六里至港口,湖水东出之口也。又由建水港口西南沿湖岸十五里,伍家河水东南流注之。伍家河源出牧马山东南,流迳十里铺北之李家桥,又东南凡六里许迳周家湾西,又南九里曰伍家河,有金虾桥水源出文家山东南,流十一里过金虾桥,又东流来合。又南流五里迳左溪铺东,有左溪水源出赤龙冈东南,流十里迳烂泥桥来注。伍家河水又东南流七里迳和尚桥,又三里右有麻石桥水源出纪山南,东南流五里迳麻石桥,又东南七里来注。又东少南迳酒店子南,凡七里注于长湖。长湖即受伍家河水,又西南沿湖岸三里有砖桥水自江陵县北流入境,东少北流二里迳砖桥场北,又五里迳观音寺南,又六里入长湖。长湖又东北沿岸里许至江陵县界,盖州之南以湖为界矣。循界线东南二十二里、东北八里,其南即江陵县之太白湖,北有觜曰孟家觜,觜在湖渚,距界里许。孟家觜之东二里曰四场洼觜,其东少南约四里曰青龙觜,二觜皆在湖渚,南接江陵县界,约二三里,又东循界二十里,北为蝴蝶觜,又东六里,右有小港自江陵县来入,以上为州与江陵湖界。长湖岸入境又东南三里至港口,又入港东南流六里至荆河脑,与马仙河诸水会,入潜江县境。
   太平街水自南漳县东流入州境,东南流迳陈家畈北刘侯集南,凡八里,又东北流三里至双河口,有罗家砦水东南流四里来合,又东少北流四里许迳廖家山北,有林子冈水东少南流迳许上沟、许下沟,凡十里来注,又东北流迳沙子岭南,凡九里至董家集,有钟祥县之殷家堤水西北流入州境,又西二里许来合,又北流迳胡家坪西,凡八里许,仍入南漳县境,迳安家集又北流入黑水。
  长板河自南漳县境东流入州境,迳竹瓦洞北,距州西北九十五里,东少南流六里曰新翻泉,又六里迳仙居塘南,又东北流三里过钟祥县境,又东少北流二里、东流九里、东南许仍入州境,又二里许有常家冲水源自双堰垭,西少北流八里、西北二里折东北迳常家冲,凡八里来注。长板河又东南三里,右迳栗林冈集,又三里折南少东十二里仍入钟祥县境,又南少东七里,右有盐池庙水东流十里入钟祥境,又东三里来入长板河,又东南一里仍入州境,又东南四里半有石桥河水东北流注之。石桥河源出钟祥县象河山下之白龙洞,曰象河,东流三十三里入州境,又东二里迳永胜集北,又东少北五里迳三陡铺北折,北少东流三里迳石桥镇东,有巡检驻焉,又二里许入长板河。长板河又东一里折南二里、东一里绕四河套,又北三里、东南一里半、东北二里半迳安子口南云雾观北,又东少南二里仍入钟祥县境,又东南四里有乐乡河水西南流来会。乐乡河水源出钟祥县摩天岭西之汤泉,南少东流三十里入州境,迳李家坪西、朱家岭东,折南流三里、东南五里迳乐乡关东,又南流二里仍入钟祥县境,折南又西南五里与长板河会。
  乡镇
  县有镇四、集场一百一十二、乡八。
  沙洋镇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十回桥镇在城南九十六里,后港镇在城南少东一百二十里,新河镇在城东南一百四十六里,麻城铺在城东南三十,萧家店在城东南四十里,何家店在城东南四十三里,凤凰集在城东南四十五里,沈家集在城东南五十里,杂树店在城东南五十二里,沙坳场在城东南六十三里,陈家集在城东南六十二里,萧家集在城东南六十三里,潘家集在城东南六十四里,万家店在城东南六十五里,刘家集在城东南六十八里,彭家集在城东南七十里,罗家集在城东南七十二里,公议场在城东少南七十九里,吕家墩在城东南六十九里,邓家集在城东南九十五里,马良集在城东少南九十六里,艾家集在城东少南九十八里,同兴店在城东少南一百有二里,王家集在城东少南一百有七里,范家集在城东南八十一里,孔家店在城东南九十二里,夹港铺在城东南七十三里,杨家集在城东南七十五里,曾家集城东南八十五里,胡家集在城东南九十三里,赵家集在城东南九十二里,烟墩集在城东南九十四里,金鸡塜集在城东南五十一里,横店子在城南少东五十一里,铁犁锄集在城东南六十七里,雷家场在城东南六十三里,李家场在城东南六十五里,松林集在城东南六十八里,何家店在城东南六十九里,刘家集在城东南七十三里,柴家集在城东南七十四里,陈家店在城东南八十六里,炼树店在城东南八十一里,赵家集在城东南八十八里,金家店在城东南九十一里,袁家店在城东南九十三里,应家集在城东南一百里,雷家店在城东南一百有五里,()家店在城东南一百十有三里,辛家巷集在城南少东八十六里,铁张庙集在城东南九十一里,宋家场在城东南九十六里,官垱场在城东南一百有六里,新城堤集城东南一百一十里,董家场在城东南一百十有八里,李家集在城东南一百十有七里,严家场在城东南一百十有六里,殷家河集在城东南一百三十里,李家集在城东南一百有七里,田家场集在城南少东一百十有二里,鲁家店在城南少东一百二十一里,安平庙集在城东南一百一十里,毛家店集在城东南一百二十三里,双店在城东南一百三十一里,鲁家店在城东南一百三十六里,樊家场在城东南一百五十八里,积玉口集在城东南一百三十九里,枣树店在城南六里,杨树店在城南十里,乌盘窑集在城南十二里,青龙场在城南二十里,袁家集在城南二十二里,新集岭在城南二十里,蒋家集在城南四十五里,杨家集在城南五十二里,周家店在城南六十六里,新铺河在城南七十六里,三家店在城南七十一里,何家场在城南九十七里,韩家场在城南九十八里,张家场在城南一百里,朱家店在城南一百有七里,老山凹集在城南八十五里,宋家店在城南九十里,萧岳场在城南一百有四里,施家集在城南一百有六里,郭家店在城南一百有十里,江家店在城南一百一十八里,马家店在城南一百二十里,傅家场在城南一百二十二里,枣树店在城西南一十八里,谢家店在城西南三十里,周家集在城西南四十里,苏家店在城西南四十八里,赵家集在城西南四十八里,苏家集在城西南五十里,桐树店在城西南五十八里,张家场在城西南五十六里,彭家场在城西南八十里,烟墩集在城西二十里,傅家集在城西二十七里,黄集山在城西十四里,()枝场在城北二里,杨家店在城北十五里,彭家店在城北三十八里,枣树店在城北三十九里,赖家集在城北四十九里,盐池庙集在城北五十里,殷家集在城北五十里,许家集在城北六十三里,张家集在城北少西六十七里,仙居塘铺在城西北七十八里,刘侯集在城之西北九十里,董家集在城之西北九十二里。
  乡在城东者曰东乡,在城西者曰西乡,在城南者曰南乡,在城北都曰北乡,在城东南者曰东南乡,在城西南者曰西南乡,在城东北者曰东北乡,在城西北者曰西北乡。
  沙洋汛在州城东南百二十里。
  东南路铺曰州前铺、板桥铺、夹巷铺、新城铺,凡一百七里至安陆府潜江县界。
  西南路铺曰泥平铺、车桥铺、铜锣铺,凡五十里至当阳县界。
南路铺曰掇刀石铺、黄岭铺、团林铺、鸦坡铺、新店铺、五里铺、建阳驿、掘港铺、建阳铺、十里铺、左溪铺、四方铺、花栗铺,凡百六十里至荆州府江陵县界。
  北路铺曰十里铺、子陵铺、上泉铺、白獐铺、三陡铺、石桥铺、桐树铺、乐乡关铺、火食铺、斑竹冈铺,凡一百二十里至安陆府钟祥县界。
  职官
  知州 州同(驻沙洋镇) 学正 训导 吏目 巡检二员(一驻建阳驿、一驻石桥驿) 游击 守备 千总(驻西北汛) 把总(驻东南汛) 外委(原驻沙洋现驻后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