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清荆门举人胡奠域德政拾遗

0 / 887

704

主题

928

帖子

355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59
发表于 2023-1-22 18: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荆门举人胡奠域德政拾遗
李勋明
        近日,《甘肃科技报》记吉兼作家武文宣先生在网上给我留言,查询清乾隆年间荆门举人胡奠域生平。并提供了关于胡奠域在宁远(今天水武山)任知县的部分记载。我随即查阅文渊阁藏书,仅在清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选举志叙》中有“胡奠域,戊午甘肃宁远县知县”文字。时间为乾隆三年,再无其他记录。只好从胡姓姓氏上寻找,发现胡姓在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从胡作梅中举到胡奠域62年间,胡家先后中举入仕10人,占了当时荆门中举入仕人数的四分之一。其家族中,胡作梅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中举,康照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又考上进士,任礼部侍郎。胡克宽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 中举,曾任云南大理知府。胡作相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中举,胡作柄于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4年)中举,管任仁和知县,胡克俊于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曾任简州知州。胡奠域于乾隆三年(公元1728年)任甘肃宁远县知县。另,在“明经”一栏中还有胡作楫于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拔贡,有传。胡振苞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拔贡。
        古人曰:“朝中无人不做官。”在封建社会入仕大都有一定的裙带关系,故笔者推断,胡奠域应为胡作梅一族后裔,相信现沙洋县胡氏家谱应该有明确记载,笔者会进一步查证。
        根据武文宣先生 《奠域在武山任上路述》介绍,胡奠域博学多才,为政清廉。清乾隆十七年至二十七年 (1752年 -1762年)10年间任宁远知县。兴水利、建书院、筑河堤、续县志,政绩卓著,去任时两袖清风,宁远乡民洒泪跪送,依依不舍,万人空巷,情景动人。
         现湖南临武县标志性建筑回峰塔也是“昔邑令胡奠域倡建”,他在甘肃武山、秦安、湖南临武、贵州永宁为官,皆有作为,《永宁州志卷八.秩官志》载"胡奠域,荆门州举人。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 五月署。"按以上记载胡奠域乾隆三年(公元1728年)中举,到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五月,至少为官在任四十四年,减去他在宁远十年,还有三十余年为官史待考。
         胡奠域在宁远任知县的十年政绩与河北壬丘舒成龙在荆门为官有惊人的相似,都是建书院、修县志、兴水利、筑河堤,复文物,成为当地世代怀念的一代大德父母官。下面附武文宣先生 《胡奠域在武山任上略述》部分章节于后,让他的大德也留在荆门人心中,昭示后人:
         胡奠域,宇晓亭,湖北省荆门县(州)人。清朝乾隆戊午科清举人,其人博学多才,为政清廉,体恤民情。清乾隆十七年至二十七年 (1752年至1762年) 任宁远(今为武山)知县。在任期间他兴水利、建书院、筑河堤、修县志,十分清廉,他坚持为民谋福兴利,政声颇著。
         乾隆十三年 (1748年),胡奠域任秦安知县时,因“嫌其隘,还需之民益”,对陇川书院进行了移建。这次移建实际上是重新修建,规模很大,主要由胡奠域“捐俸,倡邑人买儒学东民地”进行修建,具体位置在今秦安四小院内。书院移建后,胡奠域令人将原知县牛运震所立“陇川书院记碑”和所题“敬业乐群”的讲堂匾额,移置到新建的书院内,又亲题书院名为"鸡川书院”,原牛运震创建的陇川书院被废弃。
        乾隆十七年 (1752年),胡奠域始任宁远知县。上任伊始,他就足迹遍及乡野,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的热点难点  问题,对症下药,解决了许多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
         乾隆十九年 (1754年),胡奠域在县城东郊修建魁星楼,后又在南关建成武庙,魁星楼在东郊大道正中(今东关农贸市场门口正街),基座正方形,高3米,周长40余米,下有东西通道,正楼共有3层,高约15米,上有魁星塑像,被誉为“魁星晓日”。位于南关(今城关小学)的武庙,规模宏大,享有”武庙凌烟”的美誉。
         乾隆二十一年 (1756年) 春夏之交,宁远一带旱情严重,作为东乡灌溉用水的庙峪河枯竭。胡奠域决定主持修建渠道,解除早情。他亲自到现场勘察地形、设计方案、指挥施工,从县城北至高桥铺20余里开了一条渠道,取名为东川渠,引渭河入堰,灌地数百顷。修建中,胡奠域施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县衙根据出工的劳力发放口粮,渠道所需经费由官府解决。群众积极性高涨,使这项庞大工程不到10天就竣工了。为了防止进水口淤塞,胡奠域捐献了两个月的薪水,疏浚水口。他还主持订立渠道管护制度,派遣管护人员,每年春秋两季进行集中清淤,做到了渠道畅流,灌溉合理,解决了沿川各村老百姓的一大难题。
         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胡奠域又在城东南郊建后乐亭。供人休闲游乐。后乐亭亭院宽敞,中间有方亭和长廊,四周环绕着碧水绿树红花,风景幽雅,成了民众游乐的好去处。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相聚、交流,题字咏诗风行一时,被誉为“方亭曲水〞,为当时的宁远县创立了新的人文景观。
         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的胡奠域鉴于邑民安居乐业,胡亲自主持编纂县志。书成,分上下两卷。另有清乾隆六年(1741年)选贡邑人于缵周一起参与编纂。该志共2册八卷,取名为 《宁远县志续略》,是宁远建县后的第三部县志,流传极少,弥足珍贵。
       《宁远县志续略》 在康熙 《宁远县志》 基础上,增设天文卷,地域卷,增设新续宁远八景诗,选举、人物、官师卷,均增续了乾隆元年至二十五年 (1736年-1760年)的内容。艺文卷的内容较多,几乎占去全志的一半篇幅。其新增部分,分为记、赋、诗,但所载内容,如“东川官渠记州后乐亭赋““秋日承晓亭年伯移尊饮后乐亭四律”等,皆与胡奠域有所关联。地域卷新续宁远八景,即“奎楼晓日、 新堤晴柳、武庙凌烟、经阁蒸霞、石龙漱渭、下莲漾渡、方亭曲水、古峡虹桥”,多为胡奠域所写。
       《宁远县志续略》续记了冯同宪修志后三十余年的宁远事物。卷首有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 罗元琦的序,志末有胡奠域的跋。他写道:“子以绩最人觐归来,明经于子呈邑志 《续略》一卷,将谋锓梓,而欲余弁言于简端。”
            另,湖南临武县标志性建筑“回峰塔"也是“昔邑令胡奠域倡建”,他在甘肃武山,秦安,湖南临武,贵州永宁为官,很有作为。《永宁州志.卷八.秩官志》 胡奠域,荆门州举人。三十七年五月署。
       2020年4月14日荆门晚报《清荆门举人胡奠域德政拾遗(一)》
       2020年4月20日荆门晚报《清荆门举人胡奠域德政拾遗(二)》



2020年4月20荆门晚报《清荆门举人胡奠域德政拾遗(二)》

2020年4月20荆门晚报《清荆门举人胡奠域德政拾遗(二)》

2020年4月14日荆门晚报《清荆门举人胡奠域德政拾遗(一)》

2020年4月14日荆门晚报《清荆门举人胡奠域德政拾遗(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