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设计拟建修的荆门圣境山九龙谷楚望塔 (2012-07-10 16:13:47)[编辑][url=][删除][/url]
我设计拟建修的荆门圣境山九龙谷楚望塔 楚望塔规划选址设计简介 一、“楚望塔”名的历史依据: 1、中国塔的历史:中国的古塔兴起于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中国最早的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主要用于供奉佛祖舍利或大德高僧灵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塔除了以上作用,隋唐后逐步演变成为全国每座城市兴文风、扶地脉的必建景观,到了明清时期形成全国每个州县必建的的规范建筑。荆门现存的三塔,严格按照古城布局建制规模,东宝塔、文峰塔用于兴文风、扶地脉,月亮湖广场的白骨塔用于镇古城水口。 2、“楚望塔”名渊源:“楚望塔”名源自“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典故。荆门地处荆山山脉向江汉平源过渡区之咽喉,为楚之望地。乾隆《荆门州志》载:“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荆门适当其中”。历史上东宝山顶就建有“楚望亭”。明张居正《荆门州题名记》:“荆门州者,故荆州府北鄙也,居荆襄间,唐邓瞰其腹肋,随郢曳其肘臂,南望江陵,势若建瓴,重关复壁,利以阻守,运奇制胜,亦足以冲敌人之肘肋,故称荆门,言隘地也。”《史记·楚世家》楚昭王说“自吾先王受封,望不过江汉”。 二、建“楚望塔”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有利于延伸城市空间景深。近四十年,荆门城市逐步完成了自扩、东伸、北推、南移,下一步将西进,城区面积已超过老城区数十倍。城市空间导景建筑东山宝塔和象山岚光阁已不适应现有城市规模,加之荆门城市四面皆山,因此增加新的城市导景建筑势在必行。楚望塔选址于距老城10公里以外的双龙峰顶,其地理位置二脉相会,山势挺拔,北接千山,南送万壑,位座江汉主脉,海拔518米,比东宝山高300余米,该塔壮形势,扶地脉,将荆门城市空间景深向西北导引10余公里,有效推导城市“倚荆山、携漳河,挟汉水,撼荆襄”,更有利于整合提升城区“三山一河”旅游资源。 三、“楚望塔”设计理念: 楚望塔设计理念:1、突出地域文化,重点突出楚文化。2、融合荆门城市“三山一河”人文景观,此塔建成后,与城区东宝塔、岚光阁形成遥相呼应的城市四象景深导引主要建筑。根据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做的《圣境山旅游综合开发详细规划》,楚望塔功能初步界定集景观人文于一体,塔座呈四方形,塔身呈八方形,座北朝南,底座高6米,从正负零至第一层地面高6.9米,四周含梯台纵横各长37.2米,塔身稳座塔台中央,有效增加抗震、抗风力度。周长160米,通高56.9米。占地约1600平米,塔基内分别布展楚国八百年历史人文和荆门地域二千年历史人文。 塔身七层八方飞檐叠拱,分层赋予该塔视线内的远安、当阳、荆门、钟祥、荆州、江潜等县市历史人文以及古今名家诗词书法文赋等。 塔园占地约20000平方米。设三门,由南向北、由西向东二条神道层层向上推进,延伸线各长300余米,规划神道牌坊3座,落差30余米,气势恢宏,可满足5000人同时观光游览。

荆门楚望塔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初步论证
2010年 9月21日下午,由东宝区旅游局牵头于九龙谷召开了荆门楚望塔规划设计方案论证会。会议由东宝区办公室副主任张传清主持,东宝区副区长张贵平出席会议并讲话。楚望塔设计创意人李勋明首先介绍了楚望塔的选址规划与设计理念,他认为荆门城市四象导景建筑东宝塔和岚光阁仅局限于30年前的老城规模。修建楚望塔,将城市空间景深向外围导引10余公里,符合现行城市规模,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需要。修建楚望塔是一件承先启后的大事,他恳请与会专家学者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的态度,多提修改意见。
参加会议的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对楚望塔的设计创意给予了高度肯定,一致认为楚望塔的设计很有创意,是一项壮举。通过反复论证,达成共识。楚望塔文化内涵定位:跳出宗教和风水范畴,重点突出楚文化,把楚望塔界定为荆门楚文化园的主景,大手笔创荆门特色,以本土人文为载体,反映体现荆门历史文化的精髓,部分专家还建议另作一套楚望楼或楚望阁建筑设计方案。
最后大家希望楚望塔及配套工程早日落成,使荆门城区文化旅游发展赶上工业发展速度,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2010-9-24
楚望塔设计创意人李勋明: 有幸和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一起探讨楚望塔的设计规划,我们在做一件无愧历史和后人的大事。荆门为楚之望地,修建楚望塔是荆门城市发展的需要,是提升荆门城市文化品位的需要,楚望塔设计规划选址离荆门老城区10公里外的双龙峰,有效导引了城市空间景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经济文化效益不可低估。 设计楚望塔这样一个大型历史人文景观建筑是冒风险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越秀山中山纪念堂规划设计巧夺天工,设计者吕彦直只活了27岁。历史证明,要成就一项事业,需要有人付出代价,甚至蒙怨和牺牲,今天我们能为子孙后代创造这样一个大型历史景观,付出生命也是值得的。 应该说规划设计楚望塔是我们每个荆门人的大事,而不是我个人的事,希望大家发表更好的建议。 荆门晚报总编刘义忠: 楚望塔设计富有创意,用“楚望”二字,挖掘了历史文化,打造荆门文化品牌,把城市空间向西推进10多公里很大气,我曾到随州看到他们大手笔搞炎帝文化的规模,感到震撼。对于做好文化产业载体,我们荆门人没有停止过探索。把城市向外延伸,把这块作为荆门城市的后花园来打造,建议规划设计要更大气,不要考虑节约投资。楚望(长江等等)突出一个主题,不需要全面兼顾,突出三教不如突出楚文化,更集中展示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 市旅游局副局长罗成: 荆门城区文化旅游亮点不多,这个规划很好,旅游部门要寻找亮点,丰富荆门人民的旅游观光。把楚望塔定位为宗教建筑还是人文景观建筑需要思考,文化定位要准确。文化旅游相协调,要有后续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设计,体现楚文化和历史人文。 唐安古寺主持 妙微法师: 楚望塔定位很好,对这个项目表示支持。在设计理念上,塔的文化内涵很重要,不赞同儒、释、道三教合一,定位要准确,文化内涵要有特色,与荆门历史文化对接,体现荆门历史文化精髓。在荆门挖掘楚文化很不错,有待提升荆门旅游文化品牌,塔:佛教多用;楼:儒家多用;阁:更能兼容各种文化,该如何定位很重要。江汉文化和楚文化更有吸引力。只有定位准确,才有文化传承。 市文物局局长翟信斌 楚望塔名字和设计要斟酌,究竟是塔还是楼,进塔里能看什么,塔外能看什么,要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建议以楚文化为基调,为前提,把楚国八百年历史用100幅绘画反映出来,这方面我们可以提供部分资料。 市文体新局李云清: 看了楚望塔设计方案深受启发,的确是大手笔,能抓住文化旅游的旗帜。我认为文化定位,应该跳出宗教、跳出风水范畴,可以定位为楚文化,不能搞三教合一,三教合一不伦不类,不太好。要有特点、特色。 市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张德宏: 建议楚望塔名能用“楼”,赞成跳出风水等观念,佛教是外来文化,很多人并不承认佛教,还是用楚文化好,不用涉及宗教,把楚望塔建成集楚文化之大乘,配套景点要有设计:历史传说,比如莫愁女,养由基百步穿杨等等。 荆楚理工学院教授杜汉华: 楚望名字好,倒过来念,望楚也不错,图画得不错,设计是塔好还是阁好,要仔细斟酌,塔能和圣境山对应起来。三教合流在学术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应该突出楚文化,塔内每层可以做诗歌、图片(图画)等等,可以面向全国、甚至海内外征集关于楚文化的种种资料,可以提高知名度,还可以扩大宣传影响力。 东宝区旅游局局长罗荣: 要确定方案是否可行,赞成以楚文化为核心,主打品牌,做大做强,做出知名度,辅助设施要配套跟紧,最好全部做成楚文化的,跳出只做塔的楼,要把周边都做起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建设上面,要赋予文化内涵,资金筹备上,要仔细预算。结论:同意建这个项目,要把它向楚文化公园延伸,还可以争取国家的专项资金。 东宝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杨安斌: 楚望塔设计方案很好,符合圣境山总体规划,但不能仅仅规划在纸上,要把历史文化底蕴和宗教有机结合,要把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景点有机结合。 市知名金石专家、原副市长焦知云: 建楚望塔是一个壮举,在山上建,能把江汉平原一览无余。荆门文化旅游的发展要落实,每次都是议论的多,落实的少,三教合一不好,宗教搭配可行,但必须要有楚文化厅,比如一塔九厅。四维建设很平衡,塔要按规模建,建议做两套方案,一套是塔,一套是楼。叫楚望楼,挨着漳河了,也是有水的,可以叫楼。要配上楚文化园。 圣境山文化旅游开发特邀顾问、原副市长罗昌斌: 我认为建塔或建楼,主要功能是登高望远,一览江汉,看景在外面,赏文在里面,要可以照相,文化内涵只搞楚文化,加一点道教也可以,“楚望”名字很好,要注意防雷和抗震,应该跳出风水和宗教,这次讨论会很好,讨论是为了少犯错误。要做,做错了也是历史,做对了也是历史,总比不做好。 东宝区副区长张贵平: 感谢大家来参加这个论证会,我们会认真吸取大家的真知灼见,让这个方案做得更好。城区旅游“三山一河”都在我们东宝区范围内,区政府一直很重视,希望大家本着对荆门历史文化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楚望塔的规划设计进行科学论证,认真定位,大家刚才一致认为楚望塔不搞三教合一,突出观景功能,突出楚文化内涵,甚至将其延伸为楚文化园,这个设想很大胆,也切实可行。我们将大家的论证意见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尽快完成楚望塔的设计定位,然后进行引资,做好服务,完成这一旅游项目。 楚望塔设计创意人 李勋明最后概述
楚望塔的设计初衷是突出宗教,但通过大家的论证,基本达成共识,其文化内涵去掉宗教,重点突出楚文化和本土历史文化,甚至将其延伸为楚文化园的主要景观定位,这是对楚望塔的文化内涵的拔高,可见大家在把这件事当成我们荆门人的一件大事在思考。关于大家提出可将塔改成楼、阁的观点也是很有建设性的意见,不过我个人认为还是建塔为宜。因分双龙峰地处江汉主脉,从有利于观景和抵御强风,塔的圆形结构利于分流强风,设计6米高×39米宽的大型底座也是为了提高抗地震强度。如果设楼和阁,一是建筑阻风系数大,二是楼阁大多建在依山临水处,不宜建在高山之巅,三是楼阁设计不能达到像塔那样的观景高度。至于楚望塔命名,符合荆门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渊源。
荆门城区文化旅游这几年停滞不前,不能再只谈不做。

参加楚望塔规划设计评审论证会后感言 2010-9-24
今年初春,市规划局王娈先生到九龙谷登山,他建议在九龙谷一带山峰建一塔以便于一览荆楚。其实,他这个想法我早就萌生过,但由于财力有限,建塔耗资巨大,一直不敢付之实践。后来遇到一个北京荆门籍朋友对建塔很有兴趣,他主张建塔一是突出宗教,二是旅游观景,以便于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目的是尽快收回投资。我于是很快作了一套楚望塔设计方案,他看了很满意,但条件是必须首先取得二百亩林权或土地权,因未达到他的要求而搁浅。 最近,有关领导查看十八罗汉路,我在介绍十八罗汉沿线自然人文景观时,顺便汇报建楚望塔的意义,并阐述了修楚望塔理由,他们看了图纸认为很有可行性,要求尽快组织相关专家论证,达成共识,招商引资,付诸实施。我即向东宝区旅游局汇报,由东宝区牵头组织相关专家于9月21日在九龙谷召开了楚望塔规划设计论证会。与会专家学者对该塔的设计方案予以充分肯定,在文化内涵上他们建议减少宗教色彩,重点突出楚文化,并配套建设楚文化园。 部分专家提出是否改塔为楼或者阁。但个人认为,楚望塔选址于江汉主脉双龙峰,地势高出荆门城区东宝山300余米。为利于观景和增强抗震、减少抗风力,该地只适合建圆形建筑――塔。按照古建规范,阁、楼大都依山临水,且设计高度有限,也不宜建在山巅。楚望塔的功能主要是观景,建塔是最佳选择。 这几年荆门城区尽管已完成了“三山一河”的规划论证,然而始终不能付诸实施,在两个观念误区下,搞匠少,谈匠多。城市城区文化旅游究竟打什么品牌,屡屡争论不休。现在我们不能再空谈下去, 前副市长罗昌斌先生说的好:“多做少谈,做了是历史,错了也是历史。” 从历史上看,大凡要成就一项事业,必然需要很多人为之努力和付出代价,甚至需要人蒙怨和牺牲生命,我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楚望塔的设计规划建设,是我们荆门市民的共同责任。希望阅者不能因为本人是搞旅游,而误解我倡导修建楚望塔的良好愿望。 
|